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2篇: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内阁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实质;内阁、军机处的概念及其作用

(2) 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不同

(3) 知道中西君主制度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4)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①——,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②——事务;元朝相权过重,朱元璋认为这会妨碍皇权的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③——,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④——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丞相后,政务繁忙,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明太祖时,设①——:作为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但大学士鲜能参决政事;②——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阁臣取得了③——权;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⑤——机构。其升降⑥——的大小、⑦——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①——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却由②——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设③——,挑选翰林院学士人值,参与军机要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它与内阁、④——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为办理⑤——,设军机处,机构简单,钦定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⑥——裁决,军机大臣拟旨成文,由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4.影响:不仅提高了⑦——,而且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情景激疑

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宰相。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力也随之扩大了,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1.原因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中书省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明初执掌宰相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2.概况 1380年,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的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设立丞相。 3.影响

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达到了新的高度。

典例剖析

【例1】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分理天下为大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

第1页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是为了: ( )

A缓和君臣矛盾

B.避免权力集中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变式题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要点如下,您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 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凋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二 内阁的创立 情景激疑 1380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宰相制度正式废除,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一来,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还有谁能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这种情况之下,便产生了内阁。 1.创立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多,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大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4)首辅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2.评价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呈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典例部析 1572年,登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依仗皇太后的宠信侵夺各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的状况,、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也引起明神宗的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葫。„ (1)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或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有人认为张居正就是宰相,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变式题

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知识点三 情景激疑

你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话,一定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有所了解。里面提到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但是内阁距离内廷又太远,不方便及时处理军机大事,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设立“军需房”,后来正式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1.议政王大臣会议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继位后,为削弱旗主的权力,又增加参与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2)皇太极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

第2页

受到很大限制。 2.南书房的设立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军机处的设置

(1)概况: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他们,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2)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例3】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 ) ① 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巩固练习

1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2‘明成祖统治时期,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包括„„„„„„( ) ①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②备皇帝顾问 ③直接统辖六部 ④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 )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古代的内阁议政决策制度形成于„„„( )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5、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6、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极端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

A.皇太极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7、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 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军机大臣地位提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 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 处理国政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第3页

D.明朝初年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0、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 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 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日:“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闯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完成:

(1)据材料

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 么不同? (2)据材料

一、二,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第4页

第3篇: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人教版必修一)[最终版]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学目标: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等基本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特点。

难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课前自主学习

一、光荣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① 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革命过程(1)② 年,革命爆发。(2)建立共和国(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③ 年,光荣革命发生,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3.影响: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标志:《权利法案》。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① 的权利,保证议会的② 、③ ,议会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2)意义:否定了封建时代的④ ,君主权力⑤ 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特点:⑥ 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3.作用:(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⑦ 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⑧ 的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4.发展:⑨ 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形成于18世纪前期,① 实际上是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内阁的组成:内阁的首脑是② ,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3.特点:(1)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③ 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2)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内阁名义上对④ 负责,其实对⑤ 负责。

4、首相的产生:一个政党成为⑥ 时就获得执政地位,]陔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5、首相的地位和权力:有权提名⑦ ,决定国家的⑧ ,掌握国家的⑨ ,又能通过议会掌握⑩ ,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政党制度:在争夺议会席位的斗争中,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光荣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17世纪前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斯图亚特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出现并壮大起来。②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二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③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①国家元首②立法机关的一部分③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④国教世俗领袖⑤英联邦元首⑥统而不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知识点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知识归纳

1. 内阁由来: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这种会议,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2.责任制内阁

(1)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权力斗争中形成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成为多数党,实际”制了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2)责任制内阁的构成: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3)议会与政府的关系:①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②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垮台,但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内阁的权限:、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5)首相的权限:①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②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议会政党制度形成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典例剖析 【例4】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的国家政府表现为 ( ) A.内阁 B .议会上院 C.议会下院 D.王室 【变式题3】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首相表述正确的是( ) A首相由国王任命,也可以被国王罢免 B.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C.由上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D.首相的权力表现为任免高级文官、制定宪法 巩固检测 巩固训练: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确立了君主立宪翩的资产阶级专政。“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 ( ) A.君主权力受宪法约束 B.君主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议会享有立法权 D.内阁向议会负责

2、按照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惯例,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 的不信任案,那么内以( ) ①首相下台,各部大臣留任 ②集体辞职,宣布下台

③宣布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 ④首相重新任命各 部大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表明( ) A.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成内阁 C.国王在英国不能享受自由权利 D.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4、下列关于英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②内阁制、政党制 在英国最先得到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第4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 国家元首及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权力

与地位 权力

中心

英 君主立宪制 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 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德 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 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准预算权。 皇帝

美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 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 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 总统

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 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 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失陷。

(3)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

(4)辽东之战: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内容:

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

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

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

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

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

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

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

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

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

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

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

11、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第5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9课 随堂

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一、选择题

1.(2018·肇庆高一期末)《全球通史》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 C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D.“四月提纲”的发表

[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机构倒塌下来”实际是指沙皇专制政权被推翻,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是二月革命。

2.(2018·苏州高一期末)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该政治态度直接导致了( C )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C.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

B.反战、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解析] 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进行反战示威游行,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即七月事件,C项正确。A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B项是在二月革命前,D项是在十月革命时期。

3.(2018·广州高一期末)1917年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该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B ) A.二月革命的结束

C.十月革命的胜利

B.“四月提纲”的发表 D.苏维埃体制的建立

[解析] 根据题干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可知,这些话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要求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提出的。

4.(2018·南京高一期末)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D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事力量 D.“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解析]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违背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面包”的愿望,而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和平”“面包”口号深得人心,D项正确。

5.(2018·武汉高一期末)“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材料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C )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非选择题

6.(2018·南昌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在5%拥有500名以上工人的大企业中,集中了全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彼得堡和莫斯科两个地区的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得早,而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要比资产阶级政党晚得多。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材料二 “三年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列宁

材料三 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

——列宁《论俄国革命》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

(1)材料

一、二分别反映了20世纪初期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解析] 从材料

一、二中提取“无产阶级”和“战争(一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材料一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比较集中,组织性和战斗力很强,且有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材料二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沙皇专制统治,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2)材料三中,“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综合材料

一、

二、三,列宁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何认识?

[解析] 需大致把握列宁此话的背景,即当时对俄国能否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存在争论,“文明”和“前提”实际上是列宁对是否具备发动十月革命的条件的看法。

[答案] 含义: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条件;先夺取政权,再逐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俄国虽还不完全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但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各种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削弱,无产阶级壮大,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等)出发,可以发动革命夺取政权。

(3)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怎样看待十月革命影响的。 [解析] 要结合毛泽东的论述,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 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第6篇: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 随堂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一、选择题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 ) A.禹死后启继位

C.设置官职

B.建立武装 D.制定刑法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力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2.(2018·临沂高一联考)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 B

) A.君主制

C.分封制

B.宗法制 D.世官制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这个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所以,形成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的政治因素是宗法制,故选B项;君主制、分封制和世官制都不能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可直接排除A、C、D三项。

3.(2018·广州高一联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 A.拥有世袭统治权

C.尊重上级的权威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解析] 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战国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从战国开始为土地私有制,允许买卖,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封臣尊重上级的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主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也是人民归统治阶级管理,为两者共同点,非“地主”特殊性,故D项错误。故选A项。

4. (2018·银川高一联考)郑国始祖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弟弟,他于公元前

806年被封于郑。据此,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C

) A.郑桓公的身份是诸侯 C.郑桓公与周王不同姓

B.郑桓公相对于周王是小宗

D.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嫡长子

[解析] 郑国始祖是周厉王的儿子,被分封后是诸侯王,A项正确;诸侯相对于周王都是小宗,B项正确;厉王的儿子当然也是姬姓,所以C项错误;能成为周王的都是嫡长子,D项正确。

5.(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B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不符史实;题干材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6.(2018·芜湖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 (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二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依据材料可见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答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解析] 本问需要对材料二进行概括,重点归纳宗法制在古代政治中的表现。 [答案] 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

一、裙带作风。

(3)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 本问是典型的观点评价类试题,此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包括:观点的原因或背景+观点的实质+观点的影响。表述的关键是史论结合和史论统一。

[答案] 评价: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言之有理即可)

第7篇:高一英语人教版《课时作业讲评》(人教版必修3)教案

作业讲评,错题整理

课时作业P35

一:1.Canadian2.continent3.have a chat with=chat with sb.

4.scenery5.baggage7.measure

8.urban9.Eagle10. eastward

二:1.Rather than2.settling down3.was surrounded by

4.caught sight of三:1. East of… lies2.made a promise that3.a gift for … 5.do you think…rather than四:1.found sb. surrounded by and he looked worried

=looking

应该受责备的是…

…的人口是…

4.across: go walk across the street,swim across the river从表面过Through :从中间穿过 through the froestvalley

Over : 从上面越过 over mountainclimb over the wall

7.within the reach of 够得着beyond the reach of够不着

9.As far as we know 就我所知

上一篇:国企改革若干问题探索下一篇:岗位安全责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