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基地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华为基地

华为是如何成就华为的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 这确实是一家“怪异”的企业。若干年前,当华为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会议室,他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了。没有人有欣悦感,更没有人倡议搞什么庆典。 东方幽灵的“上甘岭”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

2013年6月的一天,本刊记者赶赴华为位于深圳的坂田基地,这个占地近两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基地兴建于1997年。据说,其曾经一度对那些前来考察的外国客户造成震撼,“因为很多人在没来华为之前,很容易将它与„电信血汗工厂‟产生关联。” 从百草园到华为大学 到达华为当天,本刊记者入住的百草园,其实是坂田基地的大型员工宿舍区。一栋栋欧式小楼排列整齐,楼道里的墙纸有的已经泛旧,有的则是刚刚铺上的新纸。这里的房间多为独立单间,面积不大但设施很全。因为华南夏夜多蚊虫,房间里除了蚊帐还备有电蚊香。 住在百草园的,以单身员工居多,在华为,很多基层员工都可以免费申请入住。但园子毕竟容量有限,在与其一街之隔被华为员工戏称为“城中村”的楼房里,同样有很多来自华为的租户。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城中村,或许应该算作中国文化层次最高的一个“城中村”了。 今天,华为的15万员工中,绝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只是,无论你学历多高,到华为前的职位有多高,你都必须参加一个被俗称为“大队培训”的课程。对于参加培训的很多人而言,他们每天出发和落脚的地点,就是百草园。 华为大学距离百草园约10分钟车程,仅硬件便投入上亿元,新员工入职前带薪培训三个月,而且来公司报到的卧铺票都可以报销。据说,随着培训体系越来越成熟,现在这个培训周期缩短了。 事实上,华为的与众不同,在最初的培训课程中即有体现。进入华为大学后,首先要编班级,教课管理团队由教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思想导师组成。教官负责纪律和军事训练,思想导师则是老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安排及与学生交流。 在这种全封闭、半军事化的训练中,文化课程占了一半,如诚信、自我批判、团结合作、集体奋斗、互助、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服从组织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其余的是工作基本常识,如保密、信息安全、质量、消防、办公软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关于华为现状以及通信专业类知识。 从华为大学毕业后,新员工们要开始分流了,他们有的去到华为在国内的各个基地,有的去到海外国家。同样,也有去往坂田基地A区工作的。 A区是华为行政总部基地和指挥枢纽,环境别致幽雅,设施一流,华为的老板任正非便在A1办公。 在坂田基地的华为企业展厅前,是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些华为员工的工作镜头。 华为员工们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中一个感人画面,出现在2012年日本福岛地震期间。彼时,因为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当地居民已经纷纷离开福岛,而华为在日本的员工却要在穿戴防辐装备后,前往福岛整修通信设备。

事实上,战争、天灾等悲情时刻,往往是华为人辛苦工作的时刻,因为这个时期各地的通信设备往往需要抢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之所以能够在25年里超越欧洲百年对手,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对奋斗者精神的崇尚。 当然,付出和回报在这家企业是成正比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在华为的高速运转过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线。按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就是“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的“三高”企业,“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今天,知道“华为”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但细问起来,相信电信产业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不清楚这家高科技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华为被许许多多不了解它的人记住并传播的原因很简单,是“一家高薪企业”。 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比如根据华为2010年业绩,每股分红2.98元,如果一个老员工持50万股,他将在年底拿到分红100多万元。 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占1.42%,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 目前,华为在内部发行的虚拟受限股约110亿股,每股股票价值5元左右。这相当于是内部的一个股票交易所,多年来华为在内部募集的资金甚至数倍于一些同业在国内A股募集的资金。如果持股员工想要退出,目前华为采取按照企业增值估算的模式,将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给员工。这种进退自如的方式获得了员工的认可,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募集了宝贵资金,而持股员工也在华为的飞速发展里获得了不菲的股权收益。 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上证指数从2073点涨到了2808点,增长了0.35倍。同期,假如投资上海的房子,增长5.4倍。如果投资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增值将达到15倍。 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这种模式的关键必须解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问题。任正非的解决方案是,每年请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包括任正非本人出差期间在酒店干洗衣服的费用,这本应由个人支付,而不小心由公款报销都会被审计纠正,这就解决了员工的信任问题。 一名驾驶员的行为规范 我们赶到深圳的时候,深圳正值高温,但前来接机的小伙子却依旧西装革履。这让我们有些吃惊。 按照先后数次进入华为考察的重庆盛和塾副会长汤献华的说法,今天的华为诸如交通车等服务都已经外包出去,若是按照前些年华为的内部水准,客人们足以感受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理念—— 司机们个个西装革履,车里一尘不染,对任何客户,他们早早打开车门,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扶着车顶上沿,说:“您好!请当心。”不开快车,精力集中,不会猛踩刹车和油门。

客户去游玩,他们在车里静静地等待。当客户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他肯定已经把车门拉开,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扶着车顶上沿,说:“您好!请当心”。 到了吃饭时间,客户吃完了,他会准时等在门口。碰到特殊情况,不得不与客户一起吃饭时,他们会快速吃完饭,然后到车里去等着。 事实上,很多慕名前往华为的企业家在参观完华为之后,都有点蒙了,一个看不到多少人和多少设备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做到两千多亿元的销售额?更让他们发蒙的,是一段2002年的年会视频:任正非召集一万多名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参加年会,会上员工高昂的士气让人震惊,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活动过程里没有一个人的手机铃声响起,厕所里也没有发现烟头,这在一般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 深度观察:华为的逻辑 要学习华为,但华为不可复制,因为“当下性”不可复制。但学习华为无疑会让人受益匪浅,它成功的系统性逻辑、开创性的思维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体会。 视角一: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华为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比较 这是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电子信息行业更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高利润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安装电话要先向邮电局交5000~6000元,邮电局再以每部电话2000元上下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采购交换机(电信局机房内使用的电话转续枢纽设备,一台设备可接入数百乃至上万线电话),而交换机的成本仅300~400元/线(一线即一部电话)。设备厂商的利润极为可观。这就是华为创业之初的利润逻辑。 华为1988年以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起家,1992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年后,华为销售收入增长2000多倍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员工15万人,研发人员46%,在全球有23个研究所和34个创新中心,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的成长狂飙突进,国内外对手却纷纷倒下。为什么? 分析华为的成长逻辑,首先要看它的竞争对手。 国内外竞争对手 上世纪90年代,华为在国际市场面对着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富士通、朗讯、北电等国际竞争对手,皆技术强大及资金雄厚。国内的竞争对手则是巨龙、大唐、中兴三家,与华为并称“巨大中华”,但只有华为一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体制带来的竞争优势高下立判。 前二者皆是具有国有研究所背景的国有企业,90年代初期虽红极一时,但在激烈竞争中经营失败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兴则是国企和民营共同出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2012年海外和国内营收共计842亿元人民币。 国内竞争对手难与华为匹敌,只有国际竞争对手对华为构成了威胁。两相比较,华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成本优势,以及相对隐性的后发优势。 华为的低成本研发优势 华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竞争优势的是十分低廉的研发费用——即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资源。西门子公司董事会2004年的一份内部汇报认为,华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 根据这份材料,华为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2.5万美元,而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12万~15万美元,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是1300~1400小时(周均35小时,但假日很多),两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时间比为2∶1。 依据2004年的数据,华为有13000名软、硬件开发人员。如果把雇佣13000名欧洲研发人员的费用投在华为公司,华为则可以雇78000人。 若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的效率只有欧洲研发人员的80%,再考虑到华为员工的工作投入时间,可以算出,在同样的开销之下,2004年的华为相当于具备12.5万名(78000×0.8×2)西方同类公司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 或者说,华为投入1元钱研发出来的东西,欧洲公司需要投入10元钱才做得出来。 这就是华为一开始就具备,并具延续至今的以小搏大的核心优势。 一个小案例 在拥有同等技术的基础下,便宜才是王道。华为客户战略中第一条就是:“不卖最贵,只卖最好;不仅低价,更为优质。”华为在产品技术研发上不惜血本地投入资金,但产品价格并不昂贵,只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华为成本领先战略领先到何种程度呢? 华为一直采用的低价策略,经典案例来自2008年中国电信的CDMA招标。 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的CDMA大单引发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朗(法国阿尔卡特、美国郎讯两家国际巨头在华为的全球化冲击之下不得不合并)、加拿大北电和国内中兴的报价在70亿元~140亿元之间,华为却报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超低价,7亿元!这一价格,被行业称为“祼奔”。然而即使如此低价,华为的利润仍然可观。 没有人怀疑华为在研发、成本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上的投入及实力。由此可见电信设备行业整体回报率之高,和华为成本领先战略之强大。 有人曾经问,华为为什么成功?两位在华为工作了9年的高管做了非常有趣的表述,一位说:“因为我们圈了一块肥田。”另一位则形象地描述:“电子通信行业是一片深水,只有深水才能养大鱼。”肥田意味着高利润,深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成本优势 华为的另一个主要成本优势,体现在原材料上。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为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以及国内资源价格较之于国际普遍偏低,使华为在原材料上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华为每年销售上千万台设备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下,华为的物料成本降到了3%,优势明显。

再者,当时华为在国内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则不是最敏感因素,很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因素来弥补;还有,中国一直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权商业规则,这成为国内“交易”的最低成本,此外,国内的服务成本低,也成了优势。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了一系列先天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些先决条件下,任正非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视角二:“利益共同体”化腐朽为神奇——技术拥有者与市场拥有者如何实现1+1>2 有一则小故事,可以成为华为的一个另类注解。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一个小礼堂里,华为召开了1992年年终总结大会,当时全体员工270人,第一次目睹了任正非满脸沉重、嗓音沧桑的真情流露。会议开始后,只见任正非在台上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双手不断抹着泪水…… ——这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任正非创业初期经受的艰辛与屈辱,也可以看见后来采取共赢市场策略和全员持股时,他的内心有多么坚定。宁愿与所有人利益均沾,宁愿自己只占1.42%的股份,也要让合作伙伴、让员工和自己一起拼命把企业做大。 资金与市场大考 此时,华为已经具备了突出的成本优势,但它还需要市场规模。 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成本优势再明显,也难以做大市场,那么规模经济之下的成本优势就体现不出来,华为就等于没有优势。关键是资金,但1992年华为销售收入只有区区1亿元,这点资金远远不够做市场。何况,研发也是一个需要花大价钱招收大量技术人员和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的漫长过程……此时华为资金极为紧张,面临生死大考。 资金在哪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外竞争对手们纷纷通过技术转让、与邮电系统甚至与当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任正非想,既然外资可以这样,自己拥有核心技术,为什么不可以呢?华为很快学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更加彻底——华为不只是与一个地方的邮电系统合资,而是与全国的邮电系统合资,广泛吸收股份。 更绝的是,华为并不吸收只给予资金支持而没有业务往来的单纯资金,而是将风险投资的目标集中在各地既有市场又拥有资金的客户群即邮电系统上。也就是,邮电系统出资与华为合作组建一个新公司,华为入股并主导经营。这便是1993年得到广东省和深圳市支持,华为与全国21家省会城市邮电系统联合发起成立的合资公司——莫贝克公司,注册资金8881万元。华为给邮电股东们的年分红承诺达30%。 对邮电系统而言,这是用自己的资金在自己的地盘做市场。让自己获利,自然全力以赴。 通过这种方式,华为与电信局客户之间形成了资金和市场的紧密联盟,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获得资金另一面获得市场。资金解决了,市场打开了,华为大转折,迈过生死关。

一石数鸟 华为的交换机通过莫贝克的渠道迅速低价冲击全国市场,到1995年,迫使交换机行业销售价格从200~300美元/线下降至80美元/线,邮电系统也因为全行业交换机采购价大幅降低而实现了将电信业务向全国迅速推广。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利益同共体”模式立竿见影,华为营收从1992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26亿元。这一年完成使命的莫贝克独立运作销售华为电源产品,后改为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2001年以30倍的市盈率,计算作价60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了美国艾默生,“远远超出无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额”,华为再次拥有大量资金。当年的股东也获得了高额投资回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市场逻辑其实很清楚,那就是打造“利益共同体”,有钱大家赚。任正非说:“现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在一条船上。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活得长久。”“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在全员持股中则直接体现得更加直接。 1994年,华为再次与各省邮电局成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进一步打通市场渠道,共计获得“风险投资”5.4亿元,再次为华为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研发输入了血液。 两次成立这样的一系列公司,可谓一石数鸟。既获得了资金,促进了华为的销售,还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更高明的是:令所有通信制造企业头痛、造成现金流不畅的回款问题解决了——让合资企业的人向作为股东的客户收款是个绝妙的主意。而且,这种利益捆绑还可能在企业危机时发生微妙的作用。可能是避嫌关联交易,这些合资公司在2000年之后纷纷退场成为华为各地分部。重要的是它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关键时期帮助华为战胜了关键的竞争对手。 “有利益同共体又有利益驱动机制,我们就能激活这个组织。”任正非说。 这种把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体,一同“拉下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生态圈”思维,最终使华为的市场快速做大规模,其低成本优势终究得以大规模地爆发——早年每年保持100%左右的增长,2003年销售收入317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53%。这一年,海尔、联想、TCL在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中营业额排在前三名,但这三家企业的利润总和才约等于华为一家。 化腐朽为神奇的逻辑 可以推论,华为缺钱的时候,任正非一定不会首先想到找银行,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需求变成与利益相关体的一次合作共赢机会。如果找银行贷款,需要华为一力承担市场及还贷风险,而且合作伙伴没有动机拿出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市场使整个价值链更大增值,那么孤独的华为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巨大的,也不利于市场做大。 任正非的实际做法是,找利益相关体成立合资公司,一方面实现融资,另一方面将华为融资风险分摊到了整个价值链上,再一个,“利益均沾”会强烈刺激合作伙伴奋斗,这样价

值链的增值不但会消弥分摊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融资风险,华为还可以轻松做大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向银行融资获得的好处,完全无法与此种方式同日而语。将困难与风险消解于无形,已经够高明,而任正非更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困难与风险化为“金牛”。 这就是任正非的逻辑。 视角三:高利润是一张通行证:激励至极——华为如何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和激发 高利润为华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思维。此时,手握大把现金的任正非,开始更深层面的经营策略:把高额利润带来的企业优势全部做足,以此激发出员工的所有激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加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①实行全员高薪,激发员工潜力; ②实行全员持股,形成企业内部的“全员利益共同体”; ③大规模投入研发,每年保持营收的10%以上甚至远超过此数; ④大量招聘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全力推进自主研发; ⑤大量招聘市场一线人员,向全球市场全面出击。 需要再强调的是,任正非的这些做法之所以如此具有开放性和进攻性,完全基于电子通信市场空间的无比巨大(2009年全国固定电话达到3.1亿门,2013年手机户达到11.46亿户)、产品高速更新换代和高额利润的特点。在任正非看来,电子通信行业完全就是一个一路狂奔的市场,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成为巨无霸的可能,就看你有没有够大胆的举措和玩到底的决心。 全员高薪 其实华为一开始就在实行全员高薪制度,只是现在华为更敢于这样做。1993年初,作为软件工程师进入华为的刘平之前在上海交大当老师,在学校的工资400多元一个月,这还是工作八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待遇。来到华为后,当年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比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长工资还高,而且他2月份只上了一天班,结果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刘平大感意外,深受感动。第二个月涨至2600元,之后,令刘平激动的是,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涨到6000元。这一年他的年薪为4.8万元(折合成2009年的购买力大致等于48万元的年薪)。华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正非相信,企业可以高价买元器件,高价买机器,也可以高薪买人才。 后来《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另有人测算出,2007年华为最基层员工的年薪平均为16万元,普通经理层平均年薪为50万元,公司级高管则高达数千万元,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的年薪收入水平。 全员持股

为在创办的初期,作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为了吸引人才,任正非大量稀释了自己的股份,这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 按照华为的内部股票制度和经营情况,如果一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在1997年进华为,1998年时拿到1997年年终奖金4万元,会分得8万元股票;1999年,8万元股票分红60%,同时分得1998年的奖金8万元,但又会分得股票18万元。这时他在华为工作三年就拥有了26万元的华为股票,当然这些股票需要用现金来买,离职时按一定比例兑现。而且,公司分配给人才的内部股票,不买还不行,不买就意味着和公司不是一条心,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升职、加薪。 华为内部股票的分红比例,1992~1996年都高达100%,1997年为70%,之后递减到2002年的20%,一年发一次红利,红利自动滚入本金。过去华为有“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相当。

第2篇:我的华为之路——纪念华为面试

华赛的这个 offer 算是我感觉比较有发展的 offer 之一,所以有此文章纪念~ 华为今年招收的总体人数是 6k-7k 人,十分的多.在面试的时候常常有北邮的 xdjm,就 像一位 xd 说的,到处都有北邮帮.呵呵~ 北邮今年在华为的招聘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也算是在 IT 领域各个公司的一个缩影吧~各位 xdjm 还需要继续加油,保持我们的这个优势,并留给后来人~ 我向华为投递简历之时, 对于华为的印象其实不是特别好的, 从胡新宇到前几天的集体辞职, 等等,像后来华赛一位经理说的,的确有些被妖魔化了.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感觉得到华为 的狼性,他对于人的苛刻要求,尤其是对于销售和技术支持岗位.周围有一些人,一心想去 海外锻炼而不得,有人只是去华为攒面经而据掉华为的 offer,各式各样的目标再加

就对于华赛比较感兴趣,觉着存储和安全领域在今后的发展应该不 错.于是他向我详细介绍了一下华赛的现状,人员构成,资本构成,成立原因,营销中心等 等.更加对胃口的是,华赛暂时没有国外的职位,今后如果发展海外业务也将会首先从欧洲 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 4,改志愿 我于是提出修改志愿.A 跟我说,他就是华赛的人,希望我自己修改,别给人一种被他忽悠 的感觉.o(∩_∩)o...哈哈,这时候他的眼中有一些狡狯的神色~ 5,关于 A 他向我介绍了当初选择华为的原因以及选择华为之前的经历, 算是华为比较老的一批员工了

~这时候 A 给我的感觉是很亲切,有种父辈的感觉~ 他向我说明当初辞掉原本轻松富足的生活奔赴深圳, 又在到达深圳一个月后选择华为的原因 ——一个企业的可发展性以及当时华为的艰苦的拼搏精神.在这里,又聊了很多~最后在这 里结束~通知我回去等二面和三面通知. 起座,离开,在门口看了一下今天的流程,刚想离开,A 又出门叫住我,回去后 A 和我说, 那个表上出国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态度的表示……我会意,选 AA,离开. 一面在我大概进行 40 分钟左右.真的很幸运的碰到了 A,给了我更多选择的机会,在此很 感谢他. 疏忽之处,忘记取消选择调剂子公司(万一华赛销售招满了怎么办?~:P) [B]我的华为之路——销售工程师二面,周三,西苑 1 层.[/B] 从西苑回来好好休息,以为第二天不会又面试,很轻松的起床后发现,凌晨华为发了二面通 知短信.我是 9 点,起床时已经 8:20…… 既来之则安之的洗漱,穿衣,出门,打车过去.9:05 到达西苑.第一批二面的已经出发 了……于是无聊的等待.好几拨二面都已经出发,都没有我.10 点,终于有我了.现在想 来,也有可能是把我安排到有来自华赛的面试官的场次了吧…… 正好有一位之前认识的同是北邮的 cx 和我一场,于是决定共进退.进场后发现之前给我一 面的 A 也在面试官的行列,呵呵,感觉很奇特~坐定,女生 4 人,平分坐,每组两人.对 面一组(成为 K 组吧~)有来自清华,北大,外经贸的传统"侃"校的人.另外还有化工,北 交,北语等几位分散在各组.流程: 1,自我介绍,每人 1 分钟左右. 首先根据之前各位分享的面经,了解到相互介绍的环节.于是记录.沉稳的介绍完自己. 自我介绍围绕基本情况,今后职业发展目标或者人生目标,自己的优缺点这三点来介绍. 2,相互介绍,换顺序 面试官提出由 K 组开始,依次倒序介绍我们组的成员.北大的哥们在自我介绍时候没有注 意别人的发言,介绍的很不好,仅仅是名字和学校.后来的环节中,他也提到,这个环节对 他的影响很大,导致总体没有发挥.同志们引以为戒~ 到我们组时候,改了顺序,并提出不要看之前自己记录的东西.

西. 2.5,插曲,一位面试官对于之前自我介绍中个人所提的缺点逐个问询. 3,给你印象深刻的人,以及其优点 这个环节没按照顺序.由于视线的问题以及自我介绍时候的特色,我介绍了对面一位女生, 其他人也分别介绍了印象较深的人. 其中很多人提到我, 第一次当面被如此多的人提到对自 己印象深刻,有些意外和兴奋,呵呵~这个环节结束后,A 问我别人认可你的感觉和原因. 4,指出 4 个优秀的人 我提到北邮的 cx(他表现的很不错~) 组中的两位和自己,同时给出选择的理由.一轮 ,K 下来,很幸运的又成为大家比较认同的人(*^^*) .又被 A 问道感觉和原因.在 3 的回答 基础上又加了两点~ 面试官还问了其中一位女生为什么没有选自己,女生回答的还好,最后被迫改变主意,加上 自己并选掉另外一个同学…… 5,指出 1-2 人的缺点 我们这一轮大家都比较谦逊, 提出对方的缺点时候, 都是以提建议的形式~o(∩_∩)o... 面 试官说,你们提得不够尖锐啊,不行,再进行下一步——选出 4 个淘汰的人. 6,选出淘汰的人 这个环节可能是我们这个二面最严酷的环节了,由于没人主动,之后又从 K 组开始,K 组

第一个清华的兄弟,一开始说了几句,之后直接被面试官打断,要求直接说名字,不用理 由……一个一个轮过来,我提了 K 组两个人的名字,以及本组两个人的名字,感觉很不好. 这一轮气氛很是沉闷. 面试官又问被点到名字数比较多的几位的感想和申诉. 尤其又提到其中一位被认可又被淘汰 的人……问题还是蛮尖锐的,最后逼的蛮紧的…… 7,排序&辩论 选出 12 个选项中,成功者最应该具备的. 我们组配合的很好,从最开始的分部讨论到最后形成结论,思想很统一,在最后辩论的环节 也是取得了很明显的优势~ 总共时间 1:30 分 总结 1,淘汰人时,如果提到本组的人很可能会使大家心存芥蒂~ 2,最后讨论时候整个组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面的 K 组就是有些思想没能很好的统 一,在辩论时临时组织,有很多漏洞被我们抓住~ 3,第二天得知,我们组的 5 个人全部取得三面资格,对面组只有 1-2 人.我们组有 4 中 被追问的女生,有 6 中被选择淘汰票数比较高的 3 人!所以,可以看出来,在这个环节中, 自己组表现的好会对自己加分很多. [B]我的华为之路——销售工程师三面,周四,西苑 4 层.[/B] 上午先去的上机测试,很简单,也很快.后来下午又去了一趟,三面.和昨天我们组的一个 女生一组.每组 5 人,我们这个组座次:清华-中科院硕,4 年工作经验后读书的北语硕(语 言+经济出身) ,清华-中科院直博的哥哥,我,北林硕(企业管理) .流程: 1,自我介绍 按顺序自我介绍,之前没注意面经,不过也记了一下各人的基本信息.清华-中科院的硕把 面试官的姓记

错了,很替他汗一下……轮到我时被打断,问我考研不,我解释了一下自己的 想法,然后再继续的.由于被打断,忘记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了…… 2,给 5 分钟时间,要求相互之间增进了解,之后提问给你印象深的人 我理解这个阶段是要在最开始打开僵局,并深入了解一个人,我也是采取这种策略. 3,围绕直博的哥哥是否适合做销售讨论 先让他陈述适合销售而不去研发的理由,之后给我们几个 1 分钟(超了好多)了解他,并 给出理由&结论他是否适合做销售. 我的答案是不适合,推荐的职位是产品经理……这个阶段对于博士 gg 的提问还是很尖锐的 ~对于支持他的理由提问的也蛮多~ 4,再给 1 分钟,每人介绍学业上最成功的事情 其中清华-中科院的硕对于成就的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而只是强调自己的作用,被诘问,后又 陈述了一次才算过.北林的硕在这个阶段也没说好,又给了一次机会. 北语的 jj 也被诘问,在工作中是否真的用到所学知识. 总共 40 分钟左右,形式很灵活.后来听说同样的这个面试官,给另外一组面试也是对其中 一个人进行挑战,是关于 offer 选择的…… 补充, 1,博士的 gg 在被提问时被问到,未一直坚持光的研究方向而转向数据网络是否是半途而 废值.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的一个问题. 2,对于自己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个认识,像第 4 个环节,被问道具体的如果之前考虑不清就 会给人很牵强的感觉~ [B]英语面试,周五,西苑 1 层.[/B]

上午又去西苑做了一个英语口语测试,5 分钟结束…… 自我介绍,介绍一个最亲密的朋友,over. 可惜我边上的 xd 又被留下来继续问问题……=.= [B]后记:[/B] 昨天下午去了华赛的签约座谈,谈到了公司的前景以及我们的工作等等.感觉这个 offer 在 我这里还是满有分量的.但是考虑的时间很短,只到明晚…… 如果算做华赛的元老开辟我们的战场,在各地锻炼几年,等到渠道成熟,规模起来了,股票 和分红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很看重这个刚刚起步的公司,他也许就像昨天的 H3C, 也许又有些不同,究竟怎样呢? 选择…… --

第3篇:参观华为心得体会走近深圳华为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管员队伍建设,6月16日上午,信息技术部网管中心组织34位学校网管员参观了深圳市华为3com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优美的环境、规范的管理、先进的生产线、科学的培训机制和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让参观的老师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都说学习到了许多知识。

听说周三下午参观深圳华为公司,是EMBA九期学员韩同学安排的,目前韩同学在华为任副总,所以周二我就赶到深圳,期待着这次参观。

周三下午2点半,我们准时从深圳大梅沙喜来登酒店驻地出发,驱车去华为。早就听说华为工作压力大,跳楼的员工特别多,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魔鬼公司会这样呢?

下午3点大巴车到达华为研发大楼,真的十分壮观和气派。我们赶紧上厕所解决中午的问题,我仿佛觉得自己没有离开喜来登酒店。卫生间整洁漂亮,装修不亚于喜来登,有专职的卫生清洁人员,这样的工作环境还能让员工跳楼?我一阵迷惑。 到达一楼会议室,韩总早就喜笑颜开地等在那里,韩总是很帅气的北方小伙子,毕竟是上班的学兄,第一次见面,大家握手寒暄,就纷纷落座了。PPT中放着醒目的几个字:“热烈欢迎长江十期北京班同学莅临指导!”让人不禁感到温暖。接下来韩总介绍华为的总体运营情况。我听得十分入迷,没有记笔记。越来越肃然起敬,几个数据令我们叹为观止:华为年销售200多亿美元,60%以上是海外销售!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这说明华为真正是跨国的中国企业。

韩总还介绍说,公司要求本地化率,这就是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华为成功的一件武器。不仅如此,华为的流程管理非常出色,从发现客户需求到产品开发到上市销售一整套的流程还是十分科学的。这是华为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讲到华为的激励,韩总骄傲地说:“我们基本上是大锅饭,集体奖金制度,大家一起努力,大家都努力,团队中的个人不努力都不好意思。”是的,华为公司员工的压力不是公司强加的,而是这种激励机制让每个员工都必须努力,否则自己都觉得对不起团队成员。勤奋敬业是华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十亿体能以下的项目,华为不会关注。”韩总介绍说,这句话体现华为的研发计划和目的。最后,大家提问时间,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很热烈。

接下来我们就驱车来到华为信息中心。整个信息中心像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半圆形的办公桌,员工们在那里办公。我们从2楼的参观窗往下看,井井有条。没有人看参观的人。讲解员介绍说:华为已经实现远程售后服务。国外任何华为的产品,只要与终端相连,信息中心会立即连通,并检查问题所在,工作人员在深圳就可以对华为产品进行维修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再走马观花地参观华为板田工业园区。占地1.3公里,2000多亩。由4个部分组成。园林设计有欧式的、日式的,东西方建筑的汇合,很漂亮。园区的花园、水系特别好看,真想象不到这里是公司,把公司见到花园里也是体现人文的理念。

乘车返回的路上,一个同学说:“中国有这样的企业真让人骄傲。”是的,华为是中国的骄傲!

第4篇:华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位。 2014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3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率18.3%。

以“服务创造价值·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14华为中国企业业务服务合作伙伴大会于10月17日在苏州正式拉开帷幕。

2014年10月9日,Interbrand在纽约发布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华为以排名94的成绩出现在榜单之中,这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Interbrand top100榜单的企业公司。[3] 2015年,评为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年度杰出企业。

华为新的企业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充分体现了华为将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持续的创新,支持客户实现网络转型并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业务;华为将更加国际化、职业化、更加聚焦客户,和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道,创造和谐商业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稳固成长。

华为公司的核心理念:

一、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

二、创新:新标识灵动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表明华为将继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持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稳健:新标识饱满大方,表达了华为将更稳健地发展,更加国际化、职业化;

四、和谐:新标识在保持整体对称的同时,加入了光影元素,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将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和谐商业环境,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发展战略

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做出面向客户的战略调整。华为的创新将从电信运营商网络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协同发展“云- 管- 端”业务,积极提供大容量和智能化的信息管道、丰富多彩的智能终端以及新一代业务平台和应用,给世界带来高效、绿色、创新的信息化应用和体验。华为将继续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ICT 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文化 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重视华为人与准华为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加强华为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是否认同华为文化,看成是判别准华为人是否转化为真正华为人的尺度和标准。

总之,管理者要抓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创建和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驾驶企业文化的能力。 运用文化来构建华为管理机制,以此推动华为管理的改良与提高

华为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华为管理改进与提高。 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在华为文化中酝酿而成的,任何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脱离华为的文化背景。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照搬其它企业制度。制定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业务特点,才能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同。

因为华为文化是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华为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也应该是华为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华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并可再次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用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过试行反复证明,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后,经过正式签发和颁布,为员工共同遵守。实际上只有与华为人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才能与华为的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执行力。

管理机制是靠文化来推动的,文化是华为公司管理机制产生效力的润滑剂。 各项管理者都必须认同华为企业文化,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文化建设来推动、改善华为管理。管理机制是由组织、岗位职责及其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构成,它具有刚性。它脱胎于企业文化,同时又是构建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靠企业文化来推动和润滑使其运转。

当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只精通业务,而不懂得如何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无法实施管理,实际上不适合做管理者。

将华为企业文化建设扎根于华为日常管理之中 强化8小时之内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华为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将企业“魂”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力之中,体现于企业各级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之中。

8小时之内的企业文化就是实施企业管理。那么8小时之内企业文化活动是什么?是对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酝酿与推行,是对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评价活动。员工之间管理思想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制度、规范的酝酿与推行以及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与评价,都是在构筑一个企业“魂”,这个构筑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是这一文化过程的外在表现,是把企业"魂"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之中。

8小时之外,企业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应该是对个人才能、才华自发培养和评价的活动,或者说,是对个人组织行为和情感的培养以及个人组织行为能力以外的其它智能和体能的评价活动,公司提供一个释放和评价个人能量的场所。通过8小时之外的文化活动,使员工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得以休息、放松,恢复体力和脑力,修整队伍,调节生活。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激励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研究者们发现,薪酬与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激发工作动机方面、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正相关。如何发挥薪酬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合理的适合公司发展的薪酬体系越来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华为公司从一个注册资金仅有 2 万元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销售额 220 亿元、利润 30 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10 年的快速成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就连世界级企业思科也不得不将其视为竞争对手。思科公司 C E O 钱伯斯曾说道,“在今后几年里,思科将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华为。 华为的成功也引来了企业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华为作为案例研究和探索。

华为公司的薪酬战略及特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 9 8 8 年由几名技术成员集资 2 万元创立于中国深圳,目前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华为在全球建立了 100 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 100 多个国家,以及 31 个全球前 50 强的运营商,服务全球超过 10 亿用户。

(一)华为薪酬战略的发展阶段

根据华为为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招聘思路的转变,(参见《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笔者认为华为的薪酬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 年到 1996 年:企业处于初创期,实力单薄,非经济性薪酬发挥主导作用该阶段为华为初步涉入通信领域,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实行的是内部成长战略,各种外部资源比较贫乏。企业在外部环境处于“不支持”状态。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企业对通信人才的急需与无法支付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成为矛盾。华为人将其称为“乱世英雄的年代。”此时企业的薪酬水平和福利水平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创业的冲动和对成功的憧憬却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此时企业薪酬的激励效用主要是靠支付员工非经济性薪酬贡献,只要干出绩效,毕业两年的学生可以管理一个五六十人的部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19 岁,提升最快的高级工程师是在工作后的第 7天。与此同时企业对雇员采用的是股权激励的方式,以减少奖金激励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大约在 1990 年前后,华为就已经在企业内部建立全体职工内部持股制度。在2002年以前员工年终奖金的发放不是现金而是股权。

2、1997 年到 2002 年: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实力相对雄厚,实施领先薪酬战略1997年以后,华为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华为的战略也开始关注外部成长。除原有的电话交换机外,还介入了数据业务、无线通讯、GSM 等通讯领域的主导产品。 随着进入快速扩张期,对优秀人才需求巨大。此时公司实力较以前相比雄厚,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当时华为平均每年招聘大约 3000 人。此时华为主要是采用“压力 + 补助 +加班费 + 奖金,而每个薪酬要素又有自己的特色。

华为的基本工资实为薪酬内容强原则”,提供“有竞争性的薪酬”。华为的薪酬结构大体为:员工薪酬 = 基本工资 + 股票 + 福利。体系中的基本薪酬,通常是包括基础薪酬、岗位薪酬、学历薪酬、职务薪酬、技能薪酬等。如

“应届生:200年华为本科起薪 4000,硕士 5000;社会招聘进入公司3个月左右有一次加薪,200到3000 不等”。这个水平比深圳一般公司高出 15-20% 左右。高工资作为第一推动力发挥巨大作用。

华为的全员持股随着企业的发展在方式上逐渐发生了转变。华为从最初的人人配股的固定股票分红逐渐转变为今天的“虚拟受限股”,从“普惠”走向“重点激励”。全员持股无疑是长期激励的有效方式,它激励华为人以狼的精神不懈奋斗。华为入职满一年后,拥有内部职工股。股票以1元向公司购买,不得转让,离职时必须卖给公司。

华为的体贴福利待遇是让许多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一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其视为动态分配机制的体现。华为的福利不以身份和资力,而是以贡献大小作为利益分配。这种体系有效克服了一切惰性。同时华为除了设计一些普通福利发放形式如培训、分红、职工小区外,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员工福利采用货币化,即打到职工的工卡里,这笔钱可以用于购买车票、在公司食堂就餐、在公司小卖部购物等,同时还拥有基本工资 1 5 % 的退休基金。

华为将奖金发放视为一种艺术。在华为的薪酬体系里,奖金的数量占到所有报酬的 25%。与此同时各种补助、加班费都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3、2005 年底至今:企业处于成熟发展期,企业需要配备国际化人才,薪酬战略更加丰富化。华为 2 0 0 5 年海外销售首次超过国内,国际化发展路线逐渐明朗,3 G 产品签单成功,海外业务发展迅猛,企业需要配备国际化人才。招聘的目标主要锁定在财务总监、国际税务经理、高级项目财务经理等。此时企业需要对内部薪酬的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进行分析,体现效率和价值原则。根据《华为基本法》第四章基本人力资源政策,华为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基于能力的职能工资制:奖金的分配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改进挂钩;安全退休金等福利的分配,依据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化待遇。公司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相匹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5篇:华为

定义

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又称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是指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达成的承诺或协议,其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分享和分担由于伙伴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风险等。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在经历了传统关系阶段和自由竞争阶段后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样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基于物流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总成本太高,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目的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一)合作伙伴的主因素分析

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 二)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

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应该建立在总成本最小化、敏捷性强、风险最小化的原则之上。另外,利润的分配是否合理,文化和管理的兼容性,财务的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将影响到与合作方的长期合作,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就是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研究认为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战略性供应商的抵御风险性进行评估,建立了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结合AHP的评价方法对于战略性供应商进行评价。 基于动态联盟的研究。动态联盟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利海大学(Lehigh)艾科卡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概念。敏捷制造技术将“工厂集成”概念发展为动态联盟的概念,通过动态联盟,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急需而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具备的资源,来增进制造企业的柔性。

华为供应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秉承主动关注客户需求,实现快速响应、高质量、低成本和柔性的全球供应链协同运作,确保合同完美交付的愿景, 华为建设了一条快速,可靠,集成,绿色,协同,面向客户的主动供应链,在全球的15个地区部实现140+的国家的完美交付。

为做到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交付,华为采取主动的供应链策略:主动与市场、客户协同,与客户PTP流程对接,与客户需求计划匹配,项目早期介入,以及资源准备并制定成套的交付解决方案。同时,主动与研发协同,从交付场景和产品维度,制定差异化的成套供应解决方案。

高效的质量管理团队,快速响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华为供应链对产品来料到产品交付全过程进行控制。华为等于质量,以质量成就客户。

参照SCOR模型,构建以ERP/APS为主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上下游伙伴信息共享平台CNC/SNC,实现与关键客户和战略供应商(包括EMS,LSP)的流程和IT系统对接,支撑多track的灵活的可配置架构,提高业务效率。 本着“共赢”的原则,华为目前在全球已经和千余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进行了认证、培训、和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华为将持续构建供应链核心能力,关注供应链各专业领域的能力建设,提供一流的供应链平台,积极发展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协调好内部的研发、市场等部门,提升核心能力,打造交期更短,柔性更强,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服务更满意的供应链。 华为合作伙伴举例

用友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应用系统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几何式增长,然而在硬件系统性能快速提升的同时,软硬件系统之间的矛盾却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硬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软件系统功能未能全面发挥,造成业务体验差甚至不稳定;软硬件独立交付及维护,造成客户部署和管理维护成本浪费。因此,在业界针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全面一体化解决方案正被客户广泛接受,并表现出明显的价值优势。 用友一直倡导信息化企业从U8 ALL-in-One开始,华为也在业界提倡“精简IT,敏捷商道”,用友华为U8一体机解决方案经过双方全面的软硬件系统调优及测试,与现有系统相比,综合性能大幅提升,最繁忙的月末场景效率最大能提升85%。

用友-华为U8一体机解决方案

用友-华为U8一体机解决方案采用华为最先进的Tecal RH2285服务器平台,集成华为自研的ES系列高性能加速卡,资源灵活配置,可适应客户多种场景及不同业务规模需要;预配置用友U8 ERP系统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杀毒软件,进行了专项的性能、安全及可靠性优化,是为中、小企业客户量身打造的高性价比、可快速部署的ERP系统一站式解决方案。

我们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华为公司的供应链模型。

ISC流程是IBM公司为华为量身定做的,ISC要求把公司运作的每个环节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以外的合作伙伴那里,都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6篇:华为公司

一、从两万到千亿

1、两万元神话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外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

1 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2、独门绝技

如果说小客户还可以单靠价格打动,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客户,单纯的价格战就很难起作用了,这些客户更关注的是设备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从设备的设计、生产,到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到后期的服务,都要有完善的持续的解决方案。

华为独家中标QSC 的NGN项目后,在与华为一起召开的项目中标发布会上,QSC总工Frank Thelen这样解释他们最终选择华为的原因:“以提供全面的商业通信解决方案而著称的QSC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和经济的通信服务。华为公司以其快速的需求响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端到端‘的完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们客户化的需求。”

任正非与外国大公司交谈时,对方都陈述自己有一个多么大的服务网络,这显然已经成为他们竞争的杀手锏。

一名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这样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设备买回来几年后,设备供应商倒闭了,没有人来升级、维护,因此我们购买 2 设备要综合考察设备供应商,只有那些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不用我们担心的供应商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就要求华为要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的需求。

本着贴近客户的原则,早在1998年,华为就在全国建有33个办事处和33个用户服务中心,与22个省管局建有合资公司,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在东欧十多个国家安装了设备,为香港提供了商业网、智能网和接入网。

在中国,做一个企业,竞争对手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巨子,他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积累,有欧美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环境,有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底蕴和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基础,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雄厚的资金和全球著名的品牌,有深厚的市场地位和客户基础,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面对如此的技术及市场壁垒,在中国,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通过勤奋弥补。

总结华为18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18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 3 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2007年8月6日,华为发布2006年年报,其2006年的实际销售额为672亿元人民币。有研究机构预测,华为的销售额将在2007年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18年时间。

任正非曾经说:“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以这种精神提供的低成本快速服务,或许就是华为快速成长、在国际市场迅速推进的最大秘密。

二、床垫文化

“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公司内刊《华为人》发表题为“天道酬勤”一文。文中,对此前《第一财经日报》独家报道的“胡新宇事件”和之后引发的“床垫文化”讨论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任正非强调,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华为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任正非还在文章中透露,华为正推行人力资源变革以适应新的企业情况,应对严峻的海外市场竞争。

1、肯定“床垫文化”

任正非警告道,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

对此,任正非表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在任正非看来,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

任正非进一步透露,目前,华为正在推行人力资源变革,希望“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华为还将推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

任正非强调,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从高层管理团队到每个基层员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状态,华为才能活着走向明天。

2、海外形势更加严峻

事实上,华为错过了2G的市场时机,华为在GSM上投入了十几亿元研发经费,在1998年就获得了全套设备的入网许可证,但打拼了八年,在国内无线市场上仍没有多少份额,甚至没有收回成本。

目前,华为在3G上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投入,已经坚持了八年,因为在国内市场收不回成本,华为不得不到海外寻找生存空间。

任正非指出,华为已进行十年的国际化,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进入海外市场,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差异化优势主要是满足客户需求比较快,比如泰国AIS,华为因为比对手项目实施周期快3倍,才获得了服务AIS的机会。

创业时,华为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究开发上,与世界电信巨头的规模相差200倍之多。通过十余年时间,终于在2005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亿美元,将与通信巨头的差距缩小到几倍。

目前,华为占2005年全球WCDMA新增合同份额的21.6%,今年上半年在CDMA的新合同全球份额已经超过40%以上。华为前日还宣布,沃达丰集团最终选择华为承建其在西班牙的WCDMA/HSDPA商用网络,至今华为已经获得30个WCDMA/HSDPA商用合同。

“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任正非指出,华为的国际市场刚刚有了起色,所面临的外部环 6 境却比以往更严峻。最近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一下子使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

任正非认为,虽然华为已经进入了100多个国家,但海外很多市场刚爬上滩涂,随时会被赶回海里;网络和业务在转型,客户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市场风云变幻,刚刚积累的一些技术和经验又一次面临自我否定,华为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三、狼性文化

华为的管理是不是简单成用一个“军事化管理”或者“狼性文化”就可以总结呢?不巧,这位任正非又是位军人出身。其实应该说华为吸收了军事管理中对企业有益的思想,并结合现代的科学化管理勾兑出了令行禁止的军队优良作风而已

1、“狼”初长成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

7 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他相信这里将会有属于他的一片天空。最初的几年,任正非四处为他人打工,钱是赚了一些,但是自己事业上的发展却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任正非开始重新思考,如果要想事业有所发展,还得自己创业,自己做老板。下定决心后,任正非用几年打工累积下来的钱在1987年创立了华为公司。最初建立的这个公司,只是做些倒买倒卖的业务,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HAX交换机获利。当时在深圳,这种类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可大家活得都不错,很舒服。但任正非的与众不同此时显露了出来,做了两年之后,他放着舒舒服服赚钱的生意不做,自己搞起了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华为的振兴之路。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

2、军事化与狼文化

华为文化反映了任正非雷厉风行的性格和军事化的作风。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任正非早期的管理理念中略带“血腥”,他认为做企业就需要狼的精神。“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这种凶悍的企业文化,使华为不仅在中国内地赢得成功,甚至在国际化初期也一度令跨国巨头寝食难安。

在创业初期,华为管理的军事化彩色异常突出。据说每个员工的桌子底下都放有一张垫子,就像部队的行军床,供员工午休和晚上加班时睡觉用。这种做法后来被华为人称作“垫子文化”。

华为还以严明的纪律著称。有一次华为在深圳体育馆召开一个6000人参加的大会,要求保持会场安静和整洁。历时4个小时,没有响一声呼机或手机。散会后,会场的地上没有留下一片垃圾。

华为的军事化管理还反映在其对于外界和传媒的刻意低调。从1987年任正非创办华为至今,没有一家媒体正面采访过他。刻意的低调使华为的员工精神高度紧张,不敢与外界透露任何信息。华为的 9 军事化管理,使整个企业充满危机感和防范心理,员工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为了维护自身文化,华为还采用了“文化洗脑”的方式。华为招聘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文化洗脑”。华为甚至这样教育新员工:为了市场销售额的增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包括对对手的“不择手段”。华为的这种文化与万科的人文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于“文化洗脑”,任正非的解释是,华为大部分员工受过高等教育,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如果认识不统一,就可能产生许多错误的导向,产生管理上的矛盾。所以他强调,既然文化可以灌输,个性就可以改造。在强力推行集体主义的同时,任正非以身作则,不设专车、与普通员工在食堂一同就餐,他与员工的关系如同战场上的官兵。

靠着这种独裁、封闭、强制统一的管理风格,华为赢得了创业期的辉煌,华为文化甚至还被推崇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典范。而此一阶段的华为,在管理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四、任正非语录

1、“王小二卖豆浆,能卖一块钱一碗,为什么要卖五毛钱?我们产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注解:有时,自己给自己的优势产品降价,不要等竞争对手进入后再降价,用抬高进入的门槛,来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反而能够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INTEL就是典范。

2、2001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注解:研发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其利益与风险同时存在。

3、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注解:年轻人不要光从书本上学习,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历的失败和磨难中学习。

4、任正非问人力资源部员工:“如果邓小平到华为公司应聘,我们是否录用?”

注解: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职的匹配,邓小平不是不能用,但是先要考虑清楚用来干什么?

5、1999年,内地某副市长来华为考察参观,在欢迎晚宴上,副市长问任正非:“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究竟应该干些什么?”任正非笑着回答到:“政府什么也不要干,政府只要把道路修好、把城市绿化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注解: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听来自企业的意见。

6、我们的战略规划办,是研究公司3-5年的发展战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够活过20年,如果谁要能够说出20年之后华为做什么话,我就可以论证:20年后人类将不吃粮食,改吃大粪,我的道理是„„

注解: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划和预测五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困难,预测20年的人,可以成为未来学家,但绝不是在企业里。

7、在华为的员工大会上,任正非提问:“2000年后华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诉大家:是钱多得不知道如何花,你们家买房子的时候,客厅可以小一点、卧室可以小一点,但是阳台一定要大一点,还要买一个大耙子,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经常在阳台上晒钱,否则你的钱就全发霉了。

注解:钱多未必就是好事,不懂的如何合理的利用资金的话,再多的钱也会发霉。

8、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注解:华为才发展了十几年,绝不能算作成功,能够长期持续的存活,成就百年基业,也许才是成功。

9、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注解:勤于思考,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

10、“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注解:“院土”,即任正非所说的“工程商人”。企业搞产品研发,不是搞发明创造,不是要破解歌德**猜想,而是要对产品的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负责。

11、华为一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注解:“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

12、在一次华为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任正非问:“**会打枪吗?谁见过**打枪?他要打枪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

注解:管理者是通过调动别人以及其他资源来完成工作,你的下属的成功决定你的成功。——惠普之道

13、任正非在一次董事会上说:“将来董事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我自己58岁还在学外语,你们这些常务副总裁就自己看着办吧。”

注解:言外之意,华为必须走向国际化。

14、任正非批复华为基本法提纲时说:“要在动力基础上健全约束机制,否则企业内部会形成布朗运动”。

注解:有规则、无动力,企业就会死水一潭;有动力、无规则,企业就会发散成无序的布朗运动,难以形成核心能力。

15、有一次任正非对财务总监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注解: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从日本回美国后,遭到美国企业界抨击,指责戴明教会了日本人,增强了日本企业同美国的竞争能力。戴明博士解释说:“我并没有教日本企业任何东西,只是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就是每天进步1%”。也就是持续改进。

16、在新员工座谈会上,新员工问:“任正非总裁您对我们新员工最想说的是什么?”任正非回答:“自我批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个踏踏实实的人。”

注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企业文化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一切要以商业利益为中心。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商人,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需要完成从校园人向企业人/工程商人的转变。

17、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注解:能力再强,需要工作绩效来体现。绩效考核考评的是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过程行为和最终结果,而不是能力。

18、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

注解: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任正非意在勉励研发人员树立刻苦献身的工作态度。有一篇文章叫《硅谷:生机盎然的坟场》,讲的是美国硅谷创业者们的故事。硅谷正是靠不断“埋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才构建了今天的繁荣。

19、1996年,任正非听取完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工作汇报后,送给生产计划主管和销售计划主管每人一双工作靴,让他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注解:深入实际,了解基层和上下游业务部门的需求,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任正非指着华为常务副总裁郑宝用说:“郑宝用,一个人能顶10000个”。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位副总裁说:“你,10000个才能顶一个”。

注解:同在华为屋檐下,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思考题:

1、如何评价华为的床垫文化和狼文化?

2、任正非语录对你有哪些启示?

上一篇: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大全下一篇:保理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