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工程工程施工方案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测量工程工程施工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测量工程工程施工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测量基准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测量基准建设方案是在充分调研工程区域现有测量体系基础上,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建立的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测量基准建设方案,主要建立B级GPS骨干网、渠线C级GPS平面控制网、全线二等水准网和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等多层次、高精度、大范围的测量基准,全面地解决了区域内控制点之间空间上、时间上存在的不兼容性问题,对类似长距离工程测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控制等级、技术指标、数据处理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测量基准;施工控制网;1°分带

1672-1683(2011)01-0026-03

Study on the Survey Datum Construction for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YANG Cheng-hong1,DING Tao2

(1.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Middle Route Project,Beijing 10038,China;2.Changjia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Ltd,Wuhan 430010,China)

Key words: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urvey datum;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1° dividing zone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调水工程,主要向我国北方缺水城市供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工程全长约1 430 km。本文立足于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讨长距离、小坡比输水线路测量基准建立方案。

测量基准建设方案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工程提供统一、可靠的测量基准,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管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工作的需要;解决前期成果的不兼容性问题,实现坐标成果的无缝连接;解决地方坐标系与工程坐标系的转换问题;为类似工程测量基准建立提供宝贵经验和先进技术。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测量基准包含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国内大范围高等级平面基准主要有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建立的国家一、二等三角网,以及近期建立的A、B级GPS网。国家一、二等三角网及加密网因实施时间较早,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误差相对较大。A、B级GPS网虽然精度较高,但数量少,点位跨度大。国家高程基准点的观测时间有近20年,水准点大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

在高程控制方面,高精度的测量方法仍然是采用精密水准。另一种方法是GPS拟合方式,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依赖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模型,可以取代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测定正常高,目前高程测量精度可达到厘米级精度[1]。

平面控制测量广泛采用了GPS方式,高精度的GPS静态测量和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是比较典型的方式,能提供高精度的WGS-84或ITRF 2000坐标[2]。国内典型的高精度平面控制网有“2000国家GPS控制网”。2000国家GPS控制网由于其地心坐标的特性,在工程应用上须转换为工程坐标,转换涉及投影方式、投影面高程、投影带[3]。对小区域的控制网,这种变换能找到比较近似的参数,而对于长距离、带状区域,坐标转换不能采用同一参数组,这又带来分割、衔接以及布设层次等复杂问题。

国外GPS技术发展很快,主要采用WGS-84坐标[4],在提供的GPS处理软件中,转换至平面坐标时主要采用参数转换的方法,如TGO提供的七参数转换、LGO提供的格网坐标转换,计算均进行投影改正,一般未考虑转换至工程高程面长度的方法,存在远离中央子午线地区投影变形大,GPS计算结果不适用的问题。

2 测量基准建设方案比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方案提出、论证到开始实施,经历了几十年,这期间勘测设计单位、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5],在勘測选线过程中,陆续取得一些测量成果,也逐步形成了局部的测量体系,得出3种可行的测量基准建设方案:原三等水准、四等平面导线网方案,分段辖区控制网方案和施工控制网测量整体方案。

2.1 原三等水准、四等平面导线网方案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阶段,布测有三等水准、四等平面导线。作为规划阶段的测量成果,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①三等水准成果不能满足南水北调中线渠道缓坡比施工的要求。渠道坡度在1/3万~1/2万,高程控制点精度须保证最弱点高程中误差限差(±3.7~±5.6 mm),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才能满足要求。

②四等平面导线以国家一、二、三等三角网点为起算点,存在不同时期、不同等级三角点混用的情况,不能满足高精度的施工。

③三等水准、四等平面导线标点成果相隔多年,损坏严重。

2.2 分段辖区控制网方案

例如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立有北京段施工控制网和河北段施工控制网。北京段施工控制网主要采用北京63地方坐标系和63地方高程系。该控制网在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北拒马河倒虹吸处的接缝差大于20 cm。河北段施工控制网分段联测国家三角点,由于国家三角点本身的误差,导致控制网精度不均匀,相邻段尺度不一致,位于石家庄的国家三角点“秀山”与“柳辛村”兼容性较差,内符合精度比较相差超过1 m。

2.3 南水北調中线工程施工控制网测量整体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控制网测量方案,高程采用一、二等水准,平面采用B、C级GPS网,具有多项控制性环节,系统地解决了原有系统的局限性,避免了分段辖区控制网方案精度不一致及接缝差等问题[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控制网测量整体方案具有以下特点。①一整套长距离输水线路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平面施工控制网以B级GPS网为骨架,整体布设干线C级GPS网;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整体平差,分区求WGS-84坐标与1954年北京坐标的转换关系,实现分区间无缝连接,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独立挂靠。②国家大地控制网不同等级、不同期的控制点间存在不兼容问题。通过对实测数据的优化处理,解决控制成果不兼容问题。

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带方案,在边长投影变形满足施工测量精度的前提下,保证了资料使用的连续性和前期成果转换的方便性。

3 测量基准建设方案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方案包括平面施工控制网方案和高程施工控制网方案。平面施工控制网设计为B、C级GPS网,该网联测国家一、二等三角点,实现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间的转换。高程施工控制网是在国家一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布设的二等水准路线(网),黄河以南450 km水准按一等水准观测。

3.1 平面控制网方案设计

3.1.1 平面控制网布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面控制网分3级[7]:骨干网(B级GPS网)、渠线平面控制网(C级GPS网)和建筑物施工控制网。骨干网由18点组成,其中新埋标石12座,联测国家一、二等控制点6点,利用北京、武汉、西安、泰安4个GPS永久性跟踪站数据进行联合数据处理。在骨干网的基础上建立渠线和建筑物C级GPS网。为了进行坐标转换及与国家系统保持一致,间隔一定距离联测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点[8]。

渠线C级GPS网平面控制网分4段实施:①京石段,起于北京市老山,闭于B秀山、I 横山。②陶岔至黄河南段,起于I禹山,闭合于B黄河南和I西邙山。③黄河南至石家庄,起于B黄河南和I西邙山,闭于B秀山、I 横山,与京石段C级网衔接。④西黑山至天津段,起于B西黑山,使之与京石段C级网衔接,闭于I 水泥设计院。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是挂靠在渠线C级GPS网上的独立控制网,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平面坐标系统采用挂靠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1°带坐标的独立坐标系,边长不进行高斯正形投影改正,投影到测区所选定的高程面上。

3.1.2 国家三角点不兼容的处理

[JP+2]由于国家三角点的精度明显低于GPS点的精度,而国家三角点又是工程前期设计用地形图的基础控制,如何解决国家三角点间的不兼容性与保持GPS网的高精度是问题的关键。将C级GPS网分为若干段,每段以B级GPS网为起算点,通过对B级GPS网点1954年北京坐标的调整,使各分段间接缝最小,甚至忽略不计。既保持C级GPS网的原有精度,又使分段间接缝最小,与原测图系统符合性较好。

根据沿线骨干网点的分布情况及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将干线C级GPS网划分为7个子网进行平差计算。为了检查各网间的无缝连接,平差计算时,在相邻两网间设置一定数量的公共点,利用平差后的坐标比较来检验成果的统一性和网间的接缝差[9],见表1。

除西黑山-秀山网与秀山-贾村网、天津干线间的接缝分别为166 mm、37 mm外,其他网间的接缝基本可忽略不计。经分析,主要是由于西黑山-秀山网在转换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尺度因子,约17 ppm。

3.1.3 施工控制网1954年北京坐标系1°带方案

为了满足工程施工放样关于边长投影改正小于2.5 cm/km的要求,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带成果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根据高斯投影正算公式,该段平均纬度为39°,1954年北京坐标系1°带最边缘点的横坐标约为543 000 m,平均高程投

3.1.4 控制网无缝连接方案

由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与干线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控制范围不同,两者的坐标系统亦不同。同一控制点两个坐标系的坐标之间存在差值在所难免,建筑物距标准1°分带中央子午线的距离越远、建筑长度越长,其差值越大,这种差值可在渠道施工段消化。当网点在两套坐标系下的坐标差值大于30~50 mm时,渠道加密控制网采用标准1°分带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参与平差,然后将起算点坐标差值,依各加密控制点离建筑物控制网点的距离,对加密控制点的平差坐标进行配赋。

3.2 高程控制网方案设计

根据总干渠施工的精度要求,高程施工控制网沿渠线布设二等水准[10],高程施工控制网联测国家一等水准点10点,布设为9条二等水准附合路线(环线),二等跨河水准测量10处。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数据采用国家一等水准网第二期复测成果。干线二等水准沿渠道布设,约每4 km布置一个水准点。以6个国家一等点为起算点,联测沿线C级GPS点、河北省埋设的水准点、新埋水准点等约600余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平均点间距为3.2 km。

4 主要突破和创新

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方案研究,在充分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案的基础上,避免了原三等水准、四等平面导线网方案和分段辖区控制网方案的主要缺陷,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采用的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方案充分考虑了中线工程的特点,有效利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可行性研究以来多项测量成果,在长距离调水范围内保证了测量体系的相应精度,解决了早期国家控制点成果不兼容以及渠线不同区段无缝连接的问题。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方案已全面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设计和施工,获得了各方的好评。

测量整体方案研究主要突破和创新在于:①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平面控制网体系,提供了WGS-84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1954年北京坐标系1°带以及独立坐标系成果。②南水北调中线测量基准建设高程控制体系提供了丹江口至陶岔一等水准、全线二等水准,提供了吴淞高程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北京63地方高程等系统的转换。

由于时间仓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测量控制系统在大地水准面精化[11]、工程测量数据管理系统上还可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ibylle Goebell,Hans-ulrich Wetzel.Contributions to the Deformation Analysis in Germany Based on Precise and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J].Natural Hazards,2006,38:177-197.

[2] C.Blasi,E.Coisson,I.Iori.The Fractures of the French Pantheon:Surve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J].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2008:379-388.

[3] 丁仁军.GPS网与地面网坐标转换参数的可靠性检验[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4.(DING Ren-jun.The Reliability Consideration of Coordinate Conversion Parameter Between GPS Network and Ground Control Network[D].Kunm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04.(in Chinese))

[4] Vanhoucke.M,Coelho.J,Debels.D,Maenhout.B,Tavares.LV.An Evaluation of the Adequacy of Project Network Generators with Systematically Sampled Network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6):511-524.

[5] 姚楚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建立[J].人民长江,2007,38(10):83-84.(YAO Chu-guang.The Setting-up of the Major Survey Control Network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Middle Route Project[J].Yangtze River,2007,38(10):83-84.(in Chinese))[6] 汪易森,杨爱明,姚楚光,等.南水北调中干线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系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2):1-5.(WANG Yi-sen,YANG Ai-ming,YAO Chu-guang,et al.Construction Surveying Control System for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07,27(2):1-5.(in Chinese))[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R].武汉: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Planning,Design and Research.The Overall Feasibility Repor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Middle Route Project[R],2005.(in Chinese))

[8] 魏二虎,黄劲松.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WEI Er-hu,HUANG Jin-song.GPS Survey Operation and Date Adjustment[M].Wuhan:Publishing House of Wuhan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9] 耿汉文.水利工程施工控制网的优化设计[J].现代测绘,2005,(Supp.):126-127.(GENG Han-wen.Optimize Design of Survey Network for Water Resources Project[J].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2005,(Supp.):126-127.(in Chinese))

[10] 王文利,陳士银.现行水准测量日月引力改正数学模型的分析与使用[J].测绘通报,2000,(12):8-9.(WANG Wen-li,CHEN Shi-yin.Analysis and Use of Earth Tide Correction Model in Present Leveling[J].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00,(12):8-9.(in Chinese))

[11] 陈俊勇,李建成,宁津生,等.全国及部分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及其实施[J].测绘通报,2005,(5):1-5.(CHEN Jun-yong,LI Jian-cheng,NING Jin-sheng,et al.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si Geoid Models with High Precision and Resolution in China and Its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J].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05,(5):1-5.(in Chines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杨成宏 丁涛

第2篇: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运作方案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对基于建筑工程实际工作过程条件下的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运作方案进行了探讨,以求通过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作用,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运作方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建筑工程测量技能也是施工员、监理员及其他施工技术员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术能力,所以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工作能力。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方法和标准规范、熟练使用相关的测量设备进行实际的测量组织和实施工作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工作是我们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先理论知识的讲解,在集中技能练习,讲练分离,并以此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考核方法都无法满足现代高等职业教学的要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 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专业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1)教材内容陈旧。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现代测量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测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新型测量设备如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在建筑测量生产中被广泛的使用,而现行的教材内容仍以大专教育模式为依据,先讲三大测量设备——光学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和小平板仪等,再讲相关的测量方法;而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技术需要。

(2)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源于工程测绘技术,为了实现学科体系的完整,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完整的从工程测绘课程中搬过来的。但是建筑工程测量毕竟有着与工程测绘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建筑工程实际工作过程的特点,造成学生对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学习主动性较差。而地形图测量、大比例尺地图等与建筑工程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但增加了学生觉得测量课程无用的印象,而且占用了有限的教学课时。

2.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即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然后再理论讲授后安排相关的仪器操练及测量联系,最后讲解控制测量及建筑工程相关的测量工作的理论知识,如放线、建控制网、变形监测等。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不知学为何用,学习兴趣不高;而到练的时候,学过的理论早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面对仪器不知从何下手,动手兴趣不高;这种讲练分离的教学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教学效率不高,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实训设备实施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

(1)实训设备陈旧,数量少。高职学校的测量设备多为光学测量仪器,设备使用时间较长,在加上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设备陈旧、测量精度较低;另外,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测量设备数量明显偏少,尤其是新型测量设备的数量无法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教学中只能以大组实训或示范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受打击。

(2)实训场地随意不固定。由于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工作一般开展的比较晚,一些学校不具备或者干脆没有实训场地,为了完成测量的实训任务,一般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训。学校里的地形一般比较简单,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更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在学生做完实训任务后,教师很难校核学生测量成果的正确性。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效果。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的理论考试为主,或辅以平时的出勤及课堂表现,学生在期末努力几天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建造工程测量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实的检验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运作方案的探讨

1. 结合实际工作过程编制教材,重新规划教学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我们重新梳理教材的内容编制。首先是根据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特定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工作。删除建筑工程中不用或用的较少的内容如地形图测量、小平板仪等内容;减少旧仪器、旧技术如光学水准仪、微倾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等的内容;增加建筑工程常用、重要的测量技术以及新仪器新技术等的知识内容如放线、定位、抄平、变形监测等建筑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及GPS等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的内容。

其次是根据教学做一体化大纲对课程的内容重新组织,建立了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式的内容形式。在内容上打破传统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顺序性,贯穿知识体系的不再是学科体系,而是按照实际工程过程建立的教学项目。我们通过对建筑工程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结合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技能对知识的需求,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划分为测量工作准备、控制网建立、土方测量、基础测量、主体施工测量、装饰施工测量及监测测量等几个主要内容,使测量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建筑工程实际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即能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操练过程中即能知道需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主动学习的目的。

2. 重塑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讲练分离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根据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过程将每个项目分解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想”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主要内容为:

首先在时间保证教学内容需要。原来上课时间安排比较散乱,每次课时间较短,讲了理论没时间实训,实训了没时间总结,学生无法一次性消化理解所学知识。根据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制定新的教学时间安排,采用四课时连排的方式,即上课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延长至180分钟。学生在18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完整统一性;

其次在学生组织上保障任务的需要。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不仅体现个人的测量技能,而且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开课之初便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在以后的课程中都以此为单位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

最后在教学情境设置上满足实际工作环节的真实。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际的测量工作,我们采用了一套真实的施工图纸作为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图纸的实际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建立相关的授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除此之外,结合学校教学区的实际建筑、道路、绿化及其他建筑完成相关的验证性试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3. 加强实训设施建设。

实训设施不仅包括满足实训要求的测量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而且还应该有相应的实训指导规程和实训报告手册。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對实训测量仪器进行了升级,增加了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测量仪器的数量及新型的测量仪器,包括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以及GIS等设备,从而满足测量实训的要求;

在测量实训场地上,通过在校园中精心选址,布设了与真实施工条件相似的测量实训场地,包括三四等水准测量路线、建筑测设及建筑变形监测等;

另外编写了实训指导规程,规定了实训进行的方式方法、教学要求达到的标准以及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的运行维护等内容。为了解决过去实训内容随意记录不规范的问题,我们编制了测量实训报告手册,手册中实训数据采用标准的测量格式填写,即能体现实训真实性又规范了学生测量成果的处理,也为下一步的考核工作提供了标准。

4. 考核。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能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引入了过程考核办法和测量竞赛考核方式,以达到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的兴趣、真实测试出学生测量技能水平、检验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做、考”一体化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做、考”一体化进行,设置过程考核办法。学生通过180分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后,提交一份外业测量成果,并利用课后时间完成测量成果的内业处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最终的实训报告。在考核评分上,分别小组总分和成员表现得分,最后按照6:4的比例计算单次过程考核成绩,最终计入学期总成绩,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学期末我们测量竞赛考核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给定的测量项目,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不但考核完成的质量,而且对完成时间、过程中组员配合等也进行分值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竞争意识。

高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做一体化运行方案本着“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思”的原则,采用项目式教学组织,任务式教学运作,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教学中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后期运行中将教学考核环节纳入教学中,最终形成了“教、学、做、考”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资料:

[1]李平.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马福荣等.高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2第7期

[3]王汉雄等.《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矿山测量.2012年3月第1期

[4]柳小燕.《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测绘技术装备.2005年 第1期

作者:于海波

第3篇:基于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探索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社会重视,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中高职过渡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水平。文章从技能大赛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职技能大赛与高职技能大赛区别及联系,探究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订,提出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出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经有12年了[1],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赛事,各所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育部也拿出很多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中职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获奖后,有机会免去笔试,通过面试直接进入本科学习,高职学生获奖后在专升本考试中同样可以仅通过面试进入本科继续学习。虽然中职和高职技能大赛侧重点不同,但学校在制订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可以进行资源优化及整合,让中高职衔接更有活力,也赋予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的意义[2]。

一、中、高职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分析

(一)目的不同

中职组的工程测量和高职组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均以实际工程中常用测量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为基础开设的比赛,为了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中职组比赛主要目的是检阅参赛选手工程测量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水平和测量仪器操作能力,重点在基本知识和仪器操作能力。高职组比赛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二)内容不同

中职组的工程测量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其中实操考核又分为四等水准测量和一级导线测量[3]。四位同学组成一支队伍,共同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理论考核题目主要基于《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GBM 4-08-03-04)中级技能的知识要求和生产岗位需要,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测量基础知识储备。实操考核需要学生规范操作仪器,正确处理结算结果。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多的是学生通过重复性训练,达到规范操作仪器的目的,主要侧重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高职组的工程测量仅进行实操考核,实操考核分为三项,分别是二等水准测量、一级光电导线测量、1∶500数字测图[4]。与中职组最大不同是去除了理论考核,增加了测图考核,在测图考核中需要学生具备有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更多的是考核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等能力。

(三)评分标准不同

中职组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主要从仪器操作,记录规范,成果精度三个方面评分,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扣时间分。学生经过长时间训练之后,仪器操作和成果精度都可以做到不扣分,区分度最大的是记录规范,记录规范评分标準中,规范涂改3处扣一分,所以满分操作应该在记录时,不能出现任何数据更改。中职学生早整个比赛过程中需要计算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不同于中职组比赛,高职组在强调仪器操作和成果精度的前提下,特别注重时间,对于记录规范不做过多要求。高职组三个项目竞赛用时均占总成绩的30%,且竞赛用时满分是依据最先完成队伍的时间来确定的,其他队伍时间分按照规程计算公式依次递减。在高职组中,区别成绩最重要的是竞赛用时。比赛突出高职学生操作熟练度和临危不乱的平和心态。

二、中高职衔接应用于技能大赛的优势

目前中职升入高职阶段学习渠道畅通,可以考虑从参加过中职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中选拔备赛高职组技能大赛的选手。我校五年一贯制学生于2019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二等奖,参赛选手于2019年下半年升入我校高职,并于2019年下半年获得交通行业指导委员会工程测绘团体二等奖,目前正在积极备赛2020年安徽省高职组测量技能大赛。我校使用中职获奖学生继续参加高职组比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竞赛内容相似

中职组比赛和高职组比赛,均为四人组成的小组参加比赛,在人数上是相符的。在比赛项目上,一级导线测量是相同的,水准测量项目等级由四级变为二级,基本操作流程类似。同时,参加过中职比赛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测量技术,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生水平及心态有保障

指导教师在每次在技能大赛选拔备赛学生的时候,是整个技能大赛备赛中最难决定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学生的选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比赛的结果。参加中职比赛并获奖的学生,都是在中职阶段已经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其获奖经历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参加过全国性大赛的学生,由于有过大赛经历,在参加高职比赛的时候,心态上更加平和,在比赛时不太容易失误。所以选拔中职学生参赛比较稳妥。

三、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相关成果

我校五年一贯制学生在2019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获得中职组国赛二等奖和高职组交通行业工程测量比赛团体二等奖,通过比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的成果。

(1)深入研究了大赛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独特价值,形成了教学问题反馈的系列分析报告,构建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是解读了与大赛项目相关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规范,剖析了大赛试题及教学问题成因,将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二是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框架,重新制定《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与资格、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与标准、教学建议等。

(2)建立了大赛项目向技能学习项目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的程式,开发了立体化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一是制作了基于云班课教学软件,结合工程测量理论题库,建立了《工程测量理论教学题库》,将题库软件应用到日常教学和期末考试中,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答题后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二是开发了《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由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拍摄课程教学视频。每个资源包含“教学项目分析”“国赛获奖选手操作”“技术要点指导”“技能难点三维动态演示”和“教师点评”等。

(3)系统设计并推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形成了师生、情境与资源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一是借鉴大赛经验,广泛实施了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中任务为驱动,每个小组相互配合完成预设任务,学生从固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转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完整的工作情境,并用问题学习实现任务和知识的关联,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以大赛情境引导教学情境变革,建立了“实训室、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现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教室”等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仿真模拟软件、云班课等多种教学方式,广泛推广适应“混合式学习”的情境创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能。

四、基于技能大赛中高职衔接的探索

(一)师资交流

目前,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在中高职衔接中,有一项重要的途径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与高职学校教师的交流。借助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兩校教师可以做经验上交流,总结中高职衔接时存在的优缺点,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地方。高职教师也可以提前熟悉参赛学生,从而做好中高职无缝对接。

(二)明确目标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均称为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两者间还是存在一定不同的,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要有较好专业知识。高职教育强调适用性人才,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职业教育定位的区别。在中职组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和记录规范性等方面,符合当代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快、准、好”的要求。在高职组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主要强调数据的收集及数据的处理,符合企业所需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

(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制订

基于上述目标差异,在制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区别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以及高职阶段培养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制订出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发挥两者的最大功效,是极为关键的。这也体现了目前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要性。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中,要从宏观上进行课程标准设计,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让高职教育能够立足于中职教育之上,充分体现衔接的意义。在中职工程测量课程中,主要强调工程测量,让学生学会规范使用仪器以及测量数据处理。在高职工程测量课程中,主要强调工程测绘,培养学生通过仪器收集测量数据,并在电脑上处理数据的能力。课程设置方面逐步深化,不仅整合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深入学习,融会贯通,也与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吻合。

五、结语

职业技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大赛是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时的一种导向,职业教育的好坏与中高职衔接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技能大赛角度出发,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探讨了中高职衔接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的制订,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办社会需要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贾桂玲.关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1).

[2]顾申霞.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思路研究[J].新课题研究,2017(06).

[3]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规程.

[4]2019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程测量”赛项规程.

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系(中专部)人才培养为例”(2018jyxm0011)

作者简介:杨锐(1988—),男,汉族,皖肥东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梁洪波(1977—),女,汉族,皖霍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传感器。

作者:杨锐 梁洪波

第4篇: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依据

1.1由河南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纸

1.2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关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及地方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DBJ41/070-2005)

2、工程概况

2.1宁陵县凯地广场5#~7#楼工程,本工程是小高层住宅小区,位于建设路与珠江路交叉口东北角。工程由河南凤梧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河南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河南省中原建设监理中心有限公司监理,睢县久诚建筑有限公司承包施工。

本工程的5#~7#楼地下室1层,地上为11.5层,总建筑面积为11273.62㎡,建筑高度为41.77m,室内外高差0.45m。地下一层为设备架空层,一层、二层为商业网点,三层至顶层为住宅用房,层高3m。

2.2本工程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为六度,耐火等级地下为一级,地上为二级。

3、施工部署

3.1施测程序

3.2施工测量组织工作

在工程正式开工以前,建设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将施工现场测量基准点向施工单位进行移交,在现场将测量基准点交代给施工单位专业测量人员的同时,其基准点的测量成功必须进

行书面移交。

施工单位专业测量人员对现场的测量基准点进行复核测量无误以后,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项目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建设单位给定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工程定位,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及逐日安排,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本工程设测量组组长一名,测量员一名,测量结果经自检互检,报验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4、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测原则

4.1.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4.1.2必须严格设和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1.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4.1.5

第5篇:工程测量方案

工程定位控制测量方案

1.本工程平面控制采用方格控制网,施工方格控制网一般经初定、精测和检测三步进行。

2.本工程根据总平面设计坐标、由道路上的城市坐标系统结合建筑物规划红线引入定位。

3.根据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条件,选择适当地方按一次埋设、多种用途、长期使用的原则埋设首级控制点、组成一个完全能满足施工放样及沉降观测需要的永久性施工控制网。控制点按要求进行技术处理、控制点所处位置既要保证今后不被占用且障碍较少、以便对控制点进行使用和保护。控制点既作平面控制之用,又作标高控制之用。

4.工程开始前,根据工程结构情况,利用首级控制点,在实地放出二级控制点作为施工的二级控制。该控制点既可用于细部点的放样,同时又可用对工程上各结点的复合检测。

5.利用经纬仪对所有控制点进行精确测定,并将它们与附近的国家城市等级点进行联测,使其坐标与高程统一为一个系统,便于今后使用。

6.利用配套计算机对所有观测值进行严密平差,保证整个精度完全能够符合国家工程测量技术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平差成果存入计算机内存,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

7.随着施工的进展,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将经常对所有控制点作必要的检测。

浙江商品城B区4,5,6,7,11,12,13,14栋

2004年4月2日

第6篇:建筑工程测量方案

一、方案编制主要依据

1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DB11/T446-2007 ) 。

2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 93 。

3 、设计研究院测设的高程点。

4 、 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5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DBJ01-51-2003 )。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新左旗罕达盖。建设单位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为“内蒙古蒙能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三、测量放线精度要求

1 、基础放线允许误差

长度 L 、宽度 B 的尺寸( m )允许误差( mm )

L ( B ) ≤ 30 m± 5 ㎜

30m < L ( B ) ≤ 60m± 10 ㎜

60m < L ( B ) ≤ 90m± 15 ㎜

90m < L ( B ) ≤ 120m± 20 ㎜

120m < L ( B ) ≤ 150m± 25 ㎜

150m < L ( B )± 30 ㎜

2 、各部位放线允许误差

外廓主轴线度( L )

L ≤ 30m± 5 ㎜

30m < L ≤ 60m± 10 ㎜

60m < L ≤ 90m± 15 ㎜

90m < L ≤ 120± 20 ㎜

细部轴线± 2 ㎜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

非承重墙边线± 3 ㎜

门窗洞口线± 3 ㎜

四、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设计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测,测量仪器的购置、检定与检校,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一)、 设计图纸的审核

1 、 总图校核

通过校核总图,了解定位意图,计算定位数据,以及建筑物跟周围的建筑物、市政道路的位置关系,确保建筑物的定位数据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阅读设计图纸时必须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 、建筑图与结构图校核

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人员反映,请设计人员及时变更设计。

(二)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测

1 、根据总平面图及测量成果通知单对控制点的原始依据进行校核。

2 、校测控制点(业主提供的导线点不少于三个)的距离、夹角及坐标。

3 、校测水准点的高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不少于两个)。

4 、 与甲方办理控制点、水准点及相关测量原始资料的交接手续。对移交后的桩点进行妥善保护,防止桩点受到扰动破坏。

如果超出限差要求,及时向甲方和施测单位反映本工程的校核结果。必要时,请施测单位重新复测。

(三)检定测量仪器、量具及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仪器、量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或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五、平面控制测量

(一)、工程的首级控制:业布设成导线网形式,按三级导线精度布设,作成半永久点形式,要求保持到工程结束。

(二)、建筑物场区控制及轴线控制:做出场区控制网,控制网按三级精度布设,

(三)轴线控制网布设原则与方法:

1 、 由于导线控制网精度及覆盖面已经满足放线要求,为避免误差积累,因此直接根据现场导线控制网布设轴线控制网。考虑到基础结构放线的通视情况,轴线控制线偏离轴线间距均为 1m 。

2 、布设轴线控制网依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根据地下室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确定。

3 、控制桩用 50 mm × 50 mm 木桩打入土层深度不小于 500mm ,桩顶要平,以便钉钉,确定无误后护好控制桩。

4 、轴线桩点的保护

桩点的保护,先用红机砖在桩的周围砌成 500 × 500 的方垛,内灌混凝土再用砂浆抹好,顶部与桩头抹平,再用木方做成三角架,刷红白格漆作标记。见下图:

(四)建筑物控制测量

本工程可布置轴线控制桩,所以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

1 、± 0.000 以下控制测量 : 以轴线控制网作为基础前期施工和± 0.000 以下结构施工的测量控制。

基础的位置线:保护层施工完成后,依据建筑物控制桩向垫层上投测建筑物主轴线,投测后校核轴线间距、轴线夹角及对角线尺寸。然后 依 次测放出建筑物的轴线、墙、柱、门窗洞口、楼梯线等结构线。

每层位置线:地下各层依据基坑上的轴线控制点用经纬仪向各施工流水段投测控制轴线,在工作面上用经纬仪和钢尺量测出其它位置线。

2 、± 0.000 以上控制测量:轴线内控法

( 1 )、平面内控点的布设

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 第一施工段内设置 4 个内控点,组成自成体系的矩形控制方格,其余各段各设置 2 个内控点(纵横主控轴交叉点),控制点编号见内控点平面图。(2 )、控制点的测设

将内控点所在轴线分别投测到预埋件上,经校核无误后,在每块埋件上刻出“十”字线,中心点即为各控制点平面位置。内控点校测方法: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点上,后视其他控制点转 90 °,检查是否闭合,然后用 50m 钢尺校测每相邻点水平距离是否与相应的控制点距离相等,分析边、角是否匹配,若匹配证明投测无误,若不匹配证明投测有误,应重新投测,直至正确。

六、高程控制测量

建筑物的高程控制:

1 、 ± 0.000 以下标高控制: 基础施工阶段随着挖土的深入,从现场高程控制点向基槽内引测标高, 采用悬挂钢尺法(尺的零端在下),由基坑上的高程控制点直接向基坑内引测,以便减少测站数,提高引测精度,但应注意悬挂标准重物( 49N )和进行钢尺的尺长和温度改正。

当挖土接近槽底时,根据此标高控制点控制清槽拣底。每 8m 打一钢筋棍,抄上槽底控制标高,拉线清槽。地下二层结构拆模后,把标高返到结构内,放出建筑 1m 线。基槽内标高控制点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时修正。引测到结构内的标高要附合到场区控制点进行检查。

2 、± 0.000 以上标高控制:

( 1 )、当首层墙体、柱子施工完毕后,根据现场高程控制点,经复测校核后向首层测设建筑 +1.000m 线。标高控制点设在外墙能够铅直拉上去的地方,每个施工流水段设置 2 个标高控制点并用红三角标示。主体结构标高控制点平面布置图见内控点图。

七、装修施工测量

在结构施工测量中,按装修工程要求将装饰施工所需要的控制点、线及时弹在墙、板上,作为装饰工程施工的控制依据。

1. 地面面层测量

在四周墙身与柱身上投测出 100cm 水平线,作为地面面层施工标高控制线。

根据每层结构施工轴线放出各分隔墙线及门窗洞口的位置线。

2. 屋面施工测量

屋面测量首先要检查各方向流水实际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实测偏差,在屋面四周弹出水平控制线及各方向流水坡度控制线。

3. 墙面装饰施工测量

内墙面装饰控制线,竖直线的精度不应低于 1/3000 ,水平线精度每 3m 两端高差小于 ±1mm ,同一条水平线的标高允许误差为 ±3mm 。外墙面装饰用铅直线法在 建筑 物四周吊出铅直线以控制墙面竖直度、平整度及板块出墙面的位置。

八、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一)、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是本工程测量工作的制度保障。

施工测量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工作,是各施工阶段的先导性工作,也是各阶段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工程的水平位置、高程、竖向和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要求与施工的依据,并为工程设计、施工与工程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测绘资料。搞好施工测量管理工作是保证正常施工和工程质量的前提。项目部由两名测量管理人员,放线工作由施工队测量人员完成,项目部测量组负责现场轴线控制网的测绘,负责建立各种关键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及其桩位的交接工作,对各分包单位测量工作的复核验收,向监理的报验工作和对现场所有测量单位的协调工作,向其他部门提供测量成果及有关数据。负责本部位施工范围测量方案的制定、轴线定位、工程放线的实施以及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二)、仪器管理:

1 、仪器选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放线的精度要求现场需配备的测量仪器如下表: 经纬仪一台、水准仪一台塔尺一个

2 、仪器现场管理:

( 1 )、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检定合格证,并按周期检定。

( 2 )、仪器检定按照国家(市)各类设备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检定方法、检验准则在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 3 )、保存检定记录,建立仪器管理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型号、数量、检定时间、搬运、收发使用等。

( 4 )、现场设仪器柜,测量人员负责仪器日常管理。

( 5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冒险、违章。

(三)、资料管理:

根据《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DBJ 01 — 51 — 2003 )中的有关测量章节内容和要求, 测量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施工测量方案及审批。

2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 表 B2-2 )

3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表 C3-1 )

4 、基槽验线记录( 表 C3-2 )

7 、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表 C3-5 )

8 、沉降观测记录

九、复核、验线

(一)、要求:

1 、各施工队测量组放线完毕首先自检合格后,方可向项目部测量人员申请验线。 2 、项目部测量员复检合格后,向监理公司申请验线。

3 、经监理公司复检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 、验线不合格,需立即改正,复检合格后,重新整理资料,申请验线。

(二)、验线范围:

1 、监理验线范围:现场和作业面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点,各种分部、分项工程的定位桩点,基槽位置、几何尺寸和标高,各种关键部位的线。

2 、项目部测量员验线范围:除了以上监理验线范围内的必验项目,随时检查各种细部线,验线结果及时反馈各作业队,以便改正。

(三)、施工测量验线工作的基本准则

1 、验线工作应主动及时,验线工作要从审核施工测量方案开始,在施工的各主要阶段前,均应对施工测量工作提出预防性的要求,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 、验线的依据必须原始、正确、有效。

3 、仪器与钢尺必须按计量法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

4 、验线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

( 1 )、仪器的精度应适应验线要求,并校正完好。

( 2 )、必须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 3 )、验线本身应进行附合(或闭合)校核。

5 、必须独立验线,验线工作应尽量与放线工作不相关,主要包括:观测人员、仪器、测法及观测路线等。

6 、验线的关键环节与最弱部位,主要包括:

( 1 )、定位依据桩位及定位条件;

( 2 )、场区平面控制网、主轴线及其控制桩(引桩);

( 3 )、场区高程控制网及± 0.000 高程线。

7 、场区平面控制网与建筑物定位,应在平差计算中评定其最若部位的精度,并实地验测,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测。

8 、细部测量,可用不低于原测量放线的精度进行验测,验线成果与原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如下:

( 1 )、两者之差若小于 1/ 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优良;

( 2 )、两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可不必改正放线成果,或取两者的平均值);

( 3 )、两者之差超过限差时,原则上不予验收,尤其是要害部位,若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五)、 质量保证措施

1 、 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2 、测量人员全部取证上岗。

3 、测量仪器和量具除按规定周期检定外,对经常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的主要轴系关系应在每项工程施工测量前进行检验校正,施工中还应每隔 1 ~ 3 个月进行定期检验校正。测量仪器和量具的使用应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应精心保管,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

4 、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5 、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上报项目部测量员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6 、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7 、核验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8 、滞后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应与超前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进行联测,并对联测结果进行记录。

9 、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10 、 为防止测量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必须从人员、仪器、操作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解决。

11、尽量选择最佳观测时间施测,在不利环境下施测的结果,应有严格的校核措施,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六)、发生错误的改正:

( 1 )、发现错误,应立即查明原因,向上级报告。

( 2 )、对由此所施测的一切结果进行检核。

( 3 )、对发现的错误立即纠正,有关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 4 )、填写错误追踪记录,并制定预防措施。

十、沉降观测

由甲方委 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主体建筑的沉降进行观测。

第7篇:《水利工程测量》典型学习方案

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和资源开发技术,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管理规范、应用快捷的《水利工程测量》课程资源库,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培训、社会学习者和单招生培训等多样化学习水利工程测量课程需要。

资源库中提供了动画、教学录像、图片、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核心技能训练、习题库、试题库、综合训练、课程整体设计、单元任务单、学习指南、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测绘实用程序软件、测绘万花筒、工程案例、测绘名词术语、测绘法规等丰富的“立体化、实战化、技能化和应用化”资源。

一、学生用户学习方案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使用“教学资源库”,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按照学习规律,设置“课程学习―单元项目学习―教师教学空间答疑与互动—总结提高―考核过关”五阶段的学习方案。借助该学习方案,学生可利用资源库,在网络上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1.学习资源

学生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水利工程测量知识的学习,水利工程测量包含教学文件、 课程资源和拓展资源,实践技能学习资源则包括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开发的实践技能教学片、虚拟实训系统、技能操作动画资源。通过10个网络单元课程学习,同时结合岗位适任能力的要求实现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具体资源结构框架如图5-1所示。

图5-1 资源结构框架

2.学习方式 (1)整体课程学习

学习该课程前,学生用户先阅读相关教学文件中学习指南,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识课程与岗位能力间关系,知晓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性质作用、地位和作用,并了解每门课程具体学习进度安排。通过课程简介,了解课程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从总体了解本课程学什么。并通过课程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的解析,了解学习方法,明确如何去学。

图5-2 课程标准及课程学习指南资源截屏

(2)课程项目学习

每个项目学习前,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通过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实施重点难点的展开式学习。对实践项目,对照技能实训教材,结合教学录像、动画,借助于虚拟仿真实训,或去实训室认真练习,体会每个技能要点,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到位。通过基于理实一体的资源平台实施展开式学习,注重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各个击破。为学习者,尤其是无实践经验的学习者,搭建了综合性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以平面控制测量项目经纬仪的使用任务为例具体说明项目学习方法步骤:

(1)阅读电子教材:了解经纬仪的结构和性能,掌握经纬仪安置的方法和步骤 (2)观看视频:对应电子教材,逐步体会经纬仪对中和整平的操作方法和细节。 (3)使用虚拟动画:进一步整体熟悉经纬仪对中和整平的以下列操作流程。 (4)使用单元学习工作任务单:掌握学习工作的具体技术要求。

(5)使用核心技能训练手册:根据核心技能训练手册要求进行实战操作,完成自查。 (6)使用习题库:完成经纬仪使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形成知识和技能有效融合。 (3)总结提高

当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 从案例资源中选取一个真实的案例,通过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学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完成知识框架的总结,如图所示。

图5-3 案例资源

(4)测试过关

通过题库、测试样卷以及虚拟操作等完成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在线测试,进行自主学习效果考核。并结合系统提供的解析,实现测试一次,提升一次;再测试再提升的进阶型学习。通过自我测试一方面可以针对薄弱点进行重点强化。

图5-4 习题资源

(5)使用教师网络教学空间与教师互动交流

在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的同时,可以使用教师网络教学空间与教师互动交流,提出在使用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遇到的问题。教师网络教学空间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使课程教学实现了空间、时间上的延伸,也促进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用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效率与质量。

二、教师用户学习方案

1.学习资源

资源库为教师用户提供了课程总体介绍、教学设计、教案、演示文稿、音频、视频、图片、教学案例和试题库、虚拟动画、核心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单元学习工作任务单等大量“碎片化”素材,可实现备课、组课、教学、测试等功能,也可借鉴和学到同行先进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自身能力提升和拓展。 2.学习步骤 (1)观念更新

通过行业规范、行业信息、名师名家等栏目资源的学习,增长自身对专业有关规范、技术标准、先进技术发展状况、企业技术需求等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提升教师自身对专业知识宏观的把握和认识。通过同行相关课程教学录像的观摩,学习和借鉴同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图5-5 行业规范

图5-7 同行教学录像

(2)素材搜集

资源库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课件、工程案例等多种类型素材资源,教师用户可以依据课程名称、媒体类型、应用类型.关键词等实施检索搜寻,并将课程资源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实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图5-7 丰富的资源库素材

(3)课程学习测试

资源库提供了近500道试题,每道题都有详细地答案,在进行每个章节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机抽取习题,进行课堂测试,随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也可以从题库中按照题型组合试卷,作为期末考试试题,很方便进行期末考试。

图5-8 丰富的试题库

(4)能力拓展

资源库为教师用户提供了水利工程测量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最权威的行业标准、课程建设与改革及时信息资料,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引进吸收生产、管理一线素材,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拓展。 (5)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是由主导教师总体负责,课程组老师共同参与建设的课程学习平台,包含有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计划、知识点、技能点、课程电子教材、教学文本、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课程图片、工程案例、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试题库等,老师可以方便地使用教学空间里的这些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可以自建在线试题库,布置作业,学生在线答题,教师在线批改,学习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发帖答疑。学生则可以登录教学空间,学习各种电子资源,作为课程学习的第二课堂。

图5-9课程教学空间

三、企业学习者自主学习方案

企业员工学习者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他们学习的目的一般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为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从而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进一步的提升,为此,资源库设计了工程案例、虚拟仿真动画演示、教学录像、电子教材、测绘实用程序软件、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员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问题。 1.学习资源

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快捷、高效地利用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构建了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虚拟仿真动画演示等资源为辅助的学习开发思路,使学习者在案例解决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联的知识点,实现理论提升并进一步提高岗位综合能力。 2.学习方式

(1)案例学习与分析

企业学习者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学习和剖析,可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分析自身不足,明确定位自身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图5-10 案例资源

(2)阅读多媒体课件与电子教材:

多媒体课件是学习者重要自学的辅助材料, 详细讲述了每个学习单元的重点知识、 难点知识和技能点,配合教材有利于更加快速的学习。 (3)观看视频和虚拟动画

教学录像比其他资源更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它结合了电子课件、实践环境、操作演练,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更加注重技能环境的演示操作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较直观、生动、形象,能够很好的引导带动学习者。

图5-11 电子教材

(4)使用单元学习工作任务单:掌握学习工作的具体技术要求。

图5-12 学习任务单

(5)使用核心技能训练手册:根据核心技能训练手册要求进行实战操作,完成自查。

图5-13 技能训练手册

四、社会学习者学习方案

针对社会学习者主要对象来自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从而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使社会学习者能够熟悉资源库相关功能,更加快捷、高效地利用资源库进行“自助”学习,资源库在设计中开发以综合案例的学习为工具的学习方案。由于综合案例的主要源自于校企共建资源,具真实性、复杂性、实践可操作性,且经过合作院校教师的加工,使其在实践中蕴含高深的专业理论,理论中映射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特点。

1.学习资源

基于案例的资源库是专业综合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资源包括:专业基础(基本知识) 、专业理论、虚拟与仿真、实践实训、能力测试等,综合案例架。 2.方式 (1)理论学习

资源库提供以网络课程和岗位能力模块为抓手进行知识点串接线,其中网络课程中:电子课件作为学习者自学的重要辅助材料,详细讲述每节课程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技能点,配合教材能够更加快速的学习;教学录像结合了电子课件、实践环境、操作演练,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更加注重技能环境的演示操作,能够很好的引导带动学习者的注意点。岗位能力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依据岗位能力模块实施的实践操作技能操作动画、实训教材等电子素材资源。学习者通过相应的知识点的学习,将为解决实际工程案例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疑难问题带来,解决方案带走”的资源库设计最终目的。

图5-14电子教材

图5-15 教学录像

(2)案例剖析

社会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工程实践,结合亲身的实践案例,以资源库提供的岗位能力模块为抓手,通过“岗位能力模块”界面,观看课程视频资源, 对照测量规范, 分析自身不足, 提高动手能力, 如图 5-16

图5-16案例分析

(3)自我测试

通过“虚拟实训”界面,找到需要实际操作演练的项目,在界面上进行演练实训,通过实训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考核;同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回顾,将知识点和实践内容相结合,实现自我提升。

图5-17自我测试

第8篇:工程测量测绘工作室建设方案

一、 建设意义及必要性

地质找矿是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地质工作,研究地球构造、地壳演变、岩矿分布、储量品位及开采价值等,是国家各项建设决策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地质找矿常常需要在野外工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需要利用已有的地形图标绘或测绘各种地质图件。因此,没有测绘工作的先行和自始至终的配合时无法进行的。区域的成果成图以及据此作出的各种地质图件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地质工作的优劣与成败。经验证明,凡在地质找矿工作中重视测绘工作的地区和单位,所进行的地质勘探测量和提交的地质报告就能做到准确可靠,反之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或损失浪费。测绘工作还对地质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 有关大地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理论、地面沉降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等,都不同程度地有赖于测绘科技的发展和依据具体的测绘成果进行的推断和论证。因此可以说,测绘工作室地质找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工程测绘在城乡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 土地管理、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建筑学、地质、钻探等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事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测绘知识和测绘技能。

目前,随着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为进一步实现工程测量课程改革,完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地形图测绘的专业能力培养,必须加大实践训练、培训教学环节的比重,使相关的操作技能系统化,成为有机的整体,切实体现“教中心、学中教”的一体化教学效果,是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强的工程测量测绘的基本能力训练,掌握测量工作进程,为毕业后从事测量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工程测量测绘工作室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由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建设目标与思路

. 建设目标

以钻探工程技术行业专业建设规划为方向,以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方案为依据,工程测量测绘室建设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紧紧扭住实践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的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建成特色鲜明,满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环境。

2. 建设思路

以我校钻探工程技术重点专业为依托,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相协调。继续坚持以“高品质、创新型”作为现代测绘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完善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大测绘的视野,在实验内

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等方面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和完善。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阶段培养、多层次提升、全方位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现代实验教学体系,继续探索实验室弹性开放改革思路,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研究的路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三、 建设地点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五、 资金来源及安排

六、 预期效益和建设成果

工程测量专业是一个重视操作、技术为先的实用性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测绘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测绘室的建立将会使我校测绘相关的众多专业的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1. 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和精心设计的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运用各种测绘仪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2. 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和软件设计水平。

测绘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课外实习和上机操作,从而保证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操作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摄影测量与遥感软件的使用和开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测绘技能大赛和测绘职业技术证书考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9篇:浅谈河道工程测量的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农田免除旱涝灾害,使农业生产稳定和增长;为了整治航道,提高河道运输能力;为了环境保护,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场所,都必须进行河道整治、修建相应的水利设施。在这些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中,都需要测量人员提供相应的测绘保障。在河道整治这一环节,主要的测量任务包括控制测量、河道地形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施工放样等。

一、控制测量

各种测量任务首先进行控制点的布设,考虑到河道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平面控制点视规划设计的要求,采用

一、

二、三导线(局部图根加密)的方法进行,亦可视情况采用GNSS测量。控制点高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水准测量等级为国家

二、

三、四等以及等外水准测量,特殊情况下采用三角高程的方法进行。各等级控制点的测量,均须满足相应的国家规范、地方和行业规定的要求。

二、河道地形测量

河道地形测量分水下地形测量和陆上地形测量,陆上地形测量主要采用全站仪配清华山维或全站仪配南方CASS软件进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GPS-RTK(电台模式)进行,按规范要求对地物、地貌以及其他地理要素进行测量(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水下地形测量,相较于陆上地形测量,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水下地形起伏看不见,不能像陆上地形测量可以选择地形特征点进行测绘;二是水下地形测量的内容不如陆上的那样多,只要求在图上用等高线或等深线表示水下地形的变化。基于这些特点,只需在相关水域中测量一定数量的碎部点(水下高程点)即可。

传统的作业方法是在岸上设置仪器,将棱镜固定于测深杆上,利用船只,采用极坐标的方法,直接测量各碎部点,此方法适用于水浅且流速不大的河道;对于深水区或有一定流速的河道,则采用测深仪配棱镜的办法进行,测深仪测量水深,岸上仪器测量平面位置和棱镜与测深仪之间的高差,此种方法由于测深仪与岸上仪器工作时间往往不同步,测量误差随着水下地形变化增大而增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作业时间上,还是测量精度上,传统的作业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工程测量的要求。卫星定位技术(GPS)以及新一代测深仪在测量中的应用,为水下地形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还极大减少了测量工作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强度,逐渐取代了传统作业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将测深仪与GPS技术相结合,利用GPS(电台模式)测量测点的平面位置和水面高程,同时测深仪测量水深,测量数据通过通讯电缆,以坐标、高程(水底)的文本形式存储于测深仪自带的存储器中。在浅水区或行船不能到达的区域,可直接用GPS-RTK进行测量。外业采集数据通过内业软件处理,即可获得所需的水下地形图。

三、河道纵横断面测量

为了满足水利工程设计的需要以及河道管理部门掌握河道的演变规律,都必须在河道上测量一定数量的河道纵断面和河道横断面。 河道横断面是指河床中某处垂直于河道流向的断面,它的下界为河底,上界为水面,两侧为河道边坡或堤防。河道横断面间距一般为50米,每个断面中的测点间距应小于5米,视河床变化情况或工程设计要求,适当加密。

河道横断面测量首先依照设计要求,在现场根据临近控制点确定断面位置,然后逐次测量该断面的地形特征点。河道横断面分陆上和水下两部分,陆上部分可使用全站仪或GPS-RTK测量,水下部分测量方法与水下地形的测量方法相同,控制测量船沿断面方向行驶,即可测量水底的三维数据,与陆上数据一起,利用南方CASS软件或自编辅助软件,就可编制所需要的数据文件,进而生成、绘制河道横断面图。

河道纵断面是指沿河流中线(也有取沿程横断面上河床的最低点)的剖面,控制测量船沿河道中线行驶,测出中线上(或河床最低点)地形变化转折点的高程。以河道中线为横坐标,高程为纵坐标,即可绘出河道纵断面图。

由于水流、波浪和风的作用,使得船只无法按照直线或接近直线的航迹行驶,这样测量的数据就不在断面线上,或者测点分布于断面线的两侧,如果这种偏离没有超过规定,可以量取测点垂直于横断面线的垂足作为断面测点;如果这种偏离稍稍超过规定(超过规定,需重测),可采用内插的办法,解析该处测点的三维数据。

另外,还须注意横断面线与纵断面线交点数据的统一,避免发生矛盾,如果差值较大,应现场核实。

四、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 河道整治工程涉及到现有河岸的房屋拆迁、青苗赔偿、电杆移位、地下管线的连通、现有桥梁道路的改建与接顺等。为了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的内容包括房屋、鱼塘、堆场、树林、果树、种植地、荒地、坟墓、涵洞(含排水口)、桥梁、市政管线(含水下)、堤防险工段现状、沿河水利设施等实物指标。 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作业方法主要有:

1.调查房屋的户主(厂名)、门牌号、结构、层数,实地丈量房屋尺寸,计算每一层涉及面积、影响面积,分门别类统计房屋面积; 2.调查与房屋相关的其他设施,如围墙的种类与长度、与农用房相关的粪池沼气池、与厂房相关的烟囱地磅、与码头相关的天吊龙门吊或起重机,调查房前屋后或河岸上的坟墓个数;

3.鱼塘、种植地(粮棉、蔬菜)、树林、果园、荒地、砼场地、道路、堆场、绿化等测量其范围,计算各范围线内实物指标的占地面积,鱼塘按完整的个体计算面积(涉及面积、影响面积);

4.分布于房前屋后、河岸、田间地头的零星树木、果树以及成片林地,记录其数量、品种、大小,树木按其直径300mm以上、100mm~300mm、100mm以下三类,界定其大、中、小,古树名木另行注记。 5.市政管线分类调查、统计数量。调查沿河、跨河高低压电线、通信涉及和影响的电杆根数、电线长度;调查燃气、上水、下水等市政管线的埋设位置和埋设方式,跨河管桥测量其底标高;

6.丈量水面以上涵洞(含排水口)的高宽、管径,并标注顶标高; 7.调查河道堤防险工段现状,测量其位置、损毁长度,并描述险情。 河岸占地实物指标调查的内业数据处理分图、表两部分。以测量的河道地形图为底图,采用AutoCAD绘图软件,按调查的实物指标建立独立图层并归类,在图上标注实物指标的属性、位置、占地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面积计算。占地实物指标调查表按河道里程分段统计各实物指标的属性、面积等。

五、施工测量

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堤岸加固、防洪通道以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在此期间的施工测量内容包括堤防中心线定线、细部轮廓点放样以及计算工程量所需的水下水上地形测量和断面测量。

堤防中心线定线、细部轮廓点放样与一般建设工程的施工放样相同,利用附近控制点,使用全站仪进行定线放样,也可使用GPS-RTK进行,放样点的密度视施工需要而定,放样精度应满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或地方规定。

河道疏浚工程量的计算以设计图纸和实测的断面数据为依据,计算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桩台工程及其他收方工程。

一般河道疏浚工程量宜采用平均断面计算法进行,对于块状或面状区域,可采用南方CASS软件中的三角网法进行计算,在回淤或冲刷严重地区,可按挖泥船产量计逐日积累的方量进行计算

以上所述只是河道工程测量的基本方案或方法。在各阶段的具体作业过程中,还须根据任务的不同,编写相应的技术设计书,进行测绘生产。

上一篇: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下一篇:公司审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