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伤仲永原文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第2篇:伤仲永翻译

伤仲永翻译及划段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fú)/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瞻仰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制定题材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产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第3篇:伤仲永句子翻译 详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曰:“泯(mǐn)然众人矣。”

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也难了吧!"

第4篇:伤仲永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2、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隶()谒()扳()称()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熟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

3、小组内互相试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五、总结课文,谈收获

六、课外拓展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背诵全文。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第5篇: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熟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小黑板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小黑板展示](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问]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提问]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小黑板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1--2)

伤仲永

议论原因(3):授予人者不至也

后天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矣

第6篇:伤仲永

导学纲 5伤仲永 第一课时 七年级 茹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1、简单了解本课的作家

2、掌握本课生字词,并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二、预习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3、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三、预习要求: 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对课文熟读成诵。

二、学习流程 (一)、尝试交流:

1、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___、____、_____。宇____,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

1 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二)合作解难

1、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2、解释重点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2 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4、流利地翻译全文。

5.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4运用提升 ① 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②

②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B、 。C ③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5梳理思考 收集有关天才的名言至少3则。

实践纲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二、《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_______ 家、 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选择题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父/利其然也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导学纲 七年级 5伤仲永 第二课时 茹老师 李老师 预习纲

一、预习内容: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二、预习方法: 熟读,品析

三、预习要求: 仔细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学习纲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习流程

(一)、尝试交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5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4.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解难

1、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2、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6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三)运用提升:

1、本文叙议结合,第

1、2段叙事,第3 段议论。文章采用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2、本文对方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3、本文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梳理思考

本文以

的实例,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说明

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

” 而最终“

”,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

”,强调了

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实践纲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或以钱币乞之( ) 3.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4.《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8 答案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明确: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启示下一篇:比赛经验分享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