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三讲

2022-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三讲

第三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矛盾分析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深化。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经济领域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等的矛盾

2、政治领域的矛盾

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的矛盾

3、文化领域内的矛盾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之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等的矛盾。

4、社会领域的矛盾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的矛盾。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938 年斯大林在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断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从而彻底否认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1939 年他在苏共十八大上更是进一步提出苏联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已经完全一致,并明确指出,这种一致已经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贫富矛盾、官民矛盾、政社矛盾、文化矛盾

在新形式下,大量的社会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在性质上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公民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据《人民论坛》2009年对207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绷得很紧”的占70.8%。这表明“社会张力”过大。

“社会张力” (social tension)是指社会系统在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冲动力量。

基辛格博士2009年1月12日发表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世界新秩序的机遇》中说:“没有中国就没有世界的稳定。”中国更应当稳定。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近一二十年,中国处于社会矛盾高发期,也是一些非对抗性矛盾演化为对抗性矛盾的突发期。群体性事件的增幅远远大于GDP增幅。

社会矛盾的多发和激化,提高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成本。 加强对社会矛盾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贫富矛盾。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 “人均厌”情绪

在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平均数的效度、信度在下降。“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张百万。” “穷鼠啮狸”

邓小平:“是要出乱子的”,“是要打内仗的”。 官民矛盾

比如动迁矛盾的激化,居民怀疑官方与开发商勾结;

“权贵经济”作祟。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五大部门,有不少高干子女掌控。 万州事件

2004年10月18日下午,重庆市万州区的搬运工(俗称“棒棒”)余继奎途经太白路中段,其肩上的扁担撞了在他后面行走的曾庆容。随后两人发生争执,曾庆容打了余继奎一记耳光,后来曾庆容的丈夫胡权宗也冲上前,将余继奎的扁担夺过来,朝余继奎的脚连续击打,并自称是“区干部”,出了什么事花钱可以摆平。当即引起周围群众的公愤,造成数百名不明真相的人围观,致使交通堵塞 。10月18日晚,万州发生了群众焚烧警车、毁坏公共财物以及抢夺物品的骚乱。

胡权宗的真实身份是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临时工。 两种逻辑

胡:为什么要冒充区干部?干部牛,群众怕干部 群众:正因为他是干部,“干部打人”惑众 为什么会失去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党风出了问题。“政治失衡”,官员与富人打得火热,人大、政协中为富人说话的代表比重过高。

2009年5月23日,平民总统卢武铉在其家乡村庄的悬崖跳崖自杀。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女儿与侄女婿从一个商人手中“收钱”的事情被揭露,他也在4月23日受到韩国最高检察院的传问。

有人把卢武铉的悬崖自杀称为“悬崖平衡”。出身贫寒的卢武铉看到了社会失衡,在当政后,企图搞点平衡,可惜在上层代表富人的权势人物太多,无回天之力。 官民矛盾,从法律角度讲,就是公权与私权的矛盾。

在刑法从国家刑法向公民刑法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官员依然死抱住“公权超越私权”的理念不放,另一方面是百姓尚不善于正确地运用私权。于是,官民之间的磨擦就多了起来。 政社矛盾

治理国家,一靠政府,二靠市场,三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又被称作“第三部门”。 政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府大权独揽,小权不放。

政社矛盾是官民矛盾的延伸和结果。社会组织无自主权、行政化、形同虚设 政府习惯充当直接政府、无限政府 NGO非政府组织

政府怕社会组织碍手碍脚,不听话。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NPO),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非政府组织相关。

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北京环保产业协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生绿色营和绿色大学生论坛、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上海市青少年环境爱好者协会、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等。 扶贫开发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活动

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影视演员协会明星慈善基金、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爱德基金会、香港乐施会、救助儿童会、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等等。

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

经费缺乏、人力资源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鱼龙混杂。缺少自治,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一些自发的NGOs在成立之后很快又被纳入行政体制之内。

观念误区:容易联想到国外的压力集团、反政府组织。担心NGOs壮大后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文化矛盾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 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 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矛盾 推倒柏林墙的“和平祈祷”

一九八九年,莱比锡尼古拉大教堂的“和平祈祷”成为渴望和平变革的民众的聚集地。十月九日,六千人聚集在莱比锡市中心的几个教堂里同时参加“和平祈祷”,七万人参加了祈祷后的未经申请批准的和平示威游行。“他们对一切都有所准备,唯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对付蜡烛和祈祷。”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 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有其特殊性。 当今社会矛盾具有时代特点,如突发性、复杂性、多因性;超大群体性、组织性;暴力性;智能化,虚拟世界推动现实世界;持久性;全球性;危险性;间歇性、阶段性、周期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否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

(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做社会工作

1、端正群众观点 “刁民”是少数 ,理顺社会情绪

2、深入了解群众, 真正深入的调查研究

3、运用群众语言,摈弃“党八股”、“洋八股”

(二)学会用大讨论来化解社会矛盾讨论是“问计于民”的最好形式,对群众是群众自己教育群众,让先进群众带动后进群众。

讨论要摆出几个方案,比较、鉴别、辩论,把利弊讲透、讲穿。 全国假日办公布3套放假方案征求民意。

方案一: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不调休,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3日,逢周末顺延。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末时周一补休。

方案二: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5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5日。元旦、清明节、 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

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

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方案三:春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国庆节放假3天,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7天长假,假期固定为10月1日至7日。元旦、清明节、 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节假日逢周三时不调休,仅在当天放假;逢周

二、周四时,调借相邻周

六、周日形成3天小长假;逢周

六、周日时周一补休。 最后呼声最高的方案三通过了

(三)学会用大调节来化解社会矛盾 如今,连好讼之国美国也认为诉讼不是维护当事人利益的最好方法。1998年美国制定了《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法》,主张通过仲裁、调停、法院附设调节等方式来解决纠纷。 中国有调解的经验,调解可以使矛盾化解在激化前。

“困难是势头,方法是榔头。榔头敲势头,石头就低头。” 不要惧怕矛盾

一般说来,在宽松的、弹性的社会中,社会冲突多。但这些矛盾冲突规模小,烈度小,不但不会动摇社会的根基,反而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改革和整合,从而实现“微调”。 收容遣送制度(简称收遣,1949年—2003年6月20日)

要用深化改革的精神和改进了的方法,来消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为利益奋斗的一生 “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什么是利益?

所谓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文集》第4卷,第572页)。 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态度

劳资纠纷,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社会冲突同经济利益的差距成正比,两者有很高的相关系数。

马克思利益范畴首先指的是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应当是人们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利益 .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 正是由于接触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才推动马克思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 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1、思想背后的利益动因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2、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利益诉求

3、利益集团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

4、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 帕累托的社会开放与“精英上升渠道畅通”论 转型社会中,若精英的流通渠道阻塞,会导致

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要改变自己命运时,只能冲破现有制度框架,这必然导致现存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 “穷二代”﹑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蚁族”等问题,就是底层被固化的现实例证. 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 邓小平早在1993年就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更妨碍公平正义! 这些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都是因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矛盾.所以我们必须也可能通过利益协调的方式来解决. 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

第一,利益协调机制要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平等的起点和平等的机会.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要符合“人人共享原则” . 第三,利益协调机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价值理想要符合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 “幸福指数” ,民生幸福. 利益冲突与利益整合

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利益整合,就是通过对利益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缓和利益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形成社会利益共同体的过程。 现代西方冲突理论

从内容上把冲突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外交冲突、军事冲突、文化意识冲突 。 从范围和性质上把冲突分为局部冲突、全面冲突、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次要冲突和根本冲突 。

从表现形式上把冲突分为语言象征性冲突、实际行动冲突、非暴力冲突、暴力冲突 。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也是冲突的典型形式 。 关于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冲突的核心原因是“权利冲动”(power urge) ,个人野心、追求个人名望和满足,或者企图从他人劳动中谋利„„都是“权力冲动”的表现形式。 关于冲突产生的最终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经济领域内的利益冲突是一切社会领域内利益冲突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利益冲突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利益冲突,而思想、政治利益冲突又反作用于经济利益的冲突。 利益整合

利益的整合过程既包括形成同向性的利益诉求,也包括维系这个诉求实现的制度体系构建。 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利益﹑不同性质利益的整合 执政党在利益整合中的地位和职责。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阶级矛盾。“所谓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这一阶级概念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这是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 马克思曾指出: “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它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与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我国学者仇立平对阶级划分的发展

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以及阶级间的关系,主要是由稀缺性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来决定(即生产关系) 。 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地主阶级、资本家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因为他们都占有最稀缺 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由知识转化的生产要素。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阶级社会各种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

阶级分析方法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贯彻了利益分析方法,把握了各个阶级的利益所在,从而预见他们基本的政治立场。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继续存在的合理性

1、国内层次的阶级矛盾与合作在我国国内,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过去,但阶级仍然存在,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将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计划激化。 ( 1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乡矛盾

1997年我国工人阶级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农民阶级,农业人口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口比例49.9%,到了2007年底这一比例下降为40.8%. 城乡差别和矛盾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残存的阶级斗争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中肯定了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在。表现在:被推翻的阶级的残余势力的破坏、分裂和颠覆活动,以及我们对这些活动的斗争。反“台独” 、反“藏独 ” 、反“东突” 、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2、世界范围内两种 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是开始。一个是开始针对整个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阶级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1、在某个特定的阶级社会,总是存在着两个对抗的基本阶级和其他一些非基本基本阶级;

2、在一个阶级内部,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层;

3、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不同,从而构成社会矛盾、斗争和冲突;

4、观念、精神的差异,是不同经济地位的阶级立场的不同反映;

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的局限性

1、无法解释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前:“2+1”社会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出现了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等不同阶层。

2、阶级斗争“后遗症” “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

继续强调阶级概念,很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长于对社会宏观结构和对变革时代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索,阶层分析强于对社会中层结构和对社会平稳运行时期社会问题的把握。

所谓阶层,就是由于收入水平、职业种类、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声望”等社会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社会团体。 两种基本类型的阶层

1、阶级内部的阶层

比如,在工人阶级内部,可划分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大阶层

2、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社会阶层 如企业家阶层、学生

阶层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阶层划分的指标体系

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作用 阶层间的关系 阶层矛盾的解决 阶层演化的动力

阶层结构对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引入阶层分析方法的现实合理性

阶级分析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非阶级群体的解释乏力,是阶层分析引入的根本原因。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析(陆学艺) 五大等级

1.社会上层:即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资本家。 2.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3.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业户。 4.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

5.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失业、半失业者。 十大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拥有组织资源),主要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 . 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 .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得利润的人 .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这一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8%。这一阶层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未来十几年其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

6、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登记数计算,目前,个体工商户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但该阶层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这一阶层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力量。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目前,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8、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则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使得这一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9、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是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这一阶层目前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其中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这一阶层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划分阶层有何意义?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与确立说明我们当今的社会已进入到现代社会的雏形阶段。这同时也正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还存在不足。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橄榄形,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洋葱形,该大的还没有大起来,该小的还没有变小,该富的还没有富起来。

中产阶级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陆学艺说中国社会还是“洋葱型”结构,该大的没有大起来,该小的没有小下去。

通过这一划分,确认了哪一类人群是社会主导阶层;哪一类人群是弱势群体;哪一类是上升群体,从而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我们的社会结构,扩大弱势群体的上升渠道,最大化地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通过对阶层的划分,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培养他们的阶层意识,自觉地树立和维护自己的阶层形象。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综合:从阶级分析为主向阶级、阶层分析相结合的转变 阶级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科学地揭示主要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深度、宏观的解释;

阶层分析的长处在于能够深入阶级内部,具体揭示阶级的全貌。阶层分析不仅注意研究生产关系对社会分化的影响,而且注意职业状况、个人或群体的影响力状况以及教育程度对社会分化所产生的影响,使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及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阶级分析对社会结构起大的框架作用,而阶层分析对社会结构起细化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社会结构分析框架。 当前阶级、阶层分析的主要任务

合理解决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问题,调整各阶级、阶层、群体乃至个体的利益,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关键是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合力。

第2篇: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总体情况。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特点。 3.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架构,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经济基础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客观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依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还包括多党合作思想、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思想、“一国两制”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思想、阶级阶层思想、民族宗教思想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宪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大创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I.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汝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保证人民民主的有效实行。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进行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

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人民民主不仅要求实现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而且要求实现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化逐步得到落实,人民依法享有各种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人民对国家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加广泛,人民享有的各项社会权利得到越来越有效的保障,从而使人民民主权利逐步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

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使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合乎客观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族人民通过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基层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实施这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发展水平等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进程中不断加以推动和发展。

一是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路径。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丰富民主形式。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制度上,而且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体现出来的。要探索多种实现人民民主的形式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方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拓宽民主渠道。要通过民主选举、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协商对话、舆论监督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四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民主就是要尊重人民基本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民主权利,是人民民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保证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前提。

五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不仅关系到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而且关系到人民民主的实践和发展。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同时推动和发展人民民丰。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立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地提高人们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既要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增强法治意识和义务意识。

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纯粹的民主,而只有具体的、历史的民主。一个国家采用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是依据本国具体国隋和历史文化传统确立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三权分立”主要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一集团独揽权力,便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实现“民主”,但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制衡,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权利具有至上性、不可分割性;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在中国,既没有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

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角逐下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其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分割国家权力的需要。中国的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实际状况相适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以合作、协商为原则,确立政党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和对执政党的监督作用,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

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而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巩固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有赖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其二,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政治制度的功能和运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治制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要求而进行改革和完善。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逐步发展,人民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年8月底,中国己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6次大的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千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千部退体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少数民族权利等均得到更好的保障。

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大局、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共同决定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总体要求明确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根本所在、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绝不照搬西方的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其基本取向,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4.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既是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量,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以及对新的体制目标的追求,必然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政治活动,如果把握不当,容易引发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政治体制改革偏离原定的目标。对于正常的政治发展来说,推进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和更新与维护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政治稳定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政治稳定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有序,国家与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的局面;二是政治有效,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能够积极回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推动经济与社会的有效发展;三是政治持续发展,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保持不断进步状态。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稳定。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中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遵循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思考题

1. 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浮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①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免军。

2.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汉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3.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①《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3页

第3篇:大学生骨干培训第三讲

(记者 龚衡,毛翔) 2011年12月9日下午,城乡建设学院大学生骨干培训第三讲在7101如期举行。本次培训由刘玲老师主讲,主题是“社交礼仪”。

刘老师首先就社交礼仪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作了介绍,她指出社交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能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从刘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社交礼仪分为基本社交礼仪和公共社交礼仪,在公共社交礼仪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外表与言行。同时,刘老师分享了几个案例,并指出其中欠缺。最后,刘老师鼓励同学们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重视社交礼仪,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编辑:何玲,责编:刘佳磊)

第4篇:第三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大学生常见问题的类型:

一、自我认知问题;

二、情绪问题;

三、学习问题;

四、人际关系问题;

五、恋爱问题(网恋)

一、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一)自负

1、 案例介绍:谢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1.65 米,是学校舞蹈队队员,认为自己长得非常漂亮、才能超群。参加活动积极、踊跃,喜欢卖弄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穿着鲜艳、时尚,常常对同学不屑一顾,看不起周围同学,认为女生穿衣没品位,男生就知道献殷勤。担任班上文娱委员,什么工作都喜欢插一手,喜欢指使、支配别人做事。而对别人提的意见却总不能接受,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好的,别人没有资格评论。

2、案例分析:谢同学虽然人长得漂亮,但是极无涵养,平时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的口气说话,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常常把别人说得一文不值。种种迹象表明,谢同学明显属于自负。

自负的确定,一般认为只要在以下九个特征中具备五个特征,就可以确定为自负: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负的人一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他们通常在做事时很自信,而且喜欢选择那些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任务,而在遇到挫折后,他们或是沮丧、固执己见,或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向客观的原因。常常伴有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很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自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如果不注意其影响,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觉得他人都不可信,不宜接触,从而夸大自身存在价值,促使自己自负。

二是教养方式。溺爱型教育方式下的小孩,往往容易自视甚高,过分自高自大,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产生自负心理。

三是缺乏伙伴(社会交往)。独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孩子就不能通过相互交往认识真正的自我,从而产生自负。

四是创伤性经历。有的同学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可使其丧失与人交往的兴趣,转而成为自负。

3、解决策略: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负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要积极、平等地与人交往,团结和帮助同学,克服和改正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要培育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质,使其能够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基础上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学会关爱、宽容和接纳别人。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一人。俗话说:要想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我们要遵循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而摒弃幼稚不成熟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3)正确同他人比较。自傲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

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 (4)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自傲的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二)自卑

1、案例介绍:张某,男,18岁,重点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自幼勤奋刻苦,成绩优秀。考入大学后,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他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以至风度上都不能与城里来的同学相比,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但同时也有不甘心、不服气的思想,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开始失眠了!百般无奈,他鼓起勇气来寻求心理咨询。

2、分析: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不少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或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将来不能成器,对未来缺乏自信;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等。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在他们身上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并出现自鄙、自怨、自馁、自弃等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要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要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作个比较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相信自己,不断发挥、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3、解决策略:

(1)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

(2)转移比较对象,引导自卑者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重建自信心的关键。

(3)发现闪光点,增加正性情感体验。

(三)虚荣心

1、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2、分析: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指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3、解决策略:

(1)要自尊自重,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2)其次是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做到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3)正确对待舆论,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情绪障碍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一)焦虑

1、王某,女,大一学生,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对考试紧张、焦虑,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便开始坐卧不安。虽然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积极的复习功课,每次考试也都能考得不错,但仍然每到考试就紧张,一听要考试了便觉得很惴惴不安。老是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出问题,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课间不敢出去休息很久,虽然这样,但是效率并不高。到考试前的一天或考前的几天,就会突然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现在快要到期末考试了,想到这些就害怕,怕自己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影响考试。自己试过深呼吸放松法,在感觉紧张的时候进行深呼吸,但效果很小。当事人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咨询员能帮她改变这种状况。

2、分析: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

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3、解决策略: (1)放松法

(2)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

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列出所有的与考试有关的能引起她焦虑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她列出了以下几个:

(1)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 (2)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 (3)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刷刷声。 (4)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 (5)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 (6)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 (7)走进教室,坐下。 (8)考试后等待结果。

针对这些事件,咨询员要求她对每一件事引起她焦虑的程度进行0—10焦虑程度等级划分。并按引起焦虑程度等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事件。她把这些事件这样排了起来:

(1)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 1 (2)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 2 (3)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 3

(4)考试后等待结果。 4 (5)走进教室,坐下。 5 (6)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 6 (7)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7 (8)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刷刷声。 8 接下来便进入分级系统脱敏时间,首先,让其进入放松状态,然后根据咨询员对老师宣布考试情况的讲述: “现在你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师学习,老师走进来了,她走上讲台,宣布下个周进行一次各科考试” 进行想象,并对这一想象情景保持30秒左右。当她感到紧张时提醒其放松,然后继续这一情景的想象。如此反复,直到她在想象这一情景是不会感到紧张为止。这次咨询结束后仍要求她将放松训练作为作业。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按照上述步骤,在放松的同时每次就一两个情景进行想象。保证每个情景在想象时能忍受一小时左右不感到紧张。当在想象第六个事件即“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时,小宋的紧张度好像比较强烈一点,虽经反复练习还是有些紧张,因此,在这一步时,咨询员及时调整了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然后再接下去做下一个情景的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一个情景进行训练完之后,咨询差不多结束了。

(二)抑郁

1、案例:

2、分析: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主要症状:

压抑的心情 兴趣或快乐减退

消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抱怨与负罪感 体重激增或剧减 睡眠困扰(很难入睡或早睡来) 注意力不集中 想死或自杀

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同时,抑郁症患者应当调整自己生活节奏,放松自己,好好休息。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易激动或行动迟缓

3、解决策略

(1)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劝解,帮助解决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 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 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3) 接受现实,积级行动

要将“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

(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

友关系,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三)愤怒

1、案例:这是一位大一女生的自述:“我来自一个并不富有但也比较宽裕的家庭,父亲非常爱我,但在我童年中,发生过重大创伤性生活事件,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很多人们确信不移的比如友谊、爱情等,我想通过努力学习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摆脱童年生活的阴影,来到大学后,看到同学们都快乐无忧地生活着,长久潜藏于心的愤怒悄悄地滋长着,我不知道如何化解与排解这种情绪,便经常翻同学的书柜和床位,将他们正在看的参考书藏起来,我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到他们焦虑、着急的样子,我内在的愤怒便找到了渲泻的口,这样我还不解气,我将同学的存折悄悄取出,并将钱全部花掉以化解我心中的愤怒。”

2、分析: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3、解决策略:

(1)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当学生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后,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如何呢?”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同学看到同学着急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愤怒得到了宣泄,但是如

果想想自己的东西找不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真正的体会一下对方的心情。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易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2)寻找合理宣泄途径:如果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宣泄自己的情绪。

(四)嫉妒

1、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2、分析: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

寂寞。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3、解决策略:

(1)首先要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

(2)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

(3)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

(4)用认知领悟疗法,让小B认识到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

三、学习障碍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学习动机不当。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这是两位大学生的来信:

案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

案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昄依;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大学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封学生来信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

学习动机不当的调节:学习动机不足的调整。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学习动机过强的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

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考试焦虑的调节。一是要有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要教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三是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四是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放松的方法:(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四、人际障碍

(一)孤独型

1、 特点:

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基本不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不能解决交往中产生

的问题,视同伴交往为畏途。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此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比较孤僻、冷漠或者害羞,“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是这类学生的主要交往障碍。

2、案例:

小Z,男,大四,在大学四年中,由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学称为“隐形人”,老师几次与其联系想对其访谈都遭到冷淡拒绝。据小Z的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一位比较了解小Z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在的同伴交往孤独障碍。

3、成因:

(1)孤僻和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

(2)害羞和内向。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但具有害羞心理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

4、对策:

(1)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工作。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与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是太熟悉的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谈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强化。

(2)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这一点也是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大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

(二)完美型

1、特点: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他们主观上对

同伴交往期望过高。而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因而一旦出现不顺,对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

2、案例:小L,男,大三,校BBS某栏目版主,学习成绩较差,整日泡在网上,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写得一手愤世嫉俗的潇洒文字,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与论坛上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喝酒,娱乐,是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愤青”。拿小L自己的话来说,现实中周围的同学都太不“完美”,太“俗”,和他们交往太“难”,找不到心灵契合的知己,而在网上遇到的朋友是能与自己在精神交流的合得来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俗人”的纷扰。

3、成因:这样的大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感受最重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带有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型的大学生,要使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性与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行为中,凡是利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均可称为助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以利人为生活目标者,称为利他主义。一个只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心中装有他人,才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

五、恋爱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扰,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

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辅导员应鼓励其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比较,以增强自己、悦纳自己。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并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更证实了他们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心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遇到这样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其自然。

六、网略成瘾

网瘾的诊断:

(1)每天上网时间8小时以上,且越来越长,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常上网到深夜。

(2)反常行为,比如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脾气暴躁、关机后烦躁不安等。

(3)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甚至发展到通电话、约会等。 (4)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 (5)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的行为。

(6)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的风险,比如去偷钱或偷用别人帐号上网等。 以上6条并不是每个有“网瘾症”的学生都具备,如果某同学有3种以上的类似表现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第5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人的认识是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

其次,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 再次,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3、“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成都。”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总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破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运动总过程的原理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中来,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到群众中去。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相统一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和领导方法中的创造性运用,它把基于实践的能动的反映论提升为认识路线,又把认识路线转化为群众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真理认识和把握总是有局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

把握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有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既然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那么,要判明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只停留在主观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当然也就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而客观世界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不会也不可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不会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相符合的问题。所以,认识本身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和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的是更好地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而要切实推进真理的发展,必须按照实践标准的要求,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二是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

三是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使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从理论方面来看,不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且,任何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从实践方面来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如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善于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6篇:第三讲心得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三次的干部培训已经结束了,第三次的培训是由外国语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姜老师带来的,虽然说培训时间不长,但可以说为我们这次的培训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几次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老师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做事的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我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更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去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要适当分配好在学习中的空余时间,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带领我们学生工作更好的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思想素质培养。做到言行一致,敢于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二,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学会主动分析,迅速反应,工作严密,大胆创新。对于各项工作,我会尽量的安排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避免忙乱中出错,并在务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放开手脚,敢想敢做。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健康的身心,遇事冷静,做事要自信。合理配置时间,学会学习、工作和休息,学会协调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调整状态,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志,而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需要克服的障碍。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将能充分发挥出全部人的潜在能力,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

同时,姜书记从“角色定位”“学生干部工作技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个大的方面,以她从事学生教育工作二十年的体会出发,告诉我们在大学里应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姜书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五项能力要求”和对学生干部的“十四点建议”让我感触颇深。同时,我自己也了解到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贯彻执行能力。学生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每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领导组织全员来实施。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部门的目标同干部理事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四)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学生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全局干部理事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为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服务,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理事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不能抱“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七)开拓创新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创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工作不断发展。

(八)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干部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既有的工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即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实践中学。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提高能力,努力、认真、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争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更加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向着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看齐。

上一篇:医疗安全应急预案试题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自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