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及发展对策

摘要:对江苏省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别从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播种(养殖)面积、总产与单产、经营方式、机械化程度、“三品一标”与品牌、外向型农业、出口数量与出口企业、畜牧业存栏与出栏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同时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的建议及对策措施,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调研

盐城市是江苏省第一农业大市,土地总面积1.7万km2,海域面积1.4万km2,均列江苏省首位。耕地面积83.73万hm2,占全省18.2%,居全省第一。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总面积4 550 km2(含辐射沙洲),其中潮上带 1 677 km2,潮间带1 610 km2,分别占全省的75%、64.6%、60.8%。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沿海滩涂面积达1 300 km2,被称为“黄金海岸”,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2015年农业总产值1 100亿元;农业增加值5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 748元。2012—2014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盐城农业的定位是国家级东部沿海现代农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粮棉油供给基地;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国家重要的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本研究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委托,主要对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业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数据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盐城市农业信息中心、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盐城市畜牧兽医站、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等,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盐城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現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风险挑战,盐城市农业系统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黄河故道开发等众多机遇叠加的独特优势,紧扣“四化同步”发展要求,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全面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形势,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1]。

1.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领先苏北

据江苏省2014年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结果,盐城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综合得分为77.3分,列全省第9位,跃居苏北5个市第一;9个县(市、区)中东台市继续保持在第一区间,盐都、亭湖、大丰等3个区全部进入第二板块,总席数位列苏北第一。

1.2 粮食生产登上70亿kg新台阶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0亿kg大关。2015年总产达70.8亿kg,较2010年增加5.65亿kg,实现超历史的“十二连增”;全市整体实现稻麦单产“吨粮市”目标,建成“亩产吨粮县”5个,占全省近1/4。盐城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地级市。

1.3 农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规模

2014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 000亿元。2015年达 1 073.51亿元,较2010年增长41.4%,列全国第一位;农业增加值达547.16亿元,比2010年增长48.8%,总量列全省第一,居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三位。其中,粮食、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部实现“双百亿”规模。成功承办第十五、十六、十七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农业外向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1.4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3.17万hm2,比重达 16.05%,提高了6百分点。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家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92%,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提高了33.5百分点。农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建成电商平台、网店3 370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4家,网上销售农产品突破50亿元、品种比例达36%;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企业、示范点5个,全国首批美丽乡村4个,建成休闲观光农业景点245个,年综合收入达24.4亿元,成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1.5 农业生产方式出现历史性飞跃

联耕联种改革创新在全市全面推开,总面积达 30.67万hm2,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江苏农业创新十大举措、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奖。9条现代农业示范带初具雏形,建成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和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县县全覆盖。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较2010年提高了12百分点。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总量突破28万人,培育程度达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1.6 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规模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85%。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监管体系、检测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获证总数达2 009个,“三品”比重超过35%,居全省前列。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50个、名牌产品25个。

1.7 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一直保持2位数增长,增速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5 748元,比2010年增长80%,列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76 ∶1,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从2014年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收入。

2 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盐城市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种植习惯、地理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创新先导和农民获益原则,积极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布局优化。

2.1 种植业

2.1.1 粮食产业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建设优质粮基地为抓手,推进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确保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积极发展沿海、里下河、渠北三大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沿海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大丰区海丰—南沈灶—大桥—通商一线往西至里下河地区(弱筋小麦)、东台市海丰、安丰(迟熟中粳)、射阳县千秋、洋马(粳稻、弱筋小麦)等乡镇。里下河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盐都区大冈、秦南(优质水稻),亭湖区新兴、青墩,阜宁县沟墩、施庄(优质水稻)。渠北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区,重点建设运河、南河、五汛、振东等乡镇。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8.10万hm2,单产7 218 kg/hm2,总产708.06万t。截至2015年已连续12年增产,连续10年超50亿kg。大丰区、盐都区、阜宁县、射阳县、东台市等5个县(区)被江苏省认定为“亩产吨粮县”,占全省21个的近1/4。2015年全市稻麦产量预计达 15 363 kg/ hm2,连续3年实现稻麦亩产吨粮。

2.1.2 蔬菜园艺业 坚持市场导向,以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等为抓手,促进集中连片种植,打造蔬菜园艺产业基地。以双新大道、204国道、临海高等级公路、S331、S234省道等,以及通港大道、S327省道、疏港路等5条通港公路为重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和应用,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成果,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市、县城郊重点建设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精品果蔬、花卉苗木、种苗繁育等,渠北地区重点发展四青蔬菜、越冬蔬菜、马铃薯等特色蔬菜等,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水生蔬菜、草莓等,在现有生产基地条件较好、原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食用菌集约化栽培。

2.1.3 油菜产业 以优势区域种植为主,辐射周边乡镇。优势区域为沿海一线,结合部分地区农民的种植习惯,规划东台市的头灶镇、弶港镇、沈灶镇、三仓镇,大丰区的大桥镇、草庙镇、稻麦原种场,射阳县的四明、洋马等乡镇作为优质双低油菜主产区。稳定种植面积3.33万hm2,平均产量 3 000 kg/ hm2 以上。

2.1.4 种苗业 杂交水稻制种优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建湖县、阜宁县等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区),面积分别达4 666.67、3 333.33、2 666.67 hm2,响水县、亭湖区、盐都区各建666.67 hm2基地。常规水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面积分别达6 000、2 666.67、2 666.67 hm2,滨海县、东台市各建设1 333.33 hm2基地。麦类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面积分别达10 000、5 333.33、4 000 hm2,东台市、滨海县分别建设2 000、1 333.33 hm2。

2.2 畜牧业

2.2.1 家禽产业 重点建设灌溉总渠以南为主的良种蛋(肉)鸡产业带,灌溉总渠以北为主的优质草鸡产业带,里下河地区为主的水禽产业带。到2020年家禽饲养量稳定在3亿羽,其中栏存蛋禽达0.8亿羽。

2.2.2 生猪产业 建立覆盖全市的生猪产业带,着力打造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阜宁等6大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突出发展阜宁生态猪生产基地。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 100万头,其中年出栏量稳定在750万头。

2.2.3 渔业[3] 盐城是渔业资源大市,拥有内陆淡水水域16万hm2,滩涂面积45.53万hm2,近海海域1.8万km2。全市现有渔业人口17.6万人,海淡水捕捞渔船9 976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2 200多艘,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 12.98万hm2,其中淡水养殖7.66万hm2、海水养殖 5.32万hm2。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115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14亿元,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2%,成为盐城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省20项渔业经济主要指标中,水产品总量、高效设施渔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9项指标列第一,总体水平处于江苏领先。

全市渔业产业形成了里下河地区以河蟹、青虾,通榆河沿线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陈李线以异育银鲫、斑点叉尾,沿海地区以贝类、紫菜为主的四大渔业规模养殖带。其中,(1)异育银鲫,主要养殖区域在射阳、大丰、东台3个县(市、区),全市养殖规模2.8万hm2,以主养为主,产量为 12 000 kg/ hm2,总产33.6万t;(2)河蟹,主要养殖区域在盐都、建湖、阜宁3个县(区),全市养殖规模2.61万hm2,主混养(套养鱼虾等),产量达1 470 kg/hm2,总产3.84万t;(3)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区域在射阳县(海河、兴桥等)、阜宁县(沟墩、吴滩等)、建湖县(冈西等),全市养殖规模 1.52万hm2,主混养(混养罗氏沼虾),产量为5 250 kg/hm2(设施大棚养殖产量为9 000 kg/hm2),总产8.85万t;(4)紫菜,主要养殖区域在大丰区、东台市沿海,全市养殖规模 7 333.33 hm2,总产0.55万t。

2.2.4 果树业[4] 经过多年努力,盐城市形成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果树区域分布新格局。在盐城市东部沿海地区、黄河故道地区、沿冈高地分别建成了一批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基地。(1)废黄河故道优质果生产基地。阜宁县、滨海县为重点的废黄河故道优质果(梨、葡萄、桃、苹果等)生产基地。(2)优质梨生产基地。阜宁、滨海、响水、亭湖、射阳等县(区)以日韩梨为主;大丰区、东台市以早熟梨为主;西部及沿冈沙地则栽培了较多的中国梨品种。(3)葡萄生产基地。以亭湖区、盐都区、东台市为重点的避雨栽培葡萄生产基地。(4)草莓生产基地。以盐都区、亭湖区、大丰区为重点的草莓生产基地,建有大棚多层覆盖草莓基地。(5)应市鲜果生产基地。以亭湖区、盐都区、大丰区及各县(市)城郊,重点发展桃、枣、核桃、大樱桃、李、杏等应市鲜果生产基地。(6)柿、银杏生产基地。以东台市、大丰区为主的成片柿园,近几年甜柿发展较快。全市现有柿品种近20个,其中甜柿品种10多个。全市现有果树树种20多个、品种200多个,主要栽培的树种有梨、柿、银杏、桃、葡萄、草莓、苹果等,主栽品种有50多个。2015年全市梨果产量约占全省的40%,柿子面积、产量位居全省各市之首,均约占全省的80%。全市有成片果园 27 016.6 hm2,全市果品总产量52.84万t。目前盐城市果园机械化程度仍在逐步提升中,主要是传统的果树栽培方式、规模、密植等不适应机械化作业,且新型的果园机械还没配套研发。新办的规模化果园,机械化程度較高,一批果园机械逐步被应用到生产中,如定植打孔机、挖穴机、开沟机、除草机、旋耕机、果园微喷灌系统、果园自动气象站、微耕机、电动高压喷雾器等。

2.2.5 高效设施农业 全市新建66.67 hm2以上连片设施农业基地36个、6.67 hm2以上连片基地298个,建成一批规模化、区域化特色栽培基地,累计新增设施农业1.39万 hm2,总规模13.85万hm2,比重达16.9%;新增设施农业基地中83%以上为标准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日光能温室,10%为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16个“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1.33万hm2,其中2015年新增3 266.66 hm2;创建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29个,实施6个部级蔬菜园艺标准化创建项目。

2.2.6 外向型农业 全市9个农产品出口基地通过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认定,农产品出口额15 01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4.93%,居全省第8位,比第7位泰州市少6 598万美元,比第9位常州市多7 134万美元。

2.2.7 农产品品牌(一标) 全市通过工商系统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1个,分别是射阳大米、宁富肉品、恒喜油脂、金威麦芽、老周豆制品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3个,分别是射阳大米、东台西瓜、滨海白首乌、阜宁大米、建湖大米、东台蚕茧、阜宁大糕、灌河四鳃鲈鱼、大丰裕华大蒜、九龙口大闸蟹、洋马菊花、龙冈茌梨、大丰南阳韭菜、大丰南阳辣根、大丰南阳柿子、响水浅水藕、东台陈皮酒等;江苏省著名商标50个;盐城市知名商标135个。质量监督系统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6个,分别是射阳大米、滨海白首乌、阜宁大糕、大丰东沙紫菜、盐城海盐、大纵湖大闸蟹;江苏省名牌产品25个;盐城市名牌产品58个。2015年全市新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8件、省著名商标5件,“盐城水稻种子”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水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2.8 农产品“三品” 全市新获证“三品”数49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66个,绿色食品25个。全市有效“三品”数达 2 009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 696个,占有效“三品”数的 84.4%;绿色食品250个,占有效“三品”数的12.4%。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有效“三品”总产量达868万t,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7.6%。

2.2.9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全市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53个,完成了在111个镇区的“一镇一园区”布局,消灭了园区空白镇。截至目前建成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不含渔业),2015年市级园区认定结果近期由政府发文公布,将再认定18个市级园区,届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总数将达77个。2015年省、市园区新招引入园项目173个,累计投资11.4亿元;建成“三新”展示基地4 100 hm2,检测中心1.9万m2、交易市场 114.8万m2、冷藏库容30万m3、加工物流中心39.35万m2,种苗繁育中心101.69万m2;“三品”认证745个,“三品”种植面积 3.02 万hm2;入园企业674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40个,入园合作社704个、家庭农场484个、种粮大户650个,辐射带动12.13万hm2、带动农户28.9万户。

2.2.10 农业机械化 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 666.3万kW,仅次于徐州市,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6 464、24 081、22 522 台。新增水稻插秧机2 533标准台,水稻机插面積24.54万hm2,机插率75.5%,全市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1 431台,全市夏季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 40.67 万hm2,秸秆还田率达89.3%,全市秋季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16.33万hm2,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2.4%。农机化作业收入57.7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8.2亿元。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80%。

3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建议

3.1 建设精细农业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细分产业分工,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细化加工,向农业的深层次、多层次进军,构建粮经饲协调、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精细农业发展格局。

3.2 建设精品农业

树立大食物、大农业观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综合考虑粮食及其他各类食品的供求平衡,变生产供给为有效供给。树立食品安全观,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走出一条综合竞争力强的精品农业之路。

3.3 建设精英农业

大力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主体的中坚力量,留住一批以高素质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有生力量,招引一批以立志务农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新生力量,打造具有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推广队伍的精英农业。

3.4 建设精美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化、发展方式模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面源污染防治精准化“五化”同步,形成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交融的精美农业发展模式。

4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措施

4.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5]

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目标,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和“上规模、提质量、创品牌、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亮新兴产业,着力推动粮食生产、蔬菜园艺、畜禽养殖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1.1 加快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积极探索产粮大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路径,切实增强粮食绿色产能建设理念,进一步提升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创建、亩产吨粮创建活动,深化粮食绿色增产和产能建设行动,普及良种良法,建设良田沃土,推广绿色防控,着力建设百亿斤粳稻产能基地,积极打造全国知名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重点创建专用小麦、沿海啤酒大麦和双低油菜、渠北小杂粮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

4.1.2 加快园艺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化、精品化思路,按照调优产业布局、调特高效品种、调准上市季节的基本思路,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着力创建一批蔬菜园艺规模特色基地。以提升千亩连片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永久性菜篮子基地、供沪蔬菜基地为抓手,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蔬菜园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适当控制西甜瓜、葡萄、草莓等饱和产业,发挥优势壮大大蒜、西葫芦、梨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甜叶菊、何首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重点在沿海和黄河故道开发地区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

4.1.3 加快养殖业生态健康转型调整 发挥主产区的产能优势,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积极发展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生态猪、花凤鸡、肉鸽、兔等特色畜禽,满足市场对优质、特色产品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深入实施生態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养殖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大型集约化养殖企业,持续提高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调优规模养殖结构。

4.1.4 大力推进流通方式转型调整 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冷链的有机衔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不断扩大农产品订单生产规模,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牵头成立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扶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等业务,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实现由生产合作向销售合作的延伸,不断增强流通主体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4.2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突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组织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万人。

4.2.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重点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3类群体为培育对象,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坚持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农时农事、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依托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形式,就近就地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4.2.2 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等因素,科学制订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明确承办机构和相关责任。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进行公示,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颁发农业部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将新型职业农民统计信息录入信息库,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对专业技能型、服务型农民实行统计管理。

4.2.3 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把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挂钩,让有限的资源优先由新型职业农民享用,实现同等条件下的“四优先”,即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省、市扶持项目,优先享受先进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

4.3 推进科技与装备武装行动,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为抓手,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建设,切实依靠科技装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市引进、培育、推广50个左右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集成推广100项左右重大农业技术,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项以上,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内容和方法,深入推进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加快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20年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年递增1百分点。

4.3.1 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 集成推广一批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高产高效主推技术、生产生态安全技术,运用现代物质装备改造农业。依托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载体,推进要素集聚,加快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提高重大技术推广效率和覆盖面。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

4.3.2 突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 突出绿色农业、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互联网+农业、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重视并加强区域资源整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在拥有资源、研究资源、利用资源的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间建立联接,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延伸和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实际效果。重点推进工厂化种苗繁育、动植物病虫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力量强、创新成果多、生产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强化实用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3.3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立足全程机械化与全面机械化,用先进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突出水稻、三麦、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环节生产机械化,主攻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播、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进农机化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等紧密结合,重点支持块茎类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和蔬菜、花卉的播种育苗、移栽、收获机械的示范推广,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不断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初加工机械化,大力推广果蔬等鲜食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粮食及特种农产品的烘干加工技术、豆类和干果类农产品机械化剥壳技术,以及高效植保、农机深松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

4.4 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加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市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比重达25%以上,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农业行政网络化管理、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3个全覆盖。

4.4.1 主攻电子农务,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围绕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率目标,在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建设一批畜禽、园艺智能生产示范点,促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建设。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工程,全市建成300个省内一流的智能农业示范点。完善打造“数字设施园艺”“数字规模养殖”“数字农产品市场”“数字耕地质量”等4个农业地理信息平台,并通过终端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地理信息。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远程监控和指挥中心,监测点覆盖全市重点农业乡镇,通过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及时、高效、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4.4.2 主攻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 培育一批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甚至1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网络营销的新的农产品,创新农业电商品牌,培育20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 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网络品牌农产品。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特色馆,鼓励应用微信、微博、APP、微店等现代新型电商平台。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

4.4.3 主攻电子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常态化 重点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益农信息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金融、邮政、通信等运营商、服务商的合作,抓好农业公益和便民服务。按照“有热情、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基本要求,加强对信息员的多方位教育培训。全面推进“12316”三农热线咨询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用好、管好盐城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内容更新,提升服务水平,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为广大农民和职能部门交流互动的便捷渠道和重要平台。

4.4.4 主攻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数字化 按照打造“农业百度网”的标准,改版升级市县农业门户网站群。积极打造“农业政务微博”、“农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主动引导网络涉农舆情。启动建设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机制,重點打造5大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探索建立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模型,为趋势分析、价值发现、预警预报、决策指挥等提供有力支撑。按照“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标准,开发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综合执法、农业地理信息、农机管理服务、市场价格监测等11个系统,打造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指挥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

4.5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行动,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产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4.5.1 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 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制订、修订一批适合盐城市实际的农产品环境、生产、加工、农机作业等标准和技术规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生产基地,推进“三品”产地认定与产品一体化认证。坚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植大户为主体,推行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切实加大互联网技术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信息实时上传、保存,以增强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5.2 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区域化 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基础,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与特色品牌建设相结合,按照“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的导向,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培育农产品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建立品牌农产品识别标志,大力推行产地标志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管控、产品有包装、上市有监测、销售有标志,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

4.5.3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和“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入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6项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净化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规范生产程序,打击违禁行为,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实现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有效衔接。定期开展农产品品牌保真打假行动,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4.6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行动,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4.6.1 大力推进综合利用,积极控减秸秆污染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广秸秆“五化”技术,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17年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突出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综合利用、实现禁烧禁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来抓,扩大联耕联种、深耕深翻,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积极培植专业合作组織,建立收贮网点,不断扩大秸秆收贮规模。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草帘编制、菌类加工等产业的优势,鼓励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拓展秸秆利用新空间。

4.6.2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积极控减畜禽污染 着力推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的养殖模式,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针对畜禽养殖逐年增长态势,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功能由单一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促进规模畜禽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规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

4.6.3 大力推进减量施用,严格控减肥药污染 加快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油、节膜、节料等节约技术和新机械,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建立示范片,推广配方肥,建设智能化、数字化施肥方案查询平台,开展大户个性化服务等,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减氮、磷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鼓励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多形式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因地制宜种植绿肥,逐步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积极推广施药新机械,培育发展植保防治服务新组织,努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控减农药使用强度。

参考文献:

[1]王甫同,唐义军,杨 力,等. 盐城三农数据[Z]. 盐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2016.

[2]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盐城沿海现代农业发展规划[Z]. 盐城:盐城市农业委员会,2010.

[3]王 辉. 盐城市渔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Z]. 盐城: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2016.

[4]吴 祥. 盐城市果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Z]. 盐城: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2016.

[5]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盐城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评审稿)[Z]. 盐城:盐城市果树技术指导站,2016.刘亚楠,程书强,许 华.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76-279.

作者:周汝琴 王甫同 唐义军

第2篇: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调研及发展对策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农民创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通过实地察看、调研走访等形式,对江苏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企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科技应用服务等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分析,发现其在园区规划布局、管理服务、創新主体、示范引领作用和资源整合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从优化园区发展布局、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示范带动、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集聚创新资源等5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地级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对策;盐城

作者简介:周汝琴(1973—),女,江苏盐城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工作。E-mail:cnzrq@163.com。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1-2]。

当前,江苏省盐城市面临多个国家级战略叠加机遇,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纳入中心区的唯一苏北城市,盐城站在了更高层级,更大格局中。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盐城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融入长三角建设新盐城”为新的时代坐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做优园区载体平台,突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导向,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整合大量的项目、资金、科技资源投入农业园区建设,切实增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自觉,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不断提高盐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盐城特色、全国领先的农业园区发展之路。

1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成效

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创新资源,通过建设新农村创新创业、农民职业培训、新成果展示示范及推广等平台,使其成为推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3]。

2000年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其他五大部委,启动开展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2008年江苏省启动建设省级农业现代科技园区。2016年盐城市开始组织认定地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获认定国家、省级、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共20家,其中大丰区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1家,响水县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盐都区、大丰区、东台市、响水县、城南新区共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东台市、大丰区、盐都区、开发区、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响水县共建成市级园区12家。大丰区盐土高效农业科技园入选国家、江苏省农业科技园,东台滩涂现代农业科技园、响水现代农业科技园入选省级、地市级农业科技园。2019年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亭湖区等5个县(区)已申报省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明显、科技示范带动较强的区域发展格局。园区建设运营主体以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为主要模式,其中政府投资占52.4%,企业投资占47.6%。盐城市以企业主办或企业与科教单位联合主办的园区运营主体仅有4家。

盐城市农业现代科技园区在地市、县(区、市)两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建设工作推动下,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全市17家园区共完成投资4.16亿元,建成核心区686.67hm2、核心示范区2186.67hm2,2018年总产值达到4.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8亿元、利润4806万元。2017年市聚力创新十条政策专门对大市区2016年获批的省级、地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分别奖励20万、10万元,射阳县、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本级财政同时进行相应的资金配套,为园区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1.1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各园区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例如位于大丰区的江苏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以盐土农业为主导;省级园区中,盐都以林果花卉为主导,东台沿海经济区和东台市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以滩涂农业和果蔬为主导,响水现代农业科技园以西兰花产业为主导;市级园区中,东台五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稻米加工为主导、大丰大桥现代农业科技园以蔬菜和畜禽养殖为主导、盐都楼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盐都泾口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林果花卉为主导、开发区以农业装备为主导。东台的西瓜和青椒、大丰的大蒜油桃和花卉、盐都的番茄和草莓、响水县的“响水西兰花”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颇具口碑、在业内占据较强市场实力的盐城乃至江苏的重要农业产业。通过科技要素的提升,各园区加强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其中,大丰国家园区发展盐土种植、海涂养殖、盐生植物精深加工、农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120多亿元,辐射带动园区周边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80多亿元。响水农业科技园区以西兰花产业大力发展育苗、加工、仓储物流和冷链销售等,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为6万m2的蔬菜工厂、3万m2的智能观光温室大棚。东台市现代农业科技园逐步形成了西瓜—大白菜—莴苣、西瓜—水稻等多种高效种植模式,设施农业规模占比达85%,辐射带动瓜菜种植面积0.67万hm2以上。

1.2企业集群初步显现

坚持龙头引领,着力培育以涉农企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17个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共入驻企业502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地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9家、规模以上企业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2家、地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41家。位于大丰区的江苏盐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入驻企业达到423家,其中国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8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6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5家。园区既建成以江苏宝龙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银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本土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又先后引进了江苏大地九丰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浙江银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粮食集团、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到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中,为盐城市园区快速高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全市17家园区已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99个,其中大丰国家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科教单位合作,共建试验示范基地933.3hm2;亭湖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有“中国湖羊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盐城联合创新中心”;东台农业科技园区与吴明珠院士合作成立东台西(甜)瓜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几家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建有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吴明珠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滨海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等开展合作,建有国家级农民培训基地和园区培训中心;响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开展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以及全国首家西兰花产业研究院;建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合作,建成研发中心1500m2;盐城城南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中国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科教合作基地、江苏省林业良种示范基地;盐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合作,建成盐都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组培育苗中心和省级科普展示基地等科技平台。

1.4科技应用服务成效显著

着力提升园区创新基础条件,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配套建设。17家园区共建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8家、地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5家,建有检测中心等公共平台41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15家、便利店2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引进或培育新品种322个,推广新品种183个,申请动植物新品种5个,获认定动植物新品种9个,申请专利211件,获授权专利143件,申请软件著作权2件,制定技术标准、规程27个,形成新产品33个、新装备104套、新工艺技术53套、商标457个(其中知名品牌、驰名商标25个),获批无公害产品235个、绿色产品72个、有机产品23个,推广应用面积超1.2万hm2,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6.7万人。园区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重要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民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东台省级农业科技园新建农业智慧大数据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园区农产品质量溯源覆盖面超80%。园区依托江苏翠源食品有限公司、东台市岭松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等精深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就近就地吸纳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直接带动1万多农户增收,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长超10万元,带动农民年增收超50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响水园区通过同创园,对种植西兰花的低收入户实行“三减两落实”帮扶措施,落实保护价收购和贴息贷款,带动园区内及周边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一批知名品牌获得较为显著的影响力,“建湖大米”“九龙口大闸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建湖青虾”“响水西兰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射阳大米”入选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粮油榜。

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盐城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1园区规划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产业布局上还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农业科技园区基本上以各镇政府和企业的自主开发为主,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缺乏顶层设计。各建设主体在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对园区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高新技术项目的选择等方面缺乏前瞻性论证和深层次布局,对周边农产品需求及消费市场情况掌握不清,导致自身长远发展的阶段性计划制订不够成熟,造成部分园区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不显著,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

2.2园区管理服务有待加强

各类园区尤其是地市级以上園区,虽然都相继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和发展公司,但由于大部分园区都为镇村、街道和园区一体化运营,内部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和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园区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能力有待提高,普遍存在重争牌创牌、轻保牌用牌的现象。部分园区管理较为松散,以土地流转、发包给种养大户投资建设为主,自主经营、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服务方面,还有5家园区尚未建有检测中心等任何科技公共平台,建有星创天地的仅有5家,建有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的园区仅有8家,园区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管理、农产品安全及质量追溯、农业机械化利用等方面不能提供专业化平台和服务,造成园内名特优产品不多、劳动率不高。

2.3园区创新主体实力有待提升

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尤其缺乏高质量的企业主体。全市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仅占16.5%、国家高企4.6%、规模以上企业18.7%、农业科技型企业10.6%,建有省级、地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8.6%,建有长期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占19.7%,企业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只有38家、立项数59项,普遍缺乏自身研发能力较强、对区域产业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2.4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园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水平仍须进一步提高。个别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园区内的主导产业仍停留在种植养殖等效益较低的一产阶段,育种育苗、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三产服务、现代营销、物流电商、休闲农业等绿色生态高效的全产业链发展能力不足。园区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引领功能弱,对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集聚效应不够,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支撑区域发展显示度不高,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的作用不够到位。

2.5园区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大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周期长、回报慢。目前,全市科技部门对农业科技园区并无专项资金支持,各级财政也无专项经费配套。各园区建设主体对园区前期运行投入热情高,但后续运营乏力,园区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得不到有效保障,园区得不到长期稳定发展。须加大招引培植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大力度引进科教资源,深化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支撑,特别是土地配套政策、金融贷款政策、社会投资政策和人才政策等。

3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科技园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农民创业、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在2017年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在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功能作用[3]。

盐城市是农业大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是当前盐城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2020年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实现全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的部署,结合各县(市、区)现有基础,针对全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提出建议如下。

3.1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布局

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与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城乡统筹相衔接。按照中国共产党盐城市委员会、市政府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指示要求,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和盐城市“两海两绿”等重大战略实施,根据各县(区、市)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要素,立足区域产业布局和生态定位,对园区进行分类建设和指导,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差异化错位发展,明确园区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发展规划,细化阶段目标任务。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应分别侧重于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新兴农业产业体系培育[4-5]和解决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制约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等方面发挥主体功能作用。强化对薄弱地区园区发展的指导,推动加大整改力度。加强与江苏省科技厅和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的沟通对接,邀请产业和规划专家,共同对各园区的下一步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把关指导。

3.2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要求,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推进园区政企分开,设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发展公司。管委会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事业和日常管理工作。园区平台公司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广泛合作,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动园区加快建设。搭建“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种苗繁育、农机作业、检验检测、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物流链等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涵盖农民技术培训、企业孵化培育、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一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6-7]。依托“互联网+”建立在线服务和网上交易中心等数字化服务系统,整合区域内各园区信息资源,将产品销售信息化和技术协作网络化融为一体,提高科技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力等入股合作社或园区发展公司,提升园区联农带农能力。

3.3加大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企业创新能力

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发挥项目资金导向作用,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园区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成长潜力大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使园区成为真正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加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生工作站等建设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自主研发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以“中字头”“国字号”为重点,加大省内外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业企业招引力度,特别是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智能化农业生产、信息管理服务等企业的招引,加快高效农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粗延长园区产业链[8]。

3.4强化示范带动,进一步发挥园区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完善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提升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中各资源要素的效率。加强产业链中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能力。产前重点突破新品种引进、研发和推广;产中重点突破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生产;产后重点突破鲜活农产品分级化、净菜化、包装化上市和现代物流及营销。坚持高、新、龙头带动的基本原则,提高农业产业链中高新技术的贡献比例,实现全产业链升级和快速转化[9]。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特色产业,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强化品牌创建,推动园区农产品“两品一标”的认定认证,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园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探索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示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园区内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3.5推进要素集中,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创新资源

(1)集聚各类科教资源。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园区集聚,建设面向市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交易机构,促进先进原创技术成功落地。(2)着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与一流农业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招引领军型农业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农业创新团队,选派学生在园区企业實习,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打造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10]。采取帮助入园企业聘请科技副总、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园区科技创新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苏北科技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性项目向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倾斜,支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补助项目优先支持园区内农业科技型企业、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奖补[11]。加大地市、县(市、区)落实聚力创新十条政策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奖补政策实现县(市)全覆盖。加大园区社会化资本投入力度,整合使用各类资金向农业科技园区倾斜,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及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园区,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然然,王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9-14.

[2]张小甫,赵朝忠,符金钟,等.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2):34-36.

[3]孙宁,李存军,张骞,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程及经验借鉴[J].中国农业信息,2019,31(3):27-38.

[4]黄波胜,孔岩,张国灿,等.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8):157-162.

[5]袁波,高凯,王善虎,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3):1-4.

[6]朱学新,张玉军.农业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9):72-76.

[7]钱政成,吴永常,王兆华.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9,51(2):158-163.

[8]还红华.农业科研单位试验示范基地集群效应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6):29-32.

[9]饶华敏.六盘水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99-103,151.

[10]赵黎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形成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5):65-68.

[11]谢玲红,吕开宇,夏英.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201-206.

作者:周汝琴  王永慧  唐明丽

第3篇:关于民权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渐加速,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当前农村这种状况,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非常必要。为推进民权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本人参与了民权县关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现就民权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措施进行概括总结。

关键词: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状况;建议

文献标识码:A

1近几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

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政策的倾斜,以及农村经营体制的变更,产生一批种养植大户、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有发展壮大趋势。

据统计,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最大比例的经营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截至2019年4月30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80多个,大约分布为:果蔬等种植行业合作社约250个、家禽及畜牧行业合作社约50个、水产养殖行业合作社约10多个、农业机械类合作社约60多个、林业种植合作社约10多个、其他合作社约5个。随着农村特色产业的加速及壮大,种植养植大户迅速发展,已有849户种养大户。在民权县工商局注册的家庭农场约293家,分为:种植类家庭农场约282家,养殖类家庭农场1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据统计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人员数为15676个,全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成员户及带动农户数占民权县总农户数的24%,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工增加经济收入。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2.1流转土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较困难

部分农民忧虑土地流转出去会损害自身利益,会失去对土地的承包权,特别担心土地流转后,打破原有界限,待合同到期,难以收回土地。目前年轻人外出打工普遍存在,由自家老人或其亲戚耕作土地,他们宁可撂荒土地或自己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有时就因为几户或一户不愿意流转,而使整个项目不能实施。

2.2最需突破的瓶颈是资金筹措

农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因此,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各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2.3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

水利条件差,機耕路况差,有的土地没有集中连片。路基软化,高低不平,机械进不去,出不来,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增加投资成本,挫伤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2.4技术服务不及时到位

近年来,农业技术部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和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他们对政策扶助和农业科技服务的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常需要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农技服务力度,真正做到把技术送到他们手中,面对面传导,手把手教,送技术到田间地头。

3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3.1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

通过开展确权工作,可以把承包地块、空间位置、面积和权属证书及时全面落实到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农民就会放心的流转土地,外出打工或转向二、三产业。

3.2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链问题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种植大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建立金融产品、担保体系、服务创新以及信用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工程,以解决规模经营资金的需要。

3.3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

保险部门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制定系列适合他们的保险产品,以保障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农业保险要简化理赔程序,改革创新查勘定损机制,减少中间环节费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方案。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发生,立即启动保险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损失。

3.4部门合作,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县政府应整合农业、国土、财政、水利等部门的资源,与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相结合,优先安排有利于他们改善生产条件的项目资金。农机部门要加大规模经营大户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一旦种植大户机械出现故障时,农机部门提供上门维修服务,以保障农业机械成片规模化作业,为种植大户解决农业机械修理的后顾之忧。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大对三大经营主体的技术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水利部门要搞好对经营主体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3.5加大规模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

为了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种植粮食作物,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将扶持种粮大户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质补贴,鼓励农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户。

3.6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让三大经营主体上通下达,及时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和接受技术指导服务,要建立农信通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让种植大户及时收到信息,以便互相交流。

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力度,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项服务,有效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种植养植大户、家庭畜牧养殖场建立起紧密的供、产、销联结机制。农业技术部门应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的技术服务职能。重点为规模经营大户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向种养大户推荐,更优的品种、更新的技术、更新的行业标准,更全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市场营销理念,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农资服务。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将更优的农资供应到地头;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农技人员定点服务种粮大户,指导种植大户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与配方施肥;四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让三大经营主体上通下达,及时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和接受技术指导服务,要建立农信通短信平台、微信平台等,让种植大户及时收到信息,以便互相交流。

作者简介:李永超(1964-),男,河南民权,高级农艺师,大专,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作者:李永超

第4篇: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

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

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万亩,糖料蔗产量万吨,平均亩产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

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

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公斤,蚕茧产量万吨,蚕茧年产值约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

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

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

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5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现状,加快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日前,我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就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及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乡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打造“新型农业精品乡、特色乡”的目标,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极大促进了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主要做法:

1、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大户。出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等优惠措施,对当年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用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等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予以重奖,提高了农民和农粮大户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截止6月底,全乡合作社发

展到25家。2014年,对以合作社为基础流转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乡里额外每亩奖励6元,激励群众加速土地流转。

1重点通过合作社牵头,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建立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土地流转机制,极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3、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经济,XX乡鼓励扶持干部发挥火车头精神,践行为民服务的公仆理念,至目前,全乡先后有5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之中,不仅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收到非常可观的积极效益,成为引领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耀眼旗手和标兵。

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大户承包、公司+农户+合作社、股份制合作、是自由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今年在XX、XX、XX、XX、XX五个村重点推广了股份合作的模式,全年计划新流转土地7000亩,上半年已完成流转2000亩。

5、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全

程服务,对农民适时提供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组织烟叶种植大户分2次参加培训,使其掌握烟叶种植技术,提高烟叶种植技能,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其他如:水产、大棚蔬菜、粮食种植等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二)取得的成效。

1、烟叶黄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积极争取、加大

投入、搞好服务等举措,全面夯实烟叶生产基础水平,保障烟叶为主导的全乡农业支柱产业,2013年烟叶面积7200亩,亩均效益5000元,实现税收突破400多万元,培育壮大种植大户150多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全面带动问全乡劳动力、餐饮等行业发展,烟叶产业成为XX乡的黄金产业。

2、蔬菜特色种植产业迅猛发展。以创建现代示范园区

经济典型为抓手,积极推进骆坡温棚蔬菜种植园区等建设,2013年启动的XX村80亩温室大棚项目,带动了XX、XX等村蔬菜发展。具不完全统计,2014年6月底,新发展大棚蔬菜120亩,辣椒3000亩,使蔬菜种植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3、生猪养殖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以亚亨、振文、永军、漯河民社农牧等生猪、蛋鸡养殖项目为龙头,强化管理,提升效益,撬动民资大举投入,带动全乡生猪、肉鸡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年出栏生猪33万头,三禽饲养量达85万只。

4、千亩渔业示范基地成效显著。重点抓好曹店村渔业养殖园区的发展,使其依靠荒坑、洼地等资源大力打造千亩渔业示范基地,并开发成休闲垂钓的新农家旅游景点。止目前,全乡共发展鱼塘1000多亩,从业农户达200多家,亩均年效益近2万元,产品远销信阳、郑州等地,已成为该乡

支柱产业。同时诚邀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对众康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做了远期规划,积极实现养鱼、餐饮、垂钓、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农业基地。

5、农田水利及林网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基础

建设,狠抓农田水利,全乡新整修田间道路10公里,新打机井130多眼。全乡新植幼树7万株,造林面积达1000多亩,成保率达98%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标准万亩示范方1个、千亩方4个、百亩方20个,保障粮食安全。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匮乏。一是年龄结构趋大;二是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三是科技水平较差,多数农民种地或多种经营,看别人怎么干,不是真正按照科技要求去做,缺乏自立和创业能力。

(二)缺少农业发展资金匮乏。一是政府用于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的资金;二是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三是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三)扶持政策力度不大。尽管乡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但是目前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还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急需在区级以上层面加以更大强度的支持。。

(四)技术指导支持不够。由于全乡农技人员较少,还

暂时无法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技术指导上还较为欠缺。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强力抓好土地流转经营。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各级抓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成立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流转程序,发布流转信息,统一合同备案。要招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大户承包、土地入股等新模式。2014年全乡要新流转土地7000亩,实现土地流转新突破。

(二)积极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入住。以招商办为主体,全面摸排各类招商信息,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利用网络和外出成功人士大力推介问十,让外界关注问十,诚邀各界人士到问十投资兴业。

(三)壮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要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同时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培育精英人才发展农业。要进一步加大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精英式新型农民,为现代

农业特色产业带储备人力资本和提供技术支撑。

第6篇: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情况汇报

根据市政府研究室和区政府相关领导的指示,7月下旬,鹤城区政府经调室组织相关人员,对鹤城区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经过多年努力,鹤城区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鹤城区农业科技工作的

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业科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

一、鹤城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好范文版权所有

建区以来,鹤城十分重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科技部门加强指导、农口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全区积极开展科技支农服务活动,科技支持新品种的开发选育,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取得较好成绩。

(一)领导重视,部门合作,农业科技发展的氛围良好

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把农业科技的研究、创新、推广渗透到效益农业的各个产业。一是制定多项规划。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鹤城区“一线一圈”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鹤城区林业发展规划(2005—2020)》、《关于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把农业科技工作被纳入《鹤城区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鹤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1﹪。二是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几年来,全区集中力量,开展了城郊高效农业精品工程、“一线一圈”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园建设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门高效农业示范园、杨村绿色农业示范园、鸭嘴岩良种畜牧繁养小区三大科技农业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药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5.2万亩、产品认证15个。三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科技部门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农业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的示范和推广,新闻媒体积极传播农业实用技术,宣传科技致富典型,从各个环节保证鹤城效益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队伍健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扎实

目前,全区共有农业科技科研、推广、服务机构47个,农技人员683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01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5人,林业技术人员130人,农机、农经等技术人员80人;有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63人,农业科技队伍较为健全。近年来,农技部门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一是抓业务培训。由农广校举办了大专、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中专等学历教育培训班6期,493人。同时,还经常性地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农口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岗后专业素质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开办畜牧兽医、农业推广、农学、园艺、植保等专业18个,毕业学员376人。二是努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智力和技术。先后与湖南农大、省农业科研院、省蔬菜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协议,聘请了15名外地专家作为顾问,并邀请专家来我区讲课,传授拱架高产礼品西瓜、无公害蔬菜培植等专业技术。目前,全区100﹪的农技人员已达到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将农业科技研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农业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

(三)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优良品种的培育力度。建区以来,全区共培育新型杂交水稻品种鹤城1号、鹤城2号两个;培育新型花卉品种红桂花、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日香桂、黄花槐等8个,推广种植面积2500亩20万株,培育油茶、无核枣、金秋梨等经济林品种4个,推广种植400余亩6万余株,实现产值220万元,果农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峰鸡、鹤城青脚鸡、快大青脚鸡、湘黄鸡等优质家禽品种5个,年出笼106万羽,2005年产值达2600万元,实现税收12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带动300余农户年户均增收400余元,培育三元杂瘦肉型猪等新家畜品种2个,年出栏8万余头,2005年产值达到9100多万元,实现利润750多万元。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建区以来,全区共引进推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新品种4个,分别为优良牲猪,年产量达6万头,年产值4800万元,优良水产品如加州鲈鱼、工程鲫、美国大口鲶等,产量630吨,产值1200万元,全区农民年均养殖业收入1176元,超级稻系列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达到3860万元,为农民年户均增168元,蚕桑种养生产加工,种植面积1500亩,

第7篇: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

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8篇: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

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第五、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建设,对不同所有制苗圃实行同等的市场准人、国家投资、信贷等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凡具备林木种苗生产条件和技术者,都可以凭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苗木培育和经营。要重点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产业化示范点,加快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六、加强社会化服务,指导种苗生产。适应林木种苗发展新形势,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一是搞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的衔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单育苗,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二是建立林木种苗信息网,定期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搞好余缺调剂。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市场,举办多种形式展览、洽谈会,为农民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四是成立林木种苗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木种苗协会等社会团体,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组织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指导集体和群众育苗。

第9篇: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根据市委农工委通知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一业为主(养鸭业),多业并举(水产养殖业、奶牛养殖业、无公害种植业)”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1、总体规模增长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全县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2009年底,全县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1.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产业基地面积达51150亩,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0.72万人,直接带动农民增收7250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09年,全县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河北省保定市德谊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永新、白洋淀生态食品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初步建立了养鸭、羽绒制品加工、水产养殖、奶牛养殖、无公害种植、芦苇加工等基地,形成了养鸭、水产、奶牛养殖、无公害种植、芦苇加工等产业链条完善的重点产业,产

业化格局初步显现。

3、农业产业化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水产畜牧局、农业局为主,并积极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加强种、养殖业的病虫害防治、防疫服务。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

二、主要做法。

1、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养鸭业。发挥传统优势,增强现代理念,改进养殖方式,培育先进经营方式,提高科技、信息含量,推进行业整体发展。加快鸭产品加工业,重点抓了永新、恒星、白洋淀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等规模加工养殖企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加强“白洋淀鸭蛋”地理商标管理使用,叫响“白洋淀绿色红心鸭蛋”,目前已有7家鸭蛋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品牌鸭产品,推进养鸭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规范水产养殖业发展。根据白洋淀水位多年偏低的情况,制定了《白洋淀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监管,划定淀内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取缔高密度养殖,推进水产养殖业安全、有序、规范、高效发展。加快推进无公害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以寨里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加快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发展,努力建设京津石绿色蔬菜的供应基地。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重

点项目。深入实施“111行动计划”,每年重点抓好10个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列入考核目标。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工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扩规模、增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培育德谊、白洋淀生态食品等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集中力量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搞改造,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努力培育基地。依托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培育生产加工基地。

3、积极发展中介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积极培育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及其组织,拓宽农产品运销渠道。

三、存在问题

1、从龙头企业看,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缺少立县立业的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与基地生产规模不相适应。

2、从利益联接机制看,松散型多,紧密型少;大多数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关系是简单的购销关系;就是已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龙头企业把加工、销售环节所得部分利润返还农户的较少;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共同参股

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目前还没有。

3、从农户来看,我县大部分农户生产规模小,而且分布相对分散,农户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不强。

四、几点建议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集中力量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搞改造,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依托本地企业,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或整合重组,靠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促其尽快壮大起来。

2、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以企业+农户和企业+基地的形式居多,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突破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通过利益联结,使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

3、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为基地、农户提

供配套服务。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要求,不断改进品种,并通过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分片指导、以点带面等多种形式,对基地、农户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熟练地掌握栽培和管理技术,为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4、支持龙头企业带领基地农户共同开拓市场,引导消费。龙头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首先要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和措施,除了下大力气推广“良种良法”,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引导基地和农户科学种植养殖外,要特别重视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系统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节和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实现基地、农户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跨越。其次要强化营销策略,争取更多的“订单”,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先组织基地和农户种养、后找市场,向先争取产品销售订单、后按订单组织基地和农户生产转变;从单纯注重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在向基地、农户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新产品,接受新产品,从而达到既开拓农产品市场,又引导消费的目的。

上一篇:主题墙创设教案下一篇:党建工作督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