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防心得体会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得体会是我们接触事物产生的思想,也是我们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如何结合自身的成长情况,写出勉励自身成长的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质灾害预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地质灾害预防心得体会

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和水文地质灾害预防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和水文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研究,提出了水文地质评价措施、岩土水理性质和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性三个方面问题,都需要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防

一、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在一般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分析和管理,不能忽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要提高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特别是对于地下水岩土体和工程整体问题要,及时了解,从最基本的工程环节出发,提高对于建筑工程基本问题问固定性和使用年限认识,保证整体工程合理性和建筑施工高效性。

(2)一般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工程建筑地区,要提高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问题研究工作,合理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非常容易发生地下水岩土工程危害问题,要及时勘察和处理,提高合理解决方案,减少工程危害性。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对于工程勘察质量,提高工程勘察中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建立高效岩土体施工和地下水之间关系认识,及时预防治疗水文地质问题,有效提高工程地质问题解决,合理设计工程施工中水文地质资料,及时消除地下水岩土危害性影响问题。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

报告中作用

(1)通常情况下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结合基础设计进行施工建设,提高对于地下水岩土工程施工作用,如果地下水基础性发生下沉和建筑物开裂质量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保障工程勘察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水文地质问题合理管理工作,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性。同时还要在地下水对于岩土和建筑物建设过程中,优化预测岩土工程可能会出现危害性问题,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高效性,在工程勘察中要联系实际情况,结合建筑物整体地基,提高水文地质问题解决,保障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地质类型合理性。

(2)还要从多个角度对于地下水工程做好合理施工管理,对于不同条件地质问题要合理处理,对于埋藏地下水位以下的地面建筑物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进行合理研究分析评价和管理。对于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石和岩土体做好基础性建筑场地分析,及时应对地下水评价管理措施,对于岩土体会产生的软化、崩解和胀缩问题要及时解决。还要根据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存在的松散问题、饱和细砂和粉土问题进行及时预测管理,对于产生的潜蚀、流砂和管涌问题要及时处理。

(3)如果地质工程中地下水含水层出现承压水问题,要结合基坑开挖对于水压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基坑底板冲毁问题,要及时解决,做好及时评价管理计算工作,精确计算地下水位基坑渗透性和富水性实验管理工作,合理评价人工降水和土体沉降稳定性,保障周围建筑物安全性,不会受到威胁。

三、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岩土水理性质

(1)岩土水性质是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相互作用结合,需要提高岩土水理性质和岩体物质性质,保障工程地质性质质量,提高岩土工程合理性,优化岩土水理性质,提高岩土轻度变形问题解决,对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稳定性问题及时解决,在勘察岩土物理学性质过程中,要重视岩土水理性质和地质性质之间关系。

(2)地下水按照在岩土中赋存形式可以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形式,结合水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是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个形式。岩土水理性质中的软化型指的是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会逐渐减少特性,一般软化系数表明需要合理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指标,在岩石层中地下水形成软弱的夹层,要进行各类粘性土层、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分析,保证岩土性质得到及时评价和运用。

(3)对于岩石透水性要及时做好重力分析,岩土透水性要界岩土自身性能分析,如果是松散的颗粒和岩土不是非常均匀的,要提高透水性质,以及对于坚硬岩石缝隙要提高透水性强度,还要做好对于透水性系数记录研究,岩土本身透水性系数要根据抽水试验进行检查分析,及时解决岩土水和土粒联系问题。还要做好粘土会被消弱和破坏问题处理,及时解决好岩土本身崩解,提高岩土颗粒成分和矿物成分之间关系,优化给水性研究工作,根据重力作用和岩土之间空隙变化提高裂隙水量性能分析,同时还要保证积水度水层水文地质参数问题解决,提高对于地下水场问题解决。

(4)岩土的胀缩性主要指的就是岩土吸水后体积会逐渐增大问题,失去水分后体积会逐渐减小特征,岩土胀缩性质主要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问题导致,失水变薄会造成一定岩土形状变化。岩土的胀缩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岩土产生裂缝和基坑隆起问题,对于基地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质主要按照膨胀率、自由膨胀率和体积大小变化问题进行系数衡量,岩土水利性质可以通过持水性、容水性质和可塑性等进行合理分析研究。

四、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危害问题研究

(1)针对地下水升降变化会引起岩土工程问题,比如地下水水位变化主要由于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当地下水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对于岩土工程造成一定危害和破坏。主要破坏方式分为三种,首先是潜水面上升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问题,同时也会腐蚀地下水建筑物,导致斜坡和河岸岩土产生滑动不良地质问题,也会对于岩土体本身结构造成破坏和软化,还会引起粉土饱和和流砂,底下洞室内充满水分时候,建筑物就会上浮起来失去稳固性造成坍塌。

(2)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频繁上升也会造成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动力压力作用也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问题,地下水属于天然水源,需要对于周围进行精确地质勘察研究,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出现。

五、结论

水文地质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施工设计前阶段工作,需要做好对建筑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地质勘察任务快速发展,必须要对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加大研究力度,做好对于水文地质工作勘察水平研究,提高我国地质问题分析研究水平,保证水文地质灾害问题得到及时预防,从而很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能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甘肃科技,2011(12),5657.

[2]李广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存在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09(7),8990.

[3]谢德荣.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特征浅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朱敏 孙健 陈焦

第2篇:浅析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摘 要: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灾害的形式常表现为坑壁崩塌、边坡失稳、地面塌陷等,产生的原因多为地基处理不当或基坑工程施工不当。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基坑支护方法和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关键词: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

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地下车库、地下商城、地下通道、地下铁路、各种地下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基处理问题也会非常突出,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突发性的地质灾害。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指出,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1 特殊地质构造列举

我国地域辽阔,从东到西距离约5200 km,从南到北约5500 km;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低的盆地是新疆东部天山脚下的吐鲁番盆地,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中低于海平面的陆地和水面就有4050平方公里,位于“盆底”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 m。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山地占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地理位置的差异不但造成气候变化悬殊,而且地质构造千差万别,因此,在地下工程建设遇到地质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例如,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系江、河、湖、海动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堆积平原,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50 m的范围内,该区段内地层主要是软弱的黏性土和饱和的砂性土,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中易引发地面沉降、砂土液化、边坡失稳、地下水引起的基坑突涌及软土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

再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八条主要河流所堆积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联合而成。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土层中多存在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等软弱下卧层,常见的地质灾害大体上分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再如,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关中平原中部,其地貌南起秦岭北至渭河主要划分为五个分区:秦岭山地、山前洪积平原区、黄土塬区、洪积湖积台地区和渭河阶地区。主城区主要位于洪积湖积台地区,其地质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地裂缝、饱和软黄土和黄土湿陷。地裂缝是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条件,在地表形成的破裂。饱和软黄土也是西安城区内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发生在西安市东郊附近,由于兴庆湖渗漏潜水位上升使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侵入水中形成的,其工程性质很差。综上,西安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面塌陷的成因为地下水位下降、黄土湿陷等。

2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时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由气温、降雨、融雪、雷电、风暴、火山、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毁山造田、毁坏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自然地质灾害是因地质作用而形成,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不受或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控制;人为地质灾害是因工程建设和其他人类活动引发的,其发生、发展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据统计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到全部地质灾害的50%以上,因此,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控制。

3 基础工程引发的地基灾害的预防

基础工程引发的地基灾害属于认为地基灾害,常见表现形式为边坡失稳、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因此,要从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入手做好每一步工作。

3.1 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

(1)换填垫层法。用足够厚度的垫层置换可能发生剪切破坏的软土层,以使垫层下部的软弱下卧层满足承载力要求。垫层材料通常为:砂石、粉质粘土、灰土、无害工业废渣等,小型建筑和构筑物也可采用粉煤灰和矿渣作为垫层材料。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2)预压法。在建筑物建造前在场地先行加载预压,使土体中的空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强度逐步提高的方法。包括砂井堆载预压法、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等,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

(3)强夯法。在极短时间内对地基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使一定范围内土体空隙挤密,地基强度提高。适合处理碎石、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4)强夯置换法。利用强夯能将碎石、矿渣等物理力学性能较好的粗料强行夯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碎石墩,由碎石墩、墩间土和碎石垫层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适于处理人工填土、砂土、黏性土、黄土和淤泥及淤泥质土等地基。

(5)挤密法。利用成孔时的侧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随后将桩孔用填料分层夯填密实。包括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砂石挤密桩法等。灰土(土)挤密桩法适应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砂石桩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素填土及杂填土地基。

(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简称CFG桩)。由碎石、石屑、粉煤灰掺适量水泥加水拌和,用成桩机具制成的高黏结强度桩。适用于处理黏土、粉土、砂土和正常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承载力较高但变形不能满足要求的地基,也可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以减少地基变形。

(7)高压喷射注浆法。利用钻机将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送入预定土层深度,通过高压设备使浆液以高压流从喷嘴中射出,高压流冲击破坏土体,使浆液与土体搅拌混合,待浆液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固结体。喷射注浆的主要材料为水泥,水泥浆的水灰比通常取1.0。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效果良好。

地基处理通常采用建筑场地所在地区常用的且技术成熟的处理方法,新方法用于无工程经验的地区时,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2 基坑支护方法及开挖主要事项

(1)基坑支护方法及适用条件。

1)排桩。排桩是以某种桩型按队列式布置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最常用的桩型是灌注桩、预制桩、板桩等类型,此外还有工字钢桩或H型钢桩。排桩支护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抗弯强度高、变形相对较小,安全度好,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需要工作场地不大,施工噪声低、振动小等优点,但一次性投资较大,采用灌注桩,预制桩作支护,不能回收利用。

适用条件:①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二、三级;②悬臂式结构在软土场地中不宜大于5 m;③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宜采用降水、排桩加截水帷幕。

2)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是用机械施工方法成槽浇灌钢筋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墙体,用于支承建筑物荷载、截水防渗或挡土支护。地下连续墙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墙体刚度大 耐久性好,防渗性能好。但工程造价高,在城市施工废泥浆处理麻烦,易造成新的污染。

适用条件:①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二、三级;②适于各种土层,但最适合软弱地基或沙土地基;③基坑深度大于10 m;④周围有密集建筑物或重要地下管线,对周围地面沉降和建筑物沉降要求需严格控制时宜采用;⑤可作为主体结构或结构基础的一部分,对抗渗有较严格要求时宜采用;⑥采用逆作法施工,地上和地下同步施工时宜采用。

3)水泥土桩墙。水泥土桩墙是用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的格栅状、壁状等形式的重力式结构。水泥土墙有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墙、高压旋喷桩墙等类型。水泥土桩墙造价低、挡水性好、对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小,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对土体扰动小、无排污。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②水泥土桩施工范围内地基土承载力不宜大于150 kPa;③基坑深度不宜大于6 m。

4)土钉墙。土钉墙是由土钉群、被加固的原位土体、钢筋网混凝土面层等构成的基坑支护体系。土钉是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的,一般称砂浆锚杆,也可以直接打入角钢、粗钢筋形成土钉。土钉墙的做法与矿山加固坑道用的喷锚网加固岩体的做法类似,故也称为喷锚网加固边坡或喷锚网挡墙。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2。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的非软土场地;②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 m;③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5)逆作拱墙。逆作拱墙结构是将基坑开挖成圆形、椭圆形等弧形平面,并沿基坑侧壁分层逆作钢筋混凝土拱墙,利用拱的作用将垂直于墙体的土压力转化为拱墙内的切向力,以充分利用墙体混凝土的受压强度。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三级;②淤泥和淤泥质土场地不宜采用;③拱墙轴线的矢跨比不宜小于1/8;④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 m;⑤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6)放坡开挖。通过选择并确定安全合理的基坑边坡坡度,使基坑开挖后的土体在无加固及无支撑的条件下,依靠土体自身的强度获得稳定的边坡并维持基坑的稳定状态。放坡开挖放坡开挖是基坑开挖常用的一种形式,适用于硬质、可塑性黏土和良好的砂性土,周围场地开阔,并且无重要建筑物。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三级;②施工现场应满足放坡条件;③当地下水位高与坡脚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2)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①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必须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应尽量缩短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

开挖深度不超过3 m的基坑且当场地条件允许,并经验算能保证土坡稳定性时,可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超过3 m的基坑,有条件采用放坡开挖时设置多级平台分层开挖,每级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1.5 m;

②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③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采用机械挖土,坑底应保留200~300 mm厚基土,用人工平整,并防止坑底土体扰动。

④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

⑤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均衡开挖,层高不宜超过1m。

⑥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挖土机械碰撞支护结构、井点管、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除设计允许外,挖土机械和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上行走操作。

⑦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查清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能继续挖土。

⑧对面积较大的一级基坑,土方宜采用分块、分区对称开挖和分区安装支撑的施工方法。

⑨基坑中有局部加深的电梯井、水池等,土方开挖前应对其边坡做必要的加固处理。

⑩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

4 结语

工程建筑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坑壁崩塌、边坡失稳、坑道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等,具有突发性特点,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前兆现象一般不明显,常使人猝不及防,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把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一体化管理作为防灾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中亚.软土地基房屋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要点[J].建筑与文化,2012(8).

[2]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9.

作者:李健 邓中亚

第3篇: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灾害预防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支持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地质问题,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必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地质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普遍关心与关注的话题。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获益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发挥水利工程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预防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相对复杂,因此地质灾害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呈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空间部位灾害特征也各不相同,具体体现在:

施工前期:此阶段的地质影响相对较弱,因为该阶段主要工作为:勘测设计、理论研究等等,其中需着重注意的是要正确对工程选址定位,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带等危险地带。

施工時期:此时期是地质灾害孕育时期,施工初期为边坡工程、地下地质等灾害频繁期,特别是一些临建工程,例如:临时营地、导流工程等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而且这些工程都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施工进度、成本等等。因此,施工进行期应该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期。

投入使用期:这一时期主要为水利水电工程适应自然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使用初期通常为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时期,所带来的影响、威胁与危害也最大,因此,投入使用时期的工程牢固与稳定问题至关重要。

总的来看,施工时期与投入施工初期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频发、高发时期,必须重点加强这一时期的工程施工管理。而且这些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隐蔽性,诱发原因的复杂性等等,而且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会引发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会波及多方面,不仅仅是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问题,更重要的是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以及社会影响问题。

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预防与环境保护策略

2.1 灾害防范与环境保护理念分析

鉴于水电工程是一项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大型工程项目,其中涉及到前期勘测、中期建设施工、后期投入使用等工作,而且每一项建设、每一个阶段都彼此联系,相互关联,而且工程灾害所引发的损失与损害也是巨大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应该以防范为主,本着“预防为主、防范结合”的原则开展施工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灾害的出现和发生,而且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地质灾害能够被有效预防与避免。

2.2 灾害预防与环境保护的具体策略

2.2.1 正确勘察、科学设计与评估。前期勘察设计工作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科学的勘察设计能够为后期时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数据依据,也是工程安全建设、达标投产、如期完工的有效保障。水利工程设计院首先应该承担起勘察与设计的重任,对即将施工的地区做全面、细致的地质勘察与调查,明确不同地理方位的地质特征、地形条件,优选地质条件稳定、地形适合工程建设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工程枢纽、明确此方位适合的工程类型、对应需采用的施工方法等等,尽全力规避地质灾害,对于所设计出的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法要经过专家的多重论证,防止设计阶段工程非安全问题的出现。前期勘察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优选最佳施工技术、最科学的施工方法,并采取最为高效的施工手段,打好设计基础,就是为打造高质量工程负责。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通过评估能够优选出最佳工程位置,同时对应提出科学、适当的危险防范对策。

2.2.2 加强施工管理,维护施工质量。很多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都是同施工质量密不可分的,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灵魂和生命,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从工程前期设计质量到实际施工质量都需要进行多轮的审核、论证与监督,切实调动工程监理的职责与功能,维护工程建设质量。要本着预防的原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与灾害防范,将灾害预防预报纳入施工管理工作中,不同施工工序要有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地下工程需要保证岩石、岩土的牢固度、稳定性,积极借助先进地质勘察技术,例如:雷达技术、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等做好地质的前期勘测与预报工作,当发现任何安全隐患问题时,例如:地质开裂、变形、地形错位、局部失稳等等,则需要对该地形地区进行正确处理,全面预防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积极控制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于发生,以此来积极控制工程建设施工风险。

2.2.3 重点加强水情预报、积极防汛应对。汛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往往为灾害高发期。特别是在降水充沛的雨季,洪水泛滥很容易造成工程堤坝决堤,产生大量雾气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甚至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大型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水情预报,汛期开始前做好相关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任命专人负责灾害隐患点的预测与预防,形成群测群防系统,从水情预防的角度来为水利工程施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对于水利工程的一些关键施工环节,例如:枢纽工程的高边坡、高危岩体等部位都应该成为重点监测、检查的对象,需要长时间进行监督与监视,把握关键和重点,积极控制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与发生。

2.2.4 保护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和谐。工程建设要与地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和谐统一。具体的地质环境保护内容包括:明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安全等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施工建设方法的科学性、经济性等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与工程所在地的契合度等等,所建设工程同陆生、水生等环境的和谐度等等,以及经过施工后,移民如何正确安置、受到影响的经济建设活动如何如期开展等问题,这些工作都需要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论证与评价工作,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无限度地牺牲生态环境开展工程建设,因为生态环境不仅是地质环境安全的有利保障,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防范地质灾害的基础和前提,在施工前必须做好生态环境预测与保护性准备,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开展生态环境论证,积极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全面维护生态环境质量。

3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中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预防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采用科学的保护对策,提供正确的防范措施,以此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强,董秀军,邓茂林,等.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5).

[2] 高建国.中国因地震造成的水库险情及其防治对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3).

作者简介:王彪(1983- ),男,汉族,河北孟村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作者:王彪

第4篇: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二、年地质灾害的预防分析

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今年我市还有许多大型工程在建或新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根据库区水位变化和气象变化趋势。可能诱发工程沿线部分边坡失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矿山长期开采形成了大面积地下采空区(主要是磷矿和煤矿采空区)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纠纷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三、年全市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地区

(一)库区沿岸地段。包括大坝至市与县分界处的长江及其支流库区沿岸。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500余处。如县的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树坪滑坡、卡子湾滑坡和八字门滑坡,经过库区

二、三期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但自今年开始水库将发挥其正常的防洪调峰功能,上旬长江主汛期来临前,库区水位将从175米缓慢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汛后将开始蓄水回升至175米。水位的变化将会改变库岸地下水动力条件,根据专家预测和库区蓄水经验,库区沿岸地质灾害活动将增强,近10年内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库区地质灾害。因此,该地段仍为我市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二)清江沿岸地段。地质灾害体多集中在长阳自治县境内。总方量4亿余立方米,其中不稳定滑坡5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崩塌位于该段。经过该区段,沿线大型工程建设可能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由清江开发公司负责监测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体、白岩危岩体、杨家槽滑坡,近年来有明显活动迹象。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磷矿矿区。曾发生过远安县盐池河大型崩塌。省级及市级重点监测点县镇危岩体位于该区。随着磷矿采空区的不断增大,由于地应力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布,地质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四)煤矿矿区。涉及我市除市外的其他县市区。县的佛神岩崩塌、赵家岩—煤洞坡崩塌等位于该区。因地应力重新调整,该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四、年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对重点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力争20个重点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工程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相关工作。

(三)主要防治任务。

1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治理工程项目。要抓紧做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工程收尾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提前做好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准备工作。承担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县市区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对已完成尚未验收的项目要抓紧整理好各类工程资料,尽快组织验收。各类矿山企业要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乡镇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形情况分析,确定20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其中含省级重点监测点6处。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4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6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零星分散建房时,目前还难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当地条件,由国土所人员在申请宅基地时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村民正确地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7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8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技术人员,配置技术装备,已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要尽快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合作,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采取业务轮训、项目参与、推广示范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和科普宣传。利用地球日、土地日、气象日、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五)继续贯彻执行《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各地要按照要求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征缴工作。抓好我市项目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5篇: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 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 (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 (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 学生回答。 [提问复习旧知识] (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

[提问]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学生集体讨论、发言。

[提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34页—第135页及录像片 (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播放录像]《泥石流发生过程》。 [景观图片]滑坡、泥石流。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5.关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投影片]“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

[提问]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地区大体一致。) [提问]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 (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 (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 (4)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 6.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师提问,引发讨论]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诱发地质灾害,而人类也不会被动的接受灾害带来的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防御地质灾害主要应做三项工作: (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

(3)实施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可启发学生多提出一些)。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在我们的家乡—北京,应重点防御哪种地质灾害?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归纳]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做法,如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合等,结合实际进行防震教育。

(三)总结扩展

陆地环境所产生的给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一些现象,我们统称为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而地质作用过程一般极其缓慢,并且由量变到质变。即使地质灾害这些突发现象,也是经过长期能量积累后突变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认识自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能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人类造福。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预报工作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七、板书设计

第八节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地质灾害

二、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地震的发生 2.地震的构造 3.震级

4.世界地震的分布

(二)火山喷发 1.火山喷发的发生 2.火山的构造 3.火山的分类

4.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三)滑坡和泥石流

三、地震灾害的关联性(用→表示可能)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1.科学研究,预报准确。2.加强管理,制定法制,宣传教育。3.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植物造林等。

第6篇: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汛期主要会发生哪些地质灾害?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降雨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如何识别汛期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况下具备哪些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三、汛期如何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2)广大群众应认真阅读、理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并下发到了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内容。

(3)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4)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并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应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5)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不要随意进行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生产生活活动。

四、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怎样逃生?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地质灾害紧急避险方法

遇到滑坡或崩塌怎么办

1.行人与车辆不要进入或通过有警示标志的滑坡、崩塌危险区。

2.当发现有滑坡、崩塌的前兆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同时通知其他受威胁的人群。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观察,做好撤离准备。

3.当您正处于滑坡体上,感到地面有变动时,要立即离开,用最快的速度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向滑坡体上方或下方跑都是危险的!

4.当您处于滑坡体中部无法逃离时,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5.当您处于滑坡体前沿或崩塌体下方时,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别无选择。

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暴雨连连下,山体吐‘白龙’”、“耳听沙沙脚步声,掉头回看无人影”„„这些都是民间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的描述。地质专家科学的表述即:山体滑坡明显前兆是山坡体位裂缝、坡脚冒浑水、房屋地面开裂或拱起等;而崩塌和泥石流在发生前无明显征兆,突发性较强。

崩塌发生前: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发生;崩塌的根部出现新裂痕,有时可闻到异常气味;如果崩塌是岩石体,不时可听到岩石撕裂、错碎声;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发生前:滑坡后缘裂缝急剧扩大,并不断出现新裂缝,滑坡体后部快速下挫,四周岩土体疏松;滑坡体前缘出现放射状裂缝,土(岩)体隆起,前缘底部出现泉眼,水色浑浊。建在

滑坡体上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墙体歪斜,水井出现浑浊、干枯;滑坡体上树木出现歪斜,动物出现惊恐等异常现象。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有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如开山筑路、修建水库和有大量矸石、尾矿堆放地区。当前三日及当天的降雨量累计达到100毫米左右时,处于危险区内的人员应撤离,只有当降雨停止2小时后方能返回住地;当听到沟谷内有轰鸣声或溪水上涨或突然断流,应意识到泥石流马上就要发生,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采空;(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5)人工加载;(6)人工振动;(7)地表渗水。

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l、填堵法: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的处理。当陷坑内有基岩出露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或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陷坑内未出露基石,塌陷坑危害较小时,可回填块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实。

2、跨越法:是用于塌陷坑较大,而回填又困难的陷坑的处理方法。一般以梁板跨越,两端支承在可靠的岩、土体上,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米。

3、强夯法:通常的强夯法是把10~20吨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l~40米),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拦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筑物地基。

5、深基础法:对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陷坑,通常是采用柱基,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6、控制抽排水强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矿山井下强排疏干时,影响就更显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强度,是减少塌陷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在汛期进行的防御洪水的工作,称防汛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堤防、闸、坝等防洪工程的巡查防守,暴雨天气和洪水水情预报,蓄洪、泄洪、分洪、滞洪等防洪设施的调度运用,出现非常情况时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发现险情后的紧急抢护和洪灾抢救等。

防汛工作的主要内容

防汛工作分汛前准备、汛期工作和汛后检查总结三个阶段。

汛前准备:

①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抢险队伍。

②建立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网点,搞好通信设施,以备汛期能及时测报、传递雨情、水情、河势、工情等。

③料物准备。筹集、储备供防汛抢险用的物料。

④城市防汛准备。在有堤防防护的大中城市,往往有输水、排水管道、输电线路、交通路口和排水沟等穿越堤防,及时封闭好,并做好防御准备,靠山区城镇要做好防山洪、泥石流的准备。

⑤对防汛抢险队的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防汛抢险的技术水平。

⑥研究制订防汛措施方案。包括对超标准洪水的紧急措施方案,必要时,还应根据制定

的方案和防洪系统中的各项防洪工程的设计和工程现状,编制各防洪工程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

⑦进行汛前检查。

⑧完成应急度汛工程。

汛期工作:

①开展天气、水情预报,进行工程检查,及时掌握江河情况及河流水位、水情、工情,分析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防洪调度,和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

②巡堤防守。组织群众上堤巡查防守。洪水间隙,查险维修,以保持工程的完整与巩固;发生险情,及早抢护,以防止险情扩大;防守人员上堤时间,根据防汛水位确定,大江大河水位处于警戒水位以下,河水一般不出槽,主要靠专职人员防守;洪水局部漫滩或串水偎堤,堤防有可能发生险’惰,一般即达警戒水位,防汛基干(民兵)班开始上堤,划分责任段防守;接近或达到保证水位时,防汛即进入严重状态,要增加巡护人员,严加防守;洪水超过保证水位,防汛进入危险状态,要采取应急措施,并动员沿河机关、团体工厂和群众,全力以赴,执行防御洪水方案。

③险情抢护。要做到抢护及时,方案正确。

④洪灾抢救。当分洪区分洪、堤防溃口、或河流滩区漫水时,及时组织人员、财产转移、抢救,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物资等损失。汛后帮助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汛后检查总结:

汛期过后对防汛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内容包括:贯彻上级任务指示和完成情况,报汛工作、洪水调度的经验教训,抢险工作,料物供应,交通运输,安全,洪灾损失、抗灾效益和救济工作等。还要进行工程检查,并组织修复水毁工程,以迎接新的汛期。

第7篇: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

防汛、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安环﹝2015﹞5号 关于切实做好2015汛期安全生产、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工作要求,城外诚项目部对施工作业现场以及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宿舍区等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落实文件要求,项目部紧急召开了学习文件精神和活动开展与具体部署的会议。明确了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项目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胜国

副组长:王明江,王光辉

组员:车建波,张春香,杨玉萍,闫进忠,高强,汪春燕,宋明霞,史洪雨,董红,王龙,王磊,彭越,曹银华,杨杉杉。

二、检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本次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以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区办公室以及劳务队生活区宿舍等区域为检查重点,全面排查上述区域是否存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 经过排查,施工现场排水设施不完善。根据文件精神,项目部要求施工队立即按项目部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报项目部验收,经项目部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现场验收,整改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三、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实效

项目部制定了防汛值班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值班期间保证电话畅通。值班表在公示栏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员工宿舍等区域进行全面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做到及时整改,并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防汛值班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与各方沟通,及时掌握灾害性天气。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向生产和生活区域人员通报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对项目人员和劳务队人员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制定应急演练计划,运用综合演练、桌面演练检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城外诚项目部

2015年5月24日

第8篇: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

防汛、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安环﹝2015﹞5号 关于切实做好2015年度汛期安全生产、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工作要求,城外诚项目部对施工作业现场以及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宿舍区等区域进行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保证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落实文件要求,项目部紧急召开了学习文件精神和活动开展与具体部署的会议。明确了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项目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胜国

副组长:王明江,王光辉

组员:车建波,张春香,杨玉萍,闫进忠,高强,汪春燕,宋明霞,史洪雨,董红,王龙,王磊,彭越,曹银华,杨杉杉。

二、检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本次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以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区办公室以及劳务队生活区宿舍等区域为检查重点,全面排查上述区域是否存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全面加强事故防范工作。 经过排查,施工现场排水设施不完善。根据文件精神,项目部要求施工队立即按项目部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报项目部验收,经项目部防汛、预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现场验收,整改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三、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实效

项目部制定了防汛值班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班,值班期间保证电话畅通。值班表在公示栏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生活办公区、劳务队员工宿舍等区域进行全面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做到及时整改,并把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

防汛值班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与各方沟通,及时掌握灾害性天气。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电话等方式及时向生产和生活区域人员通报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对项目人员和劳务队人员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制定应急演练计划,运用综合演练、桌面演练检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城外诚项目部

2015年5月24日

第9篇:什社乡汛期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汇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汇报

什社乡人民政府

(2012年6月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什社乡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中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感谢,下面,我把全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什社乡位于西峰东南部19公里处,与董志镇、温泉乡、庆城县赤城乡、合水县何家畔乡、宁县瓦斜乡毗邻。全乡119.4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2.71万。辖区内共有川区两个(吴川、武川),淤地坝8座,乡内土壤以质地较为疏松的黑垆土为主,较易发生地质灾害。

二、主要措施

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制订和完善了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汛抢险预案,按照“不垮一塘、不毁一坝,不死一人”的要求,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汛抢险责任制,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汛抢险各项准备工作。1

(一)宣传教育到位。一是早启动。今年3月初,乡防汛指挥部就启动了防汛工作。乡防汛抢险指挥部下发专门通知,对汛前工作进行了布臵,要求各村全面做好防汛前准备工作。二是重宣传。对全乡群众住房情况进行详细核查,对排查出来的211户住房有险情的群众发放了《告危窑危房户通知书》和避灾防灾手册等资料,在每个村群众集聚醒目处粘贴了宣传画册33处,刷写防汛减灾等宣传标语164条。三是强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形式对乡、村、组三级干部加大应急预防处臵知识培训,特别是对地质灾害易发生的武川、吴川、岘子塬、岘子川等群众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相关村组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乡、村、组干部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防汛抗灾自我保护意识。

(二)防灾预案到位。为把防汛工作做实做细,年初乡上调整充实了2012年防灾减灾工作安排意见,各村也根据自身的防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同时,乡、村两级严格对照预案狠抓防汛物资和防汛队伍的落实,至目前,全乡已储备铁锨100把,应急灯10盏,编织袋500条,砂石50方,水泥5吨,大功率水泵7台,柴油机2台,并为全乡干部人手发放雨鞋1双,雨衣1件。并成立了以乡村干部为主的200人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做好抗大灾救大险的准备。

(三)基础工作到位。一是做好冬春水利建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乡针对近年来洪灾、地质灾害中暴露的问题,

加大了水毁设施修复力度。至目前,投资8.4万元对塔头村水坝泄洪道进行了加固维修;投资170万元正在对街区排水工程进行完善,现已压埋排水管线2000米,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街区及沿线的什丰村、新庄村和永丰村部分群众的排水问题;投资1.2万元对什丰村居民点2户群众排水不畅问题进行了解决;正在对永丰村堡子组5处排水不畅的民居集中点进行排水改造,共压埋排水管道90米;计划投资60万元对庆丰村东庄组群众集居区排水不畅的问题进行解决,现正在压埋排水管线;配合水务局在武川实施河堤护岸工程,共加固河堤3500米,既有效保护了河堤两岸的耕地,又确保了河道畅通。此外,我们还请求民政部门为文安、三姓3户住房有明显隐患的群众发放了应急帐篷,并协同土管部门对重建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二是完善了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区防汛办在武川、吴川、岘子原、岘子川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配臵了铜锣、口哨、高音喇叭、雨量筒等设备,在贺塬、武川两个川区和重大灾害隐患点安装地质灾害防治警示牌10面。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预测预报,提高预警预测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切实做到了科学防灾,有序减灾。

(四)工作责任到位。乡党委、政府针对乡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乡地质灾害防汛抢险指挥部领导成员,使防灾减灾领导力量尽早明确、提前介入,力求防灾减灾工作主动。一是落实地质灾害防汛主要领导负责制,确定政府

乡长为全乡防灾减灾工作第一责任人,其他科级干部按联村情况实施分片包干,各负其责;二是建立防灾减灾责任追究制。为认真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准备工作,4月中旬,乡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全乡各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坝等地实地检查,针对摸排出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三、存在问题

我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宣传工作尚须加强,个别群众仍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存在被动处臵灾情、主动防治不够现象;二是乡财力困难,应急设备和交通工具相对滞后。虽然我们成立了20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但我乡地形复杂,面积较大,一旦发生险情,很难按照要求在10-20分钟内进行集结;三是开山修路等活动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开通的武川至温泉巨家塬环川公路、吴川至董志廖坳环川公路、武川至文安环川公路都是开山修路,道路开通后,山体加固及绿化等措施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每逢大暴雨,山体都有小范围塌方,堵塞道路两侧水沟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法律意识,形成依法管理、自觉守法和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制定完善《地质灾害

防治管理条例》的有关配套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逐渐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制定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规划,按轻重缓急,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三)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和防灾减灾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近年修路等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增多的趋势突显,建议区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除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外,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完善村民宅基地建设管理,避免由于选址不当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技术支撑能力。保持警惕,克服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麻痹厌战和侥幸心理。

上一篇: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算表下一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