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一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学设计

[摘 要]说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统编教材特别重视说理文的教学,编排了一定数量的说理类习作,这是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说理类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师要基于学情,准确定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真语境、寻找刺激点、试写并优化推荐词等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写推荐词的基本方法,形成写说理文的基本思维路径,获得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说理类习作;教学设计;创设语境

[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

2.能够通过标题设悬念、连续贴标签、联想画面写三个方法,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能够根据这三个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好地方,创设真语境

1.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外出游玩呢?那这些地方你想不想去?

(1)课件出示图片(图一、图二),解说:“这里是上海的欢乐谷,七个主题园区100多个游玩项目,足够玩整整两天,玩乐刺激指数五颗星!想不想去?”

(2)课件出示视频,教师解说:“它就在我们身边——南京义乌小商品城美食一条街。这绝对是吃货的天堂,100块吃到撑。我们一起来看看——美食刺激五颗星!想不想去?”

(3)课件出示图片(图三、图四),解说:“层峦叠嶂的五色山,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美景刺激五颗星!这里是敦煌,想不想去呢?”

2.同学们,这些都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疫情期间,很多人都窝在家里憋了一年,无法到处游玩,心里痒得很。如果疫情结束,人们会蜂拥而出。

3.于是,有一家旅游主题公众号就做了一个主题策划——疫情之后,最值得去的十个好地方。现在他们向大家征稿,希望为广大网友遴选出10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二、畅谈好地方,寻找刺激点

1.你有没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好地方,特别想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也去看一看呢?(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哪里最吸引人,最刺激你?

2.学生畅谈想要推荐的地方及其刺激点,教师相机点评、板书。

预设1:是的,这里有美丽的山水风光,喜欢感受大自然的朋友,能享受到自然美景带来的愉悦!(板书:自然美景刺激)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景色比较好的地方呢?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交流时可拓宽学生思路,有名胜景点、家乡风景等)

预设2:是的,我们都爱吃爱玩,所以来到大城市,都喜欢各种吃喝玩乐的刺激!(板书:吃喝玩乐刺激)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小吃街、美食餐馆。比如,之前提到的义乌小商品城,你还知道哪些呢?这个地方哪里最刺激你呢?

预设3:是呀,除了吃喝玩乐,我们去外地旅游,有時候会特别关注当地的风俗文化,了解当地人生活的环境,听导游讲一讲当地的历史传说,饶有趣味!(板书:文化风俗刺激)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这个地方哪一种文化最吸引你?(交流时可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文化场所,如博物馆、海洋馆、科技馆等)

3.同学们畅聊了各自心目中想要推荐的好地方。是呀,这些地方之所以被称为“好地方”,是因为它们身上有很多的“刺激点”。找到这些“刺激点”,写出来,一定会牵动读者的神经,让读者感兴趣,想去体验一番。

三、分享好地方,试写推荐词

1.小试牛刀:选择一个“刺激点”,用几句话为你想推荐的好地方写一个推荐词。

2.学生写作片段,时间4分钟。

3.哪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推荐词?学生朗读分享片段。

4.他写的内容吸引你吗?——教师相机点评,明确学生习作片段写的是哪一类刺激点。

5.这几位同学敢于分享,把自己最想介绍的地方的特点写得很清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妙招,能帮大家把推荐的理由介绍得更充分。

四、学写好地方,优化推荐词

(一)标题设悬念

1.同学们,我们推荐的地方是否吸引人,从标题开始就要做文章。一起看看那些网络点击率十万加的游记(出示图五、图六)是怎么拟标题的。

2.你觉得这些标题有什么特点?看了这些标题,你学到什么写作方法?

预设:标题没有把要介绍的地方说出来,而是抓住这个好地方的一个刺激点,设置悬念,这样显得新颖有趣,特别能吸引读者。(板书:标题设悬念)

3.现在,请给你想要推荐的地方拟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4.师生交流所拟标题。

(1)同学们,看了这个标题,你想不想继续看下去?

(2)你觉得应该怎么修改,才能更吸引人呢?

(二)连续贴标签

1.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标签,这是人们为了描述它的特色,送给它的“称号”。有些地方有很多标签,把这些标签集合起来,就能组成一个很好的推荐词。

2.出示例文。

它是“熊猫之都”,市中心有一个占地69平方公里的“熊猫生态家园”;它被称为“休闲之都”,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各类娱乐场所应有尽有;它是联合国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火锅串串、钵钵鸡、龙抄手、担担面、香辣兔头、夫妻肺片是随处可见的美味;它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

3.同学们,猜猜看,这说的是哪个城市。(成都)

4.例文中提到了哪些“标签”呢?(熊猫之都、休闲之都、美食之都、天府之国)

5.如果把这些吸引人的标签罗列起来,就能把一个个吸引人的刺激点叠加起来了,对读者来说更加有冲击力!(板书:连续贴标签)掌握了这个妙招,读者肯定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6.你推荐的地方有哪些标签呢?

(三)联想画面写

1.同学们,找到读者想要的“刺激点”可能还不够,要想吸引大家也来这个地方玩一玩,还得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们写的时候,不是把“刺激点”罗列出来就行了,还得精选一幅画面写出来。(板书:联想画面写)

2.出示例文一。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是本单元的课文《观潮》的片段。回顾一下,课文有这样的批注:“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读者感受到了这段话里所描绘的画面。那作者是如何写出画面来的呢?

预设: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浪潮浩浩荡荡的气势描绘成千万匹白马奔腾;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声音的巨大用大地震颤形容了出来。

(2)作者用了“千万匹白马”这样形象的比喻,将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之势描绘了出来,这样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和读者一样在观潮。

3.出示例文二。

极速飞车是我最喜欢的项目。每当倒数的滴滴声响起来,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倒数结束,飞车就如离弦的箭一般,“嗖”的一声,飞出去老远,还没等你反应过来,飞车已经带你进行了360度的高空旋转,上天入地一般,从空中急速穿入地下。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尖叫声,我微微一笑,精彩的还在后头呢!因为就在你刚刚觉得一片漆黑的时候,飞车会猝不及防地再次带你飞向天空,来一个720度的自由旋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放声尖叫,感觉自己的心将要跳出我的胸膛,好刺激!

(1)极速飞车有没有玩过?当时的感觉还在吗?读了这个片段,你感觉哪里写得最刺激?

预设:倒数的时候最刺激,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飞,作者用心理描写告诉我们很恐惧。飞车进行360度高空旋转的时候最刺激,因为周围已经有了此起彼伏的尖叫了……

(2)你们看,作者联想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把整个玩极速飞车的过程写得十分生动。老师读了这一段,就特別想去试一试,你们呢?看来“联想画面写”真的很有效。

4.运用小妙招,修改推荐词。

(1)同学们,有了这几个小妙招,我们的推荐词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下面,请读一读自己刚才写的推荐词,用上这几个小妙招,修改成一个完整的片段吧!如果对自己写的片段不满意,也可以重新写一个。

(2)出示评价表,学生进行评改补充。

五、推荐好地方,师生共评赏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同时推选出一位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全班分享。

2.教师选择不同类型的推荐词,让学生展示分享,相机点评是否使用了三个小妙招,能够获得几颗星;询问其他学生,作为读者,是否会喜欢这个地方,想要去玩一玩。

3.看来,同学们已经抓住推荐一个好地方的精髓了。推荐时,如果能抓住刺激点详细写出来,就会把读者吸引过来。

六、完善好地方,投稿公众号

1.出示公众号征稿启事。

亲爱的旅游达人、小玩咖们,我们下一期公众号要做的主题是:“疫情之后,最值得去的10个好地方!”需要10篇不同类型,针对不同人群的好地方推荐词,欢迎给我们投稿!

作品要求:(1)内容新颖,真实有趣,不能虚假介绍;(2)能够添加一些图片或视频,图文并茂;(3)字数400字左右;(4)投稿必须是原创,不得抄袭。

最后,请将稿件和你的简单自我介绍发至电子邮箱NJchihewanle2021@163.com。来稿7个工作日内邮件回复,如未回复可另投他处。

2.学生交流“征稿启事”要求。

3.同学们,课堂上大家只是把推荐词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出来了。但是,一篇完整的推荐词还需要哪些内容呢?

预设:(1)开头介绍好地方的基本情况;(2)结尾可以呼吁、欢迎读者来好地方游玩; (3)觉得一个刺激点还不够吸引读者,可以叠加多个刺激点,从多个角度把这个好地方的推荐理由介绍充分;(4)加上图片、视频可能会更加吸引读者。

4.课后,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好地方的推荐词写完整,投稿给这家公众号!

(责编 韦 雄)

作者:王婷婷

第2篇: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青岛版

第一章我们一起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止于实验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规范的方法记录科学结果。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 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在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植物的叶子画下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仔细。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l.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

2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生活问题,并尝试用科学地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比较感兴趣的玩具,如车、球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玩具,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讲解玩具的玩法和功能。

二、探究活动

(-)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玩跳跳蛙。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拧紧跳跳娃上的发条,将跳跳蛙放在桌上,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猜想。) 3.教师演示跳跳蛙的玩法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用笑脸标志涂色个数表示记录问题个数。

3 (二)交换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提出要求:在玩玩具时,同学们能提出多少个问题? 2.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玩具,再任意组合玩玩具 3.学生整理好玩具,集中展示问题 (三)对比观察拍球游戏,提出问题。

1.找两名学生到讲台一起玩拍皮球的游戏。(教师故意将一个皮球放掉一些气,使之不容易弹起。)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拍皮球比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并提出问题。 3.教师让怕皮球的两名学生交换拍球,然后谈自己拍皮球的体会。 4.引发学生提问。

(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提出问题。 1.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提出问题。

2.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或教科书中的插图(如彩虹、下雨、烧开水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三、一反思与评价

L.学生自评:算一算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强调在科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课余时间注意在校网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比一比,看谁能将自己的“小问号”和他人的“小问号”全部解决。

教学反思:

第二章我们怎么知道 第三节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

3.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学习细致的观察。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镜子、花朵、七巧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每个人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眼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想到什么好办法体验眼睛的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借助一个眼罩遮住眼睛体验眼前一片漆黑的感觉。学生戴上眼罩脚师的口令尝试完成相应的动作。

教师提出:“ 慢慢抬起你的左腿直到最高位置。” (学生慢慢抬腿,歪歪斜斜非常不稳。) “现在慢慢走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那里去。” (学生慢慢摸索,不时碰到其他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刚才看到的情形和体验。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眼睛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保持平衡。 (教师板书课题看一看。)

二、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5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让学生注意观察眼睛的外部特征,并意识到有很多附属结构,例如眉毛、睫毛等。

教师提示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相应的位置画出眼睛,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眼睛除了能够直接看到物体外还有什么功能。 教师借助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眼睛除了感受光线外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讲述看到的情况一——七巧板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等。 (教师板书:颜色、形状、大小。) 教师适时说出结论:“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让学生初步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3.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教师出示松树和松制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发现松树远看就是一个角形,近看能发现松树的松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教师借助花生和花生仁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两幅图是怎样来进行观察的。”

教师总结两种观察方法,提示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观察的方法。 (学生说出其他的观察顺序。) 4.怎样保护我们的眼? 教师提示学生眼睛是我们重要的观察器官,要注意保护。引导学生说出保护眼睛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总结

教师弓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出示拓展活动图片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拓展活动图片的动物图案和统计数量。

教学反思:

第四节听一听

教学目标: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了解耳朵的结构和作用。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手电筒、沙子、杯子、金属棒、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音乐《清晨》

2.教师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 3.板书课题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这一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自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观察耳朵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并追问学生是如何知道的。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耳朵的认识,了解学生对耳朵的认识程度。)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观察耳朵。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看不到耳朵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什么工具继续进行观察。

4.学生继续观察。 5.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耳朵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法观察到耳朵内部。此时教师再提供手电筒帮助学生延续探究。)

三、听不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耳朵的功能。

7 2.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4个杯子,让学生轻轻敲一下,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3.学生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敲击不同的杯子,亲身经历耳朵可以分辨出声音的不同过程。教师通过追问"你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述自己的发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猜一帮里面是什么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3.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4.教师总结。

五、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常见的声音1比学生辨识,提出课下探究的活动指向。

教学反思:

第五节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摸感受身边的事物。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祥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摸到了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地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l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9 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水的冷热,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总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ー谈这节深有哪些收获。

教师布置任务: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与配合;摸之前要洗干净手;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教学反思:

第3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1-2】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

二、初步认识“科学”。

1、今天学习什么课? 指定学生回答。

2、什么是科学?

出示图片:(彩虹、火山 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密? 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 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一、活动过程。

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

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

(2)教师做“小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3)教师做第4页中的水溶实验。 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二、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活动。

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反思: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 让学生说一说。

2、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师:现在我们开始玩自己手中的玩具。 学生动手玩一玩。 师:你能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吗?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兴趣小问号,全部集体交流。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玩的高兴吗?有没有自己想要知道的小问号吗? 指定学生尝试说一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活动二:生活中,你有哪些“小问号”?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6页的图片。 师:你想知道什么?

多找几位学生根据图片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有哪些“小问号”呢?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出更多的小问号,充分让他们表达想法。

二、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来到新学校已经四个星期了,你在我们的校园里面发现“小问号”了吗?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课外实践。

1、观察蚂蚁。

2、玩踩影子游戏。

3、荡秋千。 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板书设计: 《我的“小问号”》

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

课 题

我的“小问号” 课 时 1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装有磁铁的乒乓球、磁铁、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引发问题 教师做趣味实验:听话的乒乓球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将乒乓球放在纸板上,手拿磁铁在纸板后面吸引乒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板上爬上、爬下。同学们,你发现老师的乒乓球与你以前玩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问题。发现老师的球很听话。产生疑问。

二、探究活动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问题的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图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对问题的记录

小 结 学生分享收获。 板书 设计 我的“小问号”? 不听话---?-----听话 教学 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 3. 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 镜子 七巧板 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 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 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 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 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4、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教学反思:

4. 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 听声辩音比赛

(1). 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学生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学生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 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 教学反思: 5. 摸一摸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 帮助学生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 培养学生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1. 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 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 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学生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首先,我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激发学生触摸的兴趣,并明确从各物体获得的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摸摸物品,感知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相对的特征,进一步感受各特征。通过摸摸自己和摸摸教室里的物体,学生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然后,再以学生没有碰触过的物体、曾经碰触过的物品、看到的教室外的物体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经验。最后,我以游戏进行延伸,让学生通过触摸物体进行猜测,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印象。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一个词描述物体特征,但并不能自主地使用两个及其以上的词语描述。今后我会加强学生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6. 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

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 教学过程:

1、老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

(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 (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 (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

2、把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石榴) 放在桌上,让学生蒙住眼睛,闻闻气味。

3、请学生说一说刚才闻的是什么,然后摘下眼罩验证。

4、将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放在桌子上,先请学生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请学生闻一闻,区分开水、酒精、白醋。引导学生发现鼻子对认知物体的作用。

5、将三种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放在桌上,提问:“我们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来辨别各液体,还有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通过尝一尝来辨别各种液体。

6、小结辨别物品的方法: 闻、尝都是在观察。 第三单元 玩中学

推小车,捏彩泥,玩中发现小秘密。 玩磁铁,分铅笔,我能解决小问题。 7. 玩磁铁 教学目标:

1. 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 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3. 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U 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教学过程:

一、 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 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 2. 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 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 片磁铁、条形磁铁、U 形磁铁。 (2) 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 (3) 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3. 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 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

2. 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3.分享实验结果。

4. 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 应用。 8. 玩彩泥 教学目标:

1. 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 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 样式的花朵形状。

3. 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 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 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 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 ④让学生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 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 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 9. 玩小车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教学准备: 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 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 (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开来开去真有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 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4. 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 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10. 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 玩具到处都是; 生3: 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 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 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 。(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第四单元 水

看颜色,尝味道,水的特点我知道。 小水滴,真奇妙,食盐遇它不见了。 11. 运水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 水是什么样的?"" 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 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 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

(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12. 认识水

教学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12、认识水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 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

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 13. 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 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 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 (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 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15.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16. 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 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

2. 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 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四、 探究与实践

1、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 (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五、拓展与创新

1、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计算器具、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第4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学科学

1. 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绿植、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了解科学课上做什么?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学这门课? (板书:科学) 老师估计你们上完今天这节课一定会喜欢上科学课的。(板书:在“科学”后板书:是?)

二、一起观察,描述有何发现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3)师: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科学家做实验。

师:对,科学家做实验是在搞科学。

生:我想到了宇宙飞船上天,宇航员在太空行走。 师:噢!你想到了宇航员探索宇宙的奥秘,太棒了。宇航员也是在进行科学探索。 生:我还想到了医生给病人看病。

生:我想到的是? 师:提到“科学”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大家一定非常爱科学,你们说的这些里面都有科学。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科学课上专门来研究科学。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2页,看一看上面的插图,图上的人在干什么?(指名说)(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师小结:图上的人不管是医学研究、航天探索等都是在做科学研究工作。那么你还知道哪些也是跟科学有关的事情呢?(指名说)

三、拓展活动,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由此可见,科学渗透在很多领域,如医学上,工业上,农业上,航天上等等。我们把在科学领域中取得重大成绩和有伟大贡献的人称之为“科学家”。同学们,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自由说,教师适当板书)想知道科学家的故事吗?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科学课 1. 科学课上做什么? 2. 我们一起做一做。 3. 拓展活动

2. 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 让学生说一说。

2、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师:现在我们开始玩自己手中的玩具。 学生动手玩一玩。 师:你能提出自己的小问号吗?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兴趣小问号,全部集体交流。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玩的高兴吗?有没有自己想要知道的小问号吗? 指定学生尝试说一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一、活动二:生活中,你有哪些“小问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6页的图片。 师:你想知道什么?

多找几位学生根据图片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有哪些“小问号”呢?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出更多的小问号,充分让他们表达想法。

二、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来到新学校已经四个星期了,你在我们的校园里面发现“小问号”了吗?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课外实践。

1、观察蚂蚁。

2、玩踩影子游戏。

3、荡秋千。 要求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板书设计:

《我的“小问号”》

问题→观察→办法→动手→解决

3 .看一看

一、教材分析 《看一看》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位于教材第8至9页。本课建议教学时间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眼睛的作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观察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观察。

2、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镜子、七巧板。 师:镜子和七巧板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学具展示给老师看。

师:很好,都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学具走进科学的课堂吧!

2、活动过程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镜子,通过镜子看一下我们自己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面着自己的镜子看自己的眼睛。 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生纷纷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2)师:那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看七巧板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 生:红色、绿色、黄色、蓝色……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眼睛看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 教师向学生明确,这就是眼睛的本领:观察。

(3)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生1:前两幅图都是松树,后两幅都是花生;

生2:第2和第4幅图片,是对1和3的放大; 生3:……

学生积极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观察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并且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

(4)师:既然我们的眼睛这么重要,那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生1:做眼保健操;

生2:写字姿势要正确: 生3:不走路看书: 生4:……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如何保护眼睛:正确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走路、坐车时看书;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等。

三、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请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呢?

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明确眼睛的作用和重要性,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

第5篇: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 (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 (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 (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 (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 (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 ;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 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 (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 (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 (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 (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3、研讨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

第6篇: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西瓜 眼鼻手

(1)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观察比较能力,找出被比较物体的不同和相同。

三、教学难点

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

四、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材料准备建议:教师和学生自备或淘宝网购买(搜索“湘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材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教师用左右手分别握着一根小木棒,这两根木棒长度相差一厘米左右、粗细不同,学生观看,提问:猜猜哪根木棒更长?

2.怎么证明呢? (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聚焦到比较方法上来,渗透比较时需要一个参考的标准)

(1)两根木棒并排立在一起,对齐底端,观察另一端谁高,谁矮; (2)也可以用直尺分别量长度。

二、活动一:比一比

1.出示颜色相同但形状有不同的四块积木,“我们先用眼睛来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颜色一样,形状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两块和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两块,(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观察比较,发现除了形状的相同与不同,还有颜色的相同和不同。) 3.提供两个玩具球(小皮球和乒乓球或者其他大小不同,质量也明显不同的两个球类物体),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除了用眼睛还可以借助其它感官进行观察比较,重点比较轻重,学生可能还会说大小,光滑程度等。) 4.提供玩具球和积木块。(或者其他两个软硬完全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充分找出它们的不同。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出二者软硬不同。) 5.同桌之间,利用学具材料积木,找出相同的积木,并说说是什么相同。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如:多个对象比较时要选择比较标准。比轻重,软硬的方法是……)

三、活动二: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

1.“刚刚我们比了很多玩具的不同和相同,我们同学自己之间可以比一比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 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一、教学目标

第 4 课 让我们发现更多 1. 初步 认识 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 的 关系。

2.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经历并感知探究过程,体验到动手、动脑、创新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 。

三、教学难点

初步 了解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 积木, 建筑图片 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材料准备建议:教师和学生自备或淘宝网购买(搜索“湘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材料”)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1 、出示一袋积木, 学生 观察 。(积木可以瞬间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前挑好具备几个需要的形状)

2、挑一挑:让学生将形状不同的积木挑出来 。 ( 学生回顾观察比较的方法 )

二、 活动 1 什么样的物体更容易搭

1. 提出问题: “什么样 形状 的积木更容易搭 起来呢?”, 让学生先 进行猜测,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猜想填写在第 9 页的记录单“猜想”一栏中。 (因教材循环使用,可另备记录单)

2 .怎样证明自己想的是否正确 ?( 是在让他们明白验证猜想,需要动手去尝试,并且 动手前 还要 想好 方法。 )

3.全班 交流 。( 学生应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同一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谁更容易搭起来。 注意引导出方法,之后让学生去进行尝试,验证。 ) 4. 学生搭建:引导学生依据方案进行搭建试验,求证推测是否正确,并及时记录(让 学生把试验结果填写在 书上 记录单中,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 5. 分类:容易搭的放一边,不容易搭

第二单元 第1课 初识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一、教学目标第2课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第3课 大自然中的发现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第三单元

第1课 多样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 (2)科学探究

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 (3)科学态度

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

(4)STSE(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 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有关天气的科学。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1)这是什么天气?

依次出示晴、阴、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找晴天和阴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点的晴天图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没有被云遮住)。 接着出示不同地点的阴天图片,找阴天的主要特征(太阳被云遮住了)。 (3)用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

首先同时出示同一地点的晴天和阴天图片两张。 提问:用图形符号表示晴天和阴天,怎么画才好区分呢?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晴天和阴天的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4)用符号表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 依次出示雨、雪、风、雾等不同天气的多个图片。 找上述每种天气的主要特征。 学生试画,然后交流。

最后出示教材所画的相应天气符号,与之对照。 (5)看符号认天气

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学生认天气。 2. 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 (1)明确任务

任务1: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学校,每天下午3点)

任务2:不同地点,同一时刻,天气会相同吗?(例如,不同区域的两家住地,每天7点) (2)领取任务

同学们选择任务,相同任务的几个人组成小组。(3)记录指导 (4)交待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一周。 及时记录和交流。 注意安全。

3. 说一说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 (1)亲自观察、测量

(2)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天气预报 (3)其他有天气信息的设备或人员

9点、12点、 第2课 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 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 4.STSE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

(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 (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 (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 (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 (5)进一步交流 (6)小结

第四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3)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 (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 (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 (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 (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第2课《纸》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二、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三、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 3.每人四张纸

四、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的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

第3课 塑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 1. 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 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 (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5)做好安全宣传。

第五单元 第1课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 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 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 (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 (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并解读小挂件设计图、分步制作示意图。 (4)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分组交流并口述设计及制作思路。

(5)教会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6)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

(7)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线绳、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 (8)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挂件装饰教室。 3 .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

第2课其他常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 (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5)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 (6)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7)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7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3 (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

(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 植

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 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课外作业

1通过学习,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 看看你能不蚀

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 六教后反思: 略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旳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 下 午

太阳在( )丶方 太阳在 ( )方 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 影子在( )方 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 我的影子长( )厘米 我的影子长( )厘米

七:教学反思: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

1、热光源如发光的电灯、太阳。

2、冷光源如萤火虫发出光。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反思: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物体的颜色深吸热就多,物体的颜色浅吸收的热少 师生同做对比实验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实验并记录结果 )

2、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实验目的:在阳光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阳光垂直的物体哪斤升温快?

2、 学生实验方法,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哪升温快。

3、记录实验数据:(见下表) 纸袋摆放的情况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我们 的发现 和地面水平 和地面垂直 和太阳光垂直

三、分析我们获得的信息:

1、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课本38页图)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1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2刻度值是多少 3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四、本节小结:

上一篇:草房子好段落下一篇:07抗胆碱药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