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掌握提问的技巧, 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 应用问题教学法使历史课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本文试从设计问题的原则, 课堂中设置问题的方法入手探讨如何提问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 课堂提问需注意的原则

注意问题设计的准确性。提问准确性主要是指提问的范围准确、语言表达准确, 避免冗长、模棱两可的提问, 以免学生无法作答。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上述目标, 通过准确的问题设计,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准确的提问, 能够使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思维周密, 提高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教师提问就要做到提问准确性, 就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 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 并精心备课, 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注意问题设计的品质。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1) 没有疑问意义, 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 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 (2) 题意笼统, 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 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1) 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 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 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 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 (3) 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4) 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 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的好与坏, 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 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不是为提问而设置, 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内容, 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 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

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兴起, 不少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普遍采取“师问学答”的教学方法。即在上课前, 仔细钻研教材, 设计问题, 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的问题要有很多讲究如要求有层次性隐蔽性矛盾性指向性等, 总而言之, 问题设计要精心细致巧妙, 当然还要做好答案。然后一一写成教案, 拿到课堂上去。课上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 循循善诱, 步步启发, 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价值颇多。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为此,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开始于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鼓励学生学会从史料的阅读中或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处发现问题,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鉴别问题的价值, 学会升华实质性问题。通过自主的努力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至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昔日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历史知识。

2 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

2.1 联系生活的实际, 适当联系新闻时事

历史会让学生觉得很遥远, 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新闻时事的话, 就能拉近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 让学生更好地由历史联系实际, 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中的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很关心, 如果教师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例如在上新知识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时, 我就利用了当今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这个话题, 让学生归纳当今地方有几种管理模式, 然后又将话题引向行省制, 这样就比直接讲行省制度更能让学生接受。适当联系新闻时事。在适当的时候联系新闻时事, 也能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 就联系了2000年在香港拍卖会上对拍卖四件圆明园国宝的情况, 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 根据所学习到的历史阶段和时期, 创设当时的情况, 假设当时的历史情景, 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况进行思考分析, 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况, 是当时的历史人物, 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创设情景就会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 让他积极地投身其中进行思考, 如在古希腊民主政治这课这个事件时, 我创设了以下情景:如果你是雅典郊区的一名公民, 公民大会每十天召开一次, 可能会严重影响你干农活, 你愿意去参加会议么?通过创设此类情景, 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去, 都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开展小组讨论法

所谓小组讨论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 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 完成特定的任务。

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 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教师可先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同时制造一些悬念, 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和了解, 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 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 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 通过小组学习, 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 发挥集体的力量, 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例如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权与制衡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 我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 分别有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院大法官角色, 提出问题:你将拥有哪些权利, 又受谁的制约?各组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讨论上述问题, 并形成观点, 由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 交流思想。

2.4 展开比较式提问

把一些有相同之处或不同处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 使有一定思维性的问题层次化、清晰化、简单化。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 在讲授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内容时, 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变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方面, 可以设计一个比较题: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这样通过比较使原本繁杂的问题简单、清晰, 不仅学习了新知识, 而且可以巩固旧知识。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通过高质量的提问, 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历史课中充满热情, 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设置得好,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把握提问的艺术, 才能积极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课堂提问原则与提问方法的角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原则,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 吴磊.小组讨论法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10) .

[3] 张莲英.课堂教学实效例谈[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7 (2) .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治分析下一篇:浅析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