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物作用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见药物作用

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总结分析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进行总结。结果: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经临床统计,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病理报告总共有19例,占比9.5%。其中3例水肿,3例低血压,4例头晕恶心头痛,2例支气管痉挛,2例低血钾症,4例咳嗽,1例心动迟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合理治疗,均得到明显好转或痊愈。结论:熟知各类降压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依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状态以及合并症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才能减少药物副反应的发生,充分达到降压的目的。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合理应用

高血压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引起病发。通常情况下,临床经常采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ARB降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降压药及CCB降压药等,由于身体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各类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存在显著差异[1]。因此选择适合患者的安全、有效、经济的降压药物正确指导患者临床应用、有效降低血压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對其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通过临床得到确诊,并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4±4.8)岁。收缩压平均为140~185mmHg,舒张压平均为90~115mmHg。用药时间为半年以上,排除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ADRRMS软件统计不良反应病理报告,分析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2 结果

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经临床统计,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病理报告总共有19例,占比9.5%。其中3例水肿,3例低血压,4例头晕恶心头痛,2例支气管痉挛,2例低血钾症,4例咳嗽,1例心动迟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合理治疗,均得到明显好转或痊愈。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有着高发病率与致残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血压发病人数已经超过1.6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病症[3]。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动脉血压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引发心、脑、肾等人体器官病变。其中对老年人群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心血管。有大约40%的冠心病与80%的脑血管患者与血压不正常升高具有一定的联系[4]。如缺乏有效的治疗,就会引发病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常用药物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不同种的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老年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时候,需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合理的使用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始终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最根源的在于医务工作者不能够熟知各类抗高血压药的强项以及需要禁忌的一些因素。若想要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使抗高血压药合理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对每位高血血压患者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解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根据高血压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方案[5]。因而,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常用药物的时候,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指导患者临床用药,以此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熟知各类降压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依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状态以及合并症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才能减少药物副反应的发生,充分达到降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8):157.

[2]王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3):356-357.

[3]杜辉,胡金涛,赵雪冬.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3):10484-10485.

[4]杨竹君.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0):3089-3090.

[5]王淑云.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115.

[6]张丽.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1):63,65.

作者:龙书璐

第2篇: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用药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从而探讨临床合理性对策,提高儿科用药合理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信息进行整理,对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病理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24例患儿有服药后不良反应症状,其中11例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多为荨麻疹、皮疹、疱疹;5例患儿为肝功能受损;6例患儿有呕吐、腹泻症状,2例患儿为肾功能受损。用药不合理情况大多为服药剂量过大,服药儿童禁用、慎用药物,联合用药缺乏合理性。结论:抗菌药物滥用,用药剂量过大、药物搭配缺乏合理性等是导致服药后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需对儿科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关注,从而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患者因有害药,与治疗目的无关药物使用后出现的症状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必须要对用药利弊做权衡,从而确保药物使用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确保药物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前提下,做合理应用,是药学的核心理念。儿童身体机能尚未成熟,对药物治疗后的抵抗能力较差,需对药物的相互作用掌握到位,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易发生于儿科,其发生率可达7%左右[1]。本次研究将我院儿科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儿科用药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年龄(4.1±1.1)岁。所有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肾、肝功能不全疾病。

1.2方法

将8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用药情况进行做回顾性分析,从而做信息统计分类。儿科病例中,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分类处理,并做详细记录,从而分析其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不良反应情况

80例患儿经病例分析后显示,其中有24例患儿有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其中11例不良反应为皮肤不良反应,多为荨麻疹、皮疹、疱疹;5例患儿为肝功能受损;6例患儿有呕吐、腹泻症状,2例患儿为肾功能受损。

2.2不合理用药情况

在2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8例为服药剂量过高所致;4例患儿为联合用药不当,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2例患儿服药儿童禁用、慎用药物而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2.3服药后不良反应处理

24例患儿,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处理,其中23例患儿完全治愈,1例患儿正处于恢复状态。

3、讨论

抗菌药物滥用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抗菌药物,特性会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也会有巨大的差异。在多种抗菌药联合使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不同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也各有不同。

在临床用药时,医生大多会根据患者检查结果、临床症状进行用药,在临床上,用药剂量超标情况所引发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极为显著,大多因家长对患儿病情担忧,擅自将服药剂量加大,或者是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添加一种,出现盲目的联合用药;家长认为医生开药效果不佳,擅自买药服用,误信广告;用药不规律,不遵医嘱用药[2]。这些用药方式,都会导致患儿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体内耐药菌株繁殖,引发肠炎难以控制,即出现腹泻。

在儿科用药中,因医护人员对药物相互作用掌握不准确,在做药物配伍时,易出现相互作用,导致对患儿用药安全性未考虑完善,引发不良反应症状。

在儿科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中,皮肤症状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常见表现。在服药期间,患儿需要在父母监护下用药,对用药剂量、服药规律严格掌握,严格遵医嘱用药。家长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减少因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擅自加减服药剂量,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禁止擅自在药店买药给儿童服用。一旦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极易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甚至对患儿构成生命威胁[3]。目前,用药剂量超标,是引发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易导致患儿出现中毒迹象,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归转,极易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留下后遗症。若服药剂量过少,则易导致疗效差,无法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儿科的临床用药中,必须要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并严格遵守儿科用药的规范,针对儿童禁用、慎用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4]。同时,在作联合用药时,应该对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掌握,从而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必须根据目前儿科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减少儿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加强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安全用药意识,将儿童用药的正确知识进行普及,使得家长能够加强用药安全性的防范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发展的进步,应该将儿科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向全社会宣传,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其重视,必须要对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不合理情况,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投入,使得用药安全性规范能够真正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 林郁宵.基层医院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212-213.

[2] 张海霞,彭翠英,蒋志平等.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46-47.

[3] 朱欣欣,万朝敏.儿童药物性肝损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2):896-898.

[4] 何学莲,刘智胜.抗癫(癎)药物所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基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 (12):906-908.

作者:吴学君 斯献耿

第3篇: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 在了解某医院儿科药物的应用状况前提下,对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对策,确保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查某医院自从2011年1月到2012年5月期间儿科住院病例66例,对临床儿科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统计信息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科病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资料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66例儿童患者中,有18例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8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等;3例出现肝功能被损害;1例出现腹泻、呕吐;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过大、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以及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结论 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及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药物的配伍不合理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均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 儿科;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在用药期间,患者接受的药物正常剂量的过程中,一些有害的和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的出现。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根据需要权衡的利弊,然后决定选择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靠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药物,这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与成人相比,儿童不成熟的各种身体机能,对大多数的药物治疗抵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药剂之间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不合理的情况下产生的,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可能发生在儿童,对于婴幼儿,约6%至7%之间的概率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尤其是新生儿的概率高达25%[1]。响应对药物的耐受性,较成人,孩子的差异。与此同时,基层医院的儿童在药物治疗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差,再加上有些孩子没有自己的感官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疗效评估困难,儿童用药的一系列问题在开始服药,不容易将能够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现将我医院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分析和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月到2012年5月期间,来到某医院就诊的儿童患者之中,将其中的66例作为研究对象。66例住院治疗的儿童患者,其中男24例,女42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8岁,年龄平均为3.3岁。

1.2 研究方法 对某院66例儿科患者住院用药资料及病历表进行通过回顾性分析,将统计信息分类,对儿科病例中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科病例,进行统计分类分析。

1.3 统计分析方法 针对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版软件做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通过对66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后发现,其中有18例儿童患者产生过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11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等;4例出现肝功能被损害;2例出现腹泻、呕吐;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

2.2 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 18例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2例是因为用药的剂量超标;5例是因药物的配伍方法不当引起;3例是因服用了儿童慎用药物导致。

2.3 不良反应处理 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18例儿童患者中,16例在用药后不良情况出现后被完全治愈的,其中有2例处于恢复过程中。

3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3.1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对于无论哪种抗菌类药物来说,特性也都因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一样的反应就出现在患儿的体内;特别是当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同时使用过程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就更容易产生[2]。也就可能在患儿身上发生虽然体质一样但不良反应不同的情况。

3.2 超标使用药剂量 选药时医生往往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和便检结果,并结合孩子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这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诸多,如家长心急,擅自加大药量;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这些做法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它最严重的后果是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3.3 药物配伍不合理 在儿童用药意识方面,不少儿科的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认识不够,对于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信息缺乏知识储备,要做到患儿安全用药能力欠缺[3]。而一些医生,当对患儿用药过程中,其之前对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不充分也不科学,这些都是患儿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4 讨论

通过分析上述18例已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后,其结果当中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目前已经普遍存在儿科的临床用药的问题,而这其中皮肤损害为其主要表现。

在参照其他同类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无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儿科的临床治疗用药情况,有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将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情况杜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儿科相关人员临床用药的安全防范意识,将相关的患儿正确服药的相关知识宣传到患者家长。另外,对国家有关部门来说,也必须对医院儿科临床用药中的存在不足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达到用药相关制度的规范与工作规范并重。

参考文献

[1] 余文海.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5,15(5):11-12.

[2] 李盈,蔡捷,史美甫.儿童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33-35.

[3] 赵瑞玲,吴金红,高明娥,等.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700-1703.

作者:赵卫芳

第4篇:常见水产药物配伍七大禁忌

水产养殖中,水产疾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在我们预防治疗水生动物的某些疾病时药物治疗是最普遍使用的,但是在用药的同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这对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水产药物的配伍禁忌,现在引荐大家参考。

常见水产药物配伍禁忌

(一)

在养殖生产中,我们常常要使用药物来预防治疗水生动物的某些疾病,注意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配伍禁忌对于正确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水产药物的配伍禁忌,供大家参考。

1.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钙、镁、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2.漂白粉等含氯制剂: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3.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等会还原脱色失效;与氨及其制剂呈絮状沉淀失效;与甘油、药用炭、鞣酸等可发生爆炸。

4.硫酸铜:与氨溶液、碱性液体、鞣酸及其制剂混用容易产生沉淀。

5.碘及其制剂:碘及其制剂与氨水、铵盐类混用容易生成爆炸性碘化氨;与碱类混用容易生成碘酸盐;与重金属盐类混用容易生成黄色沉淀;与生物碱共用会变蓝色;与龙胆紫共用疗效减弱;与挥发油、脂肪油共用分解失效;与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合用使本类药物的吸收减少。

6.磺胺类药物:与碱性液体、生物碱液体或碳酸氢钠、氯化铵、氯化钙等混用容易产生沉淀使药效降低;与碳酸镁类混用增加对肾脏的毒性。

7.敌百虫:不能与碱性药物一起溶解混合使用;溶液长久放置逐渐分解失效。

第5篇:常见心血管急救药物

一、用于抢救心脏骤停和严重心律失常的药物 1、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同时兼有拟α和β肾上腺素能活性,其药理作用复杂,包括以下心血管方面的效应: ● 增加周围血管阻力 ● 提高收缩压和舒张压 ● 增强心肌电活动

● 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流量 ● 增强心肌收缩力 ● 增加心肌氧耗量 ● 提高心脏的自动节律性

在心脏骤停的抢救中,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使外周血管收缩,从而提高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注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血流发生有益的重分布:由外周趋向中央循环。在各种形式的心跳呼吸骤停中给予肾上腺素后冠脉灌注压增高都是有利的。

肾上腺素适用于以下各种心脏骤停1)电复律无效的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2)心脏电活动完全骤停;(3)心电机械分离。此外,肾上腺素亦可用于有明显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因为肾上腺素的“标准剂量”(lmg)并不是按体重计算的,因此,临床上早就对肾上腺素的最佳剂量提出质疑。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了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剂量一反应曲线。结果提示,可能对人类也需要采用更大的剂量来达到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复苏成功的目的。在1992年美国CPR和ECC会议上,报告了四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其中三项试验提供了9个城市2400例成人患者的医院外抢救结果。另一项试验也包括医院内心脏骤停的病人。这些研究证明,与标准剂量相比,较大的肾上腺素剂量能提高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率,但对存活出院率的改善未达统计学上显著性水平。因此,根据现有临床资料,没有理由改变在复苏中首次给予1mg静脉注射的剂量。如果是从外周静脉注射给药,应随后给予静脉注射20rri液体以保证药物进人中心循环。 通过适当的气管内给药,肾上腺素也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所需剂量至少应为静脉给药剂量的2~2.5倍。心内给药仅用于开胸心脏按摩,或缺乏其它给药途径时。心内注射会增加冠状动脉破裂、心脏压塞和气胸的危险,并需中断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

在心脏骤停和伴有显著低血压、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可以持续静脉输注给予肾上腺素。在心脏骤停时,肾上腺素剂量应与标准的静脉给药剂量相仿(1mg/3~5 min)。可以在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30mg盐酸肾上腺素,调整剂量,直至达到所希望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持续静脉输注肾上腺素应通过中心静脉插管,以免药液外漏和保证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对非心脏骤停者(如感染性休克和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肾上腺素也可作为升压药和正性频率药使用(但此时肾上腺素并非首选药)。可将肾上腺素l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持续静脉输注。成人起始剂量为1μg/min,逐步调整至达到所需的血流动力学状态(2~10μg/min)。

即使是小剂量给药,肾上腺素的正性肌力作用和频率作用也能诱发和加重心肌缺血。对无心脏骤停的病人,当肾上腺素剂量超过20μg/min或0.3μg/kg/min时常可产生高压。此外,肾上腺素可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服用洋地黄箸)。

2、阿托品

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增加窦房结的自律性和加快房室传导。在己有病变的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引起传导阻滞或心脏静止。阿托品可作为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最初治疗。

对I度或Ⅱ度I型的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某些心动过缓性心脏停顿的患者,阿托品能使房室结传导和电活动恢复正常。有人报告阿托品对某些希氏束-浦金野氏纤维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者(新出现宽QRS波群的Ⅱ度Ⅱ型房室阻滞和Ⅲ度房室阻滞)有害。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阿托品,但必须密切观察,注意心动过缓有无加重。对迷走张力过高所致的心动过缓性心脏骤停者,阿托品可改善其预后。对心肌持续缺血或机械性损伤所致的心搏停止或心电机械分离,阿托品疗效不佳。 一些作者报告心搏停止的病人用阿托品治疗有效,但是多数报告缺乏对照。Brown等报告8例心搏停止患者给予阿托品后3例存活。全部存活者均系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2例发生在导管检查时,1例发生于重症监护期间),并于2min内接受心肺复苏治疗。Stueven等报告,发生于医院外的心脏停止在给予阿托品治疗后,其存活至送达医院急诊室的人数明显多于仅给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治疗者(14%对0%,P<0.04=;短期存活者无一例存活出院。Iseri等报告10例心搏静止者对阿托品治疗无反应。Coon等报告,11例患者未给阿托品治疗,其中的例出现心搏,的例患者给阿托品治疗后8例出现心搏;结果每组各有2例复苏成功,而两组仅1例(未接受阿托品者)存活出院。因此有关阿托品对这类心脏骤停患者的使用价值仍需进行设计可靠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对非心脏骤停着静脉注射0.5~1.0mg,每5min一次,直至出现所需反应(心率>60次/min,症状体征消失)。尽可能避免重复给药,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对反复发作心动过缓的病人,尤其是在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情况下,应考虑用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率。在冠心病患者需要重复给予阿托品时,总量不应超过0~3mg(最大剂量0.03~0.04mg/kg),以免导致心动过速和增加心肌耗氧量。 对心动过缓致心脏骤停者,静脉注射1.0mg。如无效,可每3~5min重复注射。对大多数患者,静脉注射3mg已可达到对迷走神经作用的充分阻断。这一剂量应保留给心动过缓致心脏骤停的患者。

给予成人以<0.5mg的阿托品反可由于中枢和外周的拟副交感作用而加重窦缓,继而诱发室颤。 气管内给药可用于无法静脉给药者,起效快。成人用量1~2mg,以不超过10ml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给予。

阿托品可致心动过速,对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可产生不利作用,应慎用。曾报告静注阿托品后出现室颤和室速。过量可致抗胆碱综合征(谵妄、心动过速、昏迷、皮肤红热、共济失调和视物模糊)。

3、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通过降低自律性(4位相除极斜率降低)来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其局部麻醉作用有助于抑制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早搏(降低动作电位0位相斜率),通过影响折返途径的传导速度终止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并能减少缺血区和正常心肌之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不均一性,延长缺血组织的传导时间和不应期。

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室颤阈值降低,一些研究显示,利多卡因能提高室颤阈值,即减少室颤发生的机会。另一些实验研究则显示,利多卡因可能增加或不能改变逆转室颤所需的能量(即心室除颤阈值)。这些互相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利多卡因和所用麻醉剂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及研究时循环血液中酸中毒程度不同的缘故。

临床研究未能支持利多卡因对电复律无效的入院前心室颤动具有良好的抗颤作用。对利多卡因与其它一些已证实具有抗颤动作用的药物的比较研究的结果提示,有些不应室颤实际上是室颤复发,而利多卡因能有效地预防复发。在实验动物中进行的研究结果提示,联合应用利多卡因和溴苄胺对室颤阈值具有协同作用。

室颤阈值的提高程度与血中利多卡因水平密切相关。用于抗颤,需要较高的利多卡因血浆浓度(6μg/ml),而用于控制室性早搏,则需要2~51μg/ml的血浓度。

利多卡因通常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动脉血压、房性心律失常或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而可能促进房室传导。但是,一些报告显示,在同时接受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病人,以及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左心功能不全者,利多卡因可以抑制心脏传导或收缩力。

临床上,利多卡因可用于无脉搏、对电复律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的室速、室颤。在室速,室颤终止后,对具有明显的恶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低钾,心肌缺血,显著的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继续给予利多卡因以防室颤复发。并积极寻找和纠正其它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关因素(持续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血镁、低血钙和药物)。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多卡因能降低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但不一定能使病死率降低。根据对14项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分析结果,预防性给予利多卡因未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前阶段病死率;对住院期接受监护的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性给予利多卡因反而使病死率增高。对心肌梗死病人或室颤危险很小的病人,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使得益减少,而不良反应的危险并未减少。因此,现已不再推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给予利多卡因。

用于抑制室性异位节律,包括室速和室颤,利多卡因是首选药物。由于利多卡因有抑制逸搏心律的倾向,因此,仅限用于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持续室速或室颤。由于大多数宽QRS性心动过速属于室速的可能大于室上速,因此利多卡因是不明起源的宽QRS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根据大量文献报告,利多卡因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抑制浓度为1.5~6.0μg/m1。用于顽固性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首剂1.0~l.5mg/kg(70mg),维持量2-4mg/min。心脏骤停者可能只需要注射一剂利多卡因,因为心肺复苏时循环不良,药物清除减慢,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可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于治疗浓度范围之中。动物实验模型显示,心脏骤停时由于肝血流减少可使利多卡因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对人类的心肺复苏研究显示,采用较动物最佳剂量为小的利多卡因治疗已可能取得疗效。由于心肺复苏时脏器供血减少,循环时间延长,对心脏骤停者应仅使用弹丸式静脉注射给予利多卡因。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可以30~50μg/kg/min(2~4mg/min)的速度静脉输注。如需再次给予静脉弹丸式注射,可以临床反应和血浆浓度为指导。

在心脏骤停时,利多卡因也可由气管内给予。剂量为静脉给药的2~2.5倍,以获得与静脉给药相当的血浓度。并调整给药速度。在非心脏骤停时,可首剂给予1~1.5mg/kg,随后以30~50μg/kg/min(4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为防止利多卡因治疗浓度不足,可于首剂注射后10min再给一剂(0.5mg/kg)。如室性心律失常仍未控制,可每5~10min再予0.5~0.75 mg/kg,直至总量达3mg/kg,根据临床需要和血浆利多卡因浓度调整输液速度。

利多卡因代谢依赖肝脏血流,在肝脏血流减少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心衰、休克)下,由于利多卡因的总体清除率减小,其负荷量虽然无需减小,但维持量需减少50%。70岁以上老人药物分布容积减少,维持量亦应减少50%。

静脉输注维持24至48小时后,利多卡因的半衰期延长,应仔细观察防止毒性反应的产生。12~24小时后的维持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理想(而非实际)体重和利多卡因血浓度来决定。

监测利多卡因血浓度有助于避免毒性反应。对肾功能衰竭者,由于利多卡因的清除率和分布容积未变,故无需调整剂量。但肾衰可致利多卡因神经毒性代谢产物积聚,虽无药理作用,但可产生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

利多卡因过量可致神经系统反应、心肌抑制和循环抑制。利多卡因神经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嗜睡、定向障碍、听力减退、感觉异常和肌肉抽搐。有些患者表现为异常焦虑不安。更严重的毒性作用包括局灶性癫痫或癫痫大发作。治疗措施包括停用利多卡因,必要时给予抗惊厥药(如苯二氮桌类、巴比妥类或本妥因钠)以控制抽搐。利多卡因血浓度增高和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心肌抑制。治疗剂量的利多卡因可安全地用于传导阻滞患者,但大剂量利多卡因仍可导致心脏阻滞、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和减慢房室传导。利多卡因对希氏束电图记录的AH和HV间期无影响,但对有传导障碍者仍应慎用。

4、普罗帕酮(心律平) 普罗帕酮阻断浦金野氏纤维和心室肌的快钠电流,使兴奋性降低、抑制自动节律性和触发活动。在动物实验中能终止实验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减慢Vmax、减小动作电位幅度。普罗帕酮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在病人,普罗帕酮延长房室传导和QRS时限,以及心房、心室、房室结和旁路的不应期。QTc随QRS时限增加而延长。

在体外研究中发现,高浓度普罗帕酮及其代谢产物5一羟普罗帕酮显示负性肌力作用;而在体研究中也发现大剂量普罗帕酮能抑制左心室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0%的患者对普罗帕酮的负性肌力作用能很好耐受,但已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症状的恶化。

普罗帕酮适用于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抑制自主性室性早搏,以及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也用于控制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以及心房扑动或颤动。其剂量为,静脉注射一次70mg,3~5min内注完。如无效,可于10~20min后重复给予,总量不超过350mg。

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包括眩晕、味觉障碍、视力模糊,以及胃肠道不适。可能加重支气管痉挛。心脏方面包括窦房结抑制、房室阻滞和加重心力衰竭,可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5、乙胺碘呋酮(胺碘酮) 胺碘酮是具有Vaughn Williams抗心律失常药分类中全部四类作用的复合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短期内给药的作用机理包括

1)非竞争性阻断交感神经的β受体和α受体,从而减慢心率、扩张血管;(2)阻断钙通道,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制迟发后除极化现象;(3)抑制钾通道,延长APD;(4)抑制钠通道。急性给药一般不引起窦性心率减慢,慢性长期给药可明显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

临床上,胺碘酮为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反复发作的室颤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对防止室速/室颤复发,胺碘酮的效果与溴苄胺相当,但耐受性较好(较少发生低血压)。 Kudenchuk曾报告胺碘酮对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效果,这些病人在救护车运送途中均经三次电复律和其它标准的药物治疗无效,然后其中半数病人给予胺碘BE 300mg,另一半作为对照。结果给药组病人存活到达医院者49%,未给药组39%存活到达医院。胺碘酮对多数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速、伴或不伴预激综合征)也有效。

胺碘酮的剂量为,首剂5mg/kg于5~10min内静注,必要时20min后重复一次,然后缓慢静脉输注600~1200mg。静脉给药的负荷量也可采用3~5日内每日给予10mg/kg的方法。

病人对静脉给予胺碘酮耐受良好,但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副作用。随着经验的积累,胺碘酮可以作为供静脉治疗利多卡因无效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优选抗心律失常药物。

6、维拉帕米(异搏定)和地尔硫桌(硫氮桌酮)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均属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具有较强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而地尔硫桌则具有较强的负性频率作用和轻度的负性肌力作用。维拉帕米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和预防性治疗十分有效。地尔硫桌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和预防也与维拉帕米同样有效。静脉注射地尔硫桌用于控制房颤病人的心室率也十分有效。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的治疗价值来自于其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通道的阻滞作用。它们能阻断钙离子的缓慢内流。维拉帕米的强负性肌力和强负性频率作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其成为有效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它们的负性肌力作用可以被其扩张血管平滑肌所致的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所平衡。地尔硫桌对血流动力学的抑制作用小于维拉帕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均能扩张冠状动脉。 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减慢房室结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从而适用于终止经房室结折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它们能减慢房扑和房颤的心室率。

临床上,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适用于不需作电复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腺苷问世之前,维拉帕米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维拉帕米通过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它们亦用于减慢房扑和房颤的心室率。 对预激综合征病人的旁路,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对其直接作用很小,但可通过一些间接的机制使其不应期缩短。因此,给予维拉帕米后,伴有预激综合征的房颤病人的心室率可增快,可能导致室颤的产生。因此,对伴有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或房扑病人,禁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对正在使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应予心电监护,以防发展至心房颤动,必要时予以电复律。

维拉帕米对多数类型的室速无效,可诱发严重的低血压和与室颤。对QRS增宽的心动过速,应避免使用维拉帕米,除非能肯定其为室上性来源。

静脉注射地尔硫桌也能有效地终止和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地尔硫桌可用于控制房颤或房扑病人的心室率。可先予负荷量,然后给予维持量。与维拉帕米相比,地尔硫桌对左心室功能不全病人心肌的抑制作用较小。

维拉帕米单剂给予,2.5~5mg缓慢(至少3min)静脉注射。最大作用发生于3~5 min内。如无效,可于15-50 min后再给5~10mg。亦可每15 min给予5mg,直至有效,或总量达30mg。 地尔硫桌首剂0.25mg/kg于2 min钟内静脉注射。用于控制房颤或房扑病人的心室率,首剂注射后给予5~15mg/h的维持量,按心室率调整剂量。地尔硫桌具有剂量依赖型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输注时间不宜超过24h,输注速率也不应超过15mg/h。如心室率控制不满意,可于首剂后15 min给予注射0.35mg/kg。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这病人,首剂0.25mg/kg于2 min内静脉注射,如无效,可再给予0.35mg/kg(15 min内)。

注射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后,由于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动脉血压可有一过性降低。静脉注射钙剂能使动脉血压恢复,已被推荐为对血压偏低或左心功能不全者预防低血压的预处理手段。此时,钙剂并不影响维拉帕米的电生理作用。心排血量一般无变化,反映药物内在的负性肌力作用、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扩张作用之间的平衡。这在轻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者也是同样。但是,对重度左心室功能减退者,静脉给予维拉帕米会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虽然地尔硫桌这方面的问题较小,但仍应小心。

对正在服用洋地黄的病人,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仍安全、有效,但维拉帕米会增高血清地高辛浓度。除非有房室传导阻滞的证据,正在使用洋地黄制剂并不是静脉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的禁忌证。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病人,洋地黄和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常表现出协同作用。β阻滞剂与钙拮抗剂合用于静脉注射属禁忌,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作用会互相叠加。对正在服用β阻滞剂的病人,静脉注射钙拮抗剂也应谨慎。

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阻滞患者,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亦应禁用。对急性泵衰竭患者,如果心动过速是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主要原因,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桌治疗。由于腺苷的作用时间短,因此更主张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重度心衰是使用维拉帕米的禁忌症,而地尔硫桌则相对禁忌。

7、腺苷

腺苷是内源性嘌呤核苷,能使房室结传导减慢,阻断房室结折返途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伴或不伴预激综合征)患者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腺苷能迅速为红细胞所摄取,因此作用时间很短,游离腺苦的血浆半衰期小于10s。

PSVT的最常见形式是通过折返途径,因此腺苷能有效地终止这类心律失常。对非房室结或窦房结折返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房速、室速),腺苷不能使其终止,但可产生暂时性房室或室房阻滞,有助于作出鉴别诊断。

腺苷的适应症是将PSVT(伴或不有预激综合症)转复至窦性心律。由于腺苷的半衰期很短,PSVT可以复发。可重复注射以治疗反复发作的PSVT,但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的作用时间较长,如无禁忌症(如预激综合症),则更为可取。

临床上,腺苷的推荐剂量为,6mg一剂于l~3s内静脉推注,随之注入20ml生理盐水。快速给药后常有短暂的心脏停顿(可达15s)。如注射后1~2 min内无反应,可再给12mg,更大剂量给药的经验有限。服用茶碱者对腺苷不太敏感,可能需要较大剂量。

腺苷的副作用(潮红、气急、胸痛)较常见,但多为一过性(1~2 min内消失)。室上这终止后常见短暂的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因此对有窦缓或房室阻滞者慎用。由于腺苷的作用时间短,因此对血流动力学几无影响,较少引起低血压。腺苷与某些药物具有相互作用。治疗浓度的茶碱能阻断腺苷赖以发挥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作用的受体。双嘧达莫(潘生丁)阻断腺苷的摄取,从而使其作用增强。对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选用其它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ATP20mg+阿托品0.05mg同时用药可预防窦性停搏发生

第6篇:常见心血管药物用法

多巴胺:(公斤体重×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1μg/kg/min ,常用剂量1-20μg/kg/min;起始剂量3μg/kg/min;

多巴酚丁胺:(公斤体重×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1μg/kg/min ,常用剂量1-20μg/kg/min,起始剂量1μg/kg/min;

硝普钠: 5%GS50ml硝普钠50mg,即1mg/ml(1000μg/ml),常用剂量10-200μg/min或0.1-2μg/kg/min,起始剂量5-10μg/min(0.3-0.6ml/h)。

硝酸甘油:(公斤体重×0.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0.1μg/kg/min,起始剂量可以0.3μg/kg/min,或:NS44ml硝酸甘油30mg,即0.6mg/ml(600μg/ml),常用剂量10-200μg/min或0.1-2μg/kg/min,起始剂量5-10μg/min(0.5-1ml/h)。

去甲肾上腺素:(公斤体重×0.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0.1μg/kg/min,常用剂量0.1-2μg/kg/min,起始剂量0.1μg/kg/min(应经中心静脉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公斤体重×0.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0.1μg/kg/min,起始剂量为0.1μg/kg/min,常用剂量为0.1-1μg/kg/min(尽可能经中心静脉用药)严重低血压及过敏性休克0.3-0.5mg ih或iv

异丙肾上腺素:1mg/ml(支) (公斤体重×0.03)mg稀释至50ml如泵速为1ml/h,泵入量为0.01μg/kg/min,起始剂量0.01μg/kg/min,以目标心率为终点。

新福林,去氧肾上腺素:10mg/支

一支化到250ml盐水,则40ug/ml。取1ml化到10ml,则4ug/ml。小剂量开始使用。

垂体后叶素:NS30ml垂体后叶素60U,即2 U/ml,消化道出血常用剂量0.2-0.4 U/min;咯血常用剂量0.1 U/min;尿崩症患者根据尿量调整,起始剂量0.1-0.2 U/min;感染性休克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常用剂量为0.01-0.04U/min。

胺碘酮:胺碘酮450mg用5%葡萄糖稀释到45ml,即10mg/ml,150mg iv bolus(10分钟),60mg/h×6h,30mg/h×18h,20mg/h维持3天,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g

利多卡因:抽取原液5支(200mg/10ml?支)即20 mg/ml,首剂1.5mg/kg iv bolus,无效可每隔8分钟重复0.5mg/kg直到总量达3mg/kg,复律成功后2-4mg/min维持。

心律平:规格70mg/20ml 70mg用5%葡萄糖液稀释到50ml,iv bolus(10分钟),密切观察心率及心律,室速或室上速转复后立即停止注射。必要时20分钟后可重复,总量不超过210mg。

氨茶碱:0.5g稀释至50ml配制成10mg/ml,成人负荷剂量5mg/kg, iv bolus,速度<25mg/min.(一般成人氨茶碱0.25,静注15分钟即可)维持剂量0.5-0.7mg/kg/h。可从20mg/h(2ml/h)开始。

肝素:肝素1支(12500u)加NS至12.5ml,配制成1000U/ml,肝素化时:75U/kg iv bolus,继以18U/kg?h静脉泵入,调整剂量使aPTT-R维持在1.5-2.5。

胰岛素:配制成1U/ml,起始速度1U/h,根据血糖调整。

立其丁:NS45ml立其丁50mg配制成1mg/ml(1000μg/ml),常用剂量300-500μg/min,起始剂量为100μg/min静脉泵入。

施他宁:配制成250μg/ml,先给负荷量250μg iv bolus,然后以250μg/h静脉泵入。

安定:先10mg iv bolus,继以5mg/h泵入,最大100mg/d.

德巴金(注射用丙戊酸钠):规格400mg/支 配制成10mg/ml,首剂400mg(15mg/kg), iv bolus,大于5分钟,维持60mg/h(1-2mg/kg/h).

尼莫通:规格10mg/50ml起始量0.2mg/h(1ml/h),根据血压情况依次递增至全量2mg/h,维持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10-14天。

奥曲肽:初始量0.1mg iv(>5min),再维持0.025-0.05mg/h

硫酸镁:负荷剂量25%硫酸镁10ml稀释1倍,iv bolus.维持剂量:25%硫酸镁4.0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50ml,1-3ml/min

第7篇:眼科常用药物及常见疾病小结

眼科疾病及所用药物总结

药物

一、滴眼液:

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易贝):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及角膜移植、翼状胬肉等术后——促进组织细胞的分裂,有嫩肤、润肤、修复创伤、预防色斑的美容效果。

注意:不宜与蛋白变性剂或蛋白水解酶类外用药同时使用。 2.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由于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毛果芸香碱是一种具有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物,通过直接刺激位于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及分泌腺上的毒蕈碱受体而起作用,毛果芸香碱通过收缩瞳孔括约肌,使周边虹膜离开房角前壁,开放房角,增加房水排出。同时还通过收缩睫状肌的纵行纤维,增加巩膜突的张力,使小梁网间隙开放,房水引流阻力减小,增加房水排出,降低眼压。

注意:禁用于任何不应缩瞳的眼病患者,如虹膜睫状体炎,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禁用于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哮喘,急性角膜炎慎用。 3.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良好的降低眼内压作用,对于某些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症、部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其他药物及手术无效的青光眼,可加用本品滴眼增强降压作用——非选择性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没有明显的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和局麻作用,对心肌无直接抑制作用,本品对高眼压患者和正常人均有降低眼压作用,其降低眼压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眼压描记和房水荧光光度研究提示本品的降眼压作用与减少房水生成有关。 注意:支气管哮喘或有支气管哮喘史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窦性心动过缓、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心衰、心源性休克、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冠状动脉疾患、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重症肌无力患者遵医嘱;自发性低血糖患者及接受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慎用。

4.布林佐胺滴眼液(派立明):适用于下列情况降低升高的眼压:高眼压症开角型青光眼可以作为对β阻滞剂无效,或者有使用禁忌症的患者单独的治疗药物,或者作为β阻滞剂的协同治疗药物——是一种磺胺药,虽然是眼部用药,但仍能被全身吸收,因此磺胺药的不良反应在眼部滴用时仍然可能出现,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者过敏,应立即停药;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和滴用派立明的患者有可能出现已知的与碳酸酐酶抑制剂有关的全身不良反应,不推荐同时使用。

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用于诊断及治疗为目的的散瞳和调节麻痹——具有松弛瞳孔括约肌及调节麻痹的作用,调节麻痹的效果较阿托品弱,持续时间较短,为速效性,滴眼结束20-30min后调节麻痹效果达到最高,3h左右几乎完全恢复,4-5h后调节功能恢复正常。 注意:青光眼和具有房角狭窄、前方较浅等眼压上升因素的患者(有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小儿、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甲亢患者慎用(去氧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促进糖生成、加快心率等作用)。

6.典必殊滴眼液: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反应的眼科炎性病变及眼部表面的细菌感染或有细菌感染危险的情况;眼用激素用于眼脸、球结膜、角膜、眼球前段组织及一些可接受激素潜在危险性的感染性结膜炎等炎性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各种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延缓伤口的愈合;抗生素成分(妥布霉素)可抗敏感微生物。 注意:单纯胞疹病毒性角膜炎(树枝状角膜炎)、牛痘、水痘及其他因滤过性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结膜炎,眼睛分支杆菌感染,眼部真菌感染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7.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用于治疗眼睑炎、睑腺炎、泪囊炎、结膜炎、睑板腺炎、角膜炎以及用于眼科围手术期的无菌化疗法; 注意:对本品成分、氧氟沙星及喹诺酮类抗菌制剂有过敏史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8.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贝复舒眼液):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和点状角膜病变,复发性浅层点状角膜病变、轻中度干眼症、大泡性角膜炎、角膜擦伤、轻中度化学烧伤、角膜手术及术后愈合不良、地图状(或营养性)单庖性角膜溃疡等——对于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对家兔碱烧伤角膜上皮的再生、角膜基质层和内皮层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未见增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9.妥布霉素滴眼液(托百士):本品适用于外眼及附属器敏感菌株感染的局部抗感染治疗。应用妥布霉素时,应注意观察细菌感染的控制情况—体外实验显示妥布霉素对下列菌种有特殊疗效: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对青霉素耐药的菌种。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产气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吲哚阴性)与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与结膜炎嗜血杆菌、结膜炎摩拉克、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Herellea vaginacola)、奈瑟菌属;细菌敏感性实验显示,对庆大霉素耐药的菌种,对妥布霉素仍然敏感。目前尚未发现对妥布霉素有耐药性的菌属,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细菌的耐药性; 注意:不能用于眼内注射,局部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与其他抗生素一样,长期应用将导致非敏感性菌株的过度生长,甚至引起真菌感染,如果出现二重感染,应及时给与适当治疗;孕妇只有在确实必要时才可使用本品,哺乳期妇女在哺乳时可能出现ADR,建议停止哺乳或停止用药;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儿童患者。

二、眼膏:

1.金霉素眼膏:急性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注意:有四环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急慢性沙眼疗程为1-2月或更长;眼膏可作为夜间治疗用药,以保持感染部位与药物接触较长时间;仅限眼部使用,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使用5日症状为缓解,应停止就医;如出现充血、眼痒、水肿等症状,应停药就医。

2.红霉素眼膏: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革兰阳性菌鉴定卡和沙眼衣原体有抗菌作用。 注意:过敏者禁用。

三、注射液:

1.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金路捷):用于治疗视神经损伤。本品通过促进神经损伤恢复发挥作用;

注意: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或灭菌注射用水)轻微震荡后即可溶剂,如发现有不溶的沉淀、浑浊或絮状物不得使用;孕妇、围产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或遵医嘱。

2.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用于需减少流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情况,如:外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出血及出血性疾病;可用来预防出血,如手术前用药,可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及手术后出血——本品含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两种酶为相似的酶作用物,小剂量时表现为促凝作用,大剂量时表现为抗凝作用。

注意:有血栓病史及对本品或同类品过敏者禁用。

3.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它细菌所致的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灼伤、手术创伤等浅表性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脓胸、腹膜炎、脑膜炎——本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效,与其他种类抗菌药物无交叉感染耐药,本品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菌RNA的合成。

注意:对本品有既往过敏性休克史者(对本品及糖肽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肾功能损害(因排泄延迟,药物蓄积所以应监测血中药物浓度慎重给药)、肝功能损害者(可加重功能损害)、老年患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4.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适用于因支气管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亦可用于延长浸润麻醉用药的作用时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抢救用药——本品为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α受体激动引起皮肤、粘膜 内脏血管收缩,β受体激动剂引起冠状血管扩张、骨骼肌、心肌兴奋、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松弛,常用剂量使收缩压上升或略降,大剂量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注意:器质性脑病、心血管病、青光眼、帕金森、噻嗪类引起的循环虚脱及低血压、精神神经疾病慎用;每次局麻剂量不可超过300ug,否则引起心悸、头痛、血压升高等;与其他拟交感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可透过胎盘,抗过敏休克时,须补充血容量,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慎用。

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为局麻药及抗心律失常药——为酰胺类局麻药,血液吸收后或静脉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且可无先驱的兴奋,血药浓度较低时,出现镇痛和思睡、痛阈提高;随剂量加大,作用或毒性增强

注意:防止误入喜血管,注意局麻药中毒症状的诊治,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可引起中毒,老年人应适当减量;配伍禁忌:两性霉素B、氨苄西林、美索比妥、磺胺嘧啶。

6.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末梢性神经障碍。 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红细胞性贫血——本品是一种内源性辅酶B12,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经转甲基反应合成蛋氨酸;转入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促进核算和蛋白质的合成。 注意:有过敏者禁用。

7.注射用丝裂霉素:本品主要适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也适用于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卵巢癌及癌性腔内积液。 注意:肝肾损害者、骨髓功能抑制者、合并感染症、水痘患者、小儿、育龄者慎用。

8.0.75%布比卡因注射液:用于局部浸润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阻滞——为酰胺类长效局麻药,麻醉时间比利多卡因长2-3倍,弥散度与盐酸利多卡因相仿,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较小,对组织无刺激性,不产生高铁血红蛋白,常用量对心血管功能无影响,用量大时可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对受体有明显的阻断作用,无明显的快速耐受性,母体的药物血浓度为胎儿药物血浓度的4倍。

注意:过敏者、12岁以下小儿禁用,与碱性药物配伍会产生沉淀失去作用;使用时不得过量,过量可致高血压、抽搐、心脏骤停、呼吸抑制及惊厥。

9.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皮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白血病,血液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抗炎作用(本品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能抑制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免疫抑制作用(包括防止或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减少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的数目,降低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T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本品还降低免疫复合物通过基底膜,并能减少补体成分及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注意:对本品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过敏史患者禁用,特殊情况下权衡利弊使用,注意病情恶化的可能:高血压、血栓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精神病、电解质代谢异常、心肌梗塞 、内脏手术、青光眼等患者一般不使用;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患者应用时,必须给与适当的抗感染治疗,长期服药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量;糖尿病、骨质疏松、肝硬化、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慎用。 10.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适用于各种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关节痛、支气管哮喘、肩周炎、腱鞘炎、滑膜炎、急性扭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免疫抑制(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延迟性的过敏反应,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抗毒、抗休克(糖皮质激素能对抗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减轻细胞损伤,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

11.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巴曲亭):可用于需减少流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情况,如:外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出血及出血性疾病;也可用来预防出血,如手术前用药,可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及手术后出血——主要成分为巴西矛头蝮蛇蛇毒血凝酶,注射一单位本品后20min,健康正常成年人的出血时间测定会缩短至1/2或1/3,这种止血能保存2-3天,注射本品仅有止血功能,并不影响血液的凝血酶原数目,因此,使用本品无血栓形成危险。

注意:有血栓病史者禁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液病所致的出血不宜使用本品;注意防止用药过量,否则其止血作用会降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非紧急情况不宜使用。

12.注射用拉氧头孢钠: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症,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系统感染症(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化脓症、脓胸等),消化系统感染症(胆道炎、胆囊炎等),腹腔内感染症(肝脓疡、腹膜炎等),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症(肾孟肾炎、膀肌炎、尿道炎、淋病、副睾炎、子宫内—新型半合成β-内酰胺类的广谱抗生素。作用机制仍是与细胞内膜上的靶位蛋白结合,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正常分裂繁殖,最后溶菌死亡。 由于对β-内酰胺酶极为稳定,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力,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略弱,对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注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过敏者、肾功能损害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低体重初生儿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本品发生不良反应可能性会增加,应酌量减轻给药剂量和延长给药间隔,缺乏维K者会增加出血倾向

13.注射用头孢替安:主要用于对本品敏感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除外)、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属、肠道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雷特格氏变形杆菌,摩根氏变形杆菌等所致下列感染: 败血症,术后感染,烧伤感染,皮下脓肿、臃、疖、疖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肺化脓症,脓胸,胆管炎,胆囊炎,腹膜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炎,前列腺炎,脑脊膜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旁组织炎,附件炎,前庭大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

注意:对头孢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严重肾衰竭、本人或父母兄弟有易引起支气管哮喘、皮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体质者、经口摄取不良者或采取非经口营养者、高龄者慎用:本品只可静脉注射,为避免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偶尔引起的血管通,血栓性静脉炎,应充分注意注射液的配制,注射部位、注射法等,并尽量减慢注射速度,溶解后的药液应迅速使用,若必须储存也应在8小时内用完,此时微黄色的药液可能随着时间延长而加深;给药期间最好做肝功、肾功、血液象等检查。

四、口服

1.洛芬待因缓释片(思为普):适应症为主要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中等程度疼痛的镇痛,如:癌症疼痛、手术后疼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偏头痛、头痛、痛经、牙痛等——本品由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布洛芬是抗炎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对痛源的炎症组织局部其镇痛作用,磷酸可待因是中枢镇痛药,两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及最佳的配比组成,发挥镇痛的协同作用,双层片中磷酸可待因为速释层,能迅速镇痛;布洛芬为缓释层,起长效镇痛作用,服药后镇痛起始时间为30分钟,镇痛持续时间约为12h,最佳镇痛时间约在4-7h期间内。

注意:磷酸可待因:长期应用可引起依赖性,但其倾向较其它吗啡类药弱。本品为磷酸可待因复方制剂按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未确诊的疼痛患者慎用;有消化道疾病史者慎用;勿超剂量服用;本品应置于小儿触及不到的地方。

2.醋甲唑胺片(尼目克司):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某些继发性青光眼,局部用抗青光眼药眼压控制不理想患者的辅助治疗。因本品降眼压的同时对酸碱平衡影响较少,故对于患有严重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患者本品优于乙酰唑胺。醋甲唑胺对尿枸橼酸分泌的影响较乙酰唑胺小,故对于需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但又易引起肾结石形成的患者,推荐应用醋甲唑胺——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与乙酰唑胺相同。又因醋甲唑胺的结构设计减少了电离作用,故眼内透性较乙酰唑胺增强。本品穿透血-房水和血-脑屏障的功能亦较乙酰唑胺强(人脑脊髓液的浓度比乙酰唑胺高50倍)。抑制碳酸酐酶作用比乙酰唑胺强60%, 在体内仅55%的醋甲唑胺与血浆蛋白结合(而90%~95%的乙酰唑胺与血浆蛋白结合)。

注意:肝、肾功能不全致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氯性酸中毒,肾上腺衰竭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阿狄森病)和有肝昏迷倾向患者禁用;有磺胺过敏史的患者禁用。慎用于有代谢性酸中毒及低血钾危险的患者;闭角型青光眼不应用醋甲唑胺代替手术治疗,否则可引起永久性粘连性房角关闭;本品不能长期用于控制眼压。 3.氯化钾缓释片:

(1)治疗低钾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如进食不足、呕吐、严重腹泻、应用排钾利尿药、低钾性家族周期性麻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补充高渗葡萄糖等;

(2)预防低钾血症当患者存在失钾情况,尤其是如果发生低钾血症对患者危害较大时(如洋地黄化的患者),需预防性补充钾盐,如进食很少、严重或慢性腹泻、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失钾性肾病、以及Bartter’ s综合征等;

(3)洋地黄中毒引起频发、多源性早搏或快速性心律失常。 注意:老年人肾脏清除钾功能下降,应用钾盐时较易发生高钾血症。 下列情况慎用:①代谢性酸中毒伴有少尿时;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弱者; ③急慢性肾功能衰竭;④急性脱水,因严重时可致尿量减少,尿K+排泄减少; ⑤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麻痹应给予补钾,但需鉴别高钾性或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⑥慢性或严重腹泻可致低钾血症,但同时可致脱水和低钠血症,引起肾前性少尿;⑦胃肠道梗阻、慢性胃炎、溃疡病、食道狭窄、憩室、肠张力缺乏、溃疡性肠炎者、不宜口服补钾,因此时钾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可加重病情;⑧ 传导阻滞性心律失常,尤其当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⑨大面积烧伤、肌肉创伤、严重感染、大手术后24小时和严重溶血,上述情况本身可引起高钾血症;⑩肾上腺性异常综合征伴盐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高钾血症时禁用。

用药期间需作以下随访检查:① 血钾;② 心电图;③ 血镁、钠、钙; ④ 酸碱平衡指标;⑤肾功能和尿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无特殊发现。

4.八面体蒙脱石散(思密达):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该药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

注意:(1).治疗急性腹泻时,应注意纠正脱水。 (2).如需服用其它药物,建议与该药间隔一段时间。 (3) .过量服用,易致便秘,婴幼儿尤为注意。

5.复方甘草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感冒时所产生的咳嗽及咳痰不爽——本品中甘草流浸膏为保护性祛痰剂;复方樟脑酊为镇咳药;愈创木酚甘油醚为祛痰止咳剂;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甘油、浓氨溶液为辅料,可保持制剂稳定,防止沉淀生成及析出。 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本品过敏者禁用,COPD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胃炎及溃疡者慎用;服用本药时避免同时服用强力镇咳药。 6.甲钴胺片(弥可保):用于末梢性神经障碍,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红细胞性贫血

注意:如出现出疹等症状,中止投药。 偶有肌注部位痛疼、硬结,另外,偶有头痛、出汗、发烧感的症状。

五、其他

1.0.9%氯化钠注射液(外用):消毒灭菌

2.复方呋喃西林滴鼻液:用于鼻炎、鼻粘膜肿胀——呋喃西林能干扰细菌的糖代谢过程和氧化酶系统而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干扰细菌糖代谢的早期阶段,导致细菌代谢紊乱而死亡。其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对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力弱,对假单孢菌属及变形杆菌属有耐药性,对真菌,霉菌无效,但对因霉菌引起的细菌感染仍有相当效力。对敏感菌的杀菌浓度为13~20ug/ml,抑菌浓度为5~10ug/ml。

注意:对呋喃类药物过敏者忌用;口服有过敏反应,如休克、气喘、气闷、皮疹等;尚有胃肠道反应、药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及神经症状如幻听、幻视、幻觉、头晕、失眠及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局部应用偶尔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疾病

一、马凡综合征

定义:为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病特征为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匀称,身高明显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该病同时可能影响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颚等。 治疗:目前(截止2013年)尚无特效治疗。对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宜早期手术修复,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宜内科治疗。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是不能去除此病的。

二、白内障

定义: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

治疗:手术、清肝明目药。

三、人工晶体眼:又称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是经手术植入眼睛里代替摘除的自身混浊晶体的精密光学部件(材料有玻璃、硅胶、水凝胶、丙烯酸酯)。

四、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

定义:是一种和年龄增长有关的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眼底病。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本病真正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玻璃膜变性破裂,色素上皮对视细胞代谢产物(外节盘膜)蚕噬消化能力下降,使盘膜残余小体沉积形成玻璃膜疣。此外脉络膜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而发生渗出及出血。临床上分为萎缩型(干性型)和渗出型(湿性型),渗出型又称为老年黄斑盘状变性。本病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激光治疗、经瞳温热疗法(TTT)、光动力疗法(PDT)、中药治疗。

五、青光眼

定义: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常见疑难眼病。该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可导致失明。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分为原发性(开角型和闭角型)、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种。

治疗:清肝明目降火、维B、维C、维E、激光疗法、补充营养(胆碱、泛酸B

5、芸香素)、手术。

六、视神经萎缩

定义: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是视神经各种病变及其髓鞘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等的损害,致使神经纤维丧失、神经胶质增生的最终结局。由于神经纤维的蜕变及萎缩,病人多有视功能的减退、视野的缩小。因为视神经内的毛细血管的闭塞以及神经胶质的增生,致使视盘苍白。由于神经髓鞘的丧失而使神经纤维的体积缩小,视盘表现轻度凹陷。利用无赤光进行眼底照相或激光眼底扫描,还可以查出视网膜神经纤维呈条状、楔状或普遍的神经纤维束缺损。

治疗: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其原发疾病;垂体瘤或外伤后视神经管骨折引起的,术后良好;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则治疗效果很差,可试给予大剂量的神经营养药物及血管扩张剂。

七、铁锈症

定义:角膜多在基质层,以周边产部较多,虹膜呈棕色,时久有虹膜萎缩,后粘连,瞳孔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晶体先在前囊下出现棕色颗粒或形成圆形,椭圆形斑点,以后皮质混浊,呈弥漫的棕黄色,玻璃体液化混浊呈棕褐色,视网膜易受其侵犯而发生变性萎缩,表现为视力减退和视野缩小

治疗:球内异物一般应及早摘出。应该强调的是,手术摘出必须以重建和恢复视功能为目的,因此要考虑伤眼功能、病人双眼和全身情况(具体药物治疗暂无)。

八、硅油眼

定义:眼内注入硅油后易引起白内障、晶状体浑浊等。

九、视网膜脱落:好发于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

治疗:手术。

十、眼睑倒睫

定义:是指睫毛向后方生长,以致触及眼球的不正常状况。倒睫是儿童,青少年以及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外眼病,主要是睫毛的生长方向发生异常。生长方向异常的睫毛,尤其是倒向角膜表面生长的睫毛,不但经常摩擦角膜上皮,引起异物感,怕光,流泪等症状,还会引起眼球充血,结膜炎,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血管翳,角膜溃疡,角膜白斑,进而影响视力。

治疗:手术。 十

一、黄斑裂孔

定义: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 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

治疗:手术。 十

二、翼状胬肉

定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它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眼病。它不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

治疗:抗生素眼药水(充血较重时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进行性胬肉可用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泼尼松龙、四环素素眼膏、冷冻治疗、手术(术后用塞替派、丝裂霉素C眼液、局部皮质类固醇)、物理疗法(射线、激光)。 十

三、玻璃体积血

定义:因肝胆热盛,或阴虚火炎,血受热迫,破络灌瞳,以及外伤、手术等引起。症见瞳神内一点鲜红,血液瘀积于金井,视力速降。相当于玻璃体前部积血。

治疗:清热平肝、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手术。 十

四、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定义: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患者可伴甲状腺机能紊乱,比如甲亢或甲低,也可表现为甲状腺机能正常。青中年乃至老年人均可发生,多累及双眼。

治疗:全身治疗和眼部治疗。全身治疗主要针对矫正甲状腺功能异常。眼部治疗主要针对暴露性角膜炎、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和严重充血性眼眶病变。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复视可试用棱镜矫正。为防治暴露性角膜炎发生,可夜间遮盖睑裂,滴用润滑性滴眼液;必要时可行睑缘缝合术。在眼眶病变的急性期,若发生明显视功能受损时,可行眼眶减压术;在疾病稳定期,可根据美容需要,行眶部减压以改善眼球突出,斜视矫正术和眼睑手术。

第8篇: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配伍禁忌

(一)β-内酰胺类药物与丙磺舒合用,可使前者在肾小管的分泌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因此,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少前者的用药剂量。β-内酰胺类药物不可与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如:氨基糖苷类、氨基酸、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维生素C、碳酸氢钠、氨茶碱、谷氨酸钠等。因此,输液时只能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一,在严重感染或危重病的抢救中,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因此应注意配伍禁忌。

(1)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使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如氨苄青霉素加入到葡萄糖中,比加入到生理盐水中发生输液反应的机率要高,这可能由于葡萄糖的弱酸性使氨苄青霉素降解生成微量致敏性聚合物的缘故。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7)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滴。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且维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影响氨苯青霉素的稳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8)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如氢化可的松、氯霉素等均以乙醇为溶媒,乙醇能加速β-内醚胺环水解,而使青霉素降效。

(9)青霉素与酚妥拉明、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扑尔敏、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

6、催产素、利血平、苯妥英钠、氯丙臻、异丙臻等药混合后,可发生沉淀、混浊或变色,应禁忌混合静滴。 (10)氟氯西林勿与血液、血浆、水解蛋白及脂肪乳配伍。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也应注意。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配伍禁忌。

(二)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不可与高效利尿药(如速尿)联合应用,防止发生严重的肾损害;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均为酸性溶液,二者直接混合使溶液pH值下降,出现混浊;加入碱性溶液后pH值升高,溶液变清,稳定性增加。因此,二者不宜直接混合使用。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如同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时,应分别配制,并在输入第二组液体之前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将原输液管中药物冲净,避免两种药物直接接触而出现浑浊或沉淀;头孢西丁钠与多数头孢菌素均有拮抗作用,配伍应用可致抗菌疗效减弱,与氨曲南配伍,在体内外均起拮抗作用,与萘夫西林、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在药效方面不起相互干扰作用;头孢孟多,部分患者用药期间饮酒(甚至用酒精擦拭皮肤),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意识障碍等双硫醒样症状,此与本品抑制肝脏醛脱氢酶,导致乙醛增高有关。

(三)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与具有耳毒性(如红霉素等)红霉素在长期大量及静脉快速滴注给药时也可发生耳毒性作用。因此,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时也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副作用加强。合用需慎重。)和肾毒性(如强效利尿药、头孢菌素类、右旋糖苷类、藻酸钠等)的药物配伍,也不宜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作用的药物(如地西泮等)配伍,防止毒性加强。本类药物之间也不可相互配伍,联合两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抗菌谱不扩大,并因共同的毒性基础,反可增强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毒性,特别是易引起永久性耳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头孢菌素Ⅰ、头孢菌素Ⅱ、洁霉素、二性霉素B、右旋糖酐等药物联用可加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引起肾损害甚至急性肾小管坏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乙醚、地西泮、肌松剂这些药物合用时可致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引起骨骼肌麻痹。所以,对进行手术麻醉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以及正在服用地西泮药物的病人,应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增加,但同时毒性也相应增加,因此,合用时必须慎重。氨基甙类抗生素与硫酸镁合用,可加强硫酸镁引起的呼吸麻痹.羧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时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协同作用,但合用时不宜混合静滴,因易使庆大霉素灭活。因为β-内酰胺环与氨基甙类中氨基交叉了结,使糖氨基断裂,产生氨基酰胺化合物(灭活)。灭活强度: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苄基青霉素>邻氯青霉素,所以庆大霉素最好单用,不宜混合注射,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与西咪替丁配伍。

(四)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无机盐溶液配制,以免引起沉淀。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两者联合应用,可致茶碱血浓度的异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联合应用时应进行监测茶碱的血浓度,以防意外。此外,本类药物对酸不稳定,因此,在5%-10%葡萄糖输液500m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含抗坏血酸钠1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0.5ml使pH升高到6左右,再加红霉素乳糖酸盐,则有助稳定。另外,β-内酰胺类药物与本类药物配伍,可发生降效作用;与口服避孕药合用,也可使之降效(因本类药物可阻挠性激素类的肠肝循环)。克拉霉素可使地高辛、茶碱、口服抗凝血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三唑仑均显示更强的作用,对卡马西平、环胞霉素、己巴比妥、苯妥英钠等也可有类似的阻滞代谢而使作用加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异烟肼可使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升高,使之易出现毒性反应。

(五)喹诺酮类药物 碱性药物、抗胆碱药物、H2受体阻滞剂均可降低胃液酸度而使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减少,应避免同服。利福平(RNA合成抑制药)、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药)均可使本类药物的作用降低,使萘啶酸和氟哌酸的作用完全消失,使氟嗪酸和环丙氟哌酸的作用部分抵消。将富洛克2ml与清开灵注射液2ml直接抽入1只注射器内,混匀后立刻出现白色絮状沉淀,并呈深褐色。放置24h后,仍为上述性状。另外,将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用5ml注射器1只抽出2ml,再抽入富洛克2ml,混匀后液体呈淡褐色,放置24h后,注射器内出现少量白色沉淀,颜色仍为淡褐色。氧氟沙星与丁胺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联用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拮抗作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稀释液直接混合,3分钟后出现晶柱状透明结晶,,在葡萄糖盐水中加入磷霉素钠,静滴后,接着静滴0.2%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输液管内出现白色混浊。经实验证实,沉淀变化点的PH值为4.62时沉淀溶解。这是因为磷霉素钠和不同的葡萄糖输液配伍后,溶液的PH值均在9~10之间,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是酸性溶液(PH3.5~4.5),PH的改变,使环丙沙星注射液产生沉淀。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氨基糖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联合应用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敏感菌株有协同作用,但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之间存在物理性配伍禁忌,因此两种药液不能直接混合。与肝素钠混合产生沉淀所以输完环丙沙星后不能直接用肝素钠封管.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与乳酸环丙沙星混合后现配伍禁忌。因此应避免在初步溶解时使用该溶液,可采用两步稀释法,即先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初步溶解,然后再用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作进一步稀释,从而得到能够相互配伍的混合药液。另外该药与下列药物注射剂也有配伍禁忌:多西环素、甲氯芬酯、安太乐、普鲁卡因胺、氨茶碱、细胞色素C、镇痛新、抑肽酶等。此外,氟喹诺酮类也可抑制茶碱的代谢。

(六)磷霉素与一些金属盐可生成不溶性沉淀,勿与钙、镁等盐相配伍。

(七)抑制肠道菌群的药物可抑制柳氮磺胺吡啶在肠道中的分解,从而影响5-氨基水杨酸的游离,有降效的可能,尤以各种广谱抗菌药物为甚。

(八)呋喃妥因与萘啶酸有拮抗作用,不宜合用。呋喃唑酮有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可抑制苯丙胺等药物的代谢而导致血压升高;使用本品期间,食用含多量酪胺的食物,也可有类似反应。

(九)去甲万古霉素与许多药物可产生沉淀反应,因此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

(十)四环素类避免与抗酸药、钙盐、铁盐及其他含重金属离子的药物配伍,以防发生络合反应,阻滞四环素类的吸收。牛奶也有类似的作用。如与青霉素类、二性霉素b、巴比妥类、氯霉素、氢化可地松、肝素、多粘菌素b、磺胺嘧啶钠、乳酸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混合静滴,将发生混浊、沉淀或效价降低。

(十一)磺胺类不宜与含对氨苯甲酰基的局麻药(如:普鲁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等)合用,以免降效。

(十二)氯霉素类抗生素相互作用最好单独静脉滴注,忌与氢化可的松并用。巴比妥类药物有降低本品和血浓度及治疗性作用,故两者不宜并用。有人认为与红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氢化可的松等配伍可使效价减低,与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能量合剂等亦属配伍禁忌。

(十三)多粘菌素B与其他有肾毒性或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不可配伍,以防意外。如与卡那霉素、青霉素g、细胞色素c、能量合剂、氢化可的松等配伍,有的可引起混浊、沉淀,有的变色。如与红霉素、土霉素、万古霉素、氨茶碱、氨化可的松、碳酸氢钠配伍,可使效价减低。

(十四)酮康唑和异曲康唑的吸收和胃液的分泌密切相关,因此不宜与抗酸药、抗胆碱药配伍。

第9篇: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应用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本章学习目标

一、掌握

1.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主要降压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及代表药物

2.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熟悉

1.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2.心衰的治疗药物原则

二、了解

1.降压药物的选择 2.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种类

本章主要介绍三个内容:

一、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本章重点掌握:

第一节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导致伴有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不有效地对血压进行预防性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Framingham心脏研究提出,在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中,有90%的可能性发展为高血压。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它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血脂紊乱、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一)药物治疗目标

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多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者,收缩压(SBP)达标时,舒张压(DBP)也会达标,治疗重点应放在SBP达标上。血压达到<140/90 mm Hg能减少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 mm Hg。

(二)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治疗高血压必不可少的部分。降低血压的主要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采用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即提倡富含钾和钙的饮食方法;减少钠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调整生活方式能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心血管危险。

(三)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分为五大类,即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

(1)分类:包括①噻嗪类:氢氯噻嗪、甲氯噻嗪、多噻嗪、吲达帕胺;②袢利尿药:呋塞米、托尔塞米和布美他尼;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2)适应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盐敏感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的降压效应。袢利尿剂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利尿剂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疗效。

(3)不良反应:一般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其它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及尿量增多。

(4)禁忌证:痛风者禁用。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1)分类:包括:

①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和乌拉地尔;

②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比索洛尔、卡替洛尔和喷布洛尔;

③α、β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阿罗洛尔和卡维地洛。

(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

(3)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的抑制心功能,还会增加气道阻力,增加胰岛素抵抗,掩盖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症,用药时应予以注意。

⑸ 禁忌证: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等。

3.钙通道阻滞剂

(1)分类:包括①二氢吡啶类: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和尼莫地平等;②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2)适应证:长期控制血压的能力和服药依从性较好。对嗜酒患者也有明显降压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

(3)禁忌证: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肌收缩力自律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⑴ 分类:常用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西拉普利、培朵普利、雷米普利和福辛普利。

⑵适应证:对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3)不良反应:①刺激性干咳发生率约10-20%,可能与体内缓激肽增多有关,停药后消失。②血管性水肿,较少发生。③高血钾症。

(4)禁忌证:妊娠妇女、高血钾症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⑴ 分类:常用制剂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替米沙坦和坎地沙坦。

⑵ 特点: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一般在6-8周时才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低盐饮食或与利尿剂合用能明显增强疗效。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治疗窗较宽。

⑶ 适应证:对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⑷ 禁忌证:妊娠妇女、高血钾症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四)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选择

1.个体患者的血压控制

多数高血压患者需2种或更多的抗高血压药来达到目标。噻嗪类利尿剂应作为多数患者的初始用药,单独或与一种其它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的益处已被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教科书上表9-1-4高血压联合用药请同学们复习。

第二节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通常所指的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两者兼有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的主要原因,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调整血脂水平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血脂是血浆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类脂的总称。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和磷脂均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水溶性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溶解和运行。与脂质结合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Apo)。脂蛋白主要有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高脂血症常常是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

(一)血脂异常的分类

血脂异常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WHO修订的分类系统,又称为表型分类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名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血浆中CM增加,血脂测定TG升高,TC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临床上较为罕见。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浆中仅LDL增加,血脂测定TC升高,TG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复合性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均增加。血中TC和TG均升高。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血脂TC和TG均明显增加,此型临床上很少见。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中VLDL增加。血脂TG水平明显升高,TC正常或偏高。此型临床常见。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混合型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中CM和VLDL水平升高。血脂TG升高明显,TC亦升高。此型临床不常见。

(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1.治疗目标

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2001年正式发表的第三次报告指南(ATP III)中,明确指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

1.血脂水平分类

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5年均应进行一次空腹脂蛋白谱包括总胆固醇(TC)、LDL-C、 HDL-C和TG测定。有关TC、LDL-C和HDL-C分类见教材表9-2-1。

2.影响降低LDL-C目标值的主要危险因素

(1)吸烟

(2)高血压(BP≧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 (3)低HDL-C(40mg/dL) (4)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5)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6)糖尿病已视为冠心病等危证

(7)HDL-C≥60mg/dL,可作为冠心病的负性危险因素。

3.明确有无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虽然明确将降低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但在决定将LDL-C降至何种程度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存在其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因素者降低LDL-C的目标值<2.6mmol/L

4.明确冠心病等危证

在ATP III的报告中,除再次明确规定将冠心病患者的血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还提出应将具有冠心病等危证个体的血浆LDL-C也应降至2.6mmol/L。

(二)治疗原则

1.一级预防

临床上未发现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一级预防。重点是改善生活方式。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②增加体力活动;③控制体重。

2.二级预防

已发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二级预防。应将LDL-C降至2.6mmol/L。治疗12周后需要根据血脂情况调整药物降脂治疗方案。

3.降LDL-C治疗起始值和达标值

依据冠心病危险性高低而决定应用药物或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降LDL-C的起始值和达标值见教材表9-2-3。

(三)降脂药物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这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称为他汀类。临床常用的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妥伐他汀(立普妥),以及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的血脂康。西立伐他汀因其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目前已退出国际市场。

(1)药理作用:他汀类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对LDL-C的降低作用最强,TC次之,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Ⅱb和Ⅲ型高脂血症,也可用于Ⅱ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亦可用于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以及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等,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①他汀类不良反应较少,大剂量应用时偶可出现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等暂时反应。②但目前已经明确在某些情况下,他汀类可引起肌病,常见的不适是非特异性的肌肉疼痛或关节痛,通常不伴显著的肌酸激酶升高。他汀类与括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和烟酸类,肌炎的发生率增加,应慎重或避免使用。

2.苯氧芳酸类或称贝特类

常用药物有吉非贝齐(诺衡,康力脂),非诺贝特(立平之),苯扎贝特(必降脂),环丙贝特

(1)药理作用:贝特类既有调脂作用也有非调脂作用。能降低血浆TG和提高HDL-C水平,减少VLDL的合成和分泌,可轻度降低LDL-C水平。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对Ⅲ型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亦可用于Ⅱ类糖尿病的高脂血症。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患肝、胆疾病、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良者禁用。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可能增加肌病的危险,应谨慎选用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测。

3.胆酸螯合剂

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和考来维仑。

(1)药理作用:使血浆TC和LDL-C浓度降低。

(2)临床应用:故仅适用于Ⅱa、Ⅱb及家族性杂合子高脂血症,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效。对Ⅱb型高脂血症者,应与降TG和VLDL的药物配合应用。

4.烟酸及其衍生物

该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I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CHF治疗有四种基本药物,即利尿剂、洋地黄类、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前两类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后两类不但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药、抗凝药等也可作为心衰治疗时的选择。

1.利尿剂

常用为袢利尿剂、噻嗪类和保钾利尿剂几类药物。

保钾利尿剂如氨苯蝶啶、阿米罗利、螺内酯仅在使用ACEI和利尿剂后出现低钾血症时或补钾无效时应用,一般采用小剂量,时间是一周的用药方式,应密切监测肌酐及血钾的浓度。

2.洋地黄糖苷类药物

地高辛和洋地黄毒苷是最常用的洋地黄糖苷类药物,它们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但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差异。地高辛经肾排泄。与此相反,洋地黄毒苷经肝脏代谢,其消除不依赖于肾功能,因此可用于肾功能异常和老年患者。

禁忌证: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颈动脉窦综合征,WPW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低钾血症以及高钙血症。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无论是否存在容量负荷过重,因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导致的症状性心衰的任一阶段,ACEI都是绝对适应征,对于服利尿剂的所有心衰患者都应考虑同时接受ACEI的治疗。

ACEI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干咳。ACEI的绝对禁忌证是双侧肾动脉狭窄和既往使用ACEI时出现血管性水肿,有ACEI诱发咳嗽史是其相对禁忌证。

4.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药可改善CHF的症状,提高射血分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可作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

5.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不能用于因由于收缩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衰。

6.血管扩张药

血管扩张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地位是作为心衰治疗中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在ACEI治疗禁忌或不能耐受时,肼屈嗪与硝酸异山梨酯的联合用药是心衰治疗的另一选择。

7.抗凝药物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对心衰患者予以长期的阿司匹林治疗对死亡率有任何影响,但口服抗凝药物在减少心衰患者全身栓塞危险方面具有良好的声誉。。

8.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绝大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物有效,它可恢复和维持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建议使用胺碘酮。

上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方案下一篇:4s店全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