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经验与做法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应急管理经验与做法

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摘 要: 作为整体型政府构建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综合化旨在密切应急管理主体间联系、凝聚资源、促进协同,以提高管理效率。西方各国提出了应急管理综合化概念,构建了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并从组织机构、法律法规、预案体系和信息系统等不同维度进行了改革。当下,西方国家应急管理呈现出由单兵作战向主体协同、由单纯事后处理向全过程应对、由单个国家管理向全球合作等综合化特征。借鉴西方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改革,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治理; 行政管理改革; 整体性政府

当下,人类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不断增多,日益呈现出整体性和一体化特征。作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回应和管理“碎片化”弊端的反思,综合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我国自2003年“非典”以来,逐渐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面临着多发频发的突发事件以及不断叠加的风险挑战。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切实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围绕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经验,可以增强我国应急管理合力,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应急管理综合化及其提出的背景

(一)应急管理综合化的内涵

美国学者维恩·布兰查德在其《应急管理与相关术语、定义概念、缩略语、组织、项目、指导、执行命令与法律指南》一书中提出:应急管理综合化是一种整合性方法,应涵盖管理各阶段,包括各类型紧急事件与灾害,涉及各层次的政府和私有部门;它意味着在不同阶段中,均应整合所有行动者应对所有类型的灾害。美国应急管理署首任长官约翰·马西提出的“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IEMS)以及美国政府2011年正式提出的“全社会参与”(Whole of Community)理念都是对应急管理综合化的经典概述。我国学者王宏伟认为,应急管理的综合化包括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体现“全风险”原则并将其贯穿于全过程各阶段,具有“全参与、全风险、全过程”等特点。[1]236 由此可见,应急管理综合化其实就是在整体意识和系统观点指导下,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建设、信息整合等途径,从横向上消融部门间壁垒并以政府为主导,吸收公众参与,注重联动互动;纵向上理顺层级关系,建立指挥系统和管理链条,追求统一有效。应急管理综合化目的是密切应急管理主体间联系、凝聚应急资源、促进应急力量协同,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二)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的背景

1. 对整体性政府构建的回应。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催生了以等级、分工、分层和规定严格细致为主要特征的官僚制,劳动分工、专业化等理念被运用到政府管理中,推动了政府管理革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又掀起了以“政府再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管理,倡导单位分权,在政府内建立分散的小型化部门。注重分工、竞争和强调专业化虽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但却削弱了政府部门权威,淡化了部门间协作。为修正传统官僚制过于专业化、制度化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于市场化、竞争分权等弊端,达到部门整合、机制协调之目的,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了以“整合、参与、协同、服务”为核心理念的新一轮政府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排除协同行政障碍,促进部门间合作,提供整体性公共服务,构建整体性政府。毫无异议,应急管理综合化是对整体性政府构建改革的回应。

2. 对应急管理对象特征的适应。当下,应急管理对象正在发生新的变化。(1)灾害与风险的“一体化”。全球化将人类社会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延伸了风险链条,增加了风险系数,使得灾害可在瞬间轻松地逾越国界,每个族群甚至个体随时都可能接受同一种灾害或风险影响,增加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风险“在场感”。同时,全球化也可以让风险迅速扩散,制造出更大风险和灾难,其冲击和破坏程度已超出单个国家或某个层级政府能够解释和控制的能力范围,需要综合应对。(2)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突发事件本身是由多个不良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各因素间关系错综复杂。突发事件不但诱因复杂且联动并发。就其影响及后果看,它一般会影响多个领域,威胁大众群体,具有面广特征和多变效应。同时,作为天灾人祸的混合,突发事件在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日益精深的技术体系面前,其复杂多变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单部门或个人应对能力,愈发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整合以协同应对。

3. 克服应急管理“碎片化”弊端的需要。“碎片化”是当前应急管理的一大弊端。如整体性理念与系统意识缺失,应急部门职权不清甚至相互推诿,应急政策关联性不够,应急力量缺乏整合,应急资源分散甚至浪费等都是“碎片化”弊端的呈现。从更深层意义而言,有资源无整合、有参与无协同、有力量不联动等皆可视为应急管理“碎片化”。应急管理“碎片化”危害性相当大:(1)应急资源分散内耗,造成巨大浪费,与日益复杂的叠加性风险不相适应;(2)应急管理主体间协作不够,相互推诿,难以形成应急管理的合力;(3)应急管理过程断裂,突发事件应对力差。应急管理“碎片化”的存在,让应急管理主体出现了应急力疲软现象,不但容易错过最佳救援时机,也会带来损失甚至严重后果,从而造成民众困惑、不满甚至失望。综合化改革也可谓是克服应急管理“碎片化”弊端的一剂良方。

二、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

(一)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历程与模式

综合化是西方各国应急管理变革的主轴和趋势。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卡特政府就成立了由多个联邦部门与赈灾单位合并而成的应急管理署(FEMA),专门负责应急管理机构协调,将分散在各州各部门的应急职能集中起来,促进应急与民防功能整合,被誉为美国应急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1]237 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任命詹姆斯·李·维特接管FEMA并对该机构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从外部加强了与各州及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联系,理顺了FEMA与国会、媒体等外界的关系,综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2]9·11事件后,为配合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主要任务的反恐行动,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国土安全”概念,成立了专司国土安全的北方司令部,将应急与应战整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各军种之间、军地之间的综合应急能力。[1]240 为进一步整合应急资源,美国还在反恐中组成了由国防部、国土安全部两大重量级部委牵头,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特勤局、司法部、财政部等单位参加的联合跨部门小组(JIACG)。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国政府在《联邦响应计划》的基础上实施了旨在促进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协调整合的《国家响应计划》,突出对自然灾害的整体预备能力;[3] 2008年,美国又实施了《国家响应框架》,其目的之一就是整合包括社区、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州政府、联邦政府等力量,综合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4] 2011年,美国政府围绕“全国准备和提升核心能力”的主题对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构,[5] 其应急管理综合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亦在综合改革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在应急管理中开始出现由单兵作战向主体协同,由单纯事后处理对向全过程应对,由单个国家管理向全球化合作转变等综合化特征,并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应急管理综合化模式。[1]232-268(如表1所示)

(二)西方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的维度与内容

1. 科学设计最高领导机构。西方各国多由国家首脑或行政首长任应急管理最高指挥官,以专门委员会或联席会议为中枢,辅助指挥协调应急管理工作。如,美国将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家应急管理最高决策机构,国土安全部和联邦应急管理署则是综合协调机构;英国首相和国内紧急情况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内阁办公室和国内紧急情况秘书处是协调机构;日本则建立了首相、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的决策机构,内阁官房、危机管理总监作为综合协调机构;以色列设有以紧急状态法令为依据,以总理和安全内阁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并发挥整体作用。[6] 西方国家的具有综合化特征的领导机构设计为应急管理科学高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加强应急法律法规建设。西方国家大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综合性特征明显。如,日本制定了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基础,专门法律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近200部法令;澳大利亚先后制定了包括《紧急救援法》、《危机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7]9 美国则拥有包括《全国紧急状态法》、《反恐怖法案》、《国土安全法》、《联邦灾害救助法》在内的100多部应急法规;韩国构建了针对自然灾害、战争灾害和人为灾害为主的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8] 西方国家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成为其应急管理科学规范提供了抓手,促进了应急管理法治化进程。

3. 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西方各国注重预案在应急管理中的统筹作用,着力构建预案体系。其中,英国是最早制定应急预案的国家。英国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更是视应急预案制定为其核心职责,建立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专项应急预案为支撑的预案体系;美国于2004年就发布了适用于联邦范围的具有总体应急预案性质的《全国应急响应计划》(2008年将其升级为《国家响应总体框架》),各州也建立了专门预案。[7]10西方国家完善的预案体系保证了综合应急规划的实施,为应急管理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规范。

4. 设计开发应急管理系统。西方各国注重以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促进应急资源和信息整合。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结合在加利福尼亚火山喷发造成的火灾处置中出现的问题,开发了针对突发事件的指挥系统并以应急现场协调相应框架而加以推广;1991年美国加州政府结合火灾应急响应开发了标准应急管理系统;“9·11”事件后,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并于2004年被所有联邦机构采用,美国各州政府、地方政府若想获得联邦应急准备基金资格就必须采用该系统。[4] 西方国家开发的应急管理系统在确保应急管理活动统一指挥和科学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的启示

综合化一直是我国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取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成立了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标志着自然灾害应急正从单一灾种被动救援向多灾种主动防治转变。2003年,我国提出要提高政府整体应对危机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体布局。2005年,国务院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在组织机构上体现了综合化特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为应急管理综合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201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由于我国应急管理起步晚,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应急管理改革可谓任重道远。而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优化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

面对当前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最关键的是结合行政管理改革不断优化现有机构与职能。从西方国家看,“大政府、大社会”是其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特征,[9]它们不但建立了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机构,也建立了综合协调部门,部门间分工科学,职能明确,并致力于部门间的协作和整体应急合力的打造。我国应急管理改革应在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借鉴西方改革经验,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指挥的常设性应急管理中枢,横向协调相关部委、军队、武警等各种力量;纵向上加强应急管理的垂直领导,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同时,仿照西方国家做法,建立我国的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议或公共安全会议,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专题研讨和应急评估,提高决策水平。

(二)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案,推动法规和预案体系化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规定着应急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凝聚着各方承诺和共识,为依法应急管理提供了规范。西方各国政府不但重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尤其注重推动应急管理法规和预案的体系化建设。我国尽管已初步构建了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但部门法色彩明显,协同性不足,整体性欠缺;虽然形成了《总体应急预案》指导下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等在内的预案体系,但预案间衔接不够,实用性和实效性欠缺。今后,我们应结合我国公共安全形势和依法治国进程,以体系化和整体化为着眼点,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及时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应急管理主体权威与合法性,加大应急预案实效性评估,发挥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案在应急管理中的整体性作用,最大限度内防止突发事件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冲击。

(三)设计开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应急管理信息的集成

信息收集传递和加工整合共享是应急管理综合化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应急管理水平。西方各国政府均重视信息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依托现代技术构建了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发挥其在应急指挥决策中的作用,减少不良信息对应急管理活动的冲击和干扰。我国已经迈开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应急管理信息不全、失真、“碎片化”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今后,可以借鉴西方经验看,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集成相关信息,最大化服务应急管理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让应急管理走出信息“孤岛”,以促进信息在不同层级部门、不同管理节点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应明确目标,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已有各层级系统之间的优化整合,保证系统建设的完整性,服务应急管理活动。

加强应急管理改革,提高应急能力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应急管理综合化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公共安全形势并大胆借鉴西方经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以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R.Steven Daniels,Carolyn L. Clark-

Daniels.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The

Renewal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Fed-

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orm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M].New York: Nova Sci-

ence Publishers Inc, 2002:83-84.

[3]William L.,Waugh Jr. The Political

Costs of Failure in the Katrina and Rita

Disaster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6:12.

[4]王宏伟.美国应急协调:联邦制、碎片化

与整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游志斌,薛澜.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

新趋向: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J].国家

行政学院学报,2015,(3).

[6]陈秀梅,等.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

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突

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1.

[8]曹杰,朱莉.现代应急管理[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1:15.

[9]洪毅.“十三五”时期我国应急体系建设

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5,(8).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作者:陆继锋

第2篇: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借鉴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何进行高效、有序的治理,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领域并无国家层面的统一立法,地方政府为实现城市的良性治理,就城市管理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其中沈阳、上海、深圳等地的城市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2]黄明钢,等.城市“保姆”巧手治“顽疾” [N].深圳商报,2009,6,10.

[3]陆云红.深圳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N].深圳特区报,2011,9,16.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曹海青

第3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总结应急管理的经验可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防范安全风险。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的基本经验有:党中央自上而下、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管理;人民军队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发动群众多元参与。总结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经验,将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党中央提出“始终要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1]这是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党中央在抗震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全过程。”[2] 2020年,中国南部普降暴雨,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2021年7月,河南等地遭遇强降雨,发生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3],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突发的自然灾害,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影响着社会正常运转。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中央明确提出要“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只有保证城市的安全,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在文件中特别要求“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4]在各种灾难发生的危急时刻,快速有效的应急管理,能够给予灾民切实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

3.应急管理要有“三个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

应急管理重在未雨绸缪,在平时做好应急预案、物质保障,安全生产监测与监督,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损失。1998年抗洪抢险中,党中央为了更好地保证灾民的安全与生活,提出“要把困难和问题想足一些”“要及早动手”“把物资和人员准备工作做足一些。”[5] 2014年,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一次会议时指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做到这三个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风险化解在萌芽之中,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

1.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自上而下、统一指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威胁着237个县(市)群众的安全,党中央把抢险救灾作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党中央“统一部署、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党中央直接指挥调配人力、财力、物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央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在抗震救援中展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总体指挥能力、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全国抗疫,在疫情传播的关键时期,作出封闭武汉通道的科学决策,组织各方医疗救援队援助武汉,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优秀成绩。

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人是应急管理的责任人,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和方针,全力以赴动员、组织地方各种力量参与救援。受灾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垒作用,守土尽责,不畏艰难,把救灾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落实责任制,他们严防死守、轮流值班、组织志愿者、协调后备物资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勇往直前、以身作则,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特别是抢险救援的党员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在工作中尽职到位,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危害。

2.尊重客观规律,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管理

应急管理不仅需要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而且必须有科学的方案、专业的队伍和现代化的设备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改革开放后,随着预警科学的发展,自然界的变化(气象、地震等)可以监测,极大提高了人们的防御能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成立了抗灾抢险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使救援更专业化。在抢险救援设备上,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如在地震救援中运用信号定位系统、生命检测仪器、无人侦察机等可以快速、精准确定被困者位置。针对不同灾害,确定科学、专业的救援方案,体现了应急管理中的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3.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是灾害救援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后,每一次的重大救援都有人民军队的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中大规模出动人民解放军力量,党一声号令,三十余万官兵投入抗洪抢险斗争中。2020年武汉抗疫,有一万余名解放军医护人员不惧病毒,逆行入汉,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承担了确诊患者的救治任务。每一次的大灾大难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现,他们立场坚定、听从指挥、行动迅速、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成为灾区救援、重建的骨干力量。

4.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群众路线,组织、发动群众多元参与,成为应急管理的重要法宝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中国发展的力量源泉。1998年抗洪抢险中“人民群众是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主力军和真正英雄[7]”。人民群众在惊涛骇浪、吞噬生命的洪水面前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斗志昂扬地迎战洪水”。2008年抗震救灾中“坚持依靠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攻坚合力,”[8]迎来了灾后地重建。新冠肺炎疫情中,留守武汉的群众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各地人民群众纷纷捐资、捐物,在抗疫斗争中,彰显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应急管理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抗灾救险,凝聚集体力量,共同抵抗灾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应急管理的启示

1.中国共产党的应急管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重大灾难来临之际,可以集全国之力,最迅速、最有效地抵御重大风险。中国共产党应急管理反应速度快、动员范围广,参与救援人员数量多、力量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损失。四川汶川地震广泛动员各界救灾队伍进入震区救援,党中央评价这次地震救援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9] 2020年初,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57支医疗队,共六千余名医疗队员支援武汉抗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经赞叹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2.应急管理中党的基层组织强大的战斗力是抗灾抢险获得胜利的关键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严峻的灾难考验面前,需要灾区一线的各级党组织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基层党组织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只有日常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筑牢应急管理落实的基层组织基础,才能在危难时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防范化解各种重大安全风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抵御自然灾害的工作”[10],组织和领导大规模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湖泊,修建防洪防涝设施等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监测预警、预警后防控督察、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机制建设,加强各部门应急管理的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11]防范化解各种重大安全风险。

4.要处理好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之间的关系,筑牢安全底线

一些地区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轻视安全建设,安全环保把关不严,造成重大的生产安全隐患。例如:2015年,天津港某公司危險品仓库爆炸;2019年,3·21江苏响水某公司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总结的沉痛教训是:部分地方政府安全发展理念意识不强,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事故企业更是为了效益重生产轻安全,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认清、处理好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底线思维,重视安全风险排查,保证生产安全。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十多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着很大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对于洪涝灾害,党中央曾经提出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江河湖泊,加强防洪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应急管理以人民安全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快速、科学、专业地防范化解了一系列重大安全风险;总结应急管理的经验,推进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将会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促进高校发展内涵项目(项目编号:521201097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7]]1998年9月28日 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1998-09-28) [1999-09-16].http://www.cctv.com/special/756/1/50297.html.

[2][6[8][9]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研究布署灾后重建任务[EB/OL](2008-10-14)[2008-10-14].http://www.gov.cn/ldhd/2008-10/14/content_120950.htm.

[3]新华社.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EB/OL].(2021-07-21)[2021-07-21].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721/c64094-32164563.html.

[4][11]十九届四中全会公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13.

[10]王超.全面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J].决策探索(中),2021(2):9.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张云筝

第4篇:量控制管理的经验与做法

芜湖长江大桥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经验与做法

联盟会员:于灵灵(yudunyu) 原创 发布时间:2006-3-4点击:2235 【收藏本文】

芜湖长江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铁路桥为I级、双线,全长10624米;公路桥为四车道,双人行道,全长6078米,是我国20世纪桥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集我国现代桥梁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20多项技术为国内外“第一”,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我公司负责施工的芜湖长江大桥铁路引桥A标段,位于安徽省和县雍镇乡,是芜湖长江大桥无为岸铁路引桥的一部分,全长2397.441米,起迄里程为DK4+000~DK6+397.441,共有70个墩台,台后103.434米的路基、涵洞工程和桥面系工程。其中0161#台设计为

8.4m×15.2m×45m矩形沉井基础,T型台身;69个桥墩全部采用直径1.20米的钻孔桩基础,每个墩10根,计690根,桩长50~58米不等,总长为36760米;墩身为矩形板式墩,32米T梁;103.434米的路基为软土路基,采用直径50厘米的粉喷桩加固,桩长12米,梅花型布置,计3473根,41676米,砼圬工总量为70792立方米,路基土方10250立方米,涵洞两座41.16横延米,被列为全桥控制工期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合同规定开竣工日期为1998年8月20日至1999年12月31日,面对工期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项目经理袁全祥一班人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带领全体职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奋力拼搏,在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及时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在合同工期、安全质量,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在项目管理上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们始终把工程质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抓出了成效,抓出了个荣获鲁班奖的精品工程。

一、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高标准的质量,来自于高水平的管理。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项目部紧紧抓住工程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严格按照建设单位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要求,精心组织,优化施工方案,建立了工程质

量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了责任目标管理和风险抵押制。采用现场检查与工程例会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工程质量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部根据施工特点,结合内部管理实际,制定出台了《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外部劳务管理办法》、《职工日常管理办法》等12个管理办法,并印发到每个管理人员人手一册,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刚一进场就从组织指挥、劳务管理、物资保障、推广应用四新成果,以及资金保障等六大方面入手,按照“纵横”两条线的交叉管理方法,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制度。同时按照目标管理原则,制定详细而又合理的滚动作业计划,保持均衡生产,确保目标计划的实现。

3、严格考核制度。项目根据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完成指标情况,由各职能部门按各自岗位标准进行检查考核,并逐项进行打分,定期上榜公布,按规定兑现奖惩。同时采取评先选优,树立典型、鼓励先进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广大职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工作责任心,实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4、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工程调度,组织指挥协调,适时掀起大干快上的劳动竞赛高潮。对重点、难点工程及控制工期的关键性工程组织突击施工,确保整个工程施工始终处于有序的施工状态。

二、严格过程控制,确保工程全面创优

为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开工伊始,项目部对工程质量就明确了“开工必优、一次成优、整体创优”的指导思想,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从源头抓起,严格“四检”制度:即工序自检、交工互检、项目部控检、监理验检,不经“四检”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施工,以确保道道工序规范、施工全过程创优。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坚决推倒重来,并追究责任人

的责任。

(1)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复核工作。首先是坚持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分段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经严格审核后,由施工部门向施工队进行设计意图交底、施工方案交底、质量标准交底、安全措施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做到无交底不施工,交底不明确不施工。其次是狠抓工程质量检查和监督制度的落实,坚持工程自检制度,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检查,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按照分工负责到底。质检人员实行跟班作业,实行现场监测,一旦发现及时纠正。

(2)完善和加强质量检测手段。首先是加强了计量、测试、试验工作,配齐了各类业务人员,购置了高精度、高性能的计量、测试和试验器具、仪器设备。使物料检测、能源计量、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二是严格工序控制。施工中严格执行“五不施工”制度,即施工桩橛号不对不清、无技术交底、无复测资料、无质检工程师签证、无监理批复不开工。三是在日常检查或月份验工计价时,对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指出缺点和不足,限期改正。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坚决推倒重来,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造成经济损失的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规定进行处罚,验工计价时当期兑现。四是向前延伸,从原材料采购开始,严把材料质量关,砂石料定点生产、采购,以保证质量稳定。水泥、钢材、木材等主要材料由项目部统一采购供应。并按规定严格检验,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使用。五是向后延伸,对已完工程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倾听业主和监理对工程质量的改进意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改进。“双向延伸”的做法深化了质量监控的内涵,为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工程以100%的合格率和98%优良率,荣获2001年度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和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为我公司建起了一块闪光的丰碑。

第5篇: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与典型经验

项目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瓶颈,项目经理往往需要在一个临时的、虚拟的团队架构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并达成项目的目标。

一、实施项目管理的典型经验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分成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要点值得项目经理重点关注。做到知己知彼,能让我们的管理工作更有章法。

在启动阶段,首先要澄清项目目标,找准项目背后的问题所在;其次找准项目干系人,特别是潜在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后就是风险评估,结合公司内外部的环境,做出风险预案。

在计划阶段,首先要组建项目的核心小组,成员要能满足项目对于经验、技能和资源的要求;其次就是完成任务分解,跟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使项目的颗粒度足够分解到个人或小组可完成、可测量的程度;最后就是进度的安排,为各项任务设定责任人、完成时间并匹配所需资源。特别提醒注意的是,所有责任一定要到人,不然会事倍功半。

在实施阶段,首先要带好团队,通过基于事和基于人的方式对团队进行激励;其次管理项目进度,通过会议、文档及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使项目有序稳步推进;最后就是处理好沟通协作的问题,特别是跨部门的沟通问题,争取让各方都能在协作中实现各自价值。这里我想特别提醒一下,协作的基础是价值共享,项目经理要争取让协作各方能够获得或物质、或荣誉、或情感上的回报,这样的协作关系才持久。

在控制阶段,首先需要识别计划的偏离,判断变化影响的是任务还是目标,因势而变;其次用好控制工作,包括费用表、人员负载量表等,使项目资源与项目进度相匹配;最后设定并管理项目的里程碑,通过不断实现“小”的胜利,来实现项目“大”的成功。

在收尾阶段,首先就是总结汇报,通过有效的形式呈现项目成果,并做好完整交付;其次是项目复盘,要深入分析项目目标、项目里程碑与最终成果之间的差距,分析得失,固化经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知识管理,不单单是资料留存,更重要的是知识流转和应用。

二、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

1、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作为一个项目部,项目经理理所当然地居于管理的核心位置,他的组织、管理、沟通及协调能力,甚至人格魅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的成败,可以说项目经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是统领项目的最高决策者。一个具有全局眼光、高屋建瓴的领导者,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要害,关注重点,又能对下充分授权,抓大放小。

一个项目仅有强悍的项目经理是不够的,项目班子成员紧密团结在项目经理周围,方可确保令出一致、禁行令止、互为支持。项目班子既要讲民主,大事一起商量,开诚布公,不独断,不专行;同时,也要讲集中,在充分调查事实、协调各方意见的情况下,进行意见的统一。

所以说,组成一个坚强的项目管理班子,是成功的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

2、团队的建设

一个项目部管理人员多则上百人,少则数十人,共同组成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部,实际上是一个临时机构,它随着项目的开工而成立,随着项目的完工而解散,中间不断有人抽调而走,也有补充进来,人际关系的变幻、工作内容的更迭时刻都在发生。

工程自身的特性注定了项目管理的艰苦、枯燥,再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巨大的精神压力,情绪压抑很普遍,由此项目的人性化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它需要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比如旅游、球类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甚至不时的项目聚餐,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年青管理人员的才华,缓解紧张情绪,加强项目凝聚力,提升项目战斗力。这些活动,做为项目领导班子,不但要大力提倡和支持,还应该尽可能地参加,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3、管理策划

项目管理策划应该在项目成立之初展开,一般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模式、组织架构、项目经理授权、总进度计划、现场管理人员流量、分包方案、物资采购方案、施工机械及监测设备配置方案、办公设备配置计划、现场临建方案、临水临电方案、总平面布置计划、主要技术方案、现场作业人员流量、资金流量计划及预算成本等十几个方面。

项目管理策划由项目部配合总部机构联合编制,应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策划经内部审批后,进行项目全体管理人员交底,做到人人熟知,自觉执行,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不断对照检查,及时纠偏,确保大方向不错,大目标不偏。

4、考核制度

(1)包括对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比如各项例会制度、岗位责任制、人员考核制度及内部工作流程等;

(2)包括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考核办法,比如对工期,在确定各节点目标时,应与分包商签订目标责任状,约定奖罚额度,严格进行过程和节点考核,并及时兑现;

(3)还应建立专项总包和分包管理制度,明确总、分包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等。

5、谨慎的分包选择

一般的劳务公司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更谈不上管理,也没有相对固定的熟练工人,法律债务的执行能力很差,遇到劳资纠纷或工伤纠纷就采取回避、躲藏或推诿的方式,将总承包商推到前面。因此,大多数公司选择长期合作的分包队伍,但是这样的队伍是很有限的。随着公司合同额的急剧增大,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多,原有的分包远远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出现了分包乱拉工人、找临时工的情况,对工程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总承包商尝试引进新的队伍,寻求扩大分包选择空间。但是,由于对新队伍了解不深,加之这些队伍良莠不齐,对比原有的队伍反而感觉有较大差距,甚至有些队伍中途撒手不干,直接导致总承包商不敢大胆使用,成为目前不少建筑企业遇到的两难问题。

所以,这需要从公开招投标、履约保证金的交纳、劳务来源的控制、实名制的推行、工人工资的发放等方面加强管理,以降低管理风险。

6、有力的技术保障

面对超大、复杂的结构,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尤为重要。

比如:

1)曹妃甸新区跨青龙河大桥工程的海上少支点支架技术,确保施工进度、质量、经济效益及环境的最大一体化;

2)曹妃甸新区跨青龙河大桥工程的挂篮改现浇技术,如何进行对现浇梁线性控制的问题等;

所以,项目部必须配备足够的技术管理人员,由一名经验丰富、坚毅干练的带头人负责,进行大量繁杂、细致的技术工作。还得做好零碎、繁琐的事,比如图纸、测量、试验、资料及深化设计等,做为技术负责人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安排合适、胜任的人员,并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计划性,通过技术例会制度进行布置、落实及检查,避免意外问题发生,以造成不良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

7、有效的风险控制

1)对于合同风险,主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合同谈判工作尽量加以避免,对明显不合理、不公平的条款需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对于每项条款都应仔细分析、推敲,避免合同重大误解和陷阱。

2)对于工期风险,往往是因为投标时由业主规定且必须响应招标文件形成的。这些严重压缩的工期,还经常伴随着巨额的延期处罚。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施工组织,先强内功,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利用不可抗力因素、工程款支付及非承包商自身原因,加强工期索赔。最为关键的是,利用工程进展顺利的有利形势,营造双方融洽的氛围,不失时机地签订工期补充协议,或重新确定业主认可的工期节点目标,以化解工期风险。

3)对于质量风险,有些业主不切实际地确定过高的质量目标,由于工程自身条件限制而难以达到,合同中却约定了较大额度的奖罚。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切实抓好工程质量,争取本应可取得的质量奖项,避免因质量问题在结算时受到制约。同时,也要耐心向业主解释,取得谅解,同意降低质量获奖目标。 4)安全风险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很多地区制定了专门针对建筑企业因死亡事故要求退出当地建筑市场或停止一定时间投标的规定,且当前对工人的伤亡赔偿额与日俱增,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于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可能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加强安全防范、加大安全投入、杜绝死亡事故的发生是规避安全风险的当务之急。

5)成本风险是每个项目必须面对的切实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普遍的低价中标,不规范的业主行为,加剧了成本风险。针对成本风险,应逐项认真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源节流方法。对亏损项目,可从分包竞标、材料公开招标方面低价选择,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同时,运用设计变更或改变做法等方式,是避免亏损的有效途径。

6)劳务风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选择一个实力雄厚、管理有序、讲求信誉的劳务分包,可有效降低工期、质量及安全管理等带来的风险。工人工资发放、工伤赔偿纠纷等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在劳动合同签订、实名制落实、劳资发放监控、工人上访有效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规则制度和预案,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才能较好地控制劳务风险。

第6篇:浅谈xx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经验与做法

随着煤矿机械化的不断提高,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作为整个煤矿安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可以说搞好机电管理,对于提高煤矿企业煤炭产量,劳动效益和经济效益安全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矿机电安全管理在购买、使用、维修各个环节加强了制度建设与日常管理,全矿机电事故率大幅度下降,原煤产量、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在2004年前,我矿机电工作与大部分小煤矿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机电设备选型采购无长远规划与部署,购臵与使用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处于粗放式管理。导致设备购臵与使用严重脱节,设备的买、用、修、改造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划,设备利用率低下,甚至大量闲臵、积压,造成较大的浪费。

2、机电设备历史欠帐多,设备陈旧,被淘汰设备多,不符合《规程》要求,存在安全隐患较多,诸如防爆率不到60%,三大保护残缺不全,设备现场管理较为混乱,设备布臵、电缆悬挂随意性大,杂乱无章,瓦斯电闭锁、风电闭锁失效较多,未安装安全监控系统。

3、受职工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的影响,机电职工队伍整体业务

水平较低,技术素质差,难以适应新的安全要求所需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化矿井的需要。加上我矿从94年起未招过新工人入矿,导致主要岗位中坚技术人员只退不补,严重断层,整体业务水平急剧下滑。

4、机电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为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我矿安全水平,使我矿安全状况持久、扎实地实现根本好转,本人在2004年担任机电矿长以来,针对以往机电管理方面的薄弱与不足,对我矿机电安全管理着手大力整治,从机电设备的购买、使用、维修、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完善了机电队伍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设备更新改造五年计划

计划出台后,要求相关职能科室和各生产工区严格按计划执行,严把设备选型、采购关,严格按《规程》与机电设备行业标准进行设备选型、设计。采购部门必须按选型设计选购,把设备购臵与使用挂钩,若发现选购设备无“三证”或少“一证”、使用不正常等,使用单位直接向矿长汇报,从采购部的工资中全额赔偿或自行负责重新购臵,形成买、用、修、改造环环相扣,各行其职管理体系。

2、大力加强设备现场管理力度

严格按矿制定设备更新改造计划逐步淘汰不符合《规程》要求的设备,科学规划、重新设臵井下各变电点、配电点,对井下所有设备逐台划分责任人,由专职机电工程师逐台进行技术指导重新安装,使井下所有机电设备三大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齐全、可靠、灵敏。设备防爆率达到100%,设备摆放整齐,电缆悬挂成一条直线。2006年矿井投入90余万元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并配备专业人员维护、维修、调校。

3、建立健全机电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我矿从制度入手,完善了机电各级、各岗位安全责任制,实现岗位安全包干、设备包干,使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具体化、落实化,真正落实到日常机电工作中去。规范设备技术档案,实现专人管理,完善机电各类图纸,做好主要机电设备技术基础工作。

4、努力提高职工素质和职业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机电队伍业务水平,建立机电主要技术工种学习奖励制度,招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中青年充实到主要技术岗位中去,大幅度提高主要技术工种工作水平,建立岗位技术等级、安全工资月考核制度,奖优罚劣。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提高了机电职工的整体素质,目前我矿机电队伍已实现良好的更替交接。同时,加大机电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力度,严格执行上级培训

规定,制定机电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计划与机电职工技术培训计划,按期、按批、按规定进行初训、轮训和分工种、分批次培训,使每个岗位、每个机电人员持证上岗。积极开展反“三违”活动,实现“三违”连带责任追究制,各岗位、各机房之间开展文明生产竞赛活动,每季进行评比一次,奖优罚劣,对连续二次被评为最差岗位或机房,进行停岗反省。

通过以上举措,我矿在机电方面工作有了很大改观,从2004年至今,未发生过一起重大机电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为我矿安全生产1900天提供了良好机电保障。当然,我矿目前机电安全管理工作与国有大矿相比,与上级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为真正使我矿实现机电本质安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我矿在今后的机电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xxxx

二〇〇九年七月

第7篇:内控制度经验、做法与效果

单位在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 有效实现了权力制衡,使单位领导从源头上规避了经济责任风险。主要做法是:

一、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

单位内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 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部门的 协作和配合。我单位在工作中意识到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 工作中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使单位领导树立起风险防控意识,为内控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副书记任副组长、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

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 主要包括个方面的内容:内控

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 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

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

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梳理制度 文件,汇编成册。 三

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信息化是实施内控的最重要手段。我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将内控理念嵌入信息系统中,将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并达到常态化,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转变。内控规范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具有相当难度和专业性的工作,单位自身开展内控建设缺乏精力和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很难保证内控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下一步管理中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确保内控规范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第8篇:企业党建工作做法与经验

企业党建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在建立企业新的产权制度的同时,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不动摇

1、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我公司在改革改制时,企业原有的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更。在上级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公司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召开了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党委委员,实现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公司还专门设立了党委办公室,处理党务方面的有关工作,为加强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企业改革改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方案、企业发展规划等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活动,都必须提交党委会讨论、研究,由集体决定。由于实行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制度,近年来,我们在生产经营、企业发展上不仅没有失误,而且有的决策具有超前性,使企业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3、实施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党委坚持“干部台上述职,群众台下测评,党委综合打分”的办法考核干部,并通过对干部队伍“分类排队,分类指导,重点教育,限期整改”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如在2011年公司党委对中层以上干部测评中,有两名中层干部群众测评的“不称职”票比例较大,公司党委及

时找他们谈心,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两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并对整改不力的一人进行撤职,另一人调离原车间,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

(二)在建立企业新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坚持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松懈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集体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党风党纪廉政建设六项制度》、《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发展党员、党员转正公示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起到了应有的约束作用。

2、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企业多次改制,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对此,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多做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员工领会改革改制的精神,将矛盾化解到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场。如第一轮改革时,车间有部分职工认为,企业当前效益不错,搞改制是跟我们职工过不去。为此,车间党支部先召开党员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改制取得了党员的支持和理解。在公司党员的带动和党委的积极努力下,终于使职工思想变通。

3、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司党委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向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在一起质量事故中,有的职工尖锐地指出事故的出现是由于领导近期重任务、重周期、轻管理的结果,情况汇集到党委,大家一致认为职工提出的批评意见很对,于是对照制度规定,按照领导责任大小、管理

人员责任大小予以处罚,并在设备投入、周期安排进行整改,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故。

(三)在建立新的用工、分配制度的同时,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褪色

1、坚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企业党委坚持维护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发挥大多数员工的作用,真心实意为大多数员工谋利益。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方案的制定,还是有关规定的执行,一律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张榜公布,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透明度,使员工称心、放心、欢心。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坚持以支部为单位,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每季度上一次党课,每年主办一期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召开一次党委民主生活会。每年“七一”,公司党委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如:举办党的知识竞赛、卡拉OK比赛,办“七一”专栏,发展新党员,评选优秀党员等。

第9篇:食堂管理经验做法()

宁阳县八仙桥街道临邑幼儿园

食堂管理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园食堂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指导下,以“健康、卫生、绿色、安全”作为思想理念,以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安全性”为原则,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食堂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我园被评为“泰安市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宁阳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A级食堂”等荣誉称号。结合我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高标准建设

建园伊始,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级示范园办园标准,加大了对食堂的建设及投入。首先在硬件上下功夫,我们请来专业人员帮助指导各室功能建设,配套设备投入20余万元,使现有房间功能齐备,流程合理。我们设置了主食间、副食间、面食间、洗消间、伙管室和更衣室。主操作间按要求分粗加工区、切配区、各类物品存放橱、半成品区和成品区,为了防止生熟交差,各加工过程采取错时加工,粗加工结束及时清理卫生,进入切配区,再进入烹任区,最后进入配餐间,保证了流程卫生、合理、规范。并配有标准的洗菜池、洗肉池、洗手池、洗涮餐具池、拖布池等。其次在改善卫生环境上下功夫,购置了标准食堂防爆灯、紫外线消毒灯、食品柜架、冰箱和各种消毒设施,严格按照高标准设置,确保了师生的饮食安全。

二、精细化管理

基础建设是基础,精细化管理才是关键。

一是制度管理精细化。我园针对食堂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管理制度,如《食堂人员工作细则》、《食堂食品采购、保管、发放制度》、《食堂卫生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翔实而细致的规定了每一个操作过程的具体要求。另外实行责任制,校长和分管园长签定责任书,再由分管园长和具体人员签定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这样建立和完善了责任制度,既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又保证了食品卫生工作的安全可靠。

二是物品采购精细化。食堂饭菜质量的第一关是把好采购进货关。我园与供货商签订合同,并要求供货商提供有效的经营执照、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和身份证等复印件存档。食堂进货保证新鲜、安全,蔬菜储备室、面粉储备室专任负责人对货物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认真的核对、检查,杜绝不合格物品进入库房。主副食库实行双人双锁,出入库实行保管、炊事班长双人签字。出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杜绝发生食品腐烂、流失和过期现象。

三是规范操作精细化。“细节决定成败”,通过规范细节、标准,才使每一件事能做好、做精,所以食堂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要先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后才能上岗。不允许工作中出现任何失误,所以在卫生、安全、操作、服务各方面都要制度明确,科学规范,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流程合理。目前市场上的肉菜安全系数都不是很好,有人说“吃动物的怕激素,吃植物的怕毒素,喝饮料的怕色素,吃啥心理没数”, 所以我园规定清洗蔬菜必须经过一拣二洗的操作程序,对特殊蔬菜要求浸泡10分钟,或用开水焯一遍,除去残留农药或有害物。清洗和切配加工必须在专用清洗池和专用操作台上进行。其次煮熟的食品不能超过2小时食用,尽量缩短烧熟的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不加工生拌菜,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的接触,确保食品食用时的万无一失。

四是卫生管理精细化。一是食品卫生把“四关”:采购关、贮存关、加工关、配餐关。食堂设施有“四防”:防尘、防潮、防鼠、防蝇。我园在食堂入口处安装两道防蝇门,每道门之间相距2米,有效防止蚊蝇侵入。各备餐间、主食区、出入口安装30cm高不锈钢挡鼠板,购置了不锈钢置物架、紫外线消毒灯、纱门纱窗和排油烟、通风设备,下水道灭鼠、灭蚊蝇设施都按标准设置。用具清洗施“四招”: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环境卫生搞“四定”:定人,定物,定时,定质量。个人卫生要“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勤换工作服。二是食堂内外卫生落实日清制度。三是各种餐具要洗消干净,用后摆列整齐,生熟用具严格分开,不得混用。四是严把食品试尝留样关, 每餐前工作人员对食品进行试尝留样,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允许幼儿用餐,同时预防万一,对食品进行48小时留样,留样食品用专用冰箱保存,用温度计监测温度并记录,切实保障师生健康安全。 五是考评量化精细化。建立了《食堂人员考评方案》、《责任倒查追究制》,实行“日查、月检、期评”制度,做到工作安排到了哪里,考核奖惩就跟到哪里。设有“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对家长、幼儿反应的问题采取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不出现问题。建立了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发挥其在食堂管理和检查评议等方面的作用。

三、安全警钟长鸣

1.严把食堂工作人员资质关。建立食堂从业人员晨检制度,发现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人员,要求立即离开工作岗位,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持证上岗。

2.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对因食品安全问题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此外,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制定本园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设立食品检查台帐,每天食品留样和记录,严格执行食品索证,把好每一道关口,使食堂管理工作万无一失。

3.严消毒,做到食堂工用具放心使用。对食品进行合理分置。餐具做到一清、二涮、三冲、四消毒,炊具、餐具实行蒸煮消毒,消毒后的餐具存放在保洁厨中。严禁使用未消毒餐具及加工用具。地面、水池每日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各班配有专门消毒柜、对幼儿餐具、用具严格消毒。 4.严抓规范操作。对于工作人员加强岗前操作培训,尤其是和面机、蒸饭车、绞肉机等具有危险器械的使用培训。同时还提出了“专人负责,规范操作,强化监督,杜绝事故”的十六字的安全操作的总体要求。

5.“晒”厨房,食品安全实时监督。我园积极开展“厨房亮化工程”,在食堂内消毒间、粗加工间、烹调间等关键区域安装高清视频镜头,将厨房制作食品全过程通过视频信号同步输送到公共监控平台进行实时播放。通过这些形式,厨房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清晰可见,操作是否规范一目了然,让家长高度关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加工现场的卫生条件等尽收眼底。“厨房亮化”让后厨从幕后走到前台,让家长看得明白、孩子吃得放心。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凝心聚力,按相关要求,不断探索适应于我园的管理措施,继续坚持常抓严管,全力构建健康、安全、高效、优质的饮食服务体系,为打造平安校园、建设一流名园而不懈努力。

八仙桥街道临邑幼儿园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六日

上一篇:秘书工作目标下一篇:机关法律顾问总结