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数学分合式

2023-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教孩子数学分合式

如何教孩子学习数学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当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就要严格要求,做到规范。如当孩子能玩玩具或看儿童书籍时,教育孩子要爱护自己的玩具和书籍,每次玩过或看完后一定要让孩子整理好,放回原处。笔者作过统计,约有45%的学生不爱护书籍,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本及学习用具。当孩子第一次拿笔写字时,就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握笔方法及写字姿势,否则,习惯成自然,到上小学了,老师也很难纠正。笔者也作过统计,约有60%的学生握笔不正确。

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做作业。否则会造成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思想开小差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不能只让孩子学习,任何别的事全由父母包办,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能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

二、培养孩子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他能思考问题。苹果成熟了掉到地上,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现象,而牛顿在想:苹果为什么要掉到地上,不飞起来呢?他发现有重力的作用,那这重力是谁给的呢?因为有这一层层问题的思考,所以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小孩子没被世俗束缚,好奇性强,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这时做父母的要耐心解释,引导孩子思考,有些浅近的问题,可以叫孩子再想一想。当提出的某些问题连父母也回答不上来时,如头上长有几根头发,这河塘里有几尾鱼等。你可以说,这些问题在书本上可以找到,等你掌握了知识就能解决。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哄骗孩子,更不能责骂孩子:连大人也不知道的问题,问什么!烦死了!这样为挫伤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刚萌发的活跃思维会因受父母的责骂而受压抑。

三、怎样辅导孩子学数学

给孩子辅导数学,不像在学校,受场地及人数限制,可以灵活多变,不只是在家里坐在凳子上辅导,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能找到数学问题的就提出让他去想;不只是讲书本的知识,还要把实际问题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让他思考;不只是动笔计算,还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剪得3 个角时,这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如图,与孩子一起走路时,本该从A到B,B到C的道路上走,可孩子偏从花坛中从E到F穿过。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孩子说:近!你怎么知道就近呢?要孩子回家动手画出图形,量一量,并比较EB+BF与的长度与EF的长度的大小。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做几次,让孩子领悟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等三边”。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

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总之,孩子良好的学习素质一半来自家长的熏陶。给孩子提问题,也要讲究方法,让孩子积极地想,愉快地做,能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京翰教育·罗老师

第2篇:幼儿蒙氏数学如何教孩子学数学

相信很多家长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左边放两个核桃,告诉宝宝:“这是2!”右边放三个核桃并告诉宝宝:“这是3!”,然后再合在一起并告诉宝宝:“这就是2+3=5!”,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它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了“2+3=5”的数学含义,幼儿蒙氏数学就是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来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只不过它的课程设计更加系统,游戏更加巧妙!

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她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她提出的“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她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地玩教具时即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这些都是在传统数学的学习中经过大量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技能,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将体现出爆发性的学习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数学学习存在敏感期,3岁~7岁是孩子数学学习的敏感期,如果错失时机,则将来需要几倍的工夫来弥补。蒙氏教育法抓住敏感期,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获得

十、百、千加减运算能力,初步了解乘除法运算,入学后学习数学如虎添翼。

蒙氏教育法的奥妙: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实物化”,用高效的教具操作、验证,产生爆发性的学习成果。

幼儿蒙氏数学教学法简介

蒙氏教学法的全称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

(一) 蒙氏教学的目的:

1、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孩子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相信各位家长也会有同感。

2、培养一代新人类的种子。新人类种子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层含义她认为人类要爱好和平,建构和谐的社会,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小做起。这与她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背景有关,在今天也同样与我们国家提出的“建构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是相吻合的。第二层含义是她认为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哪个岗位的工作,都要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幼儿教育就是为将来的高素质公民做准备。

(二) 蒙氏教学法的特色。

1、蒙台梭利发现了儿童的本性,改变了人们对儿童的看法。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

(1)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

儿童一出生就有心理活动,而且6岁之前儿童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容易吸收周围的刺激,她称之为“吸收的大脑”,具备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摸觉这五种感官的能力,并且由无意识地吸收逐渐过渡到有意识地吸收。

(2)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例如:1—2岁时走路敏感期;1岁半—4岁手的敏感期。另外还有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

(3)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需要。

如:哭;手和脚地运动。这些需求带来了独立能力的形成。

(4)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个体差异)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每个婴儿都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所以你千万不要把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放在一起相互攀比,因为每个孩子各有所长,你比来比去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自信。

以上的四点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成人应该遵循幼儿的这些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活动。

2、蒙台梭利重新认定了教育的本质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不是成人教育儿童,成人任务是协助儿童成长。儿童要处在主体位置,要处在自由、自主、活动的地位。是积极、主动的活动者,是自由的,当然她指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但是规则也要以儿童的需要为主,不是以成人的需要为主,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太吵或者太烦,而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这不符合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生性就是好动的。但是我们大人也不能因为要给孩子自由就对他们放任自流,以至于造成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者影响到其他人的活动,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和他们一起来制定出既不妨碍别人又能使自己自由活动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有规则的自由。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不是小大人。成人应该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自我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抹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成人要学会征求儿童的意见,要会观察儿童,不要影响儿童,当儿童求助时要迅速地出现在儿童的面前。所以在座的各位家长不要认为你是家长就有权力支配孩子的一切,孩子也是有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你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我们教师也一样,在蒙氏活动中我们允许孩子自由选择、独立活动,他们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来工作,在反复的操作中获得发展。这也是蒙氏教学活动区别与其他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是说今天老师教一个内容,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在同一时间段内学会,我们允许有一些反应不快,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在以后的活动中通过操作自己再慢慢地消化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和活动的自由,教师的作用就是示范给孩子们看教具的操作方法。当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去做一些指导,比如说当孩子拿到一样新的教具,他不知道该怎样操作,这时你可以去帮助他。还有当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地去鼓励他、帮助他。其余的时间,教师会站在一个不起眼的、不影响孩子的地方,观察孩子在操作中的表现,作好观察记录,然后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孩子的发展提供新的教具,促进孩子进一步的发展。譬如哪些材料孩子很喜欢也掌握得比较好,可以再增加一些难度来激发孩子再次挑战的兴趣,哪些材料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要即使撤走。所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蒙氏活动,因为他们不太受到大人的约束,气氛比较轻松和谐,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幼儿蒙氏数学教师如何给儿童授课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在进行这样一种细致的工作时,需要有高度的艺术,要把握实际和恰到好处,不致造成干扰和偏差。孩子们的心灵正在充分发展,他们的生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只能是帮助他们。 ——玛利亚·蒙特梭利

我们若能在学校或者幼儿园推行自由制度,孩子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现他们的个性和爱好。因为孩子们开始最需要的是自由,(自由不是放任)。上课要简单,明了和客观,由于上课是针对个体而言,因此,“简单”必须是给学生上课的首要特征。“让你说的每句话都要算数”我们越是少说废话,那么我们上课就越是精彩。蒙氏教师在准备上课的时候,他应该特别注意考虑和衡量他说的每句话是否有价值。另一个要注意上课要“明了”教师必须要免去那些不合事实的内容,注意在讲课时掌握分寸,不要得意忘形。因此,教师在选用词语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简单易懂,符合事实。第三个特点是“客观”蒙氏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将自身的个性收敛起来。教师应当认识到,简练易懂的授课内容就是对客观对象的解释以及怎样让孩子使用的说明。

蒙氏教师上课的时候,其授课的基本指导方法必须是观察法,其中包括教具的操作,作业的指导还要让孩子得到并了解自由的概念。观察孩子是否对上的课感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时间能保持多久。尤其是在孩子操作教具的过程中,蒙氏教师一定不要去打扰他们,不要把自己操作的习惯强加给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的努力变的不自然,不真实。要心里清楚:我们是在教孩子,不是在养宠物。“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忘记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快乐,给他们正确的指引”!所有教具都要让每一个孩子亲手操作,从操作实物开始,在又实物过度到抽象数字和图形。同时融入一些和你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一样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就避免了学习数学的枯燥,达到快乐教学以及寓教与乐的目的。蒙特梭利的教具非常丰富, 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让孩子自己操作教具,让孩子通过尝试错误,既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到自我提高。通过数学训练,孩子可以识别不同的数字符号、识别数量,发现数字和数量之间的联系。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学的方法就是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让孩子在亲手操作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再自然而然的过度到抽象。蒙氏教学注重孩子心智方面的教育。心智就是心灵和智慧一起发展。让孩子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以符号为主的学习转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幼儿蒙氏数学—是对孩子进行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重视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孩子喜欢数学不怕数学的习性,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如果蒙氏教师用这种方法触摸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灵,那他(她)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天使,能够唤醒和激发孩子的旺盛的生命。他(她)可以占据每个学生的心灵,他(她)的一个手势,一句话都足以影响他们。每个蒙氏班的学生都会表现得生动活泼,喜欢你,服从你,熟悉你。将会有那么一天蒙氏教师会惊奇的 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对他(她)亲切而友好。一旦看到你的手势,孩子们都会情愿而热心地去做,因为你(蒙氏教师)使他们充满活力! 这篇文章也适合蒙氏阅读,蒙氏日常生活,蒙氏科学文化,蒙氏感官教育的老师!

蒙氏教育法风靡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先进教育法

幼儿蒙氏数学的主要特色:提供大量操作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蒙氏教育法抓住敏感期,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获得

十、百、千加减运算能力,初步了解乘除法运算,入学和后学习如虎添翼。

幼儿学习数学应该具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是数学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是为了学会思维,是为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建立自信心。帮助幼儿避免在没有进入小学正规学习之前就得“数学恐惧症”。

一个真正受过蒙氏教育的人,即使在结束蒙氏课程之后很久,仍能持续不断的学习。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鉴别、发现、寻找、筛选一小批“超常儿童”,只希望在通往智慧巅峰的旅途上,为每一个孩子搭建符合自身理想发展的阶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自己的起点出发,一步一个阶梯地发展能力、提升智力,塑造人格,并促使家长逐步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好教育者。

幼儿蒙氏数学课程特色

1. 拓展知识的同时,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2. 提供丰富的材料,在操作探索中学习。 3. 注重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 4. 紧贴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教 具:与学具一一对应,将学具放大4倍,方便教师教学中操作演示。教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物化”,根据数学目标精心设计,涉及到幼儿数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既有选自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中最精华的教具,又有结合国内外最新信息改造创新的教具,非常适合现代幼儿的数学学习。

学 具:是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操作探索的重要材料。学具运用刀模,经过卡型,幼儿用手轻轻一顶,就能轻松取出学具各构件,可将各构件自由进行摆弄、组合、拼搭。学具与学具之间以及同种学具的不同组之间难道逐层递增,有很强的功能性、操作性和系统性。

操作册:供教师指导幼儿在园内活动中使用,可以分组完成,也可放在活动区域角中完成。活动形式多样,有连线、涂色、剪裁、粘贴等;活动内容丰富,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将丰富的数学因素注入情景之中。通过操作,幼儿的直接经验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

作业纸:是家庭中亲子共学的材料,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进度,也可让教师对家庭活动作评价,实现了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开展数学活动,提示家长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3篇:如何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数学

注意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为此,父母必须抽出时间来,具体可以对孩子引导、进行预习和总结的方式进行。

第4篇:如何教孩子写作文

听到太多的抱怨,全是因为孩子的作文。有叫孩子听写的,有干脆拿来自己写的,越俎代庖,还得童言童语,那叫一个辛苦。为解救天下父母,我来教几招,你回去试试? 孩子要会写文章,先得学会叙述。连一件事情都说不全,如何能写得了那狗屁教师要求的800字? 要想孩子会叙述,家长先要做示范。好多家长只在和孩子一起写作文时,才会叙述事情,平时根本就是直奔结论。

给家长布置第一个作业:每天至少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而且要绘声绘色。

不要叫,不一定非得是格林童话、安徒生,只要是你身边发生的事就行,但得详细说,不是完成任务式的,是生动形象的。

——宝宝,老妈早上送你上学回来,走到小区门外时,呀,天灰蒙蒙的,细细的雨密密地下下来,老妈头上都是小小的水珠,象戴了很多珍珠呢。马路上都湿了,有的地方还积了水,踩上去 “啪啪啪”的。老妈走到一条沟边上,想跨过去,哪知道脚落下去的地方有块橘子皮,脚站不稳了,啊呀呀,连摇五下手臂都没站住,就听见“叭踏”一声,你猜怎么了? ——哈哈哈,妈妈摔倒了!!

——妈妈摔了个四仰八叉,半天起不来呢!

平时你一定这样说:妈妈今天摔了一跤。数一数,才几个字?再到上面数一下,是几个?而且你那样说,根本就没让孩子参与的意思,小孩子才聪明,知道你没拿他当个人呢,他以后就没自信在你面前说事情。你详细地说的好处至少有两个:第一,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会在脑子里演义你说的情景,对不对得上号没关系,只要他入情入景就好;第二,他感受到你的重视,他以后会更多更积极地参与。

好了,下面是第二个作业:引导孩子完整叙述。

不能光你讲,也得让孩子讲。 每个家长都会问孩子在学校的事,但都是让孩子做是非题或者选择题,孩子还没开始叙述,就被你生生地封杀了。

——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热切拉扯着妈妈的衣服)

——说吧,快说,妈妈正干事呢。(正眼也不看)

——妈妈,今天小明和小杰打架了。

——啊?有没有打你啊?(有,没有)

——没有。

——老师知道了吗?(知道,不知道)

——知道了。

——小朋友打架对不对啊?(对,不对)

——不对。

——你不要去打噢!

——嗯。

——下次有小朋友打你,你就去告诉老师。

——(无语)

——妈妈说的听见了吗?有没有听见啊?

——听见了~(转身跑掉了。)

——这孩子,唉~(无限惆怅状)

你是不是这样问的?多无趣啊,老师一定已经教育过一通了,你又来,烦不烦呢?久而久之,小孩就懒得和你说事了,活活憋死你。

——妈妈,今天小明和小杰打架了。

——是吗,快说给妈妈听听(放下手里的活,至少,边干活边正视着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事啊?(记述文六要素之发生时间——要让孩子准确说出上午、第几节课等)

——在什么地方吵起来的啊?(六要素之发生地点——准确说出具体地点及特征) ——怎么就会吵起来呢?(六要素之事情的起因)

——后来呢?(六要素之事情的经过。注意了,这个是重点,一定让孩子讲得绘声绘色,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动作、情态及双方的情绪反应等。多用象声词、形容词。当然要注意别将严肃的事情演示得太过轻松滑稽。) 比如:你是怎么看出小明的拳头很有力?(看到小明的脸憋得红红的诸如此类)小杰被打的地方怎么样了?小杰哭的声音有多大啊?

——六要素之事情的结果,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会问了吧?总之,整个过程要全心全意,并且愉快自然,让孩子非常愿意告诉你事情。其实,只要你会全心参与孩子的话题,他是很愿意什么都告诉你的。

你经常这样提问,孩子就会在观看事情发生时注意那些你会问的东西(记叙要素),你愿意和他分享过程,他就会绘声绘色。好了,完整有了,生动也有了,只要给他一件事情,400~500百字应该没问题了。

现在,进入第三个步骤:让孩子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叙述。

平板记叙,就只停留在记流水账的阶段,在记叙事件中,只要遇到能感受的事,就得设法调动所有的感官,让孩子体会各种感觉器官带来的不同感受及它们之间融合后的奇妙和哲理。

端上一碟菜,招呼孩子:

——闭上眼睛,用鼻子闻闻,说出菜里都有哪些气味?(酱、葱、蒜、菜香、酒、糖等) ——看看有几种色彩?看到颜色好看的菜,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嘴里会有口水、肚子会更饿等)

——尝一尝,细细感觉,说一下嘴里的各种感觉。(咸淡软硬等)

父母再讲一下整个烧制过程,重点介绍各种用料对最后结果的作用。

再来,让孩子一起帮你挑衣服。

——颜色、款式、质地、价位、年龄、适合穿着的场合等等。

生活中随时随处随事都可以对孩子进行训练。要注意,所有的活动都是互动,是互相补充,涉及的方面越多越好,角度越新奇越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业:培养孩子有自己的观点。

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生硬地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所用的手段则是直接将大人们的看法、观点强加给孩子,只要孩子有不同于你的东西,一概否定。家庭、学校、社会统统都是这样。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社区会议,内容是社区工作者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那一个下午,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深深地为自己曾经是语文教师而感到耻辱。如果不是会后有五十元钱可以领,我一定当场就自杀(哈哈,钱的力量可见一斑。)

汇报工作的十来个社区工作者,个个都准备了两到四页稿子,清一色的以“在党的几届几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三个代表······”开头,一路口号下来,你看到的是一个宣读着的躯壳。更甚的是有一个从一月份请产假到十一月份才上班的副主任,也能读出三张纸的报告。

我做初中语文教师时,最痛苦的事就是挑灯批改作文。字是雕龙画凤的,句子是狗屁不通的,读到最后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人说最会得精神病的人群是精神病医生,我想不用多久,我一定发疯。所以痛下决心,动脑筋解放自己。

我带孩子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回来下达指令:用最少的字,写下看后的感觉。(很愉快的一件事,如果让他们写800字,那就前功尽弃了。)孩子们特别高兴,调皮的几个还在算计着用一个字来交差,哈哈,没事,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部电影,想自杀的是那个导演。

作文很快都交上来了,最老实的用了一百多个字,最多是用四个字、两个字的,观感五花八门。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

孩子们的观点目前停留在完成作文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观点。

作文讲评课上,我读了所有同学的作文(让他们知道别人的想法,产生好奇),接着下一道死命令:列出十个场景来说明你的观点。可以讨论,相同观点可以合作。写不出的,扫地。全写出了,老师扫地。

为了能看到我扫地,这些小兔崽子那个兴奋啊。最后自然是我扫地啦。

孩子的记忆力惊人的好,电影细节被扫荡得极尽极致。我将所有贴到后面墙报上,并明确表露对那些提出新奇哪怕是出格的观点的学生的欣赏。

至今,我有童心,我有很“前位”、很“出格”的想法,都得感谢孩子们。

只要是孩子自己的感觉,什么样的都是对的。因为那是他的认识,即使非常不合适,也不用当场予以否定,要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认识。如果能再引导他寻找到一定的依据来支持这些感觉,给他一个轻松的氛围自主表达,并给予鼓励,久了,孩子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点,不会人云亦云。

父母不能居高临下,不能强制灌输,对不同观点,多用辩论的方法,因为人在辩论时思维最为活跃。周边所有的事,都可以信手拿来。

辩论切忌论输赢。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同观点的存在才是正常,我们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上帝让我们长得各不相同,就是告诉我们,有个性是人类生存的特点(近亲就会畸形)。别让孩子因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一样,就激动、愤怒、失落。多鼓励孩子,他不会因为你的骂骂咧咧而改掉缺点,但他会因为你的信任而建全优点。

老板,是有自己想法,并可以要求别人去实施这些想法的人。打工的,都是用自己的精力去实现别人想法的人,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为了完善别人的事业。你如想要孩子成才,现在就开始培训他吧。

一篇能完整叙事、内容生动、多角度表达、有自己观点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能写出这样文章来了的孩子,就能成就有生活、有乐趣、有内涵、有个性的幸福人生。

祝你的孩子在新年里有新的成就!

第5篇: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

主持人语: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感受到家人们对他的完全接纳。这种感觉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并在这种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学会接纳他人,融入集体生活。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需要给他一片接纳与包容的天空,但又不能松开手中那根“牵引与归正的丝线”。因为接纳不代表纵容溺爱,更不代表对孩子的错误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如何张弛有度,平衡爱与管教?如何在责备孩子时仍带着深深的接纳?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先天特质或不足之处?如何教孩子接纳他人,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接纳,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功课。

跟孩子“非暴力沟通”

(周先生,40岁,企业管理人员)

我所在的公司从去年起转型改组,其间我们进行了“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培训教材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一书。

随后,我把“非暴力沟通”的技巧用到了对儿子周一的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儿子学会了如何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这个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任何时候,无论孩子做了、说了什么,家长都要先与他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连接”,观察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

儿子4岁的时候,有段时间爱说脏话,屡禁不止。我认为,脏话是“表象”,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是“根源”。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他:“你说脏话,是不是因为觉得很搞笑、很有能耐,能让妈妈气得跳起来?让我们关注你?”

儿子得意地说:“嗯!我的嘴巴可有魔力了!”然后随口就说了一句脏话。

我推测周一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说脏话是他探索话语力量的一种方式。故此,我们不再对他的脏话大惊小怪,而是正面引导――妻子教他朗读儿歌和唐诗,送他去少年宫参加“小小演说家”的比赛。我们收看《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还每周举行一次家庭演讲比赛。在体会到“优雅的语言也可以充满魔力”之后,周一觉得说脏话没劲了。

其次,先说出你的感受,再用正向的、可操作性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上的具体请求。

家人们习惯于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来教周一,结果却事与愿违。比如妻子说:“不要在沙发上吃掉渣的食物!”周一就拎着薯片到床上去吃。妻子再说:“把床单搞脏了,我会罚你面壁!”周一跳下床,故意用脏兮兮的手去摸墙纸。妻子被气得火冒三丈,吼他“好邋遢”“太懒了”……我劝妻子冷静,并问她:“你这会儿是不是感觉不太好?”她说:“我感觉这孩子做得不对。”我说:“不要评价对错,先告诉我你的感觉和需要。”妻子努力体会了一下,说:“就像看到土匪打劫过的情境一样,我焦虑、火大、无助……我需要家里有秩序、有美感,不要破坏我的劳动成果!”

我将妻子的需求和感受“翻译”成孩子的语言告诉周一。当他又想带脏兮兮的玩具上床时,我说:“你这样做的话,妈妈感觉很难受,好像细菌爬满了她的床,要咬她。”周一说:“没事儿,过会儿她就不难受了。”

我继续说:“你是不是需要一个放玩具的地方?妈妈则需要家里整洁干净。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你俩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从我真诚的态度中,周一感受到我不是“帮助妈妈反对他”,而是“重视每位家人的需要”。他收起叛逆作对的态度,开始想办法。最后,他极有创意地想出一个双赢的办法――将玩具放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再把盒子放在枕头边。

在我的双向沟通以及示范帮助下,妻子与周一谈话的方式逐渐改变。她努力不在恶劣情绪中吼孩子,而是用理性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使用正向性、细节性、可操作性的语言。她不再说“把房间搞干净”,而是说“我需要你在3分钟之内,把脏衣服放进卫生间的洗衣篮,把果皮包装袋丢进垃圾桶,把盘子放回厨房”。

再次,训练孩子去观察,而非去论断,从而接纳他人,也为他人所接纳。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说:“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仔细想来,我们大脑中出现的绝大多数话语都是评论和判断,孩子们更是如此。

据周一说,他幼儿园里的孩子分为“好孩子”的大部队和“坏孩子”的散兵游勇。为训练他具有接纳性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当他说某某是坏孩子,被其他孩子孤立拒绝时,我常问:“他做了什么事?你观察到了什么?”周一回答不上来,只说:“大家都这么说。”

我就告诉他:“不要随便说某某是坏人,《圣经》上说,你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至于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你可以先观察再下结论!”

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将小朋友们分成几个组做手工,任命周一为组长。一个叫陈磊的小孩因为搞破坏被排挤,大家都让周一“开除”他。对于这种另类的孩子,周一已经知道先观察,再接纳(至少不去歧视)。

我建议他:“观察要仔细,要发现他搞破坏的原因:有人的眼神让他感觉不舒服?不想待在这个组?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还是想得到大家的重视?……每当我公司里的员工搞破坏时,我都会在仔细观察、倾听他的需要之后再作判断。因为人都是在感到被重视、被接纳的时候才会改变。”

周一试着跟陈磊沟通,虽然他讲话有点词不达意,但对方感受到了他的尊重与接纳。正如我所预料的,陈磊是因为觉得大家都要改变他,所以他偏不改变、偏要捣乱给人看。周一后来发现陈磊身上有很多优点,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大人用管理学的技巧来进行沟通,将他们当作员工一样来尊重、理解、接纳,孩子就会寻找更有效、更双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接纳他人的需要。

不喜欢自己的小男孩

(文女士,33岁,绘本馆老师)

我儿子从小就脾气大,如果尿布湿了,或是奶嘴不对位,他都会歇斯底里地哭很久。上幼儿园后,他常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渐渐地他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接纳自己的纠结心理,连老师都看出来了,评价他:“占有欲、领导欲很强,就是脾气有点急,难免伤人。他事后会主动认错,也很愿意帮助人,但总会失去友谊。”

当小朋友离他而去,不愿跟他玩时,他伤心地问我:“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我为什么不好呢?”

我也是一个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常常讨厌自己的脾气。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儿子那种“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就伤害到身边人”的事后懊恼。见他一本正经地“自责”与“忏悔”,我顿感无力。事实上,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情绪化地发飙,经常在恼怒中乱骂老公和儿子,事后又道歉,不久之后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他们。儿子的问题如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需要改变与成长。

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他一起面对“自我接纳”的深刻问题?后来我从弗洛伦丝?塞沃斯著的《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一书中得到启发。

这是一个关于小恐龙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小恐龙为啥哭啊,因为他把所有的朋友都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他不想这样,可他每次都忍不住!”

儿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处于情感敏感期的他,认为小恐龙的孤独就是自己的痛苦――“忍不住!忍不住!就是忍不住去伤害自己在乎的人!甚至把人家吃下去!”

小老鼠莫罗来跟小恐龙做朋友,他说自己会念口诀,让自己的肉变味道从而不被吃掉。莫罗还打算烤蛋糕给小恐龙吃,让他改掉吃朋友的坏习惯……

可是,蛋糕烤得太慢了,小恐龙等不及,一口把莫罗吞了下去。还好,莫罗念了口诀,变得太难吃,又被小恐龙吐了出来。

莫罗没生气,反而好好地跟小恐龙沟通,他故意延长烤蛋糕的时间,训练小恐龙的忍耐力……最终,小恐龙被“无条件的接纳”所征服,学做蛋糕跟莫罗分享,从那以后再也不吃朋友了。

这个故事完全反映了儿子的内心!作者了解人性中“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的弱点。他塑造的小老鼠充满同理心,从来不说教;他发现问题源于莫罗“肚子饿”和“耐性差”,就从源头着手来解决问题!“肚子饿”通过传授做蛋糕的技术来解决;“耐性差”需用理性克制、循序渐进的训练来解决。

回想当初儿子每每因为与小朋友争执而“发飙”时,我的反应都是用很凶的方式制止他、提醒他、责备他……他事后平静、自责痛苦的时候,我又不太懂得安慰,而是用说教的方式控告、揭发他,希望他汲取教训。我这种错误的方式,源于“怕丢脸、怕人家说我们没家教”的心理,却导致儿子越来越不接纳自己。

所以,我需要向故事中的小老鼠学习。作为家长,我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再将亲人当出气筒。作为孩子的朋友,我要改变教育方式,避免说教。

当儿子再跟人起冲突时,我温柔而坚定地将他带回家,抱入一个房间,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发脾气,但是你要像绘本中的小恐龙一样学习忍耐,安静30分钟之后,你才能回到小伙伴中去。”

儿子生气地哭闹时,我就像小老鼠莫罗那样,一边做自己该做的事一边安静地陪着他,即使他又打又撞、说狠话,我也保持克制,丝毫不妥协。

渐渐地,儿子就像绘本中的“小恐龙发现小老鼠不好吃”一样,发现无理取闹的味道一点都不好,任性发飙也越来越让他难受。他开始调整,反思一会儿之后,安静下来,独自玩会儿玩具……不到半小时,他就能恢复心态,高高兴兴地去赔礼道歉,再次融入小朋友之中。

形形色色的“缺乏自制和忍耐”的问题,我都如法炮制,如限制吃糖、不许懒床、按时睡觉等问题,我都像小老鼠莫罗对待恐龙一样态度坚定、口气柔和、界限清晰、步骤明确,哪怕被他冲撞,仍无条件地接纳他。幼儿园老师也用相同的办法对待他,效果很好。我还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在歌唱、弹琴等方面的特长。

一段时间后,儿子比较能接纳自己了。他在忍不住又做错事、得到当事人和家长们原谅之后,会喃喃自语:“我认错了,爸爸妈妈仍然爱我。”他也渐渐学会了接纳身边的人。当小朋友被孤立时,他主动跟人家玩,还安慰人家:“你做小恐龙,我做小老鼠莫罗,我会帮助你受欢迎的!”

如今,儿子尽管依旧急脾气、爱发火,但伴随着我的改变与成长,他感受到了接纳,也表达出了接纳。我相信,他性格中的极端负面之处会渐渐改善。

重视幼儿“接纳”的功课

(周女士,幼儿园高级教师)

幼儿园的孩子们经常玩“比一比”的游戏:谁的玩具多、谁的头发长、谁的裙子漂亮、谁得的奖励多、谁的妈妈更年轻……有些孩子为获胜而吹牛,有些孩子因自卑而敏感,有些孩子对输赢无所谓,有些孩子不卑不亢,接纳每个人的特殊之处。

这些现象反映出孩子的天性,也反映出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孩子既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又需要管教、训练与引导。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平衡呢?

第一,管教前要与孩子“共情”,听清孩子的话外音,探索孩子的内在需求。

要让孩子深深感到被接纳,家长只要认真听“他所说出的话语”和“他没说出的需求”就行了。只要做到这两点,无论你的管教、责备如何严厉,孩子都会知道你在乎他、理解他,是为他好。

案例中周先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愿听”和“会听”。这种最不花钱的方法简单易行,却最能让孩子感到被接纳、被珍视。我最欣赏他“训练孩子去观察,而非去论断”的做法。这既能培养孩子有个性、会思考、不人云亦云,又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何了解并接纳别人的需求,想出共赢的办法。

第二,管教要做到“对事不对人”,管教之后要重申“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不少家长管教孩子时会说:“再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你照我说的做,妈妈才爱你!”……这些将接纳与孩子的表现挂钩的话语非常不妥。

更有杀伤力的是,父母在管教之后把孩子晾一边,冷言冷语,讽刺挖苦,故意装出不再爱他的样子。然而,幼儿没有“事情会过去”的概念,如果他觉得父母现在不爱自己,那就是永远就不可能再爱自己了。这种想法对大人来说是可笑的,但对孩子来说是锥心刺骨般真实的恐惧。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管教后跟孩子讲清楚:“爸爸妈妈不喜欢你的某种坏行为(讲得越具体越好),但永远喜欢你。”“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永远爱你。”

第三,教孩子直视自己的弱点、特点,发挥自己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不相同,从外表看,有的皮肤黑,有的个子矮,有的招风耳,有的大兔牙;从性格看,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胆小内向,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多愁善感……这些外在和内在的特点,都需要家长智慧地引导孩子去面对,而非逃避。

案例中的文女士没有回避儿子“脾气大”的缺点。她用小恐龙的故事告诉孩子,生气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因生气而打人、伤害人、搅扰周围环境则是不对的。她用“改掉情绪化的发飙”的做法来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在被接纳中体会到任性、发飙的不良感受。她还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将自己的长处去比较他人的短处。

我觉得,能教孩子跟自己的“负面情绪、与众不同、弱点缺点”好好相处的家长,本身就是处理自己情绪的大师。他们培养的孩子能够接纳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长大后能够接纳他人、热爱生命,把包容与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个人。

〔编辑:冯士军〕

第6篇:我如何教孩子写作文

我如何教小学生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各种作文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通过学习作文的教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本人现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静下来心读书

现在老师,一改学生作文就说学生作文空、大、假,语言平淡,还说什么没有联系现实生活。想一想,孩子们从周一到周五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生活不可能每天有精彩事件发生,可以说比较单调,周末又被各种补习填满,哪有时间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即使旅游,也只是看了后发出一声赞叹:美!无聊!也没有办法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根本原因是什么?本人认为,是文字信息输入的太少,由于储存的文字太少,根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真切感受付诸笔端,变成文字,更别说是流畅的作文了。

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1.低年级“一起读一本书”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的限制,无法进行阅读,我就利用晨会或者午会的时间,“一起读一本书”,我会挑选一些故事性强的书籍,一二年级能听懂的故事,如《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绿野仙踪》等,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讲完一小部分,我还适当提些问题,不要求一个个回答,只需要大家一起说。

等课下,我发现孩子们都争着翻图书角的书,即使看不懂,也会一页一页看过去。而且充满了渴望。特别是认识一些字后,会用小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故事,每到借书时,都兴奋得不得了。也许不看,也许翻翻,但是,孩子们对书充满了好奇。这一点点好奇正是我所需要的,他们所需要的。有了好奇,上了三年级就可以引导他们自己看书了。

2.静心看书一节课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好,善于吸收的时期。于是,到了三年级,我经常把课堂时间拿出来带孩子们一起去图书馆选书,然后坐在班级安静地看书。

这样做看似耽误了课堂教学,反而帮助了课堂教学,学生喜欢看书了,必然自觉去读书,甚至有家长说很晚了叫孩子睡觉,孩子还偷偷地看书,不去睡觉。家长反而苦恼,请我叫孩子晚上早点睡觉。我听了心里乐啊。告诉家长看书是好事,但也提醒孩子要注意休息。

孩子中有几个被我培养成了小书迷。有一个孩子,一开始作文总是走题,经过几年的读书,他不仅能抓住题意,而且能用通顺、熟练、精确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写的一篇文章,我把放到我的QQ空间,有朋友说文笔老练,不像小孩子的手笔。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一点成果,因为有了充足的输入。输入得多了自然就流淌出来。

看书是其一,还要刺激他们吐出来。于是,我会利用专门的时间请孩子们写写诗,写写话,把自己随意想到的觉得有趣的有意义的话记下来。孩子们写下了不少有哲理的小诗,比如:

生命就像一卷卫生纸,用着用着就没了。(徐家淳) 我的鞋躺在墙角,像小小的船,等待起航。(蒋佳俊) 等等,读书的好处,在习作、练习、说话时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花时间陪孩子们读书,是一件值得我永远去做的事,是值得我花时间花心思 去做的。

二、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写诗

由于本人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现代诗歌,很喜欢读一读,写一写。我发现,孩子们不是很喜欢写长篇作文,而课后的一些练习写话,有的学生写来就像一首小诗。于是,我决定教孩子们写诗。

首先,拿来诗歌欣赏。《乡愁》、《面朝大海》、《错误》、《如果》等等,既有名家,也有孩子们写的小诗。我让学生先谈读诗后的感受,觉得喜欢哪首诗,为什么?陆人杰很积极,总能很新颖地谈想法,甚至还看着窗外的雨,自己写起诗来。徐梦琴很沉稳,文字都是经过推敲琢磨的。还有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孩子们都活跃起来, 都抢着发表看法。以至于一节课,没有完成我既定的任务,欣赏几首诗,并出示几句不完整的诗,让他们写完整。只能留到下节课了。

第2课时,我们先回顾第1课时,然后出示一首没有完成的诗,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写一写。例如:

门 诗人说 我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打开了 星辰把黑夜的门打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打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打开了 孩子们写得很认真,并立刻拿给我看,还读给大家听。

看着她们互相欣赏,赞叹的样子,我觉得我好像找到了一个练习写作的门路,我得坚持走下去。

为什么孩子们对写诗感兴趣? 1. 有成就感,我也可以是小诗人。

2. 和作业写话,层次上不同,在孩子们看来,这不是枯燥的作业,是一种个人的创作。

3. 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

4. 字数不多,发挥想象,想写什么写什么。自由,不像作文,受束缚。 后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写一首小诗,随便写什么,一句话也可以,但要有 水平。他们不负众望,都写得不错。可惜,我把他们写的弄丢了。后来写的,我都好好保留着。

三、自由创作

1.周记自由

我写周记比较自由,不要求字数、题目、文体,一句话也行一篇文章也行。但要有质量,让我们看了知道写了什么。

所以每次周记,我都以欣赏作品的心来对待。我可以看到诗歌,看到散文,看到故事。

2.课上自由

上课时,忽然外面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孩子们的注意力都不吸引到了窗外,我即使喝令他们不要看窗外,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静静地让他们看窗外。等雷声过后,大雨不再那么吸引他们了。我就会问:刚才的雨景如何?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看法。一般说得都很平常,我便会说出自己看雨的想法:“雨水顺着玻璃流淌,我生怕玻璃也随之融化了。”这一下,打开了他们的思维的闸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结合雨景喷涌而出:“透过清澈的玻璃,看雨中的世界,模模糊糊。”“雨后的天空与之前不一样了,被洗刷得很干净。”“雨水打在远出的屋顶上,升起迷迷蒙蒙的烟雾,几只麻雀在交谈着什么。”等等。

虽然,课文没有按照预期计划结束,但是,这突发的雨给了我们创作的契机激发了我们创作的欲望。我让学生立刻将自己的灵光一现记在书上。这样天长日久,有几个孩子还养成了记自己的想法的好习惯。

四、平时课堂教学适当拓展

教学《登泰山观日出》时,我也找来冯骥才的《挑山工》,拓展教学,并让学生画出挑山工登山路线。学生都认认真真的画,并做讲解。在教《奴隶英雄》时,让学生自己组合表演,学生很有兴趣,只要表演好了,自然是对文本了解了。学习《荷兰的花》,让学生画一画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并让他们自己写几句描写郁金香的句子。并教还学生做手抄报,将一周学习所得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反映出来。

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内容,适当的写写画画无形中也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时时处处都是教作文、学作文的课堂。

五、批改作文“不积极” 1.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

一般来说,作文要即使批改、反馈。我喜欢把作文收上来放几天,然后再发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再翻开来读一读,看看自己是不是记得当初写的作文。看了之后,对于自己写的作文有什么看法?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能不能读懂自己写的句子。有的孩子读了之后,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不知道到底在写什么什么了。”“我觉得句子读起来很不舒服。”挑自己毛病的很多,并且立刻动手去修改。

修改好了的同学,我鼓励他自己当众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请大家欣赏。有几个孩子很积极,拿着作文读给大家听,在读的过程中,还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有的是觉得用词不当,有的觉得句子不通顺„„边读边改的很多。在几个积极分子的带动下,大部分同学都想表现一番,有的读了几句就读不下去了,说自己写得太不通顺了,自己都读不通。 我便利用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写好作文,先自己放声读一读,边读边修改自己读不通的地方。如果有的地方不会修改可以向别人请教。 2.同学互相欣赏点评

等学生们修改的差不多了,我请大家自己找伙伴互相欣赏、评价。自己找的伙伴,作文水平都差不多,不会出现一个水平高要求高,把对方批得毫无信心,一个作文差,把对方夸赞得天花乱坠。

孩子们很积极,认真看对方的作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还不时发生争执,有的还跑过来问我,到底谁的想法更好,谁选择的词更恰当。我一一给以意见,或者请他旁边的同学给出意见。如果搭档间讨论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着手修改了。

有时,还请大家互换作文进行点评、修改。然后返回,自己再根据搭档的修改进行加工整理。 3.读给父母听

还有一种批改作文的方法是请家长参与,写好了作文,带回家,读给父母听,看看父母能不能听明白你想表达什么。再听取父母的意见给予修改。

我还讲了白居易写诗读给不识字的老人听,听取老人意见的故事。让孩子们不要因为父母不识字或者爷爷、奶奶不识字而觉得他们的意见不值得听取。

这样改作文,我轻松了,孩子们也学会了欣赏,家长也参与其中。何乐而不为?

六、增强学生的信心

我从一年级接手这个班。班级里有几个孩子,很胆小。从而在学习、运动会、学校的其他活动中都是缩在后面的。后来,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各有各的特长,于是,我创造机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了信心,从而不仅在特长上在学习上也有了信心。现在班级没有作业的现象。我觉得很欣慰。

1.有舞蹈才能的徐某

三年级时,音乐老师挑选了一部分学生排练球操表演,不仅要在崇明县表演,还要代表崇明参加市里的表演。

我们班一个姓徐的男孩被选中。但是这个孩子学习特别慢,就是背诵也比其他同学慢一两天。当时,我也比较纠结,我是班主任,即使我愿意让他参加,其他任课老师也会经常抱怨他成绩下降了许多,作业基本没有质量。怎么办? 于是,我找他聊天,问问他跳操排练累不累?他很开心地说不累,而且老师说他跳得最好了。看着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不忍心向他提及学习的事了。我摸摸他的脑袋,对他说:“好好跳吧,向音乐老师证明她没有看错你。”他也很懂事:“老师,我学习怎么办?”“你用心跳操,学习等你跳好后,我们帮你补补,相信你自己能赶上其他同学的。你这次机会来之不易,要珍惜哦。”

他不负音乐老师所望,跳得果然好。等一场表演结束,我发觉,这个孩子忽然长大了,学习主动起来,背书不再我去催促他,而是他来找我。第一天没有背熟,第二天一来学校就找我。还很抱歉的样子。

所以说,支持你的孩子做一件他想做的事吧,在这个付出努力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会学会主动,会将这份努力牵引到学习上来。

2.结巴的孩子可以做主持人了

林是一个有点口吃的孩子,因为这样,经常受到同学的嘲讽。那个孩子很愿意说话,但总是口吃,我于是基本每天都会请他读书给我们听。他一开始很不好意思,而且总是结结巴巴的,我告诉他,我相信你努力克制什么话想好了,看好了只读一遍,一定可以。

他来到我跟前读书,总是先酝酿一下,然后开口,如果读错了想重复,我就瞪着眼看着他,他连忙收声,接着读下文。我宁愿他读错也不要他重复。有一天,我请他读一段课文,读完后,同学们很安静,有个孩子举手说:“我觉得林进步了很多,他是今天读得最好的一个。”然后,孩子们都鼓起掌来。林很感动,眼睛里都有了泪水。

后来,我还推荐他做学校的小广播主持。他对朗读有了很高的兴趣,最主要是他改掉了口吃的毛病让我欣慰。

还有其他的例子,我就不多举了。

这几个孩子,将其他方面的信心迁移到作文上,徐可以写出文从字顺的话了,李的作文也不啰嗦了。虽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但是进步很大。

可以说,信心也是作文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培养信心很重要。 只要有心,随处都可以教作文,教学生自己学作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