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工作思路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局工作思路篇一:

为切实加强农业系统在职干部理论学习,提高在职干部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中共县委宣传部关于印发《县2010年度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安排意见》的通知要求,现结合农业系统实际,制定农业局年度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请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按照此计划,认真组织好在职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

一、学习目的和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也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

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优化提升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品位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以重树形象、重构格局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超前谋划‘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推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以安居乐业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重点,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以聚集合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健全完善机制为重点,解决党建薄弱环节问题。”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和系列举措,认真抓好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对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州六届四次党代会、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突破口,继续组织在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全国、全省、全州、全县“两会”精神,促进在职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提高,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专题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主要安排四个专题。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专题,确保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专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学习要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为基本教材,组织在职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上下工夫,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工夫,牢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的能力,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学习时间:2011年3月至4月份

(三)学习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第二专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加快推动农业新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学习要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要以《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基本教材,继续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下工夫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使在职干部在本单位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要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认真组织在职干部学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县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和谐发展新局面。

农业局工作思路篇二:

20*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和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全面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个加强”、取得“四个突破”、推进“五个创新”。

(一)实现“一个目标”。

即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的目标。进一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深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做好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加快农民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继续完善对贫困村补贴政策,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坚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惠民66条”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每年完成14万亩农田(鱼塘)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确保在2010年前实现规划建设目标。此外,继续抓好“沃土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

另一个重点是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实施和完善扶持生猪生产政策,协调实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支持培育和生产本地良种猪苗,力争到2010年,新建、扩建50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全市生猪出栏量增加到260万头以上,自给率提高到40%以上。继续高标准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继续建设和完善产业化基地和专业村,通过基地、专业村的建设,带动\"菜篮子\"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三)抓好“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加快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加强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坚持实施以消毒灭源、免疫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报告和应急机制,完善信息报告制度,设立方便易记的接报电话,将应急机制延伸到村、到户。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做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和经营主体认证与管理;继续抓好农业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例行监测和通报制度,建立农产品标识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国家、省、市各种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研基地、区域科研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招投标制度,力争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工作,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结合省即将出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意见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四)取得“四个突破”。

一是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制定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助完成《**市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规划建设**农业“一日游”或“两日游”路线,推进我市观光休闲农业全面发展。

二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引导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牌(品牌)”的局面,并通过合作社数量的增加以及相互的联接、整合,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区域和农户覆盖面,力争到2010年每个优势产业都至少要有一个以上专业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入社,合作社收购的优势农产品所占的份额有较大提高。

三是在农产品加工流通与品牌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大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改造农产品加工设施,研发新技术,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率有较大的提高。大力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加快推进“**特产”(农产品类)的评审认定工作,积极推介包装**名优品牌。继续推进江南果菜、嘉禾生猪、黄沙水产、**花博园、江村家禽等五大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是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农业环境、渔业水域的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继续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加强海洋湿地生态建设恢复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五)推进“五个创新”。

一是创新强农惠农投入机制。按照国务院农业资金投入“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督促落实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良种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抓紧研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农业生产、农业基础建设项目的办法,拓宽农业补贴支出渠道;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着力研究制定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外地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落户**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

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对转让承包土地的农民优先安排转产转业技能培训,优先介绍劳动就业,并安排专门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做得好的地区进行奖励。

三是创新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机制。将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的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帮助农民解决自主创业遇到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扶持农民在乡村或中心镇创办民营企业,发展工商服务业,投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业强农。

四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制。继续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发放及相关配套工作,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主体及所有权归属。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固化工作。完善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配合做好第四届村干部换届审计工作。指导清理村级债务,在制止新债、锁定旧债的前提下,分类进行处置。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五是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当地党委、政府“三农”工作参谋助手的作用。积极开展“三农”发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三农”发展动态;并加大“三农”发展政策研究力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转化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推动各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同宗小调歌词研究论文下一篇:科技人才兴国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