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2023-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一)

赵艳飞

想带孩子们读经典,上次读了《城南旧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感悟很深,这次带他们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分为两部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它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能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的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青年时的鲁迅充满壮志,希望中国能摆脱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但遭受的挫折却令他逐渐感到绝望和寂寞。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文中塑造了愚昧、无知、欺弱怕强的阿Q和赵太爷,正是封建统治下国民的缩影。作者把阿Q的得意症结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从而滋生了一批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国民。当时的国民,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奴役,一旦得势,便恃强凌弱;一旦挨打,便用"精神胜利法"来疗伤。鲁迅先生不愧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其以笔为刃,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话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地揭露和批判。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冷峻"外表下的鲁迅,却又散发着人性的灵光,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女佣人阿长,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文中先抑后扬,首先交待阿长长得过于肥胖,睡态不佳,并谋害我了隐鼠导致我对她的厌恶。但大字不识的她为给我买《山海经》却费尽了周折。由此而使我对她充满了敬意。阿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善良、苦命、愚昧,但对鲁迅却给予了深深的爱。文中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呐喊》交待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缘故及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即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人们,挽救沉睡的祖国,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孤寂、彷徨、觉醒、奋起。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二)

《朝花夕拾·呐喊》为鲁迅所作,主讲了鲁迅童年时代的一些趣事。

《朝花夕拾》描绘了清末明初人民的生活的画面,记叙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

《呐喊》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在反动势力压榨下的生活艰苦的不幸者,鲁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不注重金钱和地位,更多的是那些人精神上的愚味、麻木。

鲁迅的生活是艰苦的,童年时代的他,是个少爷,整天被关在高墙深院里,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知识贫乏。青年时代的他求学艰苦,不满于当时的私塾教学,自己到外面求学。在写这些作品时,鲁迅什么苦都吃过,当时的反动势力压迫着他,但他不屈不挠,一心一意想挽回群众的心灵,我非常佩服。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三)

近期,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

书中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年轻时的所见所闻。

第2篇:《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

伍家岗区实验小学602班 赵雨婷

《朝花夕拾·呐喊》是由著名作家鲁迅写的,这本书里记录了鲁迅先生写的十多篇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有它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这本书中记载了鲁迅先生写的十多篇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小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无论是生动的描摹还是清晰的线索,都堪称是现代散文的典范。作者以儿童独具特色的视角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了精彩细致的描绘:百草园生机勃勃、充满乐趣,是“我”心中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乏味,沉闷无趣。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正是我喜欢在这篇文章的原因。

这本书明显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从他写的种种童年往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鲁迅先生用他对文学的热爱来照亮旧社会的黑暗,这种热爱也照耀在我们这些读者的心中。这种光芒不会削弱,更不会消失,我们会把这种光芒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里会一直有这种光芒!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更要珍惜每一天美好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这种对文学的热爱传承下去,向着美好幸福的未来进发,将来成为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3篇:朝花夕拾·呐喊 人物介绍

朝花夕拾·呐喊

主要人物介绍

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她身份低微,行为粗鲁,愚蠢而迷信,有许多繁文缛节,喜欢饶舌多事,但她心地淳朴善良,真心关爱孩子。她朴实善良的爱,让鲁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解剖学教授,他生活俭朴、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一视同仁,极其关心,为他用红笔修改讲义,订正解剖图的血管位置。他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学者,令人肃然起敬,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坚定了以笔为枪与恶势力做斗争的决心。

范爱农

范爱农是一位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和绍兴光复让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可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最终报馆被捣毁,他也被辞退,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而悲凉。后与朋友去看戏回来时醉酒溺水而亡,鲁迅疑心他是自杀的。

孔乙己

孔乙己是没落社会里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时刻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自尊,受封建教育毒害极深,迂腐不堪又死要面子,因偷举人的书被打折了腿,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但他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讲信誉、对小孩子很热情,从中可以看出他质朴、善良的一面。

少年闰土

少年的闰土和迅哥儿是很好的朋友,他淳朴天真,机灵可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但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下,他慢慢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偶人”,叫儿时的朋友“老爷”,对生活麻木绝望,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阿Q 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恃强凌弱,麻木健忘的贫苦农民。他非常穷,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生活在未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他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

第4篇:读后感呐喊

是谁在呐喊?

——走近鲁迅

海宁市高级中学 高一(17)班 占敏浩

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是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一篇名为<<少年闰土>>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的脑海里总是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一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用力的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我对这篇文章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读了好多遍,总是爱不释手.直到有一天,我从初中课本中接触到了这篇文章,出自<<故乡>>.而<<故乡>>就出自小说集<<呐喊>>.就于对故文的旧恋,我对鲁迅这位逝去的先人怀有好感,对他的文章颇有兴趣.一天,在书店文学的殿堂中,我面对无数名作,而<<呐喊>>却像是黑夜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的把他带回家,小心翼翼的翻阅起来„„

鲁迅在自序中就写道: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便精神的丝缕还牵者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远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不知怎的,初读呐喊尽管我不能领会其中的意义,却依然读得津津有味.如今,再翻开<<呐喊>>,一种新的感觉涌上心头.

通感整部小说,我仿佛感觉到有个声音在呐喊。

开篇之作《狂人日记》,小说描绘了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在动荡的年代里,人吃人的社会,人不顾手足之情,就连动物也无情狂吠,对于孩子的伤害无法想象,以至于鲁迅在小说结尾时写道: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

救救孩子——

的确,这不得不使我们产生思索:在这样的年代里,孩子会变得咋么样呢?人之初,性本善。或许,在周围亲人的影响下,幼小的孩子心灵会被灌输麻木,冷漠,残酷,毫无同情心——国家的希望甚如此,命运何许?

小说〈〈孔乙己〉〉则更是描绘了主人公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生动的描写了孔乙己从一个“知识分子”到沦为众人所谓的窃贼,

遭人毒打,临死之前还不忘名誉,死要面子的形象,深刻的揭露

了社会的冷漠无情,遭人痛恨。 再如,〈〈药〉〉中,华老栓一家,封建礼教毒害了人们。把蘸了鲜血的馒头当作救华小栓命的药,

迷信使社会陷入了深渊,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神灵的膜拜。

再如,〈〈故乡〉中儿时的玩伴闰土的形象使“我”大惊失色,儿

时的玩伴闰土已不在是我们所熟悉的闰土了。读到这,我分明发

现自己落了泪。毕竟,那是儿时的玩伴,一下子成了这副模样,

我也感到失望。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了这样一幅图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一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镲用力的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

的跨下逃走了.

这一幅图案终究还是被谁掳了去!

我的心一下子凉凉的,似乎少了些什么。我想我能感受得到鲁

迅的那种苍凉与悲意,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告诉他,他不再孤

独,多少人懂得你的心!

从〈〈社戏〉〉一文中,我看到了儿时鲁迅生活的缩影,充满了

新奇,怀着一颗赤诚的孩子般的心,我仿佛来到了少年鲁迅的身

边,与他一起嬉戏。

然而,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真得是使你弃医从文的原因

吗?怀着满腔热血,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为民,即使寂寞,不也

是你生活的方式吗?

寂寞,让人听得清孔乙己死要面子的丑陋;

寂寞,让人听得清阿Q在社会底层的挣扎;

寂寞,让人听得清祥林嫂在封建礼教毒害下的凄厉。寂寞中,是谁再呐喊?〈〈呐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屈不挠

的灵魂呼唤着多少沉睡的年轻人起来奋斗,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而它的作者——鲁迅,则是馈予东方的礼物,是中华文明的

丰碑,是一位巨人,屹立在文坛顶峰!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中华民族的脊梁柱。他的笔有如

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刺向人们的眼球,直达人们的灵魂深处。而

我,只是多少年来被深深感染的千万分之一。

第5篇: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着“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他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跟着鲁迅一起呐喊,呐喊吧,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努力

第6篇:呐喊彷徨读后感

徐瑞明

鲁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的先驱和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虽为后世称颂,可真正继承其革命精神衣钵的人在当代却太少。我在几近成年之时才拜读他的名作《彷徨》,说来也是惭愧。

彷徨一词意为“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反映了鲁迅此时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时期。字里行间充斥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各类人违心的选择。我个人尤其对《在酒楼上》和《伤逝》感触极深。

《在酒楼上》讲述了主人公与朋友的一次偶遇长谈的经过。从朋友的言语中不难发现,他也曾是一个会为了国家前途命运,与他人争执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爱国青年。那是那个时代,甚至当代许多青年人形象的缩影。不得不说,每每想象这样的人物,仿佛看到了样板戏的宣传画,人人右手举至胸前的画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他不可免俗地沦为一个麻木为生计的人。结尾的环境描写——“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于环境描写之中了。

《伤逝》描绘了涓生和子君两个虚构人物的爱情故事。实则涓生更像是现实中的鲁迅,而子君又何尝不是许广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与主人公同为战友的子君,最终由于长期持家,抹去了本来锋利的棱角,以致最后完全退化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于涓生的话越来越不能理解。两人的感情最终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灭亡。这是鲁迅惟一一篇写爱情的小说,或许鲁迅预见了自己与许广平相似的命运,而破例为自己的爱情提前写了一篇“缅文”。

以这两篇小说为代表,再加上《孤独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革命者因为艰难的生活,忙着寻求生计而忘却了对于信仰的忠诚,变得驯化,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向后者倾斜。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许多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看到社会有了一些进步便停滞了,全然没有马丁。路德金面对不公时“绝不满足”的呐喊。国民性中的种种劣根性,是鲁迅一生的敌人和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今天呢?我们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吗?只能慨叹一句伟人已逝!

上一篇:流媒体服务器开题报告下一篇:爱校诗歌朗诵赞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