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升级角度解析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是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特色小镇成为风口,政府、社会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开始集聚,但也随之出现土地利用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项目房地产化、负债率过高等乱象。但相比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我们更不应该忽视一座座特色小镇崛起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在新常态经济大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度。其次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再次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产权、融资及流通结构。第四,以生产智能化专业化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形成。最后通过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建设特色小镇,优势产业是内核,要素整合是关键。

一、产业发展角度下的特色小镇的分类及特征

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特色小镇在产业类型上已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域分布上,既涉及中心城市城郊区域,也有在特色村落进行二次开发;在建设基础上,有在现有行政镇(村落)进行升级建设的,也有在新区域从零基础起步的;在产业基础方面,有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升级,也有产业嵌入型的;在目标受众方面,有面向行业端的B2B模式、也有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也有产业端与消费端结合的B2B2C模式。

特色小镇按照产业作用、资源整合难度两个指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起到城乡融合和文化保护作用的风俗文旅小镇。第二类是基于本地传统产业基础改造升级的原生型产业小镇;第三类是作为新兴产业引擎的嵌入型科技小镇。这里所提出的资源整合难度,是指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落地实施过程中所需要调动整合的制度、资金、产业、智力、区位等各要素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民俗文旅小镇和原生型产业小镇在物理布局、产业资源等要素与嵌入型科技小镇相比具有基础优势。

(一)民俗文旅小镇推动文化保护,实现城乡融合

民俗文旅小镇又可细分为民族聚居类、旅游发展类以及历史文化类。在2016-2017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民俗文旅小镇的占比为66.1%。国家重视发展民俗文旅小镇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民俗文旅小镇有利于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合理保护、开发、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第二,民俗文旅小镇有利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第三,民俗文旅小镇有利于实现城镇化,能够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增收。

目前,民俗文旅小镇多基于已有行政乡镇(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充分发挥“特”的优势,打造有浓郁地方文化基因,具有极强差异化的不可复制的特色小镇,多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民俗文旅小镇的“特”有几方面的诠释:第一是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依托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完善配套设置,强化休闲旅游属性,甚至有与康养等新兴第三产业结合的潜力。第二是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地域民俗文化通过加工提炼能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表达,形成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商业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第三是拥有独特的特色产业资源,通过引入政策、资本等要素,有进一步开发经济价值。

民俗文旅小镇的建设要遵循“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要在尊重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配套设施的建设风格要与当地整体镇(村)建筑风貌保持一致。

(二)原生型产业小镇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国内许多小镇通过市场调节自发形成相对集聚的专业市场,这类市场多集聚在中心城市周边,依托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具有粗放经营的特点。这类小镇在国家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中约占17.1%,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例如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顺德北滘工业设计小镇等。

原生型产业小镇具有“块状经济”的诸多特征:即所在地域相对集中且企业密集、基于市场规律自发形成、区域企业间居于产业链条上下游关联性比密切、产品单一且生产专业性强等。此类小镇具有较成熟的产业资源基础,可以通过特色小镇的形式整合资源要素推动本地传统产业的升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原生型产业小镇更加重视区位要素和产业供应链资源,对交通通达性、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匹配性要求较高。

(三)嵌入型科技小镇是新兴产业引擎

中国工业体系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增长不足,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生物医药、生命医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不足。在此背景下,嵌入型科技小镇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活创新要素特别是制度要素的重要产业培育平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新兴产业作为嵌入式的产业类型,要求最大限度的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包括相关创新制度要素、高端产业资源要素、学校及科研院所的智力要素以及知识产业保护为例的法律要素等。这都决定了建设嵌入型科技小镇的难度最大,不仅是资源协调配置的难度大,还包括物理空间、制度政策、配套设施地从0到1,以及产业侧的整合及运营。

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截至2018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共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陆续暴露出房地产化、政府负债较高、土地审批随意性等诸多问题。有些小镇项目仅停留在概念规划阶段,无法落实实施。有些项目房子盖了一大片,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的聚合与发展。有些项目在投入运营后陷入困境,真正形成良性发展的特色小镇项目较少。究其根本是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出现问题。

(一)明确资源要素在各类型特色小镇中的作用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项目投资商、产业运营商、规划设计单位、建设实施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单位。根据上文对特色小镇的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上述资源要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这就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清楚项目的核心要素排序,明确各要素的责任。

民俗文旅小镇作为带有文旅属性和体验经济的形态,其开发的核心是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商业化表达的能力,要求丰富文化的表达形式,提升艺术的感染力。民俗文旅小镇要求项目的投资商与产业运营商要同时具有民俗文化的产业化的能力、小镇配套改造的能力、园区日常运营及维护的能力。

原生型产业小镇开发的核心是传统产业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能力,是全面优化产业链条上下游组织生产的能力,是产销平台对接的能力。只有引入行业的顶级企业才有能力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区域内产业企业进行倒逼式整合,重塑行业标准,从中国制造演变成中国智造。

而要打造嵌入型科技小镇,政府首先要有明确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相对应的产业政策、招商政策、融资政策等配套政策,要在小镇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此外智力要素是嵌入式科技小镇打造的关键,要引入新兴产业有一批优势技术成果的产业运营商、科研机构、高校研究院。既然是“嵌入”,就要做好充分项目地查考调研,看是否具备“嵌入”的相关条件。

(二)明确特色小镇建设中资源要素的职责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明确资源要素的职责。政府既可以作为资源整合协调一方,也可以作为项目的投资及运营方,政府需要在项目中有明确的定位。部分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多为房地产企业,但并无优势的产业资源,这也是部分小镇有园区无产业,陷入房地产化的根本原因。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强势的产业运营商深度参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产业运营商需要拥有该产业链条上下游全方位的资源与话语权,而非只在产业链条上的某个环节有优势,产业链条上某环节的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对产业上下游的辐射能力。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需要输出成果,切不可一味追求高端化、大规模,脱离产业运营各阶段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特色小镇建设阶段的科学性

特色小镇建设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土地一级开发”阶段、项目开发阶段、产业链整合阶段、“二级土地开发”和“配套设置”阶段、商业模式运营阶段。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实现商业运营模式、产业链整合规划、项目概念规划方案、小镇分期建设方案、配套设置方案的高度统一,环环紧扣,防止规划——建造——产业运营等主要阶段脱节。

要实现上述各阶段的统一,最好形成标准一致、目标一致的项目建设主体。从项目资金来源看,目前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三大类。行业普遍认为连通政府基础设置建设与社会资金的PPP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特色小镇的主要融资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政府、金融机构、产业运营商、地产建设商等基于协议形成统一的特色小镇建设主体。政府侧重于项目中公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进行产业侧的投入。

摘要:特色小镇模式是发展县域经济、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经济模式。本文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按照产业作用和资源整合难度对特色小镇进行分类,描述其主要特征,针对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各类产业资源要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责,提出科学性的方法论意见。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升级,民俗文旅小镇,原生型产业小镇,嵌入式科技小镇,资源要素作用与职责

上一篇: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下一篇:建设单位在EPC项目中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