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内科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变, 该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型糖尿病属于代谢紊乱疾病, 由于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 或是出现胰岛素抵抗,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血糖升高。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磷酸西格列汀是一类DPP-Ⅳ抑制剂, 能有效促进机体的胰岛素分泌, 并降低机体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同时能有效控制患者的食欲, 严格控制血糖[2]。该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收治64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探讨磷酸西格列汀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门诊收治64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按照摸球法均分成两组, 其中常规组 (n=32) 中男16例, 女16例, 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42~68岁, 平均年龄 (62.4±2.0) 岁, 病程最长为14年, 最短为1年, 平均病程 (6.81±0.55) 年;其中15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13例患者伴有脑出血。研究组 (n=32) 中男15例, 女17例, 男女比例为 (1:1.13) ;年龄在40~70岁, 平均年龄 (62.8±2.2) 岁, 病程最长为14年, 最短为1年, 平均病程 (7.12±0.58) 年;其中14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14例患者伴有脑出血。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病程) 等方面相仿, 具有比较意义。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 (1) 入临床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且糖尿病病史>1年; (2) 均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谈; (3)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的目的知情, 且同意配合研究; (4) 入院后使用过降糖药物但未使用胰岛素。排除标准: (1) 重要器官 (心、肝、肾) 功能障碍患者; (2) 伴有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 (3) 酮症酸中毒患者; (4) 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开始, 登记患者的体重、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值, 并登记;给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 尽量少食用甜食, 选用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作为主食, 严格控制体重, 并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常规组: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物, 服用二甲双胍, 按照0.5 g/次的剂量进行服用, 服用3次/d;或是应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 胰岛素使用剂量是:初始使用剂量是0.15 U/ (kg·d) , 根据患者的病情, 每隔3 d调整1次治疗方案。研究组:常规治疗+磷酸西格列汀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834, 规格100 mg/片) , 按照100 mg/次的剂量, 1次/d, 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或是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干预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 (FBG) ,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等水平;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低血糖发生次数:患者FPG低于7.0 mmol/L, 2 h PG低于10.0 mmol/L判断为血糖正常, FPG低于3.9 mmol/L判断为低血糖。疗效判断:经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6.39 mmol/L, 2 h PG低于7.8 mmol/L, 或是降低幅度高于30%, 判断为显效;空腹血糖水平低于7.8 mmol/L, 2 h PG低于11.1 mmol/L, 或是降低幅度在10%~29%, 判断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改善, 血糖水平未下降至上述标准判断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 (FBG、2 h PBG、Hb A1c) 均接近,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3个月干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常规组36例患者中, 有5例患者出现低血糖, 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44% (7/36) ;研究组36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 未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56% (2/36) ,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 随着病情的发展, 机体胰岛素B功能呈现下降的趋势, 发病机制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缺陷, 胰岛素抵抗等, 临床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胰岛素或是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但这些均不能将胰岛素B细胞的功能出现逆转,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体重增加、低血糖、血糖不稳定等不良反应, 并随着药物使用时间延长, 机体可能出现一定的耐药性, 临床疗效欠佳[4]。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下降, 尤其表现在肝肾功能, 另外低血糖的感知和耐受性均较低, 因此, 老年患者服用药物进行血糖控制过程中, 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群体。临床上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药物种类较多, 但是格列奈类和磺脲类药物出现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二甲双胍类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引用, 存在出现乳酸性中毒的风险[5]。磷酸西格列汀是一类抗高血糖药物, 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的活性, 有效增加机体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 有效控制机体的血糖浓度, 在机体中的血糖浓度升高或是恢复至正常是, 机体的肠促胰岛素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通过环磷腺苷的信号途径有效增加机体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 胰岛素水平升高和胰高血糖素降低, 降低机体中肝葡萄糖的生成, 有效降低机体的血弹浓度[6]。磷酸西格列汀在机体的血糖浓度正常时, 不增加机体胰岛素的分泌, 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现象。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血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磷酸西格列汀, 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西格列汀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门诊收治64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按照摸球法均分成两组, 其中32例患者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命名为常规组;另外的3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 命名为研究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3个月干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磷酸西格列汀, 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磷酸西格列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艳芳, 张东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6) :93-94.

[2] 孙玥, 靳瑾, 王敏哲.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S2) :232-233.

[3] 刘刚.2型糖尿病患者经磷酸西格列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 6 (12) :124.

[4] 夏彩霞, 彭海英, 张广颖.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5) :640-642.

[5] 胡少辉.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5, 12 (5) :80-81.

[6] 王靖宇.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8) :169-170.

上一篇:K-means聚类算法在高校图书馆读者群细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