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三个参照

摘 要 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和理解还存有很大差异。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基于中国力图赶超日本、德国、美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有必要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做以梳理和解读,从而为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关键词 工匠精神;日本;德国;美国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工匠精神成为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因此具有了国家战略的意义。事实上,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诉求,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源自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柱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当前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1]。无疑,这些差距的本质主要是人的素质差距,在社会文化建设层面,人们共识性地将其归结为工匠精神的不足或缺失。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和理解还存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丰富和启迪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但也对形成政策推动和落实上的合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基于中国力图赶超日本、德国、美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本文尝试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做些粗略的梳理和解读,从而为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一、关于日本的“工匠精神”

尽管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有“失去20年”的说法,但事实上,日本经济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它的制造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按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仅在美国之后,始终处于第二位;虽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有所波动,但在2000年后又恢复了增长的势头。对日本制造业不断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长期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分析,有代表性的一种解释是“制度创新说”。有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产品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决不是偶然的,是与日本企业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环境中形成的企业能力密不可分的[2]。对日本的企业能力,人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概括,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被称为长寿企业大国,其长寿企业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有千年历史的企业9家,五百年历史的企业30多家,二百年历史的企业3400多家,百年历史的企业5万多家。这么多企业能够延绵不绝地持续发展下来,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3]。最近,在坊间流传一本名为《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的小书,作者是日本人秋山利辉。这位有着54年匠人生涯、已届古稀的企业老板,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和体会阐释了什么是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要怎样培养和传承这种精神。

秋山认为,日本是岛国,资源很少,之所以能繁荣到现在,是因为日本人精神和技术的缘故,这是“日本之魂”。要让日本的制造业永续繁荣,就要把日本之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精神和技术的关系上,秋山认为,无论技术多么优秀,都很容易被超越,而精神是无法很快被模仿的;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是一流的。不过,在秋山看来,所谓的工匠绝不仅限于那些特别的职业,实际上,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商务人士、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种田的农民等等,都是工匠,手中都需要有“技能”,因此,都需要塑造一流的精神。

秋山孜孜以求的就是要让日本的“一流精神”能够传递下去。为此,木工学徒出身的他在27岁时创办了“秋山木工”。这是一家专门手工制作一流家具的企业,同时也是培养“一流匠人”的学校。秋山立志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培养出10个水准超越自己的工匠,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传承,培养出100个“超级明星”的一流匠人,从而让日本人的技术和精神发扬光大。40多年过去了,“秋山木工”由当初包括秋山在内的3名员工,发展到34人,同时,还有50多位一流的工匠离开公司在日本各地或国外创业,自立发展,大显身手。秋山的育人之梦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秋山把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称作“木之道”“一流之根”,他把它归纳为“30条”:“进入作业场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必须成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秋山木工的30条让他的学生和弟子们专注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在生活中把一些“琐事”做好。这些“琐事”直通做人,若能日日践行、历久磨砺,就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具有“一流精神”的人。

如何才能让“一流之根”深植在年轻人的心中,秋山的方法就是一种历时8年的工学合一的“匠人研修制度”。因为年轻时做过5年木工学徒,并且受益极大,这个经历就成了秋山创立“匠人研修制度”的蓝本。到秋山木工来学习的年轻人,要完成8年的寄宿制经历:第一年是进入到秋山学校学习见习课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生活习惯和基础知识;满一年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接下来完成四年的学徒生涯,主要是木工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满四年后,技术和心性磨练成熟者,将被秋山认定为“工匠”,得到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第六年开始,他们将作为工匠,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三年。经过作为学员1年、作为学徒4年、作为工匠3年,总共8年的磨砺,最终成为合格的工匠。在世界上享有“经营之圣”美誉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对秋山木工的评价甚高,说秋山木工培养一流匠人的做法是“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日式工作法”。

有研究指出,从江户时代起,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4]。这种精神最终形成了三大法则:一是“荣誉法则”,即将产品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为自己极大的荣耀;二是“成功法则”,即认为把一件小事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人生的成功,是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三是“企业法则”,即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应有的“本分”。正是这种价值认同,让日本的企业和员工能够在心性的层面上铸就他们的工匠精神之根,从而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二、关于德国的工匠精神

2014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一把精致的鲁班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把鲁班锁是由中国职业学校学生使用德国车床打造的,其用意颇为深长,体现的是中方愿将“中国智慧”与“德国技术”完美结合、推动中德制造业合作向创新和高科技迈进、共同破解世界性難题、开启美好未来的期许和愿望,也含有对德国制造所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和优秀品质表示钦佩和学习的表达。“二战”结束后,德国在一片废墟上重振制造业,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德国更是凭借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使德国经济保持稳定,让世界刮目相看。是什么造就了德国制造业,让“Made in Germany”成为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德国工业部门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形成了非凡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大批像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国家化的巨型企业[5]。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纵然有名声显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巨头,德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却是被统称为Mittelstand、占德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6]。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报告显示,500人以下、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Mittelstand为德国经济提供了约60%的就业和55%的经济附加值。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尔霍夫(Hartmut Berghoff)教授对Mittelstand的特点做了归纳: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感情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等,也就是说,可以把Mittelstand理解为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他的见解和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7]。事实上,具有这些特点的许多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超出定义Mittelstand的范畴,成为一种德国企业精神的特质。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则更多地由这种集体性的企业特质体现出来。

印度人阿盖什·约瑟夫(Ugesh A.Joseph)所著《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对德国370多万个Mittelstand中的100个佼佼者做了白描式的介绍,我们以此为线索对这些企业的制造文化进行抽绎,并尝试提出德国“工匠精神”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天职理念。作为手工业者,德国的“工匠”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家族企业的创建者都是技艺高超的“师傅”。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些师傅们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上帝授予的天职,做好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对上帝最好的一种侍奉,信仰变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他们对自己的产品高度关注,终生奉献,追求完美,并且以此为最大的幸福。二是家族荣耀。德国的家族企业一般是指由家族中的一名或多名成员所有并参与管理的企业,家族所拥有的投票权不低于50%。据统计,这样的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85%,德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98岁。强烈的家族传承观念被普遍融入公司管理之中。因为要把企业作为代代传承的家族珍宝,家族的荣耀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利润最大化和快速致富则变得不那样首当其冲。三是专注精神。因为企业规模不是很大,能够动员的资源有限,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Mittelstand的发展策略总是选择把产品和业务做“深”而非做“广”,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沉心静气关注于一个或一类很小的产品或服务,持之以恒成为最终的领先者。拥有全球可伸缩牵狗绳70%市场份额的德国Flexi公司的口号就是“我们只专注一种产品,但我们做得比谁都好”。四是拓疆基因。德国成为统一国家的时间并不长,即使是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1918年以前也不过是一个由22个君主国和3个自由城邦组成的国家联盟,因此企业具有天生的“走出去”发展的自觉和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企业家们都具有开疆拓土的精神,善于判断和打开新兴的国际市场,并着眼于在全球建立自己品牌的竞争力。五是完美情结。为了保持行业或产品的领跑者地位,德国企业孜孜于在相关技术上都要做到第一,因此崇尚完美主义,善于从很多微小的改进做起,通过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和日积月累的进步塑造产品和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六是标准主义。着眼于在全球化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都能保持相同水准的品质,德国企业坚持在每个生产场所都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德国因此被称为“标准化冠军”,2/3的国际制造标准是根据德国标准制定的。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所制定的相当一部分标准同时也是欧盟和国际标准。对标准的严格执行带来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和竞争力。七是以人为本。德国的Mittelstand形成了自己的企业责任观,比如视员工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保护员工就业和企业延续是极为严肃的使命,解雇员工或出售公司要承担巨大压力;信奉善良的力量,认为它是使企业获得更持续、更长久发展的力量;企业应该积极回馈社会,要在环抱中作领跑者等。

《21世纪的隐形冠军》的作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力图从企业特质的视角揭示经济发展的奥秘。他把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里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的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通过研究,他发现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根据他的统计,在全世界约有3000多家这样的企业,其中有超过1500家在德国,他们是德国Mittelstand中的典范。赫尔曼·西蒙对隐形冠军企业所具备的素质做了概括,有三点最为重要,即远大的目标、专注以及全球化。他指出,德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德国积累的文化精神构成了孕育隐形冠军的独特土壤[8]。

三、关于美国的“工匠精神”

自从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9]。现在,美国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最为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综合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2014年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以227席的绝对数量占据着统领地位;而在产值产量方面美国也是一枝独秀,其中尤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产品具有明显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 1/5。人们认为,重塑美国制造业优势的主要动力是它的创新能力。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Dean kamen)这样自豪地表述美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是制造汽车的第一人;当汽车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飞机;当飞机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电脑;当电脑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软件;然后,我们开创了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他认为,美国在一直引领着世界进行科技创新,是一个创造财富的伟大国家[10]。事实上,这位发明了AutoSyringe药物注射泵、便携式透析机、iBOT轮椅、赛格威代步车的伟大发明家,被认为是一个“天生的工匠”,因为他展现出美国人心目中的工匠所共有的特征。那么,什么才是美国人心中的工匠呢?迪恩·卡门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工匠的本质,就是收集改裝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它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11]

在美国人看来,工匠与财富创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这个伟大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美国人亚力克·福奇认为,美国就是一个伟大的工匠国度。在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莱·惠特尼、塞勒斯·麦考密克、萨缪尔·摩尔斯、查尔斯·古德伊尔、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都是美国工匠的杰出代表;而在当代,层出不穷的创新者,像创建了被称为“工匠工厂”高智公司、拥有100位顶级发明家和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的纳森·梅尔沃德,发明了低成本眼镜片制造机、电子传感绳、便携发电机、设立乌贼实验室的索尔·格里菲斯,被称为MP3之父的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发明提取青蒿素技术的杰伊·科斯林,芝加哥Aqua公寓、洛克古学院剧院设计者珍妮·甘,以及第一个解锁iPhone、破解索尼PS3游戏机、发明neuropilot个人运输设备的乔治·霍茨等,也同样是美国工匠的典范。亚力克·福奇指出,美国的工匠们就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这些人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用周围已经存在的食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二是他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三是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破坏性行为”,他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亚力克·福奇总结认为,可以突破界限是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就可以被称为工匠。突破界限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这也是美国的文化底色。

对上述那些美国工匠的行动及其成功做进一步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构成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美国工匠精神的一些基本要素:一是务实。美国是个务实的民族,美国人本能地热衷于实物的创造,并愿意付出极度私人和长期孤独的努力。二是乐观。作为移民国家,人们愿意从零开始改变不喜欢的事物,对新思想新技术始终抱着浓厚的兴趣,并以创新为快乐。三是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协作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元素,一大群具有不同技能的聪明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创造,并相互欣赏、相互重视、相互补充。四是市场。美国市场经济的高度成熟,保证了创新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展现出商业化的创新驱动力,优秀发明与商业运作完美结合产生出巨大能量。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是技术创新的温床。但是对美国工匠精神的衰落,人们仍然十分担心,并提出了如何重新发扬工匠精神的问题。不过从一些新的苗头上看,比如,遍地开花的工匠学校、不断兴起和完善的为创业者提供资金的融资平台等等,让人们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新的希望。事实上,尽管虚拟经济的理念曾经大行其道,但在美国,更多的制造业仍然留了下来,并逐步形成新的发展势头,这是工匠精神生长的沃土。

不过,在美国也有人从工作和生命的意义角度,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人们主动使用工具来修理或制造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生疏,因此变得更加消极被动,更加具有依赖性。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危险,因为工具的使用也许是要满足人类天性中某些永恒不变的需求[12]。从人生本来的意义上,探讨工匠精神和手工业的回归,也给我们认识工匠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的讨论,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孕育了不同的精神特质,日本的心性、德国的精业、美国的创新,它们各具特点和价值。结合中国的工匠传统,我们也可以从更为广泛的范畴,来思考我们所要认识的现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核:它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它要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创造出富有独特色生命力的产品;它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它要凭借技术技艺立足社会、发展企业,在创业中不断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巩固和扩大企业发展的根基;它是致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造物的至精至美为使命,并以此表达智慧,展现价值,完善人格体系,达到人生圆满;它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为目标,并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天命”,由此锤炼出独特的意志品质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它是显性与隐性的高度融合,它强调隐性经验与显性经验交融升华,既需要向师傅学习技术技能,更要自己揣摩和领悟,追求内化于心的境界;它是共生与共赢的高度结合,它深刻领悟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及整个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讲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讲求保护自然、回馈社会,讲求和气生财、共赢发展;它是法治与自治的高度融合,它需要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成长和完善,同时也需要行业组织精致的自治约束和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水平。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视域中,“工匠精神”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社会性文化系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是走向新的融合是大趋势。

參 考 文 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N].中国税务报,2015-09-08(2).

[2] 傅钧文.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7-33.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N].解放日报,2015-08-17.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5]史世伟.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J].德国研究,2009(1):4-8.

[6][7][8]华璐,沈慈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2.163.

[9]董书礼.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J].求是,2006(23):59-61.

[10][11][美]亚力克·福奇著,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8.11.

[12][美]马修·克劳福德著,粟之敦译,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

On Three Refere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Spirit of Craftsman

Shao Yong, Teng Shaofeng, Rong Guocheng

Key words spirit of craftsman; Japan;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uthor Shao Yong, lecturer of China Railway 13th Bureau Technician College (Changchun 130102); Teng Shaofeng, senior lecturer of Changchun School of Mechanical Industry; Rong Guocheng,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作者:邵勇?滕少锋 荣国丞

第2篇:工匠精神于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摘要:工业设计的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培养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精神,重在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源头入手,提出具体的培养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业设计行业规范。以工匠精神思想内涵为指导,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给出相关建议,提出“七年制工业设计师培养制度”,辅助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更好发展,践行时代和行业需要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 工业设计教育 职业精神 制度建设

引言

“工匠精神”一词是2016-2018连续三年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热词。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工匠精神先后通过“培育”、“大力弘扬”、“弘扬”等字眼—再主张和重申,旨在对中国制造和国家品牌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对制造业发展和国家品牌建设有着重要贡献的行业领域,工匠精神的战略导向是必须要注意贯彻和实施的。

工业设计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渊源由来已久,在手工艺设计阶段,从事造物的人们就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实用主义的工业化产品逐渐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批量制造”代替了精雕细琢,也丧失了渗透在产品中的匠人精神带给用户的温度。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国人富起来后,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工业设计行业对于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处于一个断代的状态。面对本该传承却逐渐丢失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学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承担起自己的时代重任。作为一名工业设计教育一线的专任教师,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的工作体会,就工匠精神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指导意义,从“培养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补充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两个维度展开思考,提出认识和见解。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需要侧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工业设计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在培养方案设置上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对学生就业、从业方面的培养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在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毕业生能在短期内适应行业需求,但缺乏一个长期胜任并逐步建立行业规范的思想内核,在当前商业化、程式化的设计怪圈里,往往不能做到坚持原则和初衷。

今天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方面,就是我们普遍认识和理解的因为热爱职业而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职业精神;第二方面,是当下非常稀缺目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出一辙的,那就是因为安于职业、享受职业而将这份职业精益求精、淡泊名利恪守坚持下来的职业精神,日本的职人精神就是对这—方面的最好阐释。今天,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在国际上没有—席之地,“中国设计”是让设计师感到尴尬的字眼,工业设计教育要侧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行业发展问题,其重要意义概括为以下三点:

1.有助于树立中国工业设计的行业规范。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是一个学生成长为工业设计师的起步阶段,是学习理论知识和养成设计理念的重要阶段。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导向,倡导热爱职业、恪守职业的职业精神,才会培养出思想内核相一致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长此以往,中国工业设计的行业规范也会随着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相一致的从业者们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整个行业的良好风气和规范。

2.有利于“中國设计”品牌打造。我们今天谈日本设计、德国设计“中国设计”引发所有设计师的思考。设计师杨明洁说过,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设计传承是断代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主张工业设计教育侧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想让每一个工业设计从业者能够从就业起点践行,从工作点滴践行,从而对“中国设计”的民族品牌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有益于中国设计师的成长成熟。职业精神是热爱职业和恪守职业的操守和理念,从工业设计教育着手,培养“干—行,爱—行”的工业设计师,是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高度负责的体现。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只有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在个人成长上有所成就,才会对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工业设计学生职业精神的具体举措。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精神最早用于形容古代“工匠”,是—种极高的推崇和尊重。工匠也称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赖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皮匠、钟表匠等;在现代则可泛指家庭作坊、工厂工地等生产一线动手操作、具体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工业设计师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是在工业化批量生产取代手工作坊式制造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职业角色,在一定意义上,工业设计师可以说是手工艺人的时代更替者。古代工匠的培养主要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来实施的,与今天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科班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长于因材施教、终身教学、德才兼修。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具体实施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宏观层面和高校执行层面采取一些措施。

1.在国家宏观层面,以手工艺阶段对“工匠”的重视和推崇为借鉴,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工业设计提升工业设计师的职业荣誉感。

(1)在全社会推广和普及工业设计可以提升普通消费者的设计品味,从而促使全社会反对工业产品的山寨和粗制滥造,从而推动工业设计行业的正向发展。

(2)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电视节目为参考,推出类似“大国设计师”的媒体宣传节目,提升工业设计师的行业认同和自豪感,对高校工业设计教育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教育执行层面,“教”与“学”的主体需要统一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核,双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有所成效。

(1)专业教师要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言传身教,传播工匠精神。徐建认为,“工匠精神是指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从“教”的主体入手,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要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层面、行为层面和目标层面上,分别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注重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教学目标和追求,将工匠精神践行在自己的点滴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工匠精神。

(2)在学生的学习环节,学校要严格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考核标准,养成学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李进认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主要源于工匠自身长期的技术实践积累和对技术技艺的理性思索,对前人的发明制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新,以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制品或技术服务”。这一观点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学生主体入手,教学部门要弘扬古代“工匠”的求学精神: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注重积累和理性思索,养成学生勤奋求学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因材施教,激励学生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内容,做到对专业的“精与专”的深度探索,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劲头;注重梯度教学,鼓励对学生按专业水平进行梯度划分,营造奋勇争先的学习风气。

二、以工匠精神思想内涵为指导,补充工业设计教育的制度建设。

工匠精神的德育宣传容易虚化,形式大于实际,工业设计教育要践行工匠精神思想内涵,需要制度化方能真正实现。笔者就当前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相关制度进行思考,借鉴古代“工匠”培养模式,提出以下两个补充意见。

(一)取“学徒制”之精华,补“导师制”之不足。

“导师制”是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教育采用的一种教学制度,这一制度是针对传统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落实了工业设计教育中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目标明确、因材施教等内容环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相较而言,古代“工匠”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师傅对徒弟的言传身教来执行的,被称为“学徒制”,具有培养时间长、全程教育、学习方式现场化、师徒关系亲密、以实践为中心等特点。今天我们重提“工匠精神”,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华。

1.学徒制的学习效果比较全面,既包括知识技艺的学习,也包含道德品质的领悟。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影响和教育。

2.学徒制倡导对惟精惟一的尽善境界的追求,这是保证工匠学有所成的指导思想。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对专业学习持续钻研、追求完美的理想信念。

3.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负全部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需要加强学生对自己设计作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认识。

(二)延长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时间,执行“七年制工业设计师培养制度”。

目前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大多实行本科四年制教学,学生毕业后,高校对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成长不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符合当前国家高校教育的体制要求的,但就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际特点和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来看,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容易转行,没有职业忠诚度,缺乏职业自豪感。笔者认为可以将工业设计本科教学周期进行“延长”,执行“七年制工业设计师培养制度”(如图1)所示。

1.四年本科培养:当前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执行四年制本科教学,本科阶段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对于如何就业从业,大学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不具有专业导向性。

2.三年设计师培养:在本科培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毕业前三年这—黄金就业阶段的发展走向,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辅助学生“学一行,干一行”。“三年設计师培养”的具体实施可以从校企协同、导师跟进、就业反推教学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1)校企协同:学校在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和学生就业单位保持联系,对学生前三年的就业适应期进行追踪。校企协同跟进学生就业初期发展走向,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企业的反馈中自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在对学生的跟进过程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教育指导,辅助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

(2)导师跟进:针对学生在前三年就业适应期存在的问题,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教育指导,具体执行层面有导师牵头跟进。在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中,学生和导师一起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与合作协同的基础,导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和信任度。针对企业反馈的问题,通过导师跟进制度,能够快速修正和完善,对工业设计师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是双赢的。

(3)就业反推教学:在三年工业设计师培养阶段,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例如对三年内就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扶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将优秀校友作为榜样进行校内宣传,组织相关讲座,做好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传帮带”工作。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举措,对在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导向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反推学校教学的更好执行。

延长工业设计教育培养周期,执行“七年制工业设计师培养制度”,是对工匠精神“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精神理念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该制度的执行,一方面,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能够更好服务企业人才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用工又能反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这些制度的试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令人发展会有更好的前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更会有也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工业设计要践行时代呼吁的工匠精神,从现阶段的行业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举措就是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入手,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补充和完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相关制度,辅助中国工业设计行业规范建设,践行时代需要的工匠精神。对如何培养职业精神和完善工业设计教育的相关制度,笔者提出了一些拙见,但养成和树立整个行业规范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教育机构、企业等相互协作、相互借力才能够有所推进。本文的研究也是前期探索,持续性的研究和深入还会继续,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能够为工业设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王彩霞 张秦玮 吕硕

第3篇:从中职舞蹈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谈谈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是培养艺术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性人才的教育。很多中职艺术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发挥出中职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不仅优化了学生升学和就业,还师徒传承了良好的“工匠精神”,为国内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舞蹈艺术职业教育者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专注改革,补齐短板,解决了教学理念单一、专业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艺术选拔人才的要求等问题,加快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步伐。

关键词:工匠精神;舞蹈综合性人才;教学改革

引言

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快速进步,舞蹈艺术创作在市场中的需求越发突显,舞蹈作品对舞蹈人才专业性与综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今国内舞蹈艺术职业的教育活动中,依旧存在不足之处,普遍忽视了对学生舞蹈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难以提高,影响其升学和就业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国内舞蹈艺术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艺术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理念单一,专业课程设置陈旧,跟不上社会用人要求和国内外艺术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办学与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接轨、与艺术市场需求结合,通过教改,补齐短板,提高培养学生综合性技能质量为重。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舞蹈艺术院校的教育水平,文中对中职舞蹈教学改革做一个的实践研究,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将教师的“工匠精神”融入到艺术职业教学中,并对当前舞蹈艺术职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思考,提高职业院校培养综合性舞蹈人才的实效性。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国家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工作也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还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办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舞蹈艺术职业教学中教师融入工匠精神

2.1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

传统的舞蹈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率为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单一舞蹈表演教学为主,让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舞蹈表演实践知识,使其在考试测评中能够获得合格,顺利毕业。此种教学理念虽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但却忽视了学生对舞蹈理论思考的培养,进而可能部分学生在工作中对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方面限制了发展。基于此,舞蹈职业教育需要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舞蹈基础教学理念中,将舞蹈音乐和舞蹈作品展开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舞蹈作品,使得学生体会到学习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2创建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课程

职业舞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有完整且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将教师工匠精神通过教学活动呈现出来,进而培养学生体验舞蹈作品的能力。因此中职艺术院校的领导人对本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舞蹈技术课程基础上,加入舞蹈及音乐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出现在舞蹈专业的教学中,教会学生音乐学习和舞蹈作品分析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舞蹈乐感和创编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3营造良好的舞蹈创作学习氛围

舞蹈艺术职业教育在培养舞蹈创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学习中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舞蹈作品。同样,工匠精神所表达的内涵也是匠人在工作过程中专心致志地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追求精益求精。因此,在艺术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创作过程中根据教师课堂所讲解的音乐舞蹈知识内容,进行艺术性实践创作,引导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不断的探索,让学生在放松的创作环境中学习,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新颖的舞蹈作品创新精神。

2.4实现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艺术职业院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逐渐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质量,艺术教育职业院校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具体改革内容如下:其一,在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坚持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为主,根据不同的舞蹈专业,合理设置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时提高其舞蹈专项技能,保证其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价值;其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单纯的工匠精神理念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精神的精髓,因此需要与院校合作的剧团进行沟通交流,让优秀的舞蹈演员向学生展示敬业的工作状态和专业的表演精神,让在校舞蹈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在舞蹈学习中的精髓。同时艺术院校根据剧团对舞蹈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满足剧院对舞蹈毕业生人才的要求。

结束语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职业教育院校是培养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为社会各企业提供更多综合型的艺术人才,推动企業进步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燕.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9,(09):281-282.

[2]谭莹.浅析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68.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成果(编号:CEFA2020022ND)

作者:凌志丽

第4篇:谈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自动化学院 韩玉坤 2011040102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区别又统一互补。一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独立、彼此有别。它们在理论内涵、方法原则、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又相辅相成、统一互补。科学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人文精神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二者实现融合有内在的根据。 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第5篇:谈谈我对党员担当精神的认识

2014年以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的思想和政治上更加成熟,时刻不忘在工作中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每次领导找我的谈心都让我对党组织有更全面的认识,工作中别的党员同志所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也更坚定了我入党,为党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同时我注意关注时事关心政治,用党的理论来思考分析问题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近期我看新闻注意到,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总书记的话启迪着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勇于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

一、什么是担当?

什么是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里,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一事当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具体来讲,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要求,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存在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历史转折之际,世事危难之秋,思想禁锢之地,人性扭曲之时,平凡工作之中,都需要共产党员勇于担当。

二、担当的重要性

现实中有一些党员干部担当精神不够,无所作为。正如小平同志曾批评过的一种党员不敢负责任的现象:“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

1 谁也不管。”类似这种情形,屡见不鲜。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工作上不去,群众有怨言,党员干部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是个重要原因。重任在肩,希望在前。担当,就是要敢于负责任。胆量不够,必然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见识不深,必然思考不透、拿捏不准、坐失良机。坚决破除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条条、旧框框。近年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共产党员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决不能在思想认识上瞻前顾后,决不能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决不能在发展问题上畏首畏尾,决不能在工作分工上推卸责任。困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唯唯诺诺、寻求一般、不敢突破,是做不成大事的。

三、担当精神的内涵

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就要坚定理想、坚守信念。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可见,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否则,就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坠落、走上邪路。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尤为重要。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

2 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把理想信念当作指引前行的灯塔,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努力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模范践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第6篇: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杨庆银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执著和信仰,是一种对工作的坚持,是一种修炼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双赢。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怎样才能具备工匠精神?

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近百年来的历史演进,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各 种动荡因素,中国所存留下来老的企业所剩无几,没有能够很好的延续和传承其优良的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心中只有一个观点,无论你使用什么办法,只要能赚到钱,那就是成功。对于产品,只要能卖出去,能赚钱,就是本事。

工匠精神应该是精益求精,对每一件产品都要精雕细琢。把自己的产品视作有生命的,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几近苛刻,能做到99.99%,绝对不会做到99.9%。使自己的产品能达到最大的寿命极限,能留芳百世。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考虑利益的得失,这才是工匠精神。

国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变得浮躁,一心只为赚钱,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首先,应从改变大家的观念入手,使大家都能沉下心来,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为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是做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业绩,做自己的作品。这才是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

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个产品,每件事情都能有严谨的工作态 度,才能精益求精地、精雕细琢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工匠精神,往小的说,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做好,做精,多而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得以提高,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得到更大的改善。往大了说,可以振兴我们的民族企业和品牌,能让我们的产吕在世界上能有一下精品的好口碑,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强国,才能真正的复兴。

中国的玉器雕刻家,从选料开始,能选到一块能够适合雕刻的毛石,是多么的不容易,选好料还要精心设计,光是设计就需要好长时间,需根据玉石质地和纹路,来设计雕刻题材。如翘色,还需设计的精巧,让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件大的作品需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完成。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赋予了它生命,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三、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信仰

对自己制造的产品和所做的工作,每一个细节和过程,都是一种享受,都能 使心情无比的愉悦。能够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来做同一个事情,依靠自己的信念,做到极致。看着自己的产品不断完善、改进,最终达到高技术标准考验。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精工细作的信仰,对工作过程乐趣的信仰。信仰我的产品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工作过程的享受是其他人做不到的,是别人学习的标杆。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7篇:谈谈对玩具的认识

玩具,算是我们无聊时打发时间时玩的东西,早时候因为某个东西比较好玩,就将它作为自己的玩具,比如说芦苇。

玩具从古时候便有了,黏土玩具大量出土的汉代,文物的成型工艺和塑料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水平。各种图像由简洁生动,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后来雕塑艺术和乐器(如陶器荀和其他音频玩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发展。

象棋:玩具玩具,汉朝,唐朝在国外传播,被列为钢琴、象棋、书画文化的四大要素之一。象棋,宋代形成后,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中国象棋游戏是最受欢迎的玩具。拨浪鼓:最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然后失去了音乐的作用,如儿童玩具。根据系统是一个摇铃鼓,两边的球的声音。喋喋不休的形状的不同地区,如长腰,有平如鼓,鼓和四个叠加,声音,大声的音乐。

皮影: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甘肃省陇东Piying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庆阳县、集中陕西东部的三角形面积越多,宁夏。影子在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已经非常流行,英俊和慷慨的影子形状,挺拔的轮廓一般,好光滑的雕刻。影子用年轻的黑人男性皮衣、皮革厚度的介质,艰难的和灵活的,透明的绿色。当牛皮革是干净的,空气清晰,净。第一个示例轻革,然后使用各种类型的工具或雕刻或凿。在透明的色差,颜色一般不协调,因此纯粹的辉煌,对比。雕刻、着色完成铁“水”,这是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年。水,然后干燥后,绑定到舞台表演。

风筝:乐、健身、运动,甚至看通信与不同的功能检测,和当代艺术文化和民俗节日,反映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玩具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我国使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创建飞行。后来在飞机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发明,和可爱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据说中国风筝挂在华盛顿的大厅空间博物馆在华盛顿。“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们的风筝在十二世纪达到了国外。直到1804年,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创造了风筝滑翔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引擎,美国空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机。

灯笼结构所产生的热空气燃烧的烛光,光的影响高于类似风车叶片风车旋转,这光的花纹旋转紧随其后。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设备使用热空气流动产生机械旋转。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这些设备只会出现在16世纪在欧洲。另一个滚光,它的内部结构主要从古老的“抽”。是两个同心环机、机轴环,拿着戒指碗香料、熏旋转球,碗总是可以保持位置,这是相对稳定的。把它移动到滚动光并保持在灯的位置。其科学原理类似于现代陀螺仪的普遍支持。

第8篇:谈谈对宪法的认识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我国的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1982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最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权利。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制定其他任何法律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行使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都应该遵循宪法的规定。

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现行宪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表现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宪法强调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1年来,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断改善,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正在成为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

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的规定,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现行宪法强调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住宅不受侵犯权的保护,并增加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以及对残废军人、烈属、军属、盲聋哑及其他残疾公民和老人的保护。

对宪法的认识

生活在一个法制化的国家里,要深刻了解到法学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便不仅能更好的享受法律给与我们的权益和也能履行义务,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突破了以往对宪法片面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我国宪法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本人总结对宪法的认识。

第一,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体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民的幸福和安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宪法,坚决维护和实施宪法。

第二,我国宪法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各项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按宪法的原则,我国的立法工作迅速发展,立法质量不断提高,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全民法律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执法和司法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正在实施。

第三,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据宪法,我国将建立包括规范市场主体、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党对国家的领导,这是宪法的重要原则,同时宪法又规定党必须遵守宪法,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我国宪法颁布以来,党不但坚持了对国家的领导,而且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例如,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曾经三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又遵守宪法规定的修改程序,依法办事。既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又维护了党的领导,将宪法的实施推向了新的阶段。

我国宪法颁布实施以来的成就是巨大的,但要使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宪法观念,还需要作进一步努力。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宣传,首先要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应当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深入宣传和学习宪法,使宪法观念和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广大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权威;要大力宣传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发扬人民民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继续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履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要使行政机关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司法机关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能,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而努力奋斗

第9篇:谈谈对零的认识

零看上去很单调,就是没有,其实它非常地丰富,它隐藏了许多。在数学中零非常特殊,不管做什么题,你应该考虑零。

在几何中,“0”经常被作为记号。

“0”的特殊源于在一些概念或题里,比如每个有理数都有倒数,“0”却没有,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0”,一个数就分为一类,这不特殊吗?在除数里,只有零不能作除数。零作被除数,不管除以什么数(“0”除外)都得零。

往往我们会忽视零,但它却起着重要的责任。如,问等于几?有些人就不能联想到“0”。在数数时,有人就会忘掉零。如:不大于5不小于-5的整数有几个?有人就会定有8个。其实还有0。如:有哪些数的绝对值不大于本身?那就是正数和零(也可以称之为非负数)。

零在生活中更量五彩斑斓。在期末后开家长会,老师那里登记的犯错本给家长看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那一格记着“0”,这表示我们没有犯过错,家长高兴,我们高兴。但是在卷子上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个数或接近这个数的整正数,否则回家的日子就难过了。在比赛中,谁都不希望得到“0”。

零是丰富的。我认为零在题中是陷井,大家以后做题时应考虑零。零在不同的场合也能使人的情绪改变。它是美妙而又丰富的。

上一篇:如何抓好班级管理下一篇:给母亲六十岁生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