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需求现状分析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系统需求现状分析

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飞跃,电能在那些终端能源消费当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电力需求侧的管理对于完善我国的能源使用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浅要地分析了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其对此及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问题

0.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飞跃,电能在那些终端能源消费当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所以应当加强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以此来引导大众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同时电力工业也应在发电装机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行电力资源的配置优化,并增强电力资源整体的利用效率。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对于完善我国的能源使用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浅要地分析了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其对此及措施进行了探究。

1.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問题

1.1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体系仍待完善

要想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包含宣传媒体、政府、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及用户等各方面的完善的运作机制、组织体系及管理体系,从而使这些部门可以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将各自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必须着力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需求侧管理的体系来协调、制约、管理这些部门,从而使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1.2电力部门对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认识不足

电力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因而电力产业怎样发展,其发展状况怎样,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及发展状况。所以不管在电力过剩还是在电力紧缺时期,都应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坚持完善需求侧管理的工作。然而我国电力需求侧的管理因为是在电力的紧张形势下才兴起的,因此很多电力部门还仅将它当成缺电期间的短期工作来对待,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来实施避峰、错峰,而没有真正认识需求侧管理的关键和重要性。

1.3法律、法规的支持不力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本需要政府来发挥主导的作用,并需要有法律和法规的大力支持。然而目前我国只有《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和《节约能源法》等少数法律和法规与电力的需求侧管理相关,此外还缺乏物价、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套政策的支持,根本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另外,开展需求侧管理也需要的一次性投入较大,而目前我国又缺乏专项资金的稳定来源,从而影响了电力客户和电力公司参与实施的积极性。

1.4缺乏经济激励政策

若实施电力需求侧的管理,社会是真正的最大收益者,而作为社会的利益代表,本来政府部门应当主动引导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进行健康发展,并依靠平衡机制和经济杠杆,制定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持和引导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而电力公司同样也是电力的需求侧管理收益者,因为削峰填谷之后,电网的负荷率将提高,能耗将减小,且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将提高。而电网公司则是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主体,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均衡地满足销售效益与供电之间的矛盾,电网企业的均价销售利益因为实施分时电价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而电网公司也就没有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励机制的不足,使得用电客户很难自觉实施电力的需求侧管理。

1.5电价的结构不合理

推进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其核心是实行峰谷的分时电价,然而当前实施的峰谷分时的电价结构不够合理,其峰电价仅为谷电价的两、三倍,对于用电客户的移峰填谷激励作用并不大。此外,目前两部制电价的使用面很窄,且两部制电价中的基本电价也严重偏低,而电度电价又偏高,单靠电度电价来拉开差距,其激励作用也不明显。总而言之,还有待研究更为合理、科学的电价政策。

1.6需求侧的管理人才缺乏

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服务工作和技术推广,而当前电力公司的专业需求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有的电力公司甚至还没有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专业岗位,并造成了电力的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宣传缺口。

2.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2.1建立和完善需求侧管理的评价体系

电力用户、电力公司、能源公司和政府四方的作用巨大,而要使他们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能够相互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且科学的需求侧管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对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情况来进行综合地评价,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就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能更好地实施。

2.2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不仅是行业和部门的任务,而且更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它不仅需要政府来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并在政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需要电力公司通过其职能范围及其与用户存在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来了解用户的节电和用电状况,以便与用户进行沟通,从而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用户参与实施需求侧管理,所以电力公司也应当承担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出在需求侧管理当中的作用。

2.3制订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通过制订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明确相关行政手段的有效合法性,以确保行政措施的实施到位,并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来建立实施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常态机制。而且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较好的国家均有严格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比如美国就先后出台了《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及《国家能源政策法》等法律法规,且制定了大量的、强制性的能效标准,并对用电客户与电力公司均提出了许多具体、明确的法律要求,从而为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

2.4建立多方激励的机制

政府应当采取政策引导和经济、价格等方面的措施来调动用电客户和供电企业参与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的积极性。并可以在电价中制定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给电力的需求侧管理中的项目提供支持,由监管电力的委员会来管理和使用。同时明确补偿供电企业为了实施电力的需求侧管理而付出的投资费用以及相关损失,以打消供电企业的疑虑,从而增强供电企业推行其电力的需求侧管理实施的积极性。

2.5电价制度改革

应加强电价政策的灵活性,赋予电价以必要的弹性,并积极推行可中断电价、分时电价的试点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季节性电价和峰谷分时电价的应用范围,并拉大季节、峰谷电价的差距,以此来提高电网的负荷率。

2.6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当前因为对于需求侧管理的关键重要性还认识不足,通常还都是把需求侧管理当成电力市场营销学中的一部分,并且还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从而造成学习者也对需求侧管理不够重视,最终导致了需求侧管理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然而相对于需求侧管理的日趋上升的地位,就非常有必要将其当作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通过科研费用的增加,来逐渐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将其和实践进行结合,最终培养出一批精技术、懂理论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而这也正是确保需求侧管理实施的重要基础保证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峰崖.当前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广东电力.2007(06).

[2]王飞,潘立冬.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03).

[3]葛社伦,龙生平,张立荣,张雁,杨超.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07).

[4]何莉.浅谈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风.2010(04).

[5]周卫星.当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电培训与教学.2008(01).

[6]乔欢欢,梁万华.浅析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作者:杨诗雄

第2篇:当前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瓶颈问题将更加突出,但如果只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不进行节能。将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近10年来,负荷的增长速度大于电量的增长,使得电网的负荷率下降,峰谷差加大,为电网调峰及经济运行带来困难。并且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从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系统资源利用最优出发,必须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开发,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现状;策略

0.引言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重点,运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随着以厂网分开、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为特征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负荷率将越来越低、峰谷差越来越大,以同时提高用户用电效益和电网经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DSM已成为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活动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法国、德国、韩国、美国、加拿大等30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实施,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能源署(IEA)2004年报告显示,发达国家自石油危机以来,通过实施DSM等多种措施,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约50%。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并实施DSM项目。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内供电公司坚持改革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深入探讨。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在国内电力公司中的主要应用方面有:

(1)移峰填谷。通过对工商业用户实行分时计量电量,实行尖峰、峰谷平分时电价措施引导工商业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转移高峰时刻的用电负荷,降低高峰用电需求,提高电网供电设备的负荷率和利用率,缓和高峰时刻的供用电矛盾。

(2)无功补偿。对配变变压器就地无功补偿和变电站集中无功补偿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电网无功损耗。

(3)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对5000KW以上的大用电用户进行24小时的动态监控,在供电紧张时,根据电网负荷的情况,有序的控制用户的用电负荷。

(4)节能。对终端用电户,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改造配电系统。

(5)落实有序用电方案动态管理。在电力紧缺的情况下,需要对供电用户实行拉闸限电时,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制定落实有序用电方案,结合负荷的动态变化,实行方案动态管理。

2.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策略

2.1加强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

供电企业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导各发、供电企业建立可靠的电力事故应急机制,落实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各项组织措施。严防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同时,深入开展依法治电,依法护电,严厉打击盗窃电能和破坏电力设施犯罪,遏制违章建筑,违章作业等各类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供应瓶颈现象,对今年在建的电网建设工程加强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协调所在地区范围内的企业自备电厂、地方电厂多发、满发’充分发挥这些电厂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地方电力供应。

2.2电价手段

电价制度的确定,要考虑电价水平和电价结构两个方面。在电价结构方面,主要是制定一个面向电力用户多种可供选择的激励性电价,如容量电价、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其目的主要是激发电力用户在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方面的主动性。

建立多种结构有选择性的电价制度,为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商品化创造了条件。它增强了电力用户在削减电网负荷尖峰、增加填谷电量、进行移峰填谷和减少用电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调节需求侧管理效益在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之间合理分配时的一种手段。

2.3针对大用户采用可中断负荷管理

根据国外的经验,对可中断负荷容量超过一定数量的大工业用户,实施可中断负荷管理是最具成效的。因此,在当前很多城市缺电严重,峰谷电价影响存在滞后现象的情况下,对大用户实施可中断负荷就成为了必要手段。

可中断负荷管理是指电力公司与用户签订可中断负荷协议,在电力公司需要时,中断和削弱用户的电力供应的一种负荷管理的技术手段。对可中断负荷管理中,电价的折扣率和相关优惠措施是该办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2.4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当前的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号召人民群众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节约用电,随时关闭不必要的用电设备,适当提高空调的制冷温度,最终使广大市民深刻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供电形势给予理解和支持。

印制大量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彩页分发到社区、企业和街头,以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推广蓄能、节能技术为核心的展板放置于各营业所的显着位置,大力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照明和蓄冰制冷等新技术节电措施,提高用电负荷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大力推行峰谷分时电价,鼓励用户在电网低谷时段多用电。

2.5节电设备使用优惠

(1)免费安装激励。免费安装激励被视为需求侧管理相当成功的一个激励工具。由于电力用户不必或仅支付少许费用。减轻了电力用户节电的投资风险和资金筹措的困难,因此很受电力用户的欢迎。

(2)借贷优惠激励。供电企业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使节电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提供贷款而减少的利息收入。

3.结论

需求侧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社会、每个领域,涉及国家电价政策和各种管理体制。以往各供电公司进行需求侧管理的经验,充分说明了需求侧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它可以把缺电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到最小,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电,促进社会有序用电。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苏宁.电力价格政策的实施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影响.华北电力技术.

[3]周明,李庚银,倪以信.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电网技术.

[4]孙昕,吕兆敏,赵庆波,曾鸣,李涛.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电力技术经济.

作者:贾红岩

第3篇:浅议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现状及业务需求分析

摘 要:本文重点指出了我国党政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势在必行的现实情况,从识别参与者、识别用例等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业务需求,为下一步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提供了基础信息。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业务需求

对档案进行管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珍贵的档案原件能够保存得更加长久,且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实现档案的异地查找,随时获得需要的档案信息。机关档案是指机关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机关档案的管理是机关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迎合现在需求及新时期特点,对机关档案管理办公无纸化和一体化进行分析及研究,以提供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也逐渐发生变化。据调研显示,现存的党政机关的档案管理系统现状及问题如下:

1.信息的全文检索尚欠缺。全文检索技术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末,其不需对文献进行标引就可以实现检索,即可以直接根据文献资料的内容进行检索。全文检索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信息检索领域的一场革命,比起目录检索,全文检索提供了全新的、强大的检索功能,支持多角度、多侧面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是从大容量文档库中精确定位所需信息的最有效手段。此外,现代全文检索系统还具有面向3W的开发接口等,可以实现发现、分析、过滤信息,以及信息安全控制等应用。

一般来说,全文检索建立索引和提供查询的基本功能,它可以将原文中任何有意义的字或词作为检索项目,以实现当用户检索时,根据建立索引进行查找,并将结果返回用户。具体的,全文检索具有以下特点[1]:(1)信息检索的彻底性、准确性。全文检索是计算机索引程序扫描文章中每个词而建立的索引,只要待检索的概念出现在被检文献中,便可根据建立索引进行查找,即信息检索可对文中任何字、词、句进行检索,可实现信息检索的彻底性、准确性。(2)数据的原始性及相对稳定性。全文检索将对原始文献的检索、获得与浏览融为一体,同时,全文检索数据库的数据基本上是封闭的,会实现数据库的自动更新,具有直接性、客观性、原始性及稳定性。(3)系统制作的高效性。全文系统信息源来自各种形式的电子文本,避免了传统检索系统复杂的受控标引过程,系统只需把这些文本整理成标准形式,就能提供可检索的联机数据库,从而实现档案信息检索的自动化程度。(4)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传统书目数据库是结构化数据库,不仅浪费空间,而且其检索速度也是难以忍受的。而全文检索数据库存取的各文献长度不一,是非结构性的,可以避免浪费空间并提高检索速度。(5)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与传统主题词检索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全文检索不作标引,借助截词、邻接等匹配方法,由索引指向原文的有关页面或链接,以自然语言检索所需文献。

2.各机关单位数据的集成度不够。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格式、来源、特点性质的数据有机的集中,避免数据源彼此独立、相互封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现阶段,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急切需要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如通过联邦式、数据仓库和中间件模型等方法构造集成系统,以实现数据在系统之间交流、共享和融合。其中,联邦式数据库系统(FDBS)由半自治数据库系统构成,它将单元数据库系统按不同程度进行集成,以实现对相互独立运行的多个数据库的互操作。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集成、与时间相关的数据集合,是为企业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所有类型数据支持的战略集合,其主要提供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为需要业务智能企业提供业务流程改进、成本及控制等指导,是目前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2]。中间件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流行,其关键是逻辑视图的构造及不同数据源间的映射。

二、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是势在必行

1.对机关档案重视度不断提升。机关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之前由于大部分党政机关没有意识到档案文献资料的保存价值及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档案管理的偏失。目前,我国对党政机关档案重视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机关档案管理规定不断推出。如,2018年10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13号令《机关档案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以及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档案数字化用房等,配置独立的专业服务器和专用存储设备。机关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并建立档案数字化常态机制,统筹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归档与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机关应当开展室藏传统载体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且档案数字化应符合真实性管理要求,数字复制件应当保持原貌并纳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规定》自2019年1月1日施行,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动机关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

2.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势在必行。档案管理水平要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从几千年档案管理的历史来看,档案管理随着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不断提高。现阶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党政机关档案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其系统开发是势在必行。

首先,对海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档案数量迅猛增加,这就进一步要求保护和储存档案的能力不断强化。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记录方法和信息媒介不断演化,传统档案管理受到冲击,进而导致档案信息管理的技術和物质条件必须与时俱进,要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不断地进步,这也是档案管理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其次,现代技术对档案管理发展冲击。近些年,我国不断发展的基础信息设施和信息产业,如现代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档案资源管理的科学有效性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第三,用户对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要求。档案是社会推进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伴随档案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档案价值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就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即从传统的手工管理中走出来,向现代信息管理迈进,满足用户对档案馆管理的高水平要求,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机关档案管理系统业务需求

据调研显示,我国档案馆管理过程中大多沿用传统手工管理的方式,导致对档案的利用与查询效率很低,准确率也无法保证;档案的破坏造成修复费用的增加,且对年久档案的补救和修复技术尚不成熟等缺陷。基于目前机关档案管理的需要,在档案管理集成系统中引入UML 需求分析工具,以详细分析机关档案管理系统业务需求,为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指导。

1.识别参与者。系统管理员、档案库管理员和普通借阅者,是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提供的三种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其中,系统管理员对用户基本信息进行管理,普通借阅者对档案检索进行管理;档案库管理员对档案加工进行管理。值得指出的是,档案库管理员是在档案管理集成系统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还对库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识别用例。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明确系统的应用对象,实现了对用例信息的识别,具体包括档案加工、库房信息、用户信息及档案检索管理。其中,档案加工管理主要为档案库管员进行档案管理、鉴定销毁等;库房信息管理主要为库管员进行架位、出入库、温湿度管理;用户信息管理主要为系统管理员进行用户、日志及权限管理;档案检索管理主要为借阅者进行查询、浏览及借阅档案管理。

3.系统用例图。根据档案管理集成系统的需要分析得出:用例图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 Case)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具体的,系统的参与者主要有系统管理员、档案库管理员及借阅者,用例包括档案加工、库房信息、用户信息及档案检索管理,系统用例图是用于描述系统功能的静态视图。如用户信息管理、档案加工管理用例图具体分析如图1、图2所示:

四、结语

档案管理系统是新型文件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从我国近年来对机关档案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对海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現代技术对档案管理发展冲击不断增大,以及用户对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来看,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是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系统现状主要有信息的全文检索尚欠缺,各机关单位数据的集成度不够等问题的基础上,从识别参与者、识别用例等三方面详细分析了机关档案管理系统业务需求,为下一步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提供了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1]高亚兰.区级机关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档案,2010(08),5-8.

[2]林惠真.文档管理系统需求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9),100-102.

作者简介:郭文宁(1976-),女,汉族,辽宁沈阳,本科,中级馆员。工作及研究方向:机关档案室负责机关档案。

作者:郭文宁 张立春

第4篇: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及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无锡市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探讨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管理对策。[方法] 对全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采取查看区疾控中心慢性病人管理台帐、对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卫生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结果] 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27.63%;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为定期体检(73.36%)、健康教育讲座(51.32%)。[结论] 我区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人的管理需求,建议寻求政府经费支持,免费为慢性病人体检,建立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模式,解决我区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且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为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病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讨论适合我区的慢性病人管理对策。现将我区2011慢性病人管理现状及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1.2 方法

根据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及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统计分析出我区慢性病管理医疗服务现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辖区内9个镇、街道随机选择30名35-70岁的慢性病病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 2结果

2.1 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1.1 滨湖区医疗机构现状

滨湖区辖区内设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分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综合性医院、2家省、市级专科医院。常住人口68.9万,其中属于滨湖区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有720名医技人员(中心585人,站135人),专兼职慢性病管理医生(含村医)有125人(其中专职医生仅有34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人员37人、服务站54人、村医34人。 2.1.2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011年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人数分别达到4.56万、1.22万人。其中66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28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8个居委的病人由村医管理。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根据无锡市慢性病人管理规范要求,对慢性病人管理频次1个慢性病人一年至少管理4次,有的甚至一年要管理12次;折合下来日均至少管理10余人次。除个别地区外,大部份街道(镇)抽查慢性病人规范管理率仅为70%左右。

2.2 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31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96.5%。被调查对象以50~70岁人数为主,占65%;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占75%左右;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为主,占67.43%。

2.2.1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

被调查对象主观上以认真态度对待为主,占76.32%;在选择就诊机构方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多,占48.03%,选择原因以离家近为主;排在第二位的为市级医院,占29.28%,选择原因为医技好居多;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仅占19.41%。 2.2.2慢性病知识知晓率

慢性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为27.63%;而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知识全部正确仅76人,知晓率25%。其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占60.53%;其次为宣传材料,占54.93%,电视宣传占54.61%。 2.2.3自身健康监测情况

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30.26%的人2年1次体检;20.71%的人3年体检1次;近10%的人体检时间超过3年,甚至从未体检过。 2.2.4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

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从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知识、接爱卫生服务意愿、自我管理意愿等4方面开展调查。希望能定期体检的223人,占73.36%;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的有156人,占51.32%;希望享有家庭医疗的74人,占24.34%。希望获得疾病防治知识的223人,占73.36%;用药知识的228人,占75%;饮食指导的169人,占55.59%;锻炼指导128人,占42.11%。92.43%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病知识卫生服务;92.76%的人愿意主动监测血压或血糖;在自我管理意愿方面:86.84%的人能坚持用药;76.32%的人定期监测血压或血糖;70.07%的人会饮食控制; 56.58%的人会体育锻炼。 3 讨论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我区的慢性病防治现状处于“粥多僧少”的现象,即慢性病病人数量大,慢性病专职防治医生偏少,工作量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人的管理服务需求。同时慢性病人基本认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最底层——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认同还是较少,慢性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与其服药、饮食、体育锻炼、监测血糖等自我管理依从性不高基本一致,能做到1年1次的健康体检的人群偏少,不能很好的监测慢性病人的疾病变化,而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预防与管理[1],患者要长期承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自我管理任务[1]。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3]。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主要建立在三个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即社会认识理论模式、压力应对模式、行为转变理论模式[4]。顾伟玲[5]指出自我管理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高血压作为老年常见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加强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个体而言,改善个人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6]。 综上所述,根据我区慢性病医务工作者较少的情况,改变慢性病人的管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实施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项目,发放血压计、血糖仪等自我管理设备、培训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技能,免费提供每年一次的慢性病人专项健康体检,提高慢性病人防病意识,重视其社区内的自我管理,通过干预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使其主动接受健康促进行为,是重要且必要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为百姓办实事的惠民工程,较好的解决了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5篇:2013年中国煤炭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2013年中国煤炭需求发展现状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今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煤炭需求将有新的增长。同时,受国内外严峻复 杂形势影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对煤炭工业发展影响不可低估。初步判断2013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煤炭市场继续呈现 供需相对宽松态势。

2012年,煤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前4个月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平稳;5到9月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态势明显,需求和价格大幅下降,库存急剧增加;进入10月份以来,煤炭需求有所回升,价格保持低位稳定。

煤炭价格下降。2012年12月2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70.7点,比年初下降28.8点,较10月份回升了3.1点。2012年12月末秦皇岛港 5500大卡市场煤平仓价630-64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170元/吨。冶金煤价格较年初普遍下降300-400元/吨左右,去年9月份以来部分地区 炼焦煤价格止跌并有小幅回升,涨幅大约在100-200元/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世界煤炭需求下降,国际煤炭价格下跌,我国净进口大幅增加;国内经 济增速放缓,用煤需求增幅下降与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产能建设超前矛盾叠加;加之天气原因,水电满发,燃煤电厂利用小时数减少,电煤消耗降 低。

煤炭进口大幅增加。全年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926万吨,同比下降36.8%;净进口2.8亿吨,同比增加7190万吨, 增长34.5%。进口煤对国内市场调节作用增强。煤炭库存居高不下。2012年末,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同比增加3120万吨,增长58%;重点发 电企业存煤8113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下降0.6%,可用天数仍保持在19天以上。煤炭企业去库存压力较大。

010-84983602

第6篇: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

全球税务信息化概况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 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 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 象。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 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 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 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意大利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 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 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 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日本

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 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 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金税工程拉开了中国税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 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中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 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 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 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L.Nolan的理论(对 于任何行业,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Mische的补充(他认为集成 和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是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规模周期性上升

在金税工程二期逐渐进入尾声,而金税工程三期行将正式启动的2003~2005年三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增长低谷之后,到2005年又呈现出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由此分析,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推动下,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根据CMP(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95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27.4%,其增速较之于2004年9.5%的增速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如表1及图1所示。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情况

在2005年,中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 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 用需求。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 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 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 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继续超越国税 2003~2005年正处在金税三期正式启动之前,地税信息化基本上仍然处于各地自主建设应用的阶段,而国税则基本是在金税一期及金税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 过程中,各地进行小范围建设与向上一级区域系统进行整合。总体来看,近两年,地税信息化应用加速增长,其增长势头逐渐有盖过国税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2005年,中国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6.23亿元,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为33.71亿元,继2004年地税信息化市场规模首度超过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之后,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2005年再度超越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如表2及图2所示。

软件与服务需求增长加速,份额加大

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构成情况来分析,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的总体构成情况如表3及图3所示。其中,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62亿元,占总体市场的85.2%;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占总体市场的14.8%。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对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中硬件及软件与服务的构成分析表明,软件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很慢,近三年其总体份额依然比较小。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软件与服务领域,IT外包服务正 在成为未来中国税务信息化各司其职过程中的一个趋势。一方面,由于税务IT应用相关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很快,对税务系统IT业务支 撑部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而,税务部门有更多地将IT服务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运行的客观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原有IT设备与软件系统相继进 入维护与升级期,为了保证IT系统应用服务的质量,税务部门正在考虑更多地将相关硬件系统维护与软件系统开发与升级等服务业务外包出去。

税控收款机需求增长,成为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正是由于税控收款及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在2005年依然快速增长。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税控收款机占到总体市场的43.2%,而税控打印机也占到整体市场的18.8%。其他硬件产品市场份额为23.2%。

对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构成的分析表明,正是由于税控收款机以及相关打印机等税控相关产品的应用,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表现出超常速度的增长态势。

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根据CMP(中国)咨询公司对中国税务信息化进程的分 析,结合中国金税工程三期及地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2006~2010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2005年保 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2010年期间整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35.9%,如表4及图5所示。

从市场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在2008年前后,中国税务信 息化市场总体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高峰;而随着金税三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地方税务信息化的深入整合,在2009~2010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整 体增长将逐渐放缓,新的增长高峰将有待新的金税工程规划(金税四期)及新热点的引导。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家确定的12个“金”字号电子政务项目中,金税工程排在首位。国家财政拟投资94亿元给金税工程项目,同时拉动各级财政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加之在纳税单位产生的税控类产品市场,未来5年的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将是一个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及服 务厂商进入。总体来看,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外设等硬件市场上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格局,但是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紧紧把握税务行业需求特点,系统 化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在整个IT市场上有实力的厂商仍有进入机会。而在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税务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系统及出口退税管理 系统方面,像神州数码、中软、浪潮、航天信息、长城软件等企业的市场基础比较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关系、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 势。对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厂商而言,通过在区域市场突破,选择解决方案定位,充分考虑税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把握边缘需求,机会依然较多。随 着税务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T服务尤其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税务行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从产品市场领域来看,税控类硬件产品(包括税控收款机、 打印机、IC卡等)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是进入厂商很多,未来势必也将形成激烈的竞争。从税务IT应用整合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与系统的更新将带来更 多的有关存储系统及网络安全体系的投资需求。而软件方面,机会一方面存在于细分化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则存在于各大系统向省级整合甚至于向全国整合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中。

调查表明,即便前期具备政府关系、推广等市场优势的厂商,在税务用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如果不好,对于未来厂商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相反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需求分析

尽管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税收信息化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进程顺利、健康地发展。

1) 税收信息化应用需要征管体制创新的支撑

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 巨大的效益。单纯强调技术更新,而忽视对征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在落后的征管体制下,高技术和低效益并存,高投入和低产出共生的怪现象。反观国外 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才是税收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因素。

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2) 强化信息安全机制,健全信息安全法制

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 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使系统免遭破坏;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管;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人信息和办公信息 的安全。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法制的健全,制定相关的法规,如纳税人的操作权限,税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等,以适应税收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3) 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 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 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 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 的消费形式,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 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 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

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 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 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 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 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 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 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5)逐步发展IT外包,做好IT服务管理

如前所述,中国税务信息化正在面临着一个IT设备、系统 与应用加速发展的环境,对于IT服务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只有通过适度地发展IT外包,将专业的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团队,才有可能帮助中国税务信息化在有 效地控制IT成本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IT应用对中国税收征管工作的作用;同时,不论对于外包的IT服务还是税务系统自身运营的IT服务,管理 工作同样重要,建立科学的IT服务管理体系,将成为税务信息化更为有效地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7篇: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

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 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浅析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工商已成为今后工商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老河口工商局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在建立和健全系统信息化网络、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系统内形成了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年年有发展。为更好地推进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在这里,就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我和大家一起做一粗浅探讨、分析。

一、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两年,我局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基层工商所基础比较薄弱、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的实际,克服资金紧张等困难,购置设备,添换硬件,升级软件,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网络建设、日常应用、数据维护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任务。表现在:

在硬件配置方面: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优先解决信息化硬件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11个工商所内部专网的光纤架设工作,为每个工商所配备电脑3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并配备了数码设备、移动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办公用品。

在软件应用方面:使用内部OA系统流转公文和材料,实现网上传 1

送、即时送达;使用湖北工商综合业务系统中注册登记和办案模块,实现各工商所辖区内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设立、变更、延续、注销等业务的网上办理;使用12315指挥调度模块,实现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等业务网上处理,管辖范围内流转;使用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实现注册登记各项业务的办理时间监管和办理数量分析;使用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实现联入内网的每台电脑实时防护病毒等。

在数据维护方面: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利用个体工商户验照的工作契机,对原先由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和电子数据进行了全面清查、整理工作,对存续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档案资料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清理,同时按纸质档案对数据库内容进行补充和规范。

在队伍素质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对口培训、手把手培训和岗位应用、实际操作,保证每个工商所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能够独立运用电脑,完成文字处理软件、综合办公软件和相关业务软件的日常操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系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内部OA系统中,无法向市局各科室发送正式公文,各种文件、材料可带的附 2

件类型偏少,且无法直接下载;注册登记模块中,重复的数据,操作人员无法自行删除;12315模块中,无法实现异地流转,无法实现上级机构对工商所处理信息质量的监督;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中,监察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目前业务系统仅限于内部使用,还没有对外服务网络。

2、业务系统内人员的权限分配缺乏统一标准。系统的使用权限均由县局系统管理员分配。在没有统一标准可循的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多是根据自己对具体业务的理解,来分配权限,有时会出现与实际应用不太匹配的情况。

3、专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后续储备不足。各工商所均存在人员断层、知识结构老化等现象,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一是缺乏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中间大,两头小”现象突出,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员少,四十岁左右的人员居多,且大多数人员是复转军人,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些人26个英文字母也认不清楚;二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对电脑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三是培训深度、广度不够。由于经费、设备、人员等问题,大多以内部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只涉及到计算机的一般应用和业务系统的日常操作,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且针对业务系统的培训,多由工商所的信息员参加,由于各工商所信息员多是兼职,有繁重的系统应用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以点带面”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存在信息员不在时,无法运用业务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

4、系统内部联系途径少。县局和工商所之间、工商所和工商所之间联系,通常用内部OA系统或是直接拨打个人手机。还未能充分发 3

挥信息化网络的强大互通互联作用。如:我们预留了内部电话接口,但现在还未能实现内部通话。

5、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个别工商所的信息员目前仍在使用系统初始密码,或者已经更改了密码,但更改后的密码过于简单,安全性不高。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不能及时查杀病毒。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度是各项工作落实的保证,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证。所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按照有关规定,设定监管职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职责权限、质量要求、责任追究,形成用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提高监管质量和行政效能。

2、不断完善业务系统功能。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继续增加业务模块。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简化具体操作步骤。用简便、易学、实用、强大的系统功能,提高基层人员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提高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在完善内部综合业务网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与其他部门的网上联系。一是建立外部服务网。作为“网上工商”的有效载体,为公众、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外部服务网络要具有“互联审批”、网上申报、企业信用查询、商品准入、12315消费者维权、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以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市场主体动态监管机制和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建立部门协作网,变单一的工商监管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金融、税务、质检、环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配合 4

的监管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和互动支持,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督促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4、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基层工商所处于信息渠道的“源头”位置,更需要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信息化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专心地从事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深度,拓宽培训广度,培养储备系统内信息化人才梯队。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基层工商所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统一招考,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第8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分析

一、行业规模的发展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

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2007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14700亿元;其中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含幕墙)6200亿元;住宅装饰装修产值8500亿元。按照《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产值将达到21000亿元,其中公共建筑装饰装修8000亿元,住宅装饰装修达到13000亿元。

建筑装饰行业虽然拥有较大的产值规模,但存在着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低和人员素质低的现实问题,成为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建筑装饰行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全面提升行业运作质量,基本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式施工,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

2、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以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改善行业形象。

4、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从业者队伍素质。

5、以文化创意、设计创作,带动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6、以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高行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7、以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作用,推动行业的创新能力。

8、以集成、整合既有技术和二次研发、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以上措施中,必然需要一支爱岗敬业、受过正规教育、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队伍支撑,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建筑装饰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优质化。我国每年完成公共建筑装饰工程项目350万个左右,其中合同额超过200万元的大约80万个;完成住宅装饰装修项目大约在2000万个。从设计、施工、选材、配饰等环节分析,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建筑装饰装修需求带有很强的钢性,特别是住宅装饰装修,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行业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桎肘,影响到行业

的正常秩序。因此,理顺行业管理关系,是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源优质化的基础。

二、行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与供给

建筑装饰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根据中国高等院校学科设置的统计,全国有近2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有也行业相关的专业,在校生约2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5万人。当前行业内共有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人,总数约在12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创作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数约为80万人。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需求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端人才:主要需求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带领团队进行自主研发的科技人才。按行业17万家企业和当前技术水平和急需解决的障碍测算,设计人才需要5万人,管理人才需要15万人,科技人才需要5万人,这部分人才需要在行业内,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锻炼,在大、专毕业中培养。

其他人才:重要需求是设计的细化、深化人才,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大约需要50万人左右;企业管理中各种职能实现的人才大约需要20万人左右;项目管理人才,大约需要30万人左右;科技人才,大约需要5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智能化专业;营销人才,大约需要10万人左右;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施工人员,大约需要500万左右。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行业,进入的技术门槛很底。所以行业内人才流动性很大,造成了高端人才的培养难度机大。

三、当前国内院校的专业设置

由于建筑装饰属于边缘学科,形成的时间又很短,所以专业名称非常杂乱,现在与行业有关的专业名称包括: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景观设计、艺术设计、公共设计、时尚设计、空间设计、实验设计、影视美术设计等。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岗位

建筑装饰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会展设计师、软装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装饰预算员、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等。

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优秀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仅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为自己的职业前景担忧。为了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信息,引导他们制定可行的就业规划,同时为了响应学院“一切工作都围绕有利于学生就业开展”的号召,通过回访我院毕业生,预测我系部专业的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就业市场,客观反映我系目前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我系部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系老师参与到就业市场需求调查中,我们通过寻访实习学生与实习生用人单位交流,了解现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我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走访的各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诚恳地提出了如下要求:

1、毕业生应该是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2、毕业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毕业生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毕业生要求有相应的美术功底,具有相关工艺品的鉴赏能力,开朗活泼大胆,英语口语较好

4、毕业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软件设计能力并且创意新颖

5、学生需要熟练掌握CAD,3D等软件,要有建筑施工技术及预算学的相关知识,尤其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观念。

6、要求学生手绘功底强,设计创新思维好。

第9篇: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由公费医疗保障转为医疗保险是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为了解公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状况,以便更好的过渡到医疗保险,特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针对北京市某重点高校所有在校本科生,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75人,女生161人;一年级34人,二年级69人,三年级62人,四年级71人;来自城市的185人,来自农村的51人。

该校目前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即门诊医疗:在校医院、合同医院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0%,非合同医院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5%;住院医疗: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0%(非合同医院住院需符合急诊住院条件或由合同医院转诊)。

调查包括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健康状况调查,对校医院及公费医疗制度的态度及对医疗保险的态度。

二、研究结果及初步分析

(一)大学生经济状况

72.69%的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在800元以下,其中3.87%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如果按9000本科生来计算,那么大概有360个学生每个月除了伙食费及购买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品之外所剩无几,所以学校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上应该考虑给这部分学生以特殊待遇,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好处。

另外,94%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亲戚,家庭收入水平对他们的保险意愿及选取保险的种类有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健康状况

92%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很好,很少生病,这是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精力旺盛,身体健康,在设计保险种类时应考虑这一特点;与此相对应,平均每学期去校医院就诊和去校外医院就诊的次数在2次以下的比例分别为87%,95%,96.2%的大学生医疗费用占总生活费支出的比例在10%以下,这就为实行医疗保险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三)、对校医院及公费医疗制度的态度

大学生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只有大约3%的人感到非常满意,9%的人感到满意,50%的人感觉一般,20%的人感到不满意,20%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

对公费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只有5%的同学这一制度如何实施非常清楚,有20%的同学对此一点都不清楚,这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这一制度的满意度也偏低,大约24%的人感到满意,55%的人感觉一般,15%的人不满意,5%的人非常不满意。

这既要求我们一方面改进公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方法,提高校医院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医疗保险的步伐。

2、校医院基本职责及需改进之处

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需改进的有158人,医生业务水平需改进的有151人,医院环境需改进的有61人,还有其他需改进的一些地方,比如:医院的就诊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重合,药品种类少、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等。

在校医院最重要职责的调查中,有103人认为疾病诊治居于首位,有54人认为是定期体检,38人认为是宣讲卫生知识,34人认为是预防保健。

(四)、对医疗保险的态度:

有28%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有18%的学生未参加但认为有必要参加,有53%的学生未参加并认为没必要参加。由于大学生健康状况良好,很少生病,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医疗保险意识比较淡漠。学校应普及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降低因重大疾病给学生个人和学校带来的风险。

对于保险类型,大学生的选择多样,但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学校在选择保险种类是可参考广大学生的意见。

类型 保费 最高保险额

1 15元/年 22500元

2 35元/年 52500元

3 70元/年 105000元

4 100元/年 150500元

三、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从对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的比较中可得出,农村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额比较集中,53%都在500—800元之间,城市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额比较分散,300-500元、500-800元、800元以上所占比例都在30%左右。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额相差并不悬殊。但在参与医疗保险情况中,城市有23%的学生参加了医保,但农村只有12%的学生参加了医保。

另外,不同年级参保比例不同,四年级参保比例最高34%,其次是一年级29%,二年级和三年级参保比例,分别为22%,23% 。

四、结论

总体看来,目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实行状况不是很好,学生对这一制度普遍不满意,对校医院的服务也不满意,因此实行医疗保险势在必行;由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大部分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只有少部分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并且来自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参保比例及各年级大学生的参保比例都不均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他们是否参加医疗保险,选择何种类型的保险有较大的影响。

五、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经营模式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应采取一种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学校和学生共同缴费的强制保险模式。这种模式有几点要求:

一是广覆盖与特殊照顾相结合。保险范围应包括所有在校大学生,另外对贫困大学生学校应给予特殊照顾。

二是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大学生没有被列入到城镇医保体系中,但他们也都是城镇户口,并且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固定的收入,由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是比较合理的。

三是采取商业运作模式。保险公司有自己经营团体健康险的经验和优势,而且大学生在校时间固定,不存在个人积累的问题,交由保险公司作定期经营比较合适。

四是强制实行。由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且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如果采取自愿的方式,那么承保率会比较低,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进而会影响保险的价格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上一篇:高二政治的月考试题下一篇:节能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