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市场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就业工作效能,建设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网络平台的建设现状、重要意义、实施对策,提出一些建设移动网格平台的基本思路。

第一篇: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基于NC实验室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毕业实习过程的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毕业实习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利用中兴NC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探索,这对整个过程中的实习项目、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实际的实习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毕业实习;通信工程;NC实验室

毕业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实践环节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与系统开发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作为本科生临近毕业前的实践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为了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如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与此同时,学校、学院也不断地加强本科生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的跟踪、监控、管理。

在這种情况下,毕业实习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专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工程管理经验,促进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1]。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环境也出现了变化,对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进行提出了新的问题[2]。

(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就业去向是通信运营商、设备商,由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国内的主流运营商、设备商担心接收学生毕业实习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产经济效益和声誉,因此一般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实习。而中小企业面临行业的竞争压力,往往没有能力也无暇去承担毕业实习这样的社会责任。

(二)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单位

社会上也有一些面向高校毕业实习的企业,但费用相对较高,学校对实习经费投入的增长相对缓慢,不足以承担专业学生全部选择这样的实习单位。

(三)企业实习项目不能满足毕业实习要求

通信工程专业与电视台、通信运营商等一些行业内的单位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这些单位由于行业的特点,其核心生产部门业务集中,影响巨大,管理严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实习在绝大多数实习时间内主要采取听讲座和参观的形式进行[3]。虽然保证了实习的有效天数,但也是走马观花。由于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环节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而且,由于主要是参观走访形式的实习,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够认真,实习过程容易流于形式[4]。

二、中兴通讯NC实验室状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建设项目,于2009年底建成。实验室从中国电信行业运营商网络的应用现状出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现网运营模拟方案。实验室采用中国电信行业主流的通信设备,满足专业在电信领域科研、实训、培训的要求。

哈尔滨工程大学NC实验室分为机房和学生实验室两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包括数字程控交换平台、SDH光传输平台、数据通信网络平台、TD-SCDMA 3G无线移动平台,2.5G/3G综合移动核心网,能够模拟网络运行。学生实验室有30台电脑终端,能够完成对每种设备平台的实训与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兴通讯公司开展了全方位深度的合作。从实验室设备的选取,到平台结构的设计;从实验课程的建设,到通信工程专业相应师资培训,都由中兴通讯公司参与完成。通信工程专业共有10余名教师参与了中兴通讯学院的相关培训,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的资格。

三、基于NC实验室的专业毕业实习探索

学院、专业针对本科毕业实习环节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开展了利用中兴通讯NC实验室进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

(一)实习项目

根据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中兴NC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实习为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开局维护项目实训。

之所以选定这个项目,一方面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涉及无线、传输、交换、信令等各方面的技术,内容比较全面;另外这方面的技术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技术,学生也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二)实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内容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于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要求,由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深圳中兴通讯学院的专家共同确定的。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大纲一方面要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在通信工程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训练;还要求学生在专业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此,内容设置须能够满足上面两方面的要求。

实习的内容包括授课和实训两部分。

授课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发展概述;TD-SCDMA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接口协议与软硬件系统平台;核心网的相关技术及设备;无线接入网技术介绍、TD-SCDMA无线网络勘察技术、移动天线原理及选型。授课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原理有所了解,进行实训时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实习内容还包括技术发展、网络勘察、天线选型等通信行业发展状况、通信工程现场实用技术,目的在于学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实训内容包括核心网网元MSCS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核心网网元MGW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业务开通以及配置实训;B326基站的开通及配置。

实习学生完成网元的开局及配置,并将配置数据上传到实际网元,最后测试手机上的实际的话音、数据业务来验证配置、开局是否正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令跟踪查看通信业务过程中信令在各网元中传递、响应状况,进行故障调试,加深对通信业务流程及各接口协议的认识。

(三)实习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在毕业实习进行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

首先,毕业实习教师都是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讲师资格。由参与毕业实习的教师组成实习小组,熟悉实习内容、调试实习设备、制订实习计划。

实习小组根据毕业实习大纲中对各个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各部分分解到实训、授课等各个具体环节中去,并确定实训环节、实习专题报告、实习总结报告等各部分的考核比重、评分标准,明确实习重点。

在实习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实训的考核分为过程成绩、结果验收;实习专题报告、总结报告不仅给出分数,而且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文字评价,考核过程做到评分有据;保留各部分考核的相应资料,做到有据可查。

四、实习效果分析

经过3年的实习,专业和实习教师对中兴NC实验室的毕业实习效果也进行了分析总结。

1.由于整个实习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明确,因此学生没有参观式实习的松散、懈怠,对待毕业实习与一门实验课程一样,实习的效果比较好,事后实习报告的内容也比较充实。

2.从实习教师来看,实习教师都经过了中兴通讯学院的培训,同时参与了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的撰写,对实习内容熟悉;另外由于实习教师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习重点、实习过程把握要比一般企业工程师更好,因而毕业实习目标更容易实现。

3.NC实验室的设备从规模到细节和运营商生产机房相比,还有差距;同时虽然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对于工程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理解还是不如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工程师。因而,如果能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安排一些参观运营商、电台等企业生产过程,或者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来对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解,将实训实习和参观实习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师综合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觉民,姚建刚,龙笑平.毕业实习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3).

[2]商丹,高永清,于家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

[3]杨德森,李琪,李秀坤等.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

[4]李秀坤,万建,高明生.高校本科畢业实习模式建设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5,(4).

作者:安澄全 薛伟 李北明

第二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从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他们对于毕业实习这项教学环节的心理现状出发,研究他们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工作从规划、组织、管理及总结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理论研究

1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情况

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实习是安排在大四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为期2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实习。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学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校硬件条件不能完全和生产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企业用人要求。

⑴学生具有的理论知识情况。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但仅仅是理论知识。但对于通信行业这样一个不断发展,技术要求不断变化的新产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新一轮的理论培训。

⑵学生的心理状况。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是90后,他们在大人的过分保护下,对社会及自身能力的认识严重不足,因此,在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时要求过高,而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对毕业实习岗位、指导毕业实习老师及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有严重地不满。

⑶学校设计的毕业实习方案。任何一个院校在准备对一个专业进行招生之前,已经设置好了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实习方案也已经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三年前设计好了。但这三年间,社会、企业及学生能力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些都会造成毕业实习方案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2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学生即将毕业并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有些学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基本确定,而各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要求不同,所以,对于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所有院校都分为学生自主实习和集体实习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且即将工作的单位又能提供实习条件的同学,一般实行自主实习;另外的同学一般进行集体实习。

⑴自主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題。虽然学校允许进行自主实习的学生一般是要求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意向或准备考研的同学,但有部分同学因为害怕吃苦等原因,没有真的到自己联系的单位实习或只要给学校提供了一份单位同意接收毕业实习的接收函。这样,本来是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选择就业单位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时间空层,甚至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

⑵集体实习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可以利用毕业实习阶段对企业用人制度有个了解,甚至可以确定自己的工作单位。但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实习单位不满的情况,经常抱怨用人单位给他们的劳动强度过大,支付的劳动报酬过低,工作环境不满,企业制度不合理等,甚至后悔选择了集体实习。

3 毕业实习建议

⑴在毕业实习前。首先,学校尽可能完善毕业实习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实习方案中明确毕业实习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尽可能明确每个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加强指导实习老师的要求。在进行毕业实习前,学生 、学校与实习企业要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指定学生负责人、学校联系人及企业联系人,这三方之间必须保证定期沟通,三者要共同协调处理各种出现的问题。然后,作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社会形势充分了解,珍惜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就业机会。然后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让他们有效地把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开始适应正常工作地压力。最后要提醒同学,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不是完全地对接,很多工作要从基层开始,在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观察,脚踏实地地工作,要有吃苦耐劳地精神。

⑵毕业实习过程中。在出发去毕业实习单位前,学校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克服。对于正在进行的毕业实习,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校一定要专门安排相关部门及具体人员与实习单位定期进行沟通,同时要与实习学生进行定期联系,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监控,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习记录本,对于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⑶毕业实习结束。在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后,由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及工作能力,结合他们完成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最后对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由部分毕业实习学生代表、实习指导老师、学校领导、通信专业课主要教师和实习企业代表共同总结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尽可能让相同的问题在下一届毕业实习学生中不出现。

总结: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情况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做好从毕业实习规划、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毕业实习的归纳及总结,最终一定能不断地改进毕业实习这个教学实践环节,使我们的毕业实习真正完成学生从学校学生到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这个身份的转变,使我们的学校最终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李卫华,石俊.工程类大学毕业生实习模式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09,(3):11-112.

作者:石敏力

第三篇:新时代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的思考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市场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就业工作效能,建设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网络平台的建设现状、重要意义、实施对策,提出一些建设移动网格平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招聘 移动网络平台

【课题】2018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8D13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长,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环节,而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移动网络平台是新时期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移动网络平台为就业招聘工作更加高效地运行提供了“压舱石”。移动网络平台主要的建设模式是在微信、移动端APP的运用,具有开放性、准确性、即时性、高效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精准对接和有效沟通,是高等学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载体。

一、建设现状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8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根据现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解决。因此,当前的就业形势促使广大就业工作者亟需优化服务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今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高效、便捷、快速等特点的网络载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移动网络信息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国在高校毕业生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正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各高校也在逐步建立有自身专业特色的移动网络平台,政府和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移动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仍需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重要意义

1.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信息化建设比较快,在大学生就业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建设时间长、设备先进、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和规范等优点。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每个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三者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就业平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我国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移动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应高速超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使我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我国高校正在从以PC端网络平台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逐渐向移动网络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转移。目前国内建设较好的重要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一是新职业——全员共享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二是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倡导“高校联盟协作、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网站;三是中国教育在线——一个重要的校园招聘信息共享网站;四是应届生求职网——提供校园全职招聘、实习招聘、兼职招聘、企业宣讲会等信息。

3.移动网络平台建设是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网络就业市场两个市场建设,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移动网络平台将成为吸引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信息洼地”。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为建设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提供了条件,平台系统扁平化,足以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状态,实现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即时通信技术,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电话等完整的及时交互支持,可进行简便快捷的远程视频洽谈,减少奔波于传统的就业市场,提高就业工作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就业成本。

三、實施对策

1.建立高校与毕业生的互动联系

高校直接担负着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的任务,建设高校与毕业生互动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有信息传播功能。高校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二是要有正向引导功能。高校教师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三是要有简化程序功能。移动网络平台上的用人信息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造成毕业生识别与选择的困难。高校帮助毕业生进行鉴别与选择,让他们少走弯路。毕业生通过互动,对高校具有反作用。有反馈功能。毕业生通过移动网络平台,把就业信息和在求职应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促使高校进行修正。有促进功能。部分高校教师还存在网络意识谈薄、技术水平差、敏锐性不强等不足之处。毕业生能促进教育者们去弥补不足,保证互动的效果。

2.建设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互动联系

高校和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最强有力的后盾,建设高校和用人单位互动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有发布功能。用人单位在移动网络平台上传招聘信息,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向毕业生发布,毕业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选择用人单位。二是要有推荐功能。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组织合适的毕业生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或网络双选,避免招聘和求职的盲目性。三是要有反馈功能。用人单位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即时向高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包括岗位的适应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3.建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互动联系

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无缝精准对接是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互体的主体功能体现在:要有精准对接、精确选择、平等互动。移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自由性使毕业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态度、观念、特长等方面来选择就业信息。有效降低了毕业生求职成本,节约时间,倾注更多精力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也可根据移动网络平台上的简历,选择合适的毕业生参加面试,高校更加可以开设网上洽谈室,举办线上招聘会等,最终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弱化高校媒介的传导功能,同时也可节省用人单位招聘成本。

综上所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还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6(07):96.

[2]陈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的准备[J].新校园:理论版,2012(11):50.

[3]马春雷.探究高职学生就业网络平台的建设[J].科技资讯,2019.

[4]边巍.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网络就业平台建设的路径和方法[J].知识经济,2019.

[5]马翠英.新形势下依托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就业网络媒介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

作者:刘凤臣 庄璐 刘诗宇

第四篇:中国古代学子的毕业与毕业礼

【关键词】毕业 毕业礼 科举 学制

无论古今,学子们要举行毕业礼,基础是完成学业“毕业”。那么,中国古代的学子如何才能称得上“毕业”呢?古代是否拥有像今天的学生那样严格、固定的学制和毕业期限?古今的毕业礼有何异同?本文将一一论述。

何为“毕业”?古代学子的毕业标准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一个在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十五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四十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25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汉书·儒林传》载:“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从而顺利“毕业”。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隋唐以降,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学,皆隶属于国子监,对所招收的学生有年龄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学习不同儒家经典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将被除名。对于在官学或地方私学就读的广大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由之路。此时,他们毕业的标准由“入仕”转为“及第”,而每一届科举考试也就成为了这些学子们的“毕业考试”。

宋承唐制,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增设殿试一级,学子们只有通过殿试才能真正称之为毕业。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这个标准,而又有其时代特点。此时,考中进士仍是学子“毕业”的正途,但因国子监监生的地位提高,学子们即使没有考中进士,只要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也能够取得做官的资格。清代还开设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等制科,作为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但不变的是,学子们的毕业标准仍是入朝为官。

“毕业”之际:古代学子的毕业礼

中国古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及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举中式、入朝为官,成为学子们的毕业标准。对于古代学子而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才算真正“毕业”,是登科学子人生之大事,从学子到学校、官府都视之为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欢庆。那么古代学子的毕业礼都包含着哪些庆祝活动呢?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设以来,至明清时期,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逐步成型,中国古代学子们的毕业礼也就围绕着这些重要节点展开。

序曲:为举人而设的“鹿鸣宴”。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举体制,中国古代学子们通过解试(即乡试)成为举人,并于次年赴京参加省试(明清时称为会试)。在解试放榜后,地方官员便会为这些举子们举行盛大的“鹿鸣宴”,庆贺他们通过解试,同时也预祝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省试中“高中”。“鹿鸣宴”是脱胎于周代“乡饮酒礼”的一种宴会形式,这类宴会多演奏《诗经·鹿鸣》以助兴,“鹿鸣宴”之名由此而来。比起传统的、并不十分规范的“乡饮酒礼”,“鹿鸣宴”增加了《诗经》的演奏环节,更具文化品位和“敬老”“尊贤”的文化功能。不过,规模不小的“鹿鸣宴”只是古代学子毕业礼的序曲,重头戏要到会试结束后的放榜之日才拉开帷幕。

正礼:从谢恩、拜谒礼到朝谢、“簪花”。古代进士的“正礼”,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唐代,在会试放榜后,新科进士要结队拜谢会试主考官以感谢其拔擢之恩。五代人王定保编纂的《唐摭言》记载了初始的唐代学子们谢恩的情形,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拜谢流程:首先,由新科状元带领及第的进士们前往礼部列队而立,报上姓名,等待谢恩。接着,状元在主事的引导下与主司(即主考官)互相行礼并致谢辞,随后学子们依次向主司行拜谢礼。三日后,再行一次拜谢礼,这次主司可以和进士们交谈,并一一指出他对进士们的引荐之处,进士们则对其提携表达感谢之情。新科进士们等到皇帝的敕命下来,就要前往中书省,完成拜见宰相的仪式——过堂。面见宰相的流程与拜谢主考官类似,仍由状元致辞感谢宰相的栽培,随后状元以下的进士们一一报上姓名并致谢意。

宋代,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建制。学子们在会试之后还要经过殿试才能正式成为进士。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宋代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此前流行的“谢恩”“过堂”等礼仪也都变为由新科状元率领及第进士上谢恩表,朝谢皇帝。元明清三代基本延续了这一礼仪。明清两代又在进士中选取优良者点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清代,新科进士们先行朝谢,之后前往国子监拜谒祭酒和司业,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则在“彝伦堂”为这些新科进士们举行“簪花”仪式,可视为清代学子的毕业典礼。这与今天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授予学位时的“拨穗”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盛宴:種类繁多的宴会礼。在正式、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的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宴集。一是曲江宴。在唐代,最为出名的“毕业”宴集就是“曲江宴”。它是一种泛称,唐代有相当多的宴会均在曲江岸边举办,各地均有曲江亭,进士们就在亭中举行宴会,其中又以“闻喜宴”和“关宴”最为出名。闻喜宴,是学子们在听闻及第的喜讯后,所举办的庆贺宴会。唐代,闻喜宴主要是及第进士们的私下聚餐,属于民间性质的宴会。但到了五代时期,朝廷开始出资举办闻喜宴。《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敕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此后,宋代延续了朝廷出资办闻喜宴并予新科进士钱财赏赐的做法。“关宴”则是新科进士在参加最后的“关试”后举办的宴会,也是他们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毕业”宴会。“关宴”由学子们自行出资筹办,宴会中众学子往往饮酒斗诗、歌行酒令,将宴会氛围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关宴”也是同年登科的学子之间的告别宴会,蕴含各奔前程的离别之意,故亦称“离宴”,这与现代的毕业宴会有相同之处。

二是琼林宴。宋代出现的“琼林宴”,是专为新科进士们举办的宴会,从“闻喜宴”演变而来。与唐代闻喜宴不同的是,“琼林宴”的规格更高,是皇帝親自参与的“国宴”,因赐宴在著名的“琼林苑”而得名。在“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会将各自的籍贯、三代等情况记录下来,形成类似今日简历一样的档案进行保存。明清时期,多将“琼林宴”称之为“恩荣宴”,其仪式内容基本不变,“琼林宴”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

三是鹰扬宴与会武宴。“曲江宴”“琼林宴”都是专为新科文进士们所举办的“毕业”宴会。同样,武科发榜后也会举行“毕业”宴会进行庆祝。武举乡试发榜后,会举办与“鹿鸣宴”对应的“鹰扬宴”;武举殿试发榜后,则会为新科武进士举办“会武宴”。“鹰扬宴”的得名,出自《诗经·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称颂姜太公在牧野战场上威武善战,如雄鹰展翅,“鹰扬宴”以此为名,来勉励新科武举人们。“鹰扬宴”的流程与“鹿鸣宴”大致相同。清人吴荣光在其《吾学录》中记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仪与鹿鸣燕同。”清代还设立“重宴鹰扬”制度,规定武举人中举满六十年,再逢武举乡试,准与新科武举人一同赴鹰扬宴。朝廷赏给花红表里,赐以武衔,以表彰武将们常年戍守边疆的功绩。“会武宴”是专为武进士所设,一般在武举殿试发榜后举行。《吾学录》中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既入席,和声署升歌兔罝之章,余仪与荣恩燕同。”“会武宴”上,武进士们一齐咏唱《周南·兔罝》这首格调雄壮而奔放的诗篇,抒发报国之情。“会武宴”的规模、气派远超“鹰扬宴”,其宏大场面可与“琼林宴”媲美。

畅游:远足与踏青。除去宴会,新科进士们结伴游览京城名胜也是毕业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唐代,进士放榜多在春季,因此及第的进士们多选择在长安附近踏青。他们通过当时专门办理这类事务的民间组织——“进士团”安排出游活动,最常见的去处就是长安周边的曲江,游览之余还可在曲江之滨举行宴会。唐代的进士还偏爱游览长安郊外的慈恩寺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在雁塔之下,同年的新科进士们推举擅长题字者进行题名,如果题名者日后成为朝中高官,就需要用朱笔将其重写一遍,以示尊荣。此外,唐代的进士们在曲江宴后,又会“移饮于杏园,行探花之举。”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者作为“两街探花使”,骑马采摘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大园林的名花。宋代一度延续了“探花”活动,但神宗熙宁年间还是以“以厚风俗”的理由废止了宴席“探花”的传统。

学子毕业礼:历史、现在与未来

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无论古今,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古代毕业礼重拜谒师长,体现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延续到今日的毕业典礼上,仍保留了毕业生向教师“献花”、举办“谢师宴”等诸多“谢师”的传统,学子们对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师生互道未来珍重,展现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代学子毕业畅游的传统也沿承了下来,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今天毕业活动重要组成的毕业旅行,对学子开阔眼界、体验多样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古代毕业标准和毕业礼中存在的弊端。古代学子对皇帝的朝谢、对师长的拜谒,流程极其繁琐复杂,这是中国古代礼制以礼仪定人之等差的表现,入朝为官、进士及第者不仅可得隆重表彰、享受盛大的毕业礼,更可获得政治地位,保持世袭门第,形成利益团体、阶层固化,桎梏学子视科举为一切,扭曲学子的人格,产生“范进中举”一类闹剧、悲剧。而且,古代学子毕业礼中的各类宴集讲究排场,极尽奢华,也影响到今天毕业宴会的铺张浪费,都是不可取的。总而言之,从古到今,学子毕业礼虽有变化,但毕业生对师长的感激、对人生未来的憧憬之情传承至今。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鸿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②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③吴荣光:《吾学录》,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⑤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作者:邱涛

第五篇:基于移动端的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7.003

摘 要:在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为方便学校老师、学生、企业及时、准确、高效地沟通,方便获取顶岗实习相关的资料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库+站点服务器+移动客户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系统化管理,通过测试与使用情况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有效提高了顶岗实习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移动客户端 顶岗实习 管理系统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1 项目背景

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顶岗实习己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贯穿整个职教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的效果对学生今后走向就业岗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顶岗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无法对实习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在此期间往往出现和遇到各种问题。(1)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主要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对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对毕业生在外实习的过程很难有效监控,不能及时了解毕业生实习情况。(2)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应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毕业生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无法对毕业生进行统一培训和学习,执行的效果不佳。(3)就业辅导员无法跟踪统计学生顶岗实习信息,如专业对口率,学生跳槽的频率,学生实习期间的薪资待遇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软件越来越普遍。采用当前流行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一套基于服务器端和手机客户端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2 系统需求分析

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如下:(1)学生能够定期汇报实习的情况,能够从系统中及时获取企业的招聘信息、学校制定顶岗实习期间的规章制度以及毕业设计相关资料。(2)学校指导老师能够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3)就业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

3 系统整体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笔者将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划分为指导教师、就业辅导员、学生及企业4种角色。

根据需求分析笔者将系统分为系统管理模块、指导教师管理模块、顶岗实习管理模块、企业管理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

整个系统服务器端采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的软件架构。系统服务端采用MVC分层模式,将系统划分为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存储层,通过HTTP协议提供接口服务。

移动端采用HTML5+CSS3+JavaScript构建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程序。

系统采用智能移动客户端—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结构。整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4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4.1 系统设置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进行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包括角色分配及每种角色的权限分配;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信息等添加、审核、修改、删除等;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发布、公告等;日志管理及数据库备份等。

4.2 指导教师管理模块

指导教师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实习周记批阅,顶岗实习情况指导及对学生毕业设计流程管控,主要包括开题、实习报告的修改、答辩安排等。

4.3 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块

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登记,实习单位登记,实习周记、实习论文提交及修改,招聘信息查找,在线提问等功能。

4.4 企业管理模块

企业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企业注册、企业基本信息登记,招聘信息发布,学生信息查看等。

5 系统采用关键技术

5.1 MVC框架技术

MVC是一种使用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创建Web应用程序的模式。Model(模型)是应用程序中用于处理应用程序数据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View(视图)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通常视图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Controller(控制器)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通常控制器负责从视图读取数据,控制用户输入,并向模型发送数据。

5.2 服务器端通过PHP返回JSON对象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是基于ECMAScript的一个子集。php会在后台处理请求,并通过返回JSON结果给前端。

//通过数组封装,包含code,message,data等。

$arr = array();

//下面这两句把PHP数组转成JSON对象

header('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echojson_encode($arr);

?>

5.3 HTML5与Ajax技术

HTML5是下一代HTML标准。2014年10月由万维网联盟(W3C)完成标准制定。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

Ajax即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开发技术,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的数据交换,Ajax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即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某个部分进行更新。

$.ajax({

url: "Login.php", //URL请求字符串

type: "POST",//请求方式

data: "name=codeplayer&age=18",//發送到服务器的数据,它将被自动转为字符串类型。如果是GET请求,它将被附加到URL后面。

success: function( data, textStatus, jqXHR ){

// data 是返回的数据

// textStatus 可能为"success"、"notmodified"等

// jqXHR 是经过jQuery封装的XMLHttpRequest对象

alert("返回的数据" + data);

}

});

6 结语

基于移动端的顶岗实习系统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方便学校、学生、企业获取相关信息、资料。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实习的基木情况,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取得的成绩,明确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该系统方便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升顶岗实习管理效率,促进顶岗实习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实际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维佳.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1(7):I0125-I0126.

[2] 吕玉珍,韦林洪,董大鹏,等.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现代化管理平台的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61-64.

[3] 段存乾.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管理信息系統的设计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作者:贾春朴 顾海燕

上一篇:岩土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新文化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