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文化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涂鸦文化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此时的北京涂鸦圈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涂鸦团队十多个,分别来自高校、上班族和艺术团体。13年前的北京街头,“大人头”经常可以看到。那个单线勾勒出的大脑门、厚嘴唇的形象,出现在街角、拆迁中的墙壁上、立交桥下。它的作者张太力,由此被称作“中国涂鸦第一人”。

第一篇:涂鸦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与涂鸦艺术的融合与碰撞

摘要:现代日用瓷花面设计创新不足,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彰显个性和品位的需求。怎样在现代语境中充分发扬中国民俗文化成为现代日用瓷花面设计所面临的困境。涂鸦艺术是关注大众文化,体现创作自由与时尚个性兼容的后现代艺术。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涂鸦艺术结合运用到日用瓷花面设计中。

关键词:民俗文化;涂鸦艺术;日用瓷;花面设计

陶瓷产品的创新设计包含着造型和装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造型多体现实用,而装饰不仅是用于欣赏,还是一种文化元素、文化载体,承载设计者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因此日用瓷的花面设计是日用陶瓷进入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涂鸦艺术结合运用到日用瓷花面设计中,深入挖掘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弥补国内许多陶瓷企业在产品上往往只注重外观的设计而不注重产品的内涵的不足,从而设计出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日用陶瓷。

一、当前日用瓷花面设计现状

我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陶瓷产量连续雄踞世界第一,但由于中国陶瓷业在品牌运作上存在一些严重的缺失,如文化內涵的缺失,忽视人文关怀,在国际竞争中只能以“低档货”的角色进入市场。日用瓷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也是最熟悉的瓷器,如茶具、咖啡具、酒具、餐具等,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使用。而现代陶瓷产品的设计往往在模仿传统,具体体现在陶瓷产品的装饰素材大多依然是传统的花鸟、风景、人物、图案。大多数的餐具组合,以传统的花鸟为花面,颜色搭配落入俗套。没有照顾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观念落后。直接搬用者多,加工创新者少。同时在形式上追求对称,重复之美,如整齐排列器的吉祥纹饰形,重复的二方连续纹样,这些传统的形式美感给陶瓷造型艺术的自由发挥,带来一定局限性。

二、民俗文化再设计的必要性

我们进入了设计的时代,只有文化才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变化的新时代,能否在设计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能否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设计当中,赋予产品新的生命,是现代日用瓷设计的关键。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五十六个民族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民俗,并为各族人民世代传承。这些民俗依附于人民习惯、情感与信仰,不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在文化的渗透之中,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可悲的是,由于时代和生活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俗沦为社会发展的垫脚石,渐渐被民众遗忘或抛弃,一大批民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财富也随之而去。将民俗文化再设计并运用到日用瓷花面设计中,不仅是对优秀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使得所生产的日用瓷更具有文化内涵。

三、用涂鸦形式展现民俗文化

我国目前的设计,在从传统文化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过于表面化的现象。所谓的设计创意大多是在表面和形式上对于传统元素的借用,因此如何借鉴传统的文化资产,运用现代设计观念和手法创造出切合时代需求的作品,使传统的生命得以滋润而更富生机,成为当前设计的重点。

涂鸦是7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大众化墙面图画表述形式,原始载体是街头墙面,这使其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良好的亲民性。因此用涂鸦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由民间集体所创作、传承和发展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涂鸦艺术讲究深思和超以象外,是符号化的装饰语言。看起来随意、凌乱的笔触,却隐藏了一定的秩序,零而不乱。这种涂鸦装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形式,而是从技法层面上升至艺术本质的一种精神传达,因此每一个笔触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用这种生动且具有意味的装饰手法展现民俗文化能够使得产品更亲切、生活化,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民俗文化,而不是教科书般的说教。

四、日用瓷花面设计中运用涂鸦形式展现民俗文化

花面设计作为日用陶瓷产品的外衣,它不仅装点着产品的外观形象,而且还体现着产品的文化内涵。它具有视觉传达功能,对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产品的情感以及设计师的思想都可以通过花面设计来体现。将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融入到日用瓷花面设计中能够增加产品的文化属性,同时利用涂鸦这种创作自由与时尚个性兼容的后现代艺术形式使产品更能够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如著名的丹麦陶瓷设计品牌Aida,将丹麦的一些民间童话故事用涂鸦的形式展现在陶瓷上,其设计深受丹麦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民俗文化融入设计使得产品更具有文化属性

民俗文化是由集体所创作、传承和发展。涵盖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我们有必要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将民俗文化视觉化,设计成图案,再将这些图案借助产品再次回归大众生活。通过设计使得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内涵和情感。

民俗文化运用于日用瓷花面设计,使得产品不再是单纯的物,更够赋予产品新的生命。设计出具有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解决国内许多陶瓷产品往往只注重外观的设计而不注重产品的内涵,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格调性,缺乏文化内涵,没有亲和力的问题。

(二)涂鸦形式的表现手法更能吸引消费者眼球

对于生活在快节奏城市的人们而言,过多的行为规则与条框约束使人们在心理上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涂鸦式的装饰绘画艺术表现,以其轻松和自由的表现手法,为机械、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感。当今社会消费者注重个性的体现,人们购买日用瓷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更要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涂鸦艺术善于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使产品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同时看似随意的描绘背后却体现创作者的自由的创作和独特的思想。运用涂鸦形式装饰陶瓷花面设计更能够吸引现代消费者。

(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涂鸦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民俗文化并将其运用到陶瓷花面设计中,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增加了陶瓷产品的价值。在内容上,将民俗文化融入陶瓷花面设计中,不仅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得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让来源于与民间集体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回归大众。在形式上用涂鸦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去解读传统民俗文化,更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需求。突破传统陶瓷花面设计中程式化,老旧的局面,使得现代日用瓷画面设计形式更丰富多彩,更贴合现代审美要求。

五、结语

涂鸦艺术在当代日用瓷设计中的运用,是个性审美时代人们对于工业复制品老套的山水、花卉画面的反叛,是人们对于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通过将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涂鸦艺术结合并运用在日用瓷设计上,使得陶瓷产品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众的生活情怀。

作者:缪紫娟

第二篇:涂鸦文化之街头视觉艺术的图形语言

摘要:本文通过对涂鸦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深入挖掘涂鸦艺术的表现方法。涂鸦艺术作为现代社会一种街头艺术,其独特的视觉感受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捧。涂鸦目前已经渗透到视觉设计元素,图形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传达传播信息。涂鸦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特征,并且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涂鸦艺术在现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涂鸦文化的独树一帜将成为新的视觉艺术图形语言。

关键词:涂鸦文化;街头艺术;视觉设计元素;图形语言

涂鸦文化最早只是单纯的群众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单一的墙体上随意绘画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当时独特的心理感受,人们的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中最细微平凡的小事。而现在,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表达已成为新一代街头视觉艺术,并且涂鸦现在在包装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广告设计中都得以广泛的应用,俨然已经成为设计界的一个宠儿,并形成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的图形语言。

一、涂鸦的基本概述

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以墙为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墙上作画,电线杆、树干,选择已变得越来越多。涂鸦文化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与情感的艺术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涂鸦作为一种流行的视觉语言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种新锐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求个性的标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曾经作为街头艺术的涂鸦,在现代社会出现新的发展,涂鸦目前已经渗透到视觉设计元素。涂鸦虽然是在极其简单的墙壁上作画,但是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表现方式,其自由夸张的视觉形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目前涂鸦作为独特的图形语言已被运用到箱包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当中。涂鸦的取材来源于生活,通常是以一些流行元素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题,涂鸦艺术是打破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型艺术表现形式。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史

随着HIP-HOP热潮的涌入,涂鸦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在北京。最初的一批涂鸦者,在北京胡同里找到自己落脚点,最初的涂鸦只是夸张其一小部分的画面状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风格夸张,字体也经过设计。现在,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亦然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来798工厂的兴起,聚集了世界众多艺术家,涂鸦成为了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这里的涂鸦风格多样,更新很快,且经常与其它艺术形式搭配在一起展示。也成为了众多艺术展品中的一员,在其发展变化中涂鸦也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的图形语言。涂鸦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在不断变换和进步,使得涂鸦被国内外众多人士所接受,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种种表现证明涂鸦也越来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已经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图形语言。

三、街头艺术

街头艺术是在街头巷尾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包括街头涂鸦艺术以及街头行为艺术。在国外的街头,有一些艺术爱好者会把自己装扮成雕像,摆出各种姿势,在游客的注视下静静的站立着,还有的会在地面上创作,而他们所需的只是一盒粉笔和每个人的目光,那些地上的画作充满了立体感,给人们一种在视觉上的震撼。这些人的创作往往让人看不出真或假。街头艺术是反映了群众生活的外在表现。街头艺术主要是以街头为主要场所,主要以群众参与为主,年龄不受限制,风格呈多样化,其作品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力。

四、涂鸦艺术的存在价值和图形语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对枯燥乏味的文字艺术感到厌烦,人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图形这个时候就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图形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传达传播信息。涂鸦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特征,并且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发展。目前,涂鸦被应用于众多设计领域,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创新、自由、夸张的特点迎合众多年轻人的需求。

在城市大街小巷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涂鸦,这些涂鸦通常是在墙壁上,涂鸦不仅装扮了城市,也为枯燥的市井马龙都市节奏增添一抹缤纷的色彩。涂鸦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图形语言。涂鸦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从色彩、线条以及造型上都极富有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这些都是涂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图形语言。特别是最近在大连流行的一种涂鸦艺术延伸作品—一树洞画。沿着正仁街,原本丑陋的树洞和电线杆现在已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街边涂鸦形式不同的是树洞里的每一幅涂鸦作品都是按照树洞的形状和大小量身打造的绘画内容,这些涂鸦和周围的景色自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树洞画里的涂鸦起到了装饰效果,让涂鸦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自然。这让涂鸦艺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原始破坏式画法受到人们的诟病,人们为此争论了几个世纪,一直排斥这种“污染环境”的艺术。但是,现在看来,涂鸦不仅不是一个环境的“破坏者”,反而是个环境的美化师。

总结:涂鸦艺术的不断兴起,现在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视觉艺术图形语言,涂鸦原本是人们对生活习惯以及心中喜好作以表达,而现在,夸张的图像、粗犷的线条,绚丽的色彩都已成为涂鸦艺术标志性特点。涂鸦艺术也已经从众多街头艺术中脱颖而出,涂鸦艺术正在用自己独特图形语言改变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树洞画的出现,让涂鸦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涂鸦现在已经抛弃原来“破坏者”的身份,正以一种图形语言的高姿态昂首阔步在艺术设计领域。

参考文献:

[1] 邬烈炎,袁熙旸. 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 林旭东,梁佶. 浅谈涂鸦艺术手法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2.

[3] 陆珂琦. 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 1):1-2.

[4] 魏华. 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5.

[5] 李琳琳. 涂鸦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9:3.

[6] 王敏. 当代涂鸦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图形语意研究[D].吉林大学,2008:4.

作者:许欣

第三篇:涂鸦故事

此时的北京涂鸦圈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涂鸦团队十多个,分别来自高校、上班族和艺术团体。

13年前的北京街头,“大人头”经常可以看到。那个单线勾勒出的大脑门、厚嘴唇的形象,出现在街角、拆迁中的墙壁上、立交桥下。它的作者张太力,由此被称作“中国涂鸦第一人”。

“大人头”

张大力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圆明园画家村“漂”着。他过得很窘迫,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1989年,张大力跟随女友移民到意大利博洛尼亚,那是一个安静而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城。

刚到意大利时,张大力靠帮人买票和带人参观来赚钱贴补家用,客户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旅游者。后来,他画水墨画,并帮人做广告设计,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但张大力觉得,如果继续这种艺术创作的话,他将离生活越来越远。

1992年的一天,当张大力看到博洛尼亚街头那些狂放的涂鸦作品时,他觉得,这正是自己需要的表现方式。那时,博洛尼亚街头有专门的涂鸦区域,一些身份卑微的艺术家在这里宣泄自己的诉求。

上世纪60年代,涂鸦起源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最初是黑帮划定势力范围的符号。但随着艺术家的介入,涂鸦开始具备了各种夸张的艺术形态,并成为个人表达的工具。西方国家大都对涂鸦采用划定区域进行管理的方式,但仍有一些涂鸦者坚持“地下作业”。

在来意大利之前,大学时,张大力就从外文画册上看到过涂鸦艺术。当时,这种画册还是稀罕物,只有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才有机会接触。但纸上的涂鸦没有带给他任何触动,直到在意大利时他才明白,现场的涂鸦才能让人震撼。

工具也是一种制约。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涂鸦工具最早来自于汽车行的喷灌,而直到9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才在中国兴起。

张大力开始在博洛尼亚的墙上涂自己的头像,表明自己在这个城市中的存在。慢慢地,他的头像“进化”成后来的“大人头”,“大人头”不再代表他自己,却成为记录一个城市变迁的标识。

1995年,张大力携妻女回到北京。中国发生的变化让他急切想要加入。那时,他除了接一些零活,其余时间就用来画“大人头”,生活并不宽裕。直到1999年,他才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收入。

90年代中期北京的墙壁很“干净”,没有标语也没有广告。当“大人头”出现在胡同、厕所和立交桥上时,一些市民惊诧而愤怒——必须“查出真凶”。

张大力觉得很刺激,涂得更加起劲。他的技法十分成熟,把喷灌藏在袖子里,“挥一挥衣袖”的工夫,一件作品就完成了。那时,北京的“涂鸦圈”还很初级,几乎是张大力“一枝独秀”。

在城市化进程中最“热火朝天”的1998年,北京到处都在拆迁,很多胡同与四合院一夜之间就变成断壁残垣。张大力骑着自行车满北京跑,在拆迁现场留下无数“大人头”。后来,他又叫人把中间挖空,透过挖空的部分,可以看到正在崛起的高楼大厦。“大人头”微微张开嘴唇,像在诉说着什么。在把这些照片集成册子后,为这个作品取名“对话”。

2000年后,北京的拆迁大大减少,“大人头”也不再频繁地出现在北京街头。这一年,张大力转向雕塑,他觉得涂鸦已经无法承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2007年,张大力正式收手不干,“大人头”终于随着旧城的远去成为历史。

如今,张大力拥有三个工作室,和国内外的很多画廊有合作,通过发行画册、举办展览来推介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收入。

张大力始终不认为自己是涂鸦艺术家。他觉得,涂鸦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艺术。

“红色涂鸦”

1988年,王东晟在呼铁一中上高二。他不是一个好学生。

这一年,叛逆的王东晟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当众顶撞校长。在被罚不能上课时,他用偷来的粉笔在男厕所的后墙上给校长画了一个大大的画像——一张丑陋而狰狞的面孔。

这是王东晟的第一个涂鸦作品,如果这算涂鸦的话。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喷灌,人们在墙壁上作业时,只能使用粉笔,或是用曾经书写过无数标语的刷子和油漆。

王东晟第一次接触到的涂鸦,是高中时看美国电影《霹雳舞》。电影中的涂鸦背景,让他觉得十分震撼。

一年后,王东晟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

大学四年中,王东晟收敛了锐气,成为一名上进的学生。他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是学生会干部。在国家分配的年代,他很希望能留京。

1993年,市场经济大潮开始在中国蔓延。王东晟发现,周围的人渐渐变得现实。于是,他开始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外面接活,终因旷课过多被学校劝退。

退学后,王东晟住在五道口的一间地下室内,没有工作,经常靠家里补贴。这时,房间里的墙壁成为他宣泄情绪的场所。这些“室内涂鸦”主要表现生存问题,“食物”和“伸向食物的手”成为最多的元素。

第二年,王东晟进入一家动画公司,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动漫生涯。随后他进军广告业,也给电影做美术设计后,生活颇为宽裕。他甚至在亚运村拥有了一套房子。

从2000年开始,闲不住的王东晟再次想到涂鸦。他和朋友们在石景山区的厂房、798艺术区等地做了一些以弘扬国运、宣扬和平为主题的涂鸦,他称之为“红色涂鸦”。但性质已开始转向商业,他认为,涂鸦的商业前景极为广阔。

2005年,在参与完成奥运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后,王东晟尝试在当年的“M-zone人”街舞大赛和“超级女声”比赛中推广涂鸦艺术,但都没有成功,这让他颇为遗憾。

同时,他也深刻感到一个艺术家的渺小和无力。房地产商和投资商更接受出现在T恤、茶杯和商业标识上的涂鸦。

他开始慢慢变得平和。在798艺术区等地,他的涂鸦作品主题已经转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人之初、性本善”和“南无阿弥陀佛”。

去年,王东晟开始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涂鸦作品,“战场”也转移到北京周边的村庄。相比于墙上的广告,村委会更喜欢主题向上又带有艺术美感的涂鸦。

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邀请当年没有拿到毕业证的校友王东晟担任客座教授。他欣然接受,并认为这表明了社会的宽容与进步。

“北京喷子”

当张大力初次在墙上涂“大人头”时,林杰才十岁。这一年,他随父母從浙江温岭搬到江苏南京。

2000年,林杰考上一所艺术高中,他也开始跳街舞。

高二时,林杰在国外的街舞视频中看到漂亮的涂鸦背景,有些美术功底的他便尝试着去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南京还没有做涂鸦的人,他多是一个人出去涂。在一些胡同里,人们很好奇地围观,以为他在作画。

2006年,大学毕业的林杰来到北京,但并不顺利。当“弹尽粮绝”的林杰准备返回杭州时,遇到了王墨和李球。

他们俩都是北京人,高中毕业后就在胡同、仓库的墙上涂鸦,他们还同属一个滑板团体。与林杰一样,他们对涂鸦非常痴迷,共同的爱好使林杰觉、得很有归属感,他决定留下来。

随后,他们成立了涂鸦团队“北京喷子”,还吸纳了一个法国人加入。此时的北京涂鸦圈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涂鸦团队十多个,分别来自高校、上班族和艺术团体。但林杰依然觉得这是圈子太小,他说,北京所有搞涂鸦的人不到100个。

经过数次变动,林杰终于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让他感到痛苦,这会消磨他的灵感。以前的朋友渐渐放弃涂鸦,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有朋友曾告诉他,如今对涂鸦的处理等同于贴小广告,要拘留15天。因此,他们很小心。

林杰经常会涂一个叫“小R”的小人,那是他的个人标识。“小R”背着手,仰着头,代表憧憬和希望。

他也经常画一株怒放的花,花瓣上有时带着刺,代表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维护。

每次涂鸦后,林杰都会拍照,或者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录下来,传到个人网页上。

有时,林杰和朋友们涂鸦时会被人驱赶。但他觉得这很刺激,这就是涂鸦的一部分。

尽管不赞同涂鸦商业化,需要生存的林杰他偶尔也会通过涂鸦赚点外快。去年春节期间,他给央视五套的《篮球公园》节目做了背景涂鸦。巧的是,在上世纪的美国,涂鸦正是在街头篮球的温床上兴起。

作者:张 敏

第四篇:从儿童涂鸦到起点临摹

【摘   要】起点临摹是指表达主体在技能提升、审美表现等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临摹为方法进行美术表达的行为,是儿童规范性绘画的起点。教师应从儿童审美眼界的拓寬、表现方式的整合以及艺术形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开展儿童在美术转型期的教学,由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儿童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涂鸦;临摹;美术转型期;实践策略

儿童涂鸦是儿童对世界直观感受的自然反应,是未经雕琢的质朴图像,它表现了儿童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艺术感悟。这一理解和感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起点临摹是指表达主体在技能提升、审美表现等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临摹为方法进行美术表达的行为,是儿童规范性绘画的起点。同时,起点临摹也是儿童初步探索美术技法,建构美术思维的方法,对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以及个性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年级是儿童从信手涂鸦绘画到有技术地进行绘画的转型期。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用“材料、工具、技术、赏析”等元素,大胆地进行再创造,帮助儿童拓宽审美眼界,整合表现方式,创新艺术形式,由此充分发挥转型期的作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一、拓宽审美眼界,活化图像识读能力

美术欣赏应贯穿于美术活动之中,如果眼睛的观赏水平能跟上儿童的涂鸦水平,那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其脑海中对于视觉图像的记忆,会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得到自然的释放。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带领学生欣赏美术,拓宽审美眼界,随时随地进行图像识读活动。

博物馆是美术教育的圣地,儿童在博物馆能够与大师的作品面对面,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然而,受时空的限制,博物馆学习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借用网络、多媒体等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美术机构官方网站收集、学习相关内容,也可以用微课等网络资源进行基础教学,让儿童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美术学习。教师还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让学生接触名家名师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增强对视觉图像的识读能力。除了欣赏,学生也可以成为绘画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可以转载和分享优秀的绘画图片和绘画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优秀的作品得以流通。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整合表现方式,激发美术表现能力

不同的表现方式能够表达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应整合多种表现方式,使之与学生的基础绘画结合,由此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艺术表现中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一)综合运用材料,丰富美术表现力

儿童在形象涂鸦期时,一般会采用水彩笔、油画棒等传统绘画材料,其基本任务就是对线条、形状、色彩进行描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绘画活动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形”的描绘,还会探索综合材料的运用,使造型活动更具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并带领学生抓住这些材料的特性,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从而赋予眼前的形象更为丰富的内容,获得对表现对象新的感受。

例如在作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画面描绘,然后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件,如纽扣、羽毛、树叶等,在画面上进行一些粘贴活动(如图1)。在运用新材料的创作中,学生拓展了对事物原有功能的认知,丰富了对美术表现力的认识。
 

(二)丰富观察经验,深化创作感受

美术学科具有视觉性。学生通过“看”的活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物件的形状、色彩,感受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和造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随意的“看”转变为有艺术目的的“看”,让学生享受艺术发生的过程,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人》一课,首先,学生从游戏“你说我猜”开始,通过对交警、姚明以及圣诞老人形象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明白了描绘人物基本特征的方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绘本《我妈妈》,将绘本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不同于往常的方式认识身边最熟悉的人。在之后的创作中,学生不再仅仅停留于对人物的外形的描绘,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由此,学生更加享受绘画过程,其画作的内涵也更丰富。

(三)关注加工过程,突出意象特点

客观物象在经过头脑的加工与转换后,能够产生许多富有情趣的变化,此后表现出的画面也会呈现出“似”与“不似”的意象之美。三年级的绘画不强调写实绘画所具备的技术性,但应关注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让儿童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鸟的纹样》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了《鸟和家禽》后已经明晰了鸟的造型,能够对它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对鸟的纹样以及色彩的把控也更成熟。因此,教师在示范时,不仅为学生画出了一幅范画,还对真实的鸟的造型进行了调整(如图2),使其特色更加突出。学生由此进一步明确创作需求,内化表现方法,从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意象。
 

三、创新艺术形式,提升摹画实践能力

一、二年级的学生的美术学习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式的表达,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以象征性的写实为主。在三年级的起点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独特的表现力,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选择范本,创新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学生观察、临摹。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尊重和鼓励,让学生的作品更为生动、鲜活、形象。

(一)“一摹一样”,由直觉思维转向技能提升

绘画艺术的发展从未离开过对前人作品的臨摹。在观察、构思到动手构图的过程中,绘画者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一摹一样”是指学生在对照范本进行临摹的时候,学会用构图、表现的方法,让自己的画面尽可能达到和范本一样的状态。

例如三年级的人物画临摹教学,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写实的人物画。因此,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范例的临摹方面,让学生先对照人物照片,分析范画并说说作者是如何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各部分的特征的。之后,教师再对有难度的部分进行示范。学生在观察、临画的过程中初步学习了运笔的方法以及表现人物基本特征的方法。在临摹画作时,学生不再凭直觉作画,而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表现绘画技法,由此,其绘画技能进一步提升。

(二)“一摹多样”,由定式思维转向创意表达

临摹的目的是为了习得范本中的表现模式。因此,临摹并不追求与表现对象的完全一样。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与创新,自主地获得知识时,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被充分激活。在临摹范作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视觉感知和表现方式,他们画的是自己对范作的独特感受。此时,教师应肯定学生对范本的主动选择与吸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服饰》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先搜集各类艺术设计师的服装设计稿。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师设计的服装元素进行分析、讨论、归类,借助已有的手稿线条形式,将大师作品进行重新整合与再创造,得到了一张张“时尚大片”(如图3)。这些作品师从他人却烙上了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多摹多样”,由开放思维转向多元融合

学生既是理论认识的主体,也是思维发展的主体,创意临摹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达到师从前人而超越前人的效果。然而,美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临摹时融合摄影、泥塑甚至是音乐及文学等的表现技巧,不仅能够继承前人绘画作品的精髓,还能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

例如在学习了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渐变的形》一课后,学生在家模仿书本中苹果被虫子逐步吃掉的范图,并用手机拍出苹果被逐步吃掉而呈现出的变形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创造的乐趣,用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段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综上所述,从儿童涂鸦到起点临摹,是儿童与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在临摹、思考、创造、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223005)

作者:单星芸

第五篇:涂鸦艺术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到涂鸦艺术对城市景观、服装、广告等设计领域的影响,举例论证涂鸦艺术在当今商业社会中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这种个性化的视觉夸张性使得涂鸦艺术更快的融入时尚流行行业而经久不衰,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涂鸦艺术;设计;时尚;流行

涂鸦艺术,我们依次把字体拆开,可以分为:涂鸦和艺术两个部分。涂鸦指代随意涂抹颜色。艺术在艺术概论里的含义,归纳起来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顾名思义把词合并在一起,从字面意思理解涂鸦艺术就是指随意涂抹颜色,使这种实践活动反映了精神世界,是一种创造了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要。

涂鸦艺术作为美国街头文化的一种,最开始的时候是以地下形式发展的,通常都是涂鸦者和警察进行躲猫猫的游戏。当时的美国纽约市政府并不认为涂鸦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相反认为涂鸦喷绘破坏了城市景观,再加上涂鸦与犯罪行为和贫穷地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那个年代涂鸦被视为一种视觉污染而非法的不正当行为。直到1927年,纽约市大学社会系学生马提纳兹带领了一群喜爱涂鸦的艺术家下成立了UGA即涂鸦艺术家联盟,从此涂鸦艺术才开始被当作一门艺术和其他主流艺术一样,开始合法化,并且入驻画廊被人拍卖、欣赏。而涂鸦艺术也如春风吹又生般开始复苏而蔓延,向着世界各地开始蔓延。中国的涂鸦艺术相对欧美国家要晚一些,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日新月异。旧城和新城区的视觉不平衡,城市也开始大量的拆迁而重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和灰白砖面的平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涂鸦艺术也正是这时候开始流入中国。涂鸦艺术在无形中给城市环境增添了几分色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把原本平淡而单调的墙面变得多彩多姿。涂鸦艺术已悄然成为了城市景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与路人和街道融为一体,传达着自由而随意的状态,让我们触动感知。

虽然中国涂鸦艺术的发展比西方欧美这些国家要晚得多,但是涂鸦艺术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引起大众强烈的反对。实际上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中国也有涂鸦,比如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会在墙壁上吟诗作画,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但那都是以文学书法的形式出现的。文革中所流行的大字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纸膜涂鸦有这人异曲同工之处,还有文革时期的标语,这也是含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涂鸦,或许正是因为涂鸦以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历来已久的存在老百姓的头脑,己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无意识的东西,正是由于太平常所以没有人把它当成一种艺术。中国政府对待涂鸦的态度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并没有强烈的抵制,虽然中国众多的管理条例己经向世人表明了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一些市政重要的地方是禁止涂鸦的,但是在一些废弃建筑、施工外围墙、城中村等一些地方,涂鸦艺术在上面屡见不鲜。甚至政府有时还会鼓励对一些建筑物的外墙进行涂鸦,以改善墙体外观,丰富城市景观的色彩。比如北京的奥运文化墙、重庆的涂鸦一条街等等,这可以理解为一些地方政府也正在逐步认同或允许涂鸦艺术的生存,并认涂鸦艺术是可以达到美化城市景观的功效。

涂鸦艺术仅可以影响城市景观,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比如说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等。涂鸦对这些设计领域的介入,改变了涂鸦艺术的创作载体,使涂鸦艺术不再仅仅局限于墙壁这一个创作的载体。从服装设计上来说,服饰成为了与涂鸦之间的媒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涂鸦艺术被引入服装设计中都不乏案例,一些涂鸦艺术家借着在街头打响知名度,进而自创品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如美国潮流品牌斯图西,Shawn Stussy 将他的签名印成T 恤,将滑板服、工作服和旧校服的设计加入到服装设计中,从而形成一种跟原有风格截然不同的街头服装,创立STUSSY 品牌,他的成功鼓舞了不少涂鸦客。在广告设计和产品设计中,涂鸦艺术也倍受青睐,2001年LV与涂鸦艺术家Stephen Sprouse合作推出一款涂鸦提包,黑底子上随意喷绘着纯白色英文圆体字,成为当年风靡时尚人士的春季必备品。2008年雅思兰黛旗下的M·A·C化妆品彩妆系列就是采用了个性的涂鸦风格作为产品的外包装,它们由法国的女子涂鸦团体Hank Panky Girl设计制作,封皮上画着夸张的美女人物,随意写着品牌名称色彩绚丽而大胆,整个包装充裕了年轻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无数个事实都向世人证明了涂鸦艺术已经超越了原来街头的界限范畴,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时尚领域。它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绘画和设计中缺乏的个性,用夸张的视觉冲击力为设计师们带来了创作的新灵感,同时也给设计市场带来了无限活力。随着几十年来涂鸦艺术发展的国际化,对于涂鸦运动本身而言,也有了新的观念转变,从刚开始只是简单地为社会底层人群宣泄自己的愤怒与反叛到向国际公共艺术发展,同时涂鸦艺术也从开始的反主流文化及不合作原则也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现在商业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总之,涂鸦发展在商业社会中以新的面貌出现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是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的流行视觉设计元素。涂鸦艺术与设计行业相互融合符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涂鸦艺术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认同,它正悄悄的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而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涂鸦艺术是一种自由而随性的设计,与那些严谨的作品相比较能使人在创作过程中产生轻松感,并且把这种感觉带到设计中去。因此在现代设计中才得以被大量应用。所以涂鸦艺术介入设计行业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正是这种个性化需求使得涂鸦艺术更快的融入时尚流行行业而经久不衰。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涂鸦艺术代表的是年轻一代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是人们一直梦寐以求向往的那种自由的随意性。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涂鸦艺术会成为我们未来设计领域别具一格的表现元素,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小品,也会成为一个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中,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端芸.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涂鸦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刘隽,鄢格.涂鸦变迁:CRAFFITINOW[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孟瑾,方二.涂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 刘建一.涂鸦—世界街头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

作者简介:郏佳(1987—),女,浙江宁波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建筑及其艺术史论研究。

作者:郏佳 刘菲

上一篇:自动化科技论文下一篇:外来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