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

2023-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

铁人王进喜事迹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风貌,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国家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宣告大庆油田正式发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迎着寒风奋战3天3夜,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树立在荒原上。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奋力拼搏一辈子,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与其他伟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王进喜身上体现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第2篇:铁人王进喜的事迹

王进喜 ,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

英雄。

第3篇:铁人王进喜事迹 讲座(本站推荐)

“缅怀铁人丰功伟绩,争做铁人好后代”主题教育讲座稿——纪念铁人王进喜同志逝世42周年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11月15日,是铁人王进喜同志逝世42周年纪念日,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大庆人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努力做“四有”新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全体同学来共同学习和了解“铁人王进喜”的生平和事迹。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风貌,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

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国家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宣告大庆油田正式发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迎着寒风奋战3天3夜,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树立在荒原上。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

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奋力拼搏一辈子,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与其他伟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王进喜身上体现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铁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永远的标杆,使我们面对磨难时的精神支柱,让我们记住铁人,不断地学习他的精神,向铁人致敬,争做铁人好后代。

第4篇:读《铁人王进喜》有感

铁人王进喜一直是我们石油人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石化企业的员工,一直以来都只听说王进喜的光荣事迹,但没有仔细的去了解其人其事。近日,闲来便去图书馆借阅了《铁人王进喜》一书,细细品读了一番。

该书讲诉了王进喜同志,一个老共产党员,如何从一个旧社会的放牛成长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人。新中国诞生不久,目睹列强的经济封锁,面对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石油的严重形势,王进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立誓“早曰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终于拿下了储量丰度高、含油范围广的大庆油田。在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中,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仅用124个小时就打完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钻井速度最高纪录。而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的光辉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正是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我国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先是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石油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2万吨一举突破4000万吨大关,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如今,我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2009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2010年预计产量达到2亿吨。这些,无不浸透着铁人精神所发挥的巨大鼓舞作用。

虽然我们已经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但石油作为非再生资源、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面临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我们原油勘探开发更显得迫在眉睫。回想当年,王进喜同志所处的时代,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再看看我们今天,生活安定、百姓富裕、物资极大丰富。目前,我们正处在局、分公司“三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根据局、分公司“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更需要铁人精神的指导和鼓舞。

非常规指挥部肩负着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任,结合局、分公司12月11日在非常规务虚会上“加强页岩气攻关、推进煤层气开发”的指导思想,深刻领悟新时代“铁人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心里涌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2010年非常规勘探开采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信心、开拓思路,不断学习,为实现11年的非常规勘探目标,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第5篇:铁人王进喜的故事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 王进喜两句话: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什么叫人拉肩扛: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什么叫;“盆端桶提”: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第一口生产井。

想知道“铁人”名字来历吗?

1960年5月,打会战第二口井时,王进喜被砸伤的腿肿得很厉害,他两次从医院跑回井队,拄着拐坚持工作。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

1 “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不愧为共产主义的先锋战士!)

时传祥:掏粪工人

名言:“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

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感到了尊重与平等。(只有在新社会,与刘握手)

焦裕禄:

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名言: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路线教育,看电影,流泪

镜头1:一把破藤椅(“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镜头2:在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一句“我是你们的儿子”,鱼水深情。民爱民亲民,

2 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

镜头3:自己的子女不“照顾”:大女儿守凤去学校教书、“邮政局当话务员,都不中,要他到食品加工厂当了一名临时工,安排到酱菜组,改造她的思想有好处。”临走时,焦裕禄又强调一句:“你们不要以为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相看,应该对她严格要求。” 当时,焦守凤不认为爸爸让她经受劳动锻炼是关心她,让她养成自食其力的本领,心中“实在不满意”。而今,已经退休的焦守凤满含感谢之情地说:“现在想想,爸爸对我们兄妹的爱是一种大爱,他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生活啊!”

今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时,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于1990年7月15日。

党员干部怎么学习焦裕禄精神?

从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把焦裕禄精神当镜子照照自己。,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

刘云山:敢向好人主义说不 真正红红脸、出出汗

3

古人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同志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他抱着病痛的身体,忍着肝病的折磨,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每当风沙最大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每当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他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焦裕禄同志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孔繁森的事迹简介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

4 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邓平寿:生前被称为“泥脚书记”、“田坎书记”、“草鞋书记”、“挎包书记”

他下乡从不坐车,他的办公室永远都向群众敞开,他让虎城镇从一个山区穷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镇,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出殡那天,成千上万的群众,佩戴白花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邓平寿喜欢下乡,除了镇上开会和赶场,他都要往下跑,不坐车,用脚走,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记一路。虎城的老百姓都说他“不架势”(没架子),给他编了一个 “四子歌谣”:不坐车子,不戴(草)帽子,不摇扇子,手上有块汗帕子。

5 夜晚他总在做两件事:一是打电话,17个村的村主任挨个打一遍,询问各村的情况,交流他白天看到的问题。第二件事就是读书,特别是农业技术书籍。

邓平寿的节省出了名。他在县里开会,总是当天赶回。1999年,他带领镇干部职工10多人到宜昌、武汉考察,原计划6天的行程仅用了3天,节省开支5000多元。然而,镇里有块“永不消失的光荣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员及数目,邓平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每年不少于5000元。而到他去世为止,他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900多元。

病逝后竟有数千名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护送他的灵车回家,靠的正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失去了一位自己的亲人

牛玉儒:这是牛玉儒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

化疗刚结束,牛玉儒就于当日下午六点半回到呼市。此时,牛玉儒经过手术和化疗体重已锐减26斤,腰围从2尺9缩到2尺3,1米76的个头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牛玉儒拖着病体,以顽强的毅力检查了东河工程、呼伦路改扩建工程、火车站广场建设工程、新华广场改扩建工程;

6月30日,牛玉儒第二次回呼市,出席全市基层党组织庆祝"七一"大会;

7月16日,他最后一次返回呼市,参加市委召开九届六次全委会议,做了近三个小时的工作报告;

8月4日,牛玉儒病情恶化。他让李理拨通了主管经济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吴浩峰的电话,布置了工作。

8月6日,牛玉儒全身水肿,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仍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李理打电话报告自治区党委领导,他一定回呼市参加自治区党委中心小组学习活动,他对呼市的经济社会建设还有许多想法和建议;

8月8日,牛玉儒生命垂危。当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吴浩峰赶到北京看望他时,牛玉儒已经进入肝昏迷状态。

吴浩峰原本只想看一眼牛书记就走,可是牛玉儒一见老吴,就不让他离开,示意他汇报呼市经济工作。在吴浩峰汇报工作的短短20分钟时间里,牛玉儒就昏迷了数次。

8月14日, 牛玉儒走了„„ 51年的人生,对于有着火一般工作热情的牛玉儒来说,实在太短。

在牛玉儒眼中,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生死关头他却说:"我没事"。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 呼市的一位干部说:"我们入党时都面对党旗宣过誓,牛玉儒实现了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牛玉儒属于这样一种人,死亡对他们来说似乎无可奈何。他的全部精神反映在他的工作中,贯穿于党的事业里。尽管他已经逝世,但知道他的人,与这个充满激情的人交往过,回忆起他来,就感到,他仿佛还活在人们的心间。

郭明义事迹简介

郭明义,当选201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敬业爱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感动了亿万群众,被亲切的誉为 “爱心使者”、“当代雷锋”。

他先后捐款2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第一批加入鞍山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行列。无论是身边工友、同事,还是社会上素不相识的群众遇到困难,他都毫不犹豫伸手相帮,有什么送什么。而自己的家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至今还住在鞍山市郊,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水泥地、白灰墙,没有任何装修。最值钱的电视机,还是团市委听说他捐献了3台电视机后,专门送给他的。22岁的女儿至今住在只有4平方米的门厅里。

2010年8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对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

8 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的广泛传播,郭明义爱心团队迅速发展壮大,从2010年8月的40个分队、5800多人,猛增到如今的160多个分队、6万多人,每天都有志愿者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源源不断的加入。

生活依然被“三小”包围:建立自己的小圈子,结交小兄弟,放纵小爱好。在小圈子里,遇事“酒杯一端放宽放宽”,选拔干部“筷子一举可以可以”。

第6篇:“铁人”王进喜的历史真相

“铁人王进喜”的英雄形象是怎样树起来的。在中共的造假宣传中,“铁人王进喜”是不可忽视的人物,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有句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铁人王进喜”作为大庆油田先进人物的代表,真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在电影《创业》中是这样描绘的,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采油队队长,带领着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篝火下学马列,泥浆池里堵井喷等等、等等。

真实的情况是,在王进喜第一次被调往大庆油田时,大庆油田已经打出了20口油井。泥浆固井也只是当时开采油井的一道工序,并不是发生井喷时才采取的紧急措施。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十分落后,没有大型的混凝土泥浆搅拌设备,用泥浆固井的效果很不好,当时的石油工人普遍没有文化,也不懂用泥浆固井的基本常识。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采油队的两位技术人员(其中一位姓刘),出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不顾一切的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才有了大庆第一口油井。 而这一切与王进喜没有任何关系。另外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泥浆是下沉的,人工搅拌泥浆必须下到泥浆底层掏挖,非常难。而电影中的王进喜,两只胳膊只在表面划拉,做戏嘛。“篝火下学马列”的事情是有的,并不是工人们的“思想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工人们太苦了,早上顶着星星出工,晚上伴着月亮回到窝棚。只给菜窝窝团子吃,工人们吃不饱怨气很大。于是领导强迫大家学马列。 当年的石油部长康世恩,在听取大庆油田建设汇报时,时任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技术工作的老工程师,向他如实的汇报了这一过程。康世恩对人工搅拌泥浆的事很感兴趣,说:不错,应该树个典型。但是他并不想把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的技术人员——“知识份子臭老九”树为典型。而是转身对一同前来汇报工作的大庆油田负责人说:找个人选树个典型。

这位领导马上领会,推荐了他的手下王进喜,这个毫无作为,无功受禄的王进喜,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老石油人都已年事已高。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对中共的造假宣传十分厌恶。很想还原这段历史真相。曾经有中共的官方媒体,邀请这些真正的创业者,撰写中共的石油史。由于这些历史的见证人,坚持还原历史真相,而不了了之。

上一篇:地下车位购买协议下一篇:手机指令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