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音乐艺术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般而言,“民间音乐”的概念相当广泛。在此,我试用下面的定义加以限定:民间音乐是受城市文化影响最少的那一阶层人民的音乐,是或多或少有着时间和空间限度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受到音乐的冲动而即兴创作的。根据这个定义,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最少,他们是民间音乐的传播者和宣传者。

第一篇:音乐艺术论文

了解音乐语言 走近音乐艺术

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音乐的语言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性等。专业的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与一个人的艺术经历、生活阅历、语言修养及音乐才能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自然,不同层次与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欣赏状态。很多人害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因为“听不懂”,所以放弃了。在当下,资讯与科技近乎爆炸的年代,我们应该了解音乐、享受音乐,学习一些音乐语言,重视艺术,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五千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五千年后的人们依然不懂音乐,音乐真的那么难懂吗?

一、音乐最基本的美学属性

音乐最基本的美学属性,也就是要了解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音乐艺术基本材料中有两个特性:第一、没有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第二、没有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因此音乐音响不能像电影那样直观地表达与接受,令许多人不知道乐曲在表达什么?自己在听什么?比之因为是不习惯于西洋的曲调、西洋的古典曲调不贴近于现代生活或是觉得音乐曲调不是乱哄哄的一团就是非常凝重、不轻松而言,听不懂、不知表达的是什么?是今天人们不喜欢严肃音乐的重要原因。《高山流水》的故事暗示了一种音乐审美的观念,音乐中包含着许多内容,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听不懂。

我们做了一组实验,分别将音乐专业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分为两组,每组10人,在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介绍的条件下播放交响诗《芬兰颂》,这首乐曲是芬兰爱国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品。该曲当时公演了一个月后,就遭到了沙俄文化检察官们的禁演。因为爱国色彩、反抗色彩太浓厚了,此曲共有10个主题。播放完后,两组学生对于乐曲10个主题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感受,但是音乐专业学生会对乐曲的曲式有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两组的理解大致相同。第二次实验我们播放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片段,并且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乐曲内容及表达方式。在听完赏析后,非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听懂了,而音乐专业学生与第一次听完交响诗《芬兰颂》的反应一致。由此看出,人们欣赏音乐依赖于“文字解说”!在音乐中追求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内容,用文学化与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是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区,也直接设定了欣赏音乐的障碍。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音乐普及方式,强化了这种音乐审美的误区!难道非要在音乐上加以说明我们才能“懂”吗?其实不然,就连新生的婴儿都可以听出旋律的走向,妈妈哄孩子睡觉时哼唱的摇篮曲一般都是轻柔、舒缓的,孩子此时会放松神经,有种安全感。如果此刻哼唱一首旋律走向下行的乐曲,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啼哭,比如中国民歌《小白菜》。这首乐曲音乐表现悲伤,多用下行旋律,用低音乐器,音乐节奏缓慢,多是深沉的基调。即便新生的婴儿不懂音乐,他们也能听得懂。因此,不用添加任何注解,闭上眼睛,用心灵感受音乐之美就足够了。

二、了解音乐的语言表现及音乐理解的特征

我们懂得了一定的音乐语言后,听懂音乐就不在话下了。如果用高音乐器演奏一段旋律,我们自然感觉是清新嘹亮的;如果都用低音乐器演奏,我们会感觉沉闷压抑。那么在听完这两段音乐后我们自然的联想就是清新的早晨和炎热的午后;绿意盎然的春天与骄阳四射的夏季。这是音乐上的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在高音和低音的运用上,我们自觉地认知高音代表一种清新,低音则是粘稠,甚至是滞顿的。所以经常会在音乐作品中用高音刻画灵巧的小鸟、飞奔的羚羊,而低音则通常是乌龟、大象的专属。懂得了基本的音乐语言,那么人人都会听懂音乐了。还有一些制约我们听懂音乐的因素存在,有的音乐音调很怪,有的太快或是太慢,还有的不知在表达什么(赵晓声《太极》钢琴曲),没有旋律感。感受的能力是分阶段的,需要我们慢慢发展。另外,人们对于声音及其音色也是非常敏感的。和声配置中,协和音程听起来就非常舒服,有归属感,而不协和音程则让人紧张、局促。对于音色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普遍乐于接受轻音乐,音色柔和的乐器,一支双簧管与一支小号,人们在音色上更倾向于接受双簧管,因为双簧管音色较之小号更加柔美,富于田园般的表现力更加为人所接受。许多的语言学家认为音乐没有表达特定含义的功能,但音乐理论家认为,作曲者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所传达的意义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的含义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界定:由特定的声音形式模仿客体(某种音色的声音与某种物体的声音接近);乐曲引起特定的心境;乐曲激起音乐之外的联想;乐曲中不同的节奏变幻诱发的情绪感应。

三、认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可谓举重若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场景。表现悲伤、欢快,表现气势磅礴的,还有表现阴郁、思索的。不同的艺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功能。

音乐对人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图景,在加班熬夜后早晨还要按时早起上班,大多数人都对早晨的闹铃深恶痛绝,如果这时可以播放一段空山鸟语般、有小鸟鸣叫、泉水叮咚的乐曲,疲惫一定会一扫而空。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防止老化的功效。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相对增大,很多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缓解忧郁苦闷的心情,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灵治疗。目前非常热门的音乐治疗,即用音乐对于疾病的医治、缓解或刺激,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认同。日本《新音乐辞典》解释音乐治疗,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催眠,它以用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的艺术观为基础,属于一种应用音乐(心理学)范畴。如此看来音乐的确可以减轻精神压力。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缓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企划力以及刺激右脑,尤其是古典乐曲,对右脑的训练与发展很有帮助。因此,在许多的胎教话题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胎教音乐,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他们在金融、科学、医学、数学、音乐等学科上都是独占鳌头的,他们的孩童还在母腹中时,妈妈就要在孕期解答很难的数学题,每天弹琴或是听音乐,他们认为这两样是对孩子大脑潜能最有力的开发。所以说,音乐又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协奏曲”和“智慧的催化剂”。音乐的旋律可以使婴儿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婴儿不再哭闹不安,也可以刺激婴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他更聪明。

循序渐进地培养我们音乐认知与鉴赏能力,运用音乐所创造的特殊语言与生活对话。我们需要继承美学的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直截了当地呈现音乐之美,可以把事物简单化。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科学的关联中,从古至今都是昭示着音乐与文化的关联。同时期的音乐要用不同的“耳朵”去听,不能非得在现代派音乐中去寻找古典时期音乐那样的旋律,也不能非得在巴洛克音乐中去寻找浪漫时期音乐那样的气势。虽然人的认知能力、思想行为和过程、理解局限性和见解差异各不相同,但是却不影响我们去享受音乐为我们带来的美好。音乐是哲学最高层次的补偿,也是人类快乐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周海宏:《应用音乐心理学》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2]http://blog.renren.com/share/143605148/32531

19401

[3]http://baike.baidu.com/view/5894916.htm

[4]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7.

(作者简介:陈涛,青海民族大学外事办、副教授。)

作者:陈涛

第二篇: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刍议

【摘  要】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体现出了不同的创作动机、创作方式、音乐文化和欣赏群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有利于各自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阶级观念来区别和看待这两种音乐形式。两者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都是全民性质的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间音乐  艺术音乐  融合  发展

民间音乐是以乡村居民为主创作的音乐,其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和曲调的变易性等特点。民间音乐的创作者从不以创作者的身份自居,也不要求被人们承认,他们通常既是创作者和接受者,又是传承者。因此,民间音乐缺乏专业化和稳定性的发展,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艺术音乐的起源晚于民间音乐,但是发展速度和力度却远远超过了民间音乐。艺术音乐一词来源于西方的思维观念体系。本文所指的艺术音乐是广义上的,尤指由职业作曲家运用专业的、严格的作曲技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欣赏群体通常是固定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甚至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群。

一 对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体认程度受制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属于全人类,但是并不是全人类都能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为西方公众创作的,但只有熟悉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的听众才能欣赏。而他后面创作的交响曲,对这批听众也有所限制,能够理解贝多芬后期交响曲风格的听众也不再是能够欣赏他前期音乐作品的人了。贝多芬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反映了作曲家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决定了不同的听众欣赏层次。所以,人们常说的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只是从音乐表现含义的不确定性角度说明其指义的广泛性特征。不可否认的是,音乐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音乐生活方式。如西方传统意义上歌剧的产生和表演环境都是场景华丽、背景丰富的贵族宫廷,它的诞生是为了娱乐贵族阶层的生活。而这些演出场所对于普通的平民阶层是关闭的,因此这种音乐形式的接受群体无形中就受到了限制。随着人们思维模式的定性,音乐形式同社会阶层画上了等号,如歌剧不仅代表高雅的艺术,而且彰显上流社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以至于受虚荣心驱使,一些对音乐根本不感兴趣的人群也加入到音乐消费者的行列,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二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以上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在西方艺术音乐传统中,艺术音乐总是脱离不了民间音乐的发展,甚至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彼此融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如中世纪独立于基督教礼拜音乐之外的方言歌曲,其早期的创作群体是一些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教育,即兴弹奏的一些音乐曲调只是为卖艺来维持生活。而到了后期,一些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逐渐加入进来,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采用专业的记谱法记写,并保留下手抄本。但是其歌曲旋律仍然是不同于宗教音乐的民间歌曲或舞蹈歌曲。因此,随着专业化创作方式的渗透,这种方言歌曲结合了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双重因素。民间音乐的加入为艺术音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民歌和民间音乐因素甚至在作曲家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古典音乐的代表贝多芬、海顿将民间音乐曲调作为其变奏曲的主题,而肖邦的作品中也包含有民间舞曲因素——玛祖卡。到了浪漫主义后期,民间曲调更是被民族乐派作曲家大量地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并以此作为体现本民族音乐特色的一个鲜明标志。因此,民间音乐要素的引进为艺术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音乐素材,拓宽了发展思路。

三 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都是全民性质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存在着鲜明的差异,究其原因是由音乐产生的环境和背景的不同造成的。有人认为,欣赏能力的局限将音乐划分为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前者代表上层阶级欣赏品位的贵族,他们对于艺术音乐给予帮助和保护,后者代表农民阶级,他们的音乐规格不高,格调不雅,因此难登大雅之堂。西方作曲家就曾认为,过多地运用民间音乐曲调降低了音乐在技巧上的展示从而削弱了其在哲理化方面的深刻表现,进而削弱了探索人生价值的能力。而我们从以上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一直就存在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艺术音乐中的某些音乐旋律可以渗入民间音乐中去,尤其是其专业化的记谱方法可以应用于民间音乐,使其被规范地保存;而民间音乐的素材被专业作曲家加工之后也一样被运用到艺术音乐中去。因此,从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距离并非那么遥远,如果只是从音乐本体的因素来看,它们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其独特的创作和欣赏群体。两者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都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为全民族的音乐文化并非是要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不是要站在阶级分化的立场上厚此薄彼,而是应该站在广义的民族音乐的立场上,既要推崇艺术音乐在传承方面的科学和系统化特征,又要尊重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两种音乐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洛秦、罗艺峰.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于润洋.卓菲亚·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杨双艳

第三篇:民间音乐对现代艺术音乐的影响

一般而言,“民间音乐”的概念相当广泛。在此,我试用下面的定义加以限定:民间音乐是受城市文化影响最少的那一阶层人民的音乐,是或多或少有着时间和空间限度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受到音乐的冲动而即兴创作的。

根据这个定义,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最少,他们是民间音乐的传播者和宣传者。由于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民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方式创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财富。这种原始的情况今天仍可在未开化的人群中间看到。

东欧的农民经过若干阶段发展到现在,他们或多或少地受了城市的影响,(至少在文化产物上)特别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有的时间长些,有的短些。经过一定的时期,这种外来影响的成分被吸收了,使艺术与原来的不同了。这样,民间艺术,或者说,民间音乐就形成了它自己的风格。这种看法,正包含着上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由于外来成分的吸收不能靠某一个人来完成,而要靠众多人群世代相传。所以在这段传播时期,外来成分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掺杂了其他成分。

至于民间音乐的起源问题,是题外话,在定义中没有考虑到。

可以推测,现在所有著名的欧洲民间音乐,究其渊源,都受到其他艺术或流行艺术音乐的影响。以现在的创作风格便可证明这一点。至于古老的风格,目前仅能找到几个例子。试图确定各个不同国家的各种民间风格作品的起源,这是研究和比较各种民间音乐及其传播情况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缺乏可靠的材料,这项任务是艰难的,比之于研究语言学方面的困难,还要大得多。

按上述定义,尽管对“民间音乐”这个名称已作了狭义的限制,但仍然有从不那么流传广泛的、不纯的民间音乐到纯的民间音乐的少数几个等级。在前者,显而易见,艺术音乐的创作成分很突出,而后者则吸收了音乐创作成分,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我们不打算研究加在纯民间音乐风格中的外来特点,而要详细论述内在的音乐特点,用以区别在目前流行的艺术音乐的抒情的风格特点。这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对于这些特点,在此只提一下。即:它们的每句旋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尽善尽美的,而一些流行艺术音乐作品,在多数情况下,就缺乏这种鲜明性、生动性。

一般都认为:民间音乐的深远影响是从19世纪开始的,特别是影响到肖邦、李斯特的艺术,以后又影响到斯拉夫民族的作曲家。认为这种影响与其说来自民间音乐不如说来自流行艺术音乐的说法是绝对不正确的。今天的流行艺术音乐的作家们,已经具有相当的才能,他们在作品中把更高的艺术音乐的传统格式同本国的民间风格融为一体。参考民间音乐而使其作品耳目一新、具有吸引力(我所指的主要是东欧的作品),而运用规范的技巧造成许多平庸之作时,这种作品的艺术价值自是不能与有光彩的民间旋律相比较的。流行艺术音乐的旋律通常就很缺少纯民间音乐的那种完美的特征。

19世纪的一些艺术音乐显示出偏于陈词滥调。这大抵要归之于流行艺术音乐的影响。

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纯民间音乐才开始对高级艺术音乐产生势不可挡的影响。首先是东欧和东部亚洲的民间音乐对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产生的某种程度的、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匈牙利的柯达伊的作品里表现得更明显。这两个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从本国的纯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而斯特拉文斯基则被尊之为其的顶峰。(如他的《春之祭》)纯粹运用民间旋律或从中移植某个乐句,这个问题在此不谈。我们必须提出的,只是这一点:对各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领会,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靠自己从这些作品中亲自去理解。民间音乐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个别的作品中,每个作曲家的全部创作都孕育于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中。

完全有调性的民间音乐的影响是怎样同无调性的倾向和谐一致的呢?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即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尽管其声乐部分的音乐动机也许不是从俄国民间音乐直接搬来的,但也处处和俄国民间音乐的动机相类似。这些动机有简明的特点,可以独立存在,绝对是有调性的,而器乐伴奏部分则由一些无调性色彩的片断所组成,这些片断是民间音乐动机的混合物。

借用民间音乐的旋律使其牢固地附在一个音或一组音调上,看来是个可贵的立足点。它为这个转变时期的作品提供了牢固的骨架,而并非乱来一通。

还要注意这种相类似的情况:纯民间音乐自然能对艺术音乐有较大影响,正如一切艺术的特点和生活现象影响到诗歌一样。这种影响对音乐家来说是很有效用的。只有生活在人民当中,才能够了解充满生气、具有奔放力量的民间音乐;因为那种收集来的没有生气的民间音乐,缺乏适当的记号,不能使它们的细微差别和跳动着的生命得到再现。如果音乐家深入到这种活生生的民间音乐之中而且能将它所得到的印象反映在他的创作中,那么就可以说,他已经描绘了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巴托克〔匈〕

第四篇: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关系

[摘 要]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是音乐的两大支撑体系。二者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互相依凭。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定位和建构,音乐表演艺术能够有机融合音乐美学,充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但无论二者的关系如何,二者共同的载体都是音乐这门艺术,二者都需要表演者和创作者建构音乐美学的体系和音乐表演的体系,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其特有的多重视界,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建构;融合

一、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概念

研究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概念,首先要从二者的载体———音乐开始论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它的美不仅体现在音结构本身,而且体现在寓于音结构中的内容,体现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之中。音乐美学是研究如何将音结构本身、音结构中的内容与音乐的审美完美地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是对音乐感性美的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是对美感的理论概述。这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美及审美的本质和规律,音乐与现实美的关系,音乐美的结构形态等问题。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它要求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音乐艺术,要求用文学的、哲学的、美学的思维去分析音乐艺术。在音乐的表演中,必须渗透这种美学的内容,音乐表演方可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歌喉唱出来而给人的感觉不同的原因。音乐美学不仅是美学和音乐学不可缺少的分支,而且是二者的结合和深化。音乐表演首先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来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但它并不仅是生活的一种再现,它是在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赋予音乐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再现,更是一种升华。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二者的特点

(一)音乐美学的特点

音乐对于人们所起的作用有审美、认识和教育等等几种,但其中审美是最关键的。人们能够在音乐中被熏陶,体味美的境界。所谓“绕梁三日”就是形容这种美的影响力的。而音乐美感从何而来?音乐的美学就是谈这个问题的。音乐美学发挥其审美作用的主要形式就是以塑造完美的形式,表现一种极为概括性的内容,让人们自由联想,激发出一定的情感、气质、情境。其次,音乐美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使听众对于作品中的感情以直接主观能动的态度来体验,以這种形式来引起听众情感变化,使听众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评价。最后,音乐美学的认识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人的内心视界方面。音乐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了声音的范围,使听众感到音乐中时代的思潮和民族的风格留下了多么鲜明的印记,使人们能够真切地体验到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气质。

(二)音乐表演艺术的特点

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主要是由音乐表演者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奏或者演唱来表现。其主要特点是由音乐表演者决定了音乐表演艺术的意向。音乐作品所要达到的意境,所要展现的情感等内涵都是由表演者所决定,这就对音乐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运用时代的审美情感和眼光,对音乐作品的用其特定的形式来进行诠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

三、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关系首先表现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定位和建构。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意向性。所谓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它有意识地指向或涉及到某种对象。音乐美学和意向性活动的对象(音乐作品)为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主动者即表演者规定了方向。音乐以声音为原材料,它的声音结构要求参与音乐活动的主体,包括演奏者和欣赏者,以更大量、更强烈的意向性活动去填充和丰富它的意义的建构,赋予它以更多的内涵。其次,音乐美学为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实践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音乐美学往往是通过音乐表演者作为音乐创造的主体之一,在音乐表演艺术的氛围中生成和构建音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美学建构了音乐表演艺术的音乐意义、音乐形式等内涵。音乐表演者以自己的意向性活动参与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这是音乐美学给予音乐表演艺术的新定位。第三,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定位和建构的主体。一般来说,在这个定位和建构过程中,表演者和创作者起着关键作用。创作者把自己的意向通过乐谱固定下来,由演奏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与体验音乐作品的基本根据,表演者根据乐谱通过演奏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向。

四、结语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视界融合,才能充分发挥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种视界融合,对于音乐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表演者既要有历史的视界,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原有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又要有现时的视界,用现代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情感去理解和体验历史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使音乐的理解和解释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正是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黄昌海《论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与美学特征》,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邵桂兰、王建高《当代高抽象表现主义音乐辨析———谈施托克豪森的音乐观念及其美学特征》人民音乐,1991年第10期.

[4]叶继红《音乐美学导论》,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文秀(199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作者:王文秀

第五篇:“传承民族音乐艺术,绽放音乐课堂魅力”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中的音乐教学一直以来通过乐器的演奏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并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民族直笛进入课堂教学,可以更大程度的服务于学生,辅助于教师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形式多样化,课堂内容丰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也是对我们器乐进课堂的补充和提升,更是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器乐进课堂;民族直笛;课堂教学

在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可以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我们所研究的直笛是由我们民族乐器竹笛改造而成,结合了竖笛吹奏方式和竹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色,我们称为民族直笛。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直笛是最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小乐器,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价格便宜,简单易学,便于携带,养护方便于一身的乐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在新课标里明确指出:“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演奏技能,提升音乐素养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提高识谱能力

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非常清楚,乐谱是记载音乐的最基本方式,是学习音乐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具备识谱能力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必不可少前提。通过课堂中进行民族直笛的吹奏活动中去学习识谱知识。与此同时,通过教师的范奏、范唱樂谱,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不断积累,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二)提高节奏能力

音乐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进行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也要通过民族直笛的练习中,融入节奏的练习,对节奏进行巩固。我们通过教师的民族直笛范奏,学生拍打节拍,再进行角色互换,学生吹奏,老师拍打节奏,这样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

(三)提高视唱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识谱和节奏的练习,最终会达到一个最终目标,视唱能力的提高。在民族直笛吹奏练习中,教师通过民族直笛的音高,更好的纠正学生视唱中的音准,从而使学生的视唱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通过民族直笛的教学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众所周知,学具乐器竖笛是我们人音版音乐课本中要求学习的乐器,民族直笛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价格便宜,简单易学,便于携带,养护方便于一身的乐器,更是由我们民族乐器竹笛改造而成,结合了竖笛吹奏方式和竹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色,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民族直笛进课堂教学,更是是对我们器乐进课堂竖笛教学的补充和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民族直笛可以辅助歌曲教学快速的熟悉歌曲,比如,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民族直笛演奏旋律,师生合作,让学生跟唱旋律,辅助学生把握歌唱音准。除了教师进行范奏、展示,我们经常会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展示。比如让学生独奏、小组合奏、男 女分组、分声部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更好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让课堂变动生动、活泼、有趣。

同时,通过民族直笛进课堂教学,我们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延伸,开设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更加丰富了学生的音乐需求,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积极的推动器乐进课堂民族直笛教学的发展,打造成特色品牌,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传承民族音乐艺术

民族直笛是在我国民族乐器竹笛的基础上改造而成,音色与竹笛一样清脆、优美、动听,富有民族艺术性,但相对于竹笛,民族直笛更加简单易学,易于吹奏,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民族直笛教学更是对我们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小学民族直笛进课堂的研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提高音乐演奏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为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能够更好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形式多样化,课堂内容丰富化,更好地服务学生,辅助教师课堂教学。

通过民族直笛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也是对我们器乐进课堂的补充和提升,更是对民族乐器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佳欣.浅谈竖笛进课堂的音乐教学[J].黄河之声,2020(10).

作者:张伟荣

上一篇:药学导论课论文下一篇:音乐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