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概要介绍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总结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分析危机管理体系建立过程。提出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才能让企业迈向更安全的经营。

第一篇: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加强企业安全教育 创建企业安全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文明生产是可靠的保障,而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成熟、高明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将安全教育摆在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因为安全出效益,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效益。

1、安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安全教育是指企业向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当今工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抓好安全生产就是要确保人——机器——环境的可靠运作,三者只有正常的相互作用才能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在企业生产中,人是主题,具有能动性,而机器、环境则为人所驾驭或改造,一般来说,人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在主观上人不会也不愿意去伤害自己和他人。但是由于环境、生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发生行为失误实际上是难免的。人们对于机器的操作和对环境的适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培训和学习才掌握的。所以加强安全教育是企业长期的、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的内容

(1)安全思想教育

企业全体职工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努力加强安全意识以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积极性。这需要学好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程和制度等。只有不断的强化安全意识和宣传教育,全面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及安全奖惩制度,才能把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安全技能教育和训练

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在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实安全技术寓于安全生产之中。安全技术必须通过与生产工具设施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安全技能教育的目的是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岗位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安全技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安全技能教育和训练,在学习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更主要是靠实际动手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利用安全技术保证安全生产。

(3)安全教育必须长抓不懈

安全教育要保持经常性。这种经常性主要是针对生产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不利于生产的各种思想、观点看法等所进行的经常性的说服和疏导工作。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取决于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广泛的唤起全体职工的强烈的安全意识。做到群防群治,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3、安全文化是人们在安全问题上的一次飞跃

安全文化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规律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倡导的、被员工认可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更新人们的安全观念,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

4、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中,安全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必须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必须提高企业全员安全文化水平,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改善和提高。同时,注重柔情管理方法的使用。让职工群众生活在充满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之中,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则的良好习惯。

安全教育与安全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的一部分而,安全文化只有通过安全教育才能积累和传播,继续和发展,才能成其为文化,二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所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安全教育培训,创建安全文化氛围,充分的运用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作者:董彩霞 孙功才 徐 舟

第二篇:论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摘 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中也逐渐的加强和完善了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但是每年,全国范围内的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如何在源头上尽量避免这类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是每一个企业在自身的安全管理中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中安全文化的介绍,简单分析了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以以人为本为切入点,浅谈在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管理 安全事故 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管理始终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安全事故仍然是频频发生,这些安全事故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网络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而这里所说的根本,就是指企业中安全文化的培养

一、安全文化的概述

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跟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是分不开的,它是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此来达到对人的安全价值实现的一种文化。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树立安全精神和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同是也是企业员工人心凝集的一种手段。企业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避免人身或者非人身事故的发生。达到高安全系数和高利润的共同发展。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尽可能的避免企业事故的发生,前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企业发生事故的原因分为不可抗力的原因,比如自然灾害、地震之类的事故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绝大部分都是人为上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因素上出现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即使是有些事故看上去是因为某些物的原因,但是这些物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跟人的行为有直接或者间接上的联系,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出现的几率很少。所以,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只要能够很好的把握住人的因素,企业安全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而就安全文化而言,正是在人的因素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只有很好的实现对安全文化的培养,才能真正的将安全管理的重心,牢牢的把握到人的因素上来。

二、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1. 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性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其他的经济模式的发展一样,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也必须要依照一定的运行机制,这是到期企业预期目标的唯一手段。而且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企业自身形成的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个巨头广泛代表性的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同样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的性质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同,相应所构建出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不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作为全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是企业对员工重视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下企业管理的全新特点。

而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不不言而喻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获取,更跟员工的生命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出现安全事故,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物质和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更是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这些年,尤其是在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很多还是特大的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流下,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要对安全管理问题给予充分的认识,而对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依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加强。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对生产人员,机器、材料。生产方法和生产环境等要素上对安全问题进行管理,就不会有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员工的安全理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工作存在盲区,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在处理工作时从部门利益出发,造成全局性管理互相矛盾,管理方式有差距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必然导致安全管理的疏漏。因此,有效的办法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改善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从而使员工自发的、主动的、持久的按制度办事,真正做到对企业安全问题上的保障。

2.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不同点

(1)安全文化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从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去启发教育人,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互爱互帮,学会自救互救,提倡博爱、伦理、自律,达到人、群体、社会、家庭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实现舒适、安全、健康的境地,它对人的整个人生过程都不断影响,注入和培养、塑造,用安全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教育和激励人,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即安全技术和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的社会适应力和安全的生理、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开放、无约束、无强制的自然、自由的教育,突出一个对人的爱,这种安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继下去,并优化和繁荣,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时当地的安全文化熏陶、改造和提高,安全文化注

入就会在心灵的深处发生质的改变;

(2)企业安全管理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限制性和惩罚性,是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总目标为最终目的,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安全生产约束手段。由于是强制、惩罚、约束性的,被管理者始终是处在一种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强迫、监督状态,从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调换岗位或另寻职业后,又要重复被动安全强制、压抑的局面。因此有人提出并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以人为本,对工人要“爱”要“护”,企业安全管理才能持久、深远。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方国家早已提出并付之实施,是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具体思路。它强调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反对把员工仅仅看作生产的“工具”,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组成,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高级。因此,企业在不断提高员工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员工的安全需要,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

1. 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目前,许多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企业的安全工作放在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企业各级、各部门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而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具有很高的安全文化素质,就可以把自己倡导的安全价值观的信念和行为方式,通过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2.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水平

首先,企业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每位员工每年有固定的集中专业培训(其中包括安全知识讲座)。培训合格者,才可以上岗工作,培训不合格者,禁止上岗工作,并扣发工资或予以辞退。通过这种培训将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规程系统化、完整化地教授给员工,让安全生产的意识伴随员工工作的始终。再次,企业可以给每位员工发一本安全手册,除了有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外,还有一些安全标语、安全警句之类的短小精悍的话,目的是让员工阅读之中,将安全生产牢记心中,时刻警醒自己的安全行为。

3. 建立严格的安全保津制度

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原来的安全制度不够科学、不能得到员工的积极配合,导致许多制度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因此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制度、事故救援和处理制度等),要体现人本思想,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需求,才能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才能使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4. 加大安全投入,从硬件上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有人认为,安全投入是件看不见回头效益的亏本的事,因此,对于安全投人“左顾右盼”,“克斤短两”。一份由国家经贸委等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为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则近2000亿元。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安全生产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整改的“投入产出比”,是1:5的关系。可见,安全投人还是回报率颇丰的一项投资。目前我国对事故预防的投人明显不足,投人的资金离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我国对安全的投人占GDP的比重不足l%。而在发达国家,预防投资占GDP的3.3%。所以要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加大安全成本的投人,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投人来支持。当然,投人的资金光靠企业自己解决是不现实的,应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安全保险公司、安全投资公司,国家设立安全基金,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以解决企业安全的投入不足问题。

5. 重视激励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人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单纯的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不不代表企业的安全管理就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如何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将企业发展中,通过对安全文化制度的建立,将其作为安全管理的背景和基础。企业的安全管理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企业安全文化所形成的各种素养,哲学和伦理道德,利用这些无形的文化价值,来实现对企业安全问题上的管理。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坚持将“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作为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同时,把先进的设备,标准的作业环境作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建立有特色的、一流的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徐德蜀 邱 成:安全文化通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时美英 毕 霞:企业安全文化重在建设.前沿,2004,2

[3]任乐春:关于安全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思考.安防科技.安全经理人,安全化2004,8,

[4]王 志:论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8

[5]邱 成:试论企业安全文化之倡导.安全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2002

作者:张世庶

第三篇:企业危机管理探析——让企业迈向安全经营

摘要:文章概要介绍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总结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分析危机管理体系建立过程。提出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才能让企业迈向更安全的经营。

关键词:危机;企业危机;管理

一、危机与企业危机管理

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稳定,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如雀巢牛奶事件,东芝笔记本事件,南京冠生园事件等。巴顿认为危机(crisis)是“一个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的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8个方面,即质量、人员、品牌、财务、公害、犯罪、事故和天灾。面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危机,如何让企业经营的更加安全?对企业面临的危机进行有效地管理是国外的企业在残酷的现实触动下做出的选择,他们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成为机会的目的。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很少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所以亟待补上危机管理这一课。

二、企业危机管理案例

“康泰克”在国家药监局正式宣布禁止PPA后,在众多媒体上被等同于PPA或者与之相提并论,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公司总部立即组织危机管理、沟通、市场、生产4个小组,发表危机公关纲领,宣布全面暂停生产和销售、取消合同、停止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召回各地销售经理,接受专门培训,贯彻应急行动纲领;同时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并开通消费者热线。公司随后推出“新康泰克”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与前者的起死回生的结局截然相反的是济南三株集团在经历了“三株常德”危机事件后,从此元气大伤,辉煌不再。一桩“三株”最终胜诉的官司,却让正处在销售顶峰的三株口服液在全国的销售陷入困境,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工厂被迫停产,10万人下岗。

意外的危机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化险为夷,甚至转危为机;反之,将使企业的形象严重受损,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在实际危机处理的操作中,企业必须遵循一定危机处理原则,建立危机管理体系。

三、企业危机管理的原则

危机管理立足于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将损失降至最低点,尽最大可能保护企业的声誉。因此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时间性原则,又称为快速反映原则。突发性、震撼性的危机事件往往来势凶猛,整个事件的过程变化迅速,后果难以预料。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此时企业必然处在外界的一片指责声中。此时,时间成为极为关键的因素,反映迟钝、优柔寡断贻误了转瞬即逝的适当时机,会让企业遭受不易挽回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2. 维护顾客利益与企业形象原则。当危机发生后,不论是什么原因,企业都应该遵循顾客利益原则,即把顾客利益放首位,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而不能一味顾及自身付出的经济价值,但求“留得青山在”。以中美史克为例,公司在新闻媒介恳谈会上表明了不停止投资和“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的立场,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很快掌握了应对的主动权。维护企业形象是危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实话实说原则。不要等别人来揭露事实,要把企业所掌握的真相老老实实的公布于众,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实话实说一方面可以减少谣言,小道消息的散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防止一旦外界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某些事实真相。当那些出于维护企业形象与利益缘由编造的谎言被攻破时,企业将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的雀巢奶粉隐瞒了生产的奶粉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并在遭受质询时矢口否认,结果遭到了受害国长达7年之久的抵制。

4. 科学原则。在危机管理中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切忌盲目性。面对有些危机事件,要多征求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2年初,一篇题为《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文中称“使用微波炉对人体有害并且使食物中的营养流失”。占领微波炉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兰氏立即约见新闻媒体,请中国家电研究会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专家辟谣,并公布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微波炉的检测结果,这篇被认定为由竞争对手炮制的文章所引发的危机被格兰氏很快巧妙化解。

5. 协同原则。企业的生产、营销、公关等部门在危机时间发生后,要实现协同运作,明晰各机构的相关职能,发挥整体功效。同时要赢得企业全体员工信任与支持,争取员工和企业和衷共济。避免在此时大规模裁员,这样易造成留下员工内心恐慌而抵制企业应对危机的各种对策的实施。同时正常的企业运作管理不能懈怠,避免内忧外患同时发生。

四、建立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危机管理的阶段划分在理论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较常见的是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将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分成3个子系统:危机预警体系、处理体系和危机后管理体系。

1. 企业危机预警体系。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经验与教训。

首先,要对企业全员进行危机意识教育,使之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美国微软公司就提出过“微软公司距离破产只有10个月”,华为和小天鹅也提出了类似的末日管理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危机意识,以便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其次,要建立敏锐的信息情报网络,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诱发危机的因素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做好相应对策。这套网络系统不仅会在危机的预测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还将有助于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通路,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再者,要精心策划企业危机处理计划,可以从总的纲领性原则,针对具体危机情境的计划和不同管理层次的部门行动计划等方面制定。另外,要和相关领域的重要媒体维持长期信任关系,并注意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舆论进行公正客观地报道及行政部门的举措对于企业存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关系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此刻将突显出来。

2. 企业危机处理体系。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减少,提高组织的“免疫力”,但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企业一旦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应该如何冷静的对待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冲击呢?(1)尽快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具备较强的能力和全面素质,具备临危不惧, 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擅长沟通等才干。小组领导人应由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的高层领导担任,以利于尽早做出权威决断,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处理危机。(2)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在计划实施中掌握一切变化,随机应变,不断地观察目标市场的动向,了解消费大众态度的转变和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进行处理,并随时相机调整。危机发生往往具有“涟漪效应”,一种危机处理的不当往往引发一连串的其他危机,企业应果断采取措施,切断危机对企业其他经营方面的联系,以防蔓延。(3)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企业应该预先确定危机时发言人,专门负责在媒体上说明事实真相,阐述公司的对策。有时为增强公众对企业传递信息的信赖感,可邀请权威机构如政府主管部门、质检部门、专家学者和媒体参与调查和处理危机。

3. 危机后管理体系。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做好恢复工作并做好危机后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此时应尽快修补因为危机而破裂的关系,重塑企业的形象。企业还应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彻底找出危机发生的症结所在,然后做出矫正行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危机后企业管理一般分为3步——调查、评定和变革。首先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的原因,还是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因素,并且虚心听取媒体的意见,了解他们对企业以及危机处理方式的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找到企业自身难以发现的隐患所在。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定包括对预警系统的运作、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 最后,针对调查和评定,利用危机为契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弊端进行彻底的变革,转危为机。

危机后企业仍然要采取一些持续的措施,丝毫不能麻痹。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主题公关活动,弥补企业形象缺损,并利用危机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为企业的品牌声誉注入更新的生命力,持续地与关系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依赖和信心。中美史克就在PPA风波之后,推出了新的康泰克,在广告语中打出了“不含PPA”,无形中让这次危机为公司做了不花钱的广告,并突出了公司对公众负责任的形象,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危机管理,美国、加拿大多家独立的危机管理咨询公司,专门进行危机管理咨询工作,危机管理被这些国家许多学校的管理学院列为专业核心课程。相比之下,中国的危机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有企业受到过去的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养成的对政府的等、靠、要依赖心理至今还没有彻底转变,企业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健全,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危机事件发生并导致企业经营轰然而倒的可能性要比国外大得多。只有加强危机管理,让企业生产经营良好时能居安思危,在陷入困境时能从容不迫,中国的企业才能迈向更安全的经营。

参考文献:

1.MBA课题编译小组. 危机管理.九州出版社,2002.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6-29。

作者:郑晓东

第四篇: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概述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概述

摘要:已有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二是对盈余观念手段的研究。文章先对于这两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介绍,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文献予以总结,最后对盈余管理手段提出思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文献总结

盈余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率通过管理的手段能否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业绩。盈余管理手段更是盈余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盈余管理手段在现代经营管理中为更多的管理者接受并且运用。

一、文献概述

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2000年王学军和肖华发表的《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一文支持了哈利和詹姆斯(1999)的观点,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在盈余管理手段研究方面,叶建芳和周兰等(2009)指出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只影响不涉及现金流量的应计项目(应计项目是权责发生制的结果,并不影响现金流量),又称为应计项目管理。

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债转股、股票交易、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资产处置和关联方交易。

债转股研究中,刘燕(2007)、朱熙(2010)声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债权人利益有效保护,反而成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将未来应付利息计入重组后债务的账面价值,虚增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实际获得的利益却没有反映其中的损失。

杨旭东、莫小鹏(2006)通过实证研究,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将配股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新手段。因为配股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现金流入,却不用现金流出。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2009)对股权分置改革在盈余管理中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研究成果成为股票交易手段的代表。

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首推周铁、罗燕雯(2006)发现应计项目的操作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相关性有偏差。

王建新(2007)研究资产处置手段是发现,现行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越来越难。

郑国坚(2009)、陈冬华(2009)都对关联方交易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做了研究,基于角度不同,但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郑国坚(2009)关联方交易是对会计盈余质量是有害的,陈冬华(2009)确认为关联交易对未来应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是有益处的。

二、对于文献的总结与思考

对上面的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的阐述,可以了解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和盈余管理手段的主要内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从一般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实证的研究方法,规范性的研究比较上,从对盈余管理信息挖掘上来讲相对于国外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讲理论观点创新上是比较少的。多是以国外已有的一些盈余管理的观点稍有向前一点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一般来说是以以往的一些经典结论在新的环境下是否成立,或者成立有能发生怎样的重要作用为行文的一般性思路,而收集的数据主要是依靠中国资本市场为其数据来源的。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用国外的理论为内核,套用中国资本市场为外衣。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实证研究就要考虑到一些在以中国资本市场为研究数据的特殊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相比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但是资本市场的规范性却没有像美国这样的老牌资本市场的成熟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得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可比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如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这些就会给盈余管理的手段就带来了变化。

盈余管理文献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还不是很成熟,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已有的盈余管理的文献整理中发现,数据来源的年份的样本数是比较少的,通常只有几年的数据,而国外的研究甚至用到了几十年的数据进行论证和验证。2006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是一个断点,所以学者们通常是用的2006年以前或者2006年以后的数据分别作为样本,或者将两本份的数据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研究。2008年内控指引的推出,对于盈余管理手段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盈余管理手段在基于制度等因素的变化下也会产生变革,原有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不能施行了,原有的盈余管理手段虽然可以施行但是在技术方法上有了新的改变,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产生等。

参考文献:

1、陈冬华.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去道德化[J].会计研究,2009(3).

2、张丹,陈纤.金发科技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2).

3、郑国坚.基于效率观和掏空观的关联交易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4、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5、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刘震 张延明

第五篇: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

【摘要】近年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功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国企业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临着利润增长模式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 发展

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腾飞,以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了,虽然近年来企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与现代模式的对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成功加入了WTO,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功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国企业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临着利润增长模式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轨道接轨,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用现代化管理思想来促进企业发展。

一、现代企业常见的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不同的国家,企业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发展到今天,企业管理模式派生出了很多类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社会开始探究工业化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避免管理工作发生混乱,保证企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当然,企业管理制度并非一人拟定,而是由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商定,该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是建立在“经济人”理论上,该种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但是却带有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意味。

该种制度对于员工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是不平等的,员工需要时时刻刻服从规章制度,但是高层管理人员却不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二)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在制度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管理模式,情感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从西方组织行为学角度而言,人除了有工作的需求,还有情感需求,因此,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在管理要素中融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尤其是激励因素,在企业管理中融入激励因素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

(三)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血缘化管理模式即家族式管理模式,该种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封建时代传承下来,企业管理人员由家族成员担任,该种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血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可以保障执行工作与决策工作的统一性。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即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形成的经营框架,该种框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企业来说,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之外,还包含很多的内容,如企业自身技术路线、资源应用方式、组织结构优化模式等等,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架构调整与组织调整相关。

(二)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

在现代社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世界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非实现盈利最大化,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盈利为中心转化为知识型与学习型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现代化本质就是让企业管理模式跟上现代化发展脚步,企业要想得到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努力突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管理瓶颈,综合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三种内容:

第一,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不断的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角度上进行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适应时间与空间的新型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世界范畴,不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要无时无刻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致使企业出现质变,为此,企业必须要掌握发展时机,积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

第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需要满足系统性特征,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依靠某个环节的完善就能够实现,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企业要想获取到发展,就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讓自身可以突破发展瓶颈。从这一层面而言,企业管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大量的因素,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完善。

三、管理模式视角下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获取到发展,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自身的发展迈入科学化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解放生产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的管理框架着手,对深层次结构问题开展调整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应该重视知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因为企业的发展以及可存续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的盈利实际上应该建立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当中,只有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能够更多地重视企业的发展整体系统优化,才能够更好地让企业的管理功能发挥到更好的水准当中。因此,企业应该追求精细管理,为科学管理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从而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重要的管理平台。

此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要避免盲目追求利益,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看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性处理,避免信息过于分散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需要企业更多重视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各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为企业的高效管理以及组织有效性提供一个重要的资源平台,进一步使得企业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桢,刘秀国,韩亚娟,张敏.企业管理创新与六西格玛管理的关系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赵曙明,李乾文,王文宇.转型经济中的企业管理——第六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经济管理.2008(15).

[3]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4]杨潇潇.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2(04).

[5]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展与挑战——访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蒋黔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10).

作者:俞元洪

上一篇: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描写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