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声乐教学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声乐教学

小学生声乐演唱教学探讨

摘 要:声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老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让学生在专业的、科学的教学环境下成功地得到音乐美的教育和音乐技能的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在注重情感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在声乐歌唱技能技巧上投入相当的精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乐演唱

小学声乐歌唱教学,因其顺应人类对自然、朴实天性的承载而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声乐教学担当着把小学生从音乐艺术的始发点引领到宏伟艺术殿堂的重要任务。人的声带是最天然、最朴实、最亲切的“乐器”,方便、经济,富于表现力,是最易被人接受和理解、控制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小学生学习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其对音乐的听、唱训练,对音乐的想象、欣赏,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声乐、歌唱活动纳入教学内容,学生才能获得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所以说,音乐教学要成功,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把握好小学生的听、唱训练,有效地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呢?下面是我对小学生声乐演唱教学的一些探讨。

一、通过“听”,建立感性认识

听唱是学习歌唱的一种最常用,也是很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时至今日,乃至将来,相信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

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教学法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在听唱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通過听唱来熟悉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这就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如果说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教学模式培养的就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

通过听音乐、复述旋律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的把握,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感受到音乐的美,并且对学生提高识谱能力,掌握有关的乐理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完成歌唱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小学生才能获得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基本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音乐实践即演唱的水平。

二、通过舞蹈、游戏形成体验认知

舞蹈与音乐本就是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不可分割的交融。舞蹈是音乐想象的拓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古人的话,说的就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的情景。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老師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选编一些舞蹈动作,让小学生边唱边表演边学习,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验与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唱边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且舞和曲结合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和领会。

再者,老师把歌唱内容插入于游戏之中,能帮助学生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唤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可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如领唱、对唱、击鼓传花、比赛等。在游戏情境下,学生学习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吸收快。

上好声乐演唱课不仅仅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且还有学生联想、形象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利用舞蹈、游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对于声乐唱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通过情感推动声乐演唱教学

情感是音乐欣赏、学习、使用、演绎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以其特定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强烈地反映了生活,表现了人的情感。可以这样说,情感与形式在音乐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普遍都注重教会学生唱功,但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学生缺少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沟通,因而达不到老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声乐演唱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在小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小学生在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音乐情感还需逐步建立和培养。

对音乐教育者来说,培养和促进小学生的音乐情感,促进他们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演唱的音乐作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情感呢?

首先,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单薄,审美素质处于形成阶段。一是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音乐作品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情感。二是通过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演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情感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这个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演唱的兴趣。三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情感推动。老师在教学时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直观体验特定的音乐情感,使学生在以景带情、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演唱。

参考文献:

屈丹.浅谈小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9).

作者:曹瑞瑞

第2篇: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摘要】在小学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不仅仅学生简单地掌握几首歌曲的歌唱,也不仅仅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声音的发音技巧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分析声乐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声乐技巧,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尤其重要,它占据着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小学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声乐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声乐;声乐教学

引言

声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而情感培养则是声乐教学的强大推动力,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声乐知识的同时,要把情感培养重视起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一、小学声乐教学活动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它涵盖多种学科,融合了各种学科的优秀文化基础,具有众多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一门以发声方法和技巧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声乐兴起于十七世纪,自声乐艺术兴起以来,人们从接受声乐到推崇声乐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然而我国声乐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在小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乐呢?笔者认为,小学声乐教学活动中情感培养尤为重要。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热爱声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找到声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激情,使学生对声乐的热爱程度加深!

(二)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声乐教学中,教师是通过情感传达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声乐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和本质,情感贯穿于情感教学的始终,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是小学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首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声乐作品,然后把学生带入到作品之中,结合情境教学领悟作品的真谛。其次,教师应搜集重要的情感词语,选用具体的情感词汇激发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内心体会,再次,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地辨别情感表达方式的优劣。

(一)搭建情感培养平台,创设情境氛围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情感培养平台,运用一些道具再现声乐创作的环境,创设一种特有的声乐情境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进入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声乐教学的渴望和期盼,让学生融入到音乐创作的环境之中,体会音乐创作者当时的心情。介绍声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借景激情,引发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更富有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音乐教学内容之一,特别是声乐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歌词、旋律节奏中的美感,用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教学道具,启发小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表现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去亲身体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去体会这些作品的时代美和地域美,感受声乐学习中的乐趣,增长学生的审美常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提升中领悟歌词的韵味,为小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道德是人们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部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教学质量和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

科学的思维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心里活动,支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样,声乐教学中思维情感支配着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引领学生自身的情感生活,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教学中的基本技能,提升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声乐知识的掌握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各种技巧的掌握。

三、结论

在小学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的解析能够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小学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教学环境,融入到声乐学习之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丹.论歌唱思维在声乐教学及演唱中的应用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7(15):45.

[2]汪梅娟.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J].黄河之声, 2017(15):98-99.

[3]段紫逸.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J].艺术教育,2015 (04):144-145.

[4]王華.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4 (02):79-80.

[5]曹文文,朱先华.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2):131-133,140.

[6]葛家川.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大舞台,2010(11):173.

作者:谷澄儒

第3篇:对小学生声乐教学的情感培养思考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情感的地位与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呢?文中结合教学实践与自身的体会谈了几点意见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声乐教学;情感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唱功”,而忽视对学生的感情培养,然则达不到效果。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情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任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从声乐作品来说,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而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声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情感培养是同样重要的,相辅相成的。这两方面在音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中都应有自己位置,都应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少年儿童在声乐的表现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在初步的学习和训练阶段,而他们的情感还需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逐步形成丰富。但是,在当前音乐歌唱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对少年儿童在歌曲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生声乐教学活动中培养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高级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通过音乐的特有教育功能,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少年儿童的情感呢?首先,我们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来考虑。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我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经验,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情感培养”效果较好。

1、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音乐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儿童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艺术形式(调性、节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现作为情感外部表现的情绪的可能性,既使学生已掌握了展现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们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他们在老师的启发指导带领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进行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活动状态。当学生在老师的审美诱导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他们歌唱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方法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的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教案设计中,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产生一种情感氛围,使学生以景带情,情景交融。在发声训练这个教学环节中,用上节课学过的劳动号子体裁的民歌《拉蓬号子》最后二部合唱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

总之,我们在音乐声乐教学活动中,必须在教授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真正地投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黄文红

第4篇:如何进行小学阶段的声乐教学

广西富川第三小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以“唱歌”为主要载体来展开。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基于此,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是广大音乐教师的主要教学环节。

一、首先要了解小学阶段孩童歌唱发声的机理

日本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研究学者品川三郎在《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一书中提出,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它们对我们解析小学声乐教学的实际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声带发育稚嫩,不宜过多运用成人所用的“头声发声”。事实上,“头声”对于减轻演唱的负担大有帮助。品川三郎认为,儿童时期的“头声”很有必要,如何训练?他认为“以头声为主体的发声为头声发声”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生理特点,同时指出,与其对立的是“自然低位置的胸声发声”。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唱歌,要多采用“头声”唱歌,就不能追求歌唱的音量,而着重于追求优美的音质 。实际上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附属器官的要领。这样的训练阶段,方能使儿童掌握优美的声音的概念和歌唱方法。“头声”可以合理利用生理机使儿童安静、柔和地歌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观念。

(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追求音质的优美。声带及附属器官在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形成美好的音质。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一点“头声”时就要求增加音量,否则必然导致“进一步,退两步”。在孩子一开始独自无意识唱歌时,绝不能要求学生大声唱歌,除非声音得到较好的训练之后,因为过于追求音量是违背儿童生理条件的。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声音,越是要注意优美音质的训练。

(三)儿童歌唱发声训练,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的下行音阶。“头声”训练为什么要采用下行音阶?起音为什么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因为小字二组d是必须用“头声”才能唱的出来的音高。只有从这个音向下唱到低音,才可以尽可能地用“头声”来唱。

从“头声”发声的训练来看,它以“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方法,找到发声位置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求学生无论唱高音区或是低声区的音,都以“头声” 为主的方法歌唱。如何保持“头声”发声的状态,“不掉下来”呢?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引导和训练。

由上可见,从小学生生理机能和声乐艺术发展规律来看,教师首先要明确儿童歌唱发声器官的特点,采用训练的观念、起始音域、歌唱方法、歌唱习惯等,从而合理利用歌唱机理。其次要确立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平时多加练习和听辨。再次要明确起始技术、声音的进阶,以“轻声唱”的弱声唱法入门,保持每一个音的高位置,用“头声”的状态带入到歌曲的演唱,歌唱时歌唱器官也要积极参与等。只有教师掌握了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就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头声”发声方法,唱出“正确的、美好的声音”。

二、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姿势

唱歌的姿势不正确将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常见的不正确姿势如:驼背、耸肩、含胸、头伸向前面、歪头、脖子伸得老长、口形张得太大、则口形张得太小等,这样会使学生歌唱拘谨,这是歌唱姿势不正确的弊端。

(一)身体自然站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两脚分开与肩宽,重心在两脚中间;或者以丁字形分开站立,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后脚上,以便歌唱时保持重心。

(二)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三)头眼平视、颈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切不可向前突出。

(四)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皱眉、撅嘴、歪头等。

(五)坐着唱时, 注意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前1/3的面积,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部稍挺,感觉下背拉直伸长,从头、颈、背到腰,有垂直感。

其中,姿势选择的原则是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三、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呼吸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应以呼吸练习和强调“头声”位置的练习为主,进而要引导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加入“头声”发声的概念,以达到正确地、科学地发声的目的。这其中,呼吸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动力,它能不能很好地控制气息是发声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强调学生在自然吸气时,放松站立,脚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之间,手臂放松,自然垂下,头部放正,勿低头或昂头,眼睛平视,吸气时肋骨向两侧扩张,横膈膜向下压沉,绝对不可以提肩膀、提锁骨,呼气时不可弯腰、大幅度晃动,不可低头、压喉咙。

进行呼吸练习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练习要反复进行,从慢吸-慢呼到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呼吸练习时配上钢琴,以和弦递进的方式做伴奏,就可有效防止学生在慢呼时身体僵硬、脖子用力、表情不自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练习之间要有间隔,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

建议歌唱中的吸气,易采用句间口鼻同时呼吸,前奏、间奏时可用鼻呼吸。

儿童歌唱时的发声,高位置的“头声”是指导老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为了帮助儿童尽快找到“头声”发声的位置和状态,我认为在训练中首先 要特别注重从音质着手,不要追求歌唱的音量,采用弱声发声进行练习。只有在“轻声唱”的练习下,充分地掌握了“头声”发声的要领之后,才可逐渐提出对音量的要求。

从现行的歌唱方法来看,在唱到高声区的音时,常会出现喊叫的现象,这样会导致歌唱器官负荷加重,脖子出现青筋,面红耳赤,声音嘶哑,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反而极易损害小学生的声带。因此,切勿在训练初始一味追求音量,这样的大声歌唱很容易使“头声”发声的训练成果前功尽弃,这是应当摒弃的。只有在弱声发声的练习下,方可形成稳定的“头声”发声歌唱状态。

四、小学生歌唱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声乐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声乐训练中都要关照到才能更好地推进声乐具体训练。生理上,声带未发育完全需要科学的训练给予保护;心理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结合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引导。在训练学生发声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

在小学生声乐具体训练中最为关键的是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在有了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 “头声”后,就要面对唱好歌曲的具体声音运用问题。在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头声”这一歌唱的基础之上,咬字吐字清晰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一训练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歌唱时如何按照语言的规律,在保持清晰声音的基础上进行声母、韵母的咬字、吐字训练。

直观地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小学生的声乐教学至关重要,首先要注意口形,通过口形的训练,得到正确的咬字、吐字和圆润的声音。其次,在学唱一首歌之前先朗读歌词。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正确地咬字、吐字,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体验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歌曲中的咬字、吐字是随着音乐的流动进行的,所以它与朗读歌词时的感觉有所不同,或者说难度更大一点。因为歌词中有时一字多音,有时一字一音,还有歌曲中旋律走向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地方口音,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纠正。

五、结语

歌唱(声乐)教学是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我认为注重小学生演唱技能,以歌唱机理为基准来安排训练内容是教学的首要观念,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优美音质和良好“头声”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呼吸、咬字吐字训练是重要的内容。我在教学中还发现,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成人声乐理论是发展小学生声乐机能训练的重要理论基础,但要合理选择,切勿生搬硬套,还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小学生声乐训练效果,使少年 儿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以正确的姿势寻找发声中呼吸的根基,获得良好声乐技术的原动力,进而在音质、“头声”的基础上再进行咬字、吐字等循序渐进训练,这是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的理性选择,而最终以从容、轻松的状态完美地演绎曲目则是小学生唱歌(声乐)训练的终极目标。

请输入对应的正文内容……

第5篇:小学生声乐教学的方法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

首先,对于初学声乐的小学生,站姿要“顶天立地”的感觉。这样含胸、挺小肚子的坏毛病也就克服了。

其次,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学生往往单独练习吸气时可以吸下去,但在唱歌时容易出现两种坏毛病:

第一是张开嘴就把气全部放完,控制不住。

第二是憋住用不上气,憋的胸闷。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气吞山河”的感觉。以上两点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

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

二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三是“穿针引线”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先用细小的声

音把声音的高位置、亮点找到,然后声音发扬光大,寻找更好的共鸣。在后从学生唱的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

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五是苦和笑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启发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学生唱高音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位置问题。没有高位置,唱出来的高音是没有质量的,用苦或吸鼻子的感觉歌唱,对找到唱歌高位置有很大的帮助。而笑能帮助鼻腔、口腔、胸腔的打开。只有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打开才能获得更好的共鸣。

声乐教学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

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的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

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

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第6篇: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让学生尽情歌唱

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学以来,对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有所感悟。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歌曲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有明显的走调、忘词、吐字不清晰、歌声缺乏气息的支持等现象。究其原因:他们在班级中属于后进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上课经常走神。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

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情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又如何能让这些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老师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课堂纪律要严明

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没有严明的课堂纪律做保障,教学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纪律,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要做到奖惩分明,绝不能放任自流。曾经听过低年级的一堂课,上课老师的教案和教学理念都不错,形式比较新颖活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困难。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个个神采飞扬,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不很强,场面很快就变得有点混乱了,学生高兴得忘乎所以,更有甚者乘机互相打闹嬉戏,教师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纪律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再好的教学设计离开了纪律这一保障,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更别提什么教学质量了。纪律是效率的保证,但同时教师态度又不能过于严厉,过度苛责会使学生战战兢兢、反应迟钝,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这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一定自由驰骋空间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当碰到令老师头疼的“淘气鬼”,不妨适当地进行一下“冷处理”,给学生一个严肃、信任的眼神,相信学生会明白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自觉收敛自己的行为。比如低年级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经常出现踮着脚尖小手举得老高,嘴里直嚷“我来我来”,一幅争先恐后的场面,这时教师只要作一个标准的举手发言姿势,聪明的小学生会马上明白并做好发言姿势,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有效地维持好课堂教学秩序,成功地组织教学。可往往会有老师板着脸,高声怒斥,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无形中学生和你产生了距离。

三、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

我在执教《蚂蚁短,蚂蚁长》歌曲中,先让学生朗读由歌词组成的童谣,进而按节拍变化朗读童谣,学生发现其中有一小节是三拍子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变化节拍”,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在学生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唱歌谱,因为全曲由1235四个音符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唱谱中发现歌曲只有四个音,了解了民歌的结构,同时发现这是广西侗族民歌。在歌词“接龙唱”游戏中学生兴致盎然。然后教师范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了倚音,在唱一唱中体会其效果。

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第7篇: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

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声乐审美和声乐实践的融合

声乐实践主要是指声乐的舞台表演,这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当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怯场等现象,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符合声乐教学基本要求的。其实,舞台表演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除了这两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体验声乐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声乐舞台表演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论其演唱的是何种类型的歌曲,他们在舞台上的形体表现都是十分完美的,双脚均匀受力,挺胸收腹,颈部挺直而不僵硬,头部、后背和腰部始终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给人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而在神态上,多是轻松自信,精神饱满,目光集中而有神,既能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又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变化。所以很多演唱者一上台还没开口,就已然带给了观众以美的感觉。与其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不如通过鉴赏的形式使学生切实体会,见得多了,学生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和状态,并主动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进行示范,以饱满的歌唱情绪、得体的歌唱姿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歌唱美感,产生登台演出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而不是过去的惧怕,并有着得体、自然的舞台表现。所以将声乐审美融入到声乐实践中,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8篇: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不断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声乐教学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同时,声乐表演课程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想要提高学生对声乐表演的积极性,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对教学进行创新,提高声乐表演课程的有趣性,进而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将以往模式化的教学转变成了个性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在舞台表演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课程

一、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要求

声乐教学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做到日积月累、由浅到深的一个长期行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就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舞台表现力及舞台素养,所以,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合理性与有效性。1.声乐演唱是声乐表演的核心,所以,教师在制定课程计划的时候要结合声乐学习的特点,这样有利于规范上课形式。舞台,是学生检验演唱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从演唱的每个细节入手。把舞台的表现力和演唱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水平,声乐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每个学生也要因材施教,需要训练不同的曲目来了解学生对声乐曲目的需求。要考试时,通过学生轮流到舞台上进行演唱来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对不同的学生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讲解。对发声方法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然后通过学生的发声,纠正学生发声的错误,这样虽然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很清晰明了的指出来,但教学效率低。要有声乐学习小组的同一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声乐表演课程设置要将声乐核心课程及表演基础学科结合体现出来,声乐表演学生必须要掌握基础课程,如基本乐理、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及和声学等②。钢琴同样也是声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学好这些基础课程才有利于加快声乐学习进度,将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促进音乐基础课与声乐表演的结合。3.与声乐表演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是声乐学习的重点,例如,声乐语言学、中外音乐史、歌词创作与鉴赏等③,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声乐艺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学习声乐的发声,能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在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声乐表演集体课也是一种重要形式,还包括声乐专题讲座、声乐欣赏及声乐观摩④。4.声乐表演是一种舞台艺术的体现,这就要求声乐表演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发生技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舞台表现力,将声乐作品更好的呈现在舞台上。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作品,学会分析及理解表演歌曲,加强自身舞台能力的训练,提高舞台演唱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的升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形体、舞蹈等课程来完成,同时,声乐表演还要注重音乐剧、礼仪、化妆等课程的学习。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声乐理论知识方面。例如,课程设置里面的声乐艺术史和声乐研究方向的研究,在课程设置里面,却以选修的方式存在,而且并不是核心课程。其实对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课。培养演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就是声乐艺术心理学,但是这门课程却并没在课程设置当中。声乐作品欣赏课及歌唱艺术美学等能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诠释,但是当前并没有开设这些课程。2.教学方式单一。高校声乐表演课的教学方式单一。在声乐表演学生打基础时期,需要利用大量是时间与精力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学习,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基础不够好,且学习进度较慢。声乐表演要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进而达到教学目标。3.学生实践机会较少。高校声乐表演学生舞台实践机会较少,地方文化团等单位可提供的岗位较少,学生声乐表演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无法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声乐表演学生的自信心,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进而提高自身舞台表现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学生有一种特性,就是可课下比较活泼,语言较为生动有趣,时常能体现出自己的自信,但是学生一站上舞台,就会表现出手足无措,局促不安,学到的知识无法回忆起来,声乐表演技巧也无法体现出来,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学生实践不足,出现怯场现象,所以,提高声乐表演学生舞台表现力是非常有必要的。1.有利于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综合素质。声乐表演不仅仅是表现声音艺术,还有表演的艺术,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声音,还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创造力、想象力及声乐形式的培养,加强学习与了解舞台设计及布置,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全方位提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要做好知识的传承与提升工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将教师授与学生受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声乐表演只是有更前沿的了解,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更好的学习。2.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从事那个行业,都摆脱不了“舞台”,既让人向往又使人胆怯,如果缺乏舞台经验,就会使人陷入尴尬局面⑤。声乐表演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声乐表演比赛、音乐会等各种演出方式,为学生累积舞台经验。学生通过舞台经验的累积,渐渐会形成自己的声乐表演风格,进而表演自信心,在社会活动中,促进自己演唱技巧及风格的完善,符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提高音乐审美水平,是学生呢给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高。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

1.加强基础训练增强学生舞台表现力。在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时期,教师要创建轻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天性解放,能够勇于表现和表达自己⑥。学生之所以会在舞台上出现眼睛不知道看哪,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形体来表现作品,所以,教师就要加强学生面部表情的训练。每个作品有其感情色彩,这些感情都需要表演者通过表情及形体动作表现出来。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想吸引观众注意力,就要做到心中所想,眼中有所示,将观众也引入到表演的的情境中去。在形体方面,将形体与表演相结合,首先要注意形态,站姿不但要优雅大方,还要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手势要与表情相统一,准确、生动的将作品含义表现出来,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走步是指在舞台上进行移动,要求表演者的走步大方、自然⑦。

2.培养学生歌曲处理能力。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每个声乐作品的形式、风格及题材都是不同的。在声乐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色等方面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在演唱过程中,不能仅是将作品演唱出来,更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营造的已经及歌曲的含义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想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表演相结合,学校就要对学生表演平台的搭建引以重视,将教学实践、校园实践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其中,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声乐大师班、声乐考试、实践音乐会及个人音乐会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累积表演经验,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校园实践可以通过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方式进行,对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参与活动的学生也可以对参与的学生的情况,提出建议,进行指导,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进步⑧。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商演、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由于观众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所以学生要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提高应用各种作品的能力,需要接触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将声乐演唱与社会衔接在一起,提高了学生表演的专业性⑨。

结语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事物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了。在当今声乐表演中,舞台表演成为了衡量声乐表演者的平台,是声乐表演者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在当前高校声乐表演课程设置中,要注意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不仅培养专业且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也要学生在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中学习更多的声乐演唱技巧,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环境和学习的需要。

注释:

①陈威.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J].黄河之声,2017(4):30-31.

②宋艳琼.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J].戏剧之家,2016(23):212.

③陈光芬.浅谈高校声乐表演教学[J].音乐时空,2016(8):144-145.

④昌龙飞.论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中的声乐表演艺术[J].民族音乐,2016(1):96-98.

⑤付航.声乐与表演的融合———从青歌赛看中等艺术类院校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8):37-38.

⑥李丽.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150.

⑦何琼.关于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艺海,2011(5):132-133.

⑧刘海燕.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兼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的改革[J].艺术探索

⑨吕玲.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实践课程的新设置与解读———以乐山师范学院声乐教改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9篇:声乐教学|声乐学习入门(23)o母音的练习

什么是美声?吉利是继卡鲁索之后最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曾发表了《学唱入门》(Introductory Lesson)一文。在该文中,他坚持古代美声学派的传统,强调了六大要素。

一、坚持母音要纯净母音不纯,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因为“错误的声音的发出,必定伴随着有错误的生理动作的原因”。坚持母音的纯净性,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圆。

二、先想好再唱他说:“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了再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发声的条件发射,然后让这些概念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平衡人体的发声器官来发声和歌唱。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达到下意识的或半意识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话来说,每一个人的“说话和歌唱只是有声音的思想;讲话时没有人想有意识地去摆弄嘴、舌和上颚的动作„„他们自己会自动调节”。“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做。”“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地反应和调节。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须预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

三、保持声音的连贯吉利指出:“当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为了避免口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这就是连贯地歌唱的秘诀。”

四、音色变化他说:“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教育着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变圆)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为喊叫。”美声学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历代美声学派大师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母音变圆(即唱a时带点o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份明亮靠前而变得刚硬、尖锐、刺激,并使声音具有天鹅绒般地柔和感觉而仍不失其明亮。”

五、呼吸需要有弹性他在该文中指出:当完成下肋两侧扩张,小腹微向内收的呼吸动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在我一开始歌唱的时候,我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过满,腹部肌肉过份僵硬、缺乏弹性等弊病,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六、音乐表演的适度感他认为:某些因强调语气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缓一些时值的“延缓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延续得太长,就会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会发挥不出其真正的表现力。”这种适度感,只能是歌唱家自己“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经验,而获得的一种艺术和美学的感觉。”

上一篇:电商快递绩效考核表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