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工作总结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内科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儿内科工作总结

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儿内科门诊处方2680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基础,对2680份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儿内科268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02张,不合理处方比例达11.3%。其中药品剂量不当所占比重最高,有98张,占到了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2.5%;药品种类在9种及以上的不合理处方有33例,占9种及以上药品种类处方的24.4%。结论儿内科疾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原因较多,用药中必须要结合儿童具体病情,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内科;药物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29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体发育不全,神经中枢系统、泌尿系统等还不完善,导致其在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方面与成人之间差异较大,在治疗用药中出现不合理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而且可能造成后遗症,影响儿童以后的正常生活[1-2]。所以在儿内科用药中必须要对儿童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单独分析,从而提高内科用药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对我院儿内科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析,对如何正确用药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所有儿内科门诊处方2680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基础,对2680份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主要对选药不当、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进行统计,尤其是要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2结果

本次调查中,儿内科268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02张,不合理处方比例达11.3%。其中药品剂量不当所占比重最高,有98张,占到了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2.5%;其次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不合理用药处方张数为85张,占到不合理用过要处方的28.1%;联合用药也是儿内科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50张,占到不合理用药处方的16.6%;除此之外,儿内科不合理用药还有溶媒选择不当和给药途径不当等,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7.6%

2.2单张处方药品种类与不合理用药的关系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处方中药物种类越多,不合理用处方比例越高,药品种类在5种以下的不合理处方只有40张,占到5种以下药品种类处方的2.9%;药品种类6种的不合理处方有64张,占到6种药品种类处方总数的12.7%;药品种类在7种的不合理处方有90张,占到7中药物种类处方的21.8%;药品种类8种的不合理处方有75张,占到8种药品种类处方的30.0%;药品种类在9种及以上的不合理处方有33例,9种及以上药品种类处方的24.4%。从中可以看出,药品种类越多,则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

3讨论

3.1儿内科疾病治疗中常见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完善,在肌肉注射给药的时候,因为儿童肌肉系统不完善所以药品不能被完全吸收,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很多药物效果发挥不是很好。而口服用药和皮肤给药则收效较好,因为儿童胃酸分泌少,且皮肤角质层较薄,药物能被很好的吸收。儿童内科疾病的治疗经常使用的药物有针剂、口服药、粉剂等等。但是因为儿童本身身体构造的不同,在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中发生不合理用药的频率也是相对较高的[3]。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有:

3.1.1药物用量不当医生在给药的时候没有针对儿童体质对药物剂量酌情删减,用药过重,导致儿童出现用药不良反应[4]。例如,在急性扁桃体的治疗中,有医生给儿童使用头孢呋辛2.25g。

3.1.2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临床中抗菌药物使用较多,但是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很多抗菌药物并不适合儿童使用。盲目给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在2岁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治疗中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西林,造成不良反应。

3.1.3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对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不了解,将两种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合用,则引发药物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治疗1岁小儿支气管炎的时候医生采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五水头孢唑林钠+氨溴索进行治疗。

3.1.4溶媒选择不当恰当的溶媒选择能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常见溶媒有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葡萄糖作为溶媒使用不当,例如5%葡萄糖+穿琥宁针剂。

3.1.5给药途径不切当在儿童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途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主要存在的误区是过多给予肌肉注射,而儿童肌肉系统不完善,药物吸收不好,最终影响药效。

3.2儿童内科疾病治疗如何合理用药儿童生理发育不成熟,身体结构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内科治疗中如果用药不当往往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所以在儿童内科疾病治疗用药中要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考虑,一般要重视如下几点:

3.2.1给药频度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给药频度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要对用药频度特别注意。在用药之前,家长应该向药店员工或者是医生进行沟通,参阅药物使用说明书,确定合理的用药频度[5]。一般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滴眼、口腔喷雾等。在儿童具体用药中要根据年龄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年龄较大的儿童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新生儿一般采用静脉注射。

3.2.2儿童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儿童用药剂型有冲剂、滴剂、缓释片、口服液、糖浆剂、贴剂等,為了减少儿童对药物的排斥感,很多新型剂型的出现主要改变了药物的外观和口感。在用药中要考虑药物剂型本身的科学性,尽量不要随意更改其剂型,例如缓释片、缓释胶囊等,如果对其剂型破坏则会破坏其本身机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6]。

3.2.3不同功能药物的正确使用内科疾病治疗中药物种类较多,有抗菌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不同种类的药物也要合理使用。①解热镇痛药物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主要适用于感冒、流感的退热和镇痛中。解热镇痛药物使用不当一般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头痛等。如果不按照合适的剂量和频度使用,那么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就会增加,尤其对于有过敏史的患儿要慎用,此外,存在消化道溃疡的患儿也要慎用解热镇痛药物。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的時候注意对药物的适应症、患者体质、临床病原菌种等全面考虑,使用之前要合理确定疗程,保证稳定的血药浓度。抗生素使用要能快速控制儿童症状,否则儿童容易出现耐药性,也有可能出现交叉感染。另外,很多抗菌药物不适宜儿童使用,在内科疾病治疗要加强注意,例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在小儿临床治疗中使用会导致小儿软骨发育障碍,所以幼儿禁用,未成年儿童慎用。而四环素、土霉素等在儿童临床中使用容易引发腹泻或者是导致儿童牙釉质发育不全,所以8岁以下儿童慎用。又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对听觉神经产生损伤,过量使用会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甚至出现耳鸣、耳聋,所以在儿童中要慎用。

3.2.4重视中西药联用正常情况下,中西药联用能增加疗效。但是因为中西药成分的差异较大,作用药理也不同,在临床中盲目联合用药,对药物配伍禁忌不能全面了解,那么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7]。尤其是中药种类较多的时候,其成分复杂度非常高,在与西药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药物反应就越多,所以在儿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药物使用要谨慎。

参考文献

[1]阚英.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5:183-184.

[2]奇建华,宫培珊.儿科的合理用药[J].中国社区医师,2013,12(4:10-11.

[3]向战兰.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特点分析[J].北方药学,2012,9(12:73-74.

[4]刘彩霞,兰丙欣.儿科1000张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4:46-47.

[5]刘建军,陈芳.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2:242-243.

[6]马莉.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J].医药前沿,2012,02(6:340-341.

[7]王晓楠.我院儿内科门诊处方点评结果及用药合理性的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9:86-87.

[8]郭庆.析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J].健康必读杂志,2012,1(1:322-323.

作者:胡丹梅

第2篇:观察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内科应用的效果

【摘 要】目的:对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内科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患儿11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分析两组患儿护理的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医生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内科中的应用,可提高护理质量,还有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儿内科

护理工作对促进患者的康复以及优化护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我院采用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予以儿内科患儿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其进行报道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患儿11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6例。研究组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4±5.21)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5个月至10岁,平均年龄(3±5.01)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予以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①护理岗位的分层设置。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组织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岗位分配和人员分配按照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资质要求进行。本次共将护理岗位分为四级。A级为主管护师,文凭在专科及其以上,具有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危重患者的抢救能力;B级为高年资护士或护师,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C级护理人员的文凭为专科及其以上,受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D级为无护士执业证的人员,但正在接受相应培训,具备基础护理技能以及基础护理知识[1]。所有护理人员均进行组间岗位轮换,1年轮换1次。

②岗位职责的确定。A级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大手术或一级危重患儿的护理工作,并进行新业务和新技术方面的教学,同时还需监督指导好本组中下层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B级护理人员护理的患儿,其病情相对稳定;C级护理人员护理的患儿,其病情较轻;D级护理人员的工作需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③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的应用。将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和科室中一线、二线的医师组成医护一体化的责任团体,让每一名患儿均有专门的责任护士和主管医师。分组排班的具体模式如下文所述。首先应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和资质,将其划分为2个大组,且配备有相应的护理组长。让B级和A级的每2名护理人员为一组,分管病情相对稳定或较轻的8名患儿;从B级和C级当中各自选出一名护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4~6例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或病情危重患儿的护理;D级护理人员在完成相应护理工作时需由导师指导[2]。

1.3 护理效果评价方法 护理效果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别向患儿家属和医生发放由本院制定的关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儿护理的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医生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为一类创新式的护理模式,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在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护理过程中,各个小组所护理的床位相对固定,小组的2名成员分别值白班和夜班,而2个大组的组长则分开休息,确保节假日期间病重患儿的护理安全。另外,护理小组的组长还需每天完成对护理工作效率的评价,以便于及时对护理工作进行调整[3-4]。

同时,应确保临床疾病护理路径的正确性。为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在患儿入院之后便根据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确定常见疾病所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能够保证患儿时刻有人护理[5]。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两组患儿护理的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医生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内科中的应用,可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有助于促进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娄春燕.全程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内科应用的效果[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2):364-365.

[2]钱英.层级护理模式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8(15):321-322.

[3]李烨,宁清秀,许春芳,等.层级护理模式对开展优质服务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12):547-548.

[4]李平牟,善芳,刘淑娟,等.不同层级护士中医护理模式执行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6(2):214-215.

[5]陈涛.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7(12):497-498.

作者:张桂珍

第3篇:儿内科护士长先进事迹

护士是无翅的天使,人们喜欢用“白衣天使”赞美护士,因为她是“纯洁、善良、美丽”的化身,带给病人的始终是热情的微笑,亲切的关怀和春天般的温暖。

怀着对护理事业的无限憧憬,1995年,她考入了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校,并于1998年毕业分配到吉林省***县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儿内科护士。

所谓儿内科,是指我们

的患者群主要是离退休老干部和婴、幼、儿童,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疑给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许只有同行们才清楚这天使背后的苦和累。

2006年初夏,她们科收治了一位老年痴呆的病人,患有脑梗塞、脑萎缩、冠心病、肺内感染,患者下肢瘫痪,随行的只有老人70多岁的老伴。一住进病房,就有一股难闻的恶臭味,协助家属给患者更换内衣时,发现其骶尾部有一8× 8cm的褥疮,坏死组织已深达肌层,表面覆有黑痂,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每天除了基本的治疗,换药成了最重要的工作,清除坏死组织、清洗、消毒、上药、覆盖、包扎伤口,每一个操作,我都做得尽量轻柔,唯恐给病人饱受创伤的身体增添新的痛苦。而每一次将患者翻身侧卧,进行拍背、肌肉按摩及肢体功能锻炼时,都要长时间的忍受着伤口散发出的阵阵恶臭。由于长期卧床,肛门括约肌松弛,病人经常将大小便解在床上,必须保持骶尾部的清洁干燥,成了护理中的重点。上了年纪的老伴照顾患者已是力不从心,这些重担无疑落在了护士身上。记不得多少次,看到患者浑身污垢不堪,我拿出病人的脸盆、毛巾,一处一处地为他擦洗,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床单;更记不得多少次,刚刚换好的床单又被污染,刚刚脱下的手套又得重戴……但看到患者那眼中含着的泪水,听到家属感激的说着一声声“谢谢”,我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人快乐。

2006年8月份的一天,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午后少有的安静,平车推来了一名17岁自服万灵中毒的少女,她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给她吸氧、输液的过程中,她始终面无表情,嘴里还不停的说“我还会想办法的,这次死不了,还有下次,我没法活了”。看到患者的妈妈伤心得哭成一团,蜷缩在病房门口,我走过去,把她扶到隔壁病房,详细询问了事情的原由。从她妈妈那里得知,这个女孩是独生女,年初辍学,背着父母取走了家里积攒的10万元存款,办理了劳务出国,父母知道后,看木已成舟,也只好答应她,但国外的生活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美好,由于环境陌生,语言不通,工作辛苦,这个从小被娇惯的孩子,远离父母百般的呵护,不到1个月就无法忍受艰辛的打工生活和对父母的思念,跑了回来。白白花掉了家中的积蓄,自知无脸面对父母,产生了寻死的念头。了解到这一切后,我深知,只有打开她的心结,才能治好她的病。

第二天一早,她的情绪稍有稳定,可面对母亲的劝说,她无动于衷,母亲端来的热粥,也一口不吃。我走到床旁,看到她颈上戴一个玉制的小羊项链,她问她“你属羊吗?”她说“是。”“是谁送的?这么漂亮!”她说;她不语。她说“我儿子也属羊,今年4岁了,她很爱他,虽然有时会惹她生气,但这份爱、这份亲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你看你的妈妈彻夜守在你的床旁,如果没有你,让她怎么活呀?你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你妈妈也需要你的照顾和陪伴。”慢慢地她看到她眼中的泪水和低声的啜泣,和着母亲的哽咽,汇成了一曲亲情交响曲。

在她住院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也成了好姐妹,常常说些知心话,看到她重新找到了快乐和生活的信心,我的心里也无比喜悦。一个月后来复查时,再次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她。她告诉我,出院后她重新回到了学校。并且说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母亲说她经历这一次,变得懂事了,学会关心人了。

新年时,我收到她的一则短信:你是白衣天使,是爱的使者,是你鼓起了我生活的勇气,让我重新勾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每一句温暖的语言,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个娴熟的操作,每一番贴心的交流,一颦一笑……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需要不断提高,护士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了让自己能够全面发展,我不断地从相关书籍、资料中填补理论知识,并将工作体会及积累的经验、技巧投稿《小儿急救医学》、《肺科杂志》、《当代护士》并发表。在技术操作中也狠抓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为了尽快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技术。我曾几次在自己的足背毛细血管处练习穿刺,并掌握了更好的留置套管针的封管技巧,使得留置套管针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我个人也于当年的留置套管针全院技术练兵中夺得第一名。

近二年,我科室人员一直紧缺,病人还逐渐增多,科室护士工作强度大,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护理工作。记不清多少次,为抢救重患而彻夜不

眠;记不清多少次,为患儿输液、洗澡及进行基础护理时,被尿液溅得满身;记不清多少次,一脱下护士鞋,看到的是被汗水浸湿的鞋袜;更记不清多少次,披星戴月回到家门前时,看到的是儿子趴在窗前眺望着我回家的路……

生活中,我是女儿、妻子、母亲,是个普通的女性。儿子常问我:“妈妈你又去上班?你怎么总是上班?你今天不来接我放学了?你晚

上能陪我睡吗……”我时常回答他:“妈妈单位有事,妈妈单位有个孩子生病了妈妈需要去照顾……”有一天,儿子看到我准备上班去,连忙躺在了床边喊妈妈,我走过去,他说:“妈妈,我生病了,我嗓子疼,还咳嗽,这样我就可以和你一起上医院了吧!”我摸着他的脑袋,将他搂入怀中,说:“乖孩子,你生病,爸爸会在家里照顾你的,妈妈要走了,在家听话。”谁知儿子听完,别过脸去,嘴里却嘟嘟地说:“你不是我妈妈了,不爱我了,你喜欢别的孩子”。我忍住了眼中的泪,拿出笔和纸,画下了他喜欢看的动画片中的“围裙妈妈买蛋糕给大头儿子”的情景,并附上一句“妈妈爱你”。我想:孩子,你有一天会明白的,因为妈妈所从事的职业是护士,是这个城市时刻与生命同行的人。

我是天使,我骄傲,因我的处置让病人减少痛苦,因我的健康指导让病人有所收获,因我的安慰而树立信心,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我深知,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无悔于这个骄傲而浪漫的名字——白衣天使。

第4篇:儿内科护士长先进事迹

护士是无翅的天使,人们喜欢用“白衣天使”赞美护士,因为她是“纯洁、善良、美丽”的化身,带给病人的始终是热情的微笑,亲切的关怀和春天般的温暖。

怀着对护理事业的无限憧憬,1995年,她考入了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校,并于1998年毕业分配到吉林省***县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儿内科护士。

所谓儿内科,是指我们的患者群主要是离退休老干部和婴、幼、儿童,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疑给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许只有同行们才清楚这天使背后的苦和累。

20xx年初夏,她们科收治了一位老年痴呆的病人,患有脑梗塞、脑萎缩、冠心病、肺内感染,患者下肢瘫痪,随行的只有老人70多岁的老伴。一住进病房,就有一股难闻的恶臭味,协助家属给患者更换内衣时,发现其骶尾部有一8× 8cm的褥疮,坏死组织已深达肌层,表面覆有黑痂,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每天除了基本的治疗,换药成了最重要的工作,清除坏死组织、清洗、消毒、上药、覆盖、包扎伤口,每一个操作,我都做得尽量轻柔,唯恐给病人饱受创伤的身体增添新的痛苦。而每一次将患者翻身侧卧,进行拍背、肌肉按摩及肢体功能锻炼时,都要长时间的忍受着伤口散发出的阵阵恶臭。由于长期卧床,肛门括约肌松弛,病人经常将大小便解在床上,必须保持骶尾部的清洁干燥,成了护理中的重点。上了年纪的老伴照顾患者已是力不从心,这些重担无疑落在了护士身上。记不得多少次,看到患者浑身污垢不堪,我拿出病人的脸盆、毛巾,一处一处地为他擦洗,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床单;更记不得多少次,刚刚换好的床单又被污染,刚刚脱下的手套又得重戴„„但看到患者那眼中含着的泪水,听到家属感激的说着一声声“谢谢”,我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人快乐。

20xx年8月份的一天,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午后少有的安静,平车推来了一名17岁自服万灵中毒的少女,她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给她吸氧、输液的过程中,她始终面无表情,嘴里还不停的说“我还会想办法的,这次死不了,还有下次,我没法活了”。看到患者的妈妈伤心得哭成一团,蜷缩在病房门口,我走过去,把她扶到隔壁病房,详细询问了事情的原由。从她妈妈那里得知,这个女孩是独生女,年初辍学,背着父母取走了家里积攒的10万元存款,办理了劳务出国,父母知道后,看木已成舟,也只好答应她,但国外的生活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美好,由于环境陌生,语言不通,工作辛苦,这个从小被娇惯的孩子,远离父母百般的呵护,不到1个月就无法忍受艰辛的打工生活和对父母的思念,跑了回来。白白花掉了家中的积蓄,自知无脸面对父母,产生了寻死的念头。了解到这一切后,我深知,只有打开她的心结,才能治好她的病。

第二天一早,她的情绪稍有稳定,可面对母亲的劝说,她无动于衷,母亲端来的热粥,也一口不吃。我走到床旁,看到她颈上戴一个玉制的小羊项链,她问她“你属羊吗?”她说“是。”“是谁送的?这么漂亮!”她说;她不语。她说“我儿子也属羊,今年4岁了,她很爱他,虽然有时会惹她生气,但这份爱、这份亲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你看你的妈妈彻夜守在你的床旁,如果没有你,让她怎么活呀?你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你妈妈也需要你的照顾和陪伴。”慢慢地她看到她眼中的泪水和低声的啜泣,和着母亲的哽咽,汇成了一曲亲情交响曲。

在她住院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也成了好姐妹,常常说些知心话,看到她重新找到了快乐和生活的信心,我的心里也无比喜悦。一个月后来复查时,再次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她。她告诉我,出院后她重新回到了学校。并且说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母亲说她经历这一次,变得懂事了,学会关心人了。

新年时,我收到她的一则短信:你是白衣天使,是爱的使者,是你鼓起了我生活的勇气,让我重新勾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每一句温暖的语言,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个娴熟的操作,每一番贴心的交流,一颦一笑„„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需要不断提高,护士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了让自己能够全面发展,我不断地从相关书籍、资料中填补理论知识,并将工作体会及积累的经验、技巧投稿《小儿急救医学》、《肺科杂志》、《当代护士》并发表。在技术操作中也狠抓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为了尽快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技术。我曾几次在自己的足背毛细血管处练习穿刺,并掌握了更好的留置套管针的封管技巧,使得留置套管针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我个人也于当年的留置套管针全院技术练兵中夺得第一名。

近二年,我科室人员一直紧缺,病人还逐渐增多,科室护士工作强度大,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护理工作。

第5篇:

上一篇:事件调查与处理报告下一篇:党校考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