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课堂英语自主学习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定义

1.1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我国学者宋官东……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1.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 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语言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心态、主动思维和跨文化意识产生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应用, 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 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作出合适的反应。”

2 英语课堂上从众心理消极现象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英语课堂上有很明显的表现, 这些表现对英语自主学习产生了或消极或积极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过, 大体而言, 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这里主要谈谈从众心理在英语课堂上的消极现象及影响。

在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堂中, 老师提问时, 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教室里就像有乱风吹过, 学生们的头从不同方向彼此观望。观望的结果当然令人失望:无人举手, 也没人直接回答, 即使他们中有人知道答案, 即使他们也有回答问题的冲动。他们缺乏突破群体的勇气, 受制于群体氛围。他们当然不去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 也不推理这样做会产生的结果。只是因为, 他们首先要找到举手的理由, 这个理由当然不是他们会或是不会, 而是有没有其他人先举手。这是群体从众心理的明显例证。类似的情况还有:读书时, 整班学生都习惯于默读;当老师强调朗读时, 学生们要做的不是立刻放声朗读, 而是等待片刻, 再等待片刻, 然后有一两个微弱的声音在教室缭绕, 再渐次有人响应, 这样酝酿良久, 才有朗读的模样。讨论时, 如果有一个小组先开始讨论, 其它小组就会顺利开始;如果没有哪个小组先开始, 其它小组就都处在静观其变的等待中;学生有问题时, 如果有一个同学敢于先发问, 其他同学就会陆续跟随, 如果没有人突破这个氛围, 大家就都默不作声, 宁愿把问题闷在心里。群体性影响之强大可见一斑。另外, 学生们在刚入大学时, 大多都受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 学习热情比较高, 从听力、阅读到写作, 都比较用心。而一旦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 他们中大多数就几乎完全放弃英语学习。因此, 在学校组织的大型英语比赛中, 新生总能超越老生。这是从众心理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的典型现象。

按照庞勒在《乌合之众》中对社会群体的划分, 学生属于同质性群体中的b类, 即身份团体。身份团体是“由职业相同的个人组成”, 他们有“相似的教养和相当一致的社会地位”。对于中国大学生群体来说, 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消极现象十分普遍, 且很严重, 他们延续中学时代高考指挥棒下的被动情形, 而很难突破。恰如豆子长期被埋在土里, 他们有冲出土地表层的愿望和冲动, 但其勇气像是退化了的翅膀, 缺少飞翔的技术和力量。呼吸新鲜空气的豆芽娇嫩美丽的状态是这个群体产生的形象幻想。对于英语学习, 他们依然习惯于灌输式教育, 尤其在英语课堂上, 大学新生一般都会惯性地表现出令人窒息的焖鸭状态, 而一旦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纠正, 就会变成一种群体性格, 而很难改变。这种群体性格很需要英语老师给予及时的助力和刺激, 使群体性格出现良好的改变, 而且越早越好。一定要做到及时引导, 才能促使他们采取一致的积极的群体行动。群体采取什么行动, “取决于刺激因素的性质。”英语老师则是最为直接的刺激因素。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比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重要得多。

3 英语课堂上产生消极从众心理的原因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 都有摆脱群体压力、进行自我判断的天生愿望, 然而, 当处于群体中时, 他们一般都会屈服于集体性格, 表现出对自己的极力压制, 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意志, 放弃自己的个性。从众心理有迹可循:英语基础不好, 自信心不足, 因而怕犯错误而出丑, 或者虽则优秀, 但却怕出众而惹人嫉妒, 怕枪打出头鸟, 于是惯于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与群体取得一致以获得认可, 与大家保持一团和气, 以免特立独行, 惹来非议, 以获得群体的赞许和认可, 这或许是自中国孔子以来儒家中庸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对任课老师反感甚至厌恶, 故意做出不理会的样子;或者对英语课程本身不感兴趣, 不乐意学习和思考, 因此自然而然地随大流, 滥竽充数, 蒙混过关;或者他们沿袭中学时代的沉闷气息, 惯性地保持着原来的风格。生活总是矛盾的:不从众而保持独立个性的人有可能为群体所不容, 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从众而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人最终会失去自我, 成为平庸、弱智、依赖、懒惰的人, 而这种人最终会失去创造性、思考力和推理能力, 变成人肉机器。保持个性又能为群体所接受, 看似矛盾, 实际上, 使群体集体意识与境界以及容忍度提高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 克服英语课堂上消极从众心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及原因, 英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 对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使其有利于英语课堂的自主学习。那么, 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干预群体性从众心理并予以恰当引导和刺激呢?要如何“对群体给予恰当的影响”是很费思量的一件事,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1) 英语老师应在授课一始, 就致力于培养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 在学生们还没有形成新的群体被动性格以前, 就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使他们接受和习惯具有创造性的、尊重个性和独立观点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和展示自我、能够领风气之先者, 教师应及时发现和鼓励, 应充分赞扬和肯定, 并在形成性评价中予以体现。

(2) 英语老师要具备自主教学精神, 老师首先要突破自身身份群体性性格, 主动对待教学工作, 把呼唤学生的勇气、激发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摆脱负面的从众心理当作首要的职业责任。群体性格一旦形成, 便具有强烈的、顽固的群体感情, 具有“超自然的和神秘的”特征, 致使群体“像睡眠中的人”, 缺乏理性。群体中的个体会被群体彻底征服, 往往难于突破, 难以自拔。然而, “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 英语老师应充分掌握群体性格特征, 随时注意群体中的个体动态, 善于观察和识别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行为等, 从而发现个体自我突破的期待, 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鼓励, 给予助力, 使该个体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对自我的展现和对群体束缚的突破, 从而摆脱从众心理的不良控制。这时, 老师的慧眼和助力是非常关键的。

(3) 群体中的个体可以互相传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是互相传染、互相影响的典型例证。《后汉书》中有一句著名的古语:“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对群体心理产生的同化作用的形象描述。英语老师可利用群体中的个体互相传染的特征, 先培养几个勇敢的、善于突破群体性束缚的个体, 然后再激发他们去感染、去刺激、去影响和带动其他人。老师要常劝导学生多入“芝兰之室”而避免“鲍鱼之肆”, 趋利趋吉, 提高自我, 发扬个性, 促进自主学习。

(4) 英语老师应多鼓励, 少批评, 驱除学生畏惧心理, 树立学生自信心,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自主与独立能力等,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之保持并发扬。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心强的学生, 有主体责任意识, 有领导意识, 因而从众心理相对较弱。因此, 英语老师应充分发挥英语课代表、班干部、英语俱乐部成员、英语角成员等学生的作用, 让他们积极参与建立主体意识的课堂风气中。英语老师要与学生培养亲近友好的感情, 驱除学生的胆怯和拘束心理, 同时, 好的师生感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的接受和喜爱程度。老师还应避免特别赞扬某一个人, 或是特别忽略某一个人, 以避免引起群体反感。英语老师还应树立高尚的人格, 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厚德载物, 德高为范。人格魅力往往是俘获人心的最高境界和不二法宝。英语老师要把自己看做是群体中的一员, 要十分重视自身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此外, 英语老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前沿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减轻学生从众心理的重要因素。

总之, 英语老师应不遗余力, 在了解和掌握群体性从众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

摘要:本文以从众心理的定义为出发点, 对它在大学生英语课堂及其它方面的各种消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 并对它在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指出克服消极从众心理影响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从众心理,消极表现,英语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汤有国.从众心理在现实中的应用[J].

[2] 余文森, 王永, 张文质.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9, (3) :P58-63.

上一篇:牙周病临床非手术治疗下一篇:浅谈校园网络安全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