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两大战略的协调发展,是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省是人口和农业大省,在全国的城乡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因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现有研究,首先,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概念,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耦合协调理论为依据,深入剖析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机理;其次,在对研究区域概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2010-2020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2010-2020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且整体上新型城镇化系统的增长速度优于乡村振兴系统的增长速度。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不均衡发展。(2)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均值来看,其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基本协调-中等协调四个阶段,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水平普遍较高,河南南部和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断减少。(3)从耦合协调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城市燃气普及率、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和城镇人口占比是对河南省整体耦合协调关联程度最大的三个新型城镇化因素,电视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和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的村卫生室的个数是对河南省整体耦合协调关联程度最大的三个乡村振兴因素。(4)在未来5年,从均值来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将不断上升,其耦合协调等级将由中等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从各地区来看,个别地区的发展仍较为缓慢,比如平顶山、三门峡和信阳。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进耦合协调发展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乡村振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

2.2.3 耦合协调理论

2.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机理

2.3.1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2.3.2 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2.3.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区位及行政区划

3.2 人口发展状况

3.3 经济发展状况

3.4 社会发展状况

3.5 农业发展状况

4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数据来源

4.3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

4.3.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3.2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

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1.2 灰色关联度模型

5.1.3 灰色预测GM(1,1)模型

5.2 耦合协调度分析

5.2.1 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特征

5.2.2 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特征

5.3 耦合协调灰色关联度分析

5.3.1 新型城镇化指标对耦合协调关联程度分析

5.3.2 乡村振兴指标对耦合协调关联程度分析

5.4 耦合协调度灰色预测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林业经济发展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