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老师事迹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优秀老师事迹

桂阳县北关完小开展“学习麻小娟老师优秀教育事迹”活动

为深入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桂阳县北关完小积极响应号召,于2月21日开展“学习麻小娟老师优秀教育事迹”活动。

“麻小娟任教于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参加工作六年来,始终扎根农村学校,每周一至周四,坚持每晚走进学生宿舍,利用睡前半小时为孩子们讲故事,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故事老師’麻小娟的坚持点亮了农村孩子的梦想,她的典型事迹,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体现了人民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了人民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责任的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当天,学校支部书记、校长尹学文在教职工大会上,以麻小娟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为学校师德师风教育的鲜活教材进行宣讲。学校号召全校教师学习麻小娟老师初心不改的教育情怀,敬业爱岗、潜心育人的高尚情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心系学生、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

作者:肖艳芳

第2篇:发挥“好老师”优势,建设优秀班集体

摘要:班集体建设与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优秀班集体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班主任工作我中坚持以各种平台为载体,坚持班会课这一主阵地,坚持情感教育,培养“情浓志溢”的学生。以班级博客为载体从心理层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班级分级管理制”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化。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博客;班级分级管理

记得习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第30个教师节典礼上曾经这样说过: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设立了为师的目标:要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好老師的标准是:有理想、有学识、有仁爱,会管理。我是这样想的,在行动中也是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的。在工作中我坚持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意细节。坚持各种平台为载体的结合,坚持班会课这一主阵地。坚持情感教育,培养“情浓志溢”的学生。以班级博客为载体从心理层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内化的过程,达到教育的最深化、最大化。

一、坚持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原则开展德育工作

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起点和位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每人都有奋斗目标,每人都有座右铭,建设严谨的班容班貌和提高班级墙报的质量以及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等,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在这些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产生强烈的成才愿望。与此同时,从狠抓学生的仪表、出勤、文明言行和上课的规矩入手,使学生懂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伟大源自平凡”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严谨的作风。

二、坚持以各种平台为载体,点线面的结合开展德育工作

利用学校政教处、团委及心理咨询室创编的《菁菁校园》、《时代风》、班级板报、班级博客和小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风。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坚持怀柔三中的特色教育“阶梯教育”让学生根据个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符合孩子自己的阶梯目标和阶梯计划,沿着阶梯勇攀登,领略山高人为峰的境界。教委提出“体育、艺术2+1”活动让孩子们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延伸课堂知识教育,为教育打开门的同时又多开了几扇窗。

三、坚持班会课这一教育阵地,以创新思维延伸特色管理

狠抓班会课的质量,改进班会课和家长会的方式,较多地运用交流、对话等方式,重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德育工作,常从网上下载或撰写班级日志等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而走出了一条新思维、深层次、多渠道、有特色地开展思想教育的路子。

四、坚持情感文化教育为依托,培养“情浓智溢”中学生

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友谊、民主的氛围、集体的鼓励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班级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场所,而“爱”是培养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都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班主任更是班级情感文化的引导者。我校张金星校长在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致辞中提到:“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核心,培养学生的“四感”即“感恩、 感谢、感动和感激”是教师在爱为依托下的学生的责任。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家长那种爱。是一种强调理解、强调榜样、强调信赖、强调鼓励的爱,所以,特别注意方法、时机、技巧和个性。因此,我尽力做到:“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五、坚持以博客为纽带,架起家校彩虹桥

我的班级特色管理---班级博客。班级博客是一个得心应手的班级管理平台,它可以进行班级有效的管理。班级博客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封闭的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使学生的交往方式与人际沟通趋于多元化、多项化。班级博客成为孩子和家长交流的“中介”。班级博客把我的班会课、学校的家长会和全体学生的内心链接在一起。博客真正起了交流与互动的作用。下面用一个班级日志案例说明博客的神奇。

背景

作为初一新生班主任又兼外语教学。第一天上课,在全班同学对新老师的到来显出好奇、高兴的神情中,他一张漠然、毫无生气的脸上那双眼睛中深深的不安和忧虑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而让我心悸。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幼小的孩子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神情呢?有着这种心里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孤独和忧伤的。我想走近这个排斥别人的孩子。

他是个不易让人接近的男孩,从一次他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的事件背后,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关系恶化,经常吵闹,他被当作夫妻之间互相攻击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异后,父亲撇下他走了,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父亲对他不闻不问,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学校里,一些调皮的孩子也取笑他,时间一长,他养成了孤僻,不愿与人相处,对人敌视的性格。想着他那双孤独、迷茫、漠然的眼睛,我的心被震撼了,不能让他为家庭的变故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而失去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我想,只要多给他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一份爱,让他感到来自他人的温暖,那么,他一定会重新找到快乐的。

措施与方法

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自尊,如果很直接的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利用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把学生们的兴趣吸引过来,利用孩子们都热爱网络的心理,开始了我的课程。我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博文,可以和老师留言,和同学交流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可以书写你们的心情,总之可以留下你们每个人的成长足迹。孩子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一个个渴望的眼神让我欣慰。第二天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空间,他也不例外,创建了自己的小窝,让我更加欣喜的是他主动加我为他的好友,我觉得机会来了,于是我有意无意的和他在博客里搭讪,和他谈心,他慢慢也开始流露心情,谈生活,谈他的家人,谈他的学习。就是这个空间让他敢于和别人交流了。我在我的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日志是关于他的。讲了他的不幸遭遇,同学们看了博文纷纷留言决定帮助这个他,于是在班级里我袒露了这个他就是你们都不愿意理睬的王同学,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还这么坚强,但我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甚至有的同学还取笑他?同学们此时都争着要跟他做朋友,有的说要跟他一起游戏,还有的开始诚恳地对他说:今后我们再也不取笑他了。渐渐的,同学们主动帮助他,他也主动和身边的同学说话了。同学们觉得他变了,变得开朗了。自博客开通的两个月,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直线上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渐渐的融入了班集体,在课内外,他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状态。在后来的学习中他表现出了热爱学习,关心集体的精神状态。想着他那双曾经孤独、忧郁的眼睛变得明亮和快乐了,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王同学的父亲看到孩子这么大的进步感到不可思议。不久,这位机长也建立了自己的家长博客,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说:“他也要学习,成为我们这个大集体的一员”。真可以说整个班集体散发出“家”的气息,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案例反思

通过班级博客平台,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无声的沟通胜过有型的交流。班级博客让大家零距离的接触,让每个人没有距离。形成团结、凝聚、和谐的良好氛围。

六、建立“班级分级管理制”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我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七名班委负责全班的学习、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监督总结;二级管理: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生和卫生;三级管理:课代表负责各学科学习情况的检查工作,及时协助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四级管理:把班内一些细小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分解到个人。另外,还实行班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个班长都能尝试管理班级,各显其能,形成在管理上竞争激烈的管理模式。从而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班内小主人,都有着为班级、为他人服務的岗位,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份责任,从而收到民主激励的效应。

三级管理:

课代表负责各学科学习情况的检查工作,及时协助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

四级管理:

把班内一些细小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分解到个人。

班级分层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

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

一级管理:

七名班委共同负责全班的学习、

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监督总结

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本人参加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实施阳光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没想过要达到怎样的个人奋斗目标,就想着这样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做一个好教师,发挥优势,建设集体,培养学生,唯愿孩子们快乐学习,自信成长!”

作者:姜再艳

第3篇:湖南一师:如何为农村培养优秀小学老师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因是毛泽东的母校而广为人知,今天的一师已成为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本科(第二批)师范院校。为了解一师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举措和成果,记者前往湖南一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其间随一师校长肖湘愚走访了位于邵东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的4所师范生实习学校,并和目前在芷江下属乡村小学任教的部分一师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对湖南农村小学老师的培养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的一些经验或可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

公费定向和本土培养是两大王牌

湖南一师党委书记彭小奇向记者介绍了公费定向师范生项目的背景和缘起。1996年以前的师范教育全部实行公费制度,1996年全国实行教育改革, 招生制度并轨,实行双向选择,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这样一来,师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其吸引力,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而毕业后愿意前往农村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更是严重不足,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局之中。

为了帮助挽回农村教育的惨淡局面,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当时还是专科学校的一师承担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下文简称“五年制”)专项计划的培养任务,开始了为农村输送年轻的优秀小学老师从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地方实践。

所谓“公费定向培养”,是指学生在被师范院校录取时就与生源地所在县市区的人民政府订立合同,政府为学生预留毕业后回乡就业的教师编制,而学生承诺完成学业后去该县市区下属的乡镇及以下小学服务一定年限。学生修业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费用(不包括生活费)则由湖南省财政拨付,2012年开始由此前的每年每生6 000元增加到6 600元。如果学生违约,则要按合约相关规定赔偿就读期间享受的培养经费,并缴纳违约金。

2008年,湖南一师升格为本科(第二批)院校,随即启动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四年制”)。随着社会对文凭的要求趋向本科,五年制大专的吸引力下降,2010年,一师又承担了湖南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六年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初中起点本科师范教育的创新实践,并被教育部定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现在,一师每年招收四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500人,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1 500人(五年制招生于2010年停止)。根据学校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在校学生共19 021人,其中师范生15 045人,占总人数的79.09%。师范生中,公费定向生10 443人,占师范生总人数的69.41%,其中四年制1 768人,六年制8 675人。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公费培养的意义在于吸引优秀生源,对于初中起点而言尤其如此。肖湘愚校长告诉记者,在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地方师范很难进入高分考生的选择范围,因此从高考生源中很难招到真正拔尖的学生。但初中生源就完全不同了,只有中考成绩达到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才有报名资格,而后还要经过面试考核才能最终入选。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2010年双牌县中考前20名中有11人报读了一师的公费师范生项目。

与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培养合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公费定向培养项目每年的招生计划是由省教育厅根据县、市、区上报的辖区内(4年或6年后)对各科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统筹安排的。这种按需培养的模式既保证了师范生毕业之后有编有岗,也满足了地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县、市、区教育局在师范生在校期间也会积极关注这些学生的发展,学校会把学生的成绩单寄到地方教育局,地方教育局也会和本地的学生进行座谈等方式的沟通。肖湘愚告诉记者,学生们很听当地教育局的话,因为那既是他们的家乡,又是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师范院校和地方教育局的协同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2011年,湖南一师2006年招收的第一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当年毕业生的履约率和乡镇以下学校从教率都达到了95%以上,之后的年份也保持在这一水平之上。2006年至今,已有3 500多名从一师毕业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其中五年制大专项目规定的服务年限为5年,四年制和六年制本科均为8年。这个项目在设计上至少解决了九字难题中的前六个字,“下不去,留不住”变成了“下得去,留得住”。

无独有偶,中央也很快推行了一项类似的举措。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

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地方师范更合适?

在湖南省恢复免费师范教育的第二年,中央政府提出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由中央财政拨款,除免去学费、住宿费、学杂费以外,每月还发放600元生活补助。当年高考结束后,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共招收了10 933名免费师范生,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6所部属师范大学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培养经费方面都明显优于一师这样的省属师范院校,但是2011年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却出现了不如人意的波折。国家免费培养师范生的初衷在于为基层农村培养优质师资,然而在毕业前夕的一项调查中,仅有31.9%的免费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而愿意回到贫困落后地区教书的更是凤毛麟角。

此外,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安置也出现了阻滞。按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基础教育10年,但由于很多地方上存在岗位、编制不足的情况,免费师范生的学科结构又不平衡,有缺口的学科没人报名,很多本已饱和的学科又不得不接受免费师范生,很多地方出现了超编却不够用的尴尬境况。有鉴于此,近年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北师大的免费师范生招生指标已经从每年800人减少到了400人。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阶段,城市和农村的教师培养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近期举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透露,全国每年平均培养大约65万师范类毕业生,但需求量只有25万,因此,“今后师范类教育将进入调整阶段,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但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中,师资匮乏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学点,一所学校只有八九个、甚至三四个学生,而现行的教师编制是按照师生比1∶19来制定的,这就导致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同时还可能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

在自主择业的语境下,师范毕业生并非只有当老师这一条出路,而重点大学的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更多的资本,城市中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偏远的乡村小学实在难以进入他们就业的选择范围,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师范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过剩无助于解决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起免费师范生,中央在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困局中推行的另一项举措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那就是“特岗教师计划”。

师范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论是湖南一师2006年启动的公费定向生项目,还是6大部属师范2007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计划,第一届毕业生都要到2011年才能投入工作,对于当时农村基础教育中已经十分急迫的师资危机而言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特岗教师计划”,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面向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专科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特岗教师聘期3年,聘期内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3年后如果愿意留任则保证落实编制。2006年实施范围以西部“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县为主,2009年扩展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一直延续至今。特岗教师的待遇水平在贫困地区有一定吸引力(2015年的补助标准是西部地区人均每年2.7万元,中部地区2.5万元,记者在芷江了解到有编教师的月薪在2 500元左右),加上大学生在城市里找工作越来越难的形势,因此确实吸引了一大批新鲜的教师力量下到农村去,10年间一共招募了50.2万名特岗教师,为农村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目前农村师资的两大补充渠道,在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特岗生和定向生在适当的机制下或可以成为两股良性竞争、相互补充的力量:优秀的特岗老师在侧重专业知识讲授的初中会更加得心应手,而在小学阶段,则应当是接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定向生更胜一筹。

怎样的农村小学老师才能“干得好”?

建国初期,我国曾建立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和师范学校四级师范体系。50年代中期取消初级师范,形成了三级师范体系,“中师、专科、本科”分别对应“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培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开始的师范教育改革中,“三级”师范迅速向“二级”“一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在80年代为农村基础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中等师范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中师毕业生在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至今仍被很多农村小学校长称道。今年6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在首师大做演讲时也指出,为了提高学历而全面取消中师是师范教育改革走的弯路。另一段弯路是1999年开始提出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培养教师,“许多师范院校变成了综合大学,而很多综合大学并没有设置师范专业”,结果导致了师范资源的流失 。

记者在一师考察的3天之中,从校领导、实习小学所在县市的教育局官员到已经参加工作的一师毕业生都不断强调:初中起点的六年制项目要比高中起点的四年制更具优势。不仅仅是因为初中起点的生源更好,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龄段的可塑性强。相比起各方面基本已经定型的高中毕业生,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更容易在适当的培养下成长为理想的农村小学老师。

教小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要在小学讲台上站稳必须经过专门的小学教师职业培养 。肖湘愚告诉记者,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文素质,其次是教师技能,最后才是专业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师特别开设了“双百课程”,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阅读100本名著、观看100部电影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也包括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最近还在全校选了30名表现优异的在读公费师范生去香港进行为期10天的访学活动,一方面学习香港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和胸怀。

其次是教师技能,即8项教师基本功: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钢琴、形体和队列。六年一贯的培养方案中的前两年,师范生的学习重点就放在教师技能的养成教育上。而之所以要求师范生八项全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需要。首先是农村小学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语文、数学学科的老师较多,能教外语的已经很少,而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这些“副科”的老师几乎是“珍稀动物”。

专业知识也并非不重要,高中起点的四年制师范生尽管在教师技能方面有所不逮,但在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优势。尽管小学阶段需要教授的知识有限,但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对于农村老师自身的发展空间却很重要。而五年制大专项目最大的短板在于学生专业理论积淀不深,毕业后不论是在工作中从事课程改革或者攻读在职研究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都比较困难。六年一贯本科培养方案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兼顾了可塑性和专业性,把难度较高的文化课放在后4年,前两年学生可以不必埋首繁重的高考课程,能够在活力四射的十五六岁沉浸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富有灵性的活动之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彭小奇还告诉记者, 要做到这一点,在操作层面并不十分容易。为了符合《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六年制师范生在入学后前两年注册为中专学籍,根据职高对口升学考试的政策,单列一类,经湖南省政府、省教育厅、教育考试院授权,按照一、二年级的课程大纲单独组织高考。这样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实现了六年一贯的培养目标。但是,国家目前在这种招生方式上没有完全放开,因此尽管有很多其他省份的师范院校前来学习取经,却很难真正将这个项目神形兼备地移植过去。

师范生就读期间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师引以为傲的一大特色。在公费定向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安排了多次实习、支教、“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最后一年上学期为期半年的小学顶岗实习是其中的重头戏。顶岗实习是指师范生前往生源地所在县城小学实习,顶替实习学校老师的岗位,把县城小学的老师置换到长沙市参加职后培训。与支教、“三下乡”选择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的原则不同,顶岗实习往往安排县城重点小学,这些学校一方面能够为学生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与当地教育局的沟通了解到该县下属的乡镇及以下农村小学的基本情况。这次,记者随一师校长走访邵东县和芷江县的几所实习学校时,已经实习了两个多月的师范生们都反映这段时间里他们已经慢慢适应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很快他们就会成为一名正式的乡村小学老师。

从目前看来,湖南一师的公费定向生计划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1年至2014年毕业的3 708名定向生目前有3 577人履约在岗,其中已经有335人担任了所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获得县级及以上奖励的数量达到3 255人次。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去年10月公布的排名,一师的小学教育专业排名上升到了全国第四(前3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宁夏大学)。对于将于明年毕业的第一批六年制定向生,他们更是信心满满。

留守儿童问题

不论是在县城还是农村,留守儿童是共同的难题。那些为了孩子上学在县城购房的父母并不会因此回到孩子身边,可以推想这笔购房款需要他们打更多的工来支付(据了解,芷江县的房价在2 000~3 000元每平方米左右,较好的楼盘则在3 500元每平方米左右)。芷江县东门口小学的张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在60%以上,这些孩子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或者寄住在亲戚家里。不论是哪种情况,家长都基本不会参与孩子的教育,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老师,而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照顾周全。

在新店坪中学教初中生物的李霞首先在座谈会上提到了工作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困扰,其他老师随即纷纷响应。李霞是一师去年毕业的四年制定向师范生,她同时担任班主任和教科室主任。班上40多个学生中有30多个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一类有明显的暴力倾向,同学之间开个玩笑或是取个外号就大打出手;另一类则内心非常脆弱,极度自卑,不愿说话,承受不了学习中的压力,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小学的情况没有这么严重,最常见的是不想做作业,但也足够让老师头疼。小学生不想做作业的原因常常是因为不会做,而他们的家长,通常是爷爷奶奶,基本没有辅导的能力。

胥清严和李霞是同届的四年制毕业生,目前在新店坪小学教数学,也是教科室主任。他觉得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环境完全不同,农村的爷爷奶奶带四五个小孩,而且对孩子特别纵容、溺爱,小孩在学校打架了,他们一定是去找别人家的小孩麻烦,而不是教育自家的小孩。彭囿程是2011年毕业的五年制定向生,目前是艾头坪小学的总务主任,他也对农村的家长表示了无奈。城里的家长都愿意给额外补课费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但在农村小学,老师想在周末免费给跟不上的学生补 课,爷爷奶奶却不同意,说:“周一到周五都在上课了,周末怎么还要上?”

这些年轻的农村老师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种观念和希冀都令人安慰。他们在师范教育中上过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毕竟针对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可操作的技巧。在杨公庙小学工作的毛岚今年入选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进修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她觉得课上学到的知识非常实用。当问及工作以后最希望获得哪方面的进修机会时,这些一线农村老师争相表示想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费师范生中有很多都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很多人自己也曾经是留守儿童,一师在培养期间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重视,入学时会进行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给予跟踪关注和心理疏导。 而当曾经的留守儿童成为了今天的农村小学老师,一方面他们能更真切地理解孩子们的处境,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心理状况也应当得到持续关注。

芷江县的东门口小学有一间办公室门口挂着“心理咨询室”的牌子,张校长解释说这是去年的一个主修心理学的一师公费定向生在实习期间做的一项探索, 但随着实习期结束,实习老师离开,这间办公室现在的用途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卫生室和两名老师的办公室。张校长觉得心理咨询的概念对于小县城而言有些遥远和缥缈,学校既没有合适的人员维持,学生们并不知道应该去心理咨询室寻求怎样的帮助。在他看来,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更快乐或许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方式。比如每天上午的40分钟的大课间操留出20分钟自由活动,每周五下午不上课做社团活动,小学生都非常喜欢。

增强农村小学老师的心理学素养和提倡快乐教育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式,但无论如何,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在城市里做着繁重的工作,孩子随父母前往打工的城市也很难保证足够的亲情陪伴和家庭教育。而由于户籍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城市里也很难得到优质的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或许要等到随着社会发展,城乡经济趋向平衡,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真正归乡归土的那天。但在眼下,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显然是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一环。

第4篇: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 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5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 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35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盘磁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1994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100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6元,工资达到89.5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已经保存11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21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1999年12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年5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王文华是1999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

第6篇: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本文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优秀老师的事迹材料,以供大家阅读学习。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作为班主任,多年来我一直实行科学民主管理的原则,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随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创设我校特色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模式,使每个学生牢固树立主人翁责任意识,帮助每个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养成一种品质,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有耕耘就有收获,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教育态度和不懈的努力,我在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思想稳定,纪律良好,学风浓厚。班级总评在每年的期中、期末考试都名列县级前茅。

如今,我担任XX级14班班主任,这又是一个班风淳厚,学风浓厚的班集体。回顾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深切体会到累并快乐着!但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

要把一个班级带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言教不如身教,作为班主任

第7篇: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12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协作,甘于奉献;并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优秀,在同事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一、以校为家,忘我工作。

学校六年级来自周围几个学校是寄宿制管理,一百多学生,有学生就必须有老师。我六年级的几位老师24小时在校值班,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即便是有些头痛发烧的小病,仍然坚持上课。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我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成绩。许多学生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尤其是上了初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对大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小学打好英语基础,初中英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许多有心的家长对我是从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在几位六年级老师的努力下我校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在全镇总是数一数二的。辛勤的工作换来优异的成绩,对此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为了把工作做好,让家长领导放心,我常常以校为家,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为学校的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为校园的美化净化,为花草树木的修剪维护,尽心尽力,做足功课,虽辛劳而无怨,贫穷犹未悔!

三、甘于奉献,收获精神财富。

我深知今非昔比,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早已淘汰。虽然生活的窘境,但仍坚守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我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值得大书大特书的工作业绩,我的人生价值只体现在平素工作里默默的付出,不起眼的奉献。我好似山野里一株平凡的小花,独守那份寂寥,历经风雨无怨无悔,凌寒独自开,为祖国之春增添一抹绚丽色彩,几许浪漫诗意。

老师不仅是孩子们可尊敬的师长,而且是孩子们可信赖的好朋友。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像六年级这样有自立能力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一部分孩子已经离开父母四五年了。现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打工挣到了钱,荒废了孩子”。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国家对此也有颇多关注。不是父母亲自带大而是老人或亲戚带大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心理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会有娇气、偏激、说谎、悲观、孤僻等不好的习惯。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教好一门功课。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首先他是一个良心活。看到这样的同学我都会主动的接近他们,想办法去改变他们。曾经班里有一位姓鄂的女同学,在班里乖巧可爱,成绩也很好。但是她从来不接妈妈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妈妈也不能常回来,无奈她打给了我。她向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拜托我帮帮她母女。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答应了。我没有单独谈话而是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班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来这个同学自己找到了我述说了自己的问题。在我的细心开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打开了心灵。除了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我想能帮成长中的孩子解开心灵的枷锁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因为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的种子。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给我写信,在信中表达对我的仰慕和爱戴之情,我为每一个孩子回信、留言,在我的回信、留言中,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学生的爱。

四、学生的后勤兵,安全的守护神。

我在学校里担任业务主任一职,并监管寄宿学生24小时学校生活的工作,事情多而杂。每天须早早起床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勤快,又要细心,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我从未对学生的事情胡乱应付,每天按时清点学生、锁大门。每每学生刚住校的时候,不会照顾自己,往往学生半夜发烧,我一定亲自带他们去叫诊所的门,有时候风雨交加,回来把自己弄得湿透了。

我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中心校领导和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我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8篇: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12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协作,甘于奉献;

并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优秀,在同事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一、以校为家,忘我工作。

学校六年级来自周围几个学校是寄宿制管理,一百多学生,有学生就必须有老师。我六年级的几位老师24小时在校值班,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即便是有些头痛发烧的小病,仍然坚持上课。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我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成绩。许多学生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尤其是上了初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对大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小学打好英语基础,初中英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许多有心的家长对我是从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在几位六年级老师的努力下我校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在全镇总是数一数二的。辛勤的工作换来优异的成绩,对此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为了把工作做好,让家长领导放心,我常常以校为家,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为学校的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为校园的美化净化,为花草树木的修剪维护,尽心尽力,做足功课,虽辛劳而无怨,贫穷犹未悔!

三、甘于奉献,收获精神财富。

我深知今非昔比,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早已淘汰。虽然生活的窘境,但仍坚守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我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值得大书大特书的工作业绩,我的人生价值只体现在平素工作里默默的付出,不起眼的奉献。我好似山野里一株平凡的小花,独守那份寂寥,历经风雨无怨无悔,凌寒独自开,为祖国之春增添一抹绚丽色彩,几许浪漫诗意。

老师不仅是孩子们可尊敬的师长,而且是孩子们可信赖的好朋友。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像六年级这样有自立能力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一部分孩子已经离开父母四五年了。现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打工挣到了钱,荒废了孩子”。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国家对此也有颇多关注。不是父母亲自带大而是老人或亲戚带大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心理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会有娇气、偏激、说谎、悲观、孤僻等不好的习惯。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教好一门功课。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首先他是一个良心活。看到这样的同学我都会主动的接近他们,想办法去改变他们。曾经班里有一位姓鄂的女同学,在班里乖巧可爱,成绩也很好。但是她从来不接妈妈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妈妈也不能常回来,无奈她打给了我。她向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拜托我帮帮她母女。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答应了。我没有单独谈话而是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班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来这个同学自己找到了我述说了自己的问题。在我的细心开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打开了心灵。除了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我想能帮成长中的孩子解开心灵的枷锁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因为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的种子。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给我写信,在信中表达对我的仰慕和爱戴之情,我为每一个孩子回信、留言,在我的回信、留言中,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学生的爱。

四、学生的后勤兵,安全的守护神。

我在学校里担任业务主任一职,并监管寄宿学生24小时学校生活的工作,事情多而杂。每天须早早起床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勤快,又要细心,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我从未对学生的事情胡乱应付,每天按时清点学生、锁大门。每每学生刚住校的时候,不会照顾自己,往往学生半夜发烧,我一定亲自带他们去叫诊所的门,有时候风雨交加,回来把自己弄得湿透了。

我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中心校领导和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我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9篇:优秀小学老师事迹材料

周科同志,男,xx年7月毕业于武陟地方师范学校,xx年8月在千村小学任教。

由于知识丰富,责任心强,工作又积极认真,所以XX年被焦作市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六年如一日扎根乡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结出硕果累累:先后发表《论“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创新思维的研究》等学术论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xx年5月光荣入党后,更是斗志昂扬,精神振作,全身心投入千村小学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x老师由于年轻有冲劲,勤恳认真,教学成绩突出,因此他既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又是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毕业班语文的教学和科研。平时教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因此深受同事的好评、学生的敬爱、领导的肯定和家长的夸奖,在千村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口碑。

x老师品德高尚,言辞举止得体,教学积极认真,成绩突出,无愧于“优秀教师”的殊荣,其先进事迹主要有:

一、思想教育有特色:

1、加强自身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x老师深知:教师担负培养下一代青少年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全国五亿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是最有知识、最有教养、品德高尚的人。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因此,他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他作为一名党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员组织生活,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写出心得体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势,能主动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以及学习党的xx大会议精神和省两会的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能主动进行业务学习,接收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学以致用,做到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理论先进,觉悟鲜明,品德高尚的人,并时时、事事、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x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有知识、有品德、有涵养、有作为的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以人为本,抓好学生品德教育。

他一贯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由于他特别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和增强。

首先他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利用《守则》和《规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班纪校规,爱护公物,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勤奋刻苦,按时完成作业,不旷课不早退;穿着大方、干净、得体,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按时佩戴红领巾,升旗时恭敬端庄;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其次,抓礼仪教育,创文明班风。他结合xx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学习,深入体会,亲自践行,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鼓励学生争取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形成良好的讲文明班风。学生的巨大转变,换来家长的啧啧称赞:“我们的孩子懂事了!”“我们的孩子变得有礼貌了!”“还是周老师指导有方呀!”……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x老师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教学原则,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时事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新发展,随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利用班会、队会、座谈会、报刊杂志等诸多途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计划地卡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雷锋在我身边”、“清明节扫墓”、“环境小卫士”等,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如何做人,比口头宣讲更有实际效果。

二、求学上进有收获:

x老师最初学历是中师,自己意识到知识的不足,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自学大学课程,xx年专科毕业,xx年又进修大学本科文凭。他这种积极上进的学习精神,深受同事的称赞。他目前是千村小学知识丰富,学历较高,年龄最小的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日益感到自己的吃力,对高科技、网络信息等几乎是一知半解,只有利用业余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弥补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在这方面,x同志无疑是目光超前的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带了个好头。

三严谨治学有成果:

x老师一贯以治学严谨著称。他对新课程新理念理解深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树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高高在上”的,动辄批评斥责学生,甚至“拳脚相向”,致使不少学生见到老师纷纷回避。这种“独裁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x老师一改“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成了朋友。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影响和鼓励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享受成绩进步的喜悦。班风纯正、学风浓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x老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又是语文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学校的课改研究。他上课时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读、说、写、演、唱,形式活拨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还因地制宜,动手制作相关教具,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校闲置多年的投影仪等设备有“用武之地”。

他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鼓励学生认真订正,并对学生进行辅导,补缺补差,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3、学生进步明显,成绩优异。作为一所偏远落后的乡村小学,其校舍简陋,教学资源相当匮乏,尤其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几年来也没有分配的大中专教师调入,学校的学生成绩水平不高。x老师的到来就如“及时雨”,在周围群众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经过调查分析,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学生贪玩任性的陋习,变得懂事、文明、好学,成绩进步明显.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更加勤奋,勤学好问的班风日趋浓厚。他所教的班级成绩在全乡期末统考中多次获前几名的好成绩,受到乡中心校的表彰。

四、教研活动有硕果:

x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推动千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他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一方面引导大家学习新课程新理论,另一方面举行语文观摩研讨课,和大家共同座谈评议,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我校的校本培训和新课改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x老师在校内经常举行专题讲座、座谈会、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并鼓励其他老师上公开课、评议课,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x老师是学校语文学科的科研带头人,结合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积极倡导《自由习作和自由评改》,鼓励学生深入实际生活,留心观察,写日记,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动的人、事、物,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有效化解学生作文头疼的难题。全班学生热爱写作,积极性大幅提高,并影响带动全校其他班级,组织并发起“千村小学作文研究社”,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等形式展示评析优秀作文,并鼓励学生投稿,参加省市举行的征文大赛。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提高全校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班主任工作有成效:

x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他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见,他的思想教育很到位,全班班风淳正。

善于构建团结高效的班级领导核心。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成员,能团结全班同学,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协助老师正确有效处理班级事务。

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实际锻炼学生。x老师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在全校或上级举办的活动中,是他的班级参加最多,获奖也最多,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级”。

x老师是师德的楷模,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是教师学习的榜样!更可贵的是获得这么多荣誉称号后,他仍是一如既往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

上一篇:普法工作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学习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