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自身的发展压力,还面对着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推动自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1:

我们如何打造、管理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品牌

一、概述

在化工生产中,腐蚀造成的跑、冒、滴、漏,不但污染环境,而且经常被迫停车,严重阻碍了生产的正常运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操作温度达到100oC以上的高温,腐蚀尤为强烈。如对付高温稀硫酸、盐酸、氢氟酸等许多还原性的强腐蚀介质,不但各种传统性的防腐手段不行,就连不锈钢、钛、锆等高级金属或合金也无能为力。许多新工艺、高效益的项目,就是由于腐蚀问题难以解决,无法上马。人们企盼世界上最耐腐蚀的新型材料———“塑料王”聚四氟乙烯(简称F4或PTFE)来解决。它不但能耐任何强腐蚀性介质,且材料本身可耐250oC高温。但它的加工难度大,美国花了10多年时间,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与装备,于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内用F4薄层衬里,外用钢壳加强的管道与设备,用于工业生产。日、德等国利用美国技术相继跟进。20多年前,我国一些重要企业所需的此类产品都是从这些国家进口,价格昂贵,每年不知花去了多少外汇。原化工部对此非常重视,要求尽快突破这项技术,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赵氟隆公司为原化工部化机院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是长期从事氟塑料防腐产品的研究与生产的专业机构。我们想,如果能像美国一样制造出F4衬里防腐产品,就能解决化工生产中所有的腐蚀难题,对国家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由于F4加工难度大,国际上仅美、日、德等少数科技发达的国家有此生产,而且技术又十分保密,我们下决心要攻克这个堡垒。20多年来,我们在F4成型技术与新产品研究制造方面跨出了两大步。第一步赶上了外国人,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与他们并驾齐驱。第二步超过了美、日、德等科技发达国家,走在世界最前列,打造出最具国际竞争能力的品牌———赵氟隆牌金属网聚四氟乙烯衬里防腐产品,为我国的防腐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第一步,赶上了外国人

F4的加工难度很大,一般塑料的成型工艺对它都不适用,因为它在高温(380oC)塑化温度下,同时还需要有很高的压力才能成型。美国搞了一套结构复杂、价值100多万美元的设备来制造F4管子。可我们没有资金,对于购买美国的技术与装备,连想都不敢想。我们另辟蹊径,土法上马,凭自己的理论基础与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在80年代初发明了一套工艺与设备都很简单,世界独有的F4成型新工艺———“多层缠绕,整体烧结”法,土法上马,制造出可与美国相媲美的聚四氟乙烯薄层衬里成套防腐产品,为我国大面积应用这类高级防腐装备奠定了基础。1981年5月,浙江省科委与石化厅在温州联合组织了技术鉴定会,结论是:“多层缠绕,整体烧结技术系国际首创,是一项设备简单、适应性强、投资少、上马快,适合我国国情的聚四氟乙烯防腐制品成型新工艺”,评价很高。省科委还专门为此向全国发了通报,这项发明获1981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8月,国家科委、计委、经委组织相关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新型材料推广应用技术报告会与展览会”,我们的报告和展出的成套新产品引起了轰动,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推广项目。此后,这项新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大规模生产与工业应用,从而结束了我国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我们跨出的第一步。

三、第二步,超过了美、日、德等科技发达国家,走在世界最前列

赵氟隆公司生产的钢衬F4防腐管道与设备,刚开始几年在全国许多化工企业生产中应用,却不是很理想,一些单位反映,F4衬里层出现了鼓包、内瘪现象,阻塞了介质流通。有的管子两端翻边处出现了开裂泄漏现象,影响了用户继续使用此类产品的信心,这引起了我们的严重关注与疑虑。这些损坏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工艺有无关系?国外进口的产品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必须查明原因,对症解决。我们深入到全国各地的用户生产现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发现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同样存在上述损坏现象,且损坏的地方都是在温度较高或有冷热交替的生产系统。为此我们进行了F4热胀冷缩损坏的模拟试验,结果获得了证实,如不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此类高级防腐产品的应用前景。原因查明了,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明确了,降低F4衬里层的热胀冷缩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F4是热塑性塑料,且价格又很贵,它在防腐上的应用,都是作为薄层衬里,外用钢壳加强,尽管材料本身耐温可达250oC,但它存在热胀冷缩比钢铁大10多倍的严重缺陷。由于制品的内外两层热胀冷缩相差太悬殊,在使用过程中,当温度高时,F4衬里层伸长过多,无处伸延而产生了鼓包或内瘪现象,当温度下降时,F4衬里层收缩过大,会被拉裂而泄漏。美、日、德等国对此进行了多年研究,企图从中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但终未见效,这成为世界上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一大难题,被称为防腐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如何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是我们多年研究中的关键。我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年研究工作的经验,并吸取了西方国家失败的教训,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8年发明了一套特殊技术,将金属网引入F4薄层内部(犹如水泥加钢筋),牢牢地控制了F4衬里层的热胀冷缩,使它不再随温度变化而自由伸缩,其热胀冷缩量降低到了与钢外壳相一致,很好地解决了化工生产中的高温强腐蚀的难题。同时还增加了强度,提高了耐正、负压的性能。我们制造的金属网F4衬里防腐管道、设备产品,可在250oC以下,乃至骤冷骤热的任何强腐蚀性生产系统中长期使用,其平均使用寿命超过美、日、德等国同类产品上百倍,使国际上多年使用的老产品(无金属网F4产品)更新换代,使世界性难题获得了圆满解决。这一发明把西方科技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成为世界之最,这是我们跨出的第二步。

这项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发明,不仅仅改变了F4材料的物理性能,还涉及到由此材料制造的所有产品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其意义十分重大。1989年浙江省科委对此鉴定的结论是:“这项发明系国际首创,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产品可出口创汇”。中国专利局授予我们发明专利权后,考虑到这项发明的重大国际意义,拨给我们4000美元去申请美国专利,1990年12月4日我们获得了美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权。作为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与制造F4相关产品的美国,能够授予我们发明专利权,说明这项技术与产品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是独一无二的。目前这项高新技术已获20多项发明专利,并获中国国家发明奖、国际防腐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特等大奖等从国内到国际上的若干奖项。第38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评委会主席安东尼奥教授高度评价这项发明,说它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是氟塑料防腐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必将促进世界工业的发展。为了表彰发明人对世界科学技术作出的贡献,比利时国王授予他“骑士勋章”。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获得“骑士勋章”的感想时,他说:“当国王把奖章别到我的胸前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也是国家的光荣,我为自己给祖国争得了荣誉而激动不已。从台上到台下,短短的几公尺,却包含着我人生历程几十年的艰辛、坎坷、酸、甜、苦、辣。路是那么地曲折,唯有坚忍不拔为之不懈奋斗,才能达到目标。”

国家科委将此项高新技术产品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并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经4 年产业化实施,已验收合格,并向全国大力推广应用。

四、严格品牌管理,坚持质量第一

赵氟隆公司系ISO9001认证企业,为了维护国际名牌产品的声誉,我们在生产管理等方面,都严格地按程序进行,在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产品的质量检验方面十分严格。仅举一例说明:原兰化公司苯乙烯项目在我公司加工的一台1450*11000的钢衬F4反应塔,是由十节直接连接而成。用户来公司验收时,检验人员进入塔内检验,一不小心,手中的高频电火花检验仪掉下,将F4衬里扎了一个小凹点,电火花检验仪没问题,来验收的人员也同意出运。可我们的领导不肯,请他们等3天,再做一节换上去。公司因此损失了数万元,换回来的企业声誉却远大于此。

五、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金属网F4衬里产品”10多年来已在国内外化工、石化、炼油、冶金、核能等行业近300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其中特别是全国几十家大型氢氟酸生产企业,如常熟阿托菲纳、三爱富、中昊、浙江莹光、凯圣、瑞星等公司,都是我们的产品用户。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例如埃及石化公司某项目要使用钢衬F4管道产品,通过网络进行国际公开招标,赵氟隆公司的该产品性能远超过各国竞标者,而价格又只有他们的50%左右(比国内销售价格已高30%),一举击败美、英、德、法、南非等七家同行而中标。此外,伊朗、台湾、土耳其、泰国、新加坡、法国阿托菲纳公司、日本东洋公司、日本大金公司等先后订购使用了我们的高效产品,并且受到好评。还有不少外国公司要求作我们产品在该国的总代理,可见赵氟隆已是目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后记

金属网F4衬里防腐装备的研究成功,在产品的制造技术与使用性能上远远超过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引起了原化工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989年12月9日我们获得了国际尤里卡金奖与骑士勋章,从比利时回到北京时,受到了原化工部有关领导与装备总公司、二局(新材料公司)、科技司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同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祖国在我心中”栏目专题报导了赵永镐所长的发明与先进事迹。

1996年,原化工部在北京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赵永镐所长的报告及其研发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产品,引起了顾秀莲部长及其他部领导、各司局长的热烈欢迎、高度评价,并合影留念。

1999年国家授予赵永镐所长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与全国“三奖十佳”模范称号,他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典型发言。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东方之子”化工专家赵永镐的专题采访报导。

金属网F4衬里防腐产品系国内外专利产品,目前国际上仅本公司独家生产,且使用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中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品牌。

作者:赵永镐

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摘 要: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自身的发展压力,还面对着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推动自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电建企业 境外 人力资源 企业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国内企业以及市场的变化,还要着眼世界,对国际的市场进行研究,不断的增强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活动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水平,推动自身的发展,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部门要解决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结构上的调整和管理方式上的变化,但是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解决。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人才,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受到企业管理领导层的重视,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人才吸收的管理,还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的管理,以及对人才的派遣的管理,只有实现了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潜在的价值和力量,才能实现对企业的人力管理制度的完善,所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依靠人才的力量,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电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虽然虽然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电力相关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电建企业在实现了飞速增长之后也面临了市场的饱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通过人才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我国电建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较为陈旧。目前我国的电建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同国际接轨,也就是说还保留传统的较为保守和落后的管理理念,这样也即使得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一些管理行为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不仅严重的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还阻碍了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的发展。

2.员工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目前,我国的电建企业中还有很多员工处于一种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的状态,基本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无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和利用。

3.外派人员成本过高。在我国电建企业中,虽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班子希望给人才提供一定的培养的环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成本比较高和签证困难等问题,使得我国的电建企业的外派难度增加导致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困难。

三、促进和推动电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的办法

电建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实现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的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水平。

1.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传统的电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和领导人员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并没有积极的探索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为了实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转变管理理念,积极的学习现代人力管理的模式和办法。

2.重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 “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个人,充分的尊重企业的个人,对企业的员工实行人文关怀,并且根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实现对岗位的灵活调整和竞争,在人力管理过程中注重发挥个人的潜能,不断的激发企业的员工的主人公意识,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来,实现自身同企业的共同发展。现代社会更加重视对个人的感受的关注,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转变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3.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应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应用,也就是说要根据岗位制度的轮换制度的落实来实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的使用,充分的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实现企业的员工的能力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

4.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培训。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现有的企业的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培训,也就是说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吸收变成人才能力的终止,而是应该不断的采取办法推动企业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不断的贡献新的技能和知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要求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企业要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机制,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式,注重激发员工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使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坚持培训形式多样化、趣味化,激发人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注重专业、英语和商务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成为“通技术、懂英语、善管理”的优秀人才。

5.加强国外项目本土化管理。电建企业要突破原有的对外派遣模式,尽量聘用国外当地人员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国外项目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管理不仅使国外项目的人员进点、工程进度不再受到签证的制约,而且大大降低了签证费用、差旅费用、翻译费用等各种成本,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使得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着眼国内,还要着眼世界,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环节之一的企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马西斯,杰克逊著,马永红等译.《人力资源管理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戴园晨,姚先国主编.《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战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阳琳

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 篇3:

推进管理创新 提升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秀华(1973-),女,辽宁葫芦岛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职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国际化与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研究;陈伟(1957-),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国际化、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研究。

[摘要] 文章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比较我国和日本、韩国在造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指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也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推进我国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国际竞争力比较;管理创新

[

[文献标识码]A

[

一、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之一,每年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船舶。目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已成功实现了由军转民的战略大转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型体系,并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支柱产业。

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比2005年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比2005年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5年增长73%。根据我国和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按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32%和24%;按修正总吨计,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均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造船三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船舶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陆梦、徐伟,2005)。

二、我国与日本、韩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中、日、韩三国在发展造船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日本的根本优势在于技术优势,它具备了世界领先的造船效率和开发能力;韩国的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日本,但它的造船业高度集中,或者说“规模经济”远胜于日本。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国造船业无论是在设计开发能力,还是造船效率上都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1劳动成本比较。在单位劳动成本方面,日本最高,是中国的9.33倍,韩国第二,是中国的4.3倍。但是中国船厂单位生产成本和日本、韩国船厂相比差别不大(刘峰,2006)。

2 船舶配套比较。在船舶配套方面,中国国产船用设备数量少、品种不全,目前国产设备装船率不到40%,大量设备都需要进口。日本、韩国船用设备种类齐全、数量多,国内供应充足。日本造船设备配套国产化率达到95%~98%,韩国为85%左右(柴洁琼,2005)。

3 造船效率比较。造船效率方面,目前中国每修正总吨需要40~50工时,韩国要15~20工时,日本需要5~10工时。资料显示,中国每条船的建造工时数、每座船坞的年度造船数和造船劳动生产率分别约为日本的5倍、20%和10%,差距很大(陈志、孙雷,2006)。

4 技术水平比较。在造船技术水平方面,据2003年1月韩国产业技术财团和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报告,中国造船技术、造船能力与日本、韩国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平均比日本落后10~13年,比韩国落后7~10年。在管理技术方面韩国所有造船部门比日本落后3~4年,中国所有造船部门比日本落后13~20年。

三、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分析

通过与韩国和日本船舶制造业的对比分析,我国船舶制造业要想在“十一五”期间迅速发展,赶超韩国和日本而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从管理要效益。因此,提高船舶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1 推进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是扭转我国造船业原材料及配套产品成本过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造船材料成本已经比日本和韩国高出15%~20%。我国造船业一直依赖的劳动力优势在生产效率低下和原材料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已经基本被抵消了。因此,深化船舶制造业生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是增强船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 推进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是促进我国早日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的必然选择。我国船舶制造业近年来虽然发展快速,与两大造船强国韩国和日本的差距逐年缩小,但是由于我国船舶企业整体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整个行业发展。因此,要想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船舶制造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不断缩短与韩、日的差距,早日实现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的梦想,就必须促进和实施企业的管理创新,以创新带动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张广钦,2003)。

3 推进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是顺应国务院关于《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8月1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中国船舶工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发展优势显著的产业。未来十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船舶制造业要抓住机遇,通过制定并实施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造船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文锦,2006)。

4 抓住并充分利用造船产业国际转移这一契机,促进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预计2007—2010年,国内新增船舶需求量为2000万载重吨,更新船舶需求量为1100万载重吨,平均每年需要船舶620万载重吨。在2007—2010年间我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的挑战。因此,提高船舶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加速和促进船舶制造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管理精细化的方向。要大力推行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生产,强化基础数据管理,开展生产能力测评,实施设计成本控制,提高工程计划的精确性,消除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非增值活动,以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造船成本(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三司,2004)。

2推进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建立布局合理的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通过总装厂和若干专业化协作厂形成动态联盟,构建有效的总装造船体系,形成船舶工业配套产业群。同时,要把船舶配套企业纳入总装造船体系,推动船舶配套企业与总装造船企业同步协调发展。

3实施负荷平衡计划。要通过定量测算,对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进行量化平衡分析,确定满足生产任务所需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数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4加强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与国外设计、中介公司合作,在国外设立船型研发、营销机构,充分利用国外技术、人才及市场信息优势,加速提升我们的产品研发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同时,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我国船用设备设计、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能力,实现生产自主化。

5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创新机制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管理理念的带动和指导,因此,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全行业贯彻现代化的造船管理模式,对促进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梦,徐伟.我国造船业发展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5,(10).

[2]刘峰.中日韩三国造船竞争因素浅析[J].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6,(10).

[3]柴洁琼.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J].水运管理,2005,(11).

[4]陈志,孙雷.中日韩三国造船业比较及发展战略[J].水运管理,2006,(1).

[5]张广钦.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J].中国船检,2003,(12).

[6]文锦.《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荟萃[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11).

[7]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三司.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N].中国船舶报,2004-11-06.

[责任编辑:李国燕]

作者:张秀华 陈 伟

上一篇:老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驻村工作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