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插秧技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水稻种植一直沿用传统人工育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成为农机部门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所在。因此,有必要做好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提高育秧与插秧的机械化程度。文中分析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优势,归纳其实施流程,给出技术实施要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机械插秧技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插秧技术论文 篇1:

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研究

随着我县水田面积不断扩大,机械插秧推广面积也在逐年增强。然而,面对一些新型的育苗技术,目前的插秧机械还是很难跟新技术配套,出现了苗壮秧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抑制我县水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对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摆栽插秧技术的研究,使农艺和农机科学有机的相结合,实现水稻机插省工、节本、高产的目标。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产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试验地点

通河县富林乡、浓河镇、三站乡、乌鸦泡镇各2个试验点。

2.试验材料

当地株高中等以下、抗倒伏、抗稻瘟病性较强的主栽品种。采用561孔或434孔塑料秧盘,561孔盘育小、中苗,434孔盘育中、大苗。

3.试验处理

处理:绥化产钵育摆栽机及配套的461孔钙塑钵体育秧盘。平方米播量600g,平均每穴落种量4-5粒。

对照:选用日本井关6行乘坐式插秧机,常规钙塑软盘。平方米播量600g。采用大区对比不设重复。

4.试验结果

4.1秧苗素质调查

应用摆栽配套育秧盘,4月30日育苗,5月5日出齐苗。表现为株高适宜,根粗根壮,5月28日调查秧苗素质,百株干重8.35 g较对照(5.37g)增加2.98g,根条数较对照增加2.2条,株型叶片坚挺不下垂,叶色浓绿,起秧后叶片失水速度慢,避免了插秧后损根折茎的弊病。

表1水稻钵体盘育苗秧苗素质调查表

4.2分蘖消长规律调查

水稻钵体盘育苗机械摆秧,既发挥了钵盘育苗培育壮秧进行浅插,秧苗全根下地,缓苗快、分蘖多的优势,又克服了秧苗抛栽后分布不均、直立性差等缺点。由于秧龄大小均匀一致,田间生长比较均衡保苗率达到了100%,插秧时对秧苗无植伤,基本没有缓苗期,插秧后直接扎根生长。6月25日调查,摆栽田较普通机插田株高增加3.6㎝,每穴分蘖数增加 4.6株。所以在因风大苗过高,土质较硬,不宜抛秧的情况下,进行钵盘育苗摆秧,是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表2水稻钵体盘育苗分蘖消长及生育期调查表

4.3加快了生育进程 为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跟踪调查生育期,摆栽田较普通机插田,分蘖期提前5天,抽穗期提前7天,成熟期提前5天。充分发挥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4.4综合技术优化了产量因子,增产效果显著。

秋季采点调查测产:钵育摆栽较常规机插田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了16穗,每穗实粒数增加5.8粒,千粒重提高0.4g。亩增产59.6㎏。

表3水稻钵体盘育苗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表

备注:扣除10%田间损失

5.结论

水稻钵育机插的秧苗素质好、返青快、分蘖早、成穗率高,配套的育秧盘与插秧机的科学应用为插秧节省体力,插秧质量好,是农民非常愿意接受的一项新技术。

通过试验示范,钵育摆栽机托板有压苗现象,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装机械,配套成型后继续试验示范。为了保证播种质量,建议引进和使用钵盘相配套的播种器,使这项新技术更加完善。■

作者:毛毳

机械插秧技术论文 篇2:

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

摘要:水稻种植一直沿用传统人工育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成为农机部门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所在。因此,有必要做好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提高育秧与插秧的机械化程度。文中分析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优势,归纳其实施流程,给出技术实施要点。

关键词:育秧;机械插秧;栽培技术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不难看出,今后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所以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是澜沧县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逐步推广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水平。但实际中推广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重项目、轻落实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切实发挥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的优势,提高水稻栽培产量与质量。

1 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优势

1.1 提高水稻安全性

农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也是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关键。近年来频繁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提升。水稻栽培过程中应用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种植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又能显著提升水稻的安全性。

机插育秧在育苗期集中管理,可以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分、间歇灌溉的灌水管理方式,可节省大量的水资源,适当调节用肥比例及用肥时间,大量提高施肥效果,确保稻米的高产、优质、安全。

1.2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施“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造成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农业环境,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种植技术推广,可以提升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有效控制资源使用,提高水稻产量。一般人工栽插每亩需4个工日,而采用两行机栽插每亩只需0.13个工日,两者相比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用工量明显减少,保证了农时。

1.3 提高水稻的效益

传统水稻栽培模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人力,销售时存在销路不畅的情况,无法发挥水稻的经济性能,影响到经济效益提升。

通过推广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种植技术,可以控制生产成本与时间成本,推动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高速发展,提升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水稻种植发展水平。水稻机插秧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带土移栽,加之使用软盘育秧稀植秧苗,发根快且根系发达,机插后一般2d就产生新根,比人工插秧早3~4d,秧苗生长茁壮,穗大粒多。

2 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内涵及作业流程

2.1 技术内涵

工厂化育秧选择温室催芽、流水线播种、智能化温室管理或苗床集中旱育方式,提供秧苗健康成长的环境,避免传统分散育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死苗、伤苗情况,也可以避免受到“倒春寒”的影响。同时,选择工厂化育秧方式,需要利用药剂处理稻种,彻底消灭可能存在的病菌。育秧过程中侧重控制水分,秧苗根系发达,生长一致,插秧后可以快速返青。有效控制秧田面积,降低育秧成本。

当前推广的各种机动插秧机,技术较为成熟,有着稳定的作业性能,栽培质量稳定,充分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利用机械进行插秧,大幅度提升插秧效率,通常一台插秧机一天插秧就可以达到2hm2,节省栽种时间,保证按时完成栽培需求。此外,机械插秧可以保证株距的合理性,提高栽插密度,相比人工栽插可以增产5%~10%。

2.2 作业流程

工厂化育秧流程类似,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确保育秧质量与效率。

经脱芒的种子用硫酸铵(或盐)配制比重液选种,选出的饱满种子用水清洗后,装袋捆好袋口摆入破胸催芽器中进行药剂浸种消毒和破胸催芽。

当种子达到破胸(露白)时,即可将种子捞出,用种子脱水机脱水至处于内湿的程度,装入苗床播种机进行秧盘播种。将播种后的秧盘摆入蒸汽出苗室恒温出苗,当秧苗生长高度达1~1.5cm时,出室摆入大棚进行常规育苗管理。

经蒸汽出苗室出苗后摆入大棚的秧盘,可比秧盘播种后直接摆入大棚提早出苗4~5d。水稻盘育苗机插采用的秧苗叶龄一般为3.1~3.5叶。

完成育秧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栽种,避免选择恶劣天气,通常选择晴朗的天气,与插秧机械相互配合开展秧苗栽培工作。

3 工业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实施要点分析

3.1 做好准备,夯实机械插秧基础

在进行正式的水稻育秧播种前,播种人员需要综合分析机械化育秧播种的流程,根据各流程的要求来做好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各个环节所需的材料和准备工作。

首先,播种人员要准备机械化育秧所需的底土,床土和育苗基质间的比例保证在1:1左右,而后播种人员就要将二者进行充分的搅拌和混合,以此来确保育秧播种底土的疏松性,确保秧苗播种后能够快速顺利地扎根。

其次,水稻机械化播种工作的完成通常需要四人协作,播种人员要在充分明确标准播种量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播种旋钮来控制秧盘的实际播种量,并在播种的过程中实时检查机械设备的播种状态,确保最终播种的规范性和均匀性。此外,播种的同时需进行洒水工作,要保证育秧底土能够充分被浸湿,但注意水位不可漫出底土基准。

3.2 精细整田,沉实土壤

机械插秧适用于大块秧田,因此在插秧之前,需要对秧田进行耕整,确保秧田整体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cm,而且地表无大的土块、残茬、植物根茎等,确保整个秧田土壤上糊下实、踩上去泥脚较浅,不会深陷即可。其次,在秧田平整完后,需對其进行沉实处理,其中沙质土沉实需要消耗大概一天的时间;而壤土沉实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根据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花费大概1~2d时间;而黏土沉实花费时间更长,需要2~3d时间。

等到所有泥浆都沉淀之后,表土不粘脚,达到软硬适中的程度时,就可利用插秧机进行机械插秧,而且此时也不会因为土壤过软,导致机器陷于泥土中,所插秧苗既不漂浮于水面,也不倒伏与地面。注意,如果秧田表面不现实,则不能进行排水处理,也不宜采用机械插秧。如果时间充裕,待田地整平后,可花费3~4d时间进行封闭化除沉实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奠定水稻高产的基础。

3.3 严格掌握适宜秧龄,抢插适龄秧

在水稻种植中,秧龄长短直接决定了秧苗的整体生长素质,对水稻植株个体发育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严重者可能影响最终水稻产量。因此,在现有种植条件下,即使是机械插秧,对于秧龄的选择也应该控制在12~18d左右,叶龄在2~3叶之间,秧苗高度在12~18cm为宜。当然,若是早稻或者再生稻,秧龄选择可以适当延长。

另外,在水稻种植时,为防止秧苗超龄影响种植和最终产量,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制定详细的分批移栽计划,针对每个批次的秧苗,都要设有明确的育秧时间、整地计划以及插秧计划表等。要做到宁可田等秧,不能秧等田。最后,一旦发现秧苗进入到2.5叶期,就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进行抢插,避免耽误时间,导致秧苗进入3叶期,对其整个生长产生影响。

3.4 精确定量机插标准

再利用机械插秧时,针对秧苗品种的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苗数限制,明确每667m2需要栽插的总穴数以及每个穴中需要栽插的秧苗数量。通常情况下,栽插密度一般设置为22.5~25.5万穴/hm2,不会超过25.5万穴/hm2,而且,为避免死株影响水稻产量,每个穴中栽插的秧苗数量大概为3-4颗,漏穴率不应超过5%。最后,插栽的深度应控制在1~2cm之间,过深或过浅都不好。

3.5 田间水层适宜,确保机插质量

在进行秧苗栽插前,需要先将秧田中的水排出,最终保留1~3cm的水层深度即可。如此便于对秧爪上的泥土进行清洗,而且这样栽插的秧苗既不会漂浮于水面,也不会倒伏与地面,更不会出现空插,大大降低漏穴率,确保秧苗数量足够。

另外,为保证机械栽插质量,需为每台插秧机配备一名增秧工,除增秧外,还负责理秧和喂秧,对栽插过程中秧苗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和检查,针对不符合要求的秧苗要及时退回并进行补插,同时对于漏查率较高的秧田以及周围田块,应及时安排人员进行人工补苗,确保栽插足够的秧苗数量。

3.6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户思想顾虑

水稻插秧机推广主体是种粮大户和农业服务组织,要全面推广机插技术,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新型插秧机的优越性,让更多的农户认识机插技术,消除思想顾虑。

一是组织现场演示。组织召开由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农户参与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插秧机的可靠性、适用性。

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给机插农户提供平台,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讲解机插育秧经验及注意的问题。

三是宣传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向农村散户推广“育、耕、插、割”包干服务模式,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确保基本农田稳定,让农民种粮放心,经营安心。四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现场参观,使农户对机插技术有全面的认知,为今后机插技术的推广夯实基础。

4 结语

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栽培技术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方案,调整传统栽培技术的不足,切实發挥机械化技术的优势,促进水稻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要重视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到栽培质量。同时,要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插秧设备,提高插秧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康玲会,朱丽芬,冷升璨.芒市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的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2021(3):19-21.

[2] 袁杰.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上)[N].新疆科技报(汉),2021-04-23(003).

[3] 徐海云,李加奎,布芳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密度播种、低叶龄移栽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21(2):36-37.

[4] 朱秀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6):11-12.

作者:吴元波

机械插秧技术论文 篇3:

水稻机械插秧栽培技术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不足给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水稻栽培季节,传统的栽插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

作者:朱文珍

上一篇:中学一级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幼儿园学期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