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方言词拾趣

2022-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人平时爱说的一些方言俗语中,有许多是代代沿袭而又无从稽考的,但也有少量的俗语和可以从一些典籍或行业传说中觅到来历踪迹,现举数例,以见一斑。

寒婆婆过江

农历十月十六日,民间流传有“寒婆婆过江”之说,相传此日若风和日丽,寒婆婆就能过江捡到柴禾,来年初春就寒冷异常;若天气起风下雨,寒婆婆未捡到柴,来年春天会暖和。又有一说,云十月十六日为一韩姓婆婆的生日,如果有人送柴禾,来年就有春寒。这些说法虽是传说,却符合孝感的气候特点:从晚秋开始,往往伴有寒潮出现,乍寒须防,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之滨,人们自然会韩联想到寒,“寒雨连江”的说法,唐诗中就有记载了。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叶,武汉出版了一本名字叫做《商业大全》的书,书中有一篇《汉口岁时记》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十月)十六日,俗云寒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雨,行者多避此日。”关于寒婆婆过江,在孝感武汉一带也有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位韩(谐音“寒”)氏和儿子马和尚寡母孤儿苦度岁月,非常艰难。韩氏对儿子百依百顺,而马和尚却吃喝嫖赌什么坏事都干,终于倾家荡产。于是他就骗韩氏说:“已是十月十六了,进入严寒,可我家还没有一根过冬的柴,你就去打点来吧。”接着,他驾船把母亲韩氏骗上江心的沙洲,扬长而去。以后,他卖掉仅剩下的房子,不久又输得精光。想起老娘定已冻死,那头上的玉簪倒是可以拔来变卖。十月二十四日,他又去沙洲,不料老娘未死,正在叹气。她想:“儿子不肖,只能怪自己对他娇惯!”马和尚横起心来,踢死母亲,拔走了玉簪,变卖以后,再去赌场。

玉皇大帝知道了,让风吹走小船,把马和尚困在沙洲上,要把他冻死。不料马和尚身强力壮,他捞鱼虾充饥,烧芦柴烤火,居然熬过了严冬。玉皇大帝又知道了,见已春暖花开,就突然来了个倒春寒,结果了马和尚的性命。从此以后,每逢十月十六日,人们就记起是寒婆婆打柴的日子,会教育子女别学马和尚。十月二十四日若是起风下雨,就意味着马和尚过不了江,来年必有倒春寒。

穷斯滥爷

“穷斯滥爷”本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用现代语文可以解读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列阵之事。孔子说对于俎豆之事——礼乐文化的精神我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孔子并不是不懂,但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对侵略的战争,孔子是反对的。第二天就带了大批的学生们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粮食断了。跟从的学生,因此病得起不来的很多。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对孔子说:“正人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虽然困顿得无路可走了,但是,还坚守自己的君子原则。小人就不同了,就要想歪门邪道,便会胡作非为啦!”此处的“在陈绝粮”,字面是指的经济穷困,但在理解时我们觉得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即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应当考虑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孝感人形容一个人很穷,往往会作这种评价,说:“这个人真是‘穷死滥爷’!”其实,这是把论语里这一句话的误用,是从《论语》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 一句衍化而来的,今人把原句改头换面,变成了另一种意思,是指某人穷得十分厉害的意思,这里和原意已是大相径庭了。

乌焦巴弓

孝感南部的人爱把这句话说成“乌几巴弓”,北部一些地方的人就说“乌焦巴弓”,都是指某东西被弄焦黑了或搞得乱七八糟,例:“么样搞的,都弄得乌(几)焦巴弓的。”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这是套用《百家姓》中的句子,指的是“乌、焦、巴、弓”四种姓,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百家姓》:„乌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烧焦者,谓之„乌焦巴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百家姓》把四个字连在一起并不代表姓以外的意思,而本地人抓住“乌、焦”二字通常所具有的含义,牵强而自然地把这四种变成了地方成语式的词,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肖家里婆婆”

孝感有句方言词:“肖家里婆婆ⅩⅩ”,家读若“GA”,而这句话后面往往带“管”、“要”、“去”、“晓得”等词。如果是“肖家里婆婆管”这句话,在孝感话里也就是“谁也不管”的意思,“肖家里婆婆要”也就是“谁也不要”。为什么明明一句肯定句,意思却变成了相反的否定句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

在孝南区和孝昌县之间有一个叫肖家坡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除务农外,农闲时还多喜欢下汉口经商做买卖。

很早以前的一年,肖家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绝收,好多人都被活活饿死了。有一户肖姓老俩口,人们都称他们肖家爹、肖家婆,二老在家实在呆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得又走下汉口收荒货(拾破烂)的老路。

不久,老俩口来到汉口,租了一间僻街小巷里的小屋,开始收荒货赚钱。同行们见肖爹爹肖家婆年纪最大,人又和善,总是照顾他们。

这老俩口经营荒货十年多,渐渐占住了脚跟。后来,肖家婆年岁已高,不能出门收货,就在家收货。肖家婆经营有一窍门,凡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或者别人不管的东西她都能看出其潜在的价值,找到赚钱的门道。当天收下后,过若干天或过一年半载再卖,往往能卖到好价钱。于是,街邻就十分相信肖家婆的眼力,人家若有不要的东西,就会说:“这东西肖家里婆婆要。”“这东西肖家里婆婆管”。一来二去,肖家婆婆变废为宝的名声越传越远,汉口,孝感一带就慢慢流行开来这句有趣的地方俗语。

半吊(铫)子。

孝感人认为说话做事不通情理、爱得罪人的人是半吊(铫)子,这是有来历的。相传有一个孝感人,在外地做生意时被当地一个叫钱厚的商人嘲笑了一通,孝感人不好跟那人明着干架,只好用半吊钱(一千文)打了一个哑谜予以反击:他把一吊钱分成三份,先把半吊钱放在肩上,再在胸前挂上整整二百五十个零钱,剩下的二百五十个钱就挂在背后,即为前后二百五,暗喻钱厚(前后)是二百五(共半吊钱)。这个哑谜令那个叫钱厚的商人吃了个哑巴亏,便不再挑衅了。旧时代,一个零钱为一吊,也叫一贯,五百钱为半吊,自然就谈不上满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满贯”,显然就是“半吊子”了。比“半吊子”还差一半的人就必定是个“二百五”。可见这两个词都带有贬义。“二百五”一词后来也成了通用语,这也说明了孝感方言词与普通话逐渐相融相通起来。另有一说是:孝感人喜欢喝汤,因此煨汤有独到之处。孝感人煨汤用的器皿,是一种“U”形的陶罐,称作“铫子”,简写成“吊子”。如果煨汤不满罐,就称作“半吊子”———它却成为孝感人骂人的一句话:“我看你真是个半吊子!”这句话效果比较严重,轻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说的“半吊子”带有明显的指责性,是说某人不开窍、不清白、 2 不合时宜。与此类似的孝感方言还有“泡皮”、“二杆子”、“洋判”、“二百五”、“夹生苕”等。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夹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还编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冇得整。”“苕”本来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个字眼,而骂人为“夹生苕”,可谓形容人愚蠢到了极至~~!

此外,孝感人烧柴灶时喜欢在灶门口挂一个铫子烧水,因为灶门口火小,一整铫子水难以烧开,只能打半铫子水。半铫子水烧开后,声响特别大,孝感人用“半铫子”比喻有些人的轻浮急躁,即满桶不荡半桶荡之意。

贩桃子。

这句俗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成是卖桃子。“贩桃子”在孝感话里是半路开溜的意思。有的地方也泛指开溜、一哄而散、某东西被抢等意思。这是由于“桃”与“逃”同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却跟书面语“逃之夭夭”颇有一致之处。逃之夭夭,作为逃跑的诙谐说法,是套改《诗经》句子“逃之夭夭”而成的。《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众恶奴见事不祥,个个加上一鞭,忽地一声,俱各逃之夭夭了。”贩桃子与逃之夭夭,是偶合,或是借用,有待考证。但是,相比之下,逃之夭夭比较典雅,而贩桃子却更加生动、含蓄。这也是孝感一些方言俗语词的特点。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据传,清顺治年间,孝感南部汉水岸边有一间小茅草房,住有夫妻二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俩口子经常吵架,丈夫说妻子与隔壁王大郎打皮绊(男女作风问题),妻子说丈夫被前湾的刘二妹勾引上了。隔壁人家(乡亲)过来劝架(调解),都不听劝。丈夫一气之下,拿了几件换洗衣服,装进一只白布口袋,一背就走了。

一段时间不见丈夫有回来的意思。儿子老看不到爸爸,就问妈妈:“母妈母妈(妈妈),伯伯(爸爸)几天不在屋里(家里),他到哪里气(那里去了)?”妈妈说:“你问那个不成器的搞么事(干什么),他去贩桃子了!”

儿子喜得不得了:“有桃子吃了!有桃子吃了!”

“吃?吃你母妈的个鬼!你一嘀卡(一点点大),晓得个么事(什么)?”

儿子说:“我亲眼看到他背一只口袋出的门,肯定会买好多好多桃子回来地!”

妈妈又好气又好怄:“你这个杂种,你哪里是想吃桃子,我看你是想吃扫帚条子(打小孩专用)!老子打死你这个小杂种!那个老杂种不是贩桃子去了,他是跑了!”

儿子一听说老子跑了,不由得在堂屋当中大哭:

一个出门玩桥子

一个在家养汉子

我说我要吃桃子

你却要我吃条子

你们都是败家子

苦了我这个苕儿子

“贩桃子”并不是真做买卖,是指跟家里人怄气,离家出走。据说“逃之夭夭”的出处就是《诗经》里面的“桃之夭夭”,跟“贩桃子”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刮胡子。

孝感人把某人挨了批评或者训斥叫做被刮了胡子。这也是有来历的。 历史上的“刮胡子”,除了就是刮掉下巴上的胡须外,就是领导批评下属,喻为给下属刮胡子。两千多年以前,周灵王身边有一位难得的部下,也是他的儿子,叫王子乔的,此人博学聪慧,15岁就开始辅佐朝政。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子乔坚持反对周灵王的壅堵治水之法,而招至周灵王的愤怒,于是,严厉训斥王子乔。周灵王的做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刮胡子”。这里的“胡子”不是胡子,指的是阙漏或者错误,而“刮胡子”就是对于错误的训斥或者批评。周灵王作为“髭王”,不仅“刮”了王子乔的“胡子”,还把王子乔废黜为庶人,致使王子乔17岁便抑郁而死。明清时期,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清代有一种叫“拔贡”的考试,规定每 3 十二年从秀才中选拔一部分人出来升为“贡生”,但条件苛刻到应试者不仅要文章好,而且还要五官端正,体无残疾。长相不好的人即使有一腔才学也不会被允许参加考试。据说孝感城关有一位王秀才,一脸络腮胡子,为了应“拔贡”试,忍痛拔光了胡子去参考,却没有考上。世上没有后悔药,王秀才只好作诗自嘲:“未曾拔贡先拔胡,拔贡未拔胡先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拔贡也不拔胡。”后来,人们又把考试未取,求人不得的事情称作被“刮了胡子”,现在又渐渐演变成受批评、受羞辱的意思。

拐子

近来,一些社会混混或者所谓“江湖人士”把自己圈内逞强抖狠的人叫做“拐子”。在孝感民间,人们还是把自己的兄长叫作“拐子”。旧时的一些戏剧小说中,“拐子”本来的意思是骗子、小偷的称呼。明无名氏传奇《桃林赚·夸技》中记载:“京城里还有神出鬼没盖样拐子来,他移星换斗、易日偷天,巧计偏奇。”到了清代,拐子简直是骗子加恶棍的代称。龚炜在《巢林笔谈》一书中说:“我不解天地生物,何以有毒虫猛兽?如今之拐子者,取人脑,堕人胎,断人肢体,惨毒非常!”在孝感方言词里,单就一个“拐”字而言,也还有“坏”、“调皮”、“捣蛋”的意思。但不知是何时,孝感人和武汉人一样,把拐子当成哥哥的含义,拐子在这里具有特殊的义项,就是老大,引申为头目。在汉孝一带是谑称,而非正规名称。《荒煤短篇小说选》有用例。此义来源于洪帮隐语。据《海底》第三章:“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

死样活气

形容没有生气。活气 : 生气;活力:这里荒无人烟,死样活气的。形容没有生气。 鲁迅 《准风月谈·文床秋梦》:“文弱书生死样活气,怎么做得到权臣?”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至于此地报纸,则刊出颇难,观一切文艺栏,无不死样活气,即可推见。”另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孝感人形容一个人没精打彩的时候也往往用死样活气形容,出典仍不详。

第2篇:孝感年节旧俗拾趣

“腊八”摭拾

寒气逼人的腊月天气,孝感有一个颇受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南朝荆州人宗懔在其所著《荆楚岁时记》上对于这一节令习俗的记载,除了“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并分享用大米、红枣、薏仁、莲子等保健食品熬成的腊八粥等之外,还有许多为前代典籍所确认的崇信及文化民俗活动。比如:“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孝感各地旧时对腊月初八的重视颇有特色,孝感民间传说这天是佛祖的得道日,亦说是其出家日。据说,佛祖出家前,家境贫寒,经常断炊,腊月初八决定出家时,家中已无什么象样的东西可食用,只好将家中散落的零星五谷杂粮拾起,凑合着煮点稀粥,吃完后便出家了,从而得道成佛。孝感人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这天都要食用一顿杂合粥,谓之吃“腊八粥”;特别是各寺庙,都要取香谷及果杂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或“七牟粥”。做“腊八粥”的原料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或是柿饼、大米、小米、麦米、豆子、红枣等合煮,或是大米、小米、红薯、南瓜、红枣、绿豆、黄豆、花生米等同熬。同时,孝感民间多于此日嫁女,有取“八”的吉利之意。

关于“腊八”,历代文人学者也都对其重视有加,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以其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称著于世,但他另有一部《五经异义》,也极具学术价值,但据说已经亡佚。清季有人设法从其它典籍的转述摘录中,辑录出了一些极为珍贵的片断。比如,对于“灶神”,许慎就在《五经异义》中说:“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许慎是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出生在公元58年,活了将近90岁。他的家乡在先秦时期位于楚地边沿。所以对荆楚民俗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据他考证:灶神就是楚人的先祖祝融,他的世俗姓名叫苏吉利,还有个老婆王氏。汉朝时期,就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在腊月初八见到过这位灶神,并杀了一条黄狗充作黄羊来祭祀神灵。从此,阴子方一家“世蒙其福”,受到了灶神的庇佑,所以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因而每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就都用小猪、酒等节日食品来祭祀灶神。

其实,祭祀灶神是远古时期先民们火崇拜习俗的孑遗。由于火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们既需要用火驱寒、煮食,又需要用火来驱赶毒蛇猛兽,所以每个聚营部族落都得委派专人看守火种。而传说中的祝融,即为当时人们所崇信的司火之神。

腊月初八的崇信及文化民俗活动,事实上是在为一年更始的春节这一盛大节庆作预演。它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充分证实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唐朝诗人杜甫的《腊日》诗,尤为脍炙人口:“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就有过腊月间冰冻全消、柳条转青的显著暖冬现象。

除夕杂摭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泛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孝感的除夕,或者说过年,是家家共庆的日子。这一天,地处江汉平原的孝感有如下一些习俗。

接亡人“过年”,早晨起来后,人们到自己亲人的坟前,烧纸钱、放鞭炮,以示请亡人回家团圆。

恭祖宗,临吃年饭前,摆上一付餐具和诸色吃食,点上红蜡烛,向祖先行跪拜之礼,恭请祖先享用。然后是贴春联,各家各户都在门框上、门上贴上春联、门画,并在正屋墙上挂上中堂画和其他装饰画,把屋里装饰一新,从而使除夕增添喜庆色彩。人们在贴春联时,不仅贴门上,而且在侧门边和猪圈、牛栏、鸡笼、柜、缸等地方也贴上一些吉祥如意的联语。如“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太公在此”、“百事顺遂”、“五谷丰登”、“对我生财”等。一般情况下,春联是用红纸写成的,以表喜庆。但家中去世时,头一年就不贴春联或用白纸春联(内容实为挽联),如“守孝堂前三年满,不知门外四时春”。第二年贴绿纸春联,第三年贴黄纸春联。并且这三年一般不挂年画,此后可恢复正常。

吃团年饭,也称吃团圆饭或吃年饭。祭祖敬神后,摆上丰盛的筵席,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举杯共饮,品尝佳肴,互相祝愿。过年菜须有讲究。一般鱼是必不可少的,“鱼”与“余”同音,意为“年年有余”,青菜、豆芽、豆腐、藕等也同样不可少。青菜象征老少清洁、健康太平、豆芽,人们习惯为“长菜”,意在祝愿小孩来年再长高;豆腐,意为家庭“富”有,人人有“福”;此外,若某家这一年有新亡人,在吃团年饭时,就给亡人留下空座位,其意是请新亡人与家人共吃团年饭。

守岁之俗在孝感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去年有文已涉及,此不赘述。孝感除夕的禁忌有是很有趣的,它表现在:

1、禁说不吉利的话。为了避免小孩不懂事或大人不小心说话冒犯了神灵,就在屋内贴上“童言无忌”或“百无禁忌”之类的联语。

2、必须“圆缸”(即水缸内必须装满水),意为财源横溢。

3、蓄财,三天内屋里的渣滓(垃圾)等不得倒出屋外,否则就不能“敛财”等等。

年俗拾趣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别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

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初一吃年饭”:由于孝感是从江西、麻城过籍来的移民,据说大家来孝感的时间正好在元旦春节期间,有的人家直到大年三十甚至初一才来到此地,所以云梦胡金店等地有初一吃年饭的习俗。

“贡肉插筷子”:孝感各地过年时,几乎家家要在向祖先敬贡的“贡肉”上插上一根筷子,这是大有来历的。原来,朱洪武与陈友谅争天下时,大开杀戒,直杀到湖广麻城。这时,朱洪武手下大将看到麻城一位女子携儿带女的,就问,你为什么肩上背着孩子手里又牵着孩子?女子答:背着的是丈夫前妻生的,手里牵着的是我亲生的孩子。大将听到这话,生了恻隐之心,说:我们马止要攻城了,你马上回去,在家门口插上一根小红旗,我们就不杀你了。这女子住在筷子巷,她叫家家都插上小红旗,于是全城人只有筷子巷的人活了下来。后来,人们迁移到孝感,每逢春节,就在贡肉插上支筷子,以这种方式纪念自己是来自麻城筷子巷的人。 元宵旧俗

元宵节是我国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制,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一帮旧臣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到这夜,汉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又称“上元节”、“月半”和“灯节”。、

孝感的正月十五,历来十分热闹,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吃元宵 元宵,孝感又叫汤圆,是一种孝感地方元宵小吃,旧时孝感妇女还用元宵占卜,以测定生男孩还是女孩。吃汤圆有“团圆”之意。俗有“年小月半大,团圆是一家”的说法。南宋时,元宵已成为人们欢度元宵节的必食之品了。在孝感各地,此日还有吃春卷和糍粑的习惯,民间有“吃了汤圆好下田”的说法。

吃月半粑 月半粑是孝感民间久已成习的一种元宵小吃,月半粑一般用荞麦粉做成,状如馒头般大小,用小蒸笼蒸熟,吃起来有一种清香扑鼻的味道,很受全家老小的欢迎。家里老人爱说“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

孝感南部,人们以此日为天官赐福之日,农民于薄暮之时,烧田塍、烧荒,称为“逐毛狗兔”。安陆农民这天下午会提着灯笼,拿着小爆竹,燃香一根,到自己的田里去“炸地蚕”(地老虎)、赶“麻牯兔”。湖区一带的农民在元宵节晚上会选择一旧瓦罐摔在地上,口中说:“正月摔破罐,头不痛,腰不断。”无论城乡,这一天人们多用糯米捏成粉团煮食,称为吃汤圆(元宵),汤圆中间裹白糖、桃仁、瓜仁等物,吃起来甜而不腻。晚上,一般人家都要在神龛上供出汤圆,烧香时用来敬神;同时,各家还要用荞麦粉、细米粉或小麦粉子做成粑,统称“月半粑”,“月半粑”是孝感民间久已成习的一种民间小吃,状如馒头般大小,用小蒸笼蒸熟,吃起来有一种清香扑鼻的味道,家里老人爱说:“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在孝感各地,还有元宵这天吃吃春卷、吃糍粑的习惯,俗语有“吃了糍粑好下田”的说法。

孝感南部湖区一带的人们在元宵节晚上,沿湖地区各家都要摔破瓦罐于地,口中说:“正月摔破罐,头不痛,腰不断”,以示驱赶毛狗兔(毛狗)。

最为有趣的是孝感还有用元宵(汤圆)占卜的习俗,元宵节这天,孝感妇女就把汤圆放在滚开的水里,如果汤圆很快裂开,即兆生女,不裂就兆生男。

安陆民间在过元宵节时,有挑水兆丰年的说法,民间有句俗语:“正月十五挑满缸,八月十五收满仓”,农家每到正月十五这天,人们就起得特别早到塘里挑水。据说,谁在这天第一个到塘里挑到水,谁就会发大财,并在一年里祛病消灾,平安无事,所以人们纷纷抢挑第一担水。 此外,孝感民间元宵节旧时还有驱赶老鼠的习俗。这一天,孩子们边敲瓢盆,边唱歌谣:“敲木瓢、敲木瓢,老鼠生儿不长毛,生一窝,死一窝,生的冒得死的多。”这种寓玩于驱邪之中的旧俗,给旧时许多童年的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

立春习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之始,立春后天气渐渐转暖,万物复苏。从孝感民谚中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春季开始的重视程度。农民往往把立春当作预测年成好坏的日子。如“春打五九末,有吃又有喝。”宁舍一砣金,不舍一日春。“春打六九头,种田不用愁”。“打了春,阳气生”。“节气不等人,春日赛黄金”等等,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立春的重视,孝感农村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庆祝立春到来的习俗。

接春客:接春客又叫迎春,旧时,春节过后,年拜完了,人们就要挑春粪,施压青肥。走亲拜年后,邻里间三五至好还没请吃,于是就利用挑春粪接春客,也是利用接春客挑春粪。挑春粪任务不大,活路也不重,大家边挑边谈论过年的情形,拜年见闻及新年打算,休息时招待茶烟,吃饭时招待酒菜,又俨然过年一般,只不过都是过年后剩余的年货,因此又被人说成是“扫盘子”。有的人家还要在香案上摆上茶叶、豆类、芝麻、谷麦种子等,在瓶中插上梅花或常青树枝,以迎接春天的到来。此外,人们还得给天地敬香,望门外磕头,乞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送春牛:立春这天,各地还举行有趣的送春牛习俗。地域不同,送春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立春这天,由两人搭档,一人头戴纸做的牛头,一人敲锣说唱(有的地方是一伙人抬着纸做的牛游行),所到之家都要送一把米,以图吉利。

报春:旧时,立春前几日,各乡湾即使有一人头戴纱帽,身着红袍,迈八字步,像戏曲舞台上的官吏似的,名曰“春官”,此人挨家挨户预报某日某时立春,口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的吉言,以求施舍;亦有顺带卖皇历(旧时年历)和“春牛图”的。“报春”毕,主人家会燃香以送,或赠之米面,或留之吃饭。报春人随行收接礼物,此俗现已不存。

吃春卷:这天,人们用面粉蒸制或烙成小薄饼,然后用这种饼卷上豆芽菜。地米菜、韭黄、粉丝等青炒的“合菜”,卷成一筒筒的春卷,做熟后吃起来确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意趣。 耍花子:孝昌县农村一些地方在立春前后几天还存在一种有趣的迎春习俗,正月立春,村民都在湾村举行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以求春天风和日丽,一年风调雨顺。“耍花子”的具体方式是:用铁丝织一小网,在网内装上烧红的木炭、生铁片。碎碗片及其它显色物质,用一根长绳系住铁网,然后挑选力大之人耍动。铁网内多色物质溶化后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种五颜六色的环圈,使夜空缤纷绚丽,很是壮观。村民们则欢呼雀跃,祝福春来。此俗吸引了远近的村民前来观看。“耍花子”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迎春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解放后,即使“文化大革命”年代也未间断。

花朝记隅

农历二月十二是一年一度的花朝节,花朝节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节日,但也是汉民族历史悠久的节日。荆楚也有的地方花朝节是在农历二月初二或十五,但孝感大部分地区是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的。民间相传此日为“百花生日”。所以叫“花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云:“是日,宋时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槃,谈孔雀经,拈香者麋至,犹其遗俗也。”清张春华《沪城岁时衙歌》亦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紫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孝感民间认为花朝节是百花仙姑的生日,这一天,姑娘媳妇们喜欢用绸缎或彩纸剪制成花朵,挂在树上,贴在窗上,为百花祝寿。花朝节被认为是个吉祥的日子,姑娘们多选择这天穿耳吊环装扮自己。清末民初,小男伢也多在这天剪发留鬂,农民要在此日打赤脚下田,养蚕少女也要开始忙碌了,而且孝感农村旧时种瓜、种荞也多选在花朝的,民俗以为此日种瓜种荞今后生长会格外茂盛。不仅如此,孝感各地妇女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穿红着绿,装扮一新,去串访亲戚或是结伴春游。两天后,有的则去寺院进香、朝拜观音,以求子求福。因为二月十五日既是道教祖师爷老子的生日,也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僧道人家多在此日举行庆贺,与民同庆。孝感南部多有将花朝节定为婚喜之日的习俗,农家娶妻嫁女,好不热闹。同时,孝感平原湖区也有的地方在花朝节流行吃“花朝团”习俗,花朝团是用糯米做成的汤圆形状食物。据说吃了“花朝团”,有“汤圆大棉花朵子大”的说法。而当地集镇习惯于在此期间举行庙会,主要是开展物资交流和青年男女在此日寻找意中人。附近的群众吃完汤圆后都要到集镇赶集,邻区邻县的人,也多有赶来参加此类活动的。 这天若风和日丽,就意味着当年会百果丰收。如果这天天晴,一些人家会隔墙掷筐篓于外,意为今年五谷丰登,用筐篓挑不完。商人趁二月生意不忙,在花朝节请人玩龙灯。以龙灯象征吉祥,意在祈求春暖花开时,百业兴旺,市场繁荣。

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孝感人过花朝节的旧俗渐渐淡化了许多,代之而来的是在法定节假日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艺、娱乐、联欢、出游等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端午话旧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也称“端午”、“重午节”、“重五节”等。“端五”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端五”之“五”犯了玄宗名讳。大臣宋璟为了讨好圣上,为避“五”之讳,遂将“端五”改名为“端午”,自此民间也习称为“端午”。孝感习惯上把“端午”称为“端阳”,端午有大端午小端午之分,荆楚城市习惯过小端午,民间过节则仍有重视大端午(阳)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这天怀着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楚国将亡的心痛投汩罗江而死。在其死后,人们每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纪念他。但据考证,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并无关系。早在周代,大戴《社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屈原的《楚辞》中亦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端午节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自秦以后,端午节才逐渐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一千多年来,端午节在孝感民间的习俗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湖北民间的端午节一般有如下习俗:

赛龙舟 龙舟是装饰如龙形的船。每到端午这天,参加龙舟竞渡的龙船一字排开,比赛开始,舟首专有一人举旗呐喊指挥,后有锣鼓助威,水手奋力挥桨,龙船如离弦之箭。从而在江面或大河大湖上出现了万船竞发的局面。岸上观者云集,群情激奋,为自己所喜爱的龙舟加油助威。赛龙舟在荆楚大地盛行不衰。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在荆楚大地有两种传说:

一是相传楚人得知屈原投江后,竞相驾舟拯救。南朝梁荆州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写道:“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唐代的《望月楼随笔》中说,竞渡一是为屈原招魂,二是为了纪念“乌鱼”。相传一个外地青年迁到一个村子居住,与当地村人和睦相处。不知何故,当地人得罪了龙王,龙王大怒,在井中投毒,企图毒害村民。龙王让这位青年不饮井中水且保守秘密。但是青年不忍心乡亲们被毒害,就阻挡大家挑此水吃,可是众人不听劝说。无奈之下,他跳井身亡,以死相证,从而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这个青年死后就变成了乌鱼,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日。为们为了纪念他,并追悔自己的过失,大家就在这天举办龙舟赛以示纪念。

吃粽子 吃粽子相传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楚人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就把粽子投入河中让鱼虾食之,以保全屈原的尸身。但也有说法,把粽子投入河中是给屈原吃。后来每逢端午,人们就不再把粽子投入河中,而是自己吃掉,以示对屈原的纪念。

送节礼 这天江汉平原上的新女婿们是一定要到岳母家送大礼的,送节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岳母岳父是否喜欢新女婿的关键。因此粽子一定要用最新鲜的箬叶儿紧紧包好,还要送上大鱼大肉和新鲜的鸭蛋。新女婿要穿着光鲜,谈吐要自然大方,充分显示自己的学识或聪明才干,以博得岳母岳父的首肯。

插艾蒿、悬菖蒲 五月初五日清晨,人们外出即采来艾蒿和菖蒲,插于门楣,悬在门框,以驱毒避邪去百病。这天,若小孩手足不幸割伤,民间则有用揉碎的菖蒲毛敷于伤口上治疗的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饮雄黄酒 这天人们饮用雄黄酒,并把雄黄用酒调制后涂抹在小孩的耳、鼻、额、脐,意在消毒避邪。

此外,荆楚民间这天还有吃苋菜、熟大蒜去毒的习俗,并有用韭菜地秧苗和小草上的露水洗脸的习俗,据说可以预防眼病。应城一带还有在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

“寒婆婆过江检柴”在孝感

在荆楚各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气候都转冷,特别是今年闰七月,十月十六已到了公历的十二月份。今年十二月六日(农历十月十六)是民间俗称的韩(寒)婆婆过江捡柴的日子,每至此时,在孝感乃至荆楚各地都会流传一句“寒婆婆过江捡柴”的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深夜,如果天气晴好,民间传说中就会有一位韩(寒)婆婆过汉江捡拾很多的柴禾,在来年春寒料峭的日子,她一人就会躲在家中烤火,而初春后就会有阴雨不断地降临人间。从气象现象来说则是指第二年初春会有倒春寒,好多天会是阴雨连绵。

这一民间传说在孝感县志中有记载,清初《孝感县志》载:十月十六日,“俗云韩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雨。水行者多避此日„„然风雨多验,不知何说。”该志成书于明末清初,可见这一传说已很古老了。至今在孝感城乡,人们还有趣地把特别怕冷的人都戏称之为像“寒婆婆”一样。

汉川民间认为,十月十六日是寒婆婆过江拾柴的日子。这一天深夜如果是晴天,无风无雨,说明寒婆婆已顺利过江了,明春非有倒春寒不可。反之,说明她没有过江拾柴,就不会出现倒春寒。在孝感等地流行的谚语中也可验证这个民间传说的现实性:《孝感谚语》载:“十月十六晴,一冬晴;十月十六阴,一冬冷”。“十月十六晴,交春落雨到清明”。“韩婆婆捡了柴,春后雨成灾”,“寒婆婆过江,马和尚捡柴”等。

关于寒婆婆过江捡柴,在各地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传说故事,据说寒婆婆俗姓韩名菊梅,家住在一个叫寒门凹的地方,她天性勤快,手脚闲不住。长大后,嫁给江北财主家的独生儿子付丽君。付丽君好吃懒做,喜欢抹牌赌博,从不管家里事情。不到几年,就把家财败得差不多了。他不但不管束自己,反说韩菊梅是克星,家财败了都怪她,可怜的菊梅只好忍气吞声。后来连住房也卖了还赌债,夫妻俩一贫如洗,只好搬进牛棚去住。为了渡日,韩菊梅每天过江到娘家寒门凹山上捡柴回来,挑到街上去卖,换点油盐度日。

有年十月十六日,韩菊梅捡了柴回家来到江边,天气突变,乌云黑浪,无法过江。她只好躲到柴担下过了一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日,风平浪静了才过江。回到家里,丈夫不问青红皂白,劈头就是几巴掌,问她昨天为么事不回家,不做饭给他吃?硬说妻子在外和别的男人有鬼。韩菊梅有苦说不出,想到跟着这种好吃懒做、又横蛮的丈夫,今生莫想有好日子过,一气之下跑到江边打算跳水自尽。

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念她朴实勤劳,就渡她成了正果。封她为管冬天气候冷热的神仙。

从此,寒门凹被人们叫为寒婆凹。寒婆婆每年十月十六都过江捡柴,人们就根据这一天的阴晴风雨,来预测明春的天气和安排一冬的农活。

荆楚各地关于寒婆婆的传说特别多。利川市传说寒婆婆故事有发生地,即土家族的“寒坡寨”,后转化为“韩婆寨”。这里的人在冬天,行人都拣柴丢在它的村口烧,不断丢,不断烧,以不让寒婆过江捡柴。通山县流传有《寒姑坟》故事,这里传说寒婆婆是作九宫山上的一位道姑,九宫山至今仍有寒姑坟。香客朝山,必从山下带去一块小石头,放在坟上,说是“给寒姑加衣盖被”。蕲春县的《寒婆岭与望婆井》故事讲述有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媳妇有孕,婆婆为她出外讨饭,冻死在蕲春县的一座秃岭上,后人叫它寒婆岭,还有墓有碑,上书:“寒氏婆婆之墓”。媳妇天天望婆婆回来,不幸掉在井里,这井在浠水县天然寺附近,叫望婆井。

(作者单位:孝感市史志办公室)

第3篇:孝感方言

云梦孝感方言(三十六)

(1/4)2010-11-26 14:36

云梦方言对话

(1/5)2010-11-16 16:17

云梦孝感方言(三十五)

(0/9)2010-09-25 15:59

孝感云梦方言(三十四)

(1/11)2010-08-04 09:39

方言笑话

(2/18)2010-07-15 22:29

孝感云梦方言(三十三) (0/12)2010-06-28 14:33

孝感云梦方言(三十一)

(0/8)2010-05-03 17:31

孝感云梦方言(三十)

(0/49)2010-03-01 16:45

云梦方言(二十九)

(1/22)2009-12-04 10:17

云梦方言(三十二)

(0/71)2009-08-19 21:36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八(袁新明)

(0/13)2009-06-08 15:32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七(袁新明)

(0/11)2009-06-08 15:18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六(袁新明)

(0/17)2009-06-08 15:16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五(袁新明)

(0/9)2009-06-08 15:15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四(袁新明)

(0/9)2009-06-08 15:13

孝感云梦方言十四(袁新明)

(0/11)2009-06-08 15:11

孝感云梦方言十三(袁新明)

(0/10)2009-06-08 15:10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三(袁新明)

(0/7)2009-06-08 15:07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二(袁新明)

(0/16)2009-06-08 15:05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一(袁新明)

(1/15)2009-06-08 15:04

孝感云梦方言二十(袁新明)

(0/14)2009-06-08 15:02

孝感云梦方言十九(袁新明)

(0/14)2009-06-08 14:57

孝感云梦方言十八(袁新明)

(0/12)2009-06-08 14:54

孝感云梦方言十七(袁新明)

(0/9)2009-06-08 14:52

孝感云梦方言十六(袁新明)

(0/9)2009-06-08 14:49

孝感云梦方言十五(袁新明)

(0/12)2009-06-08 14:47

孝感云梦方言十二(袁新明)

(0/9)2009-06-08 14:42

孝感云梦方言十一(袁新明)

(0/10)2009-06-08 14:40

孝感云梦方言十(袁新明)

(0/11)2009-06-08 14:38

孝感云梦方言九(袁新明)

(0/8)2009-06-08 14:36

孝感云梦方言八(袁新明)

(0/10)2009-06-08 14:35

孝感云梦方言七(袁新明)

(0/12)2009-06-08 14:33

孝感云梦方言六(袁新明)

(0/14)2009-06-08 14:32

孝感云梦方言五(袁新明)

(0/12)2009-06-08 14:29

孝感云梦方言四(袁新明)

(0/17)2009-06-08 14:27

孝感云梦方言三(袁新明)

(0/17)2009-06-08 14:25

孝感云梦方言

(二)(袁新明)

(0/33)2009-06-08 14:19

方言小幽默(两则)(袁新明)

(0/65)2009-02-23 14:32

湖北孝感云梦方言

(一)

(3/363)2009-02-23 14:08

孝感云梦方言与普通话的几点区别

… (0/49)2008-09-17 09:13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活动下一篇:学生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