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描述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22运动的描述

网络测试技术与“运动的描述”

【摘 要】用岗位化的网络测试技术难题引出“运动的描述”学习,充分利用学校一体化教学实训室现有设施和设备,学生在专业技术中学习物理,同时又利用物理将专业技术巩固了岗位化专业技术的掌握。培养学生智力,使其成长为准就业的技能人才,增强了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潜质。物理和专业技术一体化地教学实现双赢,都能提高课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网络测试技术 运动的描述 一体化教学 有效教学

中职物理课堂教学,只要充分利用学校一体化教学实训室现有设施和设备,使学生在网络布线工程技术训练学习中发现认知障碍,就能适时引出学生渴求的物理课题,学生就有物理理论认知积极性,学生只要从专业技术层面深化掌握物理原理,反过来对技术的掌握就更深刻更到位。物理和专业技术一体化的教学,能实现双赢,都能提高课效。

中职物理“运动的描述”关于“时间、时刻、速度和速率”等运动学重要物理概念,如果按照学科体系由浅入深,学生在初中学过物理,学过速度相关类似的知识,心理上认为中职的物理与初中物理一样,老师就是按照书上的内容顺序的物理量一个接一个地讲解,就是枯燥理论的简单重复。尽管有些知识是有深化——初中的定义是按“路程/时间”来定义的,对速度的方向性没有明确。学生觉得初中都学厌烦的东西,中职还是摆脱不了,他们提不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加上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經历和阅历有限,还有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无法想象和理解;学生认为很多的知识并非他们所需,学习起来没有动力,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导致学生在中职的学习荒废。另一方面,现在的中职的“2+1”培养模式没有课时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类网络专业人数众多,毕业后从事网管、网护、网络线路工、网络监控等工作的人数占到了68%,其中《网络综合布线》是这个专业中一门具有核心作用的专业课,《网络综合布线》中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物理知识的铺垫。要是为了技能而讲技能,学生可以学习技能,但是不能到位地掌握,影响学生之后的发展。老师教起来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技能讲起来也是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即使是他们喜欢的实训课也就是捣鼓一下先进的设备,记录几个数据,并不能完全地发挥先进仪器的作用,这样的实训开多了学生也一样生厌。例如:“网络测试”,使用仪表测量线缆是专业岗位中的日常工作,判断线缆的断点故障也是常规工作,教会学生掌握这个技能,1个课时就可以,学习技能几分钟,练习几分钟。但是我们不能使学生只会使用仪表,而不懂物理原理,不会设置仪表参数,遇到其他的情况不会灵活、变通的处理。造成在学校的实训中会,去到公司上岗就不会了。网络测试——数字信号传输速率,网络线缆的NVP值,网络工程施工和维护中的网络链路线缆长度的测试,线缆断点故障的判断,为相应的测试仪表分析以及参数设置都需要用到运动描述的相关物理量。如果不针对性地专业技能来讲解物理课程内容,专业和物理就各成体系,知识关联度降低,学生就会由于欠缺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难以有效分析探索计算机网络建构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技能点、知识点的物理原理,在专业技能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会出现障碍,特别是学生在网络测试实训中有可能在测试原理分析时碰到“拦路虎”,不能到位地认知网络测试技术。而且专业课与物理课的教学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很费劲,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专业课教师通常为了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实训前还得再次讲解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另外专业教师和物理教师对物理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物理课基础打得好不好,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物理课程对电子信息类职业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题,利用学校的一体化教学设施,采用“岗位化的专业技能”中深入物理认知的一体化教学,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使物理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物理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衔接,避免专业与物理脱节的现象,使得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和谐统一。

“运动的描述”在物理课与专业课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将物理课和专业课交互结合。课堂的开始阶段,在我们一体化的教学场所的实训教学点,学生通过Fluke测试仪的使用,利用Fluke测试仪以及测试的模型,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知道先进的仪器怎么用,分小组有序进行双绞线长度的测试和线缆断点故障点的判断。使用仪器测得数据后,学生分析实训结果发出疑问:仪器是怎么知道线缆的长度的?仪器是怎么知道线缆故障点的?学生心理上有“刨根问底”物理原理的渴求——为什么是这样用。运动的描述各个物理量结合测试技术实操学习,利用专业岗位化的实训形式引出物理问题,在专业技术层面说清楚物理原理,形式新颖,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动的描述”的新课教学在我们一体化的教学场所的理论教学点进行,学生完全在岗位化的专业技能中深入物理理论认知,学习起来较为轻快。在讲解质点的概念、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速度和建立矢量和标量概念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透彻理解各个物理量的内涵和外延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一步步靠近岗位化专业技能出现问题的真相。老师结合对应通道测试模型,将“脉冲信号”抽象类比为运动物体(质点),位置对应时刻,位置变化对应位移,线缆长度对应路程,“传输时延”对应“时间”,将描述运动情况的物理量“速度、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对应“脉冲信号”的传输情形,形象类比,并利用自制的动画展示给学生,加深记忆。学生分组讨论,对应通道测试模型,建立时刻、时间概念。展开路程位移概念的比较。充分了解通道测试模型中,脉冲信号沿曲线运动的路程和位移情况。再通过一些生活中和网络测试中实际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效果明显。最后学生自己归纳:脉冲信号的运动方向改变,运动是变化的,深化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分析Fluke测试仪测试通道长度的物理原理:主机发送脉冲信号,远端机接受以后立即回送脉冲信号,主机根据记录“发送与接收”脉冲信号的时间,再根据NVP(线缆标注)值即可计算出网络链路的长度;Fluke测试仪测试断点故障的物理原理:主机发送出脉冲信号后遇到断点后,因为阻抗值不同,脉冲信号发射回主机,主机根据记录的发送与接收脉冲信号的时间,再根据NVP(线缆标注)值即可知道网络链路的断点。使学生明确,网络测试方法以及专用仪器新技术是源自物理基本原理的,浅显的物理道理,可帮助人类解决技术革新的重要问题。

通过实际的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训来创设物理理论学习的情景,直接利用专业技术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激起学生对物理原理学习热情,课堂上就专业技术论物理,突出物理原理在专业技术掌握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更贴合学生实际,物理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实现交互性。激发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物理教学的关键。从专业实训操作中引出物理课题,展开物理教学活动,诱发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无定法,时代要求在变,使教学观念“日新月异”。就拿“运动的描述”的教学来说,教学场地选在一体化室上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场地的作用和效率,使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承受力相适宜,满足对他们实操的心理渴求,让学生觉得中职的物理课堂教学跟中学不一样,不会远离生活,学生可以在自己亲自动手中发现“未知”,碰到“神奇”(学生认为网络测试主机能准确无误地测知网络线路长度和故障点),产生求知物理的渴望,具备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强烈动机,老师适时引导,彼此合作探究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透彻理解掌握“速度、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反过来,学生在物理量概念、原理探究中深化对专业技术掌握,“所学”即“所用”,完全针对“顶岗当班”实施“真刀实枪”操练,变“抽象枯燥”为“形象、具体、生动”,付与物理量概念以“血肉”,聚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能很快转变物理学习态度。一体化教学实现了三赢,一是学生能在我们的教学周期内合作掌握符合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出色完成岗位任务。学生在专业技术中学习物理,同时又利用物理将专业技术巩固了岗位化专业技术的掌握,培养了学生智力,成长为准就业的技能人才,增强了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潜质。二是一体化的备课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学校因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了内功。

用岗位化的技术难题引出物理学习,在专业技术中学习到物理知识的一体化教学,学生喜闻乐见,有热情参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自然会有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物理课不再只为物理而讲物理,专业课不再为讲专业技能而讲技能。物理与专业课程的交互,突出物理原理在专业技能掌握中的重要作用,即排除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认知障碍,又使物理的教学更生动更有趣,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到位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孟源北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余明辉等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文春帆 张明明 物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作者:叶展勇

第2篇:描述物体运动的新方法—牛顿的相对性第二定律

【摘 要】牛顿根据伽利略的发现,认为物体是惯性运动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惯性定律。以惯性定律为基础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根基。当人们发现牛顿力学不能够全面地解决所有物理现象后,就开始补充牛顿力学的不足之处并试图扩大牛顿力学处理物理现象的范围,为了补充牛顿力学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些新理论能够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确很少,在参考资料中,运用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的原理,让牛顿力学中的时间具有了相对性,由此,牛顿力学的运用被扩大到了电磁定律的范围圈内。在参考资料中,加速度和物体之间的距离的次方示数具有变化性的新牛顿律被提出来了。这些新理论就像牛顿力学一样都是以惯性定律为基础。再此文章中,物体被假设为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让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时间具有了相对性,提出了相对性惯性定律。根据相对性惯性定律提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新方法—牛顿相对性第二定律。最后,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除了相对性惯性定律与实际相符外,相对性惯性定律和牛顿相对性第二定律两者被算出的数值与通过牛顿定律被算出的数值基本相等。

【关键词】相对性惯性定律 牛顿相对性第二定律 实验验证

1.相对性惯性定律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种说法就是物体做非惯性直线运动。在非惯性参照系中物体受惯性力的影响。要想表示出惯性力的大小,就要取受惯性力为 “0”的坐标为参考坐标。选出的这个坐标被称为“0惯性力坐标”(在本文章中地心被视为参考坐标)。物体受惯性力的影响,具有慣性加速度。加速度是从“参考坐标”到物体之间的时空来表示出来的。把物体到“参考坐标”之间的距离视为r,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视为t,惯性加速度视为a,在非惯性参照系內物体所拥有的惯性加速度可用以下等式来表示:a=r0/t02=r1/t12=r2/t22=…=rn/tn2 (n=0,1,2,3…)因为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加速度不会发生变化,成为时间和空间成正比关系,在不同空间内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时的时空具有相对性。惯性力是通过加速度和质量的组合而表示出来的,质量用字母m表示,惯性力用F表示,惯性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am0, am1,am2 …, amn (n=0,1,2,3…) 即Fn= amn (n=0,1,2,3…) (1)

公式(1)的数学表达式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很相似,但所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这个式子所表达的是非惯性直线运动物体的质量与它所受到的惯性力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可被称为相对性惯性定律。相对性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非惯性运动的基础,它能够表达出当物体处于不同的非惯性状态下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随惯性力增大而增大,当质量增大时惯性力也会随之而增大。惯性力具有保持物体原有状态的作用。惯性加速度的方向与惯性力的方向一致,都是指向叁考坐标的

2. 牛顿的相对性第二定律

在非惯性参照系中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物体受到力之前的非惯性状态可被称为静止状态。物体受到力之后的非惯性状态可被称为运动状态。当物体静止状态处于时的质量用m0表示,加速度用a表示,受到的惯性力用F0表示时,根据相对性惯性定律,惯性力F0可用以下等式表示:F0=am0 把物体运动状态时的质量视为m1,當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受到的惯性力视为F1, 根据相对性惯性定律,惯性力F1可用以下等式表示:F1=am1 (2) 计算出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之间的差值,我们可以称这个差值为“惯性作用力”简称“作用力”。当物体受到作用力时会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当把“作用力”视为F,那么F是这样表示的:F= F1- F0 即:F=a(m1-m0) (3) 当把“作用力”的质量视为m时,m=m1-m0等式(2)可以表示为:F=am (4) 公式(4)所表达的是:物体质量的变化与“作用力”之间成正比的关系,可被称为“牛顿相对性第二定律”。 牛顿相对性第二定律所表达的是:在非惯性参照系内所运动的物体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所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与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作用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原有的状态。当把惯性力的施力方向视为正方向时,当“作用力”的施力方向与惯性力的方向一致时,作用力的值是正的,物体会远离“0惯性力坐标”运动,此时惯性力变大,质量增大。当“作用力”的施力方向与惯性力的方向相反时,作用力的值是负的,这时物体会接近“0惯性力坐标”运动,此时惯性力会变小,质量也会随之减小。

3.验证实验

通过图一(图略)的实验器材可以同时研究相对性惯性定律和牛顿定律。

实验用到的器材:灵敏电子秤、轨道、轨道垫板、小车、挡车架、定滑轮、砝码、细绳、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剪刀、纸带夹放台、夹子、尺子、摄像机。

轨道右边安置:纸带夹放台,打点计时器,轨道垫板。左边安置了定滑轮。把灵敏电子秤放到水平台上,灵敏电子秤上安放轨道,轨道上安放小车。调节好垫板的高低,使车受到的重力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成平衡状态,从而使车能从右到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尾处安置了纸带,纸带的另一头穿过打点计时器后用夹子夹到纸带夹放台上。车头系上细绳后将细绳另一头勾上砝码,细绳翻过定滑轮,使砝码成悬空状态。将摄像机对准灵敏电子称与小车。

调整好灵敏电子称,除了砝码外将其他在灵敏电子称上的实验物品质量去皮。将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后用剪刀将纸带剪开,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从开始处到挡车架处,利用质量为20g和50g的砝码各做了三次实验。通过看摄像机实验过程将砝码的质量变化数据填到表格(1)中。表格(1)略砝码的质量变化情况

用尺子量出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来的两点之间距离的长度s,每一次试验中砝码的加速度根据公式a=(s6+s5+s4)-(s3+ s2+s1)/9t2来计算,随后被分别填入表格(2)中(每两个点之间所用的时间用0.02秒钟计算)。表格(2)略砝码所产生的加速度

实验可以看出: 当砝码在静止时,根据相对性惯性定律砝码受到惯性力F0的影响。根据牛顿定律砝码受到重力G的影响。此指明, 当砝码在静止时, 除了砝码的惯性质量与重力质量之间没有区别以外,惯性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相等的。表格(1)中当砝码在静止时的质量用公式(2)来计算时,质量为20g的砝码静止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为(因为在实验中地心被看作是参考坐标,所以a的值可看作为9.8m/s2):F0=am0=9.8×0.02=0.196N;质量为50g的砝码静止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为F0=am0=9.8×0.05=0.49N;实验中的砝码做向下加速运动时,根据相对性惯性定律,砝码受到惯性力F1的影响。用公式(3)可以导出,当砝码运动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为F1=a(m0-m)。用此公式根据表格(1)中砝码在静止状态时的质量和质量变化的平均值来计算,质量为20g的砝码运动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为F1=a(m0-m)=9.8×(0.02-0.003)=0.1666N;质量为50g的砝码运动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为F1= a(m0-m)=9.8×(0.05-0.01567)=0.3364N 砝码做向下加速运动时,根据牛顿定律,除了砝码受到重力G,电称的支持力F1以外,还会受到方向向上的惯性力F,这三个力的合力为0。当把支持力的方向视为正方向时,支持力可以表示为:F1= m(g- a) 将表格(2)中的砝码所产生的平均加速度的值根据a的值进行计算,电称对于20g的砝码所做的支持力是这样的:F1= m(g-a)=0.02×(9.8-1.491)=0.16618N;电称对于50g的砝码所做的支持力是这样的:F1= m(g-a)=0.05×(9.8-3.0092)= 0.3395N 说明,在实验中通过相对性惯性定律来计算出的砝码运动状态时所受到的惯性力的值与通过牛顿定律来计算出的砝码运动状态时电称对于砝码所做的支持力的值很接近。用20g的砝码做出来的实验中,误差有0.25﹪,用50g的砝码做出来的实验中,误差有0.91℅。

作者:阿不都热依木·吐洪

第3篇:文件整体运动描述:是文件生命周期模式,还是用文件连续体模式?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三位一体”档案学理论框架的核心,而且描述的是文件运动本身,因而,在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首先对它造成了冲击。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

关键词:文件整体运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

1.“后保管”实践撞出的理论缺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否定

1.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首先受到撞击的原因。在何嘉荪和傅荣校合著《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提出了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可以用“三位一体”的框架予以封装,从而将档案学的主要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和价值理论汇合于文件运动当中,以文件运动规律的共同进行描述与理论表现。

文件运动规律的首要规律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档案学者对其极为推崇,著名的档案学者如美国的谢伦伯格、詹姆斯·B·罗兹,英国的迈克尔·库克,加拿大的卡罗尔·库蒂尔,意大利的洛多利尼,阿根廷的曼纽尔·巴斯克斯等,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是曼纽尔·巴斯克斯教授认为文件生命周期学说具有标志现代档案学成熟的里程碑意义。根据《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中的研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现行文件到历史档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即文件运动具有整体性特点。

第二,文件在全部生命过程中先后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使其整个生命周期可以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即文件运动具有阶段性特点。

第三,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应根据文件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存放和管理方法,即文件运动过程中各种因素有着内在联系的特点。

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直接描述的是文件运动。因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原有整个档案学理论框架具有支撑作用,是文件运动规律的核心。也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当电子文件管理为主要对象的实践。与原有理论表现出相当的不适用性,原有理论框架首先遭受撞击也必定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文件管理理论走向档案学理论。文件生命周期学说最初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文件管理实践,该学科一经提出就被广泛接受和推崇,成为那个时代指导欧美等国文件管理的理论利器,但从这一学说的运用看,国外基本上将它视作为文件管理理论。特别是用于解释文件中心的产生,及说明文件中心与文件形成者和档案馆之间的关系。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中间性文件保管机构的组织》(又译文件中心的组织)手册中,将其作为文件中心产生的理论基础。

文件生命周期学说是在1986年由陈兆祦教授等介绍到我国档案界,而后,以何嘉荪、傅荣校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中外比较,将这一理论跟我国档案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批代表性文章,引起了档案界的反响。不少学者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几经发展、完善,使这一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文件生命周期学说的中国化,表达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外一般以文件生命周期研究或者文件生命周期模式等概念说明这一学说,从目前能见到的材料上看,尚没有使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说法,而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我国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再主要解释文件中心的产生为主要功能,而是一种解释文件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学说,或者说我国把它更视为是一种档案学基础理论,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三点基本内容。是根据国外的阶段划分以及我国的档案工作基本情况而提出的,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尚没有这种内容的基本概括。

第四,在我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有着研究方法更新的意义。它强调档案与现行文件运动整体性,而不是注重其区别的思想,使人们把档案的功能与文件的功能结合起来,融入现行社会活动。显然,从文件这一现行活动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进而谈论文档一体化。无论是政务还是商务。无论是公务还是个人事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渲染档案重要性的角度。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核心,进而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得到重新阐释的来源原则、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共同构成了“文件运动规律”的主体。指导和解释着整个档案管理实践。

因而,现在我国学者所说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基本是中国版本为主。

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曾一度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声音:有将之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相比,认为没有必要提倡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有质疑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基于的文件、档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认为不符合我国传统上关于档案概念的认识;即使不反对这一理论,也有学者主张要在传统理论的框架和思路下去研究,利用这一理论去完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不过。从目前我国档案学论坛上,质疑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应我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声音基本上没有了。出现的另一类有趣的争论声音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究竟会不会被文件连续体理论所取代?

1.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缺陷。毋庸置疑,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描述传统文件的运动,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正因为直接以线性方式描述文件运动,在电子文件管理时代,它首先受到冲击的现实也说明,该理论在后保管时代的环境中有其不适应的一面。

首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文件运动阶段进行线性划分,不适合电子文件运动。用生死过程来描述文件运动要经过的一系列阶段,其文件管理框架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壁垒分明。难以跨越。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任务人为地分开,将文件管理者和档案人员的责任人为地拆分。将文件运动过程看作一系列性质不同的阶段,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电子文件的性质及其易变性特点。

为此,美国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就曾呼吁。为了迎接电子文件带来的挑战,档案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做法。尽早介入文件管理中,在电子文件生成生产之前就积极参与确定系统需求,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乃至参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才能对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管理。他主张打破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式的阶段划分,把文件管理阶段和档案管理阶段结合在一起。他坚定地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没有共同之处,电子文件管理时代将没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其次,文件生命周期所描述的实践情形已经不再是实践的主流模式。在用文件生命周期模式管理电子文件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按文件生命周期模式的观点。文件是物理实体,有一系列性质截然不同、不相关联的运动阶段,而电子文件的性质决定了这种认识对其是无效的。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创始者之一、澳大利亚学者

阿普奥德曾指出,20世纪文件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大都描述在生命周期模式中。但随着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变化。文件生命周期主导性地位已经下降,“新的导向性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正在形成当中。”在他看来,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开展,理论导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转移,文件生命周期所描述的实践情形将不再是实践的主流模式。

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学者从理论的科学性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该理论就形成之初而言。是一个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实践的理论,该理论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实践现象的描述。但另一方面,它同时还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特点,文件内在的价值变化是其他外部因素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是对于文件运动所表现出来现象背后规律的阐释,是理论化的表述。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的内容既包含对现象的描述,又包含理论的抽象,承担着充当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微观直接面向实践的操作层面理论的双重角色。因此,随着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组织机构变革等文件管理实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实践描述性的阐释就不再适用了。

2.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电子文件运动的描述

2.1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电子文件运动的描述视角。理论原则是理论思想的经络,对基本原则的条分缕析有利于从整体高度把握理论的实质。在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时,澳大利亚档案学者阿普奥德和苏·麦克米希都对文件连续体理论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它是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构架。概括来说,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件概念包含具有可持续价值(档案)的文件,可持续价值强调文件对事务处理、凭证和记忆的作用,这一价值观念统一了文件档案化及其保管的方法,不管文件是保存一刹那还是一千年。

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文件概念的发挥改变了传统对于文件、档案关系的理解。把文件的凭证价值属性和历史属性统一在一起,认为文件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同时具有多重价值。文件可以处于不同的价值实现时空。因而,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利用文件价值的变化线性划分运动阶段的思路。

其次,不管文件是以纸质还是电子形式存在,应该强调文件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物理存在形式,

所谓文件的物理形式主要指文件信息在载体上的存放形式,逻辑形式主要指信息本身的结构如文字的排列、章节的结构等。对于纸质文件而言,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是统一的,而电子文件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是相分离的。电子文件需要利用逻辑结构来解读文件,并在其物理结构改变时,维护电子文件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三,档案学是关于文件管理知识组织的根基。

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学者认为,档案学已经形成了对于文件、档案管理的成熟而又具有特色的理论,例如,来源原则、鉴定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文件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现在与未来的文件管理还是要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文件连续体理论基本是建立在对传统文件、档案概念挑战基础上的,拒绝继续承认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界限,认为文件、档案工作者都应是文件专业保管人员。主张文件的连续管理、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并注重文件元数据的提取与运用。同时,文件连续体理论还十分强调管理责任上的连续,以及文件管理领域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说,文件连续体理论关注于文件管理的动态过程,强调文件跨越时空上的利用和保管,这是一个思想突破。因而。这种认识角度,本身就出自于对电子文件运动研究的现实需要。

2.2文件连续体理论解读文件的多维运动过程,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文件连续体理论具备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第一,实现了文件从线性到多维的运动轨迹:

第二,突破了文件生命周期“二元结构”的限制,形成了文件运动多因素跨时间互动的内在关系。

电子文件多维运动是相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文件线性运动过程而言的。

文件生命周期模式主要是一种单向运动的模式。它以文件的运动轨迹为脉络,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文件的生命历程上,研究思路是线性的。尽管也涉及到业务环境、机构等其他问题,但这种涉及是辅助性的,其研究始终是文件运动本身。从文件连续体模型来看,可以理解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涉及的要素主要分布在来源轴和保管轴,因此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互动也仅仅体现在两轴之间:文件——形成者,案卷——单位,全宗——组织,全宗群——机构。

而文件连续体所描述的多维运动则全面揭示了电子文件运动过程中与其密切相关的多种因素。

随着来源轴、证据轴、业务活动轴、保管轴四个坐标轴的确立,及各轴中坐标点的确立,各对应点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对连续体时空上的解读。这种解读延伸了文件生命周期所构建的二元互动关系,最终形成了四个维度。处于同一维的各要素之间实现了多种互动。

2.3文件连续体理论描述文件运动中多因素跨时空互动的内在关系。连续体模型中的“维”不仅是以时间为基础,而且还以空间概念为基础。从文件形成的那一刻起文件既是现行的又是历史的,因此,电子文件会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相关联。

这种多因素跨时空的运动主要通过文件连续体模型所构建的四个维来体现:

第一维:主要描述文件的形成。在这一维,要根据文件管理系统的要求捕获文件的内容、结构以及形成文件的详细背景,并储存文件,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维:文件的捕获。这一维主要体现了对于文件凭证价值的赋予,以及根据文件管理系统的要求捕获文件的运动的背景。以保证文件作为社会和业务活动证据的价值。文件的捕获主要体现了文件管理系统的作用,在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根据文件运动的整个过程,制定统一标准和规则的文件管理系统。具体到捕获活动过程则包括:在业务过程的指定点上捕获文件:捕获和维护元数据;根据相关的获取许可和用户的观点跨时空传输文件。跨时空储存和保护文件的第一维和第二维可以理解为执行维,当在这些“维”工作时,我们讨论文件的运动过程,保证它能实现作为证据的功能。

第三维:文件的组织。文件的组织主要是针对机构而言,它包含了一个组织所有文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一个组织机构的记忆价值,反映了特定组织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文件管理系统的标准和规则下,制定自身的文件管理计划和目标。保证文件价值的实现。

第四维:文件的组合。它“涉及档案被带入一个综合的框架来为机构的社会目的和个人和团体的角色提供集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记忆。”这里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使命使文件根本的证据有社会记忆的功能,体现了社会范围内文件的利用和保存。第四维的作用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文件管理,作为组织者发起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立。

第三和第四维可以看作控制、调控、标准、稽查的“维”——文件保管人员扮演指导角色进行操作。在第三维,主要关注机构内部问题对集体记忆实现形成、管理和提供利用。在第四维,我们主要关注外部问题,考虑跨越组织和司法界线社会记忆的组成。

基于这种多维的描述手法。文件连续体思想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电子文件运动的基本特点和电子文件管理的一系列需求。澳大利亚学者麦克米希认为,“文件连续体模式提供了一种图形工具,将文件管理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之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种种问题联系到了同一个框架下,为有关人员开展合作和建立伙伴关系提供了全局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考。”

3.国内外对文件连续体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关系的不同理解

如何理解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是认识档案学原有理论在后保管时代适应性的主要基础。在这一问题上,各国学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3.1替代论。主张替代论的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学者,也包括部分我国学者的观点。他们坚定地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没有共同之处,电子文件管理时代将没有文件生命周期模式。

该派学者的理由主要是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致命弱点是将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分开,而“文件管理体制应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

英国学者费林认为,文件在多个背景和用途的范围内同时存在或积累。而不是一定要按人为划分的生命周期阶段的时间顺序运动或积累,因而。“文件连续体模式拓宽了文件生命周期模式对文件和文件保管体系解释的可能范围,这将有助于了解档案工作者和文件工作者实际工作的各种当前状况以及档案和文件使用的各种背景。”

戴维·罗伯斯则把文件生命周期模式与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差异。总结为十个方面,指出两者有巨大差异(如下图1所示)。在他看来,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有活力及实践的适应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安小米教授也认为,“生命周期模式用生死过程来描述文件运动要经过的一系列阶段,其文件管理的框架支离破碎。它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任务人为分开,将文件管理者与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人为拆散,就保管而言,其思想局限于狭隘的鉴定准则,其视野局限于纸质世界和静态环境下的有形物理实体。”而且在用生命周期模式管理电子文件时存在严重问题,“就电子文件而言,按生命周期模式的观点,将文件看成物理实体,有一系列性质截然不同,不相关联的运动阶段。困难重重,电子文件的性质及其易变性使这一方法无效。”

3.2不可替代论。持此派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国内,主要代表人物为何嘉荪、何达多、金更达等学者,也包括阿根廷的档案学者曼纽尔·巴斯克斯教授。由于“中国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国外的文件生命周期模式更加系统和完善,因此,这些学者认为新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具有多角度的同一性。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理论基础的同一性。

根据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提出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概念,该派学者认为文件生命周期涵盖了传统的文件与电子文件,两者研究对象同一。又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是由文件价值决定的,而构建文件连续体模型的厄普沃德所说的驱使文件运动的内在动力是文件的可持续价值,该派学者认为从文件管理的目标而言。两者并无区别,由此。形成理论建立基础的同一性。

第二,文件线性与多维运动的统一性。

该派学者以档案馆建立现行文件中心,同时实现文件的第一价值、第二价值为由,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反对文件运动的多维性,而是强调文件的线性运动规律的同时,承认文件运动的多维性。指出文件运动存在四条路线(轴),说明文件运动具有多维性,只不过对于档案馆管理文件而言,它只能从中选择其中之一,否则就不能保证档案的唯一性,因此从进入档案馆管理的文件的角度出发,它的运动过程是线性的。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做到了线性与多维运动的统一。

以文件连续体中一份文件经历了制作、形成证据、组织或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同时,文件管理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经历了记录、文件、档案和档案群的过程这一理由,说明从文件归属而言文件运动仍然是线性的。因此,文件连续体理论也统一于线性和多维性的文件运动中。

第三,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认为文件的“有机关联性”使文件构成了一个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文件系统具有整体性,而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复杂性致使人类在进行文件管理时追寻文件有机联系的过程也是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文件生命周期是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而厄普沃德所强调的“后保管思想”与“有机关联性”是异曲同工,因此文件连续体模式也是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3.3补充论。持此派观点的学者也主要集中在国内。该派学者的基调是。在不动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原有地位的同时,借助文件连续体理论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弥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解释电子文件上的不足, “使之与时俱进。以适应和指导电子文档工作实践”。

此派观点的代表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霄羽曾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和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补充。并主张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三个基本点进行如下调整和补充:

其一,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同样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应该纳入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之中;其二,电子文件的完整运动过程依据电子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但不同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处于后阶段的电子文件具有向前阶段转化的可能:其三,电子文件在第一阶段因特定的价值形态仍然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管理方式但电子文件的阶段性与其保管场所的对应关系已经弱化,甚至可能丧失:其四。对电子文件运动过程应当进一步加强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起点需要延伸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

4.如何解读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关系的不同观点

基于本文所试图构建的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框架的需要,文件连续体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之前,有必要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评价。

关于“替代论”。了解该派观点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所指的替代具体是指文件连续体理论替代国外流行的文件生命周期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学者更容易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从认识上来看,文件生命周期模式在国外一直没有上升到基础理论高度,其理论指导作用基本集中在中间环节的文件管理范畴。因此,对他们而言这种替代阻力不大。

其次是“不可替代论”。这里的原因正好与

“替代论”的形成原因相反,因为在我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扩展为对文件的整体运动过程及其全面管理的研究,“为我们建设现代档案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理论意义是重大的。由此可见,它在我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故而。国内学者并不轻易否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有道理的。但是否应该以两者几乎等同的立论来捍卫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样的研究方式还值得商榷。

最后是“补充论”。应该说以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立体思维方式来改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平面思维方式,在重新解释和修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完善这一理论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确适应了电子时代文件管理,但是从将该理论视为档案学支柱理论这一定位出发,我们也有所怀疑——仅仅做出修正和丰富就能够最终解决生命周期理论所面对的困惑吗?传统文件的线性运动与电子文件的多维运动,真能统一在一起吗?

笔者以为。对于如何理解文件连续体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需要联系档案工作管理对象的本身变化。为此,在明确两者关系之前应该做如下思考:

第一,两种理论的实践基础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基础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以纸质文件为主要对象的文件管理,其管理重心是如何处置、精简文件,减少库房压力,由此建立的文件中心及运用一系列管理方法都以此为主要目的;另外,传统的文件与档案管理侧重于实体结构的有序性,作为智能控制的数据也主要来自于相对固定的工作环节,而非整个工作流程。因而,强调线性、单向运动是其主要特征。

相应地,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践基础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子文件管理。这一时期的文件管理重点因电子文件自身属性的变化而相应发生了变化,文件数量问题不再是文件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焦点转移到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地管理电子文件,以及电子文件的“档案化”问题。因而,从实践发展的角度上看,文件连续体理论解决的是更高层次的实践现象。相对来说,它表现的理论起点与理论深度,都明显高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应承认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纸质文件管理环境也具有适应性。如果认为文件连续体思想不过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有益补充。那就意味着文件连续体理论在某些方面不能解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论述的原则与描述的现象。因而。我们需要论证的命题是: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纸质文件管理环境有否适应性?

在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多维坐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件保管轴也与传统的文件管理一样,关注的是文件数量的变化状态。指出在保管过程中有着文件、全宗与档案等的量的规定性。另外,文件连续体理论较之于文件生命周期模式的线性一体化管理,更表现出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的思想,也更强调跨时空、跨行业领域的合作关系,并主张文件工作者把握文件特征,利用“反思性监控行为”补充和完善文件管理模式。因而。有理由说文件连续体理论能够适应纸质文件管理的环境需要。

第三,需要明确。在两种理论关系理解上的中外有别源于中外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不同理解。欧美学者构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直接目的在于用它来替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指导,他们的设想是完全建立在欧美国家文件生命周期模式“失范”基础上的。在前文我们曾经论述过,欧美国家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长期主要关注文件运动阶段线性划分,以及论证文件中心与文件暂时保存(又称休眠、半现行1阶段的合理对应上,甚至在欧美学者的论述中,基本上只有“文件生命周期”或者“生命周期模式”的说法。而不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用词:其理论指导作用基本集中在中间环节的文件管理范畴。对于文件形成阶段与永久保存阶段的管理行为不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因而。欧美国家学者认为以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的文件管理,需要有基于跨时空管理、全程管理基础上的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所持的态度是:

其一,只有能全面指导电子文件管理、符合电子文件运动特征的理论,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理论,以此原则去评价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

其二,从它们产生的实践基础可以看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传统管理环境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较好地指导了以传统文件为主的处理工作;而文件连续体及其倡导的管理模式则在网络时代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从这个特点说。文件连续体理论更符合技术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其三,文件连续体理论能否描述传统文件运动,是评价文件连续体理论能否代替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事实上文件连续体思想只是模糊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而不是否定阶段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文件连续体理论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其四,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重要组成,同时本身又构成对于档案学其他理论的支撑,其作用等同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原有档案学体系的作用。

因而,我们认为,欧美学者创立的文件生命周期模式被他们自我否定,有必然的合理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被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也是后保管时代实践发展的必然。

5.结束语

本文论述后保管时代对于原有档案学理论的冲击,首先表现在文件连续体理论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否定上,因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具有支撑原有档案学体系的作用。同时又标志着档案学的成熟。因而,对于这一理论的适应性检测,就可以:直接看出原有档案学理论对于后保管时代的适应性程度。本文以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由于对于传统文件运动的线性描述,不适应电子文件的多维运动与跨时空多因素互动的特点,因而,这两者的关系,本文更赞同替代说,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更适合电子文件运动的描述,表现出一种实践中技术革命后的发展趋势。

作者:傅荣校 靳 颖

第4篇:运动的描述

教案二十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默认分类 2010-06-23 10:06:44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汽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人跑、鸟飞、鱼游等现象学生已有认识,这是在借助地面为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知识场景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实验,探究运动──互动讨论 ,引出参照──做一做,判定运动──说演结合,快乐物理──学科渗透,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对运动描述上,以解决从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观看一段录像:飞奔的猎豹,横空出世的流星,奔腾的江河,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

意图:课题的引出, 围绕问题“如何描述运动”展开,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机械运动的概念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运动?

(2)教师进行总结,指明这里的运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物理学上还有别的形式的运动。

学生实验:利用桌面上的四轮小车,电动风车,让他们运动起来,并思考如何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运动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做有责任心的人。 2.运动的普遍性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3.参照物的概念

(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

(3)师生交流,得出参照物的定义。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4)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活动: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5)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实验,分析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学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3)小组代表发言

(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意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学科渗透与生活链接

1.教师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

(1)两岸猿生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3.趣闻轶事中的“运动与静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用物理知识来科学解释自然现象。

四、当堂检测

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意图: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利用知识发生迁移,成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运动的描述”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以(1)思维为中心;

(2)观察为主线;

(3)问题为载体;

(4)能力为目标。

七、课下作业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中国飞人刘翔,跑110米栏的运动到底有多快,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找到答案,下节课交流。

第5篇: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教学前分析:

课本图11.1—1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分别表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在课文中也列举了许多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人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后反思: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7)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第6篇:运动的描述讲稿

第一章

运动的认识

同学们!相信经过初中三年物理的学习我们对运动这样一个概念都有了自己的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知道运动是指随着时间的退役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天空中飞翔的老鹰,公路上奔驰的汽车,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这些物体都是在运动着得,就连平时我们认为在哪里静止不动的大山啊,其实也是在“坐地日行三千里”。 运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大至天空中的星星,小至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来学习运动这一概念

在学习今天新的课程之前我想大家和我一起来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 . 一列火车长度为380米,运行速度为120km/h,求它从北京开往广州所需的运行时间。(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大约为2200公里。)

其实啊,同学们在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简单,我们在初中甚至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太多这种问题了对吧?

t2.210380101103320.035这样我们就已经把他给算出来了!但是我希望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平时在描述一辆火车的运行时间的时候我们其实只关心它运行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对吧?我们不会去管说这辆火车到底运行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外加多少秒对吧!所以虽然说上面我们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最合适的,就像我问你早上吃了什么,你却回答我说你昨晚上没怎么睡好。你的回答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里却不是我最想要的答案。在数学当中我们以前学过一种方法可以最后把这个正确的答案变成我们想要的那个合适合理的答案。那就是估算,估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忽略次要的因素,突出重要矛盾。这里我们可以让20.03520。这样就得出了我们想要的那个合适题目情景的答案。到此为止。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物理的问题。但是物理学家就不干了!凭什么我们物理问题都得用你们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啊?不行!我得用我物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用物理的方法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聪明的物理学家啊就运用了同估算相同的思想(即武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质点。

什么事质点呢?质点就是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进行研究,那么这个有质量的点就被我们叫做质点。既然是一个点,那么他肯定就是没有大小,不占体积,只有质量的。在上面的问题当中我们如果把火车当做指点的话,那么最后是不是可以得出和估算相同的结果?既然我们说了质点的提出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前面的这个题目当中次要因素是什么,主要矛盾又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私底下去讨论。在这里我需要特别和大家指出的是质点它其实只是我们物理学家理想出来的一个物理模型,换句话说那就是质点其实并不是真正存在的。

有了质点这个概念之后不仅我们物理学家因为争了一口气而高兴啊,其实我们同学也很高兴啊,有同学在下面都已经在说了,质点是个好动西啊,以后只要一遇见问题我就直接把那个物体当做质点来研究,多方便啊。然后有一天我问我们的一位同学说路边的那棵树到底有多高啊?我们这位同学也特别聪明,才学了质点这个概念,他就不假思索的告诉我说那棵树的高度是0,我问为什么啊,他直接告诉我说直接把那树当做质点不就行了。但是这样真的可行么?我们有的同学已经在说了。这是不行滴!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被当做质点来进行研究。

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就开始迷糊了!那到底哪些物体可以被当做质点来进行研究呢? 换句话说,到底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当做质点进行研究!在这里老是给大家总结了这样的三种情况,在下列的情况下啊我们的物体可以被当做质点来就行研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在第一种情况当中,平动的物体因为各个点受到的力相同,那么各个点的运动情况也相同。既然这样,我当然可以吧它当做一个质点来进行研究咯。

对着三种物体可以被当做质点的情况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物体能不能够被当做质点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啊一个物体能不能够被当做质点还是要看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质点和我们数学当中的点都是没有体积和大小的!那么他们是一回事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2、不同点: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相对的物理概念;几何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位置,而且应该绝对的小。

了解完质点这样一个概念之后啊,我们回到最开始坐车的那个问题上面来,可能火车大家没几个人坐过,那么汽车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肯定坐过。既然如痴,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乘坐汽车的时候,路边的人看我们的话认为我们是在飞速运动着的,对吧.而同我们一起乘坐这辆汽车的其他乘客的眼中呢?他们却是认为我们是静止不动的,那有的同学也许就在纳闷了!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在不同人的眼中的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呢?其实啊,预习过的同学很快就能想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参考系是我们为了定性的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而引入的一个新的概念。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参考,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那么同学们也许会有何前面学习质点时相同的疑问,也就是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被当做参考系,还是参考系的选择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实啊,这个问题不管事从学术上面还是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参考系的选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被当做参考系,但是我们在选择参考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就是参考系的选择会最总影响到我们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复杂程度,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师要研究一下自己受伤带的手表上秒针的转动,我如果以地面作为参考系的话,那么秒针在转动的同时也会各种平动,这个时候要研究他的运动状态就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以表盘作为参考系的话,不管我这个戴表的人是在走,在跑,再跳还是躺着,站着。秒针始终只是在绕着表盘转动,这时我们的研究就会简单很多。所以参考系的选择虽然是任意的,但是因该尽量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简化。

在看上面这个例题,我们不难看出参考系选择的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车外的人是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所以在他们的眼中我是运动的,而车上的人是以汽车作为参考自,所以在他们看来我缺是静止的。这个在我们平时做题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一下,一面因为参考系的选择而出现做题的错误。

另外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时候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作为标准。我们知道人肯定跑的比车慢,而乌龟呢肯定要比蜗牛要快。那我们能说人跑的比乌龟慢么?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同样的如果我们在比较的时候选择的参考系不同的话,那我们所进行的比较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后给大家提出的一点就是参考系在选择之后呢我们就假定它是静止的了,注意“假定”二字,也就是说参考系不一定是真的静止的。 好了!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呢我们已经有了参考系了。那如果我想定量的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该状态的变化量又该怎么办呢?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引入了数学上面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坐标系。坐标系最早是由笛卡尔发明的,同属选上面的坐标系类似,物理上面的坐标系也分为3类,直线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三维立体坐标系。构成上也是分为三部分:坐标原点,方向以及标度。其中标度是指单位刻度所代表的物理量是什么。由于在数学上我们已经深入的学习过坐标系了。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也不做过多的阐述。直接来一起做一个例题加深对坐标系的印象。

一个小球从离地面5m高的A点自由下落,落地后反弹。在离地面一米高的B点被接住。如果以A点一下两米作为坐标原点,坐标方向取向下为正,那么请问A点和B点的坐标分别是多少!

5m 1M

第7篇:《运动的描述》同步练习

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2.放学了,甲、乙两同学并肩漫步在校园里。甲说乙是静止的,应该选择什么为参照物(

)

A.甲

B.乙

C.树

D.路面

3.某人乘游艇在黄河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A.黄河水 B.岸边的高楼

C.他乘坐的游艇 D.迎面驶来的游艇

4.“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5.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6.夜晚,人们看到天空中月亮从云中穿过,则判断月亮运动的参照物是(

)

A.自己

B.月亮

C.云

D.都可以

7.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8.当甲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在路边的乙车中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甲车

B.乙车

C.路灯

D.地面

9.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人沿该公路的人行道向西散步,以汽车为参照物人(

)

A.向西运动

B.向东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10.“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如图所示,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

_____ 的物理知识所致。

11.如图所示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则甲、乙小车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12.火车站站台上的三列火车,甲车上的A看到乙车向南运动,乙车上的B看到丙车和站台都向南运动,丙车上的C看到甲车向北运动.则站台上的D看甲、乙、丙三列火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课后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

1 、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如图所示,说航天员处于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月球B、地球C、飞船D、太阳

2 、一列蒸汽火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远处的人看见火车头上冒出的烟是竖直向上的,这是由于(

)

A、当时外界无风B、火车顺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等 C、烟雾有惯性作用D、火车逆风行驶,车速与风速大小相等

3 、在竖直井里安装的电梯顶棚上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物体自由下落至电梯地板所需时间为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物体从顶棚上脱离,到达电梯地板所需的时间为t2,则(

) A、t1>t2B、t1

4 、在某次训练中,直升机悬停于高空,一名跳伞运动员竖直降落,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t1内,运动员的惯性越来越大B、在t1~t2内,运动员受到的阻力等于重力 C、在t1~t2内,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D、在t2~t3内,运动员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内能增加

5 、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能选择那些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C、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而言的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6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43分,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如图).翟志刚舱外活动总计19分钟35秒,此时,飞船正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约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太空行走了9165公里(注:7.8km/s×19min35s=9165km).翟志刚走过的9165公里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神七”载人飞船B、太阳C、地球D、月亮

7 、坐在行驶汽车中的小明,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 A、路面B、路旁的电线杆C、迎面而来的汽车D、小明身边的座椅

8 、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9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第一航天人杨利伟在运动的飞船内相对于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太阳B、地球C、月球D、工作舱

10 、有一首歌的歌词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云朵C、人D、月亮

11 、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择正确的是(

)

A、参照物一定是静止不动的物体B、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C、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其结果是相同

D、研究物体运动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因为地球是不动的物体

12 、坐在行驶汽车中的小明,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 ) A、路面B、路旁的电线杆 C、小明身边的座椅D、迎面而来的汽车

13 、小明坐在行驶公交车上,看到车外的景物飞驰而过,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路旁的树木B、路边的房屋C、路面D、公交车

14 、在无风的雨中,坐在自东向西行驶汽车中的乘客看到雨点的运动方向是(

) A、竖直向下B、向下偏东C、向下偏西D、不知车速,无法判断

15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句歌词,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角度来看是说(

) A、以云彩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B、以月亮为参照物,云彩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云彩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16 、在商场内乘坐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上升的电梯B、地面C、商场内的收银员D、货架上的商品

17 、观察图中的小旗,说出船相对岸上楼房的运动情况不可能是(

)

A、船相对于楼房可能静止B、船航行的速度大于风速,向右运动 C、船航行的速度小于风速,向右运动D、船可能向左运动

18 、随着三峡电站和水布垭电站的建成蓄水,恩施州境内的神农溪和清江观光旅游迅速升温.当乘坐游轮逆流而上的时候,我们说坐在游轮上的游客静止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两岸的树B、河岸上的摄影记者C、游轮D、水中四处游动的鱼

19 、在今年的国庆大阅兵中,空军各式先进战机尽显风采.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

A、地面上的房屋B、“歼-10”战斗机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D、“歼-10”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20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况采用的是地球同步卫星直播,同步卫星虽绕地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地球上空静止不动,这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B、月亮C、地球D、三者均可

参考答案

单选题答案

1. C2. B3. C4. B5. A6. C7. D 8. D9. D10. B11. B12. C13. D14. B15. A16. A17. B18. C19. B20. C

第8篇:《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拓展练习

练习

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

1、2。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五、说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第9篇: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第一章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学习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老师反驳同学们举例静止的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很难确定答案。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物体与这个标准物体有位置变化则物体运动,物体与这个标准物体没有位置变化则物体静止。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以下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30页图12.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张小泽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去,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赵福兴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赵福兴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上一篇: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制度下一篇:趣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