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发展概况与问题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经济条件与政治格局急剧变化, 新设计思潮不断涌出, 激进前卫且具有批判意义的设计运动逐渐兴起;从意识形态、设计哲学及理论等方面对以往的设计体系结构做了改革与批判。随着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发展, 各种设计思潮随之涌现, 特别是荷兰风格派运动及前苏联构成主义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甚大。现代设计教育更在20世纪20至50年代发展出了自己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向、学科设置开始趋于完善与明确。

一、20世纪中期我国艺术设计发展概况

1. 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前, 我国经济曲折发展, 起伏不定, 发展处于缓慢滞后的状态, 在徘徊中缓慢前进。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设计可能的发展空间与路径, 但改革开放前的艺术设计并非荒漠, 而是以苏为师, 学习前前苏联经验。

2. 艺术设计的发展概况

在20世纪50—90年代冷战的大背景下, 东西方对立, 只有前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助中国并与前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决定了20世纪中期中国的第一代留学归国及第二代本土培养的建筑师们对外交流的方向并受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经验的影响;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正处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无疑是重要的, 此时的艺术设计发展在建筑设计方面尤为突出;在建筑技术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3. 中期建筑艺术设计思潮与问题

经过1949年至1950年三年经济恢复期后,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 巨大的建设任务为两代建筑师提供了机遇, 同时就建筑形式方面展开了讨论。这种讨论主要围绕建筑设计形式的民族形式与国际形势问题。

建筑界对于前苏联模式的学习最初表现为移植前苏联的建筑形式并受到前苏联文艺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 民族的形式”创作原则影响;这种建筑创作手法不但使前苏联的建筑设计出现弃功能而不顾的过分虚假粉饰, 而且单向的学习交流禁锢了国内建筑设计新思想。随着20世纪50年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学习前苏联模式对民族形式的抑制使之出现了复兴“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高潮;追求民族形式的运用;这种设计思潮后来也因过分注重民族形式而走向了为形式而形式的新的形式主义、建筑功能考虑不完善、生搬硬套、华而不实、忽略实践理性精神而遭到批判。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艺术设计发展概况

1.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加速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这为我国第三代、第四代及第五代新生的建筑师群体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2. 艺术设计的发展概况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社会的建筑设计发展思潮更新迭代, 现代主义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后民主思想的内核消失, 变为了单纯的形式主义追求因而遭到批判, 随之后现代主义兴起;解构主义、符号学、行为心理学等建筑哲学涌现。这对改革开放后的建筑设计哲学理念的形成具有客观上的促进。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具备了现代建筑技术基础,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积极采用现代式的预制件拼装,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桁架结构等;工业建筑, 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 商业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功能和理性、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后已与国际社会接轨。20世纪90年代以来, 建筑设计体制逐渐改革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制定并推行注册建筑师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招标制度等。同时建筑设计已不单被简单的看作是技术与艺术的交叉, 而是更加注重上升到哲学层面跨具象的研究建筑的精神现象;建筑的精神意义被挖掘放大。

三、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问题

1. 院系设置及招生人数的扩充

受到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设计教育模式基本是从包豪斯时期传承而来, 特别是包豪斯时期所独创的基础课对现今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架构影响巨大。

在经济迅速增长, 国内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 全国上百家院校纷纷都开设艺术设计学院, 比例占到了八成以上;既有公立学院, 也有民办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现在, 从1980年代的每年几千人设计学毕业生现今的上万,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在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至2005年为止, 招生总规模达到了32.6万多人。

2.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

当代设计理论家王受之教授在题为《现在的设计教育就是游泳池里面放的盐, 寡然无味》的演讲中就明确指出:“我觉得中国设计走了40年, 现在是回归零。”“我们老师就好像一把盐, 学校就好比一锅汤, 在这锅汤里放一把盐, 汤是鲜味的。现在我们这锅汤开始变成一个水缸, 但还是只放一把盐。最恐怖的是, 按照现在多达250万的艺术设计的学生数量, 我们现在不是一个水缸的汤, 而是在一个游泳池里放一把盐。”这明确说明了日前我们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日益失衡的师生比问题。每年高校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 看似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等相关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 实际上却存在着结构性失调, 教育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发展路径没有统一的模式, 因各国历史发展情况, 经济水平而定;设计服务地对像是市场、企业、大众, 这些因素都因国情而不同;另外设计教育本身具有多元化, 弹性化特点, 所以设计艺术的发展及教育体系的建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 其发展只能因地制宜, 因国情而设定。

摘要:设计的发展状况与经济条件, 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经济水平与政治环境对设计的发展方向, 服务对象具有决定作用;历史上历次设计思潮的大跃进无不是在政府支持、经济实力雄厚的基本面上萌生的;19世纪50年代,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为了展示其伟大成果, 维多利亚女王主持创办了水晶宫博览会, 进而自英国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 具有现代主义启蒙意义的工艺美术美术运动。本文通过经济与政治对设计发展路径的影响, 浅述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道路与现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区域性

参考文献

[1] 朱轸.1952年江苏高校院系调整简况[J].江苏高教, 1989 (1) :73-74.

[2] 宋妮.高校丧失自主权1952年院系调整回眸[J].国家人文历史, 2010 (6) :24-25.

[3] 佚名.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5] 李丛芹.国内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透析[J].职教通讯, 2003 (12) :16-17.

[6] 冯春喜.浅谈我国当前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1) :174.

[7] 计芸.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科学发展的路径[J].美术大观, 2010 (9) :150.

[8] 符英, 杨豪中, 刘煜.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J].建筑科学, 2007, 23 (1) :98-102.

上一篇:探索公立医院后勤党务工作的新思路下一篇:探索优化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以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