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局扶贫工作总结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规划局扶贫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规划局扶贫工作总结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背景下,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村庄现代化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导致很多人文历史环境逐渐消失,与当地村镇实际环境相背离,在整治规划期间并没有按照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因此,在未来的村庄整治规划活动中需要全面按照“精准扶贫”政策开展,结合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性、生产发展以及生态优势等共同做好村庄整治规划工作。

关键词 精准扶贫;村庄整治规划;新农村建设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的“三农”问题属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产物,我国在“三农”问题处理方面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中国农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围绕该项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

1 村庄规划整治的相关概述

1.1 村庄规划整治提出和基本概念

我国“村庄规划整治”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这是历史记载最早的乡村整治运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村发展可以划分为以粮为纲发展阶段、市场化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在各届政府会议报告中均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政策方面对“村庄规划整治”进行解读能够看出,最基本的要求在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建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1]。为了更好地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国农业部办公厅在相关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从产业形态、生产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好村庄规划整治工作。

1.2 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精准扶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所提出的,自此改善了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设计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做好布局规划以及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精准扶贫思想。从精准扶贫政策的本质上看,其需要实现的目标在于发展生产、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未来教育。共同富余要求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能够富余,全面确保地区经济发展。

1.3 村庄规划整治的目标

1)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城乡发展的源动力。村庄规划整治需要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引导和控制各用地布局和环境景观,影响和改变村庄居住空间的形态。生产力和经济布局不同能够反映出村庄规划整治的变化,并且做好引导和规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2)生态目标。在村庄规划整治工作中,周边生态环境的地位作用非常大。村庄环境能够反映出地区的精神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在于生态环境的优劣性。因此,在村庄规划整治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地位。

3)文化目标。村庄规划整治工作应建立满足地区需求的文化环境,保护村庄历史环境、建立现代人文空间、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建立满足人性的村庄空间。在村庄规划整治中,还需要不断提升人文精神场所品质[3]。人的主体作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风貌,从而影响整个村庄的精神风貌。例如,村庄规划整治能够提升人文精神场所的品质,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2 村庄规划整治的策略与方法

村庄规划整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案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在村庄规划整治工作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规划整治人员的建设思维是否符合地域文化环境需求,分析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才能够制订出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村庄规划整治方案。

2.1 深入分析村庄内在特征

村庄特征主要是由历史积累、文化沉淀以及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所构成,属于自然与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村庄特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会展现出地域性差别,因此需要全面遵循自然与人文特征,构筑村庄鲜明特色。所以在村庄规划整治工作中,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村庄发展的各个阶段,探索深藏的自然人文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主要包含地形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以及水文植被因素等。只有深入了解地区自然特征,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工作。合理把握地形地貌特征能够表现出适宜的主题,合理选择造景材料,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特征[4]。与此同时,还需要调查研究地区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掌握水文条件和植被覆盖情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庄环境。

2)人文特征。人文特征属于动态化概念,特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类文化现象,人文特征就属于具体表现,并且通过人文景观表达。村庄规划整治工作中,需要注重村庄聚落特征,还应当重视服饰文化、音乐文化和建筑文化。所以在村庄规划整治时需要深入挖掘和辨别地区人文特征,并且将其体现在规划设计中。由于文化特征属于地区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全展现出文化特征,还应当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2.2 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

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具备特色,并且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属于地区生态文明、传统习惯以及民俗的表现,可以有效地融合于地区环境,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烙印。因此,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属于多层要素组成。地域文化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在此期间地域文化会呈现出动态化发展趋势,并且与其他文化逐渐融合,然而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就会表现出稳定性特征[5],例如,我国四合院文化在经过长时间积累沉淀之后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对村庄规划整治的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文化逐渐形成一体化发展趋势,因此各个地区在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工作时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所属产业,完成区域經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历史的传承能够延续乡村的文明,能够保持村庄特色。村庄文化的形成关键在于地区文化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村庄整治规划工作若背离村庄的历史地域文化也无从谈起。村庄整治规划需要全面展现出地区精神风貌,地域文化能够帮助地区建立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面貌。所以。在整治规划之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地区地域文化,并且将其体现到整治规划工作中[6]。

2.3 生态景观向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在建设和保护村庄文化方面有所忽略。尽管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生态环境方面也出现严重恶化情况,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居住条件。所以在建立村庄景观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村庄特色景观与生态环境建设。

1)村庄生态。村庄空间生态学包含生态系统和规划两方面。其中前者在空间边界属于模糊概念,是在特定的地域内人口,环境与资源利用多样化关系所建立的人与自然的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以人作为核心,全面融合自然与经济,形成人工生态袭用。在人类生态系统发展期间是经过漫长演变发展才形成生态体系。后者主要是借助生态学原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用关系和转化关系进行评价和协调,能够全面促进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升,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村庄空间生态规划。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规划仅仅分析其发展需求,没有注重保护乡村景观与生态,然而在空间规划期间需要全面分析景观与生态保护二者关系。空间生态规划需要满足城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在规划期间注重保护乡村景观与生态空间[7]。

2.4 整治规划效应

地区特色是最強大的竞争优势,若不具备鲜明特色,将会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导致消极影响日益明显,多数城市在规划设计期间会直接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没有注重地区自然与人文特征,导致各个村庄建设都千篇一律。因此,为了提升村庄整治规划效果,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1)创新和改进规划模式。在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之前需要制订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方案,注重对地区的调研与分析,在设计方案中全面体现出地区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等内涵,并且按照风貌景观与空间序列的有机组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区风貌[8]。2)改善规划体系。在长期发展建设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乡村规划体系。在村庄总体规划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从根本加强规划管理绩效。建立和完善村庄规划能够有效弥补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建立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

3 结语

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精准扶贫政策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策略,解读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属于农村精准扶贫的基础内容,对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情况分析能够得知村庄整治规划的共性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做好村庄整治规划工作。村庄整治规划本体要求规划人员深入研究环境治理原则,并且能够从精神风貌、地域文化以及规划设计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地村庄整治规划方法,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汪紫菱.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山地村庄整治规划——以重庆市垫江区沙坪镇李白村为例[J].居业,2018,22(6):51-52.

[2] 吴烨,鲁晓军,翁一峰,等.尊民意、体民情、顺民心的村庄整治规划——以无锡市阳山镇前寺舍村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7,19(12):9-11.

[3] 贾灵光.村庄整治规划工作初探——以定陶县半堤乡周庄整治规划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7):23-27.

[4] 雷艳.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普通村庄整治规划——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东佳村那学坡(村)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7,20(6):24-25.

[5] 胡秀媚,冯健.欠发达生态敏感区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构建——以宁夏西吉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91-99,173.

[6] 胡正,邵子豪,郑力,等.美丽乡村建设愿景下的镇域土地整治规划——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83-184,210.

[7] 张辉.区域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刍议——以玉山县旅游通廊沿线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实践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16,33(10):59-61.

[8] 陈怡.江南传统水乡村落更新改造的设计手法初探——以文昌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32(3):204-205.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赵艳

第2篇: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探析

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三区三州①”一直以来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乡村尤甚。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要求,结合云南省关于“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下的成功经验,在做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提出旅游扶贫模式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精准扶贫模式,力争2020年实现全村脱贫,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乡村规划;三区三州;茨楞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16

Analysis on the Rural Plan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 Case Study of Cileng Village in Gongshan County, Nujiang Prefecture

CUI Yafei, CAI Fang, FAN Xing

[

[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对于创收方式,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对于贫困问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

对于贫困地区,乡村脱贫应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立足未来,长效发展。2018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四川凉山州举办“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提出了“规划帮扶、智力帮扶、宣传推广帮扶、金融帮扶、产品帮扶”五大类帮扶措施[2],为推动“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落地见效、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新的要求。同年3月农业农村部召开“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对接会,提出“从强化产业指导、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主体培育、营销帮扶、品牌打造、范例推广等方面,支持“三区三州”发展特色产业”[3],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方式实现边远地区贫困乡村的整体脱贫。

为推动扶贫工作的落地实施,助力“十九大”脱贫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规划为契机,在深入实地调研并学习总结“扶贫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和落地实施,以期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1精准扶贫语境下的乡村规划考量

1.1反贫困理论及精准扶贫理念概述

对于各地区的贫困问题及相关的反贫困措施,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人类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統论述,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早期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经济学观点认为,平均收入水平与满足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福利水平,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总量来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以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这就需要从贫困人口的食物保障、受教育水平、卫生保健和不平等程度、政府责任、以及国家之间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综合考量。社会人类学观点认为,人口数量增加使得生产资料需求过旺,贫困家庭只有通过增加人口以增加劳动投入获得更多生活资料来改变现状,造成了人口和资源的矛盾,而个人素质和群体素质的差别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因此解决贫困循环机制问题是解决地区贫困的关键。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自然环境是造成经济地带差别的主要原因,环境差异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经济发展空间上的梯度理论,因此,消除地区贫困要从拓展地区生存空间着手[4]。据此,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制定并督促实施反贫困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鼓励开展多种经营并组织劳务输出等方面来制定反贫困措施[5],通过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贫困人口素质教育提升、开展专业合作和多种经营等方式对我国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精准扶贫”思想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后通过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在云贵地区率先示范施行,促进了“精准扶贫”理念及实践模式不断深化与拓展,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精准扶贫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要求切实关注贫困人口所需,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其出发点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切入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6]。

1.2贫困地区的乡村规划考量

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规划为契机,可为地方的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旅游扶贫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从拓展乡村生存空间、提升农民素质、构建农业生产体系等方面考量,以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问题。

第一,拓展乡村生存空间,提升农民的归属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缩小地区之间的生存空间差异,营造良好的生活及生产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第二,加强技术素质培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积极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失地、失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和引导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户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村民收入差距。第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高本村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农民的幸福感。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村集体主导、社会企业运营的方式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乡村的整体脱贫。

2精准扶贫语境下的扶贫模式浅析

通过研究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脱贫模式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帮扶措施,总结出以“输血”变“造血”的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模式,形成以激发内生动力、刺激消费为主的文化扶贫、消费扶贫和旅游扶贫模式。

2.1产业扶贫模式

结合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条件,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如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游等,加大优势产业投入,延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乡村服务水平,以“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和“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方式[7],形成乡村农产品及服务的“产—销—益”为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见图1)。

产业扶贫模式是目前运用最广、最具效益的一种模式,可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可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技术扶贫模式

针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本底条件优势不明显的村庄,以技术培训为引导,通过带动城乡务工者高质量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积极促进务工人员返乡,以技术水平为抓手,发展个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形成“进城务工学技术,返乡创业同致富”的技术扶贫模式(见图2)。

技术扶贫模式适用于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缺乏活力的村庄,进城务工人员(贫困户)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成为技术水平的持有者,实现返乡创业,盘活乡村经济,助力乡村脱贫。

2.3消费扶贫模式

以“体验经济”理念为抓手,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多媒体宣传手段,扩大乡村产品及服务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以可靠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水平保证潜在的客源市场,通过“体验游”“生态游”等旅游形式使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中去,以此拉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进而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助力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见图3)。

消費扶贫模式是检验乡村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试金石,可以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进行预判,对于吸引潜在游客量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看得见”的扶贫手段,也是各种扶贫模式实现扶贫目标的直接动力。消费扶贫模式适宜同旅游扶贫相结合,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用新型消费理念促进农、旅发展。

2.4文化扶贫模式

一些乡村依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保留着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以物质或者精神的形式存在,由于传承断代,传统文化陷入逐渐消亡的困境。对于传统文化保存形式较好的乡村,通过建立起乡村文化传承体系,“以文培岗,以岗创收”,吸引广大的人群参与其中,不但解决了传统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使其成为乡亲的共同记忆,而且成为转变经济思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见图4)。

2.5旅游扶贫模式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特、优、高、大”四大特点,乡村旅游发展要深度发掘本底资源,以旅带农,以农兴旅[8]。旅游扶贫模式要综合利用各类扶贫措施,依托本地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发展适宜的乡村旅游,同时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相应的农耕和手工产业,建立起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全村的脱贫致富,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3旅游扶贫模式主导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3.1选取案例的价值评析

3.1.1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公益行动实施村庄

茨楞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茨开镇,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山村,由于地理环境限制,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以国家旅游局推动开展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为契机,选择科学的旅游扶贫模式,激发内生动力,盘活村庄经济,以精准扶贫理念为导向,探索适合本村的脱贫之路,并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3.1.2 村庄发展的特征考量

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对茨楞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基础进行综合考量,以精准扶贫为导向,梳理本村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的规划思路。

(1)拓展村庄生存空间的基础

茨楞村自然资源丰富,风光奇秀,秘境清幽;人马驿道、红星桥、拦河坝等人文景观沿普拉河布置,文化积淀深厚[9];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村庄肌理形态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良好(见图5)。

推进茨楞村至县城道路的拓宽工程,可使村庄与县城联系更为紧密、方便;依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结合管理服务中心设置停车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工程项目,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传承发扬傈僳族和怒族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建设;解决村民日常看病需要,对村医务室进行更新改造。

(2)提升村庄人口素质的基础

调查中发现,茨楞村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占比51%,文盲、半文盲率23%,中学以上文化仅为10%左右,导致村内青壮年劳力外流,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村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见图6)。村庄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村民参与进来,失地、失业农民对自身技术素质提升呼吁强烈,群众基础较好。

(3)构建村庄产业体系的基础

茨楞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由于近几年政府扶贫政策引导,草果、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独龙牛、羊及贵妃鸡的养殖也渐次开展起来,但农业生产和经营较为分散,且没有资金支撑和技术引导,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没有保障。自然景观层次丰富,旅游服务市场广阔,但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旅相促”效应没有体现出来。

3.2实践案例的扶贫模式选择

基于实地调查和对村庄发展特征考量,结合当下扶贫模式指导下的脱贫攻坚成功经验,茨楞村村庄规划基于以下方面思考。

(1)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本底资源条件优越,适宜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特有的乡土民俗相结合,以旅游扶贫为主导,将本村传统生产活动与旅游服务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

(2)受地形地貌环境影响,茨楞村耕地有限,农田分散、细碎,大田经济规模作业优势不明显。可以通过产业扶贫模式,由村委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社或者引进相关企业组织生产,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闲散、细碎的土地聚集起来统一进行生产经营,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又能取得劳动收入,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推进本村的精准脱贫。

(3)茨楞村人口以傈僳族为主,是夹杂怒族、汉族等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民族风情浓郁,村落景观保存良好。通过依托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民族风情游,推动诸如竹篾、根雕手工制作,农耕文化、傈僳族文化展示等文化服务业发展,以“体验经济”理念推动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通过消费扶贫模式解决最后一部分农民的脱贫问题。

茨楞村的扶贫工作是以产业扶贫为手段,依托村庄特有的种植、养殖业,构建起基础产业链,为手工业及旅游服务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实现村庄脱贫的原动力。以旅游扶贫为主导,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带动,将一产和二产有机衔接,促进“多产融合、三产联动”发展,以“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理念解决村庄最后的脱贫环节,实现村庄整体脱贫,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7)。

3.3案例实践——以茨楞村规划为例

3.3.1旅游扶贫模式主导下的村庄规划

基于现状及对茨楞村的调查分析,以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力量、规划村民参与为第一原则[10],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的通知》,以助力茨楞村精准脱贫为目标,从延伸经济产业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挖掘村庄民族文化特色、整理闲置用地等方面来拓展村庄生存空间,并构建起本村的产业体系。

(1)最大限度地保护村庄耕地、林地、河流、河滩地等生态环境资源,挖掘存量建设用地

通过分析现有资源的区位、地貌、发展特性等,明确发展的资源需求、环境影响等特征,提出用环境容量的方法预测人类活动和发展的极限和潜力,从而保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对未来发展产生危害[11]。村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普拉河两岸河谷地带,耕地与山林相间分布,河流景观及河滩地保存良好,村庄改建、扩建用地应挖掘村内闲置用地,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不破坏村落生态环境。农户占用基本农田、林地的构筑物、建筑物(4处)应予以拆除,以保持农田及林地景观的完整性(见图8a)。

(2)腾挪易发生地质灾害,有水患的险户用地

针对村庄临靠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河滩地等险户,规划建议就近搬迁(3处),在村内建设用地范围内利用闲置用地转为宅基地,满足搬迁户建设与居住要求(见图8b)。

(3)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与更新改造

村庄内大部分木结构建筑保存良好,有部分建筑需要进行外立面的更新改造。根据怒江州贡山县房屋评定标准,将农宅分为A、B、C、D四级。

A、B级农宅建筑质量较好,但建筑风貌有别于村内整体风格,对已有建筑进行外立面更新改造以使其契合整个村庄风貌。C级农宅建筑质量一般,但建筑传统风貌保存良好,应以此类建筑为主体,进行外立面的修缮及屋面统一改造,以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D级农宅建筑质量差,特别是建档立卡户的房屋基本属于危房,应予以拆除并原址重建。重建与新建建筑以B级建筑为准,保存并延续傈僳族特有的聚落景观(见图8c)。

(4)迁建禽畜棚、圈,营造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

对山水田园、聚落形态、乡土建筑、民俗文化等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乡村聚落规划设计的研究思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12]。从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和旅游发展的需要考量,迁建所有临靠村庄干道、临河而建的家禽、牲畜棚、圈,于村庄相对僻静且有一定距离的地方集中安置,形成村内集中养殖场地。根据现场调研并征求村民意见,集中养殖场地选址于村庄西北侧的撂荒地(见图8d)。以有发展生态旅游意愿的建档立卡户为主,保留部分家禽、牲畜养殖,并对家居环境进行统一整治,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5)产业用地置换

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园等旅游产品逐渐向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打造第二住宅,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升级[13],推进乡村振兴。依据调研情况并结合村民意愿,将建档立卡户和有发展意愿农户的宅院优先预留为旅游服务产业用地(见图8e)。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将宅院或农田交由村集体,通过合作社或企业集中管理和经营的方式,使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和发展中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6)增加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用地,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的需要

从“农村究竟需要什么、究竟应该建成什么样子”两个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14]。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及旅游发展的要求,增加民族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停车场、旅游服务用房、马帮文化展览馆、乡土民俗体验园、公共厕所、配套水利电信等设施,完善村庄基础服务和旅游接待能力(见图8f)。

(7)加强村民素质提升,构建村庄产业体系

依托人马驿道、普拉河景观,开发户外徒步旅行体验活动,走进人马驿道文化,打造“户外休闲体验游”;加强村民种、养技术培训,通过建立联合农场,以“合作社+”或“公司+”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生产与体验观光一体化新模式,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加强对“人马驿道”文化的深度发掘,通过人马驿道文化展览馆等形式留存历史记忆,进一步延续其空间历史文脉。保留村民最原始的生活空间与生活场景,以作为乡村文化主题展览窗口,展现乡风民俗的古朴、醇厚之美,发展“乡土文化体验游”;拓展小型会议、运动康养等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实现多元化综合发展,发展“生态康养度假游”(见图9)。

3.3.2 建设及实施

实现茨楞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立足于完善基础设施并构建产业发展链,投资估算2030万元,全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以村集体和建档立卡户为主体,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保存村落传统风貌,建立傈僳族文化体验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为乡村旅游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整村脱贫。第二步是在实现精准脱贫的基础上,利用其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社会投资,依托普拉河、人马驿道和傈僳风情发展乡村生态游、体验游,以“企业+产业基地+农户”和“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发展旅游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进而带动本村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4结语

以村民发展意愿为规划导向,通过研究其他地区的帮扶经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扶贫手段及创收模式,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原则下,以脱贫攻坚为第一目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发展前提,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方向,提出茨楞村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激发乡村活力,盘活农村经济。同时也要求我们规划师深入农村、体验农村,全过程动态跟踪,确保规划实施到位。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一道参与进去,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做出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为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做出贡献。

注:

① 三区三州:“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 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38.

[2]国家旅游局在四川凉山州举办“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EB/OL].(2018-01-18)[2019-06-18].http://www.xinhuanet.com/ travel/2018-01/18/c_1122279221.htm.

[3]农业农村部召开“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对接会[EB/OL]. (2018-03-22)[2019-06-18].http://www.moa.gov.cn/xw/zwdt/ 201803/t20180322_6138929.htm.

[4]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2-19.

[5]黄渊基.国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00-106.

[6]杨正光.精准扶贫背景下融合社区营造理念的村庄规划探索——以武汉市七壕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8.

[7]中国扶贫在线[EB/OL].[2019-06-18].http://f.china.com.cn/ node_7237055.htm.

[8]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4-69.

[9]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10]江东桂.基于村民意愿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探讨——以江西九江庐山区威家镇九星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 91-9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20.

[11] GiulioSenes, AlessandorToccolin.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in protected rural areas in Ital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107-117.

[12]徐荣.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31):43-45.

[13]吴必虎,伍佳.中國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21(3):11-13.

[14]张亮,李超.浅谈村庄规划——规划应从对农村基层的认识入手[J].小城镇建设,2006,24(10):48-49.doi:10.3969/j.issn.1002- 8439.2006.10.020.

作者:崔亚飞 蔡芳 范星

第3篇:精准扶贫背景下“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

摘  要:旅游扶贫需要规划先行,长期以来,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规划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笔者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承担了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凤山村――拉竹河村旅游扶贫规划项目,该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本文即以此项目为例,对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规划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归纳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能为其他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规划

在当前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但在旅游行业,规划先行是铁律,研究并编制旅游规划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规划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扶贫办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给出了具体的界定:从国家层面,主要指“三区”“三州”“三类人”。“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在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三州”即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藏彝走廊上;“三类人”主要指的是因病致贫人群、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以及贫困老人。【1】。2018年1月,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要求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强化规划先行,国家旅游局随后启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要求相关部门及规划单位把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当作政治任务来抓,认真研究贫困帮扶的途径,深入走访调研,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随着我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深入实施,已有旅游规划体系对旅游扶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关注不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如何将乡村旅游规划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于乡村旅游规划如何从规划角度保证贫困人口长期受益的研究很少。因此,怎样将乡村旅游规划与精准扶贫政策结合起来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怒江州兰坪县谷川村委会风山村是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精准扶贫点,该村是怒江州澜沧江高山峡谷中最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在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拥有深度贫困地区的许多共性特征,在深度贫困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为促进该村脱贫攻坚,笔者作为挂钩扶贫该村的单位负责人,牵头实施了旅游精准扶贫规划项目。本文正是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借助实地调研法、访谈法,研究了石登乡谷川村凤山村(小组)――拉竹河村的旅游规划问题,以期为谷川村及深度贫困地区其它民族村寨的脱贫致富和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取得较快发展,但从旅游规划“问题导向”视角反观,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忽视贫情分析问题、忽视生态保护问題、忽视比较优势问题、贫困人口参与度不够问题、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问题。

(一)忽视贫情分析问题。

规划者对深度贫困区乡村旅游基础条件进行调研时,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只注重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调研分析,忽视贫困人口的“主导”地位,对贫困人口调研不足,缺乏贫困现状和贫困成因的分析,更没有“精准到点、精准到户”的旅游精准扶贫意识;在旅游发展条件分析条目里面,没有加入规划区的旅游扶贫潜力分析,没有对规划区贫困人口是否可以从旅游开发中受益进行全面评估。导致一些项目开发后完全脱离贫困群众,造成“景村矛盾”,甚至引发当地居民与开发者之间的冲突。

(二)忽视生态保护问题。

在处理扶贫和生态的关系时,要“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扶贫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贫困人口也要能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获得更多实惠”【2】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压力”与“深度贫困”交织,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于这些区域,区域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一直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另外,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居民法制意识及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原住民及不法商人受高额利润驱使,会打着发展“原生态”旅游的旗号,只为盈利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例如早年怒江州、迪庆州部分地区存在以红豆杉、榧木工艺品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活动,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破坏了旅游地的品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忽视比较优势问题

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性和民族性是两大突出优势,但在旅游规划中,对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不足,生态性、民族性或挖掘不够或表现不当,存在舍本逐末、盲目跟风模仿现象。例如有的贫困地区选址新建“民族村”,“民俗村”或“某某古寨”其实就是商业地产项目;有的民族村寨模仿农家乐、采摘园、荡秋千等千篇一律的标配;有的民族村寨热衷人造景观,砍树毁田建广场、拆古建今、出租房屋,商业味厚重,没有自己的特色,丢了民族味,失了原生态。

(四)贫困人口参与度不够问题

从微观层面看,旅游扶贫通常被界定为围绕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发展使其受惠并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旅游活动,这也是目前旅游精准扶贫所关注的焦点。【3】在旅游规划中,忽视了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普遍存在诸如贫困人口参与障碍、参与内容边缘化、受益分配不公等共性问题。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及其发展是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事关“扶持谁”的问题。但由于实践中部分旅游规划扶贫目标不清,导致旅游扶贫开发虽然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但贫困人口的受益程度却未得到显著提升。有专家指出,外部开发商的引入使当地村民的旅游参与多数停留于服务员、保安、清洁工等高劳力、低技术、低收入、低层次的参与水平。有时来自外部的旅游投资越多,旅游漏损越高,当地村民可获得的旅游收益越少,乡村存在可能演变为“旅游飞地”的风险。

(五)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得天独厚,然而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供给不足,开发程度相当低。区域内现有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创意。目前川藏线、滇藏线上骑行、徒步、自驾游火热,正是说明市场的需求正在朝着个人化方向发展,然而由于这些区域地处偏远,且此类旅游产品偏向小众,投资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因此很少有政府或企业专门投资。近年,美国阿巴拉契亚小径火爆世界小众旅游市场,也有中国人专程前往体验,穿越35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森林小径。笔者扶贫的澜沧江区域也内开始出现背包探险驴友增多等现象,2014有2名河南背包探险驴友从本区域翻越碧罗雪山时失踪,提示本区域对背包客吸引力大,但尚不具备安全保障。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广袤的西部地区,高山峡谷、雪山森林、河流湖泊遍布,自然景观独特,却严重缺乏开发,未能充分满足驾车、徒步、探险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求。

三、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旅游规划的思路及实践

基于上述对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与开发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导向,落实好制订好乡村旅游规划。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扶贫挂钩点石登乡谷川村为例,针对性提出了旅游规划的思路及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搞好走访调研,摸清资源底数

依托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647户)全覆盖走访,了解村民意愿,征求村民意见,宣传旅游扶贫政策,摸清资源底数,全面梳理规划区内具有旅游价值的山川河流、民族山寨、民俗文化、特产风物等。同时将编制《兰坪县石登乡凤山----拉竹河片区旅游规划》与谷川村扶贫规划、贫困户“一户一策”规划紧密结合,推进“多规合一”,实施“景村共建”,科学统筹推进旅游建设。

1、规划区内两个村委会条件分析

石登乡位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澜沧江畔,距云南省会昆明736千米,距兰坪县95千米,总面积551.46平方千米,东邻河西、通甸,南接啦井、营盘,西与福贡县交界,北同中排乡相连,海拔在1500米~407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雨量在680毫米左右,境内江边霜期平均为80天;乡政府驻地石登集镇海拔2020米,澜沧江自北向南将全乡一分为二,东依玉屏,西偎碧罗雪山;形成了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百花盛开的立体气候,加上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既是发展种、养殖业的良好环境,又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本规划选取了石登乡境内位于澜沧江西岸(碧罗雪山东坡)的拉竹河及谷川两个村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规划。规划区范围:北至拉竹河村和三角河村分界线;南到谷川村委会与营盘镇交界线;东以澜沧江河谷为界(但把石登集镇划入规划区);西以碧罗雪山山巅分水线(也是与福贡县的交界线)为界。总面积183.69平方公里,总人口4373人,主体民族为白族支系拉玛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为因学、因病、因残、缺技术和缺资金等。截止2018年7月18日,尚有的建档立卡户249户1008人,贫困发生率为35.14%。其中凤山(含三家村)、迪仕两个村及松林头组的格日,约50户处于深度贫困,将实行整村易地搬迁,是攻坚难点,亦是旅游扶贫的重点区域。两个村委会均属于山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仅有少量人员靠外出务工来获取一定收入。

(二)强化规划引领,确保生态优先

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充分保护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原貌。在特色塑造方面注重与周围自然山水及田园风光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体现景区当地民居形式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风格。注重以法制思维和专业思维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和宣传,对从业者、当地居民及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教育和培训。

1、整体保护,局部开发原则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生物物种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分層保护措施,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坚持整体保护、局部开发原则,立足保持原生态地貌、植被和村落原貌,人工建筑尽可能少而精,建筑风格、选址和施工均以不破坏原生生态和环境风貌为前提。

2、以碧罗雪山高山生态游为先导

将石登旅游产品融入三江并流和碧罗雪山旅游大盘,近期以开发高山生态小众旅游为先导,推动石登旅游产业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中远期再跟进澜沧江黄登水库库区生态观光及特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大众项目。

(三)突出比较优势,明晰功能定位

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对该区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提取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做好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区性质定位和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

1、突出比较优势

提取本规划区内的雪山峡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拉玛文化、彝族文化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按照差异化发展原则,在探险旅游、溯溪运动、登山运动、越野体验、彝族山寨体验等方面做足文章。

2、明晰区域定位

在区域旅游格局中石登乡的定位是:通过启动面向碧罗雪山的高山生态小众旅游活动来揭开石登旅游产业的序幕,打造1~2条户外旅游活动精品线路,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进而通过2~3年的发展,建设一个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山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定位以碧罗雪山高山湖泊和珍稀动植物为核心竞争力,以户外高山生态体验小众旅游为特色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3、明确发展目标

坚持“保护优先,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原则,根据资源的海拔分布,同时也考虑产品开发的层次,构建“高山生态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和“特色农业生态体验”“彝族山寨体验”四大产品体系,集中打造“穿越兰坪石登~福贡知子罗碧罗雪山”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5年)争取实现创建1个国家3A级景区。

(四)强化精准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贫困人口,应重点构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机制。应充分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优势,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征询意见,优化旅游规划方案,提升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和认同度。石登乡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规划中应强化针对性、精准性,充分注重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活动中的参与数量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1、创新思维,拓展旅游产品设计的空间和进深。在开发常规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社会旅游资源”方面做足文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尝试将整体推进扶贫的一系列发生在乡村第一线的实例打造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例如体验由挂钩扶贫单位出资,全体村民出力修建的穿越原始森林的人马驿道,让碧罗雪山下兄弟民族脱贫致富生动感人的故事成为这里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2、在环境容量和有限空间下处理好协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特别关注本地农民的民生保障。以旅游作为杠杆逐步推动调整景区农业种植与生产方式,如实施怒江花谷项目、长毛谷种植项目。以此促进全乡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转变单一的土地种植收入,延伸开发复合型旅游观光、地方特色餐饮、土特产品销售等项目,实现旅游多元收入。

3、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搬迁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异地搬迁后的持续发展是后扶贫时代的新问题,规划中考虑充分利用原有山寨凤山小组、三家村小组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木楞房旧房屋,吸纳和组织当地原住民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构建专业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好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确保一期旅游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能够茁壮成长。

(五)立足资源特色,创新旅游产品供给

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综合分析石登乡旅游资源和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等因素,本规划紧扣“生态”、“山地运动”、“立体农业”“精准扶贫”四大主体,确定石登乡谷川村委会旅游四大产品体系:

(一)高山生态观光产品

1、近期开发产品——凤山人马驿道徒步之旅

产品简述:凤山村属谷川村委会,是横断山区较为典型的彝族山寨,该村位于碧罗雪山麓海拔2800处,现有41户居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村处于深度贫困。开展扶贫工作之前,凤山村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居民外出极不方便,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解决村民出行问题,专门为该村修建了一条5公里人马驿道。本产品设计即依托人马驿道,在碧罗雪山高负氧离子绿色环境中完成森林徒步5公里,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寒温带原生态山水;领略凤山村艺术田园、彝族风情、篝火晚会、特色美食及山野露营。

2、中远期开发产品——穿越碧罗雪山

A线:拉竹河~碧罗雪山~三家村~松林头;

B线:凤山~三家村~碧罗雪山(弄泊)~福贡知子罗。

产品简述:从拉竹河西行登山后沿山巅南行至三家村一带下山,该线路将成为一条穿行于碧罗雪山的黄金游线;而从三家村沿老王庄溯流而上穿越碧罗雪山至福贡县知子罗的另一条线更能够受到广大爱好登山旅游者的青睐。沿途最具吸引力的就是位于雪山之巅的高山湖泊群,人们将其通称为“龙潭”,该线路沿途可以看到5~6个龙潭,最大面积约300亩;山巅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十分完整,4000米左右海拔的攀登和徒步运动恰好成为旅游型登山的最佳项目。

(二)山地运动休闲产品

1、近期开发产品——42道拐越野车驾乘体验

由老王庄电站起点到铜矿公路终点共10.4公里,完成42道拐越野车试乘试驾旅游产品开发。

产品简述:该路段本来是由澜沧江边盘山而上通往彝族小山村凤山的简易公路,自海拔1700米左右的山脚老王庄河电站出发,到2700多米海拔的公路终点,行车10.4公里的路段上居然先后拐了42道几乎180 度折转式的急弯,平均每公里四道拐。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透过车窗所看到的澜沧江峡谷一弯一景,惊险刺激。

2、中远期开发产品——老王庄河溯溪运动

自海拔1700米左右(电站作为起点);将全长约14.7公里的老王庄河按不同坡降、不同景观特色和不同艰难程度开发分段溯溪或者整段溯溪的户外康体运动。

产品简述:溯溪运动的字面意思是沿溪谷攀登,盛行于日本和台湾,在我国发展还没有成为热点。沿老王庄河溯溪,其实是沿碧罗雪山下一条“冰清玉洁”的高山流水溯源而上,是穿越不同气候带森林的一项集体协作完成的攀登运动。如果给老王庄河溯溪一个归纳总结,那就是:老王庄河溯溪=新鲜的空气+移动的森林风景+清澈冰凉的水温+逆流而上的快感+惊险刺激后的满足。

(三)立体农业生态体验产品

谷川村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共有1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海拔1500米的澜沧江边到海拔2850米的碧罗雪山,呈现显著的立体型地貌、立体型气候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该村必须立足以上立体型特点,走多產业、多品种、多季节的立体农业路子,开发系列不同海拔的农业产品。该系列产品部署在2020年后的中远期开发,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建设和运营。

产品简述:主要策划发展方向确定为:海拔1500-1700米:亚热带干热河谷农业体验,种植柑橘、薄皮西瓜,海拔1700-2200米:亚热带高山农业体验:种植石登高山长毛谷、香辣产业(核桃+辣椒)、海拔2200-2800米:亚热带高寒农业体验:建设“特色中草药种植园”和“艺术田园观光”项目;在此基础上推进农家原生态土特产品品鉴与采购,特色农庄度假等项目的运行。

(四)即将消失的村庄——彝族山寨三家村体验产品

该地实施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后,碧罗雪山深处的古朴彝寨将成为永恒记忆,成为见证扶贫“物证”,该产品主题为体验古朴彝族山寨、体验精准扶贫。

产品简述:三家村彝族山寨位于碧罗雪山深入,现有9户居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始古朴的木楞房、雪山、森林、河流使该村成为城里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该村将于2019年底整体异地搬迁至县城,为解决搬迁后村民的长久生计问题及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可利用原来旧房屋开展扶贫+生态旅游活动。设计组织中小学生夏令营“变形记”活动,徒步15公里山路,领略雪山峡谷风光,体验异地搬迁之前彝族山寨三家村孩子艰辛的上学路。住宿山寨,与村民同吃同生活,体验横断山区彝族民风民俗,体验山寨生存之不易,体验因为扶贫搬迁而成为记忆的村庄,感受国家精准扶贫之伟大。

笔者以旅游规划中的“问题导向”为视角,从精准扶贫、比较优势、生态保护、创新产品等方面对所挂帮的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凤山小组-拉竹河实施的旅游规划实践,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但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是一个较为系统的问题,在旅游规划中如何引入更多的科学因子,促进贫困地区乡村平衡、协调、持续发展,仍需要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 《扶贫办:不早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难如期实现》,中国网:http://news.china.co m.cn/txt/2017-07/05/co nten t_41157855.htm,2017-07-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

[3]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万青范乔希

作者:寸建平

第4篇:计生局扶贫包村工作规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XX]32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市级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XX—2011年由我局负责镇安县永乐镇中合村的扶贫工作。为了认真贯彻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期完成包村扶贫工作任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中合村的实际,制定出XX年—2011年扶贫工作规划:

一、中合村的基本情况

中合村位于镇安县永乐镇的东南部,分布在四条深沟之中,距镇安县城20公里。该村总面积为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拨990米,全年无霜期短,每年降雨量826毫米,春旱、伏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村内山高坡陡,土地嵴薄,自然环境很差。全村有耕地面积1618亩,人均0.95亩,其中瘠薄干旱土地占到80%,XX年人均产粮200公斤,人均经济收入625元;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16户,1647人,其中特困户36户,

120人,贫困户368户,1512人,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8%。全村有经济林果园350亩;现存栏猪475头,牛30头;有村办小学一所,在校学生230人,入学率达90%;有个体卫生室一个。全村人均收入和整体文化生活水平在全镇属倒数位次。

该村是由过去的四个村合并而成,其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交通条件差,需要修建通村公路4.6公里,修筑便民桥四座;二是有两个组48户37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同时有四个组原修的自来水,因年久失修,水管老化,需要更换;三是有一个组不通动力用电,需要解决;四是山大沟深,村上移动通讯设施缺少,移动通讯信息不通,需要修建移动通讯设施。五是在建的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卫生室和村计生服务室欠帐较多,仍有2万多元无法落实;六是村民居住分散,村容村貌差,“四改一建”任务艰巨;七是产业优势不集中,需要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和培育地方优势产业。

二、包村扶贫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任务: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合村的实际情况,经我局包村扶贫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我局与永乐镇、中合村三方联手,以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突出基础建设、产业调整和科技扶贫三项重点,到2011年,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扶贫指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6万元,每年人均增收80元,达到945元(现价);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多种经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村整体达到温饱水平以上,50%的农民达到小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任务

1、依托建设项目,动员各方力量,利用三年时间,修通通村水泥路和四条通组沙石路,建起四座便民石拱桥,使中合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2、拓宽筹资渠道,解决两个组的人畜饮水和四个组的自来水改造工程,使全体村民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天然自来水。

3、协调电力部门,接通一个组的动力用电,使所有的村组都通动力用电,解决农产品的加工问题。

4、协调移动公司,修建移动信号基转站一座,使全村都能使用上移动通讯。

5、筹集资金完成村办公室、村卫生室、村计生服务室、村文化室的建设工程;帮助建起村卫生室、村文化室、村计生服务室。

6、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一人一技”战略,全村形成以种植板粟为主的优势品牌,新增种植板粟200亩,达到户均1亩,新增种植核桃200亩,达到每户1亩;培植大棚疏菜100亩;户均养猪1.5头,养羊2只,养鸡10只。

7、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季节搞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扶持扩大加工业和运输业。帮助和带动所有贫困户至少有一项能有稳定收入的产业。

8、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800亩。

9、加强村容村貌的整治,实施“四改一建”100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0、动员全体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与贫困户结对子”、义诊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助配好“两委会”班子,建全村级各类组织,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人口和计生局把包村扶贫工作为全局重要工作之一,成立包村扶贫领导小组,由一把手局长任组长,亲自抓包村扶贫工作。一是每年有一名副局长分管包村扶贫工作,负责落实和解决扶贫的全面事务;二是每年确定一个科室,落实一名同志负责包村扶贫工作计划的制定,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解决资金的筹措和任务的落实等;三是严明包村扶贫工作纪律,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年进村不少于四次,现场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联系科室和包村人员每年驻村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2、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局领导和各科室的全体同志要齐心协力,凡是与包村扶贫工作有关的事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与各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寻求帮助和支持,为共同完成包村扶贫工作任务创造条件。

3、充分发挥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带头作用,为中合村的扶贫开发,积极努力,主动争取,共同为包村扶贫献计献策。

第5篇:医保局扶贫工作规划方案

河源海事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切实做好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新陂村对口帮扶工作,着力改善新陂村生产生活条件,早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通过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主导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强化以村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新陂村及其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严格按照《实施意见》要求,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通过扎实有效、符合当地实际的帮扶措施,实现“两确保、六促进”。

(一)“两确保”。一是确保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重点帮扶贫困户家庭实现稳定脱贫,90%以上(力争100%)达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全

部实现人均2500元以上。二是确保新陂村集体收入提升到3万元以上,并确保有稳定的收入。

(二)“六促进”。一是促进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完成自然村道路改造并全部实现硬底化;建设农田水利“三面光”工程;兴建饮水工程,使村民饮水水质达到安全标准,解决饮水难问题;基本实现所属自然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信息网络。二是促进民生保障有效覆盖。村民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村民全部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和良种良法,争取形成1-2个符合当地实际、有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四是促进农民收入和综合素质较大提高。组织全村劳动力开展1次以上农业先进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门致富或转移就业技能。五是促进村庄宜居建设逐步加强。帮助贫困危房户改造住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文明乡风;强化村党支部建设,打造一个群众拥护、作风民主、善谋发展、战斗力强的村领导班子。

三、工作步骤

新陂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采取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从2009年7月起到2010年底。完成新陂村村道建设;对现有村委会办公楼进行改造装修,帮助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完

善部分农田水利和推进饮水工程建设;找准项目,筹措资金,解决村集体收入问题,实现年村集体稳定收入3万元以上; 50%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找准1个脱贫项目或实现劳务输出1人,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第二阶段从2010年底起到2011年底。帮助贫困危房户的住房改造工作,改善居住条件;实现100%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80%的贫困户找准1个脱贫项目或实现劳务输出1人,实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阶段从2012年初到扶贫开发任务结束。实现90%以上(力争100%)的贫困户找准1个脱贫项目或实现劳务输出1人,实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同时巩固扶贫成果,确保已经脱贫的农民不因各种原因返贫。

在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保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不辍学,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影响学业。

四、工作措施

落实扶贫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资源,重点在帮助新陂村谋思路、出点子、抓落实上下功夫。

(一)贫困户脱贫措施

1、智力扶贫。充分利用本局资源,发动驻村工作组及帮扶干部,加强对该村和贫困户的智力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协调市、

县举办若干期短期见效、有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积极动员适合劳务输出的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提高致富本领;广泛掌握就业信息,加强与有关用工单位、企业的沟通联络,推荐已经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加收入;对适宜在当地发展种养业脱贫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使之掌握1-2门农业生产、水果栽培、禽畜养殖等方面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对劳动力缺乏的贫困户,通过支持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不因贫困影响学业,为今后脱贫奠定基础。

2、项目扶贫。坚持自愿原则和市场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帮助新陂村确定和规划好主导产业,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加强与农业、扶贫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兴办鹰嘴桃种植基地,以“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部分贫困户参与,60%利润由贫困户享有;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采取与家禽加工企业合作的方式,扶持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饲养鸡、鸭、鸽等饲养周期短的禽类,促进收入提高。

3、政策扶贫。对有发展项目而缺乏生产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协调农业、金融等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种苗、贷款贴息等支持;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动员各方力量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无致富能力的贫困户,帮助其纳入低保对象。

(二)村集体增收措施。

1、发挥该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特色水果,兴办鹰嘴桃种植基地,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万元。

2、筹措资金帮助新陂村赎购河源市高新技术区股份,从2011年起开始参与分红,年收入1万元。

3、加强对速生林的管理,每年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通过以上三项措施,可让该村集体实现年收入3万元以上。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解决“行路难”问题。采取争取市交通部门补助资金、当地自筹和本单位帮助相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严格按照省交通部门的建设标准,完成该村自然村道硬底化改造。

2、解决“住房难”问题。在原已落实的房屋改造补助资金5000元/户的基础上,对2010年5月31日前完成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单位增加一定数量的资金鼓励,确保2010年5月底前完成贫困危房户住房改造工作。

3、解决 “灌溉难”问题。通过多方争取,发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搞好新陂村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确保2010年4月前将现有木石陂改造为永久陂,新建农田水利灌溉“三面光”渠道,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4、解决“饮水难”问题。在与水源所在村充分沟通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争取水利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建设小型饮水工程(包括蓄水陂、沉淀池、过滤池、蓄水池各1个,输水管道等),解篇二: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

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局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光伏扶贫”工作的会议纪要》(国能新能[2014]420号)精神,加快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国家能源局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制定了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能源局 国务院扶贫办 2014年10月11日

附件

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利用6年时间,到2020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一是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支持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贫困县)内已建档立卡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片区县和贫困县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考虑全国精准扶贫特困户增收需求、电力负荷及电网建设现状,统一规划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率先开展户用光伏扶贫,在具备条件地区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和光伏电站扶贫。

(二)政策扶持、依托市场。统筹扶贫政策、分布式光伏政策及相关税收、价格、金融及电网服务政策,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通过市场机制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建设。

(三)社会动员、合力推进。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捐资或捐赠设备等方式,积极参与光伏扶贫行动,协力解决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及资金问题。

(四)完善标准、保障质量。根据各类贫困地区地域特点、经济发展和适宜扶贫模式,完善光伏扶贫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投资效益。加强光伏扶贫工程质量监管。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调查摸底。组织有关省(区、市)以县为单位摸清贫困县以及需要扶贫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包括贫困县区产业经济、人口、能源、电力发展现状,特困户屋顶、荒山荒坡及土地资源利用条件,初步确定具备条件的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村级光伏电站场址。初步考虑优先支持用电量较大、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优先扶贫对象。每个贫困县选择2~3个具备建设条件的光伏设施农业、光伏农业大棚或利用荒山荒坡的光伏电站场址,作为光伏农业扶贫的重点项目。户用光伏系统及光伏电站信息均需建册立户,建立信息化系统。

(二)出台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指导意见,明确光伏扶贫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实施方式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整合国家和地方扶贫政策和分布式光伏政策,通过政府补贴、农户出资、银行优贷、可再生能源基金、电网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光伏扶贫。

(三)开展首批光伏扶贫项目。重点在地方积极性高、配套政策具备、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宁夏、安徽、山西、河北、甘肃、青海6省30个县开展首批光伏试点,选择有积极性的企业参加试点项目。组织各省提出光伏扶贫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争取年底前批复实施。

(四)编制全国光伏扶贫规划(2015-2020)。根据光伏扶贫指导意见,组织地方编制本地光伏扶贫规划,统筹编制全国光伏扶贫工作规划,明确全国光伏扶贫目标、任务和布局,协调光伏并网接入和服务,统一开展光伏扶贫工程技术培训,综合利用国家扶贫、可再生能源、财政、税收政策,提出光伏扶贫的保障措施。

(五)制订光伏扶贫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全国光伏扶贫规划,组织各省编制本省光伏扶贫开发方案,明确光伏扶贫安装光伏的规模、安装户数以及重点光伏设施农业项目和扶贫功能的光伏电站项目,统筹全国光伏发电规模和财政资金情况并组织实施。

(六)加强技术指导。国家层面做好总体制度设计、政策协调、技术规范和培训体系建设,地方层面要明确光伏扶贫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责任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实施主体,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长期运行维护体系,确保光伏扶贫项目的质量效益。

(七)加强实施监管。能源局派出机构会同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加强光伏扶贫开发实施情况监管,重点监管计划执行、并网服务、补贴资金结算以及市场秩序情况,保证光伏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

四、组织和政策保障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国家能源局由刘琦副局长牵头,新能源司具体负责,规划司参与,水规总院作为牵头技术支撑单位。国务院扶贫办由欧青平副主任牵头,发展指导司具体负责,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参与。双方加强联系和协调配合。根据工作需要,请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参与。

(二)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在国家能源局领导下,水规总院会同扶贫发展中心、电网、检测认证机构及主要光伏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建立技术支撑体系,负责光伏扶贫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开展规划研究、制定工程技术规范、开展工程质量控制、建立项目信息系统等,在整个工程实施及政策协调中,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指导。

(三)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国家统筹、地方配套、银行支持、用户出资多种资金筹措机制,统筹电站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建设。光伏扶贫优先列入光伏发电开发计划,单独下达。电网企业配合做好电网改造等技术支持工作,并按分布式光伏发电政策优先保障并网条件,与用户按月结算电费;协调中央财政安排必要的财政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各省级政府结合本地财政及贫困地区情况落实配套资金,银行实行低息贷款;鼓励企业提供包括直接投资和技术服务在内的多种支持。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2014年10月,开展首批光伏扶贫项目摸底调查,编制首批光伏扶贫项目实施方案。以省为单位、以县为单元、以村为单体、以户为单位完成户用光伏扶贫和光伏电站场址调查,利用两个月时间形成实施方案,12月底下达首批光伏扶贫项目,同时协调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二)2014年10~11月,结合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能源局制定关于开展光伏扶贫的指导意见,明确光伏扶贫工程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

(三)2014年11~12月,组织编制全国光伏扶贫规划。组织各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光伏扶贫规划,并在各省规划基础上形成全国光伏扶贫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

(四)2015年1~2月,制订扶贫方案。以全国光伏扶贫规划纲要为依据,组织地方编制并上报2015年光伏扶贫实施方案,统筹光伏发电规模和国家扶贫资金后组织下达并实施。

(五)技术支撑单位尽快开展相关技术规范工作,年底前完成发布光伏扶贫重要对象统计技术规范、光伏扶贫规划编制大纲、2015年完成光伏扶贫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相关技术规范及光伏扶贫技术培训方案。 来源: /retype/zoom/59eb10b9dd36a32d737581e8?pn=3&x=0&y=0&raww=160&rawh=70&o=png_6_0_0_135_63_110_49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70&md5sum=19b07d90724bf44bf49fd98b8b0128c6&sign=822f83dfdc&zoom=&png=7490-&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篇三:xx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贫困户脱贫规划 xx局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工作贫困户脱贫规划

贫困户户主:黄xx所在地:xx镇xx村xxx 联系电话:xxx 帮扶责任人:xxx 单位及职务:xxx局局长 联系电话:xxx 双扶责任人:xxx 身份:党员 联系电话:xxx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扎实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根据贫困户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黄xx59岁,家庭人口3人,劳动力2人,妻子聂xx44岁,女儿黄xx12岁,在读小学五年级。家住砖房,60平米。有水田0.5亩,旱地0.5亩,林果地5亩;现种有xxx株沙糖桔,未挂果,预计2011年挂果。另户主在村内打零工,纳入低保,年收入约2400元。

二、贫困原因

1、户主和妻子年纪大、文化低,无固定工作,在村内打零工收入低;孩子年幼在读书,支出大。

2、缺少资金投入及缺乏种养技能,果树树况不佳且未挂果。

三、脱贫目标

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2年时间,根据贫困户实际,以“四结合”(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就地与就业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短效与长效相结合)实施帮扶,帮助贫困户发展柑桔种植和建一间碾米小作坊,使帮扶户在2010年年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在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在2012年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实现稳定脱贫。

四、脱贫发展项目

1、扶持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

2、实施智力扶贫。组织贫困户参加农村种养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种养技能。

3、产业扶持。帮助贫困户发展柑桔种植和碾米加工。

五、脱贫帮扶工作措施

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合帮扶资源,推动贫困户可持续发展。

1、在每年视实际需要帮扶支持一些资金用于减轻生产生活压力。

2、在2010年上半年帮助其建起碾米小作坊,解决固定工作问题;2011年帮扶农资用于种植沙糖桔;2012年帮扶农资提高沙糖桔的产量。

3、每年组织劳力参加县、镇开展的种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技术水平。

4、每年由局请技术人员帮扶指导贫困户进行柑桔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提高挂果率和果品质量,并由村支部协助抓好柑桔销售流通工作。

5、每年争取上级扶助资金、发动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支助等形式筹措资金,改善生活条件,确保小孩子不失学。

第6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双到”办以及云岩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石冲村的扶贫“双到”工作扎实推进,进展顺利,在改善当地生活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贫困户脱贫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全面实现“双到”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帮扶成效

石冲村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平均海拔700多米,辖5个自然村;全村216户,人口1155人,2009年底有贫困户96户

419人,其中低保户27户77人;总耕地面积977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477亩;该村有农村医疗卫生站1间,小学1间,公厕2间;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今年以来,总共投入帮扶资金274.246万元。2010年帮扶单位支持20万元入股扶贫电站,使石冲村入股资金由原来的15.2万元,增加到35.2万元,每年分红可达3.52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3万元以上的目标, 2011年石冲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万元,相比帮扶前的1.5万元增长3倍; 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84元,比2010年的5394元增长20.2%,比2009年的4535元增长43%;2011年全村96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5091.1元,比2010年的2012.8元增长1.5倍,比2009年的1434.7元增长2.5倍;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为87户404人,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87户的100%,比2010年增加了47户,分别占96户419

人的90.6%和96.4%,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已有96户419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参保率达100%;已有27户77人纳入低保,低保人口投保率达100%;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普及率达100%;全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100%。大自然村已全部通电、通邮、通讯和通广播电视,300人以上自然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0年度扶贫“双到”工作经省、市考评,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二、2011年主要工作

做好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慰问工作 今年以来,帮扶单位认真组织帮扶责任干部分批次进村到户开展春节慰问和平时慰问工作,与村“两委”干部交流工作经验,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与贫困户促膝长谈,嘘寒问暖,宣贯政策,鼓励脱贫意志。到目前为止,帮扶单位领导到村共29人次,帮扶责任人累计到户共555人次,春节给予贫困村慰问金1万

元,贫困户慰问金1.92万元,教师节慰问教师0.2万元。 做好2011年度村帮扶实施方案和“一户一法”帮扶措施的制定等工作

接到“***双到1号”文以及帮扶单位领导的具体指示后,驻村工作组立即开展行动,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要求,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开展了五项工作:一是按照三年总体帮扶规划要求,制定了《***市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2011年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对全村96户贫困户进行了再一次入户调查摸底,对贫困户2010年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核实确认,就今年的生产计划与贫困户进行了亲切细致地交流,以“增收”为目的,制订了切合实际的“一户一法”帮扶措施。以上实施方案和帮扶措施按时上报了市“双到”办,并已全部通过了审核。三是抓好贫困户脱贫确认工作,年初对2010年达

到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40户贫困户进行了确认和公示,对以上家庭继续跟踪服务,巩固充实,确保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2500元以上。四是按照“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在确认2010年已有40户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2011年挑选出了具有脱贫潜力的另外47户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全村包括2010年已脱贫在内的脱贫总户数达到87户,占有劳动能力87户贫困户的100%,占96户贫困户总数的90.6%,实现了80%以上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五是根据今年初新制定的2011年实施方案、帮扶措施及部分责任干部变动情况,对扶贫“双到”公示栏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新制作后并再次予以公示。 协助云岩镇党委政府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以及党代表的推选工作

今年又是换届选举之年,去年开展“双到”工作以来,由于帮扶单位帮扶支持力度大,村“两委”班子得力,帮扶工作开

展扎实,“双到”项目以及民心工程的广泛实施,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支委选举到今年3月中旬的村委大选,帮扶单位共支持村“两委”换届工作经费1万元,驻村工作组3人全程参与,协助云岩镇党委政府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到今年的3月16日,顺利选出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共4名,村支委实现有一名女干部,所有成员都实现了连任,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驻村干部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另外,帮扶单位还支持1万元给石冲村作为办公经费,确保扶贫“双到”工作顺利开展。在“七一”前夕,驻村工作组还参加了石冲村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动,市经信局支持了3500元慰问石冲村困难党员和村党支部。同时,驻村工作组还协助做好党代表的推选工作。该村今年被云岩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廖超明被乐昌市评为优秀共

产党员。

认真抓好产业增收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

在实施产业带动帮扶贫困户脱贫方面,重点是通过发展紫心番薯和村民外出务工来增加贫困户收入,较好地带动了去年40户贫困户脱贫,如期实现首年40%以上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今年要巩固去年的脱贫成果和保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更加需要继续做大做强。工作组为此开展了广泛调研,与村“两委”召开座谈会,群策群力,共谋脱贫致富路。在去年基础上,在发展产业带动方面进一步增加了雪莲果种植项目和养鸡项目,作为贫困户今年2个新的产业带动“增收”项目,主要做法:一是帮扶单位落实了帮扶资金5.32万元,用于全村统一购买种苗和化肥,并为每户贫困户补助发放了3袋复合肥;二是联系好***市雪印公司,通过公司渠道来解决今年石冲村薯种的短缺问题,雪印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帮助落实了2

万元资金用于采购优质高产淀粉型甘薯品种—广薯87;三是举办了两期农业种植技能培训班,重点是提升贫困户对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的种植技能。其中,3月5日举办了一期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种植培训班,参加人数64人,10月16日又举办一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53人。全村贫困户中的94个农业劳动力全部免费培训一次以上。四是投入资金4.6405万元购买鸡苗和饲料,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养鸡业。以上几个种养项目对贫困户增收的覆盖面达100%,成为今年带动石冲村贫困户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有效扩大和发展了石冲村的种养业。五是在贫困户外出务工方面,我们一方面委托有关劳动部门对贫困户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另一方面,组织贫困户参加当地举办的技能培训后转移外出务工。今年我们邀请了***市振华职业技术学校老师到村授课,举办了一期电工培训班,参加人

数62人,还有一期家政培训班,参加人数44人。通过各种非农技培训,今年,石冲村转移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就业100人。这部分贫困户的劳务收入也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除上述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群体自发地在周边钨矿采集矿粉和打临工赚取劳务费,也成为另一个可观的收入来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一是修建了一条6.2公里长的乡村硬底化公路,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投入72.3万元,帮扶单位投入35万元;二是实施石冲大村环境卫生治理工程,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15万元,修建了6个垃圾池,拆迁了部分危旧房,清理整治了村中水塘和修筑了村道两旁排污渠等,使石冲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村民更加安居乐业;三是帮扶单位投入9.8万元,修建一条长约900米的大陂头农田灌溉水渠,可使周边近230亩农田得到灌溉,提升该区

域的农田利用率;四是根据乐财农26号文和乐双到领01号文件要求,分别做好市级5万元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广东扶贫济困日”定向捐赠给云岩镇石冲村的5万元捐赠资金使用计划,同时投入了5万元用于石冲村公共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五是在市经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协调沟通,***县交通部门支持45万元,对X357石冲燕子岩至石冲路口段进行了改建;六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社会企业热心人士共捐赠40.8915万元,参与石冲村文化室建设。 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 省、市今年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点,帮扶单位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工作。根据乐昌市委办“关于印发《乐昌市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乐昌市今年下达给石冲村20户危房改造任务指标,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共同做好了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危房改造计划,认真填报《广东省

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申请登记基本信息表》,同时将上报内容通过电脑录入省扶贫网农房改造信息系统,并按照上级要求对今年进行危房改造的住房困难户名单在全村进行了公示。到目前止,已完成危房改造了20户,占下达石冲村危房改造任务的100%。

抓好村班子建设以及对驻村工作组的管理

一是巩固实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等“十有”目标的既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为,根据***双到办9号文要求,为在石冲村开展“报刊下乡,文化扶贫”活动,市经信局为石冲村订赠了“一报两刊”3套,送去了国家的农村政策、种养技巧和致富信息等资讯。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党员,今年石冲村发展正式党员2人,预备党员1人,目前石冲村共有正式党员人数达到30人;三是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双到”办***组电传6号文件精神,云岩镇党委于2011年1月

20日下发了云委发14号和云委发15号文件,完成了驻村干部挂任村“两委”职务这项工作,并按照上级要求,驻村干部继续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继续建立考勤登记制度,严格遵守驻村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四是建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使用管理等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村“两委”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党务工作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干部廉洁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等多项制度。 抓好建档立卡,做好电脑录入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年度实施方案、一户一法帮扶措施和到户记录已全部录入到“省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中,并通过市“双到”办的审核,同时,将上述内容全部填写上了帮扶记录卡,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抓好石冲村公益事业的落实

一是根据《印发2011年***市“广东扶

贫济困日”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认真做好对全体干部的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了扶贫捐款这项活动;二是帮扶单位还开展了智力扶贫工作,共支持18500元,对石冲村26位就读高中、大学学生学费进行了资助。

做好帮扶资金的筹措和监管工作 对照帮扶石冲村规划方案,继续按计划筹集帮扶资金,并加强对帮扶资金的监管,同时,跟踪落实好帮扶项目,确保石冲村“双到”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主要做法经验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关键 市经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成立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单位“双到”办负责日常管理,并选派了3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专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今年以来,两单位领导多次进村入户,多次到镇村或邀请镇村领导到单位,共商“双到”工作。帮扶单位和被帮扶单位紧密沟通,配合默契,加

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足的人员配置,使得各项措施十分有力,双到”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

贵在落实帮扶责任

按照省、市委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部署,我们在全面调查和制定96户贫困户帮扶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扶3户贫困户,其他干部每人挂扶1户贫困户的责任到人制度。由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泉和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仲球、常务副主任钟裕荣带头,组织结对帮扶责任人到96户贫困户家中探访,并与每个农户签订了帮扶责任书,同时帮扶单位与镇、村也分别签订了责任书。今年以来,帮扶单位以及帮扶责任人多次到石冲村与村委干部和贫困户共商脱贫致富之策,指导扶贫“双到”工作,身体力行,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双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紧扣工作实质,实施分类帮扶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我省创新扶贫

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加强与石冲村、云岩镇以及乐昌市和***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实施扶贫开发靶向疗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管齐下,分类扶贫,宜种养的种养,宜务工的务工,使每一个纳入扶贫的贫困户至少受益于一种扶贫措施,有的甚至可以受益于几种扶贫措施,使贫困村、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必须强化宣传监督,确保公平实效 为进一步核实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我们在石冲村制作了统一的公示栏,在公示栏上张贴了各贫困户的人数及致贫原因等资料,并标明了负责帮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督促检查制度,欢迎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公示栏的真正作用在于将摸查和登记的需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公布,并借助公众力量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农业种植目前难以在石冲村大面积推

主要是:一是地缘因素。石冲村地处高海拔石灰岩地区,其典型的石灰岩地质特征使其农业种植用地资源有限,在大面积推广成片农业种植方面缺少天然条件;二是劳动力因素,石冲村许多青壮劳动力人口以在外出务工和在周边钨矿打临工赚取劳务费为主,而不愿从事回报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项目,使得当地农业种植在劳动力方面较为缺乏。

对策措施:一是要解决农业用地问题。经过与村委会、村民代表和种植大户共同研究协商,选址在石冲村与***县交界处的大陂头,以土地流转经营的方式租赁给种植大户,已经开始动工的大陂头农田灌溉水渠修建项目正好流经这一区域,水渠修建完工后该区域内的耕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目前,在石冲村委会和帮扶单位及工作组的协调下,乐昌市农丰农场已经与村民签订了《租用耕地合同书》,在大陂头水渠建成后,该地域全部用于种植优质蔬菜等。二是要继续

加大农业种植培训力度。今年举办了两期农业种植技能培训班,其中,3月5日举办了一期雪莲果和紫心番薯种植培训班,10月16日又举办一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计划将在明年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更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技能培训;三是要加大力度广泛宣传,以产业带动扶持资金为导向,引导更多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并加大种植面积。

扶贫“双到”项目资金目前投入不够大 主要是帮扶单位资金筹措压力大,市企业减负办设在市经信局,筹集资金与为企解困是一对矛盾;市工业园区管委会筹集帮扶资金的任务也很重。相比一些资金投入数排在前列的兄弟单位,我们的资金投入数额还有一定差距。 对策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困难,争取从省、市和社会筹措更多帮扶资金,建更多更好的“双到”项目,使“双到”工作更加惠及民生,深入民心。

第7篇:包村扶贫工作三年规划1

包村扶贫工作三年规划----榆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为了加快我旗贫困村整体脱贫进度,市开展第三轮部门单位包村和党员干部包户扶贫意见》,要求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包扶一个贫困村,包扶时间从2009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特制定榆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包村扶贫工作三年规划,现呈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全体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攻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通过人才、物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改善基础设施、开发主导产业、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口素质,强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尽快改变贫困村和贫困户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扶贫项目进村。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或筹措基金,着力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交通、通讯、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力争经过帮扶,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致富信息进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群众提供有价值的致富信息,及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种植养殖。根据包村扶贫的实际,引进1—2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在偿清债务的基础上,使农民逐渐增收致富。

(三)村容整洁进村。要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组织当地农民投工投劳,清理村内垃圾。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改房、改院、改灶、改厕、改圈,绿化、美化庭院村庄。并对农民进行健康生活的教育与宣传。

(四)基层组织整建进村。在帮扶工作第一年,我处计划帮助李家渠村筹措资金,并提供致富信息,争取偿清债务;帮扶工作第二年,我处计划帮助该村建设村办公室,通过帮扶工作,使当地领导班子拥有功能齐全的工作与活动阵地,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第三年,计划积极联系各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争取为当地修建一座石桥,以方便群众出行,走向致富的路子。

(五)干部帮扶进村。坚持集中进村帮扶与经常性帮扶相结合,每年在4月春耕备耕,9月农忙秋收季节和12月春节前后,都要组织干部集中进村重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在包扶村遇到灾情等事关村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带领扶贫团进村解决实际困难,访贫问苦,帮助指导工作。

三、组织管理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包扶领导小组必须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讲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包扶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责任到人,并建立帮扶档案,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年深入帮扶点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3次,包村干部全年累计在帮扶点工作不少于100天。每年至少召开3次联席会议,即年初工作安排会,年终工作检查会和年末工作总结会。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专人负责、蹲点扶贫的工作制度。参与包村扶贫的包扶人员都要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团的领导,定期汇报扶贫工作情况。下乡包村人员在包村期间将适当调减其工作任务,使其集中精力搞好包扶工作。包扶人员按规定领取下乡补助,下乡期间每人每天补助10元,要通过村民评议,村支部核

实,乡镇党委审查,派出单位进行核定后发放。各级领导干部和下乡干部要大力发扬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监督检查

(一)建立包村扶贫公开承诺制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村里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并向帮扶村公开承诺,建立包户扶贫档案,实行规划到户、项目到户、措施到户的“三到户”责任制,接受群众监督。

(二)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单位领导要经常组织人员下乡入村,对包扶人员的到位情况、规划制定、措施落实、任务完成等事项进行重点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包村扶贫中的具体问题,以确保帮扶工作顺利有效的推进。

(三)建立经常性的反馈通报制定。制定包村扶贫工作计划,年终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牵头部门,总结工作经验,反馈存在问题和建议。每半年将包扶工作情况向全市通报,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随时向市扶贫办汇报,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加以解决,确保包扶工作扎实推进,收到明显成效。

从2009年至2011年,我处帮扶工作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禁挪用、挤占和改变资金用途管理好维护好已建成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确保其长期发挥作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包扶工作中的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第8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切实做好我局帮扶东源县* * 镇* * 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东源县* * 镇* * 村现有总人口1721人,总户数338户,贫困户数36户,贫困人口126人。其中我局挂扶21户,其余15户由* * 市支队负责挂扶。从2011年开始,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确保上屯村21户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纯收入都超过1500元,80%以上开发的贫困户(17户)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并有稳定收入渠道;上屯村初步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 * 镇* * 村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我局成立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小组(简称“局扶贫工作小组”),由局长* * * 同志任组长,副局长* * * 等7位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队、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指定一名同志为联络员。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扶贫开发工作的措施,筹措落实扶贫资金,研究解决扶贫工作的具体问题。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

本局21名正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持扶1户贫困户。

三、主要举措

1、发展养殖业。主要是发展农村“三鸟”、生猪养殖。通过挂扶干部捆绑帮扶贫困户的形式筹资发展养殖业。

2、发展种植业。主要是种植蔬菜和油茶、经济竹木林。由种植大户牵头以捆绑帮扶的形式种植(具体运作方式视上屯村的实际情况而定)。

3、完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由局筹措资金,完善上屯村现有的水利项目建设。

4、结对帮扶。按本局现有正科级以上干部人数与上屯村21户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开展帮扶工作具体安排(见附表)。

第9篇: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 年扶贫攻坚帮扶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相关工作部署,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作用,结合联系村(XX 镇 XX 村)和本单位实际,特制定 2020年扶贫攻坚帮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贫困县退出工作大局和联系帮扶工作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服务群众、转变作风,推进联系村稳步发展,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全力做好自然资源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协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联系村、贫困户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及脱贫计划,做到因村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推进落实。统筹、争取各类资源,改善联系村发展条件,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通过帮扶活动,不断加强同基层组织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2020 年帮扶工作安排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过问,亲自调度,统筹各方资源做好帮扶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常深入帮扶村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管理,督促帮扶联系户人员和扶贫专班工作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二)加大帮扶力度。

1、深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走访调查调研工作,认真做好走访记录,广泛宣传、耐心解答党和国家各项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将政策准确、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特别是贫困群众中去,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帮扶工作满意度。

2、深入联系村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局党组将努力克服自身人少事多的困难,继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扶贫专班,切实加强帮扶力量,支持联系村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局脱贫攻坚工作分管领导根据帮扶工作要求,及时到村统筹协调村帮扶工作,局主要负责人也要经常性到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全年深入联系村开展走访、调研不少于 4 次,

及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协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联系村和贫困户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及脱贫规划,找准帮扶措施、项目,帮助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实施好扶贫项目。充分发挥党支部共建作用,帮助联系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3、帮助联系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局领导班子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包保干部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包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统筹争取各类资源,做到人、财、物向联系村、帮扶户倾斜,积极争取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主导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其谋发展、求突破,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4、因户施策落实包保责任。落实贫困户干部包保责任,加强贫困户的帮扶力量,实行“一帮多”的模式,即一名干部帮扶 3 至 5 户贫困户,及时进行包保人动态调整,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包保干部要经常到贫困户走访、调研、帮扶,干部到包保贫困户每户每年不少于 12 次,确保到户帮扶取得实效。

5、创新扶贫方式、巩固帮扶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想方设法帮助联系村、贫困户增收致富。帮助村谋划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促进合作经济发展,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全面掌握村情村况,因地制宜指导村发展规模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大投入,支持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群众生

产生活环境;协助开展就业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渠道;继续做好对接工作,协助村建设生态园合作经济,促进香菇种植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

(三)严格工作考核。

建立包村包户工作考核制度,不定期对包保干部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加强帮扶工作日常督查指导,对在帮扶工作中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及时谈话提醒纠正、督促整改落实;对屡教不改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责问责。

上一篇:创业基础课学习心得下一篇:小学毕业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