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社会对汉语言专业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的高低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加强汉语言文学学生专业写作能力的途径。

第一篇: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个案,对其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2009至2013年应届生的就业状况,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存在校内签约率低、就业率较低、竞争力低等就业困境,并就此作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汉语言文学 就业困境

在理工类院校里,汉语言文学作为弱势学科,易被边缘化,其毕业生亦容易被忽视。本文拟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届-2013届)毕业去向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为例,来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考察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为改善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窘境作一个绵薄努力。

我们首先通过档案查询方式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学专业2009至2013年应届生进行了统计与核实;其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电话访问;再次,发放了问卷500份,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约422份,有效率为92.5%。综合以上工作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一些就业困局及其产生的缘由。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困境一般呈现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文科毕业生的校内签约率低

作为理工科院校,虽然校内招聘会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和就业层次高的特点,但是这些优势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言的。虽然校内招聘会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通常难以在校园招聘会上得到好的就业机会;毕竟,来此的招聘单位多以学校的强势、优势专业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文科生群体的求职需要。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失去了很多在校内招聘会就业的机会。

2.读研逐渐成为一个明智之选

在理工科院校读书的文科生,承受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与同校的理工科校友相比,还是跟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生较量,都常处于弱势。就业压力过大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文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之路,毕竟这是一条最直接有效的回避之法。通过考研,学习能力强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去到综合类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通过继续学习改变本科毕业难找工作的状况。但是考研率的增大,并不意味着读研率的提高。考研未果,再开始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导致就业前景出现不稳定因素。

3.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波动较大,且未来不明朗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09年的毕业生为基准,出国人数占8.81%,待就业人数占1.26%,就业人数占78%,升学人数占10.6%。其中毕业生选择就业比例较大,其次为读研学生。其他年份直接就业比例分别为10年76.87%,11年76.58%,12年80.78%,13年70.93%。平均就业率为76.618%,09年至11年相对平稳,保持在76%的就业率,而在12年上升4.2%后,迅速下降9.85%。鉴于就业率从趋于平稳至大幅度波动,语言文学专业应届生未来预期就业率难以预测。

4.文科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且专业不对口现象逐渐增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年毕业学生具体去向有:2.52%从事中初教育、10.06%升学、11.32%进入三资企业、3.774%进入其他事业单位、48.4%进入其他企业、0.63%从事科研助理、1.887%进入机关、3.774%进入国有企业、1.258%接受高等教育、4.40%进入地方基层项目、1.258%待就业、0.81%选择出国。由此看出,09年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较为对口。从5年的数据分析来看,09年至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平稳,变化不显著,但是从1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毕业生毕业去向出现多元化、复杂化以及非专业对口化现象;13年就业率更是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入私营企业学生受影响较大,但是进入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学生仍然平稳。

5.相比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出现竞争力低、工资低等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中,学生第一份工作地点几乎都在二三线城市,也有28%在一线城市,只有村官类型的在乡镇工作,基本无人在乡村工作。由此看来,在北京、上海类大城市找到工作对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而言并不容易。毕业生中,也不乏自己创业的学生。另外,薪资在2500-3500元占多数,另有一部分在3500-5500元区间,少数是2500元以下和5500元以上。在第一份工作中,薪资在5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或在一线城市,或是自己创业,拿低工资2500以下的基本处于实习阶段。说明理工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在就业之初就拿到较高水平的工资。

6.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性,理工类院校则呈稳定趋势

在问卷中,对毕业一年的学生,只有36%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一份工作,仍有64%学生坚持自己的工作。从毕业生对当下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来看,76%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0%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各占12%,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现工作的状态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情况,但也不失望。以上结果表明,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要求不高,缺乏信心。因此,当毕业生遇到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后,便会选择保持现状,不再跳槽,从而使就业状况呈稳定趋势。

二.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

1.理工类高校发展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亟待发展

过去国内的大学由于研究方向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理工类高校以理科与工科专业为主要发展目标,并且在相应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我国培养气象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逐渐增加,2000年前后出现全国理工类高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潮流。理工类高校因此纷纷努力开设文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是90年代中后期,而本科是从2000年开始的。虽然如此,但由于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高校内部是新专业,无法在内部竞争中取得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同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优沃的学习环境,例如师资力量不强、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与数据库资源使用不便等。因此出现了相对普通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更加困难的局面。

2.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上述所说为一个学校内本就处于绝对弱势的专业,相比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科类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与竞争力就也是处于竞争劣势。由于理工类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而且相比于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可选择范围过于笼统,并没有细分模块教育,造成学生受到的教育范围大而不精的局面。

3.学生对未来发展不明确,心理素质薄弱

一般而言,同等层次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于同类综合性大学要低些,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考验,影响成绩的因素颇多,并不能作为绝对的素质考量尺度。但是由于国内社会舆论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定位,会慢慢从怀疑自身能力到放弃自我。因此,原本只是一时失利的学生会在自我放逐中,降低自身的要求,对未来发展不明确。继而到毕业时,由于软硬条件不佳,在与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竞争时,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出现在面试时表现不佳等情况。

4.社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中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对其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由国内高考的划分人才层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社会,尤其是企业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会质疑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有时候更会将这些毕业生划分在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之下,录取通过率因此出现低迷。

5.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就业困境

在调查问卷中得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仍然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地产泡沫依然存在,利率依然低迷,投资热度不高,尤其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艰难,而民间金融借贷与网络p2p金融跑路事件频频,经济依然较为萎靡。由于央行调整利率,加大开放程度,国内汇率波动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大比重的毕业去向,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尽管其文科专业学科建设近10年发展非常迅速,如语言文化学院近五年的国家项目有20项,获奖、高级别的论著发表等也都非常多,但因为文科学科发展的“慢热性”特点,仍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势。所以,理工类高校在持续加大对文科类专业扶植力度同时,还应尊重其长线性特点允许其有较大的成长时间,而不可以“今天投资——明天回报”的功利观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和提高,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亦有提升空间。在高校院系的建设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应注重学科均衡发展;通过有效可行之策,提高学生素质,差异化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再提高。

参考文献

[1]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N].文学报,2010-03-18.

[2]陈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需要破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03-25.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4]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3):5.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2013届)职业状况调研——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300218.

[作者介绍:徐文蕾,李若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东(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理论]

作者:徐文蕾 李若羽 王东

第二篇: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探讨

毕业论文写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与管理依然是教学难点。本文就当前海岛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开放教育汉语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开放教育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作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各级电大都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我们海岛电大依据中央电大和大连电大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建章立制,细化规则,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毕业论文操作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开放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

一、海岛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

从近几年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答辩工作的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陈旧雷同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这样的思想:论文不求优秀,只求通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不考虑选题的价值,不根据自己的兴趣,避难就易,论文题目陈旧雷同的现象颇多。

(二)论文内容存在缺陷

当前,相当部分的学生撰写论文时基本上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东拼西凑的论文,必然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内容肤浅;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或语言不通顺不流畅,甚至存在病句和错别字现象。

(三)论文格式不合规范

尽管毕业论文内容及格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好多学生的论文格式还是不符合规范要求。比如内容摘要长篇大论,分段来写,或者是从正文中摘抄一段;文章缺少脚注,参考文献;定稿的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等。

(四)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部分学生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有的念论文的内容摘要,有的匆匆翻阅论文,导致答非所问或驴唇不对马嘴,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上述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1.态度不端正,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

许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对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部分学生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故而在撰写论文时采取“拿来主义”,直接网上下载或大量抄录教材和他人论著、文件制度,稍作剪裁,交差了事。因此论文内容多是他人观点,有创新性、个人独立见解以及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论文内容少之又少。

2.工学矛盾突出,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完成

开放教育学生中大多数人平时工作忙,时间紧,精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很多学校很少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系统的培训,也很少有和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认真的构思和写作,更没有时间进行反复的修改,这样势必造成论文的质量低劣。

(二)海岛客观因素的制约

1.写作资料相对匮乏

丰富的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论文的定稿必须有足够的材料来支持,而且论文的选题、论点的提炼、思路的形成、论证的完成,都要从材料中来。一篇3000~6000字的论文,至少应该有几万字的材料支持。但是海岛电大学生的资料来源极为有限,海岛缺少像样的图书馆,无法借阅到相关的图书资料。虽然网上资料丰富,但毕竟没有图书资料方便实用。在没有充分资料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他们只有抄袭或拼凑来完成作业。

2.远程指导,监控不利

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允许教师进行远程教学,但是对于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来说,仅仅依靠远程指导解决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我们海岛电大受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分散各个岛屿,往返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讨教难上加难。如果说单一的远程指导可以解决一般性问题,对于某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远程指导教师则是“鞭长莫及”,难以进行实时排解。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论文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

3.海岛电大指导教师力量薄弱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是很密切的。上级电大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我们海岛电大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仅仅依靠上级电大指导教师的远程单级指导很难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仍然是海岛开放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海岛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在以往的工作中,上级电大和我们学校都曾就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召开过动员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所以,学校今后应该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指导课的作用,上好毕业论文指导课是高质量完成论文的基础。上级电大和我们分校应该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认真上好论文指导课。指导课的开设时间应安排在第四个学期之前,由上级电大专业教师通过双向视频或亲自下岛集中讲授等方式进行。分校也应该指派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辅导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课的教师。分校的专业辅导教师不但要承担集体指导的任务,还要肩负起个别指导的任务。通过指导课来明确撰写毕业论文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写作的技巧及格式规范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二)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做好毕业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两个方面。上级电大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在基层电大和学生中反响良好。如今在毕业论文教学上也应该鼓励教师根据中央电大关于毕业论文教学文件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文件、辅导材料、课件等适宜于基层学生学习的毕业论文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电大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另外,总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海岛基层电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把获取资格培训和常规培训结合起来,把老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在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培训,这是提高海岛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辅导队伍建设,构建三级指导模式

写论文是在做学问,观点、论据、谋篇布局甚至字词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因此需要与教师经常进行细致地交流。时下,上级电大教师远程指导毕业论文撰写的“单级”指导模式可以保证指导的权威性。但是,不能保证与学生直接沟通应有的时间,也就难以保证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质量。等到答辩时,发现问题,就给学生造成了被动。上级教师远程指导模式在目前难以保证论文教学的质量,需要下级分校教师的补充指导。因此,构建以下三级指导模式是比较符合海岛当前实际的,也是易于操作的。

第一级由分校的班主任老师组成,负责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监控。具体的监控模式如下:

开题报告——参考资料——研究心得——毕业论文

按照这一模式,要求班主任先审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根据以往的毕业论文写作来看,论文初稿扎堆问题屡见不鲜。即一个班级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同时选择同一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而有的研究方向却无人涉足。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在审查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协调,力求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为了从源头上抑制“拿来主义”的滋生,这一监控模式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收集并阅读3篇以上的参考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将所搜集的相关参考资料原件送班主任审查,对于网上的文章,则要提交打印件。

研究心得是指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之后,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做研究”,“做学问”,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班主任通过这样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监控流程,来杜绝学生抄袭他人,敷衍了事的行为,从而保证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级,由分校专业辅导教师组成,负责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辅导要重在对文章主题思想、结构安排、论点论据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语言、格式规范等做出严格的要求。对在辅导过程中发现的小问题或只需作局部调整的问题,一般可以采取电话或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适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问题比较多的就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及时疏导在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整个辅导过程教师要认真详细填写过程记录表,保证指导工作的真实性、规范性。

第三级,由大连电大论文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组织安排和对分校辅导教师的专业辅导。作为上级指导教师,要及时解答基层辅导教师和毕业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对基层辅导教师辅导的学生论文进行把关性审评,把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关。

(四)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岛屿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我们海岛电大根据学生常住地或工作单位情况,就近组建成若干个课程学习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学习小组在开展课程学习难点讨论、网上学习帮助等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却忽视了学习小组的作用。一批又一批的毕业论文,其读者往往只有一个指导教师另加几位答辩教师。文章到底是优是劣,学生没有机会比较,也没有机会从中学习交流。因此,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提高论文的质量。

(五)完善论文答辩工作

考虑到海岛交通不便,我校多次采用网上论文答辩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方便了海岛学生,解决了他们交通不便、工作繁忙带来的麻烦。但在网上答辩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会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而是大段复制论文的内容,并且直接利用网络搜索问题答案的现象难以控制,这样就不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除了传统的现场答辩方式之外,海岛电大更应该因地制宜采用抽样答辩、远程双向视频答辩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该遵循答辩终审严把关的原则,对确实不能通过的可补答或延期答辩,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提高。

(六)评优表彰,结集出版

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总有态度端正、写作认真、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应该对这些学生加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优秀的论文,学校要结集出版,也可以依托网络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论文质量的提高。

总之,毕业论文写作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关键是学校是否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把关、狠抓落实。作为电大工作者,我们必须求真务实,勇于开创,坚持“宽进严出”原则,切实探索并完善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开放教育越办越成功。

参考文献:

[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2]易建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毕业作业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研究.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9,(1).

作者:王莉莉

第三篇:关于加强汉语言文学学生专业写作能力的思考

摘 要: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社会对汉语言专业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的高低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加强汉语言文学学生专业写作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写作能力;汉语言;写作评价

一、统筹规划,建立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大学写作教程。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在大一的时候加强学生基础写作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便需要改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将汉语言文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创建高效的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通常情况下,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技能培养。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在长期阅读过程中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加强学生对文字语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能够让学生具备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以及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空余时间完成写作文章,要求文章涉及的内容不限,但是最好有效结合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写作。同时,还可以组织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班,让这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交流对文学语言的看法和经验,让同学们能够在不断交流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第二学年主要为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其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首先组织学生参加专项训练,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能够掌握写作的基本内容,如:主要文体包括哪些?写作风格主要有哪些类型?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其中主要包括:想象与分析、表达方式的应用、语言的积累与训练等等。通过进行了之前两个环节,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体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其中主要包括文学文体、新闻文体、评价问题等。

在第三学年主要为汉语言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高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有效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断强化文学专业写作实践,其中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充分运用大一、大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学习,其中主要包括文艺评论和思想评论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写作15篇评论性的文章。通过加强学生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第四学年主要为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个学习时间段里主要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验收学生的毕业论文来检验学生大学写作能力的培养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实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应用文演练情境;通过毕业论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还可以引导一些高素质学生在一些期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优秀的论文,以便用于学术交流,为下一届学生学习提供参考资料。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在大学文言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在写作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教学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所有的教学方法的利用过程中,采用范例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范例教学法就是将写作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让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够大大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应该将写作课中的教学内容与其他文学课上课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应该将古今中外的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入到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应用与写作理论充分结合起来。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因为透过文学学习,能够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从深处打动人们,因此在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的魅力。只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才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理论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训练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的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出写作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让老师及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采取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写作评价体系。在制定写作评价体系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以及不同写作课程的性质,制定出不同的写作评价体系。其中这个评价考核标准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的写作作品需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文章的内容需要与主题要求相符合,并且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表述清楚,上下文衔接合理。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生动易懂,写作格式规范合理。良好的评价标准主要为主题突出,结构清晰,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较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合格即主要是主题基本上吻合,但是材料应用合理。但是文章的结构不是很明确,语言表述还不够清楚。但是,在应用评级体系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老师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尽量从正面上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对写作更加感兴趣,从而在长时间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加强写作训练,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37-38.

[2].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3] 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66-69.

[4] 徐渊.强化写作能力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作者:盛捷

第四篇: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阅读教材话题设置研究

摘 要:近十年来,汉语言(对外)专业的招生情况发生了一定变化,留学生汉语水平与总体素质大幅提高,带来了招生门槛的提升,甚至影响到一系列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作为改革中调整幅度较大的阅读课程,在精读和泛读合为一体之后,如何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也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阅读教材话题的设置是教材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从文化分层理论、跨学科的整合理念、历时的文化呈现观出发,进行话题设置与分类,可以为阅读教材打造一个科学、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专业性汉语言教学和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对外)专业;阅读教材;话题设置;专业性

1993年,“对外汉语”作为专业名称首次出现在我国教育部门正式的学科专业目录上。从这一年算起,汉语言(对外)专业的设置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在此期间,该专业的性质认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也经历了多轮调整与变化。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对外)都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挑战。

一、汉语言(对外)专业的性质认定与课程设置

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自2011年汉语言(对外)专业被纳入学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之后,招生门槛不断提升,留学生汉语水平与总体素质大幅提高,与此相应,该专业也面临着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如生源结构的不平衡,入学者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之间的不对等、不匹配等。

十年来,我院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数量占据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具有长期在华学习经历的,有自小跟随父母在中国生活者,也有外籍身份的华裔子女,这些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接近甚至等同于汉语母语者,大大高于2011年以前仅有一至两年汉语学习经历的本科留学生。比如,在2012级30名学生中,HSK水平考试达到五级、六级的有26名;在2020级60名学生中,有20余名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母语者相差无几。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产生了现有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双重需求的矛盾。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无法在专业知识上使学生得到满足;二是教材难度普遍低于学生实际水平。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传统的仅注重汉语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既无法满足汉语言(对外)专业学生日益增强的知识性、专业性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也难以从整体上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复旦大学于2015年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新的汉语言(对外)专业培养方案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掌握比较系统的商务实用知识,成为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从事各类活动的汉语专门人才。

经过十年来的本科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如今我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即缩减语言技能特别是初级水平的汉语技能课在四年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保留一、二年级口语、听力、写作等传统技能课程,降低其学分分值;将传统的精读与泛读两种阅读课型合并,成为具有专业倾向性的阅读课程;大量开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课程的机会与条件。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所带来的直接挑战便是教材的选用问题。尤其是改革幅度较大的阅读课程,更是面临着教材匮乏的难题。由于精读与泛读两种课型合并的举措在国内各大院校尚属首次,没有教学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可供使用。因此,我们在阅读课程教学改革与配套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汉语言(对外)专业(语言文化方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材料?2.如何在阅读材料中体现出较为明晰的专业性?3.教材专业性与话题设置的相关性体现在哪里?

二、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学科性与阅读教材编写

就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现状来看,国内出版的各类阅读教材,普遍关注的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大多呈现出一种以生词、语法为纲,以内容为辅的传统技能训练方式。这类教材在汉语言(对外)专业的传统招生模式条件下,基本只存在易读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体系也主要是建立在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学科建设需要,还是各院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这一基础已经发生动摇。陈绂认为,汉语言(对外)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其属性比较“交叉”,要将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且其目的是要学习者掌握这种语言,必须将汉语作为一种知识,要求学习者掌握其理论体系及其规律,因此,“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知识性,应该更多地借鉴并吸收其他外语专业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1](P10)。孙德金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指出,留学生学历教育长期局限于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客观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科的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言(对外)专业设立以来,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问题:一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缺乏科学的确定目标的程序和规范;二是目标的确定未能以哲学、心理学(趣味)、社会学(文化)、语言学(难度学术性)等为理论基础,未能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以及对学科专家建议的征询来综合考量,因此,“目标的笼统化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都难以实现与目标的匹配和契合”[2](P19)。这两位学者均道出了汉语言(对外)专业学历生培养中的关键症结。

可以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材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前二者是宏观视角的顶层设计,后两者是培养蓝图的具体实施,而教材与教学之间同样形成了微观层面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钩,都可能会给全盘体系的构建带来负面效应,进而影响到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我院外国学历生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中,课程设置变动幅度最大的当属阅读类课程中精读、泛读两种课型的合并,这既意味着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变革,也意味着相应的配套教材的编写已是当务之急。可以说,将精读与泛读两种阅读课型结合而成的配套教材涉及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与认识,如教材编写应基于什么理论基础?教材的体例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把握词语数量及其难度、进而为整套阅读教材的难度进行梯级划分?如何设定教材框架?如何设定语言与文化知识点的比例和配置?如何设定语言技能與文化技能的训练重点?如何进行材料选取和练习设计?选文风格与体裁该如何选择与分配?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与语料选取的问题。

三、阅读教材话题设置与学科专业性目标的相关性

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首先会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向红较早提出了“专业性教材”这一问题,作者指出,“目前汉语言专业(对外)本科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专门为留学生编写的专业教材,只能使用中国学生所用的教材,由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进行一些删减……留学生在刚刚完成一两年的基础汉语课的学习后,马上过渡到汉语言专业课学习,往往会出现知识、理解能力上的断层”,因此,作者提出,汉语言专业(对外)阅读课有必要增加“有专业性倾向的阅读教材”,否则,便不能满足汉语言专业(对外)本科教学培养高级汉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3](P496)。李泉采用了“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这一术语,作者认为:“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及其研究状况,是衡量一种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现状还是展望未来,作为汉语的母语国都应大力推进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以满足学习者对汉语应用的多元化需求。”[4](P110)高增霞、刘福英则使用了“学术汉语”这一概念,认为学术汉语是为专业学习服务的,“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学术汉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的欠缺……在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断提高、学历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重视学术汉语课程的设置,对外汉语界应该重视学术汉语的研究和教材开发”[5](P51)。可见,对外汉语教学学科领域中的专业性问题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很好地落实。

在课程改革以前,我院汉语言(对外)专业精读、泛读两种课型也是基本采用通用阅读教材,如《拾级汉语》《博雅汉语》《发展汉语》等。这些教材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汉语阅读文本与语言技能训练之外,以“注释”或“扩展阅读”的方式补充文化知识,从而造成语言与文化的脱节,“两张皮”无法相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形式训练与内容训练的分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只停留在语言形式层面,却难以进入文化内容、批判思维、社会实践层面等问题,这样一来,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就会无法顺利达成,整个汉语言(对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亦不能深入开展。

我们认为,所谓“有专业倾向的”阅读课,其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了解高级汉语文本(尤其是书面语文本)中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文本分析、理解、概括、表达、实践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研究生阶段高强度的学术研究。施光亨先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指出,“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中高级汉语教学的规模大大地发展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艰巨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中高级汉语教学有更完善、更科学的规范,学科建设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科学的‘航标’。”[6](P132)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阅读课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与修订,除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一基础目标外,还包括对汉语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叙事逻辑分析、人物鉴赏、事件评价、书面表达、语言实践等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以及构建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社会、建筑、国际交流等全方位的完整知识结构。这是为应对汉语言(对外)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的一种有益尝试与积极探索。

四、阅读教材话题设置的三个思考向度

2008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在大纲的附录一《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中,将话题分为“学校生活、情感与态度、个人信息、社会与交往、日常生活”等22类。大多数业界学者也基本认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婚姻家庭、民族风俗”等话题类别的划分。从沙海洲[7]、王灿[8]、魏午林[9]等就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目前通用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基本呈现为“家庭、科普、文化、经济、社会、人物、环保、饮食”等主要类别,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文化、科普、家庭、社会这四类主题,它们无疑是占据了通用汉语阅读教材的主体话题地位。

具有专业性倾向的教学目标势必会导向“基于内容”的话题设置意识,因为教材的话题决定了教学内容,决定了包含语言和文化在内的一切知识体系的架构。就此而言,我们需要具有跨越学科或课程界限的自觉意识,重组课程体系中原有的各种分化要素,创建完整有机的课程知识体系;应该重新整合学科知识与社会资源,强调学生个体价值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整体成效的教学目标。同时,以内容为导向的阅读课教学也必然会打破学习生词、讲解语法、课堂操练的固有模式,以体现知识体系的不同话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本文认为,文化分层理论的导向、跨越学科界限的整合意识、由古至今的历时呈现观等三个向度的思考,应该是我们进行话题分类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汉语言(对外)专业(语言文化方向)的知识体系与专业特性的必由之路。

(一)基于文化分层理论的话题设置

张岱年、方克立所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关于文化结构的划分,学界有多种观点。其中,两层次说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层次说,则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此外,还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10](P3)。在这些观点中,四层次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其中,物态文化层,是指人类物质生产生活及产物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等组织制度;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习惯、习俗、食俗、婚俗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心态文化层,主要是指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在參考前贤的文化分层理论的基础上,阅读教材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选取话题和语料:

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如饮食文化、经济发展、建筑设施等;

精神文化:精神成果,如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电视(娱乐节目)等;

制度文化:各种规约,如风俗、规范、法律(交通法)等;

心态文化: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如婚姻恋爱、家庭事业、人生观、价值观等。

从文化分层理论视角出发,阅读教材中的话题分布情况可如表1所示:

(二)跨学科性视角下的话题设置

教材编写中的跨学科意识源于“课程整合”这一理念。课程整合的概念则源自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的“相关课程综合论”[11](P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并被引入到课程设计领域。从宏观角度来看,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的确涉及到不同学科知识的共享与互动,将课程整合理念或者说跨学科意识落实到教材话题设置层面,可以理解为把多种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在阅读教材的主题与内容选取中,也可以是强调将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渗透到教材编写的各个环节中,其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综合性专业能力。从跨学科性视角出发,阅读教材中的话题分布情况可如表2所示:

(三)文化的历时呈现向度与话题设置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经历了五千年的进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历时样貌。根据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中华文化先后完成了国家形成,民族融合,学术、文字、观念、生活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了政治社会的规模与制度的初步建设,开始了文学与艺术显著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走向了科学与工业时期,不断地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厚重[12](P18)。因此,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也应该沿着中国文化的独特发展道路,呈现出历时的、不断变化着的样态,尤其应呈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从这一视角出发,阅读教材的话题设置既关注古代,也重视当代,具体如表3所示:

基于以上三个向度的思考,阅读教材的话题分布基本呈现出一个既符合培养目标,又含有专业倾向性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具体如表4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从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进行话题设置,在强调选材的科学性、专业性、学术性的同时,也可能会相对忽略一些基于学习者视角的趣味性、易读性等阅读教材的要素。这有赖于我们在教材后期的打磨中不断改进、完善。

总的来说,话题设置只是阅读教材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在话题范围之内选择恰当的语料、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等,同样包含对学科相关理论的思考,如怎样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培养本科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行真正的跨文化教育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如生源结构的不平衡、学生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等。虽然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并且汉语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甚至接近母语者,但另一方面,少数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依然需要进行生词、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基本训练。因此,如何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满足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将是我们未来不断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绂.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4).

[2]孙德金.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中的两个问题[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4).

[3]方向红.试论有专业倾向的汉语阅读材料语料库[A].张普,谢天蔚,徐娟.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5]高增霞,刘福英.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6,(2).

[6]施光亨.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7]沙海洲.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现状及学生需求调查[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王灿.《发展汉语》阅读教材话题设置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9]魏午林.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发展历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徐银燕.赫尔巴特学派的整合课程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整合课程的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2,(2).

[1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

Research on the Topic Setting of Reading Material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Wang Xiaom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major(for foreign students);reading textbook;topics setting;professional

作者:王小曼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不仅要注重语言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应尝试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以激趣的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写作教学。(河南南阳473004)

[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都必须与之紧密联系,各门课程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背景下应如何调整、改革以寻求适应,又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审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会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课时数少,不能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来说,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在认识上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以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优化。

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加强词汇积累,提高文字分析能力

要学好古代汉语,最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词汇量,才能顺利阅读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对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汉语最难掌握的便是词汇,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常用词汇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会发生以今律古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和词义发展脉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其对古汉语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整理出一个词的本义、常用引申义,并且举出例证,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能够分辨出汉字的造字意图,推出词的本义,而汉字本身又与汉文化关系密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汉字中可以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印迹。例如“盥”字,甲骨文为一会意字,一人伸出双手洗手,下面的盘子用来接水,因而其本义为“以水手承水冲洗”,现代汉语的“盥洗室”一词中的“盥”还保留着此义。由此义又可以引申出“洗涤、除、浇灌、洗涤用的器皿”等义。通过这种梳理,学生会对该词的词义体系有了非常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学生在了解了该词的意义来源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盥”字与古代的饮食习惯——手抓饭的渊源关系,以及上古的“盘”与现代的“盘”的具体区别,另外还引发出了“筷子”一词的来源。

这样要求学生每天查找一个古汉语词语,梳理其词义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汉文化意蕴。日积月累,当学生将这种要求变成了一种习惯,也将掌握很多常用词的词义,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扫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同时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电脑的大面积普及,键盘打字已经代替了手写,再加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的误导,使得许多学生现在对汉字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现在甚至提笔忘字,更遑论熟知汉字的字义了。因此,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汉字、词汇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词语,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例如,我们通过对“义”字的分析,了解到现代汉语的“正义”和“义父”“义齿”中的“义”的确切含义分别为“符合正义和道德规范、名义上的、假的”,而这些义项又都来源于“义”的本义——屠宰祭祀用的牛羊,这样举一反三,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文本阅读,提升分析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提高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及从事其他工作的语文修养”。要学好古代汉语,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还要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最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比如左传、战国策、国语、诸子百家之类的文章,定期安排学生分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讲述自己阅读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有的讲述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如《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晋灵公不君》等;也有的包含了深厚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蕴,例如韩非子的《说难》、庄子的《运斤成风》《世说新语》的名士风流故事等。学生为了读懂这些文章,需要独自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字词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独立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他们的知识宽度和广度;而且读书交流会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再只是课堂内容的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同学们互相交流、展示的平台。

我们现在学习的古文,基本上是古人注释的文章,并不是古代文章的原貌,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辨识竖排版的、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古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給学生布置一定篇目,要求其每周提交一篇作业,要求能够标点并翻译。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给古文标注句读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古文阅读和分析的水平。

(三)注重论文写作,培养创新思辨能力

创新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文字工作,其中一部分会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古代汉语课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两篇学生中学时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中学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现今社会上流行词语的词义和历史发展脉络,或者寻找当今社会上众多的古代文言文丛书的注释弊端,尝试独立写作专业科研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古代汉语知识和理论的一次再认识过程和深化过程,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会使他们对以往学过的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将课本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生活。古代汉语课程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将课程内容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会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出课堂,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例如时下网络流行的“孩纸”“桑心”“内个”“童鞋”等词语,其实属于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网民们为了方便快捷、求新求奇,故意舍弃本字不用而使用同音假借字,形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通假字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古代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还承载了厚重的汉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街小巷,去发现广告招牌、店铺招牌上的繁体字误用现象,如“理发店”写成“理發店”、“山谷”写成“山榖”等;另外,有些有特色的店铺名字起得古色古香,如玉器店的店铺名称往往与“玉”字有关,如“璇玑阁”“玲珑轩”等,这些店名是否能够表现出丰厚的玉文化,是否适合店铺的位置、大小和产品类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来源以及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使古代汉语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为保证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正确实施,必须调整古代汉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设置,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古代汉语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并且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制定科学的实践性教学大纲。为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教师要对每一环节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另外,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的必读篇目、古文(白文)的篇目,开学之初公布,学期中间进行监督和检查,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的古汉语修养,不断进行科研,及时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王焕玲

上一篇:管理会计结课论文下一篇: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