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农民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就如何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作初步探讨。

第一篇:农民教育论文

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農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一)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农民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国际竟争的形势,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凸显出来。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已成为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历史付予的重任。

(二)为适应人口大流动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适应利益大调整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先期投入”,使其在调整中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更大利益;适应思潮大碰撞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既思想解放,又旗帜鲜明;

(三)是适应农业大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输入“新的理念”,使其跳出传统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适应文化大融合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耳濡目染”,使其对传统文化既能传承,又能拓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实战演练”,使其既能适应国内发展,又能迎接全球挑战。因此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运用先进科技技术的农民人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最终必须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否则,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五)农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本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主体,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成败,从这个层面上说,农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常常是有订单,无生源。

(二)教育培训资金短缺。另方面由于农民贫穷,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对农民工开展3~5d的引导性培训,每人需要花费四、五百元,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则需要培训费用上千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而上千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费,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

(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偏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缺乏培训的主动性,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照样能够找到工作,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四)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无任何培训要求,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对特殊工种,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造成用工混乱,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二)整合资源,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可开办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夜校,也可以举办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轮训班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还可以依托高校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要加强各级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步伐,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信息服务网,为农民转岗就业提供信息指导。同时,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的新途径。应本着面向农业、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推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为学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保证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推广活动。要以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和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等活动为依托,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科技咨询、典型示范、田头会诊,宣传普及科技致富实用技术,无偿发放农业技术操作规程等科普书籍,举办相关农业专题技术讲座、农产品展览展示等,为农民和科技架起一道快捷准确的高速路,把科技知识普及推广到农村每个角落。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内容要与农民的需要相统一,对于贫困地区留守壮年农民,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贫困地区留守老弱病残农民,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移风易俗;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于有过激言行的农民,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要深入浅出,让农民喜闻乐见,以收潜移默化之功效。群众会、现场会、墟场宣讲、戏曲演出、横幅标语、宣传手册、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农民夜校、外出考察等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利用。

作者:王诤

第二篇:农民教育现状与农民受教育意愿分析

摘 要:受比较利益的影响,江苏农业劳动力以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工业化、城市(镇)化过程中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既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因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偏低,影响农业组织化发展和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政府主导的农民培训,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时间短,适用性强,深受农民欢迎。除了种养殖技术外,农民还期望得到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但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民能够接受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选择好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的投入机制,是提高江苏农民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民教育;农民意愿;培训组织

新农村建设既依赖于制度安排,又带来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上的深刻变迁,其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①。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本文通过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农民(户)896个农民(户)的调查,从现实的培训与农民期望的培训两个角度,折射出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创新的思路。

一、样本户(民)的基本状况和参与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户(民)年龄结构和农业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根据人口和农业经济总量,采用目的抽样和留置问卷方式进行的。调查涉及10个县(市),有效样本896个,包括:苏南256个、苏中265个和苏北375个。被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在18-60岁之间,根据农业劳动力的特点,被调查对象18-26岁之间的比例为19.92%,27-40岁之间的比例为27.66%,41-60岁之间的比例为48.99%,其他年龄段的比例只占3.37%。

江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样本户均农业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 000-5 000元之间,三个地区情况基本一致,达到61.16%。苏中和苏北地区户均农业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8.06%和27.73%,高于全省23.48%的平均水平;苏南的比例为12.10%,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此外,样本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比例很低,为3.75%;苏北最低,为2.07%。苏北是江苏农业主产区,但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农业产业链短而细,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影响农业收入的水平。相对而言,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苏南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苏南地区农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达到6.98%,高于全省三个多百分点。

(二)样本户(民)学历结构及其变化

现代农业呼唤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这就是对待新事物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素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时间与效率观念、信息和法制观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②。但总体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学历水平并不是很高,初始学历以初中以下(含初中,下同)为主,比例为61.97%;目前初中以下学历仍占55.43%,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又体现出受过教育的农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同时,我们也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业培养了一些学历高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初期5.12%上升到目前的11.48%,高学历的人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地区来看,无论是初期还是现阶段,苏中从事农业的农民学历层次均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11.42%,上升到目前的16.78%,这是与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相吻合的,苏中农民传统上不仅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也重视自身学历水平的提高。苏北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的比重远远高于苏南和苏中,虽然该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48%上升到9.53%,但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变化并不大,甚至还有所提高(从58.51%到59.03%),加强该地区农民教育和培训更具有迫切性。苏南地区高中和大专学历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比例从初始的29.08%到目前的40.17%。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性别因素,但协助我们进行调查的一般还是家庭中相对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因此从配偶的学历来看并不乐观,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70.67%。家庭其他成员的最高学历以高中毕业为主,比例为52.14%;大专以上的比例达到29.29%,苏中最高为31.64%。家庭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三)农户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多部门组织的综合体,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③。就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目前江苏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比重较高,农业其他环节就业偏低,说明农业产业链仍是短而细。因此,通过农民培训,促使农民在农业内部的流动,才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是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第一,江苏农民仍以从事种植业为主,这在苏北地区最为明显。但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地区农业资源特点,苏北养殖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发展,因此在这三个领域从业的人员比重达到79.81%。第二,苏南和苏中地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例远远高于苏北。这是由工业化、城市(镇)化带动经济结构的演变,从而对农民职业的影响。第三,根据从业人员构成的不同,三个地区在农业服务组织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苏中地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就业比重较高。体现政府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苏中地区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比重为21.51%,远远高于全省的13.42%水平,在苏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政府及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的作用非常明显。相对来说,苏南和苏北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比例要远低于苏中(见表1)。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植;B-养殖; C-农产品加工; D-农产品运销;E-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F-农业技术开发推广;G-农业信息服务;H-农村基层管理;I=非农产业。

另一方面是被调查者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虽然被调查者配偶的学历水平低于被调查者,但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34.83%)却高于被调查者(25.52%),苏中、苏南地区的比例更是高达45.63%和41.13%,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轻纺、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女性劳动力需要呈上升趋势,一部分女性进入这些领域和城市工作。而苏北地区作为农业主产区,传统农业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务农人数多,带来了被调查者配偶在该地区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人员也高(63.81%)。

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参加过培训的机会并不高,全省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苏南地区略高一些为61.58%。但是,调查反映出江苏农户家庭就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制约和收入增长的欲望,在完成家庭土地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发展,有人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比例,在苏中和苏南地区分别为86.79%和74.61%,即使苏北地区也达到68.00%。他们就业的渠道非常广泛,依次是:在企业工作(29.06%)、临时打工(26.84%)、做生意(13.29%)、在事业单位工作(13.27%)及其他。

(四)样本户(民)参加培训的情况

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包括家庭成员)中,培训的内容较广泛(见表2),三个地区都是以种养殖技术培训为主,同时兼顾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等。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影响,苏中地区越来越重视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苏南地区重视经营管理培训和非农技术技能培训;苏北地区重视政策培训、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种养殖技术培训;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

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因主要是政府要求或动员(62.14%)和学一点技术回来搞好生产(28.36%),其他依次是:通过培训重新找个工作、看看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农闲时随便去听听等。目前,江苏主要还是以基层组织农民培训为主(见表3)。但在江苏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有机会受参加收县级政府部门或委托部门举办的培训,专业协会也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还有农民在企业招工和企业工作中得到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一部分农民开始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学习。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村民委员会;B-乡镇政府;C-市(县)政府部门;D-专业协会;E-自主选择的培训机构;F-自主选择的学校;G-在企业参加培训。

就地区结构分析,苏南地区村民委员会所起的作用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农民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培训的比例高达46.40%;苏北乡镇政府组织培训的机会占有较高比例,乡村两培训所占比例达到83.13%;苏中地区在村、乡(镇)和县培训中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县级培训功能要大大高于苏北,甚至苏南地区。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就业的机会,苏南和苏中农民在企业培训的机会远高于苏北,而苏中地区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培训的比例超过10%,比其他两地区要高得多。

再看参加培训的时间,目前江苏农民培训以短期为主,两天以内培训的比例达到69.56%,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苏南和苏北倾向于这种培训;全省参加长期培训的比例为17.18%,一般是年轻人参加学历和资格证书培训,这在苏中比较明显(比例为23.94%)。

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

(一)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培训的作用

调查显示,总体及三个地区表示如果内容适合一定会去的比例均超过60%,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一般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去的比例也有10.43%,苏南地区达到15.26%,说明了培训内容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培训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并从内容上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来讲,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24.23%)、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24.12%)、创办自己的实业(23.32%)和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2.98%)等方面,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一位目的的选择有所不同,苏南地区是要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35.66%),苏中地区是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30.42%),苏北地区是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9.57%)。但是,想通过培训来创办自己的实业的选择在三个地区相当,都超过20%,说明江苏农民对创业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通过农民创业,可以促进农业实现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创业培训应该成为今后农民教育的重要内容④。

农民对目前各地开展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期望。总体上,江苏农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作用摆在第一位(29.40%),苏南地区的选择更高(39.40%);其次是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20.82%),苏中较为典型(25.00%);第三位是绿色证书工程(18.31%),苏北对其的认识要比苏南、苏中强得多(24.60%)。江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农民认可的(14.65%)。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期望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培训内容是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⑤。从表4可以看出,农民以通过培训得到更多满足生产需要的适用性种养植技术为主(47.50%),非农技术技能培训(14.68%)、经营管理培训(12.85%)和法律法规培训(9.33%)也很重要,特别是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6.48%)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总体上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欲望并不强烈(2.73%)。地区结构上,除了种养殖技术的培训以外,苏南地区在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培训的需求基本相当;苏北地区在经营管理、非农技术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是有强烈的需求;苏中地区则更偏重于非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江苏农民对学历教育的偏好程度大降低,仅占4.34%。农民更关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其中期望得到综合技术技能培训的比例为57.61%,单项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为35.08%,这在三个地区的选择次序是一致的。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养殖技术;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 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 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点、新思想的培训。

从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来看,农民期望以短期培训为主,选择三天以内的占到58.59%,一个月以内的为28.33%,一个月以上的比例为13.08%。在三个地区培训时间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苏南地区农民更注重短期培训,期望一个月以内培训的比例中高达96.96%,苏中为86.79%;苏北地区则有19.56%的农民希望参加一个月以上的培训。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最期望的培训时间是在农闲时段(29.15%),占比例较高的农民也选择了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安排(25.46%)和随到随学(19.55%)两种形式。应该看到的是,江苏农民也开始选择定期培训(12.92%)和集中培训(12.92%)形式了,苏南、苏中选择前者,苏北选择后者,这对农民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性培育,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三)期望的培训单位和培训经费

目前,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中心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体系⑥。但是,对于由什么样的单位来对农民进行培训在选择上出现离散性,总体次序是: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高校或研究机构“三下乡”活动举办的培训、群众团体组织的培训班、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等。适应农民特点的培训单位以前两种为主,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县)级技术及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是江苏新型的农民培训的重要路径。而社会机构举办的收费培训很不受农民欢迎(1.48%),农民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看来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农民培训的经费应该由谁来承担呢?三个地区在看法上差异较大,但选择全部由自己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在三个地区均相当低,总体上只占2.51%。苏北、苏中超过一半的农民认为,培训经费应由政府来承担;苏南则把自己愿意承担一部分放在第一选择上(41.98%);苏中地区愿意自己承担部分费用的农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2%)。此外,苏北、苏南地区超过20%的农民还认为,培训经费应由社会力量来解决。在愿意自己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中,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主要在500元以下,比例占92.79%,三个地区选择 300元以下的比例都在70%以上。这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尤其是技术技能类的培训,是一个制约因素。从社会培训角度来看,农民教育培训费用应以政府为主体,新时期政府要从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上,对农民教育培训给予足够的支持或倾斜。

三、简要的结论

1.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江苏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受比较利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相对高学历的农民开始了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这是符合劳动力要素流动规律的。在农户家庭中,高学历(素质)的农民的流动,有利于增加了农户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低,难以适应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影响着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必须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

2.江苏农业劳动力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为主,生产的发展在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环节成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江苏农业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以传统农业为主是农户农业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主导下,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组织的发展,延长和做粗农业产业链,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具有长远的意义。

3.江苏农民培训以基层政府组织为主,其次是其他社会机构和学校。政府主导的培训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时间较短,适用性强,农民期望的培训组织者以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为主的培训。但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民能够接受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全省有一半农民家庭还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苏南地区在农村培训体系建立上起步较早,比例要高于苏中和苏北。农民培训应以政府为主体,适度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和专业协会的作用。

4.如果培训的内容适用,经费恰当,越来越多的农民是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来搞好生产经营,或成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或创办自己的实业,或外出非农工作,但对过去曾经一度偏好的学历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因此,除了种养殖技术外,农民还期望得到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选择好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的投入机制,是提高江苏农民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成新华.农业私营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J].经济问题探索,2007(8).

②成新华.我国农业组织的创立、成长与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08(1).

③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④蒋平.关于现代农民创业培训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08(3).

⑤李元美,张红雷.浅议新型农民培训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06(9).

⑥彭移风.浅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优化[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1).

作者:朱拥军 成新华

第三篇: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就如何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作初步探讨。

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中专以上的学历教育,还要满足其从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涵盖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农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经济、法律、农业、财务、管理、营销等知识,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自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解决怎么做,怎么办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系列项目,但多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仍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很难学习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才能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平台,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训,满足农民经常、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掌控农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动态的职业农民,从而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互联互动、多用兼容、优化融合、实用持续和功能多元;坚持需求应用驱动、智慧农民为本,提高专兼职教师和职业农民对设备、资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让农民在四化同步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成果,建设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依托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库和体系办学的强大优势,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点等渠道,延伸到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针对省级平台建设来说,要在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打造适合省级区域特色和职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聚集平台,由前台门户和后台支撑系统两部分构成。前台门户供访问者查阅、浏览信息 ;后台支撑系统为前台门户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前台门户。采取三级架构、二级栏目设置。一级栏目按功能划分为农民教育培训、惠农政策、互动系统和涉农网站链接等,预留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系统接口。二级栏目是在一级栏目下进一步细分,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再分为教育培训、农技文库、农业视频等。

后台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安全防护系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运行维护等。其中硬件可以自建、租赁,数据库等软件以自建为主。

三、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一级栏目的建设构想

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硬件投入、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综合成本,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优先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经济性。具体设想如下:

1.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库,提供电子图书、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生活常识等内容,用户在这里可以学到想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分为农技文库、教育培训和农业视频等3个栏目。农技文库含农业要闻、实用技术、农业创业、农事百科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教育培训按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含文字教材简介、音像教材介绍、网络课件、标本模型、图文简介、教学挂图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等内容;农业视频主要为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法律讲座、政策解读、实用生活常识和课程辅导、国际视野等。农民朋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根据自身情况“闲时多学,忙时少学”,自主选择在线学习或者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料。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面广、量大、类型繁杂,平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且投入很大;同时农业生产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制约明显,单纯依靠信息平台,农民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适用技术也不容易。因此,要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四大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效果。一是在乡镇村、企业、合作社教学班开设固定课堂,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辅以“土”专家、“田”教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媒体教学,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教育培训的空中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办好《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和《农广天地》、《农广在线》等栏目,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三是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实践技能;四是运用“流动教学车”、“移动媒体资源播放器”等开设“流动课堂”,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实施流动教学讲堂,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

2. 惠农政策信息系统

“惠民政策信息系统”,发布综合性政策和农业专业行业政策等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掌握农业政策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信息相对闭塞滞后,农民朋友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开设惠农政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综合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补贴、合作社扶持、农村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辅以专家讲座和专业讲解点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利用惠农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建设美好乡村。

3. 互动系统

“互动系统”包含微调查、专家咨询、职业农民之家3个栏目。由于平台是一个依附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系统,肯定会产生单向输送信息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开设“微调查”栏目,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地推出问卷调查,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想了解哪些农业知识,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参学农民对部分新技术、新事物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开设“专家咨询”系统,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咨询系统,选择师资库中的老师,向其提交自己的问题后,等待回复。平台通过短信提示老师们应当在问题提交后的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其他用户同样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答复,从而得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在统计问题时,方便做出问题统计与查询,这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了解农民朋友们关注哪些问题,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职业农民之家”栏目,以实名制认证的方式进行会员注册。用户不但可以在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想法,在看到感兴趣的帖子后,互相之间还能及时地联系,方便他们在平时进行交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心会员还可以当版主,汇聚专业兴趣相同的同行,共同探讨交流行业发展、发家致富的经验教训,抱团闯市场、干事业。

4. 涉农网站链接

“涉农网站链接”主要链接的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群、农业行业专业网站群、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网站群以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群,这四类网站群所发布的知识内容各异,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农民的生产经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大部分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也不高,他们很难快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找到需要的各种信息。开设链接专区,只要用户登录信息平台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这些网站,通过各个农业网站网络平台之间的互联,使各部门独立的网络互联互通和各部门实际运行的数据库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打造成方便、快捷、实用的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平台,让农民朋友快速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责任所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专题教育或短期的、零散的技术培训。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统一、有效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贯通农业生产上下游企业的供需信息,为农资供应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成果、更新知识的需要,打造一支有文化、高素质、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为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篇: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摘要:广大农民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力量,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农民需要进行长期投入,人才培养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服务型农民,确保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关键词: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现阶段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在我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体现出一些不足,县农业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1 能够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治理中的落实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首先需要重视起这一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素养成为了加强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农民具有学习国家先进技术的自主性,并且加强对外界信息的关注与接纳。由此可見,通过建设专业化农民队伍,能够对农村改革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

1.2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当前,我县的农业正处于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攻关期,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够加强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进程。

1.3 能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高素质农民来自农民群体,代表着特定农民群体中的最高水平,对其他农民起到带动作用,决定了农民群体的成长方向,高素质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多,既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起到带动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当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后,会自主联合相关产业协同进步,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1.4 全面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基于农村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一项影响性较大的核心工作,而此项工作开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积极参与,考虑农民队伍中人员素质与能力不足问题,还需在此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才能在实施中规避常规问题持续发生,保证每位农民都能发挥自身职责与作用。对此,借助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性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求与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并组建专业性、高水平的农民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训要点,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具备探究文化资源的基本能力,可在乡村建设、文化弘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为确保各地区均积极开展此项工作,还出台了众多支持扶持政策,目的是把此项工作成效真实反馈,有针对性地解决常规问题,完善农民队伍组织结构,强化队伍综合能力,为现代化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5 提升农技服务成效

当前,各地方政府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分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属于一项系统化工程,经长期实施才能展现出较强的实效性与可行性。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前提,遵循“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详细探究各地区发展实况,借助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建高素质农民队伍,既便于各项政策与制度全面落实,为各部门实践与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又能鼓励农民自主参与实践,进一步完善队伍组织结构,扩大农技推广范畴及服务效能,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业绩考核内容中,保证各部门工作职能充分发挥。以专项教育培训项目为基础,组建教育培训队伍开展实践工作,强化师资培训及能力,为高素质农民队伍组建提供基础保障。

2 高素质农民内涵、特征及作用

2.1 内涵

高素质农民主要是指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农业劳动率水平较高、自觉性与职责意识较强的现代化农业从业者。一般情况下,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领头人;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必须条件;是新技术引进与应用的先驱者。

2.2 特征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性开展,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也是组建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基础与前提。编制完善的培训计划与管理方案,要在实践阶段呈现出综合成效,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获取到相应资金、报酬,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带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并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农民。所呈现出的特征是管理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考虑市场发展实况等。

其二,专业生产型高素质农民:以岗位就业形式为主,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相应报酬的农民。主要特征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精通多个领域知识及生产技术等。

其三,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以自然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行为为主。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盈利性报酬。特征为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流程、各项规定、政策、持上岗证、技能证等。

2.3 作用

首先,从个体行为方面考虑,高素质农民是弘扬及传承农耕文化的践行者,并随着时代发展,加大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与应用力度,经农业生产活动实践开展,能推动各地区农业发展,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其次,从社会分工领域探究,高素质农民是“中坚力量”,服务主体是农业、农民,深度融合乡村产业与粮食生产,以领头人的形式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使更多农户摘除“贫困户的帽子”,利于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性开展,也是现代化农业创新发展的“依靠力量”。

最后,从价值发挥方面分析,高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经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能组建高素质农民队伍,以合作共赢理念调动基层工作,把先进技术与农机设备大力引进,选择在实践中突出良好成效,展现出每位高素质农民的作用与价值。

3 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

我县2018年~2020年共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27人,其中2018年352人,2019年479人,2020年396人。近三年我县培育县级新型职业农民所占比例为100%,全面完成了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结合我县“153”产业体系实际,主要围绕粮经作物种植、果蔬柑橘规模种植、中药材种植、畜禽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开展培训,使参训学员懂技术、会管理、了解市场。通过培训,高素质农民弥补了技术和营销短板,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参训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岳池农业推广技术,培养人才,打好了基地,推进了岳池的现代农业发展。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素质农民队伍不够强大。一是农村普遍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影响农民培育生源招收。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政策还不完善,对人才吸引力不强,招商引资困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

(2)培训课程范围有限。我县学员农业产业很多是以粮油种植为主,而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及农业加工业等方面的课程很少。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农民实际生产的需要。不能够满足农民学员多样化和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够满足自己在不同季节不同種植作物的不同需求。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线上线下融合培训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员的互动很。理论学习时间太多,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培训效果不明显。部分培训机构还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毫无针对性,培训的内容没有层次,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培训教师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考察不足。

(4)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因为当前城乡发展还不够融合,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仍较为强烈,乡镇中素质和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仍然选择去往大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数量骤减,质量也得不到提升,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开始成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民培训因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组织困难,群众的参与意愿不强,行动不便等等。

5 主要对策

(1)因地制宜模式。首先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产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培训中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同时,相关的培训人员还可以将农民的参培方向做好数据统计,以便于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其次是因地制宜,展开有地域特色的培训活动,以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模式制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在整体的设计中重点突出当地的农业特色。最后,是要坚持创新,创新的内容要有层次,根据各家生产活动的水平落实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有的是基础的种植,有的是追求高产;创新的内容要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融合,农民追求高产,培训就要将高产种植的条件,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后续怎样保持这种状态等等,一一向农民讲解清楚;创新教育培训要迎合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生产规律,农民可能对一些专业性的农业用词不理解,那么培训教师就要将其转化为田间地头经常出现的词语,而农民经常在早上和下午做农活,那么培训的时间就选于此,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培训人员还可以将培训活动“搬”到农民的农业活动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2)加强过程管理。一是要求管理更加规范,规范的对象包括培训的对象,培训的模式,后期服务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去规范整个培训活动的进行。二是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单位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要确保培训单位的高素质才能向农民传授高素质的农业知识,最终使农民的培训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三是对农民的培训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要以国家和农业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为标准,对参与培训的农民的档案进行管理,以便为之后工作的展开提供帮助。

(3)服务农民全面发展。一是相关部门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服务农民的模式,始终以农民的发展为工作的中心,不但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指导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学员可以实现从无业到创业,从创业到壮业,从壮业到守业,最终实现强业的目标,完成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强化培训的跟踪服务,增加培训单位与农民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将自己在实际的农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学员之间沟通,判断其属于常态或者个例,最后将疑问汇总报告给培训单位的教师,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三是创新跟踪服务的内容,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科学技术、项目推广、政策扶持等等方面培训课程和信息交流,将国家最新颁布的惠农政策与农民讲解,让农民学员能够在国家的帮助下对农业进行扩大化发展。

(4)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调查摸底。组织工作人员分组到乡镇结合实际进行培育摸底调查,摸清高素质农民的大体结构和需要的知识、技术,再结合“一乡一业”地发展方向,能够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培育对象认定。从有利于我县现代产业发展的角度,认真遴选一批学员,主要以具有代表性的种养殖、农民合作社骨干、专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和有意愿从事产业的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作为培训学员。三是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及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制定教学课程,联系教学老师,编制教学课件。

(5)完善培训机制。一是开展“三大服务”(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实现“六大结合”(学员参训灵活、管理考核精准、培训巩固提升、资源共建共享、培训成本节约、资金效益优化),达到“一个目标”(农民在线学习不少于培训课程的10%),更好为农民培训插上信息化翅膀,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线上培育的普及率。二是按需开展精准培训。分别对专业课程和通用课程进行科学设计、组织现场教学、生产实践等方式,提高培训机制的科学性、实训操作、参观学习、线上培训和线上服务等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云上智农”手机APP上的优秀师资,加强教学互动,让学员随时随地灵活便捷学习,让参训者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6)创新培训方式。一是注重学员间的交流与实际操作。在集中授课后,组织学员在学校的实训基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开展实践操作,由以前老师讲得多转变为学员实践操作多,增强学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与周边区县联系,组织参训学员到外区县参观学习,吸取精华,拓宽思路,提升观念,学以致用。三是注重信息化服务。建立学员微信群,及时向学员传达技术、政策等信息,实行老师与学员联系的常态化,随时网上教学,帮助学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7)强化后期服务。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总结,按照培训的要求,认真做好培训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达到培训的实效。聘请教师师资库中教师、本地土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对培训学员进行后继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和专业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中的引导作用,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由专家负责培训,政府提供支持,通过“一业一课”“一业一校”的培训方式,以各地主导产业为基础,通过提高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培训价值。

广大农民落实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民需要进行长期投入,通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为了加强工作水平,需要对农村进行深入考察,明确农民实际需求。岳池县需要继续加强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加强美丽家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兰芳.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24):2.

作者:蒲利玲

第五篇:农民教育培训与农民增收关系的思考

2011年,山东济南39岁的菜农韩进因白菜滞销而轻生的消息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而之后不仅山东,包括安徽、辽宁、新疆等多地都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价格从早期的一元多直跌到一毛多;韩洪刚承包的60亩黄河滩地约20万公斤萝卜,由于采购商出价太低,免费送市民。

这两例事件一度引起人们关注和议论的消息随后都有多层面的报道,就菜农自杀事件,第一年韩进养羊,后来羊发瘟病死了好些,还赔了很多钱。第二年跟着大伙种卷心菜,又亏钱。如果韩进能熟练掌握养羊技术或者及时分析把握市场信息不盲目跟风种白菜,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河南“萝卜哥”事件,韩洪刚“卖到城里也赔钱”的萝卜,也正是当下农业分散经营缺乏必要指导的集中反映。

2011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金华·华东农交会在金华农展馆举行。武义白洋街道汤村柑橘专业合作社的摊位前排起队,市民抢购售价每公斤10元的橘子。和一般橘农相比,专业合作社的橘农对自己那些品种老化的橘子动起“手术”。第一年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元,第二年是每公斤4元,效益要比老品种高几倍。由此看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运用和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及时预期,是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增效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养殖业产品种类增多,农业技术使用、良种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真正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 依然突出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需要更多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参与。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农业科技一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特定的历史和客观成因,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普遍较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也不同。另外农民受农村经济生产条件制约,在经济重压下因缺乏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及其完善的教育资源、体制保障,农民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生产生计而无力顾及学习教育,导致农民文化科技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村高技术劳动力缺乏而仍以体力型劳动力为主体,输出劳动力也仅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领域,造成农业产业链短、效益低和增收慢,严重影响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是农村生产力的内在体现,加强农民公益性教育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作者:吴朝辉

上一篇:民族艺术论文下一篇:美术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