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业务概念、业务界面、业务流程。相应的业务创新业在这三个界面上展开。旨在分析证券创新内涵、业务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之后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篇1:

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

【摘要】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明确其风险生成机理才能保证较好的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使其发挥正面作用。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了影子银行风险生成的过程,得出了监管缺失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客观是造成影子银行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机理 资产负债表

一、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被大家所熟知,各界开始不断反思金融体系内部存在的缺陷,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尽管如此,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部分有关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影响以及监管措施等方面,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缺。本文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影子银行的风险生成过程,意在为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以及风险的规避提供引导。

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影子银行的文献回顾;第三部分阐述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和运行特征;第四部分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生成机理;第五部分简单总结全文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从已有文献来看,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缺,但有关影子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也能为本文提供思路。Shin(2008)认为,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存在结构性内生性。影子银行系统实现流动性转换的过程中,通过高杠杆率相当轻松的获得流动性。由于影子银行承担的风险扩大,为平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其对新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导致其杠杆率进一步扩大,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影子银行风险的急剧扩张。Crotty Epstein(2008)通过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进行了横向的风险互换。在负债方面,影子银行从短期资本市场得到融资,形成了期限相对较短的负债;为获得高收益,在资产方,影子银行须投资资产抵押债券、股权等期限较长的资产。通过这种方式,影子银行与货币市场上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筹资人进行了资产和期限的互换。易宪容,王国刚(2010)认为,影子银行作为融资发起人在设计金融创新产品的时候,其前提假定(如金融风险正态分布,房价只涨不跌等)会与现实不符,从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被严重低估。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成分复杂,透明度低,导致了对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定价。这样,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了金融机构逃避监管、掩盖资产负债表真实情况的重要工具。

三、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Paul McCulley(2007)最早提出影子银行概念,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虽不是银行却履行银行职能的各类金融机构。”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就是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也有研究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民间金融也归为影子银行而不仅仅局限于实体机构,如刘澜飚,宫跃欣(2012)认为尽管从单纯机构角度上考察中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但广义上看,类似的影子银行业务客观上是存在的,如一些金融信托租赁业务、金融理财业务等可以看作是中国的“类影子银行”。本文更倾向于后一种即广义上的影子银行定义方式。[5]

金融管制放松促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融资模式创新,影子银行由此产生并迅速发展。其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这是影子银行的最基本特征。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影子银行的业务灵活性较强,使得法律在难以准确对其进行监管约束;

二是透明度低。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赖复杂的数学工具设计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化设计以及反复套嵌使得金融产品本身透明度就较低,加之金融机构不真实完整的进行信息披露使得影子银行透明度极低;

三是杠杆化操作。通过保证金交易、回购交易等方式影子银行能够实现杠杆化操作,弥补了由于资金来源渠道限制而产生的资金规模较小等问题。杠杆化操作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当然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四、影子银行的风险生成机理

影子银行通过杠杆化操作实现对未来现金流的无限透支是其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来呈现影子银行循环透支未来现金流的机理,亦即影子银行风险的生成机理。采用对资产负债表各项进行赋值的方法以更清晰的表达分析过程,其中,自有资本率设定为10%。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使得商业银行除发放正常贷款之外,也对信用级别较低的群体发放次级贷款,对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发放ALT-A按揭贷款。而次级贷款和ALT-A按揭贷款存在较高的偿还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法律实体(即影子银行B)将这部分高风险资产剥离出去,实现风险转嫁。影子银行B以次级贷款和ALT-A按揭贷款未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务抵押凭证(CDO)并对其进行包装,根据风险的高低分为不同等级,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其较高的信用评级,高级品CDO被评为AAA级。影子银行C为了规避CDO较高的违约风险又为其购买了一份保险,即信用违约掉期(CDS)。而影子银行D又以CDS的违约保险金收入为基础发行合成品CDO。如此循环往复,新的金融衍生产品被不断的创造出来,风险也不断积聚。整个过程如表1—表4所示。

假设商业银行最初资产规模为10000元,经过表1至表4影子银行的运作过程之后,金融机构整体的资产规模达到了26360元,资产规模扩大了2.6倍,而风险也相应急剧扩大。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甚至爆发严重的危机。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使其容易产生风险并造成严重后果,而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数据可得性较差是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监管失效的重要原因;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子银行创新产品的评级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客观反应其真实风险水平,这也是导致影子银行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两点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在明确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加大统计调查力度、创新影子银行信息调查方法能够保证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态,也是制定监管对策的前提条件;其次,规范信用评级标准,保证信用评级客观公正,必要时建立官方信用评级机构,将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信用评级置于政府部门管控之下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Paul McCulley.Teron reflections,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2007.

[2]Shin,H.S.“Securitisa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Economic Journal Lecture,Royal Economic Society Conference Waraick,2008(8):123~156.

[3]Crotty Epstein.Proposal for effectively regulating the U.S.financial system to avoid yet another meltdown[J].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8(4):181.

[4]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5]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2(2):128~132.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032)成果之一;2013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及其规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JSCX2013-244HSD负责人:贡晓红。

作者简介:贡晓红(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金融衍生工具研究。

作者:贡晓红 王丹丹

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篇2:

证券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现状

摘 要: 本文从业务概念、业务界面、业务流程。相应的业务创新业在这三个界面上展开。旨在分析证券创新内涵、业务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之后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证券业务创新;金融管制;汇率风险

一、证券业务创新的内涵分析

关于创新的界定尽管理论界有许多种说法,但熊彼特对创新研究的贡献很突出,他第一个给创新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具体表述如下[1]:即企业家对本企业的各种要素实行一种新的组合。证券行业其本质上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只是从事证券金融业务方面的服务。因此对服务行业的业务进行解构,也适用于证券业务。本文对业务系统的结构分析分为三个层次[2]:业务概念、业务界面、业务流程。相应的业务创新业在这三个界面上展开。

(一)业务概念创新。证券业务核心是业务概念。传统证券业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本源性,即更多关注自营、经纪、承销等方面。业务概念方面的创新就是要拓展业务概念的外延,其不仅仅指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业务,还可以向一些引申型业务拓展,例如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咨询,并购咨询,风险投资、产融结合、战略投资等等方面。即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券商掌握的资源进行业务概念外延的拓展。

(二)业务界面创新。业务界面是券商与其所属客户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渠道,业务界面的创新就是指作为沟通和联系客户的渠道范围的拓展和扩大。经纪人、客户经理等这些可以作为业务拓展的人力资源界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可以作为线上证券业务拓展的虚拟界面。即除了传统的营业务的物理界面外,可以多方面、全方位的拓展业务界面。

(三)业务流程创新。证券业务的实现过程即为业务流程。证券业务运作的方式。券商在业务流程的创新方面应该区分不同的客户,将个性化与大众化流程结合起来。同时券商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与外部若干组织进行结盟,例如银行等,将本企业内部的流程延生到企业外部,逐步适应金融混业化的浪潮。

二、证券业务创新的特点

证券业务的创新也是创新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证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证券业务创新是市场规则与证券业务服务的设计结合。其重点不仅在设计,更着重于设计的实施阶段,以及初步实施之后从市场反馈的若干信息的修正修改。

(二)时空性。证券业务创新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空间性,即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所有业务的创新活动都因为时间不同、所处的地区差异不同有不同的特点。特定时空性也使得证券业务创新具有明显周期性。

(三)传播性。由于证券行业竞争同质化比较严重,其特点是主要注重人力成本,即推出快、投入少。任何创新举措都可以很快的被同类型的证券公司借鉴模仿。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公司的一般创新举措很难申请专利,难以得到法律排他性的保护,这也使得业务创新传播很快。

三、国外证券业务创新的发展历程

国际经济的发展至1950年代以来,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国际金融业务动荡不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美元石油的冲击、国际债务危机、布雷森顿货币体系的瓦解。这种大背景下,国外证券业务的创新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3]:

(一)业务创新的目的是规避金融管制阶段。1960年代战后,西方各主要经济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际资本数量规模都极具扩大。然而此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还是执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个阶段,证券业务创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逃避资本控制、金融控制。在利益驱使与竞争压力下,券商业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业务概念的创新,即以资产性创新工具来逃避各国非常严厉的金融管制,寻找更高的利润增长点、增强流动性、转嫁风险。

(二)证券业务创新的目的主要是规避汇率风险阶段。1970年代,凯恩斯主义纷争、布雷顿森体系瓦解,难以遏制的通胀率等都使的境内外机构的经营风险大增。同时另一方面,证券的金融管制并未也变得放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规避通胀、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便成为了这一阶段证券业务创新的主体。这一阶段的业务创新特征是:此时不再局限于表内业务创新,出现了很多表外业务创新。资产工具、衍生工具的应用,都使的这一时期的创新外延大大拓展。其动机除了突破管制,同时还防范复杂多变的通胀率等。

(三)证券业务创新目的主要是寻找更多利润源泉阶段。199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管制的放松,各种证券业务创新不断出现,一方面是为了转嫁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灵活便捷多样化的业务创新工具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此时的创新工具灵活、多样化,随着信用、股权方面的创新,业务创新市场的规模扩大。从创新的特点看,这一时期的创新更注重金融方式、技术方面,金融工程。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与传统证券业务的对接方面也涌现了很多创新产品。

四、美国证券业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国内券商的盈利结构中过于依赖资产管理、自营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四项基本业务,虽然券商努力在新的资本市场上开展新的业务,致使传统盈利占比较大的通道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开始下降,但是大市场与小行业的矛盾依旧明显。因此,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业务;增加券商的收入渠道;如何建设一个多元的、均衡的、风险可控的、布局合理的業务架构;这是券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从业务结构角度出发,分析美国的发展历史,试图通过比较研究这些国外证券业务结构,来为国内券商的业务创新提供参考。

从券商业务创新的主体分析,其市场主体进一步机构化。市场主导力量逐步成为机构投资者。市场结构的深刻变化导致私人直接持有各种金融产品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同时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大幅度上升。近年来私人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已经下降至约50%,而大型机构投资者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参与度大幅增长。美国互助基金、美国养老基金、美国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机构投资者中的代表。资本市场结构主体的变化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变化。从1970年来以来,金融长信不断涌现,OTC上的互换(swap)、组织化的金融期货、期权等都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伴随市场交易主体转变,衍生品市场兴起也同时发生。研究发现,对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难以进行精确的技术层面的分析是现时期金融市场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也正是资本市场中私人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另一方面,美国证券公司从成百上千家竞争整合为十来家,如摩根斯坦利公司、JP摩根、高盛公司、所罗门公司等。由于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使这十来家公司确立了在全球证券市场的垄断地位。

从券商业务创新的载体分析,网上交易逐步流程化,低佣金的证券业务成为潮流,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新的证券公司兴起。1990年代以来,美国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其用户数量大幅攀升,一些证券业务经纪零售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兴起。由于其低佣金的成本优势,网上交易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在整个证券交易业务中其所占比例大幅扩大,现在已经成为各个主要券商的主要交易手段。

参考文献

[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2]王华庆.金融创新:理性的思考[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3]陈共、周升业、吴晓求.海外证券市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田玉

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篇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监管思路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不断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74万亿,为2002年4.4倍;其他融资总额达5.36万亿,是2002年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41.8%。虽然,商业银行贷款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新资本协议实施及监管日趋严格,各商业银行对资本的需求将日益强烈,而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对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生极大制约。与此同时,受较少管制的影子银行业务与融资金额则不断上升,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金融资源争夺进入了激烈的拉锯战时代。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 金融 监管

一、影子银行特征与风险

(一)影子银行定义与界定

影子银行概念兴起于金融危机之初。美国以“金融交易型”特征,将几乎所有金融信用机构纳入影子银行范畴。我国则通过对“直接融资型”特征的界定,将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归纳于“影子银行”。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即不受监管或较少受到监管的银行或类银行业务。近年来,我国业内对影子银行以业务还是以机构来划分出现了不同界定标准。如按后者划分,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与银信业务等受到严格监管的业务并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本文所述影子银行,主要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直接融资型”特征,依此提出相关分析和监管建议。

(二)影子银行特征与风险

影子银行最初也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因其脱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模式,平行地创造了新的信用创造模式:“影子银行-抵押品扣减率-私人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具有不缴纳准备金,不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受信贷规模控制与不受制于杠杆率的特征使其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中央银行监管,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因缺乏有效监管约束,影子银行相较于商业银行更具有信用创造优势。根据众所周知的信贷关系层层嵌套方式使信用不断扩张,不缴纳准备金就使这种扩张倍数被放大。这是影子银行存在并发展壮大的显著性优势之一,但这种优势存在流动性弱、集聚风险大、破坏性强的风险特性。同时,影子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将不是中央银行,而是私人金融机构。显然,缺乏有效监管的经营模式与缺乏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承担,都使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贷款人违约的经营风险;又从全局视觉加大了风险传递和系统性风险恶性蔓延的可能性。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因存在同样的存贷款对象,采用相同性质的金融手段与金融衍生品,即两者对同一块蛋糕进行争夺,金融资源势必存在一个再配置过程。显然,影子银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深化作用于商业银行系统的过程。

(一)拓展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提高了中间收入占比

金融创新往往是对金融管制与制度的创新。在严格的利率管制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存款准备金率,都使银行存贷款业务开展更为谨慎。影子银行的“影子”特征即是脱离相关部门监督,一方面通过其自身在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市场和业务上不断拓展并获得相当大的中间业务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影子银行通过信托、担保、典当、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及小额信贷公司等充当“吸存拉贷”的间接中介,实现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及金融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中各类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金融需求。

(二)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是一种有效补充

在利率自由化与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惜贷”现象较为严重。贷款市场上出现的“逆向选择”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需求旺盛而借贷限制较多的局面,很不利于经济处于“困难”期的微观企业主体的发展。影子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与制度创新,使其自身筹融资效力加大,并且能够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及其他通过银行信贷业务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得到相应的资金供给。从这个角度说,影子银行的信贷功能是对商业银行信贷功能的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市场上的融资难题。

(三)加剧了商业银行贷款对象违约风险的发生

影子银行之所以迅速发展,除了其适应形势需要,满足特定需求外,还在于其充分利用了银行资源。如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贷款客户提供信贷担保,就是依附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空间。影子银行通过借助商业银行资源和渠道,快速发展形成了塔式融资链条,但因其不享有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保护,非常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其破产造成的损失将由私人金融机构(目前也大量采用银行同业担保方式)买单,风险将迅速地间接甚至直接传递到银行。因此,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尤为重要。

(四)扭曲了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银行的内部脱媒方式,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前奏与预演。存款压力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将存款通过理财产品“从左手换到右手”,即“理财产品”的形式并非真正意义的理财,而是对信贷产品的投资组合。从此角度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成为银行监管套利的手段。显然,银行内部脱媒可视为一种金融创新,但这种创新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会导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虚增,而非商业银行真实业务结构的变化。

三、监管我国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是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大众视觉的,其发展过程具有我国利率管制下冲破管制的创新意义。然而,如果不对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加以必要的规范,可能引起相当复杂的社会、法律与金融系统风险。

(一)区别对待国内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

前文所述,国外影子银行主要是“金融交易型”,我国则是“直接融资型”。这两类不同影子银行作用于商业银行系统的效果完全不同,因此管制方式和手段也应有所区别。ABS(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交易型”影子银行典型代表,其对金融系统的作用从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环节可见一斑。我国对“金融交易型”影子银行,应加强严格的监管和制度约束,避免其对金融系统稳健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影子银行属于“直接融资型”,即作为对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的有效补充,满足了中小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对于此类影子银行应区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加以适时的引导与关注。

(二)坚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壮大的主要背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的发展正是对我国利率管制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利率管制的结果,类似于商品市场价格管制下的“黑市”盛行以缓解“供小于需”的市场均衡矛盾所在,“影子”利率也势必存在。因此,坚持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方面为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沃土。

(三)通过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积极关注影子银行动向

针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天然的“姻亲”关联,如影子银行的担保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节的稽核以及表外金融资产业务的同业担保额度来实现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督。

(四)建立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针对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业务与风险的渗透,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防火墙机制。如严格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落实贷款全流程管理,严防影子银行从商业银行套取资金。保证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类机构的业务合作风险可控。定期进行压力测试,防止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保证国家和地区金融安全。

(五)逐步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健全行会自律机制

影子银行不能作为金融市场逃避管制的死角,而应当通过正规途径纳入银监局、银监会常规管理中。可通过调整金融行业标准,降低监管门槛,逐步让这些金融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监管管辖下,使其阳光化,促进其合法合规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吸取其他行业经验,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作用,通过使影子银行体系自律、主动的提高透明度,来赢得市场信任。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03):70-76.

[2]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65-66,166.

[3]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08):66-72.

[4]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01):82-87.

[5]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03):9-14.

[6]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04):59-65.

作者简介:杨卉(1974-),女,在职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债券投资及投资银行类业务。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杨卉

上一篇:公路防洪工作总结下一篇:最近的生活及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