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高效课堂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本教育高效课堂

创新教育模式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

摘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中蕴含了许多道德教育目标,其中之一是要培養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但如何才能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时间实现道德教育呢?笔者通过对《家的意味》一课的反复实践和思考得出:如果能抓住教学内容和道德生活的关联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布置适当的道德“作业”,就可以让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无限的延伸,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关键词:道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传统文化

2019年11月22日,在太仓市沙溪实验联盟的研讨活动中,我选取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这一课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基于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提高传承孝文化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养成孝亲敬长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家的重要意义,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教学难点: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下面将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呈现如下:

活动一:观视频,说我家

【“家”是什么?】

家是一把大伞,可以为我遮风挡雨;

家是一个枕头,可以让我休息安宁;

家是,可以。

播放视频:家的宣传片。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思考。学生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内涵和功能。教师在导入时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活动二:齐合作,谈美家

小组合作讨论:谈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或条件?请说明理由。(注意请将理由表述清楚。时间5分钟,由一个代表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展示交流,将成果投影在展示台上并讲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在幻灯片展示出来。

人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繁衍后代,代代传承、血脉相连

情感家是心灵的港湾,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房子(物质财富)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给予我们经济支持,代代传承

家规家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承担责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有利于传承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赋予家庭文化的底蕴。

概括归纳出家的意义。

同时引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家是情感的纽带,心灵的港湾;家的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体会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和家的意味,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家风的熏陶中成长,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活动三:品漫画,析孝道

向学生出示两幅漫画,一幅画的是爸爸为奶奶洗脚,妈妈帮奶奶梳头,我为妈妈梳头;另一幅画的是一位老奶奶坐在躺椅上,一边看《老年法》文件,一边对儿女说:“以后如果不常回家看看,我就去告你们!”

结合漫画,谈谈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学生观看漫画,并畅谈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观点: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角度谈原因。

(道德)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律)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设计意图】 通过漫画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感悟“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活动四:及时孝,尽力孝

小组合作讨论:(时间5分钟,由一个代表记录)

有同学认为:“作为初中生,还没有经济能力,所以还不能孝敬父母,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挣好多钱,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1.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初中学生在孝敬父母和长辈上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现在VS将来?物质VS精神?从两个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去尽孝。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用力所能及的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同时出示法律原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辨析,让学生明白尽孝的一些错误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尽孝的意识,从意识上知道该如何尽孝。将尽孝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又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1.道德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道德教育不能从学生生活中抽离。这就意味着,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空谈道德教育,不能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更不能仅通过成绩、行为来片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由此,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学生们布置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家’是什么?写在教材相应位置后交流”这项活动。在后面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家庭的功能及意义。

学生们先对“家”有自己的认识,再通过组内分享来寻求共鸣、小组间交流等,形成对家庭功能和意义的全面认识。在小组合作探究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个别同学对父母忙于工作忽略自己有怨言,认为家就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但随着小组成员进一步发问和分析,他们的想法也逐渐由“父母工作是为了赚钱”向“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家还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地方”等转变,使学生在探寻家庭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为我们健康成长付出的辛苦,更好地感受家人对我们的爱。

2.道德教育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完善思维方式、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在讲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课程中,老師可以引经据典,通过讲述一些爱国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顶着国内外双方面的压力,进行虎门销烟,不仅为国家的财政做出了贡献,还拯救了中国人民日益萎靡的斗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古人为国家所付出的心血,进而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再如,《大学》中有云:“为人子止于孝!”在儒家思想之中,认为孝是众善之根本,也是众善之发端。其实,孝不仅在儒家之中十分重要,在其它思想领域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佛教的《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就是因为孝敬自己的母亲而成道。所以,我们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并通过对“孝”的学习,促进学生完成“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品格。

3.道德教育要创新作业、评价形式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续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情感愉悦、心灵解放,才能释放学生生命的潜能,培养自觉自愿的德性行为。”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一个“道德”的人。那么,“外化于行”该如何得到检验和保障呢?怎样能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后,将其真正使用到生活中去呢?在讲完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尽孝在当下”后,为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就有孝亲敬长的能力、更好地将“孝”落实到行动层面,我在课堂小结之前临时生成了一个教学机智,即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能为父母长辈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在课后去实践,凡是做到的都要在作业本上打钩。一周后,通过作业本与学生交流时,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都很好地完成了这项作业,有的还写下了被长辈夸奖后的感想。

对《家的意味》这节课的反复尝试让我认识到,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如果能抓住教学内容和道德生活的关联点,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内容以及适当的道德“作业”,就可以让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无限的延伸,进而“培养出面对现实问题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学生。

(作者单位:太仓市浮桥镇金浪中学,江苏 太仓215400)

作者:周瑛

第2篇:“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具有鲜明特点,即突出学生、突出合作以及突出探究等,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主要基于“生本教育”下如何建立高效课堂教学进行重点探究,以期能够为教师构建高效性课堂教学提供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本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意义,促使学生能够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获得个性化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利用生本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对“生本教育”相关概念进行正确认知,之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满足其学习需求。

二、 “生本教育”理念简要分析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本教育”,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为学生学习打造出轻松且和谐的环境。随着新课改深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还要在了解“生本教育”理念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同时还要积极摒弃传统知识灌输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形式下获取相关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生本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可了解到,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更为关注。另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未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作为学生评价标准。针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带来制约,还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教学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遵循新课程要求,将“生本教育”理念落实在教学工作中。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注意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生本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通过深入了解,“生本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思想,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明确提出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地位。另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平等参与并学习。对教师而言,其教学工作中主要是以引导者、裁判者作为定位,需要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营造出轻松且愉悦的环境。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缩短双方的距离。对于学生,则是以运动员进行定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者,要能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自主思考,并将自身的意见和看法进行表达,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 “生本教育”视角下如何建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为了能够提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应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如树立“人本思想”,践行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以此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积极融入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多元化评价等。为此,下文就对这几点进行重点探究。

(一)树立“人本思想”,践行教学理念

结合新课标,其中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工作中应渗入“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笔者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情况了解后发现,素质教育虽然一直在普及过程中,且作用也得到一定的发挥,但是不少教师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还是主要以自身为主导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会对课堂教学工作开展造成限制,同时还会让课堂教学处于沉闷且枯燥的环境中。总之,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尊重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有关认识物体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阅读,对内容中涉及的正方形、圆柱体、长方形等物体进行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物体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之后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在此活动中,学生可对自己所看到的物体,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制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以此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切实做好“生本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构建出高效性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就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还要根据视频内容对学生设置问题,让其进行思考探究。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知识时,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进行教学视频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内容。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索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思考。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满足当前新课程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要求,还有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在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此予以重视。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工作中包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加强师生关系。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以免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放弃心理。此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还要关注其生活方面的需求。针对学生存在的生活问题,应积极提供帮助,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对其信任,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数学教学中积极融入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在过去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过于传统,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自身学习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数字加减法”这一内容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对生活中进行物品购买的情境进行模拟。在参与情境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加法的具体使用有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这节知识点概念的掌握。另外,学生在学习期间还能够将所学习到的数学加减法知识运用在生活问题的处理中。这样做,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进一步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这节内容的学习创设故事情境,即: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过火焰山后进入村庄,而在这个村庄中种植了比较多的西瓜,有农夫给他们送来西瓜。对这个西瓜,孙悟空提出按照公平原则,应分给每人1/4,但是八戒不高兴,认为自己的肚子大,需要吃1/6或1/5。后来沙僧给八戒切了1/6,看到大家都在开心地吃西瓜,猪八戒却想自己所获得的这份,怎么会比他们的都少呢?通过给学生创设这个故事情境,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这节内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机会,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满足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做好有关“生本教育”的落实工作,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多边形面积”这节内容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进行自主预习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新知识的预习。在进行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基本认识,并将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标注,之后在课堂学习中对这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另外,也可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预习,对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预习知识点,学会合理使用面积公式解答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多元化评价

众所周知,学生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应注重这方面问题,不能仅根据学生成绩对其进行片面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如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热情、是否参与动手实践等。另外,教师在学生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要能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肯定,以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期间,还可通过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方式进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认识,并加以改进,同时也可给教师提出意见,增加师生之间关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的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需做好引导工作,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此能够满足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妍.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求知导刊,2020(2):40-41.

[2]张晓英.“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J].家长(上旬刊),2021(4):99-100.

[3]江颖.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分析[J].南北桥,2020(19):33.

[4]徐欢.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32):81-82.

[5]蔡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索:以“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8):72-73.

[6]周剑.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8(1):61.

[7]程万侠.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數学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J].辽宁青年,2020(20):8.

[8]邓其灿.对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智慧课堂”课题实践的两点思考[J].数学大世界,2019(7):60.

[9]李兰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J].中华少年,2019(36):166,168.

作者简介:

康开军,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南屏镇岚林寺小学。

作者:康开军

第3篇:“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生本教育符合当下教育主流,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它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主体的感知来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分配,打破了传统教学体系下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意识转换了思维。就“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改变进行探讨,以此来提高人们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设计好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一种崭新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生本教育不仅仅能够提高教育者对数学教学新的认识,而且能使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在随着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转换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在学习中发现个人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不能一味的让老师讲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就算老师讲得妙语连珠,不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虽说古人就曾提出教學要因人而异,但是教育的发展一直都是老师为主观个体,学生盲目被动地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识,这不仅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鉴别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依赖等心理。因此在新型的教育理念的浪潮中生本教育应运而生,生本教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奠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生本教育”下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学对于老师要求很高,一方面是学生难于管理,注意力无法集中,学生之间容易分神。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对于刚刚上完幼儿园的学生来说数学计算无疑是一道难关。因此这就要看老师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正确,正确的教学模式会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设立教学情境

例:在教学“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课堂中,作为教师你首先应当让学生动起手来,裁出一个正方形,在同学裁正方形的过程中,给学生讲正方形有哪些性质以防同学裁错。裁完之后找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所裁剪的正方形。在这个课堂热身的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奋点,也使学生更加好奇这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想去探索。紧接着,作为教师现在你应该发问:“大家猜一下你们手中正方形的周长是哪些部分?它们的和等于什么?”这个板块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板块,学生在你所提出的疑问中去寻找答案,然后进行交流,最终有一个自己的答案。最后你再公布答案,再做实验讲解。整个流程下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渴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加深入课堂,而且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专注力较差,很难对一个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数学又作为一门需要静心研究的学科,无疑会给老师巨大的教学压力,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走“生本教育”理念模式,大大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清除小学数学教学障碍,可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例如,讲解“长方形面积公式”,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寻长方形,看看其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哪里是它的长和宽?然后再对照课本进行比对,这一步在课下完成。老师在课上可以问学生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答。这样就完成了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相结合。讲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方法,老师应引导学生多多去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数学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跟家长去讲解他们所看到的数学世界。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古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生本教育”巧妙地将学生和老师结合起来,两种群体之间构成了一座桥梁,使之间的隔阂缩小。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生本教育模式现已在一些地区展开,得到了很不错的反馈,但是小学老师也应注意不要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地区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每个地方体制、经济能力、生源等有所不同,因此生本教育并不适合全部地区,也应因时因地制宜。生本教育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希望小学数学要给学生学习数学一个好的开始。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将小学数学教育理念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生本教育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发展,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平台,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思维模式更加扩散,进而强化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2]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

[3]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编辑 李琴芳

作者:傅建英

第4篇:践行生本教育 构建高效课堂

2012年全县初中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践行生本教育 构建高效课堂

——谈我校的教学改革

****中学

****中学位于我县偏远的西北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水平不高,但作为我县‚第一批大语文实验学校‛和市县两级‚教育科研示范化学校‛,我校有着浓郁的教研氛围和良好的课改基础。

一、力争转变‚教‛‚学‛方式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案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全县积极落实‚生本教育‛,推行‚三〃五〃X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这一背景下,我校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现状,于2010年9月份经认真细致的调研后全面展开的;同时也是我校在‚探索领先、学导结合、优化训练‛的教改思想和‚大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落实生本教育、践行‘三〃五〃X’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的又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教学案顾名思义,是教师‚教‛案与学生‚学‛案的统一。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师生互动、展示交流,课下巩固、拓展、升华的一个媒介与平台。此次改革,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1.教学案编写的前期准备

教学案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现着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素养与教学能力。为了能编写好教学案,教师课前应:

认真地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要义的基础上,还要有全局意识,要了解本单元章节的内容在整个初中学段所处的位置,要明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章节的教学要求。

认真地研究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案的时候,应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学习习惯等。

认真选取教法与学法,在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形,有针对性地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和远程教育平台,最大程度地占有有益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设计、借用科学合理的课堂同步练习等教育教学资料,为高效的课堂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2.精心编写教学案 A教学案应具备的内容

设计时间、设计人、审核时间、审核人、使用时间、年级学科、学习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学前准备、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巩固与提高、研讨记录、反思与收获等。

B教学案编写要求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广泛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案。

(1)教学案应体现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思想,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符合‚三〃五〃X‛教学策略的要求,常规教学环节齐全,又有自己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2)教学案编写的原则是实用、高效而又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教师间能共用、循环使用和学生会用。

(3)教学案的编写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体现教法与学法,体现师生活动。

(4)教学案在课前应有学生必要准备活动(为使课堂学习的顺利达成,可以在此处让学生做些必要的知识准备或练习等);课上应注重情境的设置或活动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或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交流、展示。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教学案要注重将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案应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应让课堂以教学案为‚媒介‛‚活‛起来。总之要精心铸就‚精品‛,努力打造‚高效‛。

3.教学案的使用

精品教学案,因使用的人不同,呈现的方式与时机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当教师经过辛苦的付出后,应积极与同学科的老师进行研讨,进行二次备课。

为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教师应提前一周准备好下一周所需用的教学案。课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督促、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教学案的完成情况,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教学案,教学案的相关内容在什么时候呈现,学生如何活动,师生如何互动,教师都应做好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生本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组织者、‚引路人‛的角色,使课堂教学在师生‚鲜活‛的互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知识的生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二、打造‚互动、互助、合作式‛的新型课堂

历经半年多的执著探索与不懈追求之后,我们发现教师由以前的为‚教‛而‚教‛,变为现在的为‚学‛而‚教‛;学生也改变了过去因‚教‛而‚学‛的被动学习,改以教学案为指导,课前积极进行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合作、交流,体验着主动学习带来了惊喜与快乐。同时,各学科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策略正在确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正形成自己有效学习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改革,适时提出了‚互动、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方案:

(一) 课前精心细致的准备——课堂互动、互助、合作的基础 教师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情,选择恰当教法,广泛搜集素材,精心编写教学案(与课堂的教学环节相统一),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对课堂的构建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学生的准备:课前以教学案为指导,以《同步学习探究》为依托,以自主探究为主,认真研读教材,完成教学案和《同步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部分‛。找出‚已知‛,明确‚未知‛,为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合作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 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交流、展示——课堂互动、互助、合作的落实

1.组内互动:预备铃响后,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学习的‚已知‛和‚未知‛,借助同伴互助共享‚已知‛,释疑‚未知‛,达成小组共识,由小组确定主发言人作好课堂展示的准备。

2.组间互动:在组内互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将小组研讨的成果展示在各小组的黑板上,小组间相互观摩其他小组的成果,作出评价,提出质疑,作必要的补充等。

3.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成果,依据教学案适时抛出话(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就各个学习点进行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课堂的知识构建,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互动、互助、合作是以教学案为媒介,以学习探究为依托进行的,以教师精讲与学生精练为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通过导、学、展、练、评等环节的精心谋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学习的快乐。

(三) 课后组内评价——课堂互动、互助、合作成果的巩固 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学习小组组长依据组员在课堂互动中的出色表现及教学案、学习探究、作业等完成情况给予各组员以中肯的激励性评价,项目可分为‚思维最积极‛、‚发言最积极‛、‚表现最出色‛、‚最乐于助人‛、‚组内贡献最大‛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互动、互助、合作‛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

我校的课题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分散到系统规范‛的过程。课题研究给我校带来最大的受益就是更新了广大教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因此,课题研究为我校的课改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四、课改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依托当地充盈的乡土资源,进行以奇石特色开发,形成校本教材——《石韵春秋》,充实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被县教研室推荐参加市优秀课程资源开发的评选。

回顾过去,欣慰在胸,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课改之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虚心学习兄弟乡校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力争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第5篇:践行生本教育,打造高效“生动”课堂

-------胡光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课改已十年有余,在这十余年里各种新教育理论乘着课改东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开来,这里面不乏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都因为不太成熟,或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而逐步销声匿迹,或渐行渐远。在此过程中我校也一直在课改的潮头迎潮而动。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从领导到普通老师,本着着眼长远的发展理念,积极学习“生本教育”并且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反复调研学习在践行生本教育的同时不断摸索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定位,教学氛围都需要重新构建。在初步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课堂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框架所束缚着,一样的教学流程、同样僵硬干涩的课堂,课堂上似乎缺少了什么。“让学生去讲、让学生发现、让学生感悟”,在这样的理念下,本该开放的课堂,由于教师组织形式的单一,导的作用被无形的淡化了,甚至有些教师在怀疑这种教学模式,反对这种模式。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变革的不适应,反映出我们有理论但还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策略来应对,有行动的意识但还没有灵活运用模式的能力,反映出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握模式的内涵和思想,从模仿中走出来。如何走出现状,建构高效“生动”的课堂模式,不单纯去讲求课堂内容丰富生动,而是让学生们都完全参与进来,做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通过各自小组的讨论学习,让先会帮后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带动基础差的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老师教育教学的同行者,与老师共同进步成长,而不是单纯教育的附属品,如何让学生知 、学乐、 好学,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立足提高小学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

如同任何教学经验一样,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解决所有学校,所有学生,所有学科的具体问题,教学研究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我们将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藏” 树立高效“生动”教学观。以学定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学生与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相互帮扶等多种形式主动学习,使其思维不断碰撞出创造性火花。各参与教师以实践升华对理念的理解,从模仿学习逐步到内涵地切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2.以课题研究促进各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先学后教,生生互教”理念的指引下,细心雕琢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探索适合不同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为各科教师构造一个完整的详细的可操作的教学流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指导自学,由扶到放 “兵教兵”,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订立“赶、比、超”的目标不断超越自我,通过高效“生动”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为达成以上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2.观摩学习生本等高效课堂,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关键是分析各基本环节,领略其实质内涵,不仅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审视,而且要在行动中实践、突破,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研究教法的选择,立足学生的学情,立足各科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课型,灵活运用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关键在“导”上下功夫。

4.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研究自学提示的设计,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存异质疑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

5.研究并逐步构建各科不同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程式化的模式过渡到多元的灵活的高效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原则):

1.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研与教改相结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2.整体研究与个体反思相结合。实验教师依据自己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还将根据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所需,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成员进行课题论证,集中开展交流活动,从而使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点带面、呈辐射状发散推进。我们将发挥骨干引领的优势,开放自己的课堂,影响和带动全校参与高效“生动”课堂实践的教师进入课改的新阶段,使全校的各科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总结反思性原则。充分利用果庄小学教研群与同伴加强交流,通过反思,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实验水平;通过反思和总结,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思路。

5.教育资源实现最大优化原则。实验过程中,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重组,实现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突破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据的是“先学后教、生生互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的主要流程是:辅助环节(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提示约2分钟内完成),接下来是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提问、讨论),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兵教兵,师生讨论),最后则是教师总结指导,并当堂训练(约13分钟,教师指导总结约3分钟,剩下10分钟学生完成作业),这是借鉴“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我校实际设计的教学流程,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型,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此模式,对各环节的要求往往会差别很大,在流程的运用上也会有效果的千差万别。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细化生本教育模式,分科目、分课型进行研究,尝试找到、不同科目不同课型运用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逐步构建各科不同课型高效“生动”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如何设计自学提示,从而架起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与探索的桥梁,进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自学。难点之二:学生“先学”之后,教师如何来“后教”?准确来说是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教师的“导”应如何来体现,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透过现象发现知识的本质内涵?

本课题将着力突破两点: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二是突破教师“导”的艺术,将教师直接的引导提问,逐渐变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整体上构思,于细微处点拨。

六、课题研究的起始、结题时间、研究步骤设计及各阶段主要内容与阶段性研究成果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3年6月——2016年6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初步探索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广泛开展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理念研讨会,深入研究“生本教育”。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案例,在案例中理解“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 5.确立《高效“生动”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开题,明确各成员研究任务。

6.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8月)

1、学校成立《构建高效“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各科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各子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各子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科组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方向的“果庄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5、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子课题组研究课等。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

1.课题组成员全面实施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不定期推门听课,检查落实情况。

2.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3.开展更为广泛的校级示范研讨课,请更多参加高效“生动”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推广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使各科课型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5年3月—2016年6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细节问题研究。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化研究的成果。 2.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研讨会、博客交流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3.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不同学科课型的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效“生动”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高效“生动”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展现学生真我风采”的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包含“激发兴趣 ”“收放自如”、“智慧生成”、“彰显个性”这些因素在里面的。在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将努力丰富这些教学元素,让学生在自学中静思,在尝试中发现,在辩驳中感悟,以教师无痕的“导”带学生走向更高的知识境界。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我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在校学生。重点关注参研教师在高效“生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情感。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说明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实践研究法。把“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

2.归纳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学期内所上课型相同的两位或几位教师共同比较研究课的设计过程,初步确定所选课型在运用“先学后教”理念时的具体操作流程,并集体商讨通过。研究成果中要注明每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学生思考是什么,教师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等,尽可能详细地把实践此类课型时所遇到的问题或可能的问题都表达出来,形成一个有理有据,符合实际的操作流程。

3.网络资源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借鉴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对高效“生动”课堂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4.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6篇:生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高效课堂是走向素质教育的“金钥匙”,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思品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一切的改革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都要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途径,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兴趣是最强大的源动力。对待有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做好,因此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情景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或以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导言,或以引人入胜的情景展示,或以学生的自导自演等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开课的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根据教育学家的理论,语言教学强于文字教学,而影像教学又强于语言教学。如新课的导入,如果教师总习惯于那种“复旧导新”的固定模式,以至于一张口学生便知道教师的陈词: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怎么不令人兴味索然甚至于生厌?相反我们采取了“热点新闻分析”、“歌曲”、 “谜语”、“知识竞赛”等形式导入则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处于一种兴奋和积极参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引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合作、探究的要求从而顺利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把握适当时机,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创设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智力因素和旧非智力因素相协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有效的学习,促进其认识、技能和情感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文、影视中蕴含的道理。

在保护大自然的教学中,通过展示影视资料,学生在懂得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的珍贵后,

在清晰生动的多媒体画面上依次出现了顽皮、有趣的白鳍豚;稀有、独特的中华鲟、小熊猫。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时传来画外音:“亲爱的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可爱的小熊猫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迅速投入查找竞赛中。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支配,自愿组合,在自备的书籍、资料中发现、学习、交流, 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动力。短短的几分钟,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的却是合作学习的硕果。扬子鳄、朱鹮、丹顶鹤、东北虎、藏羚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锻炼机会。这里,教师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讲解,学生已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珍稀动物的品种繁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将画面切换至珍稀动物的价值:“响尾蛇、变色龙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以直观、形象地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循循启发学生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珍稀动物还有哪些价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探索,最终独立地解决问题:珍稀动物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医用价值,更有生活价值。牛奶、妈妈的皮包、羊绒围巾、裘皮大衣、营养滋补品等都离不开珍稀动物的奉献,从而深刻了解珍稀动物与人类密不可分渊源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并贯彻整个课堂是我们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2、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思品的激情。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

如:在初一年级《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的教学时,为让学生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课桌、书包的活动”。

实践检验的方式很多,运用学生身边书包和课桌等资源来考察同学们自立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的目标,学生不仅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学生获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情感体验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操练,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认识到自立应从小事做起、应从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最终促进主体性发展。

这样就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一个旁观的指导者。这样不但使学生走进了思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表演能力、协作能力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3、组织思品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思品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对所学思品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我们原来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产生问题,而且有欲望解决问题。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的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在初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实现学生在“自立人生少年时”“人生需自立”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国很普遍存在的、同学们也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个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把生生互动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通过学生的争辩,学生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到底学费来自于哪里”,通过学生的再一轮争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通过助学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开放中完成了大学生的学业与自立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的认识,在活动中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任,在反思中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质疑、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思维更具有挑战性。“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感得以迸发,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果教师教思品只教书本知识,无论学生的书本知识如何牢固,都忽略了思品课的灵魂。思品课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章节,都要注意突出这个环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进行体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较少发言或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体验中来,体验生活,体验人生。

如:在上初二年级《家温馨的港湾》的教学过程中,我事先作了一个家庭状况调查,了解到一些家庭特殊的学生,在体验活动“我与家人的温馨照片”中,跳出了教材中家庭的狭小范围,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统称为家人。

这样的感知体验活动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家庭、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尊重了差异,呵护了他们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中,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舞台,是共同建构、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本分。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生本意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7篇: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它的立足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大空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主的能动性,而达到最大的自我发展。“高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模式的建构必须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模式的运用必须适合不同层次的老师使用,并能够较好的驾驭,不断的进行“重组”、“拓展”与“自我建构”,以实现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要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对几何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现以圆的周长为例,介绍如下:

一、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几何知识又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一部分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充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出示一圆桌,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桌周围包上一圈花边,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几何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三)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模式

积累 复习旧知 激发兴趣 积累表象

操作发现观察 发现规律 学会操作 体验乐趣评价激励 练习运用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第一环节: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 (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先回忆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接着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从回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出发,通过观察教师的旋球转动画圆的演示,学生获得了一个曲线封闭成圆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从这个演示过程中发现圆与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也有利于下面对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环节: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在操作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分组活动,集中大家的智慧对梯形进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们熟知的几何图形,然后再间接求出它的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好几种成功而可行的办法:

(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

(4)把梯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个三角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接受相比,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第三环节:练习运用。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目标一: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积计算,它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口算、笔算、解题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画图,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画出一定的几何图形,或利用工具测量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目标二:发展思维。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练习中要加强表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做出最终的答案,还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过程。通过练习,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思维的敏捷性、简洁性、批判性与深刻性等。

第四环节:评价激励。评价激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以上三个阶段之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教学模式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8篇:生本高效课堂

浅谈对生本高效课堂的认识

徐聪聪

通过这次远程研修,我对生本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学习生本、高效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中实践。而通过专家老师的报告与点评,我们更加体会到我们要学习的太多了。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在博兴三小举行的省教研室送课助教活动。聆听了毕研艳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在这堂课上,毕老师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卡,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用简短的时间解决了字词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空白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充分运用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正如刘家栋老师的点评:“课堂上为什么能充分感受到学生的这些发展与进步呢?得益于以学定教,得益于对学生的真正尊重。”确实是这样,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习的情况以及他们想要学习的地方,才能整体把握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成生本高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学习课标、研读教材、及时反思。新课标指出: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角度来审视研究学科教学,构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学习了新课标,按照课表的要求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整体。在每堂课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可以防止课堂的低效。

第二、备课要充分。备课不能只备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也要进行准备, 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做好课堂预设。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就不会预算到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这样何谈高效课堂?设计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价值的,更要有启发性。启发式教学才可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第三,把握好课堂节奏,运用好教学资源。有时一堂好课不需要很多精美课件、华丽道具,教学资源运用得当也可以创设出好的情境。充分利用好自主学习卡,可以在构建师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一定会继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也让学生快乐成长。

第9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总结

2006年,山东省小语会依据语文学习以及语文教育的规律提出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推动校园读书,带动社会读书,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课题一提出,立刻得到省内许多学校和语文教育教研专家的响应。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课题实验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进实验学校,处处弥漫书香,处处是师生读书的身影。但从面上来看,学生读书并不乐观。一次,跟教师座谈,他们很真诚地说,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书重要,可学习语文课本的时间都紧张,哪有时间让学生读其它书呀!老师的话触动了我。是呀,不改革课堂教学,怎么让所有学校的孩子都能多读书呢!为此,我深入课堂、召开学生及老师座谈会,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少。

问题二,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

问题三,研读教材不到位,只了解了课文的表层内容,没有深度和新意。确定的知识学习目标是一些无序的死的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目标不具体,表述模糊笼统,没有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概念化,不够准确。 问题四,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以及习惯也得不到的培养。

问题五,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六,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七,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八,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

以上这些问题,我在省教研室召开的“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上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为促进问题研究的深化,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请大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及解决的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学说——非指导性 启发:教师相信、尊重学生。

(三)“生命教育”理论

为学生一生、生命质量负责

(四)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体系建构。

2、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

3、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

4、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5、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评价。

6、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师素养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明确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

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二)形成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若干理念。

1、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所有学生,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

①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②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充分尊重学生。

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个性。

③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

⑤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⑥珍视学生个性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3、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

教材是例子,把课文作为例子来教,以获得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用心研读教材,做到与文本真正对话,与作者情感共鸣。明确语文学习内容和要求,并作出价值高低的区分。

4、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产资源

5、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

(三)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态已基本形成 ·生命、生长、生活、生态课堂

师生双主体和谐共存。 ·彼此分享精彩语文生活 ·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自主实践

主动预习、读书、思考、表达、延伸 ·学生的学习享受优质的指导 ·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语文的成长

(四)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已经明确

1、尝试自学

2、合作交流

3、探究解疑

4、拓展补充

5、评价反馈

(五)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策略。

(六)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评价。

(七)总结出若干生本高效的教师素养。

(八)语文作业本进行改革——语文自主学习记录本。

上一篇: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下一篇:送给初三毕业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