农业精确对策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精准农业是以信息为基础,利用传感器及现代先进的监测技术,完整、准确、及时地了解土地和作物的详细数据,结合精确时空统计分析,及时迅速地做出决策的一种农业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精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精确对策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精确对策管理论文 篇1:

遥感技术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

摘 要:在介绍遥感技术和精确农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精确农业和遥感技术的关系为切入点,对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指出遥感技术能推动精确农业的发展。最后,根据遥感技术在精确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遥感技术;精确农业;应用

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并揭示出物体的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遥感技术是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等设备等组成的。

遥感技术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实用的探测技术,是一门内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遥感技术最早是应用于军事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标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率先意识到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它能起到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农田产出率、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紧张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至此,遥感技术开始大范围地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

2 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也称精细农业、精准农业)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域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2]。

精确农业是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其技术思想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多地获取作物和农田的有用信息,因地制宜地做出决策,并准确地付诸实施,以节约投入、增加产出、提高投入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精确农业具有时间与空间精确性、活动人为性、生态保护性、效益最佳性、发展持续性等特征[3],所以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农业的有效发展模式。

3 遥感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农业因成本高、产量低而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型农业应运而生,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具有历史必然性。精确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理念,因其产量高、投入少,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上来。精确农业技术的关键在于获取农业田间数据,遥感技术是精确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核心来源。可以说,没有遥感技术的服务,就没有精细农业的发展。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考古、军事侦察、空间物理探测、石油探测,地质勘测和地图测绘等。其中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最广泛。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它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绿色植物光谱理论。植物具有与众不同的不同光谱特性;同一种作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生理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光谱反射能力,这成为估算植被类型、长势的依据。遥感技术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

3.1 估算农作物播种面积 政府和社会公众历来高度重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它是国家制定粮食政策等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对政府制定粮食政策、农业生产及农村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因其获得的信息客观准确、覆盖面积大以及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估算上。利用遥感技术,能调查农作物覆盖面积,调查结束后得出准确的数据和分布图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可以估算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此外,遥感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避免某些政府官员为获得政绩,单位或个人为骗取政府资金支持等,虚报农作物播种面积。如通过NOAA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度值,了解大面积作物的播种分布情况。

3.2 监测作物长势 作物长势是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的综合参数,长势监测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与变化的宏观监测[4]。利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产的每个阶段进行监测,获得时间序列图片、图像,对这些图片、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有用信息,能直观显示出作物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和时空变异性的信息。生产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不同生长阶段中作物的长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如:根据作物叶片反射光谱颜色的变化判定它的营养状况,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实施精确施肥;根据作物冠层光谱反射特征所反映的冠层温度、叶水势来判断作物现有水分状况,制定相应的灌溉措施,实施精确灌溉;根据作物叶片光谱吸收特征的变化(如吸收峰的移动、吸收幅值的升降)来判断其生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植保措施,实施精确喷药。

3.3 估算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重要的经济情报,因此每个国家都很重视作物产量的估算,并依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以其最快的速度在作物收获的前后估算作物的产量。最初用于估产的遥感技术是农学估产,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气象学估产和统计估产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将遥感技术应用到作物产量估计这个领域上来,大大提高了作物估产的精确度。我国早期的遥感技术主要是用于作物估产。早在“六五”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运用卫星技术尝试对局部农产品产量进行预估。在随后的发展中,我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以及许多大学、研究所都对农业遥感估产技术起到了实践和创新推动作用[5]。生产者可以根据各种植被指数,主要是比值植被指数(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K,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来估算农作物产量,实施农业宏观调控。2008年我国发射的“遥感卫星4 号”,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采集农作物的产量数据。

3.4 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作物生长需要从空气、水和土壤中获取营养元素,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对光、温、水、气、土、肥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生产者密切关注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遥感技术能实时监测土壤侵蚀面积、土地盐碱化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以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水体环境及水体污染等作物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生产者能根据气象卫星所提供的资料和该作物在某一些地区的生长特点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5 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会对作物生长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进而限制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在无法保证一年四季都能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利用遥感技术预测气象灾害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生产者能根据遥感技术所提供的资料、该作物在某一些地区的生长日历(拔节、开花等)特点并结合气象卫星所获得的资料,可获得有关洪水泛滥成灾面积和灾情程度的较为准确的结果;还能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结合依据实际受灾情况,采取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灾后生产自救措施。目前遥感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监测作物受灾程度、作物受旱涝冻等灾害影响的面积、评估作物受灾害的损失上。

在我国, 由于耕地的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耕地保护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土壤水分的保证率和流行性病虫害等发生早期警报,让生产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及时做好防范,最大限度上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确实保护耕地。

4 遥感技术在精确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1 建立健全图像解译机理 感解译是从遥感影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并赋予其特定的内涵和属性的专业化过程。解译遥感影像是成功应用遥感技术的关键步骤。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像的解译是否合理正确。目前,我国图像解译机理尚不健全,故必须深入开展农业遥感图像解译机理研究,建立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因子在遥感图像中的解译标志, 实现农作物征兆信息的智能化提取。

4.2 扩大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 目前我国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主要应用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上,而在麻类、花卉、烟草、食用菌等其他主要作物上还未应用上遥感技术。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更多质量有保证、数量有保障的农产品来满足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避免农产品物价波动幅度偏大,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扩大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上的应用范围。

4.3 扩大遥感技术的普及范围 近年来,我国虽大部分地区不再使用牛耕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但生产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偏低,遥感技术的使用者少之又少。这些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导致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有些农产品的供给量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能应用上并懂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遥感技术,真正做到农业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5 总结

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遥感技术在精确农业中的运用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遥感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精确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遥感技术支持下的精确农业具有技术性强、定量化、定性化的特点。精确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遥感技术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新的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遥感技术上,因此必须不断利用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把先进的技术快速运用到遥感技术建设中去,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秦其明.“3S”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53-156.

[2]秦其明.“3S”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53-156.

[3]唐延林,王人潮.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2(2):33-35.

[4]张旭,王改梅.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1(7):211-212.

[5]黄惠珍.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4):46. (责编:徐世红)

作者:肖长洪等

农业精确对策管理论文 篇2:

我国精准农业实施的路径及其方向选择

[摘要] 精准农业是以信息为基础, 利用传感器及现代先进的监测技术, 完整、准确、及时地了解土地和作物的详细数据, 结合精确时空统计分析,及时迅速地做出决策的一种农业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精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文从我国传统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区别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精准农业的基本内涵,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落后的原因,提出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 精准农业 “3S” 技术 发展方向

1 精准农业的内涵和技术组成

1.1 精准农业的内涵

所谓精准农业,是指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环境条件和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精细准确地调整各种农艺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水、肥、种子、农药等的量、质和时机,以期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实现三个精确:一是定位的精确,精确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等的地点;二是定量的精确,精确地确定水、肥、药、种子等的使用量;三是定时精确,精确确定各种农艺措施实施的时间,从而精确地进行施肥、播种、灌溉、杀虫、除草、收获等。

1.2 精准农业的技术组成

精准农业技术由10个子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3S”(GPS,GIS,RS)技术。

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简称RS)指的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传感器,收集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地物特征,以探求和识别各类地物的综合技术。卫星遥感具有覆盖面大、周期性强、波谱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是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主要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应用该系统可以将土地边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灌水系统、历年的土壤测试结果、化肥和农药等使用情况以及历年产量结果做成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图管理起来。通过历年产量图的分析,可以看出田间产量变异情况,找出低产区域,然后通过产量图与其他因素图层的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该地块的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指导当年的播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中耕、灌水等管理措施。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作业者或机器的瞬间位置,并将此信息转变成计算机可接受的格式。GPS在精准农业中的主要作用有:(1)精确定位水、肥、土等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分布。(2)精确定位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的空间分布。(3)精确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4)自动导航田间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灌溉、喷药等作业。

2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土地资源约束

2.1.1人均土地资源少:国土面积960万hm2,实际耕地面积约18亿亩,有林地面积19亿亩,草地面积约60亿亩。人均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人均草地4.6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有林地1.46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6。

2.1.2 农业过度分散经营:已严重妨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城乡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其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的生产经营和势单力薄的农业经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进行平等竞争,带来农业整体效益低、风险大,发展不稳定。

2.1.3复种指数高:复种指数高是对土地的不科学利用,连续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里的病菌、病毒会越来越多,而且害虫的生育发展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害虫就会越来越多,抗药性也会越来越强,进而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

2.2水资源短缺:我国陆面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19亿m3,实际利用率不到10%。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 hm2,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2.3化肥、农药投入量过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具体表现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重金属、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则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

2.4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的实施都要依靠农业技术装备。目前精准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开发的装备应适合中国地形复杂、土地变化性较大的特点,以及不规则的小地块操作。

3 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1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资金缺乏。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要利用GIS 技术,在空间定位数据框架下将每个地块的土壤类型、质地、pH 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平均水位等相对静态的数据,事先输入系统数据库中,构建接收各种定位动态数据的接口,为定位定量施肥灌溉准备条件。在包产到户和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农区,以GIS为基础、操作单位为小地块的精准农业。二是将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机械设施结合起来,将定位、定量灌溉、施肥、撒药落实到实处,使之成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精确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研究与开发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集GIS、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多媒体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为一体,通过GIS、作物生长模型、ES 对GPS 数据、人工采集数据、遥感数据等多源、多维、多时空数据的分析决策,给出具体空间可视化的变量施肥、变量灌溉病虫害管理等作业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小的环境污染。

3.3 建立精准农业示范基地

我国在精准农业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应加强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和样板。例如不同地域各种农作物、特色农业精确种植、精确加工示范基地、不同地域特色精确养殖示范基地等。精确种植方面,应进行优势产业带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及其示范,研制开发能实际应用的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评价实施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4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现状及问题

精准农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在研究发展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经成熟和成型,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共识,并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精准农业是近年来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是现有农业生产措施与新近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技术是“3S”(GPS,GIS,RS)技术。精准农业就是通过“3S”技术的应用,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土壤和作物的各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国家在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准农业的内容,中科院也把精准农业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在总体上,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4.1 设施简陋,操作难以达到精准。中国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旱、瘠、盐碱地较多,因而整体上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中国以塑料暖棚和节能日光温室为主体设施农业已达近20万hm2,规模上居世界第一位,在设施生产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设施简陋,技术含量低,光温调控能力差,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仍难以配套,因而总体上还不能算是精准农业。

4.2 专用品种及肥料的开发滞后。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适应于工厂化生产的专用品种和肥料,也少进行专门的立项研究。在肥料上主要是以大田生产肥料代替,杂质较多,影响配方施肥的准确度。由于设施、品种和肥料等方面的差距,造成产量、质量和效益方面相当大的差距。以番茄生产为例,荷兰选育的品种采收期长达8~10个月,平均单产为45万kg/hm2 以上,而中国温室栽培的平均单产仅为9万kg/hm2,约为荷兰的1/5。

4.3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没有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产品市场定位和针对性不明确,没有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而且,计算机管理尚未配套,离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4 缺乏完善的核心技术服务体系。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农业上应用的3S技术服务体系,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但受制于人,而且成本高,针对性也较差。

5 我国精准农业实施的路径

5.1 明确发展思路

在中国发展“精准农业”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田类型多样,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发展精准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做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发展精准农业必定是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分阶段循序进行。第一阶段为引进、试验、示范阶段。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是引进精准农业的概念。要根据中国实际,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装备,建立试验示范点,探索精准农业规律和技术,摸索经验。第二阶段将试验示范工作扩展到大型国营农场和小型农户,特别要在小型农户中实施精准农业的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和积累经验。第三阶段在多点试验示范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模式”,并在部分地区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

5.2 加强精准农业技术交流

通过举行精准农业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精准农业研究单位、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单位参加,同时邀请美国精准农业科研、教学和有关企业等参加交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强与国外精准农业研究机构和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企业在精准农业技术和经贸方面的合作;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单位之间也应进行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5.3 选准适合国情的精准农业项目

更多地开展节水、节肥、控制杂草与病虫害的节约农药措施的试验研究,以积累经验,为全面实施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基础。中国是个贫水国家,又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国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而先进国家达50%~70%。根据田间土壤水分情况实施精确灌溉,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中国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十分严重,还造成环境问题。实施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施肥,将会大大节省肥的用量,减少投入。

5.4 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

做好精准农业资料收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工作。充分利用垦区原有的土地普查资料、规划资料、地块航拍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作物种植资料、病虫害资料、农田水利规划资料、农机田间作业资料、垦区气象资料、垦区林业规划资料等,要充分利用垦区多年来投资建立的数据资料,实现垦区数据资料的共享,建立以农业地理信息为平台的农垦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

5.5 加强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工作

在精准农业试验示范点,重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喷药机、变量灌溉设备等加强软件系统建设,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农业生产信息网络建设等,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 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 1-4.

[2] 刁承军,胡伟. 关于精准农业发展的探讨[J].农机市场,2003,(8): 16-18.

[3] 刘金铜,陈谋询,蔡虹. 我国精准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17(3):180-182.

[4] 戎恺,杨星卫,段项锁.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上海农业学报,2001, 16(3): 5-8.

[5] 梁红.我国“精准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02, 22(3):55-59.

[6] 汪懋华. “精细农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 纪念中国科协成立40周年“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296-299.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7] 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的发展与农业装备科技创新[R].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1998.11.

[8] 曹海军. 精准农业——一种综合生产方式[J]. 农机科技推广, 2003,(2).

[9] 高孝安, 杨再胜. 发展精准农业 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J]. 中国农垦经济, 1999,(6).

[10] 我国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和信息农业[J]. 粮食科技与经济 , 2000,(2).

作者:聂 兵

农业精确对策管理论文 篇3:

探析精确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新方向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精确农业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实现精确农业发展不仅局限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层面,而且也需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基于此,本文是以精确农业为背景,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精确农业;农业机械;农业经济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情况

1.1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建国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用拖拉机的数量非常少,仅有几百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基本为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标,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率达到了六成以上,这也就代表着我国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摆脱了使用牲畜进行农业生产的落后模式。

1.2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具与拖拉机实现了配套化发展,动力机械和大型拖拉机的使用频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比增长10%左右,小型拖拉机的增加幅度比较小。有些机械设备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水稻插秧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我国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非常高,机械化种植的面积大约有40%,其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80%以上。

1.3新技术的普遍推广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节水灌溉、深松深耕、机械铺膜以及精量播种等,大量的新型机械设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使得小麦产业实现了跨区域收割,带动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稳步增加。

1.4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不蹲完善,促使农业机械化实现了高水平的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县、乡、市以及省等推广机构遍地开花,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数量逐年递增,这就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国家对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高度的关注,不断加大投资的力度,使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增强了他们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使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积极的转化,将科教兴农的战略部署进行了积极的响应。

1.5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农业实现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农业机械设备研发企业为依托,促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国家积极的出台惠农政策,加大大型进口农业机械设备的引进力度,定期举办农业机械设备研讨会和展览会,积极创建农业项目示范园,鼓励合资办厂,对国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高效的利用,从而使我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2.我国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存在着很大距离。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比较明显,使得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各具特色。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大约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机械化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2.2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国家出台“三农”政策以后,各级政府也对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高度的关注,将“三农”扶持政策上升到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通过出台大量的惠农政策,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16年,曹成铭、孙梦迪等人对山东省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进行了调查,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惠农支农政策落实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些政府没有对农业机械化进行高度的关注,对本地区服务业和工业发展的力度进行了普遍的重视,有些部门还将农业扶持资金转为他用,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农村地区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政策性补贴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得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基层农业机械设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多数的地区只是创建了具有基本功能的服务站,没有在全省范围之内对专业化的高水平服务组织进行高效的落实,农民在购买机械设备以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维修保养一无所知,这就给机械设备的高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要想使农业机械化得到真正的落实,就要对农业机械的社会服务程度进行不断地提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服务人才,同时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完善,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得以实现。

2.3结构不合理

山东省的农业机械使用率和总量在全国范围之内位列首位,但是全省的机械设备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如今农村地区依然使用着八十年代的机械设备,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政策,帮助他们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农业机械和大型联合机械得到了不断地研发和普及,机械设备存量的新旧矛盾得到了显现,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发展总动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甚至有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使用到了建筑业和非农业运输业中。

3.精确农业模式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3.1对发达农机工业的利用

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以后发现,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要将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得到发达的工业技术的支持,将智能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化研发中,从而使农业机械化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山东省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进行高效的利用,对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力度进行不断地增加,使农业机械化真正的实现自主创新,使研发出来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能够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而使农业机械设备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加快旧产品的淘汰和升级,使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得到不断地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制造行业要想不断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使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3.2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中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表现为农产品附加值非常少,农业的产品价值不高等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附加值要远远的高出农产品本身,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有待提升,其发展速度非常的慢,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进行不断地增加,從而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有效的提升,注重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积极的研发,从而使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不断地增加,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农业体系迈进,实现精确农业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大环境拥有积极作用。农业发展不仅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且还需要善于引进先进技术,大胆创新,精细化作业,促进农业和农机化的双向发展,同时,在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道路上为了保证农机化不断创造更大产值和优势,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以此进一步加强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 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6-17.

[3]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作者:高郭杰

上一篇:语文素质管理下一篇:煤矿党委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