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讲第二讲辅导纲要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十讲第二讲辅导纲要

教学十讲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一、填空题。

1、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2、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

3、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4、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5、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

6、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课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7、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个叫“生成的课程”。

8、每个学生得到的个性化的知识、体验性的知识,我们叫作(“观念”)。文本知识、文本课程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使你获得一种观念。

9、新课程提倡生成性,凸显生成性,实际上是由(人的本性)、(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所决定的。(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要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

10、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讲解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

11、新课程的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12、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13、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14、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5、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16、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17、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18、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上讲都具有(反向性)。

19、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0、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21、文本课程是(“预设的课程”),体验课程是(“生成的课程”)。

22、文本知识、文本课程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使你获得一种(观念)。

二、简答题。

1、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生成性?(为什么要凸显生成性?生成性为什么会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这亮点?)

答:第一,从人的角度来讲。

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只要真正把孩子看成人,就不能不承认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二,从课程的角度来讲。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文本课程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从课程的角度讲,教学必须是开放的、生成的。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要使知识要增值。一是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对话,使原来单一的知识变得有多种可能、多种解读、多种含义。二是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见识、一种思考、一种可以供大家分享的经验,转化为他的智慧、他的品质。知识要实现增值,教学必定是开放的、生成的。

新课程提倡生成性,凸显生成性,实际上是由人的本性、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所决定的。

2、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语文教师陈松泉,把哪些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答:第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

四、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生成性教学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权。

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僭越他们的权利。 第二,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讲解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

4、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权利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有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 (2)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

(3)拷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

(4)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予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

5、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有什么弊端? 答: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6、强调生成性是不意味着否定预设?

答:不是。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7、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1)学生是不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8、生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生成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9、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答: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所提问题和所谈看法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温度没有深度”。

(2)、悟读变误读。

脱离文本主旨,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为生成而生成的“虚假生成”,违反了生成的规律和特点,其实是一种无效的课堂生成。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当学生众说纷纭时,教师 “听棋不语”,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10、预设与生成有怎样的关系?

答: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丰富背景知识。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第2篇:三十讲第七讲(精选)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反映了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锤炼,已经锻造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有了这一先进成熟政党的领导,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如果弱化党的领导,甚至放弃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丢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会毁于一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深重的轨迹清晰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要看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完成艰巨光荣的历史使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要靠党的全面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二):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形成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恩格斯指出,“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关于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不,只有一个核心。”邓小平同志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多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治国理政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情况之复杂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没有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就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导致各自为阵、各自为政,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船重干钧,掌舵一人。拥有一个全党公认的领袖,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拥有一个人民爱戴的领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总书记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人民的领袖,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能力、强大的人格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推进中国社会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管党治党发生历史性变化,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深沉的历史忧患、强烈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党的十九大把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这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对党中央绝对忠诚,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信得过、过得硬、靠得住。在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之中,时刻牢记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充分相信组织、信任党中央。在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看齐,把“四个意识”落实到一言一行上、体现到本职工作中。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三):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总书记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鲜明、生动、具体,他强调: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保证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组织中设立的党委(党组),接受批准其成立的党委统一领导,定期汇报工作,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同级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加快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做到党的工作进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根据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制度规定,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的,要尽职尽力做好工作,并迅速报告。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完善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规范着我们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规范着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组织、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全党与中央的关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使上述各方面关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要健全党领导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健全正确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工作关系的具体制度,健全各级党委议事规则,把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一致。

第3篇:学习三十讲第3讲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三讲心得体会

王快中学 赵晓静

今天主要学习了《三十讲》的第三讲,内容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二、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三、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五、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这一讲里面,最耀眼的字眼是“复兴”。习近平同志回顾历史,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一段历史都会心痛。历史上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形成巨大反差,使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结。习近平同志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共同期盼。这是一百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一代一代人为之执着奋斗的目标。中国梦这个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烈的情感色彩,准确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鲜明揭示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我们今天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能够达成最大共识,凝聚最大力量。同时,它又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老百姓听得明白,感受深。

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重托。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中国的建立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接续奋斗,我们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从1840年开始,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已经走过170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这个目标这么近。十八大以后的这十年是关键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既是很幸运很光荣的事情,又是很沉重的担子,绝不能功亏一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论述。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用中国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传承和弘扬。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