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传统文化精神再思考论文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集绘画、雕塑、建筑装饰艺术于一身,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开凿修建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盛大景象。东西方多元而精彩的艺术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委婉而悠扬地从这狭小的洞窟中奔流而出。

在长久的中外交流中,作为西北门户、南北要冲的敦煌,走在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诞生于此的莫高窟,也因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而变得异常鲜活而富有生机。它是如此的广博、宽宏:中亚、印度、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此与中华文明相遇,平等而自由地交织在一起,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风尚,自然而和谐地存在于洞窟之中;它是如此的睿智:在璀璨多样的人类文明面前,保持着自己纯良的民族品性,巧妙而理智地吸收、借鉴着各个文化中的精粹,不断改变、提升自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又是如此的淳朴、勤劳:丝毫没有浮躁之气,凭借着执着的信念和严谨的态度,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展现着自己对美的追求。

敦煌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实写照,中华文明得以发展与延续,能够自始至终独立于其它文明而存在,保持着统一的态势,首先在于它豁达大度、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1 包容并蓄,和谐共生

自华夏文明诞生以来,包容与和谐的思想便显迹于文化之中,成为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在长久的演化、升华中,更是擢升到了民族品性的层面。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无论从时代发展、朝代更迭的纵向角度来观察,还是从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横向视角去剖析,它都强烈地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开放与包容。

回顾莫高窟的建造史,可以发现自前秦至蒙元这段漫长的时期中,在中央或是地方政权的主导、推动下,每个朝代的工匠艺人们都在此留下了他们对佛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虽然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间表现出了抗争性或侵略性,但在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中,却体现出了一种中华文化特有的宽容与大度,前朝的石窟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消亡而受到后朝的破坏与摧残,虽然在后期出现了对先前洞窟的改造与重制,但那也是由于石窟空间不足而导致的。总体看来,不同朝代的文化艺术基本上都和谐共生地保留了下来,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宗教的作用,也有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新晋的君主们来说,权利的统一需要佛教在思想上进行调和,故而统治者们并没有舍弃佛教艺术,依然保留着前朝的石窟样貌,并延续着开窟造像的传统。另一方面,就敦煌艺术中所体现的主流形态而言,中原文化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方游牧民族武力上的征服与统治,无法遮盖其文化上的缺陷与不足,即使敦煌处于它们统治之下,但莫高窟中的造型艺术作品也还是以中土文化为主体,这恰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自西汉至隋唐,东西间频繁的往来,为丝绸之路注入了活力,作为丝路明珠的敦煌,在此期间也是空前的繁盛。从横向上来看,在相同的时间维度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此驻足停留,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这些思想和文化通过敦煌的石窟艺术表现了出来:西域凹凸晕染的上色方法,犍陀罗高鼻深眉的造型方式,秣菟罗薄衣透体、线条稠密的装饰风格,与中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本土风格一起,在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下共存于石窟之中,一同表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是难能可贵的。纵观世界艺术发展的历程,政权的变更往往给艺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在对先前艺术的否定对立中产生的。而莫高窟艺术所展现的多元性,则仰仗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开放与包容,在这里,中原本土文化与来自于异域、非本土的文化因素平等而自由地融汇在一起,共同建构了一个理想的佛国圣境。

2 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中国传统艺术之所以展现出非凡而独特的魅力,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葆有无限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积极而灵活地发生相应的转变,使自身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一点在敦煌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聪颖机智的工匠艺人们依靠着自己的想象,在莫高窟中塑造了一尊尊符合东方人样貌、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神佛雕像。凭借着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刻画了一幅幅满足审美需求、适应时代风尚的壁画作品。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创造了仿照建筑结构的洞窟式样,形成了诸如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造像风格,刻画了许多非佛教、属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形象。将山川树石融入佛教壁画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艺术的伟大尝试,它体现了华夏人民对于自然的真挚情感。早期壁画中,自然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地位而存在的,表现出“人大于山”的艺术风格,而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后期人物与自然风景的比例关系则较为协调,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画面,同时绘制技法的发展,也使得山石树木摆脱了早期生硬而僵滞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丰富多样而生动自如的画面效果。

飞天无疑是敦煌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图案标识,早期的飞天具有雄浑、朴拙的风格意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文思想的关照下,飞天的样貌越来越唯美、优雅,身姿轻盈曼妙,四肢与身体修长而灵动,人物造型轮廓清晰而明朗,整体动态自然而富有节奏,呈现出一种“飘飘欲仙”的轻盈之感。

为了满足时代的审美风尚,自隋代始,经变画便作为一种新兴的壁画式样,取代了长卷故事画,成为了敦煌壁画艺术的主流。经变画气势恢宏、内容丰富,既具有长卷故事画的叙事功能性,又能够表现出佛国大千世界的繁荣盛况,十分契合隋唐时期奢华绮丽的审美风尚。受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心怀慈悲、普度众生的菩萨,也以生活优渥的贵族妇女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3 崇德向善,恪守正道

崇德向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内核。浸润于中华文化之中,吸收儒道思想的敦煌佛教艺术,在展现外在形式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内在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

虽然佛教的基本思想,如“四谛”、“十二因缘”等自身也包含了一些善恶的思想,但在广博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它所表现的道德箴规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适应国人的道德观念。相反,还引发了相应的矛盾冲突:以“孝”为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前,却并没有孝敬双亲的观念。早期佛教秉行出世的传统,主张“沙门不孝父母”,佛教徒只跪拜佛祖释迦牟尼,对俗世之人不行跪拜之礼,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家庭生活阻碍了个人的修行,唯有超脱俗世凡尘才能求得解脱。这显然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悖,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发展,孝悌等中国传统思想被融入其中,宗教义理在伦理道德的阐释上也愈发圆融与完满。

莫高窟壁画中的因缘故事画,在佛教因果论的主题下,既有对舍身救人、忠义仁爱、坚韧不屈等良好品行的颂扬,也有对贪婪自私、背信弃义等罪恶行径的惩戒,这种守正向善的文化信念旨在教导人们恪守正道,力图修正人们的罪恶行为,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4 精益求精,传世之作

从敦煌石窟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对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执着追求,他们立足于社会现实、着眼于真实自然、专注于道德品质,用严瑾认真的态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以造型艺术为媒介,将宗教和生活当中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面前,给人以美的观赏体验。凭借着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依托着信仰的力量,他们竭尽心力,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昏暗幽冥的洞窟之中。莫高窟中不计其数的神佛造像,在工匠们的巧妙塑造下神态各异、姿态万千,每一尊都各不相同;洞窟之中活灵活现的壁画作品,在工匠们的挥毫泼墨间潇洒飘逸、翩若惊鸿,每一笔都充满生机;建筑结构中纷繁复杂的装饰纹样,在工匠们的精心安排中秩序井然、璀璨夺目,每一个符号都错落有致,与彩塑、绘画一起交织相会,显现出佛国异彩纷呈的玄妙圣境,这一系列的伟大成就来源于他们尽心尽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莫高窟的这些工匠艺人虽然湮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但他们的作品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莫高窟中成为了经典。敦煌的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中华民族千万年来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探索、认知世界的宏伟创造。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广博而宽宏的胸怀气度,揭示了中华子民勤劳质朴的纯良本性,时代的变迁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的内涵,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它们是处于当下社会中的人们认知过往岁月、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摘要:以雕塑、壁画及建筑装饰为主要内容的敦煌艺术,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先民们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见证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承载了诸如开放包容、勇于创新、崇德向善等优良的民族品性和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使得中华民族以平和雅正的姿态屹立于人类文明之列,焕发出不朽的生机与魅力。

关键词:敦煌艺术,传统文化精神

上一篇:动物医学专业标本实验室建设论文下一篇:多发性内生软骨瘤X线表现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