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法条例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复议法条例篇一:

一、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职权范围,办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

(二)应当在办公场所公示本机构受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三)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机构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构申请;属于本机构职权范围的,应当“一次告知”,“两次受理”。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与其法定条件无关的其他材料。

(四)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后,应当及时出具加盖本机构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五)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六)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提出核查意见,并负责制作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核查意见书。如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听证程序规定组织听证。

(七)申请材料审查后,应当制作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审查意见书,由本机构负责人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符合申请条件,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制作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制作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八)行政许可决定书,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

对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公开,建立道路运输行政许可档案制度,公众有权查阅。

(九)依法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被许可人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二、道路运输行政检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检查人员应当按规定着装、持执法证上岗,按照检查程序,文明执法。

(二)检查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时,发现当事人违法经营的,应当进行调查,查清违法事实,收集有关证据,制作《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现场笔录》,出具《道路运输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

现场需要滞留车辆营运证或营运标志的,检查人员应当按规定进行登记、移送,任何个人不得自行保管。

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车辆予以暂扣的,应当在出具《交通行政强制告知书》的同时,出具《道路运输车辆暂扣单》。对暂扣车辆应妥善保管,不得使用,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管费用。

如遇违法经营当事人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应当出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三)实施上户行政检查,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实施上户行政检查,应当事先向被检查单位发出《交通行政检查告知书》,告知检查的时间和检查的内容。

2、上户检查时,可以向检查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并做好监督检查记录;

3、上户检查发现被检查单位有违法经营行为需要其限期整改的,应当开具《道路运输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见格式文本一),并对其整改情况加强监督。

4、上户检查发现被检查单位有违法经营行为需要对其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道路运输违法案件处理移送单》(见格式文本二),有关材料应当移送稽查部门。

5、应当为被检查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

三、道路运输行政处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符合法定的职责权限。

(二)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三)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处理适当。

(四)符合法定程序。

(五)处罚文书规范。

行政复议法条例篇二:

第一条为了有效避免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严肃追究安全生产事故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和经济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区安全生产事故行政(经济)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二条下列单位的行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负有失职、渎职领导责任的,适用本暂行规定:

(一)签订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的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委办局、区属公司(以下统称履约单位);

(二)未签有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区政府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政府部门);

(三)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校长和直接责任人员。

第三条安全生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凡发生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当追究责任人员行政责任或者经济责任的,适用本暂行规定:

(一)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

(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死亡2人的;

(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一次重伤5人以上的;

(四)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一年内累计死亡3人以上的;

(五)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死亡3至9人的;

(六)发生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

第四条履约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日常重要的议事日程,每季至少召开一次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召集的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作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机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经费;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签约率100%;

(四)根据区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制订本单位年度安全检查计划,每年不少于12次,并组织实施。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制订本单位重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演练;

(六)全面掌握本单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化学危险品企业状况,并实施重点监控和定期检查;

(七)督促企业搞好安全教育培训,企业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安全干部培训持证上岗率达95%以上;

(八)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指挥和抢救,并及时上报。

第五条政府部门安全生产职责:

(一)宣传、贯彻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

(二)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包括技改)项目进行行政审批,对已批准的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三)及时查处被举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重大事故隐患和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行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依法行政,不得违规、越权审批建设项目;

(五)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天内完成,最长不超过90天。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依照本暂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或经济责任的意见。

第六条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履约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限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并应当配合、协助事故调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

违反前款规定的,对履约单位主要领导给予行政警告、记过等处分。

第七条履约单位、政府部门阻挠、干涉对安全生产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对该履约单位或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或记过等处分。

第八条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发生给国家(集体或群众)财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火灾事故,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对履约单位或政府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第九条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生第三条第一、二、三项事故之一的,可以予以下列处分:

(一)对发生事故的履约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等行政处分;

(二)对上述人员根据情节给予扣除10%-30%的年度奖金。

第十条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生第三条第四项事故的,可以予以下列处分:

(一)对发生事故的履约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记过或记大过等行政处分。

(二)对发生事故的履约单位及政府部门的班子成员扣除20%-30%的年度奖金;

(三)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加扣30%-50%的年度奖金。

第十一条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生第三条第五、六项事故的,对发生事故的履约单位及政府部门的班子成员扣除全年度奖金。

第十二条中小学校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的劳动或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违反前款规定的,对有关校长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可以给予记大过等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履约单位、政府部门遇有追究行政和经济责任,且属于公务员考核单位和个人的,区公务员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比照诚信考核扣分办法,同时予以扣分。

第十四条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分别由市和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决定。

第十五条本规定所述的行政处分,经事故调查组提议,依法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本规定所述的追究经济责任,经事故调查组提议,由区公务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履约单位、政府部门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比照本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并酌情扣除年度奖金。

第十八条凡对安全生产事故负有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本暂行规定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

第二十条本暂行规定由区安全生产监察局负责解释。本暂行规定若与上级有关规定不相一致的,以上级规定为准。

第二十一条本暂行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