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想象中的乐园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术想象中的乐园

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培养研究

【摘 要】少儿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引导型和启发性。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思维和行为还没有形成理性,所以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偏向理想化,所以也具备了与成年人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把这种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加以长期培养,这种天赋将会逐渐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消失。所以在日常少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音乐、美术类艺术教育,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方式来进行教育。本文通过研究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少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属于人类所具备的一种高级认知方式,通过一定的形象和表象的认知,在脑思维中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思维能力。“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美术绘画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绘画原型,但是在艺术中创造力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美术绘画中也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事物。绘画需要眼睛、手指还有大脑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的观察和思考发展思维,通过分析和概括来形成抽象思维,这个过程的变化能够为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1.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幼儿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传达常识性思维,例如太阳必须要画在右上方,颜色必须是黄色,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不管是太阳颜色的大小角度还有形状都没什么差别,教育的模式和概念的固定导致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无法培养自我思考能力,在孩子们面对实物进行绘画时,脑海中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很难出现自我创新的想象力。

2.模式化教学抑制发展

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能以画的很像或者很漂亮来确定谁画的好,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于颜色、形状、构图、线条还有整体绘画布局的审美能力。如果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感觉到受挫,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进行鼓励指导,合理的训练孩子们的控制画笔的能力,完成自我想象空间的呈现,长此以往,孩子们就在绘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提高了思维拓展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建设基础。

二、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培养措施

1.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对于世界认知较少,所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就来的,往往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依靠事物的特征来展开相应的想想,这就要求了在教育方法实践过程中,想要提升幼儿们的想象力,首先就需要进行观察教育。例如在进行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环境景观来练习幼儿的观察力,天气晴朗时,可以指导幼儿们抬头仰望天空,共同来观察和形容一下云彩的形状,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可以一一针对这些想法做出中肯的回答,切忌不可批评错误,而是利用而难题的引导,例如云彩的颜色或者是形状来沟通,让孩子们学会在观察中抓住事物重点。

2.实现教学引导性

通过了观察教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开展引导教学了,首先从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来进行引导。例如说在秋天让学生们收集地上的落叶,然后根据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落叶,通过想象力黏在白纸上,然后组成不同的图画,这中间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例如说两片落叶拼在一起像不像是蝴蝶的翅膀?还有落叶在纸上拼成小花的模样应该用几片呢?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和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们思考和想象,在美术创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拓了自身思维。

3.活动式教学模式

幼儿时期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了玩游戏、讲故事还有唱儿歌等方式。那么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讲故事讲到了小猴子来到果园里先摘了一个苹果,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相应画出苹果的形状,然后在故事情节中相应的加入苹果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让后引导孩子们帮忙涂上颜色,孩子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动手能力,直观的感受到回话的颜色和布局,思维模式也从局部的想象变成了整体的想象,有助于绘画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提升自身想象力。

三、结语

在幼儿时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涂画工作,它的主旨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少儿阶段是各项学习能力塑造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进行熏陶和培养,逐渐引导孩子们形成自己的绘画思维,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能力成长过程,所以也需要教师能够耐心指导,在教学思维和模式上不断地创新,发挥出美术学科观察美、创造美的特点,引导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锻炼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创新性,拓宽学生们的四维空间,从而真正地激发出学生们的美术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程鹏.少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8:195.

[2]张雅岚.刍议少儿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5,07:194.

作者简介:

邓菲(1992~),女,籍贯四川省成都市,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少儿美术教育。

作者:邓菲

第2篇:大班幼儿美术想象画教学方法谈

摘要:在大班幼儿美术教学中融入想象画创作的内容,对于培育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带给师幼以全新的创作体验,为幼儿想象力的培育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条件。幼儿教师应当明确想象画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想象画教学策略,让大班幼儿能够深入生活、感悟故事、表达自我,通过画作充分体现幼儿的感受和认知。同时还要联动各方力量,深挖自身的教学潜力,开创大班幼儿美术想象画教学的崭新面貌。

关键词:大班幼儿;想象画;美术教学

想象力驱动下的幼儿美术彰显着创造性、趣味性、艺术性,启示着幼儿教师不断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在具体教学中,要在创设具有想象空间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在笔端,将脑海中生成的形象用线条和色彩呈现出来。通过想象画创作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大班幼儿对绘画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灵感和顿悟之中找到自己的创作乐趣,体现想象画创作的内在美感和个性表达。

一、补空填缺,营造想象情境

幼儿在美术创作时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已有内容进行类推、联想思维的发散来建构的。在大班幼儿的想象画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定量的绘画基础素材,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联想,补足空缺,在空白的区域勾勒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力成果。结合想象画创作的教学实际,以下两种方法是可行的:一是故事接龙补空填缺法。教师通过给幼儿讲故事的形式来创建一个具体的美术情境,以连环画的样式呈现出来,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来填补中间故事内容空缺的部分。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共分为六张图片也就是六个片段,每个小图下面配上一段故事解说性的文字。其中第三张的大鱼和第五张大白鹅缺失,需要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补足这两个画面。最后成画的结果是连环画的形式,幼儿在想象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自己的类推思维,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前后的图画信息来确定需要补足的图片应当是怎样的构图,继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过往知识来画出自己心里的动物;而且还通过故事引入的方式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充满想象力的创作中明晰故事脉络,把握绘画策略。二是完整匹配想象成画。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发一个女孩的肖像画,但是图画上没有头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女孩的表情、衣着等信息为女孩设计发型。再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城堡的图画,但是图上的城堡是零碎不全,或者是缺失了左边的窗台,或者是右边的小楼没有画出来,而幼儿要以对称的思维去想象城堡所缺失的部分,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图画补全。

二、主动表达,突显幼儿个性

想象画的创作既要依据一定的现实事物,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最好能够彰显出幼儿的独特个性。想象的魅力就在于每个幼儿脑海中的思维空间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主题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内容也大有不同,这些都是大班幼儿想象画教学进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尽可能挥洒出不一样的色彩,也不模仿同伴的作品。那么,如何在想象画教学中促进幼儿的个性表达呢?又怎样培养出幼儿自主想象的能力呢?首先是要给幼儿提供多感官体验的机会,想象创作的灵感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幼儿通过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得来的。比如教师带领幼儿走向室外,通过对大自然的美景进行近距离的感受,然后让幼儿回到班里进行想象创作。幼儿在外面听到了鸟儿叫的声音十分动听,那么他可以创作一只鸟;闻到了淡淡的香气,那么幼儿可以想象着创作一簇花丛等等。再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墙上贴一张很大的森林画,让幼儿想象森林里有什么然后画出来、剪下來,贴在图上。在幼儿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动听的森林音乐,启发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图画上呈现幼儿的智慧灵感。

三、家园协作,优化共育环境

幼儿想象画的创作不仅有赖于他们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这种培育只靠在美术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寻求多方的合力,如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是要在家长会等场合中与家长多交流,分享自己在想象画教学中的成果与经验,启发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给幼儿以灵感的启发,创设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把幼儿的画作装点起来挂在家里,或把作品拍下来发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滚动播放作品照片,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创作想象画时更有底气;或者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针对性地在幼儿的房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主题设计。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宇宙太空,家长可以把墙纸等设计成星空状,为幼儿驰骋想象提供空间。再比如家长在家经常给幼儿讲亲子故事,这时候要善用提问艺术,边讲边提问幼儿对故事走向的理解,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创造性发展。二是要注重亲子活动,尤其是在园期间定期开展的一日亲子活动,让家长到园和幼儿一同参与,在亲子的交流中共同创作出具有想象力的画作,让幼儿沉浸在快乐完美的绘画环境之中。比如园区可以提供一面墙壁,让幼儿和家长一同涂鸦作画,宽阔的创作面积给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关系十分亲密的人,因此双方应当加强协作,共同为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创造空间,优化想象画教学的内外环境,共助大班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学有所成。

四、结语

综前所述,大班幼儿美术想象画的创作教学离不开幼儿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开拓性创设,以丰富有趣、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想象画动力;增添想象力的氛围,要以补空填缺的形式打好创作基础,明白想象画是在依据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善于尊重幼儿的个性表达,激发他们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和各方加强协作,共同助力大班幼儿想象画的创作之旅,培育好大班幼儿的正向好奇心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幼儿更加全面地发展。

(责编 吴娟)

作者:刘桂华

第3篇:“借形想象”助推大班美术活动《狮子》的开展

【摘    要】大班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能迁移并拓展自身经验进行想象,但限于自身内在图式的缺乏,画面内容往往表现单一。因此活动中教师重点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活动  艺术活动  学前

《指南》提出:学前儿童艺术活动总是饱含生活因素与游戏因素,突出这两个方面,艺术活动就会受到学前儿童的欢迎。因此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与幼儿的经验相结合,巧妙地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描绘所有要表现的事、物,使画面情节丰富有趣,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艺术性和启发性。大班美术活动《狮子》从一个圆开始。

一、 借形想象启发想象在先,在移情联想中自然引出主题

大班幼儿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能迁移并拓展自身经验进行想象,但限于自身内在想象的缺乏,画面内容往往表现单一。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重点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让幼儿在想象中看到更美的风景,给想象物添画合适的背景,教师将启发想象至前,拓展幼儿思维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相关想象,从而丰富幼儿的作品画面。

教师出示“o”,提问:“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神秘客人,猜猜它是谁?”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扩展幼儿的思维,在引导想象的时候教师通过脍炙人口的歌词“请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看它像什么?”来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他们想到了苹果、纽扣、脸、碗、太阳、眼睛、猫等等。“还会是什么,还会是什么?”当“圆”激发起幼儿的想象兴趣后,教师再问:“这个圆会有什么用,它会在哪里,在那里干什么呢?”几个发散性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太阳和云彩在一起捉迷藏……小花伞下动物们在躲雨……小姑娘用纽扣做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送给生病的朋友……”老师开始逐步回归主题:“这个圆是狮子的一部分,猜猜看它会是狮子的哪一部分呢?”在类似于这样的借形想象游戏中,幼儿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画画创新思维不断被激活,一旦幼儿的想象思维惯性建立,即便拟定一个主题,孩子们仍然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断,在处理画面背景的时也会很生动、有趣。

二、借形想象润物细无声,带动幼儿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大班幼儿已具备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对周围的世界也已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在大班美术教育中技能的提高,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重要的,但枯燥的技巧练习往往会喧宾夺主,让孩子一味地依葫芦画瓢而局限了想象。基于此,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事物的外形结构及形态变化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创编成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吸引幼儿注意,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看幼儿所看,感幼儿所感,启发和引导幼儿绘画,巩固他们的兴趣,让幼儿画画像玩游戏那样自由发挥,不断地在创作中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最重要的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在大班绘画《狮子》中教师将狮子的外形特点,动态变化不同表情,及画面情景等编成了故事,边讲故事边画画,变繁为简、借形想象牢牢地吸引幼兒的注意,让幼儿快速掌握画画的步骤,感受着不同动态和心情在表现时存在着的规律:“老师的故事开始了——在非洲大草原上(交代了背景),有一头狮子正想睡觉,突然它那高高的鼻子(先画高高的鼻子)闻到了一股异味,它睁大眼睛,走起眉头(再画眼睛和眉毛),心想:一定是猎物出现了,它鼓起腮帮(画上两个圆鼓鼓的腮帮),把牙齿磨得咯咯响,张大嘴巴,口水从牙齿边流了下来(画上长长的舌头、嘴巴、牙齿),鼓鼓的腮帮遮住了狮子的半边脸(突出嘴巴部位,画上半部份脸)。猎物在哪呢?它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添加两只耳朵),抖动着漂亮的鬣毛,向猎物示威(用锯齿线表现鬣毛,以显示雄性狮子的威武、凶猛),瞧!它站起来了,身体强壮,看来大大的身体能装下一只梅花鹿(添画大大的身体),两条后腿强健有力,前腿被鬣毛遮住,露出尖尖的爪子,尾巴一翘,准备进攻(最后画上尾巴,一头狮子完成),它向右看去,没有发现猎物,它把身体向左移动,也没发现猎物(变化方向,感受狮子向左向右的动态变化),它灵机一动,蹬起后腿立了起来(站立的姿势)站得高、望得远啊!发现了猎物,身体猛地向前扑(前扑的姿势),哈哈,一直小老鼠从它的手掌边溜走了。”

就这样,教师巧妙地将狮子的绘画步骤通过一个故事深入幼儿心,将枯燥的技能练习化繁为简成为画一个故事,既吸引幼儿兴趣又有助于幼儿记忆,增强了幼儿表现的信心。

三、借形想象启迪创造意识,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创作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或动作以及其他非语言的方式去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幼儿对动物有种特殊的情感,喜欢动物的图片、图书,爱看动物的动画片,爱听动物的故事,善于模仿动物的叫声,并用动作表演熟悉的动物。狮子是动物之王,它威武、强大、能征服整个动物世界,深受幼儿喜欢,狮子的面部特征较为典型,鼻子高、嘴巴大,特别是那一头漂亮的鬣毛,牢牢地刻在幼儿的记忆里。通过将技巧贯穿的故事,幼儿已能基本掌握绘画一头狮子的技巧,但即便是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对狮子动态的把握还是有困难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还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的狮子活动卡片,让幼儿充分地“玩一玩、动一动” 使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深刻形象地掌握了狮子的各种动态,头与身体、身体与四肢等等是怎样协作变化的。接着设置游戏“放电影” ——“我说你来放”来巩固幼儿对对象形态的把握。即老师说一个主题,幼儿摆弄操作卡片;或者小组合作,两两合作,互提主题。帮助幼儿在操作中有目的地观察、熟悉狮子的动态结构。在此基础上随后创设“我的电影发布会”环节,让幼儿说一说: “我的狮子在哪里?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启发幼儿借形想象创编主题故事。

此时借形想象已将幼儿创作的愿望激发到顶点,乘热打铁提供绘画工具:在《狮子王》音乐的背景下,幼儿的创作激情不断释放:画面上,有的狮子向左,有的狮子向右,有的耳鬓厮磨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狮子站起来了,与小动物们围圆圈做游戏;有的狮子来到城市里,要和汽车赛跑……幼儿借形想象,边画边说一张画就是一个甚至多个有趣的故事。渐渐地他们发现思维是可以变通的,只要变得有趣就好,其实这也是幼儿平时生活经验在纸上的再现过程。整个作画过程,教师没有多言,只是细心地去发现幼儿独特的表现,给予赞赏鼓励,及时展示,不断调动幼儿作画的热情,让幼儿通过绘画尽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与绘画交流的喜悦,体验精神上的满足。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利用线条、图形、色彩等将自己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明确幼儿绘画教育的重点是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不是点线面透视等技能的传授。要以保证幼儿绘画的创造性为目的,运用借形想象,诱导幼儿进入创造的过程,丰富他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在启迪创造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不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将使幼儿从小学会艺术思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有益于智慧的发展。

作者:耿晶

第4篇:美术活动中的想象与幻想

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专家认为: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取材于幼儿生活经验。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运用于幼儿的所好。

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借助于语言的功能。

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激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体现。

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提供幼儿美术活动的渠道,帮助幼儿拓宽想象的思路。

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1、合理利用抽象作品的幻想功能。

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如西班牙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幼儿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感觉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又如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阳光下的树”同样是一幅极赋想象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还有的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在欣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鞋子车”、“我喜欢的房子”、有的设计的房子是水果型的,有的房子挂在大树上,是为小动物准备的。让幼儿设计京剧人物发型,幼儿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2、积极评价名家作品的艺术效果。

选择着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许多新的形象。它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幻想大多和自己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幻想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

(一)创造性匮乏

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二)想象脱离实际

幼儿的想象源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加工和美好愿望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夸张地捏造与幼儿经验脱离的空洞世界。幼儿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大幅的并不能理解的怪兽,外星人类,追求无根据的想象。那将是对孩子童心的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较好发展。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人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还要正确处理好美术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想象的乐趣。

第5篇:美术参赛教学设计想象中的太阳

一年级美术第七课《想象中的太阳》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古代人对太阳的想象及相关文化。

过程方法:根据太阳的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能够画出至少两个富有个性的太阳形象。 情感态度:体验绘画创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太阳的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能够画出至少两个富有个性的太阳形象。

教学难点:体验绘画创作活动的乐趣。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

有个老公公,面孔红通通,他来天就亮,他走黑洞洞。 (学生回答:太阳)(设计意图: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出示板书:太阳

二、知识探索交流: 真聪明!奖励答对的同学。

太阳是自己能发热发光的大星球。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就会变的

黑暗,所有的生命,就会死掉,太阳对我们非常重要。(使学生对太阳有一个简单的科学的认识)人们创作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图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除了图案,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老师今天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关于太阳的动画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课件动画:《后羿射日》)

师询问:细心的小朋友已经看出来了,故事中有几个太阳?(十个太阳)出示课件,这就是那十个淘气的太阳。

和我们见到的太阳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每一个太阳形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板书:表情不一样、光芒不一样,五官不一样、脾气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教师带上太阳妈妈伤心的头饰)太阳妈妈一下子失去了九个孩子,她一定会怎么样?你们想不想帮帮太阳妈妈啊?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些,太阳宝宝来陪太阳妈妈好吗?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送给太阳妈妈的太阳宝宝,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启发他们的大脑思维,进一步加深印象,拓宽他们的思路)

师:看了这么多太阳宝宝的图片,你想送给太阳妈妈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宝宝呢?

学生回答。(给予鼓励的话语)

设计出不一样的太阳

接下来的时间就请你们直接用彩色笔,在A4纸上,来画出、你心中的一个太阳宝宝!画的时候,请你占满整张纸。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太阳宝宝最漂亮,最有创意,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

画完后,请你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把你的太阳宝宝贴到黑板上来晒一晒吧!

五、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绘画。发挥独特的创造,大胆创作(教师以太阳妈妈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创作中去。)

六、展示交流

师:现在小朋友们已经完成了作品,看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生:互评

(设计意图: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

七、小结:

(头饰展示)太阳妈妈很开心今天和这么多的太阳宝宝聚在一起,非常感谢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她还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希望小朋友们也一直开心快乐。好吗?

2012年9月

第6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想象和幻想

上海市密云幼儿园

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专家认为: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取材于幼儿生活经验。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运用于幼儿的所好。

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借助于语言的功能。

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激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体现。

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提供幼儿美术活动的渠道,帮助幼儿拓宽想象的思路。

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1、合理利用抽象作品的幻想功能。

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如西班牙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幼儿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感觉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又如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阳光下的树”同样是一幅极赋想象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还有的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在欣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鞋子车”、“我喜欢的房子”、有的设计的房子是水果型的,有的房子挂在大树上,是为小动物准备的。让幼儿设计京剧人物发型,幼儿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2、积极评价名家作品的艺术效果。

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许多新的形象。它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幻想大多和自己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幻想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

(一)创造性匮乏

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二)想象脱离实际

幼儿的想象源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经验的艺术加工和美好愿望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夸张地捏造与幼儿经验脱离的空洞世界。幼儿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大幅的并不能理解的怪兽,外星人类,追求无根据的想象。那将是对孩子童心的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较好发展。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人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一颗求异创造、理解关爱的心。还要正确处理好美术活动中想象和幻想的关系,把握尺度,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想象的乐趣。

第7篇: 大班美术活动:乐器的想象

执教人:张莉莉 设计意图:

线描是用线条作画,是幼儿比较喜爱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幼儿的涂鸦,往往都是用线条来表现。进入大班以来,根据美术计划和主题活动,班级幼儿已进行过几节线描活动,有了一定的线描画基础,对于线画的基本特点“黑、白、灰”对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线描绘画多以临摹为主。为了丰富线描画的表现形式,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不受任何拘束地去画,去想象,我设计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以线描勾勒为主要教学形式,将写生与想象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了幼儿创作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器的外形特征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想象、创造。 2.体验想象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把实物乐器和乐器图片等事先投入区域

材料准备:VCD光盘、乐器图片,吉他、小提琴、二胡等、作业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审美感知

1.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一座小桥平地起,小桥拱起是小山,小山合起来。。。。

师:小朋友的小手真灵巧,一下变出那么多东西。今天有几个乐器朋友也要到我们班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乐器大变身的游戏。 2.出示2-3种乐器,引发幼儿运用乐器进行想象。

3.幼儿观看VCD,再认识几种乐器,了解乐器的想象,并提出问题。 提问:你都看到了哪些乐器?他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小朋友们都把他变成了什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 4.运用想象画图片和乐器图片对比,为幼儿绘画做铺垫。 师:这是什么呀?你知道这是用哪个乐器变来的吗?

继续欣赏画面上想象画与乐器的直接关系,体验画面黑白,线与面搭配在视觉上产生的美感。

师:这些由乐器变来的图画感觉漂亮吗?为什么?(黑白对比,线条不同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二.审美创造。

引导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乐器大胆想象,用线条装饰成漂亮的图画。

1、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并讲解绘画规则。

师: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喜欢的乐器用漂亮的线条装饰起来也变一变?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画纸,选择一种或几种乐器把它画成漂亮的图画。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对于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正确的引导,画的好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三、审美分享。

幼儿绘画完毕张贴并欣赏幼儿作品。 请个别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朋友和老师听。 2.教师对大胆构图想象、与众不同的设计点评 四:审美延伸

在区域里进行,其他线面画。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幼儿熟悉的、新奇有趣事物—几种幼儿比较熟悉的乐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认识几种乐器,然后让幼儿通过观察几种乐器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几种乐器,然后了解几种乐器想象的图画几个环节,层层递进的让幼儿了解可以把乐器想象成什么,怎么样来绘画。教师演示几种乐器想象的作品,丰富了幼儿对线条的认识。通过作品欣赏,幼儿对线条的组合也有一些认识。但是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幼儿对黑白灰的理解水平,没有给幼儿讲清楚先描画最核心的因素。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投入,对于作品表现还是不错的,能够表现一些线条的变化,并且能够用不同的图案来装饰画面,但不是很丰富,个别幼儿作品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线条变化少,画直线的比较多,长线条多,短线条少;线条排列比较单调,主要是平行和交叉;画线比较随意,粗细搭配不合理;部分幼儿的基本造型不是很好。这需要我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多丰富幼儿的线条,图案等。这样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才能表征的更加丰富。

在以后的先美术教学中,要注意给幼儿多一些审美感知,多一些审美想象,让幼儿,愿意画,喜欢画。

第8篇:幼儿园美术教案儿童乐园

文档仅供参考

儿童乐园

目的:

1. 巩固画各种动态人物的技能,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2. 进一步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准备:

1. 春天树林的背景图一幅。

2. 教师用吹塑纸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小火车等)以及用油画棒绘制的两个动态不同的人物(如图一)。

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 出示背景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你们看美不美?(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感受)

2. 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树林,树林里有块空地,想一想,这里可以放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 出示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我们把这些大型运动器具搬到树林里去,好吗?

二、 讨论画面布局

1. 滑梯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滑梯比较高大,如果放在前面会把后面的物体挡住,因此放在后面比较合适)

2. 攀登架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中间靠左处,与滑梯前后交错)

3. 跷跷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前面,因为它比较低)

4. 小火车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并靠边)

5. 秋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挂在树上)

6. 你们瞧,现在的公园更像什么了?(儿童乐园)

三、 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人物

1. 儿童乐园真好,不过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怎么办?(自画、自剪人物,然后贴上去)

2. 出示范例(如图一)。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来玩,你们能看出他们正在玩什么吗?

3. 教师根据幼儿意见,将两个范例分别放到相应的运动器具上,使幼儿进一步理解动态与器具特点的关系。

4. 教师示范画出坐、跑、攀登等动态人物。

5. 幼儿绘画各种动态的人物,要求幼儿颜色搭配要和谐,涂色要均匀,人物要剪得光滑、细致。

6. 幼儿把自画人物“送”到儿童乐园去玩,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其作品一一贴在相应的运动器具上(如图二)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7. 教师选择一件作品,从其色彩,动态等方面进行讲评,然后请几名幼儿参加讲评。

四、 游戏

1. 幼儿根据教师口述的要求,模拟相应的动作。如教师说“现在玩跷跷板”,幼儿立即说“跷呀跷”,边模仿玩板的动作。

2. 我们一起造的儿童乐园太好玩了,让我们以后再一起玩吧。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大变小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如黄瓜、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引导幼儿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因此应事先准备一些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并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幼儿的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二、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史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文档仅供参考

第9篇:小班美术活动:圆的想象画

执教者:任娜

一 活动目标:

1.能对“圆”进行想象添画,培养幼儿想象力。

2.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二 活动准备:

画纸 彩笔 油画棒 圆形卡片一张 圆形实物图片若干张

三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猪去幼儿园的路上,捡到了一个图形宝宝,我们看看它是谁?——圆形 提问:小朋友,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圆形的东西啊?

(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圆形东西,教师出示圆形实物图片)

2.教师示范想象添画

师:现在,我要把圆形变魔术了,你猜猜我会把它变成什么?

教师示范添画:变成棒棒糖 变成苹果 变成太阳~~~

提问:你们想不想也做魔术师变魔术啊?如果让你变,你想把圆变成什么?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师:你们的桌子上,老师放好了画纸和彩笔,请小朋友动动小脑筋,变出和别人

不一样的图画来;选画纸的时候注意看画纸上有几个圆形,你想变几次魔术就选带几个圆的画纸。

(幼儿想象添画,教师巡回指导,个别关注能力弱的幼儿)

4.评价活动:

请幼儿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上一篇:队伍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工业园规划和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