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 ruction, EPISBO) 是种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学者认为术后早期肠梗阻绝大部分为EPISBO。其病程较长, 病情反复发作, 临床上目前多采用保守治疗。为探索EPISBO新的治疗方法, 我们对自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我院及江宁医院普外科的部分EPISBO患者采用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我院及江宁医院普外科符合诊断标准的EPISBO病例52例, 对其中24例患者 (传统治疗组) 采用传统的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措施;对其中28例患者 (联合药物治疗组) 除采用上述治疗措施外, 增加使用中药大黄汤胃肠减压管内灌注, 并夹闭胃肠减压管30min, 同时静脉滴注奥曲肽等配合用药措施。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所有纳入病例均为诊断明确的EPISBO患者。诊断EPISBO条件是: (1) 腹部术后3~30d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 (2) 无肠绞窄的情况无明显腹腔感染, 脓肿; (3) 无低血钾、腹膜后创伤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存在; (4) 腹胀症状大于腹痛, 可有术后肠蠕动一度恢复而又再现肠梗阻症状。

1.3 观测方法及观测指标

EPISBO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治疗 (采用传统治疗或大黄联用奥曲肽配合治疗) 。治疗开始后即计时, 分别观测患者是否出现腹膜炎体征;观测比较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出现缓解时间;行胃肠减压管胃液引流量监测, 观测比较2组治疗后24、48、72h、5d胃液引流量变化情况;观测比较2组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 治疗开始后每12小时 (0.5d) 行X线腹部透视, 记录阳性征象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tata 7.0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测定数值以 (±s) 表示, 2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标志。

2 结果

(1) 各组患者经治疗后, 均未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休克征象;各组患者腹部触诊有柔韧感, 未触及包块或肠袢, 无腹部压痛加剧、板状腹等急性腹膜炎表现;腹部X线平片未见肠坏死后膈下游离气体表现。

(2) 联合药物治疗组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上明显比传统治疗组缓解迅速, 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明显缩短, 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见表2、3。

(3) 各组患者治疗后24、48、72h、5d胃液引流量变化情况, 见表4。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ISBO)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 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1) 手术后肠蠕动可一度恢复, 后因手术后炎症, 多于术后3~7d左右出现肠梗阻症状; (2) 病因除肠机械性因素造成外, 还可能与腹腔内创面大、创伤重、炎性渗出等腹腔内广泛的炎性粘连密切相关; (3) 病理主要表现为肠壁高度充血、水肿、渗出, 并有广泛粘连, 严重时肠管粘连呈脑回状, 肠壁脆性增大; (4) 症状以腹胀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 较少发生绞窄, 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便排气;腹部触诊有柔韧感, 不能触及明显的包块或肠袢, 叩诊为浊音或实音,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CT检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 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等现象; (5) 保守治疗大多有效。根据以上特点,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 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通过本组研究发现, 联合药物治疗组症状缓解, 疗效亦满意, 且传统治疗组及联合药物治疗组均未出现休克、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从而提示这两组治疗方法均是安全可靠的。

注:2组各指标比较, P均<0.05

注:2组各指标比较, P均<0.05

注:2组各指标比较, P均<0.05

大黄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味苦性寒, 中医认为其功用是通里攻下、泻火解毒、清热利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黄有改善微循环、抗凝、抗血栓等作用, 具有抑酶、抑菌、导泻、解除括约肌痉挛, 抑制巨噬细胞过度激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及自由基的释放等作用。奥曲肽 (sandostatin) 为生长抑素, 用于治疗无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机制在于减少胃肠道分泌, 减轻梗阻近段肠腔内液体的淤积和肠腔的扩张, 有利于肠壁水肿的消退、循环的改善, 也有利于肠壁炎症的消退, 肠腔的再通, 有助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肠道细菌的易位呈明显的减少, 并对肠绒毛有保护作用。从本组观察看, 患者经上述两药联合治疗后, 胃液引流量较常规治疗组迅速减少, 肠腔内液体的淤积和肠腔的扩张明显迅速减轻, 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上明显比传统治疗组缓解迅速, 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明显缩短, 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提示配合使用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治疗EPISBO是种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 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江宁医院普外科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EPISBO病例52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传统治疗组24例, 联合药物治疗组28例, 分析比较2组病例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各治疗组均未出现休克、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而联合药物治疗组在腹胀、腹痛、便秘、呕吐等临床表现上明显比传统治疗组迅速缓解, 胃液引流量迅速减少, 肠鸣音恢复活跃时间明显缩短, X线阳性征象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中药大黄联用奥曲肽等药物配合治疗EPISBO安全可靠, 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关键词:大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奥曲肽

上一篇:治疗链球菌感染综合症15例下一篇:儿童手足口病防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