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样做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想这样做

高效课堂这样做

摘要:转变教师观、学生观,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观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高效课堂

“我们要减负提质,搞高效课堂”,这是大会小会上都会听到的,似乎这已成为我校的口号、旗帜,或是我区,乃至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口号、旗帜。当然,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教育,并搞得如火如荼之时。但是,据我观察我校的减负提质,高效课堂,似乎没有质的变化,学生也没新气象、新面貌。而一个个老师倒是哀声叹气说“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生是越来越不听话”,甚至是“学生越来越笨”。老师们是干着急啊!着急什么呢?学生考的分数是越来越低!哦,原来老师在骨子里,在潜意识里还是仅看学生的分数,以分高低论英雄,以分多少论胜败。

其实,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整体的人,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只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结果,实际上是把学生的局部素质从整体素质中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考察,是片面的、错误的。

再加之,滚滚车轮已把我们拽入21世纪,21世纪是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是人才竞争时代。我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顺而应之推行了最深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教育,以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因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彻实改变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但是我们老师一听到“减负提质,”“高效课堂”,就误以为是要减少学生作业,而要记住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学生记得越多,老师的课堂就越高效越有质量。所以老师就想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易学易记,便是高招,再设制奖惩制度,促使学生上厕所吃饭都在读记,便是妙招。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然而,当今已是素质教育,我们再也不能把学生当做可以注满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给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一、 那么,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白课堂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它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许多教育专家有这样几种共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或是学生充分表现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大胆质疑,建立自信、体验快乐的地方,而不是教师不停的讲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课堂还是师生情感交流、感悟做人的地方。有句俗话:三流的老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二流的老师让学生拥有能力,一流的老师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课堂落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然后,我们教师要确立新理念,适应新课程

课程理念要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从封闭保守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转变与提升。有了教师的思想解放,才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教学的成功是新教育理念实践的结果。

三、其次,我们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

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角色要相应的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成为新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因为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究和改进,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是发展的人。因此,“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养成的圣殿。如果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便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四、再次,我们教师要确立十种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以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需要确立以下新教学观:

⑴帮助学生确立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⑵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

⑶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合。

⑷教师要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⑸及时反馈、沟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⑹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发展,给他们思考想象的空间。

⑺帮助学生去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

⑻注意让学生理解、探究,而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学习课程的能力。

⑽师生平等共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

有了课堂教学的清楚认识,实现了新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的转变,才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但要达到课堂高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五、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学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怎样教决定怎样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好的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学知识,以教达到不教。

教学方式转变之一是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之二是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之三是实现协作学习,之四是多样化解决问题,之五是灵活选择评价方式。

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且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方式。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加强。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填鸭式”,尤其是英语教学,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薄了学生的思维,一味的灌输、做题、评讲浇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成了“储蓄式”,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一言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看教师脸色行事,没十足把握不能发言、不能尝试、不能行动、哪还谈得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生气与棱角。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是学课本 ,而是死记硬背老师传达的教参,一是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二是推着学生学习,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吗?那我们还能说“学生笨,学生不听话吗?”面对这种情况,我开始了英语教学自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以分类分层学习,培养创新教学研究。这个学习模式由“2-5-3”三部分组成。

“2”——两大类:一类为学知识,一类为发掘潜能。

“5”——五种学习模式:授知型,授法型,自学型,交流型,拓展型。

“3”——三个层次:一层次侧重于学生“愿不愿”学习,二层次侧重于学生“能不能”学习,三层次侧重于学生“会不会”学习。

根据需要,设计了一种自主探究学习记录:

我在讲授新课前,先看自习记录表,了解学生需要解决什么?然后课堂上重点把“我的疑惑”拿来师生一起共同讨论、交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放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引导、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探求答案。尊重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也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识结构理论,运用认识规律,使教学能获得好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由“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以前的懒学生也变得勤快起来,教学效果渐渐显露了出来。

七、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们一谈到评价方式,就认为是考试之类,而那是传统的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的量性评价,过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别差异,忽视了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查,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并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彻实改变现行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行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是完美的,所以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

总之,“高效课堂”不能光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技能,还要看是否真正发挥了课堂功能:在课堂上,发现和发展了学生多少潜能,满足了学生多少需要;在课堂上,是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否发展了学生个性。若做到了这些,那肯定是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己从内部建构知识,那就是减负提质。所以要真的做到“高效课堂”,“减负提质”,老师就要不断促进自己发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新观念下,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灵活选择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双管其下,以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

[2]空中课堂

[3]教育心理学

作者:陈晓容

第2篇:创意,也可以这样做

从广告到艺术品,从建筑到服饰,创意的作用可以被无限制的放大。无形价值的创造主导并支配了经济的运转已成为趋势,我们进入了一个靠智慧创造价值的时代。

当雷姆库哈斯先生设计的新央视大楼在北京的东三环拔地而起后,这座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的大楼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抛开对建筑师设计理念的争论,这座创意十足的建筑在中国终成现实,其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对于设计师们的各种奇思妙想,中国的公众和消费者早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只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创意,就有可能创造直接的价值。

创意改变生活

从广告到艺术品,从建筑到服饰,创意的作用可以被无限制的放大。以有形价值的创造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局面已发生了大逆转,无形价值的创造主导并支配了经济的运转已成为趋势,我们进入了一个靠智慧创造价值的时代。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由此可见创意之神奇。

然而在国内的服装设计领域,设计师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国内设计常把接收最新的时尚资讯放在首位,但真正能用于实践的少之又少。紧随时尚的设计往往因为市场反应不佳而得不到服装公司的认可,似乎挣钱的款式未必新颖时尚,而兼容性较大的大众款式更受青睐,这似乎已经成了多数服装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款标准。市场的力量足以扫清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的矜持。产品追风,已经成了各服装公司的一道风景,国内大牌公司追逐国际大牌,中档公司追逐国内大牌,小公司又追逐中档公司,这样的方式催生出了许多的买手。他们的工作就是买来样品,再批量生产。国内设计师莫名奇妙的被推到两难的境地。

可喜的是,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了创意设计在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设计师也更加努力将创意设计与市场结合。自2007年开始,一个由中国纺织协会主办的旨在推进全行业科技创新和品牌价值提升而组织形成的当代时尚设计创意展示活动就在上海举办了。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表示,时尚创意空间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有客观需求,有国际经验比照,有中国创意企业的展示。协会主导这样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在此引导下,行业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方面,纺织服装产业起步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大这方面的引导。我们希望这是一种示范性的引导,不是理论说教式的引导,让审美概念落地,通过实践,让企业认识到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创意无处不在

服装设计仅仅是创意设计的一个方面,我们曾经无数次惊叹于国外广告设计的巧妙创意,也不止一次叹服于外国现代建筑的神奇设计。今天,类似的设计与创意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展,并且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利益,甚至是社会效益。

近来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出现了一则百度公司的广告:找的就是你!几位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突然发现自己就是寻人启示上的主角,广告以主人公的惊愕表情结局,并点明主题“谁在找我,百度搜索”。乘客都被创意十足的广告内容所吸引,尽管有很多人不明白这则广告是想推广怎样的产品或者服务,但不能否认利用这则充满新意的广告,百度赢得了眼球和关注,达到了自己的宣传目的。

在当今的快节奏社会和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早已不满足于按部就班的生活,各个领域都充满了机会,但如果没有新鲜的创意,不能瞬间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机会也会稍纵即逝,在激烈的商战中失去的就可能是利润与财富。创意其实并不困难,真的困难在于让大多数人接受你的创意。Lady Gaga的生肉装的确创意十足,相信没有第二个人会想到这种打扮,想到了也不敢穿出来,所以这种创意虽然足够吸引眼球,但是却很难产生商业利益,因为无法让大多数人接受。创意与产业的脱节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着T台上的模特穿着透视装摆出各种POSE,然后逐一评价每款设计的好坏,但是这样的衣服摆在商场里是很难卖出去的,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舞台上的东西就是舞台上的,把它加入到现实生活中非常困难。

当然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和对于个性化的不断追求,消费者也早已不满足于穿着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服饰,对于个性化的设计和创意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在北京这样的新晋时尚之都,每天都会有设计师推出自己的最新作品,众多的服装品牌运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的时尚新装,与过去的外国品牌占主角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的独特创意,渴望在时尚的浪潮中吸引受众和消费者。在视款式设计为命脉的服装业内,创意的竞争就是市场的竞争。

中国的服装加工厂早已经成为世界代工厂,众多的国际大品牌服饰实际上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用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物美价廉,当国产品牌想要打入国际主流市场,还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LV的neverfull,爱马仕的birkin,普拉达的小羊皮⋯⋯这些经典的款式和设计就像它们的品牌一样深入人心,这样的创意和设计就像是品牌的标志,将设计师的风格融入了品牌之中。国内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王培沂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过:“对一个品牌的传承来说,‘精神’也就是‘风格’的传承是最重要的,风格指的不是服装的风格,而是设计师自己的设计风格,不管潮流怎么变换,都保留在品牌里的中坚力量,是品牌的灵魂,也是设计师最想让大家知道的。”

从创意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进而为企业品牌的打造服务,这样的发展方式正是众多的服装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也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在创意向利益转变的过程中,有实力的企业创意就有受到模仿和克隆的可能。不过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创意产业,大部分业内人士并不抵触自己的创意受到模仿,凯撒集团董事长郑合明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并不怕模仿,我更愿意把这种方式当成一种相互的学习,真正有自己的创新实力的公司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这样的企业会有源源不断的更新更好的创意来迎接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创意引领未来

今年的第四届时尚设计创意活动移师北京国际贸易中心,據组织者介绍,之所以会选择北京的商业心脏国贸作为展览的举办地,就是要利用这一地区大量高端群体,以及媒体高度的关注度而让创意温度沸腾起来,也可以让“创意”走下神坛,与消费终端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创意成为风尚,进而产生真正的价值。

在展示活动中,并不仅仅是服装设计,还包括了设计师创意作品、时尚摄影艺术作品、艺术院校优秀设计作品和面料设计作品等等。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的设计师,被称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第一人的张永和教授的参展作品是由多种材质混合使用的建筑设计典型,服装艺术与建筑艺术在其中有着充分的跨界融合。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人物马军、黄敏合作的现代艺术装置,通过石膏仿品订制的方式使“LV包”变成了人人可以拥有的饰品摆件,而艺术家王雷用纸编织而成的精美服装,彰显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除了许多知名时装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等有创意的实力派艺术先锋的响应和积极参与,同期举行的“凯撒·2010中国时装创意设计邀请赛”还设立了8大奖项,鼓励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其中最新设立的“大众关注奖”就是为了让创意设计更贴近大众,让设计师和终端消费者零距离沟通,掀起全民创意的热潮。

众多的服装设计生产厂商也不约而同的把功夫下在了创意设计方面。在今年的时尚设计创意活动中,有诸多厂商参与其中。谈到自己的初衷,凯撒集团董事长郑合明向记者介绍:“由于中国的设计人才进步很快,创意也更加能引领时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给设计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以凯撒为例,我们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立100家旗舰店,主推我们自己设计的高端成衣,让精彩的创意设计与产业结合,创造实在的利益。”在他看来服装设计的创意是动态的,随着消费者需求和心态的变化,要不断的进行改变和创新。“对服装企业来说,既要满足设计要求,还要适应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创意设计方面尽量多元化,不仅从款式上,还可以从其他诸如面料等方面进行创新。其实中国真正有创新设计的概念也就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与国外的国际高端品牌相比缺乏传统和历史的积淀,只有通过时间的积累来进行培养。”

点评:走进创意时代

可以说,时尚创意空间活动的诞生及其连续三年所取得的成功,带来的是中国创意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纺织服装大业发展的起承转合——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实现终极目标:价值创新。行业协会及各个领域不遗余力地促成时尚创意空间的诞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走进了创意时代。

然而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创意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在各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无论在哪个行业,时尚创意的前景一片光明,却依然需要业内人士不断的付出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保持自身的活力,赢得自己的位置。

作者:吴 伟

第3篇:微型课题,我们可以这样做

资料表明,微型课题作为一种草根化、大众性而又见效快、能为师生成长或发展带来较大“实惠”的教育研究样式,为南通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科研兴教作出了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近年来,这种研究样式迅速“走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南通市区域推进的有效举措对此起到了一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

作为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分管主任,我是区域推进工作的大力倡导者、具体组织者、亲力实施者、业务指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之一),也因此有机会到许多地方介绍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经验,《天津教育》《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后以显著版面和大篇幅发表我的相关文章(题目分别为《冯卫东谈微型课题》《微型课题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做好微型课题 写好教育论文》);“百度百科”中“微型课题”词条也重点提及我,并引用我的若干观点;我还在拙著《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以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收录了我个人有关微型课题讲座的实录整理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该书后来获得多项荣誉,这一实录整理稿有着较大的“贡献率”。应该说,我之所以能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做“教师的教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与自己在微型课题研究方面的倾情付出、较大收获有关:我“助成”了微型课题,微型课题也支撑了我的研究生活和专业精进。

作为一种草根化研究,微型课题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关注,自然也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一定的研究标准。即便是其称法,各地根据各自的不同理解也不同。以省内为例,不少地方称为“小课题”,南京、徐州等地称为“个人课题”,苏州市吴江区称为“学期课题”,我市崇川区称为“细节课题”……循名责实,它们的所指、内涵等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根据自己的经验,我为“微型课题”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或“界定”:教师为解决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个(些)具体的、较为微观的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具体而微”(具有一般课题大致体式而相对较小)的研究课题。它往往会用到常规课题的一些研究方法,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不(一定)需要教育或学校行政以及教科研机构的认定、组织与管理,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再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用这样的“界定”来考量各地的微型课题(或“小课题”等),“结论”应该是“大体若此,定体则无”。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注意到,各地在研究的方法、技术路径以及风格等方面,都烙有一定的地本色彩。以我市为例,如皋的做法与其他县(市)、区也不大一样:它倡导形成研究共同体,由若干教师个体组成,大家围绕某个预先“悬置”的、具有一定高度和广度的现实问题,由个体聚焦一个点子或一个角度,再由群体在问题四周“众星拱月”,构成“包围圈”,如此,既有分工又有联动地开展研究,最终一起解决上述的那个问题。我以为,它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问题由教科研人员甄选和抛出,因此可以基本保证问题指向的正确性和解决的现实需要性;第二,组织化程度较高,有利于研究的善始善终,往往能以过程实来促成结果优。

我注意汲纳如皋的经验并向市内各地推介,同时也把自己在较长时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们,奉献给全市更广大的学校和教师。这样,既有利于多种经验的优势互补,也为大家创造了较为丰富的选择性和较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概括地说,我的经验主要是:第一,有组织但不“唯组织论”,更倡导自觉、自愿、自能;第二,“问题在课堂”,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课堂等教育教学生活的现场捕捉、发现、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转化为微型课题,用微型课题来解决问题”;第三,“现场”中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好关注那些不容易为一般人所关注的细小或细节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就是教育或课堂教学生活的细胞,而“细胞”里面却又蕴藏着或折射出上述“生活”的全部信息与特征,也就是说,努力做到由斑窥豹、见微知著;第四,在“问题丛”中筛选有待研究的小问题时,最好能虑及今后的成果表达,虑及成果的新颖性、公众的悦纳性,因此要注重所选问题的新意和亮点,这样做,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之效,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课堂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研究成果的创造、呈现以及个人的专业发展,等等。

这一年来,我大部分时间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跟随并协助李吉林老师研究情境教育,与此同时,也在这所百年名校进行扎根研究,特别是开展有关情境课堂的深入研究,因此有机会和学校的青年教师朝夕相处,参与他们的教学设计,观摩他们的教学现场,然后和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认真评课,深入议课。不必讳言,过去我在市内外讲微型课题研究,其中部分由课堂生成的课题创意还难免含有一些“理应如此”的臆测成分,它们亟须在课堂里得到验证,亟须向广大教师及其实践行为求证。而在一所学校进行扎根研究,恰恰是极好的验证或求证的机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绝大多数课题创意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我在微型课题研究方面的思路、技术方法等是正确的,是一线教师可以借鉴、接受并且内化的,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我所指导的由近30位青年教师组成的微型课题研究行动小组里,几乎每个学科都渐渐形成了一个或一些行动带头人。现在,呈现在我文章后面的三篇研究心得,作者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老师都特别谦虚好学,他们乐于认可和接受我的选题(这也是下文主要的论述视角)路径和研究方法,由他们的文字亦可以看出我是怎样(指导)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

第一,在精心上好的、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堂中寻找、聚焦和凸显某个(些)亮点。先是初步透过现象思考这些亮点形成的大致原因,同时用一个较具新意的概念概括它;再进行相关信息搜索、文献学习,较深一步地把握亮点的内在形成机制,此时提出或确立微型课题;通过后续研究来“破解”亮点形成的奥秘、规律,以此“观照”和改进今后的课堂(特别是其中同一类型的教学环节与情境),从而使由个别教学现象悟出的实践或理性智慧产生出较大的普适价值,或者说转化为新的“教学生产力”。朱金茹老师的课题大致就是这样的,她上出了好课,我稍加点拨,使她把好课变成了好课题,我相信此后她还一定会写出好作品。而“让‘好课’成为‘好作品’”恰恰是我一贯的主张,当然,其中所说的“好作品”,不只是指一两篇好文章,还指一批新的好课。是的,研究自己的一堂好课,往往会“派生”出更多的好课,而微型课题研究又正是这种“派生”所需要仰仗的“摇篮”。

第二,观察他人的课堂,其中一定有好的经验值得学习,也一定有缺点或教训值得思考和警醒。“旁观者清”,执教者或许未曾发现的问题,未曾清醒意识到的困惑,却能为“我”所明白地看到、清楚地识破。“别人吃一堑,我来长一智”,这是真正的智者走向成熟与成功的必由路径,自然也是生成微型课题、生长实践智慧的可行通道。吴冬冬老师对“师弱”反而成就“生强”的怪现象“看不懂”,这不是坏事,如果我们连一点“看不懂”的感觉都没有,反而意味着我们思维迟钝甚至是麻痹;当然,只有困惑也不行,更要有破解困惑的意识和努力。吴老师有着这样的意识和努力,他“化腐朽为神奇”,由此获得“站到学生身后”的教育启示。这还不够,他进一步拓宽、挖深,把它转化为微型课题,期望通过专题性的关注来建构“站到学生身后,助推学生发展”的一系列有效策略。他启发我们:要善于就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进行追问,积极寻找化解困惑的良方妙法。在此方面,微型课题研究应为、可为也能为。

第三,《学记》有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微型课题可以在“困”“知困”和“自强”等所构成的问题情境链中生成。这里所说的“困”,是指教学中的“不能”“无法”,这是我们必将永远都会面对的现实。微型课题亦可以有诸如学术或理论等方面的追求,但它最需要致力的是,突破和解决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矛盾和难处,根据我的体会,在这方面,应该没有比它更好的平台或载体有助于上述任务的达成。陆涌莉老师面临的其实是美术课中非常普遍的尴尬,课时有限,学生难以从容完成当堂作业并进行交流,怎么办呢?我首先想到的是,适当变革课堂结构,有时候,结构一变,活力自然来;随后不禁联想到自己接触不久的新概念——“翻转课堂”,于是向陆老师献计,便有了一个微型课题的相伴而生。我们的定位是“尝试”,毕竟课堂变革将要涉及学校教学的很多因素,其中包括教学管理,这不是一般教师所能为的。“尝试”既意味着摸索,也意味着局部性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微型课题毕竟不是上规模或大格局的规划课题,它还“小”,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三位老师的课题不仅在学科上,而且在生成路径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很有代表性。当然,他们也有共同的、九九归一的地方,如,向专家“借脑”,垫高自己的研究起点;进行理论学习,在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知背景下开展——如果把微型课题比作是一根草,它的根应该是比较深的,它的叶可以是茂盛的;有鲜明的行动取向,是“做”而不是“作”微型课题,最能彰显“行动即研究”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空间比较大,也有较强的弹性,既可以一事一研,也可以与其他问题、事情和因素形成联结,倘若如此横向联系,把它往大里做,完全可以升格到规划课题等一类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探究性的品质高度上,也完全可以“积跬步而致千里”……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冯卫东

第4篇:我想这样做

《我想这样做》口语交际教学案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课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残疾人”这一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利用录像片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残疾人的空间距离,成为了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充实学生交际内容的必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本班特殊学生陈策(他是一个双腿发软,腿部肌肉逐渐萎缩,最后直至瘫痪,寿命极短的孩子)为案例,让学生说说想对他说什么?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感召学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课堂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为课堂增添无穷的生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

2、懂得关心、照顾残疾人,从身边做起。

3、初步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倾听时,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想仔细,记心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出示礼物,真情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是12月25日,是普天同庆的圣诞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老师要送你们一样礼物。 师拿出礼物(一个拉二胡的男孩),启动按钮,这个礼物动起来了,男孩边摇头边拉着一首《爱的奉献》,凄美的音乐回荡在二(1)班的教室里。

师:你们喜欢这个礼物吗? 生:喜欢!

生:这首歌很好听,好像是《爱的奉献》„„

师:老师觉得如果把这个礼物放在教室里的话,可能很快会被弄坏,我希望这个礼物能送到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的手里,你们觉得这个想法好吗?

此时,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送给大班长高迪,因为她成绩最好;有的说送给劳动委员毛佳萍,因为她为班级付出最多;有的说送给成绩最差的葛成语,鼓励他一下。这时,又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送给陈策,因为在我们班里只有他的腿再也站不起来了。我想送给他。

(教室里一片掌声,接下来是一片寂静,44双眼睛都盯着我。送给陈策是我早就准备好的,我们的想法达成了一致。)

师小结:把这个礼物送给陈策,也是老师的愿望。我们的同学都很关心陈策,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陈策一样不幸的人,他们身体有缺陷,生活很不方便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残疾人”(板书:残疾人),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该怎样说,怎样做。 设计意图:

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送礼物入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把礼物送给谁,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结合陈策在班里这一特殊现象(他是一个双腿发软,腿部肌肉逐渐萎缩,最后直至瘫痪,寿命极短的孩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作为这节课的引子,直观形象,刺激学生的感观,学生不会有距离感,容易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尽可能的回归常态,不必拘谨,真实自然的进行口语交际。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1、认识残疾人

小朋友们,我们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十分方便,我们过得多么幸福啊!但是,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2、谁能介绍一下刚才的图片中认识的残疾人,他们是哪类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示范,提出“听”的要求:听的时候要听得仔细、听得明白。(板书:听仔细明白)

学生练说,提出“说”的要求:我们在说的时候要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完整。(板书:说清楚完整) 设计意图:

“残疾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利用课件出示各种残疾人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对残疾人有个初步的印象,对残疾人的生活有大致了解,为后面的交际埋下伏笔。口语交际课主要是提高口语语言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学生交际过程中,通过师生的评议,教师的点拨、指导,加以规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小朋友们,残疾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a.一个盲人要去商店买东西。

b.一个残疾人,断了一只脚,走路不方便,可是想到风景区去观赏美丽的风景。

c.有一位同学天生双手残疾,写的字像蛇一样弯弯扭扭。同学们常嘲笑他,给他起绰号。

生生互动:四人小组交流、表演——全班反馈:师生表演、生生表演

(重点指导第一个场景的交际过程,可以创设孩子与盲人的交际场,也可以创设孩子在帮助盲人前与旁人的交际场。)

师小结:从大家都表演中,老师可以看出,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很乐于助人,很会做事。如果你们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课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生思、议、说的基础上,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进一步学习交际的方式,练习口头表达。

(四)、师送礼物,真情表白

1、师:小朋友,那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此时此刻,当我把这个礼物送给陈策时,你想对陈策说点什么?

2、师:还有很多学生都想对陈策说心理话,那就让你们把这些真实的语言留在白纸上吧。

学生写心理话,师巡视。(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

寻找身边实例,学生们有话可说,让孩子说说想对陈策说的话,因为孩子每天和他生活在一起,同学之间的情谊很真切,很有感受,那些话都来自孩子天真的心灵,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纯真。课堂气氛活跃,情感体验浓厚,体现了同学间纯洁的友情、无私的爱心。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心灵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一说话训练,敞开了孩子的心扉,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从情感上达到了共鸣。

(五)、唱响主题曲,结束课堂

1、师: 残疾人艰难的生活值得我们同情,残疾人感人的事迹又令我们十分敬佩(感人事迹图片已经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学生在课前已经观看过了)。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请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献上一份爱心,因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板书: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2、师生共唱《爱的奉献》,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附件:教学精彩片段

师:小朋友,那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此时此刻,当我把这个礼物送给陈策时,你想对陈策说点什么?

思考片刻,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

生:陈策,当你孤单的时候,就拿出这个礼物,听听音乐,让这个拉二胡的小男孩陪伴你!

生:陈策,我希望你的腿早一天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玩游戏。

生:陈策,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灰心,因为我们永远在你的身边关心你。

生:陈策,我多么希望每天都看到你的笑容!当你摔倒又勇敢从地上站起来时,我为你感到骄傲!

生:陈策,请你记住我们二(1)班和陈老师会永远爱你„„

生:陈策,虽然你很不幸,但是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们都会帮你渡过每一个难关。

生:„„

孩子们的小手一只只高举着,想说的话很多很多。有的孩子声音开始哽咽了,有的孩子眼眶已经湿润了,孩子们的真情打动着我,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室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重,我努力调节者,这时又有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我想给这个拉二胡的男孩取个名字——陈家乐。

师:嗯,一个好听的名字。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希望陈策的一家都能快快乐乐,虽然他的腿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但我希望他的家人依然能够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师:说得真好!(掌声响起)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愿我们的祝福能给陈策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快乐!

师小结:看着你们那么懂事,想说的话肯定还有很多。那么请你把这些真实的话认真地写在纸上,我们可以一起送给陈策。

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白纸上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心理话,字迹工工整整,语言真真实实。几个差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写字过,我巡视着,眼眶已经湿润了。教室里轻轻地回响着《爱的奉献》,虽然孩子们可能听不懂其中的歌词,但他们已经听懂了这是一首爱的歌曲,爱的旋律回荡在每个人都心间。就在这样一节口语交际课,把我们45颗心仅仅地拴在一起,久久地感动着我!

第5篇:我想这样做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看图写话指导

新军屯小学二年级李立红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感召学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课堂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为课堂增添无穷的生机。我设计的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看图写话指导《我想这样做》,正是这种理念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二年级小学生难能可贵的丰富的感情素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牵动心灵

课堂伊始,教师就充满深情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9年我教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叫张东东,他是我们班×××同学的哥哥。因为他患有腿部肌肉萎缩,走路不方便,上楼下楼更困难。我们班的同学就背他上楼、下楼。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尽了所有的积蓄„„。当时我们学校的校长及全体师生为他捐了款,让他继续治疗。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召、牵动:

生:假如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我会伸出温暖的手照顾他。

生:我会不吃零食,把钱积攒下来为他治病!

生:我会借马良的神笔,为他画一条健康的腿!

看学生的心灵是多么美好,特别是第三个学生的回答是多么的有新意。稚嫩的回答,表达了他们多么美好的愿望!牵动学生的情感,他们就会迸发出感人的创造。

二、交际表演,触动心灵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教师就刚才的故事巧妙地出示了口语交际课题: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课题就是“我想这样做”(板书)。然后创设了4个假设情境:

1、一个盲人在商店里要买东西;

2、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腿不好的残疾人;

3、一位同学走路一拐一拐的;

4、一位同学得了重病没钱治疗。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表演,教师巡视。然后选择了一两个题目重点进行表演、指导,让学生舍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动他们的心灵。不仅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而且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心灵。

老师与学生一起表演。老师扮演腿有残疾的老人,从讲台的左边走下来。生急忙跑过来搀扶着老人:“老爷爷,我们送您回家吧?”

“你们不上学吗?”

“晚不了,您走路不方便,过马路多危险啊!”学生搀扶着老人,把老人送回家(从右边将老师送回讲台)

“你们这些孩子可真好!谢谢你们。”老师动情地说。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学生响亮地回答。

三、出示图片“送盲人爷爷回家”(图片略)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图中都有谁?他们是怎么碰在一起的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看谁设计的故事情节最好?

生:有一个小姐姐和一位盲人爷爷。看!天在下雨,小姐姐出来一定有很重要的事情„„ 生:她可能去上辅导班。

生:她可能去给妈妈买药。

生:她可能去看望朋友。

生:她可能去买书„„

师:那大家能不能加上时间、地点把这句话叙述完整呢?

找学生发言。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她碰到了盲人爷爷,她心里会怎么想呢?她会说些什么?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同学。

分小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整。

生:大家刚才说的入情入理,连老师都被打动了,那就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故

事吧!

写完后,读几篇范文。

照顾盲人爷爷

星期日的下午,天下着小雨,兰兰写好作业后,拿起自己心爱的小雨伞去“新华书店”买新书。

在去的路上,兰兰看见一位戴着墨镜的盲人爷爷,正独自一人在雨中艰难地走着。

兰兰赶紧跑过去,把雨伞撑在盲人爷爷的头顶上。

盲人爷爷自言自语地说:“咦!雨怎么停了?”

兰兰说:“老爷爷,我是兰兰,我在您身边,帮助您撑雨伞,我送您回家吧!”盲人爷爷开心地说:“哦!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就不用淋着雨回家去了。谢谢你!”

兰兰说:“不用谢了!帮助别人、照顾残疾人是每个少先队员和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盲人爷爷听了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兰兰把盲人爷爷安全地送回了家。

四、清唱歌曲,震撼心灵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引入课堂,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使学生不断迸出精彩的话语。

教师在小组交际表演之后进行了归纳:同学们表演的这一幕一幕都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字──爱。爱会使人怎样呢?

生:爱会使人感动、快乐、幸福!

师:从刚才大家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小朋友们都很有爱心,很会帮人做事,如果大家能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一首歌曲表达了爱的作用,爱的伟大知道是那首歌吗?(板书歌名:爱的奉献)

师:听过这首歌曲吗?有没有会唱的?想听吗?

教师相机深情地清唱这首歌曲并出示歌词: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随着唱了起来。学生一边听着歌曲,一边读歌词,深深地被歌曲及歌词所描绘的情绪所感染、所震撼,不由得和着节奏拍起掌来„„。

不待老师提问,学生已陆续举手或谈感受、或提问题。

生:我每次听到这首歌曲,心里都热乎乎的。

师:是啊!每当老师唱这首歌,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生:老师,爱比金子还贵吗?

师:对,比金子还贵,是千金难买的!

生:老师。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就是说爱处处有吧?(没有讲解,没有启发,二年级小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一层真是很难得。)

生:老师。您唱,后面的老师也在唱,你们是不是商量好的?

“不,是他们也会唱,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也有一颗滚烫的‘爱心’!”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就会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四、爱心拓展,升华心灵

有匠心的老师,不只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使学生见木知林,窥一悟十。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仅仅是残疾人吗?”使学生想到,许多有困难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教师的课堂总结对学生地心灵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不只是残疾人,还有许多有困难的人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他们感到世界充满了爱,如我们班的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有困难,大家也要帮助他们。他们有了进步,我们送给他们掌声,他会更加努力学习,进步也会更大。同学们,让我们把对残疾人的爱心变成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吧!”

第6篇:今天我想这样做教师

礼河实验学校张俊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能够成为新一代的领路人真的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新的时代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而如何做一名教师也引起了我许多思索。一名教师,应该以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以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适应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增强素质,炼就过硬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正合格的教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呢?今年的新教师培训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是要‘身令其正,德才兼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然个人首先也需要有高尚的灵魂。

个人需要灵魂的自强不息,民族需要灵魂凝聚人心。而一个高尚的灵魂,纯洁的灵魂,对于为千百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教师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然古人有训: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解惑,作为教师更应教会学生自己收集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教学的发展中,教师的任务从教会学生识字明理到掌握知识、具备技能,进而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作为教师,首先要处理好双基训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发扬我们的教学长处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要注意乐学和苦学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发奋图强的拼搏精神;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合作学习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做准备;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远离自私、惟我独尊的不良品质,在未来生活中做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受人欢迎的人。

其次,牢固树立终生学习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富将首先依赖于个体和民族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人人都将成为终生学习者,终生教育的思想也大放光彩。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担负者传承文化,培育新生代的历史重任,应成为终生学习的先导,否则,教育者将难以胜任社会的要求。作为教育者,不能单有“一桶水”,应具备“一池水”,“一池活水”。作为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章太炎先生的“活到老,学到老”朴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终生学习是实现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捷径,是投身教育研究,不断创新进取,更新个人教育效能感,转变教师角色观的一个重要前奏。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卷”。“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是至理名言。作为一个现代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三维的要求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应重视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多种潜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教师曾经被放在高高在上无可替代的位置上,受着学生及家长的崇拜和尊敬。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的膨胀,教师垄断知识的年

代已成为过去。教师也不能再将学生看作一无所知的容器,任由教师往里面装东西,我们曾经说过,学生就像白纸,老师可以在上面描绘出最美丽的图画。但是,如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我们的学生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才会是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扩大与学生的知识距离,缩缩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她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活动。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这样,如果他们真正体会到这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那么学生一定会愉快地接受。

有人说:“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但她应当如星辰,远看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真人。我们只要把信任和期待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每次教学过程中,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

第7篇: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想成为想拿破仑这样的人,高傲,英勇;我想成为周杰伦这样的人,光鲜,偶像:我想成为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名留青史;我更想成为平凡的人,伟大,真实。

成功的背后

当神七成功发射时,当宇航员通报说一切都好,当翟志刚成功出舱行走,当神七安全返回地面,当医务人员检查说身体健康时,谁最开心?谁最兴奋?谁最激动?又是谁最平静?不是13亿中国人,不是国家领导,不是海外媒体,而是那些在背后奋战了无数个夜晚的工作人员。他们,默默无闻却辛苦付出;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无眠的夜晚;他们,不知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多久没有听过可爱的孩子喊爸爸、妈妈,多久没有去看望过年迈的双亲,多久没有抱过至亲的爱人。他们是成功辉煌后在阑珊处的人们,当神七上天后,他们又要进入神八神九上天的工作中。当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被人们称为英雄是,当他们被无数闪光灯包围时,我们忘了,那群默默无闻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不用名留青史,总是在成功背后。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成为社会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想成为这样的人,默默为祖国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媒体的前沿

当汶川地震降临的第一刻,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抗争救灾的感人画面,为保护学生而牺牲自己的谭千秋老师,为了就被困孩子而下跪的解放军,为了抢救伤员而几天未曾合眼、未曾喝水未曾吃过东西的医生们,而我们都未曾注意到,发布这些消息和拍摄照片、录像的人们。他们也在灾难的第一线,可人们往往会忽略他们。他们,和受灾群众一起同吃同住;他们,和受灾群众一起感受余震带来的可怕;他们,和我们一起感受感动;他们,一样救助伤员;他们,一样为了报道最新情况许多天没有合眼、没有喝水、没有吃过东西;他们,为了带回最真实的报道,为了报道重灾区的情况,和救助队一起翻越大山、走几天几夜。他们也会受伤,他们也同样遭遇危险,可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使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不用别人铭记于心,总是在事情发生的第一刻到达现场,带回最真实、最准确报道。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哪怕面临危险、哪怕刮风下雨、哪怕熊熊烈火。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富有责任感、尽职尽责的人。

深夜的灯光

到了深夜,当我们都在甜甜的熟睡时亮着灯光的桌前还在伏案看作业的是谁?当我们在学业上去的巨大的成功,最为你高兴的是谁?不是同学,不是自己,是老师。老师,最平凡不过的字眼,陪伴了我们十年的人,最亲近、最尊敬的人。他们,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殿堂;他们,在紧张的初三生活中与我们同甘共苦。我们常常抱怨作业多、卷子多、考试多,却不曾想过,我们只要做一份,而老师却要批阅两倍甚至三倍、四倍的数量。他们,是我们最应该敬爱的人。他们,印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不需要回报,在荣誉后面露出欣慰的笑。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建设祖国的栋梁。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为祖国的明天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的人。

其实我们谁边还有更多的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们往往在人们最不注意的角落,他们往往在成功的背后,因为他们平凡,所以他们伟大。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平凡、伟大而真实的人。

第8篇:我想这样说再见爱情诗歌

你在天的那头我在地的这边

你看不见我的难过

我也触不到你的悲伤

只轻轻的抬起手

再轻轻放下

就算道别

我想这样说再见

就像桦树林里忽然吹起的一阵风

沙沙 沙沙 几声

就隐遁了足迹

就这样再见

你不会怪我多嘴

总是说着没根没据的话儿

我也会突然哽住了喉咙

什么都说不出

就这样再见

你不必割舍不下

不必回头凝望

我始终是一名被孤独缠绕的患者

终年驱除不掉的病魔

早已让我无勇气再转身对你

点头,或拥抱

微笑,是僵在网中的小鸟

再也飞不起身

心爱的人啊

我再也不用望着天边怔怔的发呆

我再也不用一个人承受风寒、暴雨

再不用经受黑夜等待黎明的煎熬

就这样再见

我会化作你时常回家的那条路

时刻伴随着你

在有夕阳、晚霞、清风的日子

你再也不会感到孤单无助

就这样再见

心爱的你

如果带着我寄给你的那些诗行

带着你没来得及对我表达的思念

你会在清晨的薄雾里

在午后的洒满云朵儿的天空下

找到我

找到你的

永不离去的爱

我想就这样

对你说再见

第9篇:我想成为这样的人(2008.10.12)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对于彼此的关心少了,对于彼此的信任也少了。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值得信任的人敢于信任的人。就像美国总统柯立芝一样······他的故事引发我深深感触到了这一点。

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柯立芝总统在上任前的前一个晚上,在居住的酒店中遇到了小偷。当他亮明身份后,向小偷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他是真的有难,于是总统借给了小偷32美元,后来总统又送给小偷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你是谁?”这句话让小偷找到了被人信任的感觉,这句话也唤起了他内心最质朴,最美好的东西。于是小偷竟改邪归正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不能说缺乏信任,而是这社会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得我们无法大胆地去信任别人。当然信任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如果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选择信任。如今这个社会上骗人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人人都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我们却不去相信应该相信的人。我想起了现在的热点话题,“问题奶粉”事件让我们对以前很少关心的乳制品业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因为一点——他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给予了一个定性,这种定性很难去改变。这就是信任的底线,一味的信任,并不科学而是愚蠢。不能说全是卖家的错,消费者盲目的追求反而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每个人都有信任别人与被人信任的权利和义务。

当你表现出一种宽容,信任,理解的时候,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一种信任感。这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任——这个被我们谈论过无数次的话题,今天我们将要赋予它一个新的定义,信任是一种爱的表现,是一种宽容的表现,是一种理解,是一种高雅气质的标志。人与人之间如今就是缺乏一种这样的精神,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疏远就是这样形成的。信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我相信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少不了“信任”的身影。我想成为一个对值得信任的敢于信任的人。

孙源湲9号

初二(3)班

上一篇:社会实践总结600字下一篇:未婚子女抚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