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美术课堂调控技能应用中的问题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中千变万化的, 不论我们做了多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都会不可避免的有些意外事情发生。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 但学生的兴奋点未必与教学目标一致, 这就需要教师有课堂调控的能力, 适时调控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变化。

1 调控中的语言模糊

课堂教学中, 教师调控的语言必须准确、清晰、明了, 指向明确。模糊的调控语言会削弱调控的效力, 甚至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你们想好了吗?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这幅作品好在哪里?”在调控过程中, 教师应该多用肯定的语言, 明确指明方向, 例如:“你的色彩感觉真不错啊, 这个地方的色彩有点偏冷, 在偏暖一些是不是会更好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什么建议?”

2 教法变换太多, 顾此失彼

教学法方法的使用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巧妙突破重难点, 达到教学目的。但是, 过多的教学变换感觉华而不实, 使学生应接不暇, 课堂气氛紧张忙乱, 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关键环节上, 就像一场闹剧, 一堂课下来, 教师满头大汗, 学生身心疲惫, 顾此失彼,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 教学方法越简单, 越明了, 也就越有效。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选择教学方法, 适当应用。

3 情绪调控过紧, 引起疲劳

当一位富有激情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的时候, 也常常会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之中, 这样的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 如果一堂课教师始终把情绪控制在一个基调上, 如慷慨激昂, 深沉哀怨, 势必使学生感到疲劳, 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 注意力分散。

4 注重导入而轻视操作过程中的兴趣调控案例

6.9“墨与彩的韵味”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 我们教师像语文教师一样, 富有感情的朗诵着赞美“梅, 兰, 竹, 菊”的诗句, 并向学生介绍“花中四君子”的由来。

“一首首不同时代, 不同风格, 不同意境的佳作, 带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 而且, 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寄寓着许多仁人志士的美好思想。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中国文化博大与精深, 更能陶治情操, 提升品格。”

接着, 教师又让学生对起诗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一番诗歌欣赏后, 教学时间已过去了10分钟。接下来, 教师还是没有引导学生进入美术课题, 而是上互联网查诗词, 又总结诗词内容, 总结诗人的性格特征, 进而总结出“四君子”的高贵品质。

时间又过去了15分钟。

教师这时导入本课主题, 文人咏诗, 画家纵笔……

教师开始示范, 并提出了注意干湿, 浓淡, 墨破色与色破墨等技法, 这时, 下课铃响了……

上一篇: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的加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下一篇:汉日同形动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