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为例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面向大一学生在春、秋两学期开设。2017年9月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投入运行与教学,同时期在校内实施混合式教学,至2019年7月,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完整运行4期,混合式教学也同时进行了4期。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突破传统面授教学方式

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在多媒体教室主要由老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由学生先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资源学习,并完成在线测试、网上BBS讨论,再让学生回到课堂,带着问题与教师讨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传统教学中概念性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学时间,增加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学时间,增加相互讨论、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根本上改善教学现状。

(二)设计符合移动和混合式学习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

线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和呈现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因课制宜地对该门课程整体框架结构及单元教学进行系统梳理,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线下的教学则主要是对线上知识的学习效果考察,相比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上课前对教学内容不预习、不了解,教师对新知识的代入感较差等问题,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教学环节的设计,督促学生完成课前知识预习,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三)系统性整理筛选课程资源

考虑到学生对视频的专注时间有限,为保证学习效果,一般线上每部视频的时间会控制在5-10分钟,每一单元分为若干个知识点视频。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对教学活动所需的课程资源进行严格细致的整理、筛选和优化。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例如课程系统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围绕咖啡的生产、消费、经营这一典型案例贯穿课程,将传统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到现实的事件中,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便于学生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增强对本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时监控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过程性考核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的在线单元测试、单元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反馈,可以让教学的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课程团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效果进行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密切关注课程访问量、课程好评率、注册课程学习情况等综合评价指标,定期召开课程团队研讨会,共同商议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设计,保障课程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效果前后比较

(一)每位同学都能真正参与课程教学

课程线上设有讨论区,课程团队针对不同教学单元内容共设置了19次BBS主题讨论,每位同学要参加13次主题讨论该项才能得到满分,督促了学生全员参与课程教学。除课程团队设置的主题讨论外,学生针对学习过程的疑难点也可以自己发起主题。

(二)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单元作业与主题讨论关注现实中的经济热点问题,每位同学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线上自由讨论并完成作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活学活用的能力,也为大部分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现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

(三)作业互评,加深相互学习

单元作业改变传统由教师统一批改的方式,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使学生很难获知其他同学的完成情况,并不能很好的达到学生消化、理解的效果。

依托线上平台的学生互评模式,每次单元作业,每位学生在完成5次其他同学的作业互评,再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只有完成以上步骤,才能得到较好的单元作业分数,否则将扣减一定分数比例,此外,学生额外评阅作业可获得加分。这种考评方式结合线下教师的作业点评,能够很好的形成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四)随时随地复习,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由于中国大学MOOC提供APP客户端,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的知识点可以自己课后通过课程视频与电子讲义的反复学习,配以相应的测试题,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较强的巩固,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较为理想。

四、课程平台学习数据分析

(一)选课人数

现将课程在中国大学平MOOC平台中的数据汇总于表1,由表1可知《经济学基础》四轮在线课程共吸纳10942人选课,其中校内学生学习人数900人,其余为社会其他学员。分别比较每期的选课人数可知,选课人数在逐期减少。对比平台中与经济学相关的其他国家精品课程数据,可能的原因是:1.现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国家精品课程有5门,其余4门均是由“双一流”高校建设,学校知名度与师资水平吸引了大量对课程有兴趣的社会学员;2.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面向高职和无高等数学基础的社会学员,但此类生源本身存在学习积极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学员在平台中的储备不足;3.类似课程高校普遍会作为公选课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高校自身学员的数量有利于增加选课总人数。

(二)学习过程与结果

根据表1中的数据统计,课程每期有学习痕迹的学员占比平均为13.93%,占比同样较低,此外课程成绩合格的学员占比平均为4.24%,上述数据表明虽然选课人数较多,排除校内学生外,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学员很少,能够持续学习并通过课程考核的社会学员更是只有个别。可能的原因:1.课程的单元测试与单元作业布置过于频繁,加之时效性较强,对社会学员的要求较高,很难长期持续按时完成;2.社会学员中存在大量一时好奇的、难以形成长期学习习惯的、只想了解课程资源与实施的学员,这是慕课平台中所有课程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即便如此,仍可以发现,对于校内学生而言,课程的通过率与优秀率均较高,一定程度说明开展MOOC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仍应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督促学生学习。

五、开展混合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线上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持续

单元测试与单元作业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显示出了学习初期积极参与、学习中期逐渐懈怠、学习后期主动追赶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各期学生参与BBS讨论的统计中更加显著,因为完成BBS讨论没有时间限制。而在课程视频的观看人次统计中,可以发现问题更加突出,以2019春学期的数据为例,课程的视频观看人次随课程的进度逐渐下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大学MOOC平台数据作者计算

(二)线上作业难以避免抄袭

虽然现有的平台已经提供随机组题设置,但不同于真正意义上MOOC学员的绝对地理上分散,校内学生的答题时间可以同宿舍或同班级相对集中,这样就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抄袭,而这种不足也很难彻底改进,至少相对于传统教学纸质作业的不看题目,只抄答案相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仔细审题,加深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三)线上的教学互动较为缺乏

课程考核要求学生要在线上完成一定数量的BBS讨论,但作为老师很难有精力每次回复超百位同学的讨论,只能挑选个别的内容回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学们线上讨论的积极性,多数同学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积分。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考虑设置混合式教学课程助教岗位,主要完成线上教学互动环节与线上测试、作业的评价分析,使主授教师能够专心在课程教学的环节设计、内容改革与资源更新方面。

六、对提升混合式教学成效的建议

在线上教学方面,一是考虑将观看课程视频时间纳入考核体系,这需要线上平台在考核方式方面的改进,此外,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页版的课程视频具有中间提问环节,但手机端的视频此功能暂无,也需要相应的改进;二是对学生参与的BBS讨论,系统可以自动评判回答内容是否复制率、重复率较高,初步评判讨论是否有效。在线下教学方面,一是需要继续完善每次面授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需要团队定期集体备课,统一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和作业要求解释,避免出现因教师差异产生的课程学习与评价差异。

【相关链接】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以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在总结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对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4期的运行数据进行评价,最后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大学MOOC,经济学,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参考文献

[1] 苏小红,赵玲玲,叶麟,张彦航.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2] 谭永平.高职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建设的“3544”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4-68.

[3] 汤勃,孔建益,曾良才,蒋国璋,侯宇.“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90-99.

[4] 王琨,周丽芹,张立强,綦声波.适合于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究——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5):33-38.

上一篇:浅析新形势下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下一篇:历史图像中的山水城市——明代抚州府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