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扎根的教育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做扎根的教育

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据

摘 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辦教育这一个科学命题,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关键词:中国大地;教育;根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1]。这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的是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这就清楚地指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本文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指导,从中国独特的历史、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独特的国情三个方面,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这三个根据做简要论述。

需要指出的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三个方面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当然也不能脱离历史,总要从历史的演进中讲文化;国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既要关照现实,也会涉及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完整把握这三个根据,不能将其孤立和割裂开来。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

历史包括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社会发展史蕴含着文明的演进、文化的传承和人类奋斗的经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历史,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而每个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无不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它的厚重与持久

中国独特的历史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加以说明。中国古代,如果从黄帝算起也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可谓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有过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文明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创造。例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实现了56个民族的融合,其凝聚力是世所罕见的,其间虽也有过内部分裂和战乱,但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格局和国家版图。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封建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总量十分可观,长期位居世界前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体现。众所周知的中国瓷器、中国丝绸,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近代以后,由于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但中国人民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现代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国防事业等也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其间,苦难和辉煌、挫折和希望、退步和进步交织,然而呈现出的历史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十分厚重的国家,底蕴深厚;中华民族持续近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绵延不绝至今,历史悠久,这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特征。正因为厚重才能持久,正因为持久也才能厚重,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持久是相辅相成的。

(二)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3]110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我们的“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深厚的土壤之中。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例如,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精神源泉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们今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华民族的“群体本位”特征是我们今天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据;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大同”理想,可以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接。中国厚重和悠久的历史,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当代中国教育就会获得无限丰富的养料。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4]对此,可以做如下理解:首先,我们不能忘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 “根”是什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强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确对待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正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达到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其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有自信。当代中国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土壤做根基,我们办的各方面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定要有自信。中国厚重和持久的历史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毫无道理的,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不应该的。再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自信的表现,还应当把教育自信转化为面向中国历史办教育的自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的新中国建设史,应该在我们大中小学的历史课中更好地体现出来,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熟悉中国历史,接受中华民族历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

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也包含优秀的教育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当然不能离开中国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教育,其特色之一就是以中华文化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十分丰富,按照历史进程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经近五千年没有中断,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近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极其丰富的。仅就精神文化来说,不仅有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样的中国主干文化,还有象形文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这样的文学艺术,以及中国特有的中医、武术等,而且包括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改造、与中国本土文化嫁接的文化,如佛教文化。所有这些都蕴含了极具价值、流传千古的思想,从而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164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中国教育理应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2.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壮烈和辉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其艰辛和成就也是独一无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可谓十分丰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植根于革命文化传统,要用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学生心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举国上下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一次革命文化教育,让学生集中感受革命文化传统的熏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广度、深度和引起的巨变,也是世所罕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形成了许多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公平观念、法治观念、开放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此外,由主流意识形态统率的社会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在不断开放中形成的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多种方式、坚持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统一的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等,也都蕴含了许多文化新形态、新面貌。过去的四十多年,思想文化的革故鼎新可谓前所未有。之所以说这些思想文化先进,因为它们适应了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是支撑当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一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还要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

社会基本结构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包括教育在内,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讲中国独特的文化,必然要涉及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不能不讲中国的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无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书写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无止境等教育理念,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现代教育发展也有启迪之处。

古代的私塾是传统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绵延了数千年。私塾乃我国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师个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的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如私塾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别和书写方块字等,都起到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也还有借鉴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也并非近代才有。公元前124年,即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的太学,得名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繁荣发展的书院,都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它有官办、私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强调自由研讨、教学结合、不同学派互相交流等,形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特色。晚清以后,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是模仿西方大学的结果,但中国现代大学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大学,而是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式中国大学教育。[6]例如,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方针奠基中国近代教育和现代科学事业,书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家深受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历来有平民情怀。古代的“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出身,让教育达于普通百姓。民国时期国力衰微,农村更是落后,为此,晏阳初在河北农村进行的平民教育试验,提出了针对农民实际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理念。同一时期,梁漱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乡农学校,启发农民智慧,达到农民“自救”的目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致力于“乡村现代化”,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教育。上述被称为“乡村建设三杰”的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并不完全成功,但他们所致力的平民教育,所彰显的平民情怀,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诠释,至今仍有意义。当然,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远不止这些,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丰富宝藏。

(三)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教育传统所具有的丰富蕴含与精髓指要铸就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辉煌,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四个自信”时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据,而文化自信就包括教育自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

三、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现实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发达。当然,这一百年的初级阶段也是变化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人民的多数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也是很不发达。经过新中国前三十年打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已进入向“强起来”跃进的新时代。由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但是,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不发达阶段,整体上还没有强起来。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该是重中之重,以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既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又要尽其所能,下大力气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上现实存在的许多教育短板,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断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在这方面,我们党和国家不仅是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这些年的精准扶贫中,我们一直都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帮助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改变贫困落后状况的过程中,以很大的投入重新建设或翻新改造校舍,以财政支持、提高待遇等倾斜手段充实师资力量,以生活补助、招生优待等办法保证学生就学和升学。现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数亿贫困地区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贫困地区的教育也焕然一新。又如,最近国家推出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开始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和畸形学区房问题,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依据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与整个国家发展同步的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之前,基于那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的落后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基于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无论哪个时期,目的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们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层次、各方面人才,为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更是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人才,有力地支撑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新中国七十余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取得的,没有党的领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个“根”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六十余年,已经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根”。中国教育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既要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也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现实依据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改革创新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动力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虽然至今只有四十余年,却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改革开放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3]161改革开放无疑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精神标识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伴随着创新。新中国70余年的教育发展,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都是由改革推动,在创新中发展的。所以,改革创新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坚持教育改革创新,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去探索,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教育也是如此。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难题,还是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创新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二是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好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四是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只有我们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才能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站在九百六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112植根中国大地上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舞台、教育底蕴、教育定力和教育优势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的教育自信和教育自觉在中国大地上。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质量也达到了中上水平。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10个教育发展成就突出的国家作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的倡导国,中国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 220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共有5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8]。《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6]。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教育植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丰厚土壤和现实国情的结果。

总之,只有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基础上办教育,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也才能使中國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5]174突出教育特色十分重要。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如果不能扎根本国的土壤办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当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绝不是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而不能食洋不化、唯洋是举,跟在他人后面爬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针。只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并把中国本位与国际化结合,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和地位,我国也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也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l,2018-09-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0/13/content_2764226.html,2014-10-1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李立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论自觉与教育自信[N].光明日报,2017-10-2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8]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EB/OL].https://www.sohu.com/a/404784028.773043,2020-06-29.

责任编辑:艾 岚

作者:徐长山 徐大伟

第2篇: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水课”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水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课”的存在导致学生无法从教学内容中有效地学到专业知识,浪费他们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意味著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尽管“水课”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教育领域的学者却极少关注这种现象。文章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研究“水课”现象,试图探索出“水课”存在的导因,并据此为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会将具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任课教师授课不专业、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程视为“水课”。鉴于此,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在树立课程考核方式,注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重视学生意见等方面深挖完善举措。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校管理;“水课”;扎根理论

一、概述

近来,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水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一名学生向媒体写了一封名为“‘水课’消磨了我们的大学”的公开信,有关大学改善教育质量的呼吁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该名学生在信中写道,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学院把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安排给其他专业的老师负责。囿于对该专业的内容不熟悉,授课老师只能照本宣科,以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在一般定义下,此类学生既不感兴趣也无法有效学习到专业知识的课程被称为“水课”。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课”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大众的广泛认知上来说,“水课”一般被学生认为是“没用”并且不愿认真听讲的课[2]。高校开设一门课程的初衷原本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水课”的存在不仅代表学生无法从教学内容有效地学到专业知识,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也代表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尽管“水课”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目前教育领域的学者却很极少关注这种现象[3]。因此,本文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研究“水课”现象,试图探索出“水课”存在的导因,并据此为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提出科学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研究实践来看,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教学的形式与目标。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当前已有文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文献主要探讨教师扮演的角色问题。学者们关心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4]、应该满足的社会需求[5]、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必须兼顾的教学内容及教师本身应具备的能力等话题[6]。第二类文献主要关注教学目标与有效形式的问题。学者们认为教学目标应符合时代的要求,除了传授基础知识,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7-10]。除此之外,如何引进新技术来改良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例如,如何通过构建学科网、开放式课程教学网、学习网络等线上资源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11]、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大学生的教育等[12]。

尽管教育学者已经从教师和教育管理的视角做了大量研究,但“水课”的问题却仍然没有解决。本文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以往的学者普遍忽视了另一个教育的主体——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13]。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直接受众,最能够清楚地知道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有用、教学方式是否有效[14]。然而,目前文献却极少从大学生的视角来展开教学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有关方法,针对大学生群体展开一系列半结构式访谈,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找到“水课”的特征及解决“水课”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调研[15]。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主张学者在“自然环境”下收集研究数据,并通过使用归纳式逻辑的方式,开发情景理论。在西方文献中,扎根理论常被使用于探索性研究,让学者可以在没有成熟文献的情况下,通过受访者的视角,找出事情的规律,解释学者关注的现象。扎根理论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者可以通过小部分利害关系人的深入访谈,对研究现象产生深刻的理解。

本文用理论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择访谈对象[16],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定性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一直进行到数据饱和阶段停止。在选择访谈对象时,本文将在校大学生列为访谈对象。鉴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多处于备考或实习阶段,课程较少,故本文主要采访了课程较多的大一和大二学生。

本研究一共采访了30名大学生。其中19位为女性,11位为男性,年龄介于18-21岁。为了使访谈结果更加全面,本课题组选取了来自24所高校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这些高校分别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温州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审计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温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这30位学生来自20个不同的专业,分别为翻译专业、日语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眼视光医学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中医专业、会计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审计专业、德语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法医专业。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設计的过程,探究“水课”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文还访谈了2位名课程设计专家。这两位专家均为男性,职称均为教授,曾分别在他们任职的“211”大学担任研究生教学副院长和本科生教学副院长职务长达二十余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使用了以下6道导向题:你平时主要上哪些课程、你认为什么样的课是“水课”、你认为上“水课”的老师如何、一般在上水课时你的上课状态如何、班上的其他同学上课状态怎么样、你对“水课”本身有什么看法。

四、研究发现

访谈过程中,许多受访者表示自己曾上过“水课”。这些学生表示他们和周围的同学在上“水课”时一般不会认真听讲。大多数人会在课上玩手机、睡觉、做其他课的作业、复习其他课的内容。尽管学生上课不听讲,但由于一些课程有点名、签到等措施,大多数学生不会翘课。所以尽管学生无心听课,可是部分“水课”的出勤率还是较高的。

经过访谈,本文发现“水课”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可分为课程因素与教师因素:

(一)“水课”现象的课程因素

被受访者称为“水课”的课程主要分三种类型:学生不感兴趣的课、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以及与初、高中课程内容有重叠的课。

1. 学生不感兴趣的课。受访者通常会将他们不感兴趣的课当作“水课”。这类课程一般是高校的选修课或特色课。

一般来说,高校会开设多门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进行选择。然而,学院在设置这类课程时的首要考虑通常不是学生及市场的需要,而是其师资队伍结构。如果他们在某些学科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有限,他们就会减少该类别的课程。因此,在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限制下,不是所有学生的选课意愿都会被满足。学生有可能选到自己完全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课程。由于高校一般会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才能毕业,受访者无奈之下往往被迫接受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课程。

另外,一些学院会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而开设一些“特色课”。这种课程的设置通常是基于学院师资队伍的强势背景,或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所衍生的“热门”领域设定。例如,一位受访教师表示:“我们院管理类学科以定量为主,所以课程会比较偏向数学……高校早期海外博士比较少,所以开设的双语课也比较少。后来,随着高校的发展,外国博士多了,我们就逐渐增加双语课来让学院的课程更国际化。”由于是高校的指定特色课,无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他们都必须修习这些课程。

由于选修课和特色课的设置时常导致受访者被迫修习他们不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就将这些课程视为“水课”,并以敷衍的态度完成“学校交给他们的作业”。例如,一位英语专业的受访者将一门“医用材料的设计与加工”的课程称为“水课”(这门课程属于该学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满两个学分)。当问及理由时,她表示“因为我是文科生听不懂啊。”另外,也有部分工科重点大学出现学校强制全部学生选修有关“创业管理”的课程。因此,在这些高校就出现了“飞行员”和“艺术家”集体学习创业的“怪象”。

2. 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许多受访者将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程称为“水课”。这类课程一般具有作业少、考试内容简单、“学分低、好拿分”的特征。由于课程内容只是单纯的知识点,学生只需要记住知识点就能够通过考试并取得高分。因此,受访者会持有“考试前只需要自己看书就能得高分”“不听也可以拿到学分,考试很容易过,去不去上课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并在考试后就很快地忘记这些快速记忆的内容。例如,一位受访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称为“水课”。因为这门课在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许多受访者表示“考试主要靠考前背,上课听了也记不住”“上课传授知识不需要自己去消化理解,多半靠记忆,考试也有复习题库”。受访者认为,即使上课认真听讲也无法在课堂时间内记住课程内容,所以无论上课的状态如何都不会影响考核成绩。对他们来说,“考前突击复习”更有效率。

由于课程学分低,受访者认为这些课程不如学分高的课程重要;由于易取得高分,所以在高学分课程课业压力大时,受访者不希望在这些课程上耗费过多时间,会转而复习其他重要的课程。例如,有受访者表示有许多被迫接受创业教育的自动化学院学生会在上课时复习他们的专业课的内容。对于受访者来说,这类课程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对他们毕业后的生活与工作没有帮助。例如,有位受访者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种课程的内容:“出了校园没有机会付诸实践,渐渐淡忘没有意义”。因此他们在学习时通常抱有“不管喜不喜欢,考试成绩自己满意就行”的态度。

3. 与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重叠的课。本文发现一些与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重叠的课程也会被学生称为“水课”。这类课程一般为思政类课程。例如,某课的大部分课程内容在初、高中的政治、历史课中都有所涉及,并且内容高度相似。因此受访者一般都认为这种课程“从小到大都讲一样的内容,没什么意思”。

由于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受访者很难对这些重复性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学生在上这些课的时候都不愿意认真听课。同时,由于受访者在初、高中时就学习过类似内容,他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不愿再花时间“重复劳动”。因此在上这些课时,受访者一般不会选择听课,而是选择使用手机进行娱乐活动或复习其他课程。

(二)“水课”现象的教师因素

一门课程是否会被称为“水课”也受授课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本文发现“水课教师”一般有三种特征: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态度不认真、讲课经常偏离主题。

1. 教学方式单调。受访者表示“水课教师”在上课时一般只会照本宣科,或是“照着书或PPT念”。这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只会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点,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也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既没有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的情况联系,也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因此,受访者表示在上这种课时,他们虽然能够对课程内容有肤浅的认识,但他们却依然不能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更不会将之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受访者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联系具体情况,联系现实”、“讲得深刻些,不要只是读读概念”。他们认为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能使上课过程精彩有趣,也能讓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 教学态度不认真。“水课老师”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态度不认真。他们一般会在上课时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他们的教学任务。有时甚至会出现迟到、早退、缺课、找研究生代课的情况。受访者表示,“水课老师”一般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进度,不会在意学生有没有用心听课、是否听得懂。因此,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由于受访者不能够通过教师的授课有效地学习考试时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他们认为没有认真听课的必要。例如,一位受访者表示:“‘水课’老师一般会全程念PPT。大家都跟不上,但是老师也不管你。那我就只能课后下功夫了。”因此,受访者表示他们一般会在上课时做一些其他的事,等到快要考试时再下工夫去做准备。

3. 讲课经常偏离主题。受访者表示,“水课教师”的第三个特征是他们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花在和学生谈论与上课内容毫无关联的话题。受访者口中的“水课教师”不仅是一些专业水平差的教师,也包括不少该校的知名权威教授。根据受访者表示,专业水平差的教师一般会出现“段子”多于知识点的情况,而权威教授则通常会出现过度延伸知识点来进行讨论以致严重跑题的情况。例如,在宏观经济课上讲“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史”、在创业管理课上讲“教师和某某企业董事长的饭局”。有些教师甚至会将整堂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全部花在讲“段子”上。有少数的教师甚至会出现在课堂上点名抨击其他教师短处的恶劣行为。

然而,由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课程的考核内容大相径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老师讲的话题感兴趣。受访者认为“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课讲很多,但是我抓不到重点”,“老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讲得很开心,但我们并不想听。”尽管老师在高谈阔论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由于大部分的话题和课程的考核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受访者一般都认为教师是利用上课的时间和他们“唠唠嗑”,并将该课程视为一种“浪费他们的青春和学费”的“水课”。

五、讨论及建议

基于此次研究的访谈结果,本文发现,一门课是否会被视为是一门“水课”,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内容和考核方式及任课教师的课堂行为。“水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学生不感兴趣,或是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是一群教学态度不认真、讲课常离题的老师。他们一般会使用单调的方式上课,并以简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这些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他们一般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些课程,以致这些课程被沦为“水课”。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主要由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决定。他们一般会根据院校各级领导所制定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学院的现有资源来设计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决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中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通常情况下,培养方案一般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考虑了国家发展规划和未来市场需求等因素后得出的最佳方案,容易忽略大学生的主观感知和自主需求。

且不论让艺术生学习“航空航天概论”和让航空专业学习“创业管理”是否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有用处。如果学生将一门“特色课”当成“水课”,在课堂上打游戏、玩手机、复习其他课程的作业,那么高校设置这些课程时的初衷不就被违背了吗?教师是公仆。他们本应是领着学生的学费、纳税人的税金,为人民服务的人群。可是如果教师的不良课堂行为导致学生无心听课,那么究竟是学生“不思进取”,还是教师“渎职”?

基于此次研究的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建议,希望能够为各位教育同仁采纳,进而达到杜绝“水课”,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一)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目标不仅是单纯地验收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提升[17]。针对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的课程,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应当以更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例如,将学生在平时课上讨论的表现、课下研究调查任务的成绩等考核指标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主要构件,并适当地降低卷面考试在总成绩的占比。这种灵活且比较全面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偏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缺少对教师的课堂表现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18]。然而,大学毕竟是学校而不是研究所,而教师的首要任务毕竟是育人而不是单纯的做科研。针对“水课教师”的课堂行为,本文除了建议教师注意自己行为表现和授课内容之外,也建议高校在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师的授课水平。高校应建立一个全面的教师考核体系,不仅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也重视他们课堂言行的规范性和教学水平。

(三)重视学生意见

最后,我们建议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开设课程时多听取和采纳 “消费者”的意见。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实施了让学生在结课后给课程和任课教师评分的机制。然而,这个机制在抑制“水课”方面却效果有限。本文建议高校管理者考虑公开发布学生的评分结果。例如,公开学生对课程的全部评语。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找研究生代课等情况,也可让教师碍于“面子”而更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教学任务。

此外,本文建议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在未来设计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虽然学生的眼界和经验有限,但如果大多数的学生都反对一门课的设置,那么学校就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虽然高校可以将一门课程设置成必修课,强势要求学生去修读,但却无法确保学生会认真地听课、学习。如果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不想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设置一门课后却被学生当作“水课”,那他们就必须多听、多采纳学生群体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樊静,邱晨辉.一封来信再揭大学教育弊病[N].中国青年报,2015-7-13.http://zqb.cyol.com/html/2015-07/13/nw.D110000zgqnb_20150713_1

-09.htm

[2]范江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课”现象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5):447-451.

[3]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16,2:10-13.

[4]卢乃桂,王丽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1-5.

[5]卢乃桂,王夫艳.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身份之重建[J].教育研究,2009,4:55-60.

[6]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7]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95-101.

[8]Levin, H.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83,26(2):467-478.

[9]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47-56.

[10]欧阳荣华.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1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13]吳全华.论教育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教育目的论视角的解析[J].教育研究,2008,10:27-32.

[14]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4-31.

[15]Glaser B. G., &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Chicago: Aldine, 1967.

[16]Ng, J. C. Y., Huang, M. M. D., & Liu, Y. The 'feminin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trai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emale college-student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wei-shang businesses? [J].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6.

[17]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25-38.

[18]陈潮光.构建高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作者:Jhony Choon Yeong Ng,陈红雪,宋凯文,谭清美,夏后学

第3篇:扎根生活教育,浇灌德育之花

摘要:目前,无论是发展心理学界还是学前教育界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在我国尚未形成对“幼儿”的统一界定标准。一般来说,1–3岁为幼儿期,而“幼儿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幼儿的教育。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幼儿早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范围,针对常见的幼儿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幼儿教育活动的意义与革新发展。受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影响,本文侧重于幼儿德育教学阶段中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生活教育;德育教学;学前教育;幼儿德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弊病提出的,其中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身为一名幼儿教学工作者,所承担教学任务并不低于应试教育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责任也越发重大。在社会上,部分人对于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激烈辩论从未停止,幼儿教师在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身份,应当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以幼儿启蒙教师的立场和身份,做好幼儿教学工作,当好引路人,埋下积极向上的理想种子。

一、生活教育在学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为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之前,首先是成为自己。一个孩子就是一棵独立的树苗,每一棵树苗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的培育、雨露和阳光的加持,而父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长环境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质量,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家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时期主要的两大活动场所,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幼儿仍处于认知世界的状态,这也更加考验幼儿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幼儿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好奇心极强,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家庭和校园中,大人和老师为幼儿制定的条条框框总是被他们忽视,因此想要幼儿学习一种规则,养成各种习慣,需要利用一切时间、空间和机会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训练,而幼儿园在空间、时间和人力上都能保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全程的督促和培养,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1]

二、学前幼儿部分生活现状的分析

我国教育界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没有全面、深刻领会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实践与锻炼。其次,不少低龄幼儿家长也缺乏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理解,影响了此教育理念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作用发挥。[2]现行保育机构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更深入的生活教育理念,保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探讨相关,并及时主动向家长科普相关,才能更好更快填补这一空缺。

三、学前幼儿生活教学活动的革新与进步发展

3.1幼儿保育工作者与学前幼儿

在婴幼儿保育教学中,包括语言保育、认知保育、动作保育、睡眠保育、生活与卫生习惯保育等。同时,保育教学具有阶段针对性,例如语言保育,主要针对一到两岁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侧重培养幼儿正确发音,逐步将语言和语言相关实物或动作建立联系;提供机会激发幼儿感官,例如通过多读绘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听故事,培养听觉及专注力、通过多念儿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与记忆力的增强;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乐意执行简单的语言指令,积极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认知保育教学活动,则主要针对两到三岁幼儿:通过小故事、动漫、绘本等,鼓励幼儿自己用水杯喝水、用勺吃饭、协助收物或自己收拾玩具;提供多种类活动材料,促进幼儿搭建、绘画、简单手工制作等精细动作发育,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为幼儿提供参加走直线、跑、跨越低矮障碍物、双脚跳、单足站立、原地单脚跳,上下楼梯等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幼儿体质,加强抵抗力以及养成爱运动、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这些保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主要责任与义务。幼儿保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自理能力培养起重要作用,教学工作者在日常实践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将保育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日常化,转变为幼儿容易理解、力所能及的方式。在幼儿保育教学工作中,将生活与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引入生活元素,培养幼儿关爱意识;创设相关情境,以此来模拟融合幼儿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推进幼儿创新意识。[3]

3.3学校与家庭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第一章的总则中提到:托育机构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和活动,提供生活照料、安全看护、平衡膳食和早期学习的机会,促进婴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婴幼儿托育机构还是学前教育培训机构,都应当自觉遵守尊重儿童、安全健康、积极回应、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牢记保育要点,让托育幼儿在安全、科学的培育下健康成长,让幼儿父母舒心、放心、物有所值。另外,对于幼儿的生活教育,家庭的责任也不可忽视。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容易忽视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值得提醒的是,家长对幼儿也有责任和义务,不能将幼儿送至托育机构便不闻不问。最好的幼儿教育是由家庭与学校联手共建的,而非完全属于教师个人或社会个体某一方的责任。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认知力不足等问题,幼儿教育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教学,尤其是生活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教学时,不是一味加工、复制,而是在事件当中积极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处理问题,激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教学活动也不是一味传承,教学工作者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将教学活动变为一个可调节机制。将幼儿教育核心理念转化为行动,同时,将家庭生活教育相关行为活动交给家长,适当留白教育内容。为幼儿家长提供、科普幼儿保育知识,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实现家校融合,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科学、有效的保育环境。另外,幼儿保育机构应按照国家要求标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机构负责人认真负责保育的组织与管理保育人员,安排专业的保育工作者负责幼儿生活照料和活动组织,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绪荣.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7)

[2]朱昕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J]新课程.2021(27)

[3]黄萍.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浅谈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

作者:朱惠芳

第4篇:喜迎十九大,做扎根基层的好教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扎根基层的好教师,做好学生引路人》。

在江苏省的最西边陲,有一所学校——丰县赵庄镇刘集小学,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在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足够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在这儿,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村小,无怨无悔!

当历史的车轮从2012年转到2017年,中国教育用5年的时间书写了大国篇章,刘集小学亦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攻坚注入了一股新力量。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学校的场景,作为加入乡村教师队伍的一员,我们成为了刘集小学教育的新血液、新力量。在农村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求回报的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在这里,我认识了那些扎根村小几十年的教师——刘成行教师、张昌良老师、刘立海老师……我笃信,他们就是最美的乡村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使其人生绽放出璀璨的花朵,他们留给社会的不是金钱和名利,却是一份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喜迎十九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需要留住好教师,也需要培养好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持续推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始终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坚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师配置情况得到较大改善,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改革实施国培计划、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给乡村教师送上安心从教的定心丸。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优化管理和改革则让这支队伍充满活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十九大召开在即,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推公平,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添活力。中国教育正在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答卷。

喜迎十九大,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将以身作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扎根基层,教育引导农村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心中。

第5篇: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访金刚镇南岳村先模人物有感

上半年,根据浏阳市组织部、金刚镇党委的指示、安排,我对金刚镇南岳村几位先模人物进行了走访,并与他们座谈、交流,向他们拜师学习。这次“拜师学艺”让我感触良深,收获颇丰,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崇高的形象也自此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

肖敦赞, 61岁,金刚镇南岳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支书二十余年,对脚下这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想方设法带领他们致富;他有着丰富的农村基层管理经验,熟谙农村情况和农民心理,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比较科学、系统的认识和规划;他有着很强的廉洁意识,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始终保持廉洁自律,做到“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作为市、镇人大代表的他,非常珍惜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和拥护,广听民声,始终充分、正确行使着自己的权利〃〃〃〃〃〃

肖孝金,83岁,普通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复员回家后担任村治保主任多年,退出领导岗位后,闲不住的他总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为人民多做点好事。他牵头成立了“红旗协会”,调处邻里纠纷、帮助老人儿童,受到市、镇领导一致好评;在南岳完小建校期间,他主动组织协会成员轮流值班,协助基建队义务巡逻,学校建成后,经济窘困的他还拿出200元,为学校添置图书;他坚持每周到附近的山区学校为学生讲战斗故事、上

法制教育课,教育青少年爱党爱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多次被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

在农村,像肖敦赞同志、肖孝金同志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从事的工作说不上伟大,获得的成绩谈不上卓越,也许走出本村,并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们,但是他们的朴实、无私,他们的农民情结、奉献精神,他们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能力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农村共产党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村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前途也有了更深刻、理性的判断。我将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扎根基层,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学习他们为民谋利、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村官。

作为“父母官”,应该充分了解百姓的所想、所需,为他们排忧艰难,带领他们致富。这也是肖敦赞书记一直追求并努力践行的。他常年累月为村民的利益奔波,争取资金为村里修路,建学校,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2008年,南岳村遭受特大洪灾,年近花甲的他带着全村的共产党员冲在抗洪第一线;原村完小校舍岌岌可危,他积极奔走,争取资金,2009年,焕然一新的南岳小学终于落成,群众交口称赞。

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响应组织的号召,来到广大的农村天地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习肖书记这种务实向上的工作态度、为民谋利、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放下大学生所

谓“天之骄子”的孤傲和美名,接受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真正沉下身子,融入到老百姓中,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甘当一名小学生、一名聆听者,加深与农村群众的感情,掌握农民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时时刻刻把百姓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从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真正“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村官。

二、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的村官。

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工作者,有的是真心、清贫,讲的是忍耐、坚持,比的是实干、奉献。肖孝金同志年过八旬,年轻时当过志愿军,担任过村治保主任,现在老当益壮,成立了“红旗协会”,义务为群众解决困难。肖老一直为群众奔波、忙碌,他自己却一生清贫,没有退休金,住的仍是土砖房,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他的儿女直到现在还埋怨他,但是他说他不后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从来没有图过回报。

与肖老相同的是,我们大学生村官也是工作在农村的最基层,做着繁杂的工作,过着清贫、孤独的生活,忍受着旁人的挑剔或不理解;但是,比起肖老,我们有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着独天得厚的组织支持。2008年,经

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巨大的决心,同时也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数以万计优秀后备干部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源潮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勉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经受锻炼,建功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舞台,学习像肖老等优秀农村共产党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把建设新农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和最大乐趣,做新农村建设的拓荒牛和奠基石,多吃苦、多劳累、多奉献,在担子和任务面前不找借口、不提条件,认真工作,扎实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的村官。

三、学习他们不断学习、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做一名让自己无悔的村官。

到村后,和很多大学生村官一样,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前几个月,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感到迷惘、不知所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越来越熟悉,心理逐渐趋于平稳,再后来,面对繁琐而简单的办公室工作,基本得心应手、轻松以对。但是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应该止步于此。我们有理想,有激情,更有知识,有思想,我们应该做得更多。这一点,肖敦赞书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从事农村工作数十年,对于大大小小的农村事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但是显然他并不满足自

己的已有经验和成绩。他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大多是关于农村土地政策、新农村建设一类,他说:“虽然我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必须不断学习,及时了解党关于农村的政策,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去年,他利用自己了解到的国家对畜牧养殖的扶持政策,引导十余户村民规模养殖,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学习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功流转数百亩村级土地;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

我们多为80后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挑战,应该以肖书记为榜样,不断学习、思考,更新知识结构,平时多向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学习,多和一些致富能手交流讨论,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念,并联系本村实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积极为本村的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实际行动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于实践,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团结、协助支村“两委”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碌碌无为、消磨时光还是珍惜机遇、有所作为,三年都将很快过去,但是既然我们做出了投身新农村建设的选择,就应该把握时代赐予的机遇,不断学习、敢于承担、勇于开拓,在农村这方大舞台演绎另一种人生精彩,做一名让自己无悔的村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这崭新的人生挑战,面对着种种困难、挫折,我们要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以这些优秀的农村先模人物为榜样,不断地探索、追求,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关爱,以骄人成绩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坚信:汗水中的青春更加闪光,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绚丽。

第6篇: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 做有为村官

今年是我到村任职的第二年,也是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一年。在任职的两年里,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不能忘记,第一次做会议记录、第一次清理河道垃圾、第一次与群众交谈、第一次参与矛盾纠纷协调……太多的第一次在过去的两年中不断的充实和丰富我的生活和工作阅历,在我的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基层干部;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一名价值索取者成长为一名价值创造者。下面我就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政治方面

一年来,我牢记自己是村集体的一份子,结合党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王瑛同志,雷国忠同志先进事迹、创先争优、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学习村官楷模张广秀,基层干部楷模文建明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结合远教平台理论知识,参与村党支部和上级党委的组织活动和会议,积极学习各级领导在活动中的讲话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0年

- 12期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学习下载下来的政策法规、使用技术知识,真正做到了“让党员干部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

五、协助做好平安创建工作

平安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保证,搞好平安建设是搞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几年来,我在村“两委”领导的带领下,坚持狠抓安全稳定工作,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做好平安创建检查记录。

六、积极做好抗洪抢险工作。今年的***洪灾和****暴雨洪灾中,我村遭受了极大损失。在抢险救灾中,我积极协助村“两委”组织受灾群众转移,协调安置受灾群众。洪灾过后,我积极参与灾后自救,认真统计并上报群众损失,和村“两委”一道组织群众对受损村道进行了平整修复。

七、协助镇党政办工作

我在做好村内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到镇党政办进行多岗锻炼,得到了领导的批准。自到党政办工作以来我自觉服从总体安排,虚心学习,任劳任怨,始终坚持以行政效能建设为镜,在主动、严谨、高效上下功夫,不断锻炼自己的文字写作和办事能力,在党政办我学会了文件起草、文件处理、镇内网站管理、信息报送和公文基本写作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在具体工作中,我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一是工作方式单一。在工作中缺乏灵活性,忽略了工作思路的转向,导致工作出现一些麻烦。二是工作思路不宽。在工作中不能及时预测工作中的突发情况,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信息撰写较少。在信息工作方面有所欠缺,报送信息较少,在材料写作和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讲向各位认真学习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并加强材料撰写工作力度,争做有位、有为村官。

- 5 -

第7篇:谈谈扎根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教育当成一件重要任务来抓。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提出了“举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论,把教育放在了最前面。事实上,在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不分贫贱富贵都可享受教育。

我们把历史再往前推,来看看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帝尧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她的子民的,相传帝尧是继黄帝后的第三位首领,传说他“办事公正,体恤人民,严于律己,勤俭朴素,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中国通史》第一卷。当他得知国内有一位历山耕田二十岁就以孝闻名的舜,人们就都爱他的感化,他在立山耕种没多久,历山的农人都让起天界来,他到雷泽去打渔雷泽的渔夫都争着让他起渔场来,他又到河滨去作陶器,没多久,这里的陶器做的既美观又耐用了时,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经多次考验终于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既仁又孝的舜,尧此举恐长子丹朱不服,将其放逐于南方,后丹朱举兵反叛,尧亲自率兵平叛,处死丹朱,这一案例树立了一位远古时期,不徇私情的严父,立党为公的帝王,以身作则的教育家和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

舜是一个大孝子,他能孝到什么程度呢?舜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另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弟子叫象,及一个女儿,他的父亲宠爱后妻的儿女,而把他看作眼中钉,曾多次遭父母与弟弟的变相杀害,然而对弟仍然和颜悦色的说话,最后他的孝感动了他妹妹而与他和好,象最终也被孝感动,而哭的死去活来。舜以孝治家,家得和蔼,以仁对亲亲得转变,以孝治天下,则天下太平的事实,实现了孝治天下尧舜这种尽善尽美的教育是很高明、很伟大的,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两个案例,是什么 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呢,答案是伦理道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什么?简单讲就是自然规律,老子的《道德经》中有“道法自法”的论述,“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法则。就像“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就是道的体现。及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人类关系中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道,是人为不可改变的。生我的和我生的,这一事实谁也不会改变,这就是道。你承认这一事实,并遵循这一事实处理好亲情关系(如父慈子孝)那就是有德,即顺道而行为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道德准则就叫做伦理。

我们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延续五千年而更兴旺发达,就是因为伦理道德在起作用,就是因为懂得道德,就是因为能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违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顺者昌,逆者亡”,就是警示人们不可违背道德而行事。为什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还完整地保留其原貌,(指文字、文物、语言等)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道德,懂得让道德延续的法则——教育。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懂得早期教育。 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这种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育即道德教育,即围绕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存环境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这一教育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安定团结,把其放在首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人是有思想的 动物,思想思想,时时在想,想什么,固然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意识形态和拥有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这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与启蒙的环境,俗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一个人从小的耳闻目睹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一生的言行举止,尽管不是不可改变的,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要付出及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比如一个人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很容易形成看书的习惯。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商者的家庭,则比较更会经商,父母如果是演艺界人士,则后代更擅长歌舞。当然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从早期教育开始,就对自己的后代做好育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能从一

接触时间就知道,尊重大自然,热爱一切,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小就养成孝(孝养父母),悌(尊敬手足),忠(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办好事),怒(遇到事情就从正反两方面思考解决),礼(遵循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则),义(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誉)廉(知道做人的最基本条件是廉洁)耻(知道做人不可违背人伦关系,不可贪,不可干有辱长辈、有辱社会、有辱民族、有辱大自然的蠢事)。如果能从小培养成不;乱吐一口痰、不乱扔一张废纸、不说一句脏话等的习惯,这就达到了育人的根本。这个根本扎牢了,家庭就和谐了,社会问题就解决了,这样的教育可谓扎根教育也。

由此可见,这样的扎根教育是先于智育教育的教育,就是退一万步说,也是等同于智育教育的教育,现在很多人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放在知识的教育上,其实是一种错误,从人脑的发展规律看,不同的发育时期对如音乐、美术、语言、计算、等等的理解,掌握是不同的,违背他本身的规律,就是违背道德,这种错误是一种“逆则亡”的错误,不可等闲视之。况且,德与智比较孰重孰轻,大家从社会现象中比较一下,就可看个究竟,为什么现在媒体时有学生或青年人杀死其亲人的报道。这就是人伦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前不久,媒体曝光一具有一定电脑水平的青年,为了“孔方兄”将银行软件破译后进入软件系统,窃取了大笔人民币,最终被绳之以法。这种见利忘法的人不是应了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那句话,知识越多起反动的话了吗?从中也反映了,在德育与智育中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小就开始,从丫丫学语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父母的身教,言教,环境的耳闻目睹,甚至在母胎中就遗传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进入幼儿园后,形成日常行为规范的育人教育就显得更不可低估,下而引用一篇《读诵经典的好处与成效》一文的观点。加以说明这种教育的好处。(该文摘自道德教育读本《弟子规》)全文如下: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试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诵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个星期的读诵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教起来也变的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都名列前茅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学生也懂得自我的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家长也反映,小朋友不只语文成绩进步了,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提高了,在家里比较听话孝顺。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出人意料。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来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诵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在我们所采样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六十名小朋友经过两个月的诵读训练后,用国际量表来测试小朋友的注意力和识字,全部都有明显的进步。既然诵读的好处有这么多,那么让儿童诵读简单歌谣也可以,美诗美文也不错,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的经典文章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没事一些光辉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精品。诵读经典时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三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此时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所以我只鼓励儿童背诵,不强求理解,是符合儿童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相反,如果一定要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儿童所能吸收的只是就很有限了。 那么儿童能否理解,又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所学的经典呢?其实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并不是大人所能想象的。我们收集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来信,他们对于小朋友们把诵读进去的内容举一反三的用于现实生活,都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所以大人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就不去教他。儿童的潜力是超出成人想象的,我们越去教育开发它,越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智能潜能。

以上的文章,是一个试验报告,它告诉了我们,对儿童做好育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智育发展,反而有促进作用,这种既有利身心,又可以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使孩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呢?现在人人都在痛骂,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的不良现象,而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早教育自己,教育自己的后代和身边的人,为不良风气的转变坐一份贡献呢?

好的高楼大厦,需要有牢固的根基,茂盛的植物,其根必定是扎在良好的土壤中,自己的后一代要想让成材,做好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早期教育是头等大事,古时之“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中国启蒙教育《三字经》上的教诲,在提醒我们搞好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影响教育的重要性,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模仿环境,效而仿之,就是很好的学习,我们的好言行举止就是很好的育人教育,而且是行为规范的最好教育。

三娘教子的“断机杼”则有断去一家三口人生活(因织布是三人维持生存,即经济的唯一来源),经济命脉的大事,断机杼,是在警告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因此而使全家人的生活来源断绝,言外之意就是要饿肚子,说的在严重点就是断绝经济来源而不能生存。把学习与生存并存的高度认识,从而使孩子知道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也是很高明的。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三字经》是很好的启蒙的教材,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既谈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从为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学什么,中国历史教育做了比较详细的概说,从诵读到背诵,可以学到祖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汉语言知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

《弟子规》则从做人行为规范(生活规范)的角度谈了做一个学生,徒弟应该如何为人。该文在总序中提出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六条标准分别从在 中为何善事父母,走出家门,到了社会上如何顺从长上奉事兄长,自己的行为要如何谨慎做人,在语音上如何言而有信。在对人方面如何相处,(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向人学习时要选择好自己的老师,(即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然后才是学好其他知识。这些顺应道理伦理的东西,如果从小就在其心目中形成,言行举止都有道,何愁孩子不好教育,何愁学生不好好学习,何愁不良风气不会扭转。

现代很多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教育方法,但都不外乎是育人与益智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它是符合教育之道的那就是顺之昌相反的就是逆则亡。今天的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非常优越的环境中,如果一味的表扬,赞赏,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其形成只知成绩,只想好,经不起挫折而走向反面,这是应当谨慎的。在前一段的《文摘报》上有一篇名为《美丽的于丹》的文章该

人的根是很重要的,人的根,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形成的理念,方法,行为习惯等等,它决定了一生的荣辱成败,(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决定了一生的世界观。比如人的行为习惯很重要。比如一个人随便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这都是违背环保之道的,如果让一个常做违背环保之道的人习以为常,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一定不会把乱采乱伐放在重要位置来解决,因为在他的根底中环境之道就不重要,即使是上级三令五声要求做好,他也会,衍应付,而不去认真对待,而欧洲很多国家把环保之道放在了重要位置,正因为这一问题在人们心目中扎了根,所以人家的环境就很优美。这就看出了这种在人心目扎根的早期教育很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今年前半年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新闻,两个地道的中国人,一个西医大夫。一个保险公司人士,联名在网上提出了取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四条理由就有因国医处方是一人一个样,一人一个剂量,一次一个剂量,是不科学的,无法量化管理为由将以否定,祖国医学真的是如此一文不值到被淘汰取消的地位?是人无知,还是国医药不科学?是非曲直是会水落石出,从这两个事例中就可对人有一定启发,也更扎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 题。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到了非引起全体国人重视的时候了,试想具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会独具 力而几千年一枝独秀到今,为什么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上世纪末联合声明而推荐中国文化,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博士断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学,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重要。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家长,给自己的子女,在早期教育中扎什么根,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我相信是肯定的,谁也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去颠覆自己,去做自掘坟墓之事,但如果你的教育是违反道德规范的,那结果是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从道德规范,

伦常、行为,国法人心等方面认识问题,推己及人教育后代,教育学生使人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的前途将不可限量,我们的教育将会变的很轻松,何须”防盗门进万家,万家欢乐多“(广告语)何愁坏人当道。跟不拾遣,夜不闭户也会随之而来。一个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会为期不远。这个教育是早期教育,一个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教育——扎根教育。

第8篇:扎根山区教育

扎根山区教育、只因为爱而坚守

——纳雍县水东乡以则孔小学张杰先进事迹材料

7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短暂而又那么漫长,7年的教学生活,我历经了7个春夏秋冬更迭交替的寒来暑往,经历了2555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兼程;对我而言,7年又是短暂的,它仅仅是从一至六年级的一个周期轮回,是山里孩子求学成长的第一步。7年来,我以山里人的拼搏和实干,用真心、倾真情换来了“羊角山下”的朗朗书声。

困惑中任然坚守着信念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是2007年8月31日,早上从省城贵阳收拾行李匆匆地踏返回纳雍的列车,当时的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以则孔是一个涉毒深重的村寨,村子里吸毒贩毒的人比较多,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使我不敢闭上眼睛去想,以则孔小学会是什么样子,我也无法预料那个地方会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

来到以则孔小学,眼前的景象佐证了我最初的判断,3间低矮的教室,二三十个稀稀拉拉的学生和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自今也还清楚的记得,我作为人师的开堂第一课,那堂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全班只有6张桌椅,11个学生,也许是我作为非师范专业从或

许是面对沧桑现实产生伤感之慨,整堂课我上得不知所云,只记得学生们一直都在下面“咯咯”的笑。

说句实话,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纸削飘飞的校园会是我的理想播撒之地?这个只有二三十个学生的“战场”能把我的“盖世神功”发挥得淋漓尽致?慢慢的我打了退堂鼓。好不容易熬到国庆,我瞒着家人偷偷跑回贵阳,惶恐的心似乎得以一些时日的平静,但是学生及家长此起彼伏的一个个追问的电话,让逍遥于贵阳街头的我如坐针毡,我发现我舍弃不了以则孔小学的一草一木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汗水浇灌出收获和喜悦

作为以则孔小学的第一位公办教师,从参加工作那一天开始,我就暗暗的发誓,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改变以则孔小学的教育现状。也许是以则孔小学的学子比较争气的缘故,教书几年来,我所任教的二年级11个学生在2008年水东乡素质教育综合测评中,语文平均成绩跃居全乡第四。改写了以则孔小学以往开始名列全乡最末的历史,有了这次突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乘势而上,给学生们一个腾飞的空间,也给我一个挑战自我的舞台。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只有一名老代课教师和我,我迫不得已送走了学习成绩刚刚转好的三年级学生。11名学生走了,我又回到一年级的起点上,所幸的是我教的一年级30名学生在2009年的水东乡期末统考中,语文和数学科平均分均名列全乡第一,其中数学科还有2个同学考了

满分。看到这样的成绩,我打心里非常高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每夜的默默付出总算看到了一丁点的回报,从我走进以则孔小学以来,我所教的学生虽然少但是不论是县、乡的各级考试我的学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慢慢的,以则孔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日渐向好的消息不胫而走,多数家长也也纷纷打来电话,主动要求送学生回笼读书。迷茫中我依稀看到以则孔明天的辉煌和希望。

死神来袭,第一反应任就惦记着学生

2011年7月,水东乡期末考试实行交叉监考,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以则孔小学的考试和交叉监考教师的生活问题。于是我充当起考点主任和司务长的职责。出事那天是7月3日,为了能让监考的老师有菜吃,一大早我就骑着摩托车从以则孔到水东街上买菜,因天雨路滑,山路崎岖,摩托车搭着我飞下百米悬崖„„昏迷之中醒来的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所幸的是得到了几位好心的路人的帮助,把我护送到纳雍县医院救治,检查结果显示:“肝已经破裂,需要马上手术。”因为一路的颠簸和流血,渐渐的我失了知觉。只恍惚的听见亲人呼唤的声音。苏醒后,我知道和死神擦肩而过已是不争的事实,守在身旁的家人、同事、学生家长告诉我,我已经持续昏迷了四天,犹如一梦惊醒的我,最担心的依然是学校的考务考试工作是否正常进行,学生们是否都安全的离开了学校„„。

住院的日子,我喜欢和医护人员聊天谈心,有一位医生告诉我,手术完成后大家都认为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他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我挺过这道难关的?我告诉他,因为心中有爱,因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孩儿,还有那些在教室里等着我的学生,我舍不得走、也根本不能走。

三个月后,身体慢慢好起来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回学校看看,我知道我的身体状况,我不能也上不了课,但是守着朝夕相伴的校园,听着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看着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在操场上嬉戏打闹,我悬着的心也便舒坦了许多。

用青春写证誓言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张老师,你刚来的时候还那么年轻,但没几年,你的额头却增添了几条深深的皱纹,白发已经在你的头上露出来了。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收获的却是那么少。有时候我们不听话,你气得双手紧紧的握住你肚子上那长长的刀口,我们该怎么报答你呢?”

作为一名教师我欣慰我的学生懂得报恩,同时我也感激大山能赋予山里人质朴的情怀,水东是我的家乡,从小是水东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水东的山培育了我坚强不息的意志,水东的水滋养着我孜孜不倦的奋斗情怀,对于这片土地我没有理由不去爱他。自从选择扎根以则孔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崎岖,既

然选择了教书育人,我就不会担心前进道路上的风雨兼程,于是修身立德、严禁治学、乐于奉献、勇于争先成了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带好头,做表率,要求老师做到的,我身先士卒,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的,我率先垂范,提前做好。同时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以村校一体化为载体,抓好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以则孔村,是一个涉毒较重的村寨,因为多数家庭涉毒而被社会戏称为“寡妇村”,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抓好学生的德育法制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以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为抓手,把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中,通过主题班会、法制示范课及“小手牵大手”活动,带动学生认识毒品、反对毒品,自觉和毒品违法行为作斗争,7年来以则孔小学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效果日益凸显,我个人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被评为水东乡优秀教师,2012年、2013年水东乡优秀校长,2014年被司法部、中央关工委授予“优秀法制辅导员”荣誉称号,以则孔小学也先后获得了水东乡2008年教学目标三等奖,2009年德育先进工作单位,2010年教学目标先进单位,201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五好关工委”,2014年师德师风、教育目标及整脏治乱先进学校,2014年8月被国家司法部、中央关工委和国家综治委授予国家级“零犯罪”学校等奖项。我用我的青春和行动向这片土地证明了我的誓言。

在去与留间我选择了坚守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读书时的同学许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依旧在以则孔这片土地上“原地踏步”,同学和朋友也多次劝我换个环境,他们表示,只要我想走都会帮忙打点。我笑而不答,只是简单告诉他们,到时间一定请他们帮忙出谋划策。一个在外省务工的朋友也经常打电话动员我,叫我去他的公司发展,他说不要一个月为了2000多元的工资,拼命的去干,我知道同学的好意,的确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教师,我不知道我的2000多块钱能干什么。能养家糊口?能买车买房?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吗?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没有忘记那用三尺讲台抒写青春的铮铮誓言。我明白因为我的坚守会改写更多的孩子的命运,我不走出大山为的是能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山外的世界。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留下来!就这里!就这里!留下来!

选择坚守因为有爱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在以则孔小学已经生活7年,7年来,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辛酸苦痛,只是模糊的记得我的足迹闪满了以则孔的山山水水。在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中我把 “羊角山下”的孩子们一拨一拨的向山外的世界送出。

回首7年的教育教学生活,我的总体感觉是痛并快乐着,但不管是痛、是乐,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寒来暑往,因为选择,我必须坚守,因为坚守,我必须努力!

在这片土地上,我只有坚守心中的那份爱,为自己的梦想而追求,才无愧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以生长在这片土地而骄傲,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我为我的学生而感动!我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我选择这片土地,我头顶这片蓝天,脚踏这方宝地!再苦!再累!再穷!为了这里的孩子,为了山区教育的明天!为了实现中国的教育梦,我选择!我自豪!我快乐!我坚守!

第9篇:扎根农村教育事业

扎根农村无私奉献

冷为民,男,1966男4月出生,大专学历 从教二十八载,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首位的一位乡村教师。他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为山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从教其间担任过20年的班主任,担任过3年的村小教导主任,因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于2009年9月任命为新庄湾溪小学校长。该同志无论在任何岗位,始终都是锐意进球、兢兢业业,认真履行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他的职业准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是他的人生追求。

一、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二十八年来,他辛勤耕耘,无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学校领导,他始终坚守着“育人教书,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到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工作中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长期的工作和思想积累,使他心系教坛,关爱学生,在关键时候总能挺身而出,为学生着想。2009年9月担任湾溪小学校长以来,针对农村学校留守教师年龄大、代课教师较多,学科分布不均匀,综合素质下降等实际情况,开展了以“净化教师心灵、激发教师活力、创建幸福湾小”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学习、交谈、考评等多种形式,教育广大教师要在“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有极强烈责任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耐得住寂寞,为农村孩子倾洒爱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教师的师德素质明显提高,推动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列。学校先后多次获得县文教局、新庄镇政府的表彰。

二、关爱学生播洒阳光

学校地处湾溪村与筠山村腹地,由于受国家转型期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学生、空壳家庭的出现。如何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一直是他关心的事情。针对留守生问题,首先,他要求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报到注册时建立了留守生信息,指定专门老师对留守

生进行帮扶,从心理、学习、生活上全方位关心留守生的健康成长;针对留守生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使得学校留守生有了倾诉心声的对象,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留守生没有从自已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却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父母般的呵护,让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也充满了欢笑,充满阳光。

三、谋划发展殚精竭虑

借创建“规范化管理学校”为契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尽一切可能推动学校发展。五年来,他可谓殚精竭虑,多方努力,筹措资金,争取湾溪村和筠山村两村筹资5万余元,新建学校食堂,现已投入使用,圆了历届领导、师生的梦想,窗明几净的餐厅,使得师生吃饭不再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2013年又向上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4万余元,重建教学楼和附设幼儿园,即将启动,解决了这两个村的孩子就近入学的困难,真正践行“为农民着想,让农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深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四、 创新管理强抓安全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没有安全,神马都是浮云。作为校长,他亲自谋划学校安全工作,确立了“讲、宣、签、查、练、案”六字工作方针。“讲”,就是逢会必讲安全,强调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前提,教育广大师生警钟长鸣;

“宣”,就是通过主题校会、班会、法制报告会、演讲会、征文比赛、告家长书,以及悬挂安全标语、制作安全教育文化墙、发放专题材料等加强安全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校拉网式安全排查,发现隐患及时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签”则是学校和教师和相关科室、班主任和学生和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练”是安全演练,每个月政教处都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或消防安全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自救自护能力;“案”,就是制定各项工作活动的安全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努力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几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为学生成长撑起了一片安全舒适的蓝天。

回顾冷为民同志二十八年来的教育生涯,他确实是在竭尽全力的工作,为学校、为学生他无怨无悔,更无愧于领导和教师的多重职责。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冷为民同志深知:要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坚信:只要扑下身子,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科学管理,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上一篇:在国际学术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安全监督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