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房颤动 (AF) 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心房颤动最主要的危害是引起血栓和栓塞。据相关文献报道[1]:AF人群发病率为0.4%~1.0%,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引起卒中的风险也逐渐增高, 80岁人群中AF发病率为5%~15%, 卒中的发生率约为23.5%。华法林是AF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 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 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2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 所有患病者均符合心房颤动相关诊断标准, 入院后经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1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62~82岁, 平均年龄 (68.6±2.3) 岁。合并疾病:冠心病3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 扩张型心肌病16例, 肺心病1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7例, 年龄64~79岁, 平均年龄 (67.4±2.1) 岁。合并疾病:冠心病3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 扩张型心肌病19例, 肺心病7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 纠正心肌缺血, 防治心衰, 控制心率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50 mg, 3次/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华法林片, 起始剂量为2.5 mg, 3次/d, 第2天时为2次/d, 然后1次/d, 每2 d测定1次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根据INR指标调整华法林剂量, 使INR保持在2.0~3.0。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栓事件、脑卒中事件以及死亡情况, 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栓事件发生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1例患者出现鼻黏膜出血,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 观察组4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3例患者出现鼻黏膜出血, 2例出现咯血, 2例出现血尿, 1例出现糜烂性胃炎,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3%,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房颤动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目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已成为严重威胁到了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临床研究表明[2]: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性事件, 是治疗房颤策略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的主要药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华法林已被证实对预防房颤的栓塞并发症有良好的效果, 对伴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3]。

该研究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 华法林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脑血栓事件发生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这与文献[4]报道结果一致。华法林能竞争性地抑制由肝脏合成的微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及抗凝蛋白C的合成, 通过拮抗微生素K的作用, 阻碍凝血因子的r羧化过程, 使凝血因子的前体物质不能活化[5], 从而达到有效抗凝治疗的效果。

将INR调整在2.0~3.0之间, 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在严密监控INR条件下高龄患者2.5 mg/d的华法林起始剂量是适宜和安全的[6]。华法林抗凝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 该组共3例患者出现出血, 其中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1例患者出现鼻黏膜出血。出血的机制可能是抗凝药物的应用成为出血的诱发因素, 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决定于INR, 其本质是自身潜在的疾病所决定, 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时, 更应考虑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的决定其抗凝强度。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表明[7]: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在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时, 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7~2.5安全有效, 而再增加抗凝强度并不增加疗效, 反而会增加出血及其他事件发生率。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需抗凝前评估房颤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 决定抗凝策略[8], 以保证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 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2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 (对照组, n=41) 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 (观察组, n=41) ,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栓事件发生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3%,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 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龄,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平, 马长生.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及新型抗凝药物[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 19 (4) :289-292.

[2] 刘维国.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50-53.

[3] 刘贤珍, 颜建娣, 刘日娟.健康教育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 :21-22.

[4] 张珏, 王琳.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6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11) :51.

[5] 张军堂.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J].临床医学, 2010, 30 (6) :63-64.

[6] 侯晓平, 缪京莉, 张婧, 等.70岁以上老年人心房颤动和血栓疾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8, 7 (4) :318-347.

[7] 张华, 陈新军, 郑若龙, 等.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8 (10) :758-761.

[8] 王志敬.华法林在心房颤动长期抗凝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0A) :140-142.

上一篇:行业特色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定位的探索与思考——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下一篇: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婚礼多空间设计——作为跨界艺术的婚礼舞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