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省委精神心得体会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省委精神心得体会》,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学习省委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学习提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回顾总结了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对统一全党思想,激发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必将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7至28日,省委召开了十届十二次全会。这次全会,是我省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宝贵经验,对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在全会上作的两次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措施和任务要求,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我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把握好《意见》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一、关于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党的十七大尤其是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委“靠改革创新、建文化强省、促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扎实推进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重点,抓好全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推动跨越发展。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提升中心组学习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打造理论学习品牌。连续6年推出“余心声”署名政论文章24篇,以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阐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先后推出“中国·贵州生态文明大讲坛”、“甲秀视线讲坛”,共举办专题报告50多期。精心组织主题宣讲。组建省、地、县三级宣讲团(组),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季”活动和“社科理论下基层”活动。加大应用对策研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今年我省共有81项课题获得国家立项,获资助经费近1200万,创历史纪录。

第二,在舆论引导方面。坚持服务中心、把握正确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深做活主题宣传。全面、及时、准确地做好中央和省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两加一推”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重大战略,围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等重大主题,开展深入宣传和持续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深入人心。整合省内主流媒体,推出了《论道》、《中国农民工》、《百姓关注》等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品牌节目,组织了“西部行”、“泛珠东盟·新南行记”等一批大型跨省采访报道,推出了李春燕、朱吕同、阿里木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和冷洞村抗旱等先进事迹。聚焦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去年以来,我们利用全国“两会”、贵州与央企投资发展恳谈会、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时机,集中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和媒体推介,在宣传规模、报道深度、传播效果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强化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近年来,我们及时有效地做好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特大旱灾、特大地质灾害等宣传报道,及时有效地做好瓮安“6·28”,安顺“7·26”,黔西“8·11”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坚持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在农家”已成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出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全省创建活动覆盖86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800万人。推进“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明显變化,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群众对居住地城市的市容卫生总体环境满意率从2006年的70%上升到2010年的88%。推进“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2008年以来,我们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省政务服务、窗口行业服务和旅游接待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公众对综合环境满意度从2008年初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4%。此外,连续三年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连续两年实施的“千校万师”骨干培训工程,均取得了可喜成效。“和谐贵州·三关爱”、“绿丝带”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入,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四,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实施一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在内的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6.55%和91.32%;完成了10.3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任务;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331个、农家书屋7161个;推动3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我们按照

“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媒体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坚持创新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要求,从2005年以来,连续七年举办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大赛,共有省内外40万人(次)报名参赛,组织各类比赛共8000余场。从“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在三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取得了“两银三铜”、一届央视舞蹈大赛上取得了“一金一银”、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取得了“五金四银四铜”的优异成绩,做到了在各类全国性文艺大赛中不缺席不缺奖。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分别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台湾等地巡演,被文化部列为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备选节目。积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我们采取“党政推动、市场运作、以奖代补、优胜劣汰”的运作机制,激发了文艺创作生产活力。近年来,先后创作了20多部体现贵州特色的影视作品,打造了近10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艺剧目,有两部电视剧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各大院线又上映了贵州制作、反映贵州主题的三部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和《炫舞天鹅》。近期还将有《奢香夫人》、《战地黄花》、《风雨梵净山》三部电视连续剧在央视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贵州文艺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影视剧的异军凸起,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在国内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贵州现象”,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可以并完全能够在文化上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结合贵州实际,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富有成效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三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制定了国土、税务、工商、金融等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已在电视台的跨区域整合、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出版发行跨区域整合、文化企业集团化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全省297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和221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分别为253家、184家,剩余的44家、37家正在抓紧组织实施改革。文化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270万户,贵州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去年实现销售额12亿元;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贵州最大的书城;遵义杂技团常年在国外商演,省演出公司整合省内文化艺术精品资源,陆续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巡演等,打造了6年的《多彩贵州风》与旅游市场结合,今年以来场场爆满,全年演出收入预计将突破4000万元。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收入321.6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2.44%,今年可望有较快增长。

第六,在对外宣传方面。按照构建“党政推动、政企联合、多位一体、聚合发力”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为重点,推出一批外宣精品,大力开展经贸外宣和文化旅游外宣。坚持“走出去”推介多彩贵州。连续多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率队,赴发达地区和境外开展“多彩贵州”系列大型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组织开展2010“台湾·感知多彩贵州”、“世博·感知多彩贵州”、世博会“贵州活动周”、“世界感知多彩贵州”等国内外推广系列活动,不断扩大贵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请进来”宣传多彩贵州。精心组织策划主题外宣活动,连续3年举办“多彩贵州踏春行”、“沿着歌声走贵州”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扎实做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贵州)茶叶博览会、“两赛一会”、“三赛一展”、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重大文化会展赛事。此外,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及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2007年至今共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100多场,尤其是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同人大贵州代表团专场记者会、5月在香港召开的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媒体推介会两场新闻发布活动,均引起热烈舆论反响。

我省文化建设取得的上述重要成就,营造了有利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扩大了对外影响,树立了贵州对外新形象,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充分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全会通过的《意见》,深入分析了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集中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1、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建设已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精神的丰富、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建不成全面小康社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

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充分挖掘和弘扬贵州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形成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文化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面临既要“赶”又要“转”双重任务,我们的跨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方位的跨越。文化不崛起不跨越,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崛起、不可能跨越。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生互容、自强不息,创造出绚丽的多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我省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也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多样性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还有地域特色极为突出的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长征文化、对贵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线建设文化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宜人的气候、珍贵的地质遗址、繁多的生物种类,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所有这些,都为贵州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独特的产品内容素材和创意基础元素,是我们推动贵州文化发展繁荣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弘扬贵州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繁荣,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干部群众整体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引领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命力强不强,创造力高不高,凝聚力大不大,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一篇好的理论文章,一台好的文艺节目,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观念支撑、舆论支撑,以及创新持续力支撑。近年来“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对贵州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合、提升和充分展示,多方面地对贵州整体形象进行塑造和诠释,成功地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貴州元素融汇、提炼在一起,并在贵州文化的对外推广中不断丰富“多彩贵州”内涵,使之成长为一个响亮的区域文化品牌,凝聚了贵州人的文化共识,增强了广大群众对贵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豪感,提振了全省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贵州一些同志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对加快发展也信心不足,不是“夜郎自大”,相反是夜郎自小、夜郎自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贵州尤其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提炼贵州文化自觉自信的因子,摒弃和改造落后文化,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理想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强大力量。

3、深刻认识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导向性、长远性的新兴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进人“十二五”时期,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方向。从世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看,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导向性、长远性的新兴产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大幅度攀升,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因此,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结构的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目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关系上来看,很多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而我们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还太少。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文化创意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带动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欠发达地区更有意义。文化产业与一个地区原来的工业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关系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复杂的工艺性协作,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好的创意,就能发展。中两

部地区普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促进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合以上这些优势和特点,完全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我省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促进跨越”,就要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4、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种类仅次于云南、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36.1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四位。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贵州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各种民族文化既保持独有特色,又相互影响、和谐共处,形成了共生共荣的“文化千岛”景观。贵州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与现状决定了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交流促了解、以了解促理解、以理解促尊重、以尊重促团结、以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推动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局面,使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同省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文明素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提升公民素养的作用,为建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增长的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深刻认识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提高贵州文化竞争力、树立贵州良好新形象。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当今各省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不断扩大和增强本地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地区形象,对于促进地区综合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文化建设步伐加快,贵州文化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升,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省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视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不够;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決,文化产业特色不突出,整体实力不强;文艺精品力作不多,文化人才缺乏等等。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增强贵州文化软实力,树立贵州良好形象,迫切需要大力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对我省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冷静审视,进一步提高对新的形势下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入挖掘提炼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基础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文化市场主体与文化品牌同步壮大,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贵州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喜爱贵州,进一步树立贵州开放、自信、团结、奋进的新形象,建设平安、和谐、幸福的新贵州。

上述认识,是省委深入分析进入新世纪后我省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要求。这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们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相发展带来的挑战。从国际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出和挑战,面临着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要守住国内文化阵地的双重任务。特别要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敌对势力也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从而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干扰和遏制我国发展,总之,我们同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能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征服对方,而这种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往往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尤以美国为代表,充分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多方式、多手段地加大对别国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控制,在多角度、多层面上展开文化渗透的入侵。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当前,美国的文化产品早已超越其表面价值,成为美国大规模输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工具。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等娱乐业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迫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

接受美国文化,甚至怀疑和动摇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而我们自己的创意跟不上,我们的制作跟不上,我们的动漫发展水平还较低,没有竞争力,这些都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展开文化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如美国的动漫就用我们中国的资源——《功夫熊猫》、《花木兰》,把中国的文化元素变成他们的文化品牌。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国外的文化产品必然会大量涌入,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有既守不住也打不出去的危险。同外的局势必然影响到国内,必然影响到贵州,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担当起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增强贵州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赖以存在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可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空间,又对现有的文化生产和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冲击。当前,国内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各地区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不少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六大以来,同内许多省份都深刻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千方百计推动文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24个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或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使得新一轮区域竞相发展的态势,开始由经济领域延伸至文化领域。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2009年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容纳就业多、附加值高等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1%增加到2.5%以上。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各地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纷纷提出“文化强省”、“文化立市”,使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加速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最近,北京市提炼出了“北京精神”,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打造首都文化航母,使其与首都地位更加相称;广西提出,要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云南与文化部就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助力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加速推进桥头堡文化建设;重庆提出要让文化发展引领全国,一枝独秀,使文化崛起成为一种模式;四川下决心要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强省等等。

实践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相发展的共同挑战,面对新任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大胆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我省文化跨越发展。

二是面对文化与经济、科技等加速融合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科技等加速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新趋势。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來越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当代世界各国在制定其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和考察,作为最根本的立国之本来进行部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欧盟等纷纷提出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采取硬措施推动软实力不断壮大。10年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年产值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其中以视听音像产品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出口额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而居第一位。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支柱产业。韩国也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文化产品是高端产品,文化消费是高端消费,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正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经济社会中的硬实力也在不断显现,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对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的挑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处于较落后地位。我们要突出贵州特色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在已有4亿多网民,将近7亿的手机用户,网络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发展迅猛,一个微博就几千万、上亿的用户。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通过微博,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传遍全世界。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我们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是面对贵州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带来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如果达到3000美元的

时候,居民的消费就进入了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的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一个“井喷”的态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贵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尽管还很低,但也达到了1800美元,跨过温饱、迈入了小康阶段。人们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随着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战略及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必将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一系列新变化,必将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盼,不仅要在物质上提高幸福指数,而且要在精神层面提高幸福指数。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担当起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更好地发挥文化助推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关于全面把握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努力推动贵州文化跨越发展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意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发展。”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贵州实际,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建立文化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要素繁荣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法规体系,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基本建立创意理念不断涌现、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文化创新体系,贵州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文化人才体系,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努力实现贵州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促进文化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一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中央要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贵州,殷切希望贵州能早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今年年初,李长春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出了殷切希望。7月,刘云山同志考察贵州,对贵州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贵州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中实现文化跨越发展。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方位的跨越。没有文化的跨越发展,历史性跨越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现。文化跨越发展,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盼,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全会《意见》着眼中央领导的要求及我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谋划结合起来,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推动我省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的奋斗目标。二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贵州实际。促进贵州文化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是与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我省“两加一推”主基调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承接,是一个既贯彻中央要求又符合我省省情,既体现人民愿望又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三要深刻认识到,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事物发展总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建设文化强省也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通过实现阶段性目标,促进文化跨越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提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两手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实际,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重点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即实施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村村有文化室建设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项目,村村有农家书屋项目,优秀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重点实施好“六个一批”,即完成一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划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项目,创作生产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力作,培养和集聚一批文化产业“尖子人才”,组建一批文化中介机构,搭建一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我省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要重点实施好九大文化改革发展工程,即:一是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干部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

文明程度;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多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五是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六是实施文化科技工程,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七是实施文化融合工程,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提高附加值;八是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九是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意见》要求,在实现奋斗目标、实施文化过程中,必须突出和彰显贵州文化的特质、特点、特色,正确把握五个重要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民族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关系。民族共性文化寓于各民族个性文化之中,各民族个性文化体现并承载着民族共性文化,两者共同构成贵州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基础。既要发展科学、进步、和谐的共性文化,又要彰显独特、多样、优秀的个性文化,形成共性得到传承、个性得到张扬、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发展格局。二是正确把握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通俗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是高雅文化的创作、发展基础;高雅文化是对通俗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既要创作生产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产品,又要积极支持创作生产格调高雅、艺术精湛、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当代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創新。既要对传统文化坚持扬弃的原则,辩证取舍、科学开发,又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新的内容,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文化。四是正确把握整体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贵州整体文化实力增强有赖于各区域文化发展壮大,区域文化发展要有利于整体文化发展。既要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形成贵州文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又要依托各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夯实贵州整体文化发展基础。五是正确把握贵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贵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文化要永葆活力,必须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在同外来优秀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贵州文化。

全会关于“两手抓”、“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六个一批”、“九大文化改革发展工程”、“五个重要关系”的要求,紧扣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涵盖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领域,是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抓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按照这些安排部署,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意见》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七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发展先进文化思想,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三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四是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五是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形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六是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七是建设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意见》重点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明确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意见》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意见》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理论凝心工作,深化拓展理论下基层等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及青年学生的理论素质。二是在全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搞好道德模范评选学习活动;大力培育诚信文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李长春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目前“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省委这次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探索,主要目的是立足贵州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使之具体化、为群众所掌握,成为全省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精神追求。具体来讲,爱国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心理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贵州来说,要切实把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维护国家发展大局上,同时,要体现在建设家乡上,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转化为艰苦奋斗的作风、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激情,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推动贵州早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我省经济基础薄弱,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除了苦干实干,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

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最佳的发展环境和特殊的发展资源。贵州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没有一个好的诚信环境,谁会来投资?没有一个好的诚信环境,恐怕连基本的秩序都难以维持。要大力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以信立德、以义求利、以善修身,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友爱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人口数量多,大杂居、小聚居,“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始终倡导一种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友愛的社会氛围十分重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友爱,以互助互爱为纽带,努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贵州、平安贵州、幸福贵州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深入研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课题,加强具有贵州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群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创新能力,加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四是大力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壮大主流媒体,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媒体规范管理,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思想,弘扬贵州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引领着时代进步潮流。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是贵州当代文化之“魂”,是对贵州各族人民在改革建设伟大实践中精神风貌和品质的高度提炼。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弘扬贵州时代精神贯穿始终。《意见》要求,要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挖掘提炼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适应现代要求、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意识,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深入挖掘贵州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培育贵州先进文化意识和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入挖掘贵州优秀文化资源。《意见》要求,要深入挖掘提炼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以及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长征文化、对贵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线建设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提炼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等资源,大力推动贵州优秀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宣传代表贵州先进文化形象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人文景观、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二是积极培育贵州先进文化意识。《意见》要求,要继承和发展贵州优秀文化传统,切实改变自大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意识;改变固步自封状态,树立开放融合理念;改变畏难等靠惰性,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意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意见》要求,要进一步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建设精神、大关精神及在抗旱中彰显的贵州精神,培育和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使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为形,使之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成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助推动力。这次省委全会提出的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源于实践,贴近实际,体现群众意愿,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对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大关精神以及在抗旱中形成的贵州精神的继承,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的新的内涵,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实质就是要以开放增活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团结聚力量、以奋进促跨越,大力培育和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今后五年是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贵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时期。全省上下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奏响贵州时代乐章的“最强音”,吹响贵州跨越发展的“冲锋号”,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弘扬贵州时代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以世界眼光、开放意识做好工作,让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创新创业的热情充分迸发出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就是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谋划工作,汲取群众的智慧改进工作,千方百计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惠民生;就是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不甘落后、奋力攀高、加力赶超,以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更好地推进发展、造福于民。

第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些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我省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更好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意见》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民性”的要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网络,建立保障机制,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现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开发。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八大工程。二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维护、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鼓励

各类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各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推行并完善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三是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支持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媒体,扩大覆盖面。加强“贵州省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发挥省内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效运行。四是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我省红色文化遗址、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工矿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实施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建立多彩贵州文化线路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申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一批少数民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一批少数民族博物馆。

第四,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作生产更多具有贵州特色、贵州风格、贵州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为发展鼓劲、为跨越抒情。

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就必须抓好“打造文学艺术精品、培育民族文艺品牌、丰富群众文艺活动、完善激励机制”4个方面的工作。关于打造文学艺术精品。《意见》提出,要认真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并在全国高端平台展示;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吸引国内外文艺名家到贵州创作生产;培育骨干影视企业,努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好片好剧;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重点演艺集团公司,加强地方特色舞台剧目创作生产;实施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原创振兴计划”,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关于培育民族文艺品牌。《意见》提出,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优秀艺术品种;办好全省民族文艺会演,办好具有鲜明民族文艺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展“民族艺术之乡”评选,建设民族艺术文化地标;支持开办民族文艺传习所,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艺教育,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引入课堂教学;支持优秀民族文艺团体出国出境演出。关于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意见》要求,要继续办好“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推进各级各类艺术团体开展“送欢乐下基層”,鼓励和支持机关、校园、企业、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积极举办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播、展映、展销、展览等活动,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多地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于完善激励机制。《意见》从评价体系、文艺评奖等几个方面强调要完善激励机制,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实现群众口碑、专家意见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积极支持各文艺门类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参评全国性文艺奖项,组织开展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文艺奖、“新长征”职工文艺奖等评选;各文艺门类可设立奖项,鼓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继续实施贵州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不断加大奖励力度。

第五,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形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从国外、国内的情况看,文化产业都发展得很快,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呈现出很多亮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处于较落后地位。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我省特色文化产业,《意见》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文化科技工程和文化融合工程。重点实施好“六个一批”,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市场体系和政策保障”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布局。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贵州多民族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总体产业格局;各区域要突出核心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合作,促进联动发展。二是形成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结构。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多民族文化内容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为重点,以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和规划建设一批市县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着力扶持培育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着力促进多民族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文化产业链,开发文化衍生品,提升文化附加值。三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大贵州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发展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和中小微型文化企业,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经纪、代理、评估、鉴定、咨询、策划、研发、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群,以文化提升产品价值,以品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地方补贴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四是提供文化产业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第六,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意见》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实施文化传播工程,促进贵州文化“走出去”,大力释放和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构建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意见》围绕“深化完善三改革、建立健全一机制”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意见》提出,一是深化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二是深化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文化事业单位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公益性产品和服务的评估考核,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组建公益性文化事业基金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行业。三是深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探索运用资产监管、政策法规、行业自律、经济奖惩等多种方式实施管理,建成管人与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坚持主管主办制度,组建和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四是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和完善宣传、文化、旅游、农业、经贸、体育等部门“党政推动、政企联合、多位一体、聚合发力”的大外宣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多彩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为重点,推出一批外宣精品,大力开展经贸外宣和文化旅游外宣。创新贵州文化“走出去”体制机制,建立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贸易协调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扶持具有贵州特色和竞争力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民族歌舞、少儿杂技、民族民间工艺品参与文化交流与對外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招商引资带动文化开放,以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第七,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意见》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党管文化、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锐意创新、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新闻媒体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选拔任用,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组织选配与市场选聘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文化干部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建设,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二是加强文化工作拔尖人才和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力度,实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发挥贵州省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基地作用,实施“文化产业金黔人才培养工程”,加大省内高校培养文化人才力度,实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方面同等对待。三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市县党委要健全宣传部门的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设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采取“县聘乡管村用”方式配备工作人员,加强对民间文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引导、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激励机制,扶持基层尤其是农村业余文化人才建设,培育和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工作。四是加强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文化工作者挂职锻炼、调研采风、民情体察制度,逐步实行文化工作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文化工作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分配形式。设立贵州省文化荣誉制度,对推动文化跨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第八,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意见》提出,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力推动的工作局面。

围绕这项任务,《意见》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各级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文化建设的法规或政府规章,制定出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文化法制宣传,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政府部门要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支持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此次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贵州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同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贵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大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同抓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李华

作者: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第2篇:省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地方人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22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省委书记车俊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充分肯定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40年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又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会议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更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更加有效地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更加主动地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作整体实效。

会议要求,浙江必须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座谈会精神,扎实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发挥人大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国家战略和我省重大部署的落实,多出谋划策、多贡献力量。要加大创制性立法力度,注重先行先试和浙江特色,抓紧制定急需法规,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要精准实施人大监督,积极探索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新路子,以此促进问题解决、工作落实、民生改善。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高标准抓好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高质量抓好制度建设,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加强人大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全省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干部政治过硬、本领过硬。

作者:王国锋

第3篇: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决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纲领性文件。为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面推动我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实现我省全面振兴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迅速持续掀起学习宣传热潮。

一要把握总体要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全面准确宣传六中全会精神,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六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学习宣传工作中,要深刻认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理解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准则》和《条例》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上的重大创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上来,统一到依规管党治党的重大要求上来,统一到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决定上来。

二要深入学习宣传,全面加强理论武装。要分层次组织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突出抓好省级领导干部学习,通过开展集体学习、作专题报告等形式,带头深入学习探讨,掌握精神实质,真正学懂弄通,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示范。重点抓好地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制定专门计划、列出专题研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讲党课、撰写理论文章,省、市党(干)校要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面进行一次轮训,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认真抓好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把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任务,由宣传部门牵头,分级制定周密计划和方案,实现党员全覆盖。要分阶段开展六中全会精神宣传。第一阶段要形成声势和营造氛围,第二阶段要加强深度新闻宣传和理论研究阐释,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省委组建宣讲团,集中时间开展宣讲;市、县委组建宣讲团和基层宣讲小分队,在城乡开展分众化的巡回宣讲报告活动。认真组织新闻报道,做好网上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方位、全时段宣传。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成果。

三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要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结合起来。要在工作实践中深化认识,深入落实,使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和《条例》,真正成为我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遵循,成为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成为我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武器。

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符合党心军心民心,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必须深刻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和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和历史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理论共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目标共识,以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巨大成就凝聚实践共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情怀凝聚感情共识,真正做到信赖核心、拥戴核心。

二要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必须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上落实,在重大是非考验面前站稳政治立场上落实,在党内生活中严守政治纪律上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规范政治言行上落实,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要在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必须严格遵守党章,把服从核心建立在强化党的组织意识、组织观念基础之上;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以“四个服从”的刚性要求,保证党组织行为和党员个人行为自觉服从核心;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组织程序,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

四要在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在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的前提下履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在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的前提下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紧跟核心上做到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准则》和《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新的制度安排。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严格落实《准则》和《条例》,促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增强党内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

一要从严抓实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全党步调一致的前提。要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章党规的基础上,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研学必读书目。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必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必学,中央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必学,各级党委(党组)对省委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也要纳入必学内容。充分发挥“龙江发展讲坛”作用,进一步严肃党(干)校集中培训学习纪律,加强学习和考评结果运用。扩大“龙江先锋网”教育平台覆盖,把党员干部网络学习情况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内容。要以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为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警示性。

二要从严抓实选人用人。端正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要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政治有问题要一票否决,品行有问题要坚决不用,作风有问题要进行调整,廉洁有问题要严肃查处。要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委选人用人主导作用,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全面辩证看待和使用干部。要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强化责任担当,对不愿到艰苦地区和岗位工作、不服从组织安排的,要依纪进行处理。要严明干部纪律,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要加强干部管理,把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抓在日常、融于经常,为选好用好干部奠定基础。要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引导广大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三要从严抓实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要从基础环节严格抓起,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具体要求,分级进行部署和检查,各级党组织每年要向上一级党委进行专题报告。要狠抓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突出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党组织按期换届等工作。省直部门要在明年省党代会召开前,全部完成机关党委换届工作。要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坚持“团结—批评—团结”,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开展真诚的思想交流和交锋,解决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问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四要从严抓实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要突出党内监督重点,加强对重要和关键岗位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着力解决对思想和作风问题监督难、同级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难等问题,在监督范围、监督内容上全面覆盖。要充分发挥巡视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在巡视及“回头看”过程中,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生态,发挥从严治党利剑作用。要积极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制定出台我省的实施办法,挺纪在前,抓早抓小,针对不同问题运用相应举措,更具体更有效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在加强党内监督上综合施治,全面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抓好《准则》《条例》和其他党规一体落实。要把党内监督同有关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五要从严抓实问题整改。落实《准则》和《条例》,要坚持问题导向,有效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要结合各地各单位和各层级实际,认真查摆分析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具体表现,切实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组织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以及党内监督失位等问题。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列出问题清单,落实责任到人,对照《准则》和《条例》严格整改。要区分类别、具体施策,对共性问题全省要统一部署整改;对个性问题,各级党委、纪委和党的工作部门要具体指导和监督整改。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抓住“关键少数”,重点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省委常委、省委委员和省级领导干部要为全省树立标杆,要求高于其他党员干部,监督严于其他党员干部,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自觉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表率。省管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层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看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

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发挥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从省委常委、省委委员和省级领导干部做起,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锤炼,持之以恒加强道德修养。要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坚守信仰。要坚持党性原则,勇于担当责任,自觉做到“十个必须”。要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以加强道德修养促进加强党性修养。

二要在自觉接受监督上发挥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从省委常委、省委委员和省级领导干部做起,自上而下,带头强化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克服特权思想,带头参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带头自觉接受班子同级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要畅通渠道,虚怀纳言,主动接受党外各个方面的监督。凡是涉及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意见、批评、质询,都要逐件做出具体回应。

三要在严守纪律规矩上发挥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严明纪律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省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省委要带头严格执行重大问题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党组)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研究重大事项或做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执行上级党组织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同级各个组织中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向同级党委负责,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在全省形成严守纪律、严守规矩的良好风气。

四要在落实领导责任上发挥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要从省委常委、省委委员和省级领导干部做起,在履行责任上敢抓敢管敢严。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各级纪委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要切实负起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党的工作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党内监督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要切实负起日常监督职责。党员要把握权利、义务、责任一体的要求,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要把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纳入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述责述廉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选拔任用依据的重要内容。对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的,要视情节依纪进行问责追责。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繼续前进,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为我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4篇:学习省委书记省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2012年4月28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来到位于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调研,看望广大师生,了解学校发展情况。他们在调研中指出,要努力把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大学,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河北工业大学已经有109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校办工厂,也是我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建设的骨干大学。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省长和省委书记一起来我校调研,说明了河北省真正把河北工业大学重视起来,并必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利用好学校的各项资源,努力提高各方面的水平,真正的能够与一流大学并肩齐名。省长和书记先后来到了我校的微电子研究所(被业界认为是当前国内固体表面超精密平坦化工艺与材料研发的领跑者),河北省制造业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塔器技术研究中心等。在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张庆黎,张庆伟与河北工业大学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代表举行座谈会,听取河北工业大学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

张庆黎指出要把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国内以及国际知名大学要着力做好以下四点:一是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一定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四是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流的大学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能少,既要河北省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学校做好改革,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针对以上的基本情况,我班开展了“学习省委书记省长讲话精神”的主题团会活动,我班针对自身,学校的基本情况展开了讨论,如何让学校建设的更好,真正的把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方面:

1 希望学校扩充教师团队,有条件的话每个班配班主任(可以是研究生)或者每个专业配一个指导老师。因为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很差,所以进入大学大家很容易被周围的大环境所影响,变得懒散堕落没有方向感,所以急需一名老师对大家的生活学习进行规范和指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也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类的人才,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2 希望学校能举办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礼堂进行开放式管理,社团可以申请免费使用,我班的谈论观点是,名人效应和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潜能,但学生的毛病就是会三分钟热度,所以开展深刻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且机会难得的,高水平的讲座更能带动大家的热情。同时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 希望学校多安排一些座谈会,学生针对个人的就业问题,考研问题,专业的前景问题,以及如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等问题,可以有机会请院长也好,本专业的资深教授,或者是研究生代表等,多和我们进行交流,让我们真正的能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了解重视起来,而不是整天在宿舍打游戏,浪费大好的青春,最后将来毕业时一无所获。

4 希望学校能够规划好社团的管理,因为现在的很多社团是名存实亡,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应该被取缔或者合并,而且希望学校给予社团更多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官方的说法。社团与学生的关系最近,掌握并管理好了社团,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影响。 5 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因为作为工科院校,经验永远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实在,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行统一。 学生方面

1 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演讲,说服力,沟通,谈判,交际等)真正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

2 做为大学生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抵制住各方面的诱惑,提高自己的觉悟,多和比自己牛的人聊天,从中学习为人处世,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拉近与社会的距离,以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和发展。

3 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要把上课学习知识这件该做的事情变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学有所用。

4 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去图书馆转转,多去其他名校去转转,感受文化,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做一名多彩的大学生。 以上是我们班的讨论结果,可能思想上不够成熟,但却是大家的心声,每个人其实都想自己的学校变得更加的优秀,但是学生的自制力真的很差,需要学校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大环境,希望学校领导能够多听听学生的声音,我们共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大学。

第5篇: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2月9日,沭办发[2012]11号文件通知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的文章——《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狠抓落实》。

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学习的同时,我感触很多。罗志军书记要求省级机关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做到四点:一是成绩面前不懈怠,奋发有为抓落实。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奋发有为抓落实、扑下身子干事业。二是任务面前不推诿,强化责任抓落实。围绕省党代会确定的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八项工程”,每个部门和单位都要在其中找到责任所在,积极主动作为,细化“任务分解表”,制定“落实路线图”,做到责任分解重在具体、责任承担贵在主动、责任考核务在从严。三是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创新抓落实。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作为,倡导“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办法上来”的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在不断创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成果。四是矛盾面前不回避,敢于担当抓落实。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行为准则,做到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谋私利。要在省级机关大力弘扬一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倡导一种不敷衍不回避不推卸的工作作风,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绝不动摇。

自2010年底任XX镇党委书记以来,我时刻在思考和探索如

何更好地履行一名党委书记的职责,为XX镇撑起一片蓝天。并结合XX实际,确立了“突出重点抓工业,放大亮点抓农业,改善民生抓事业,提升品位抓城建,强化责任抓作风,优化服务抓效率”的工作思路,。一年多来,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结合使得XX镇发生了一些变化,也给我个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结合罗书记的讲话,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自己一年多来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体会之一:敢于负责,做一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头人党中央提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自己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也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新形势下,发展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处于落后的乡镇,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抓手和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党委负责人,不能只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面对困难时却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而是要以群众发家致富为己任,充分发掘地方自身优势,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将成绩变为新发展的基础和推手,将困难化为发展过程中的突破口和奠基石,确立“要干就需干好,要争就争第一”的工作理念,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事氛围,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在推动地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体会之二:勇于担当,带一个合力聚、风气正、干劲强的领导班子

抓班子、带队伍是党委一把手的主要任务,要注重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求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在工作中注意人岗相宜、各尽其能、才尽所用、优势互补,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补位不缺位的协作关系。着力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思想障碍,进一步强化营造环境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号召和发动大家统一到发展这条线上来,集中精力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并结合当前开展的“全市学沭阳。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大力弘扬“五敢”精神,瞄准先进乡镇比学赶超,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新跨越。体会之三:稳定发展,撑一片乡风淳、民生实、干群和的局面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土地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二是农村村务公开问题;三是宗族势力问题;四是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五是因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老人赡养、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组织和制度等方方面面。作为面临和实际解决各种问题的基层第一线,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稳定工作,要通畅民意渠道、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并注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和法制宣传,

建立畅民声、体民意、惠民生的便民为民服务平台,以促进基层经济的平稳顺利发展。

体会之四:狠抓落实,创一条抓招商、引项目、快争先的发展路XX镇,历史上曾是乡镇工业发展重镇,但目前很多方面处于落后位置。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要找到解决发展中所遇到困难的方法:用项目来解决发展中的一切困难,只有找门路,才能有出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中,没有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劣势,关键是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打破各种等、靠、要的思想认识误区,打破有条件好发展、没条件不发展的认识错误,要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抓项目,争取在项目建设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通过弯道超越,实现XX镇的快速突破和崛起。

第6篇:学习省委书记袁纯清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在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上,袁纯清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纵览通篇讲话,袁书记站在世界风云的潮头、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站在时代跨越的高度,运用科学发展观、经济规律世界观、山西省情的趋势观、为民谋福祉的人生观,深刻分析了山西的优势与不足、潜力与赶超,破题智略、蓄势筹谋、顺势竞发。新思想、新理念扑面而来;新思路,新目标令人振奋;新举措,新谋略催人奋进;新核心,新信念搏动三晋。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体教师对袁书记讲话内容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充分领会了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感受颇深。袁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习者智,学习者胜,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这是一个知识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谁学习的好,谁就有本领,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些话为我在日后如何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提供了思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觉得除了工作以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其实在工作中才是学习的最好机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要求终身学习的职业。虽然很早就离开学校,但是这不代表学习结束了,学习永远都在进行。每一次教材辅导,每一次听课,每一次聆听专家讲座,每一次外出学习,每一次与老师的交流中点燃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教育学生产生的共鸣。这就是学习。每天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收获。今后,我依然会努力学习,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成功”。我要培养自己善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断追求思想上的新境界,激发学习的根本动力,从思想深处焕发学习动力和激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用促学,学用相长;以困难和问题为牵引,以解决工作中瓶颈问题为动力,以实践锻炼为基础,以工作方法创新为重点进行思考。“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古人的至理名言,此时正在我的耳际鸣响,只有抓紧现在的一分一秒,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第7篇:学习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是党的十九大之后省委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作出了实施“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再次发出新时代新起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动员令,是一次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深化认识、谋划未来的重要会议,是一次鼓舞斗志、激发作为的重要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好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积极响应动员令,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精神,在新时代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在新起点激发新创造、展示新风采。

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时代新起点建设新青海,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突出政治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此次全会强调,要与时俱进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方位,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就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客观地看待我们的优势,辩证地对待我们的劣势,正确地认识我们的差距。只有立足省情、认识省情、把握省情,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如何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省情,是新时代新起点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分析优势潜力和短板不足,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省委作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是应对攻坚期的改革,将现实情况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点,作出的符合青海省情的战略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坚定不移推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学习精神要抓住要旨。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作出了“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开门要善于找到门锁,抓工作也要善于找准抓手。实施“一优两高”,是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的有力抓手,是省委治青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抓手深刻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深度解读了青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和优势、潜力和短板,是青海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结合点,是着力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的着力点,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决策准了,就平添干劲。

战略部署只有落地见效,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再次表明,青海改革开放的信心无可动摇、赢得当下未来的动力更加强劲。作为国企职工,我们也应当树立新精神,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方案,把本职本岗的工作做实做优,把宏观的目标任务变成具体的工作内容,把原则性的要求变成操作性的措施,长计划、短安排,见人见事、见事见人,具体实在地推动本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

第8篇:学习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1月9日至11日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举行。我 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在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全会提出了“三个高于”、“两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的主要目标,关乎河北的路径选择,关乎全省人民的福祉;全会绘就了未来五年河北发展的新蓝图,开启了河北的新征程;全会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基调,贯彻中央要求,符合全省实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做到真干、实干、苦干,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努力奋斗。

一、学习重点内容

(一)深刻领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的重大意义。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员令,全会明确了事关河北未来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工作主基调、重大举措。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了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对引领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对河北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上来。

(二)正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主基调。深入学习领会全会提出的“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明确“三个高于”、“两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是工作的主基调。

(三)准确理解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深刻内涵。要深入学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此引领全市改革发展。以“转方式、守底线、补短板、防风险”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县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作和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

(四)深刻领会全会确定的“六大任务”。通过深入学习,明确了全会确定的“六大任务”: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坚持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形成改革新局面开放新体制;坚持共享发展,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协调发展,加快构筑平衡发展格局。

二、今后工作方向

一要深刻领会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河北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把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真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指导实践,以坚定务实的态度把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

二要践行严实作风,学习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正确使用权力,转变工作作风,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真干、实干、苦干、巧干,自觉担负起振兴繁荣邢台的历史重任。搞好对照检查,坚持立改立行,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方面都要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9篇:学习福建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周宁县库区移民开发局 汤再兰

学习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核心就是学习孙春兰书记的报告。孙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总结过去客观实在,分析形势深入透彻,谋划未来与时俱进,部署任务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九次党代会总结出来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找准中央、省市精神和周宁县实际的结合点,进一步坚定开创周宁县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尤其要坚定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各项经济建设工作的信心和信念。

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周宁县情的认识,坚定发展方向,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不遗余力地推动跨越式发展。

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灵魂,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坚定信心,明确任务,坚定不移地走 1

符合周宁县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并将这些理念贯穿到所在岗位工作实际中去。

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全面谋划、突出重点,结合实际,落实好会议提出的今年五年的建设任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励精图治、锲而不舍的昂扬斗志履行好岗位职责。

五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充分调动全县人民群众建设和谐周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改善民生,尤其是要做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安定工作。

六是深入推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总之,要把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到各项工作实际中,通过落实好各自岗位工作职责,围绕省委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努力开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新的工作局面。

2012年12月6日

上一篇:那一天我们毕业了下一篇: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